新闻事业管理考试复习重点笔记

1.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所从事的,通过具有相当规模的各种专门机构,以各种方式采集和传播新闻,反映舆论,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的经营性活动。
2.媒介产业:又称传媒产业,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有报社、报业集团、通讯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广告公司等。
3.媒介经营管理:指媒介经营的管理者借助传播手段、传媒的功能价值和公众的认知度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传播职能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媒组织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
4.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三个时期:经营管理的初创与启动时期;萎缩和停滞时期;恢复和振兴时期。
5.经营管理的观念转变:从计划经济观念到市场经济观念;从单兵作战到两个轮子一起转;从机关管理模式到企业化管理模式;从等、靠、要到自主经营思想。
6.我国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原则:“双效”统一原则;整体互动;市场决胜;优势互补。
7.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职能:1.决策职能2.计划职能3.组织职能4.指挥职能5.协调职能6控制职能
8.媒介产业的两重性:一方面指媒介组织理应以服务于公众利益为宗旨;另一方面媒介产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要在市场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参与竞争,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
9.媒介市场:媒介市场是一个二元化的产品市场,即媒介产业以生产同一类产品和劳务,活跃于产品销售和广告者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一个市场是媒介销售和交换其产品与劳务的市场。第二个是广告市场。
10.媒介市场结构的类型:一完全竞争市场。二不完全竞争市场。三寡头垄断市场。四完全垄断市场。
11.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不仅包括思想、品牌、文化、信息、环境、传播方式、社会关系这些软资源,也包括人才、资金、技术、设备、载体、物质这些硬资源。
12.STP营销:现代战略营销的核心,包括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
13.市场细分:1956年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首先提出,是指根据消费者显著不同的特性,把市场分割成两个或多个消费者群体,每一个消费者群体可说是一个分市场,各个分市场均由需求和欲望相同的消费者组成。
14.市场细分的作用:便于选定目标市场;据此分析市场机会;利于规划营销方案;满足潜在需求。
15.市场细分要求:可衡量性;可进入性;实效性;稳定性。
16.媒介产品设计:产品: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物品和非物质形态的劳务。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实体性,指产品的具体形态;二是实质性,指产品

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效用。即使用价值。
17.产品的三个层次:产品的核心;产品的形式;产品的延伸。
18.产品的差异化:是媒介组织为了使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而突出产品的某些特征,以巩固其市场地位和价格竞争的一种策略。四种途径实现:产品;服务;人事;形象。
19.广告对媒介的主要作用:经济支柱、信息服务、市场中介。
20.双重出售方式:第一种产品是报纸内容的信息,即把每日的新闻信息和广告信息集中起来卖给读者,第二种产品是读者,即用广告信息吸引和获得读者,再将这些潜在的商品购买者卖给广告客户。
21.我国媒介广告经营的现状:一.从思想观念上看,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漠视广告的情况,而是高度重视广告的经营管理。二.从经营方式上看,广告部门的运作较为灵活。三、媒介发布的广告量所占空间和时间的比重越来越大。四,媒介广告的经营效益和规模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以《广州日报》为例,一是抓住重大事件、重大历史时刻推出纪念性特刊。二是大作“假日经济”文章,出版服务性特辑,为广大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开拓周末市场,推出“服务性周末版”,率先使周末版成为厚报。
22.三三三制:报纸版面的内容及编排,即三分之一是新闻,三分之一是副刊,三分之一是广告。
23.报刊广告价格制定的基本因素:报刊的发行量;报刊的权威信;读者成分;报刊的不同版位;广告主指定版面。
24.媒介广告的经营运作:其运作方式是由媒介广告的来源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媒介广告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广告客户上门直接委托媒介发布广告;通过广告公司代理的广告;派出广告业务员承揽广告。
25.媒介的广告经营管理要注意的问题:树立采编、发行、广告三位一体的经营理念;办好媒介自己的广告公司;加强与广告公司的联系;改善媒介内部的经营环境;制定切合媒介特点的广告经营策略。
以广州日报为例:建立完善的广告公司代理制;根据不同版面细分广告价格;培育各具特色的广告专栏和专版;率先开设客户服务中心;举办大型国家级广告评选。
26.媒介广告经营中要注意的问题:虚假广告问题;广告掮客问题;新闻广告问题;传播导向问题。
27.媒介广告经营的审查与自律:用法律规范媒介的广告经营;严格执行广告发布前的审查制度;行业自律;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28.媒介内容生产管理:狭义指与媒介产品制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如报纸的印制、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与播出。广义的既包括媒介产品的制作,也包括新闻策划和新闻采编业务的

管理。
29.采编合一:也称版部合一,版面由各部承包,编辑部人员在报社时是编辑,出去时是记者,既采又编,采编工作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优点:锻炼员工;节省人力;提高内容产品质量;一定程度上减少内部摩擦。缺点:容易形成版面承包制或个人包版制,出现版面质量下滑;编辑会估计记者的要求和面子,从而导致编辑作为记者之后的把关人作用不突出,不利于编辑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较适应周期长时效慢的周报运作。
30.采编分离:记者中心制(大记者,小编辑):以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为参照,在媒体内部建立强大的记者部,或以记者为主的专题新闻部,记者的稿件决定版面的内容和风格,编辑的作用就是做表弟划版样。 编辑中心制(大编辑,小记者):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运作方式,在这种机制下,编辑的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分派记者,对报道进行组织策划。优缺点:是正规的角色管理模式,严密科学,但也会因角色感过强而失于僵化,可以保证作为一个现代化报业的高效运作。 实施责编制,建立分管总编--责任编辑--记者、编辑三级业务管理与指挥体制。
33.采编合一与采编分离的比较:采编合一属于富有活力的“任务管理”模式,它对团队素质要求很高,且需要有严格的监控机制相匹配,在实际运作中,采编合一有些弊端,一是容易形成“版面承包制”或个人包版制,有时出现版面质量的下滑。二是编辑会顾及记者的要求和“面子”,从而导致编辑作为记者之后的“把关人”作用不突出,也不利于编辑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采编合一较为适应周期长、时效慢的周末的运作。比较而言,采编分离是正规的“角色管理”模式,特点是严密、科学,但也会因角色感过强而僵化。
34.报纸采编部门的绩效考核:实行量化管理十分重要:采编业务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量化考核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定岗定编,规定编辑记者每月应完成的工作量,超额有奖,不足惩罚。量化管理制度的完善
35.中心制:电视经营中的中心制是以专业化分工为标准,按电视的不同专业设立新闻、节目、广告、技术、财务等职能中心,病以此为战略单元,相对来说有较多的集权的经营模式。优缺点:分工明确,突出媒介资源的整合和设备资源的共享,能较为充分的发挥电视台管理平台的综合协调作用,但难以在电视台属下形成若干个有较强可比性、以模拟利润中心为基本单位的竞争单元。
36.频道制:以各频道为战略单位,相对来说有较多的分权经营模式。其特征是独立核算、经费包干、承包上缴,是所谓的块块管理。优缺点:在组织结构

上实现了扁平化,提高了管理效率,把频道作为利润中心,强化了对频道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拓展了频道的经营空间。其不足时可能导致各频道的恶性竞争,不利于技术设备等资源的共享。
37.制作人制:是指广播电视节目以制作人为中心,制作人是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和总负责人,具有对节目的策划、制作、包装、推介、优化、转产等流程的实际操作经营权和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指挥领导权。特点:由制片人承包板块,对栏目的节目制作及财务、用人分配等一切事物全权负责;收入分配上实行奖惩机制;制片人有权解聘外聘人员。
38.制播分离: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播出和制作分离是国际上一种通行的电视运作方式,他是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演变而生的广播电视产业链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采取制播分离的运作机制,可带来节目的优化和效益,有利于制作专业化,有利于克服只能重叠、职责不清、敷衍播出的弊端。
39.媒介的无形资产:是指媒介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的使用进行运筹和规划,通过融资、对外投资等活动使其合理流动,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活动。
40.企业识别系统:又称cis战略或ci战略。是将企业营销活动和运作于这一营销活动的企业经营理念与经营哲学等企业文化,组成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使社会公众产生普遍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得到信赖和肯定。与商标、品牌、公共策划等都有联系,但也具有一定独立性。
41.企业识别系统组成:视觉识别:是企业理念的视觉化,属于静态的符号识别体系;通过企业形象广告、标示、产品包装、企业内部环境布局等方式向大众表现,传达企业理念。商标识别:既可附属于视觉识别,也可以单列。如电台、电视台的台徽,报纸名称的书法标记、专栏的固定装饰图案等,广播电视还可以加上剪短的音乐句。行为识别:属于动态的企业识别形式,与理念识别直接相关。表现在组织内部的管理、教育和对外的一切活动中。理念识别: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企业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信条、表现企业精神的标语等。
42.媒介的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或企业运用传播手段,使自己适应环境,增进内部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并使环境适应自己,为自身发展创造最佳社会关系和环境的一种活动。三大要素:社会组织或企业、公众和传播。
43.公关关系的四种模式:新闻代理或宣传模式;公关信息模式;双向不对称模式;双向对称模式。
44.媒介组织的公

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指在该媒介组织内从事各种工作的广大员工。及时内部公关工作的对象又是外部公关工作的主体。与内部公众沟通方法主要有:一是编辑出版内部刊物;举办有意义的公关活动。外部公众可分为一,媒介的受众,包括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二,广告客户,包括广告公司、各类刊登广告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以及刊登分类广告的单位和个人。三,与媒介组织有直接和间接业务往来的社会组织或企业及个人。四,媒介组织的主管部门和经常接触的上级部门及有关人员。五,其他媒介组织。
45.媒介组织的危机公关: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它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根据爱德华·伯尼斯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危机公关具体是指机构或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47.媒介品牌:在媒介经营中,包含只是产权、商誉、受众权力及传媒关系在内的无形资产,集中体现在品牌上,媒介品牌是媒介良好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经过多年努力经营与科学管理在同类媒介中享有的威望和影响力。媒介品牌的个性体现:品牌形象、产品特色、服务的便捷和多样化。
48.媒介的人力资源管理:媒介对人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利用、开发和调配的过程和方法。使媒介的人力物力保持最佳的结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以促进媒介的不断发展。
49.媒介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能为对应的原则、优势互补的原则、奖惩并举的原则、动态管理的原则。
50.媒介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一,根据媒介发展的需要,制定媒介组织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定编方案。二,制定和实施媒介组织内部的人事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三,编制媒介组织的员工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四,根据本媒介组织的发展规划,对媒介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估计、预测和配置。
51.当代媒介的人才需求:新闻素质过硬的采编队伍;学有专长,精通电子及有关科技的专业人才;懂得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的高级经营人才;需要大量的既懂政治和业务又懂经济管理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52.媒介企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一,有一定的马克思理论水平,懂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观察形势,分析形势,有强烈的视野心、责任感等。二,

新闻专业知识丰富全面,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较高的语法、修辞修养,有一定外语水平,具有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三,比较熟练的新闻工作经验,良好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53.媒介产业化:是指媒介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过程。
54.媒介产业化的方式:媒介自身从围绕内容产品和广告服务的经营活动衍生而成的媒介产业;媒介上下游及外围同处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圈内的产业门类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媒介产业。
55.媒介产业链经营:在媒介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价值创造并实现价值补偿的各个特定生产环节,是环环相扣,链成一体的。对各个价值环节的开发和经营,就是产业链经营。
56.媒介的主业经营:是指以内容信息服务为核心而展开的业务活动的总称。如何做好媒介的主业经营:一,建立服务主导型的资源补偿机制。二,优化配置媒介内外资源。三,推进内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57.网络媒介的盈利模式:信息内容收费;服务功能收费;网络广告;手机短信收费;电子商务。
58.媒介集团的优势:一,规模优势。二,市场地位优势。三,成本优势。劣势:规模风险;结构风险;财务风险。
59.报业集团:指除主要外日报外,还拥有多种出版物,或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活动,能产生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产业集团。
60媒介集团的竞争战略:一,多品牌战略。二,全媒体战略。三,多元化战略
61.媒介集团的核心能力:能够使自己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并获得超额利润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
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一类是与团队、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企业文化有关的,另一类是与技术、产品服务、品牌、内部管理有关的。具体细分:核心团队的形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独特的内容提供能力;打造品牌及其公信力、影响力;机制、活力或企业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