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9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9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第九篇 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是指一类以腋淋巴结转移癌为表现的, 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发现乳腺

内病灶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中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钼靶摄片、超声波检查等,在 UICC 的分期 中,T0N1指的就是隐匿性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在诊断时可以岀现远处部位的转移。其发生率 占乳腺癌的0.3 —

1.5%。

(一) 临床表现

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与普通乳腺癌相似,

患者多为在无意中发现腋窝无痛性肿块, 但少 部分患者可岀现局部的疼痛, 余无其他不适,临床体检可以触及腋窝内淋巴结肿大, 无明显的触 痛。肿块直径以3cm 左右居多,大者可达 5cm 以上,呈单发或多发,或相互粘连固定、质地硬, 在累及腋部神经时可有疼痛, 压迫腋静脉可造成患肢水肿。 除了腋窝淋巴结肿大外, 钼靶摄片及 其他常规的辅助检查均不能发现乳房内病灶。少数患者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

有时乳腺尾部或位于腋窝部的副乳腺内的纤维腺瘤可能会被误认为腋窝淋巴结,

这可以通过 超声来予以鉴别。

(二) 诊断

对于孤立性无痛性肿大腋淋巴结, 无明显诱因及短期内不能消退者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应仔

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检,临床体检应包括全身其他部位浅表淋巴结区有无同时的肿大淋巴结、

尤 其是双侧锁骨上有无肿大淋巴结, 颈部甲状腺有无结节, 乳腺有无肿块、局限性增厚感或乳头岀

血等乳腺癌表现,询问有无其他不适,如:有无发烧、咯血、腹部不适、大便习惯改变等,可建 议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选择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

肿大淋巴结活检手术以及空心针活检等方法。 对上 述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腋窝转移性腺癌者, 同时无其他浅表淋巴结区淋巴结肿大, 体检无明显甲状

腺肿大、结节,无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无同侧腋窝引流区范围的皮肤肿块等可疑病变者,

病史 无明显特殊意义的相关肿瘤征象者,可初步列入隐匿性乳腺癌的范畴。

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可包括:胸片和腹部的超声检查。目前认为,胃镜、肠镜、腹部的

CT 等 无必要性,而且往往这些检查对确立诊断无明显的帮助。

对双侧乳腺的钼靶摄片、 超声检查是常规检查项目, 对于发现乳腺内病灶具有帮助。 而对于

钼靶和超声均不能发现乳腺病灶者,

而其他体检和胸片等亦无阳性结果者可以拟诊为隐匿性乳腺

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转移癌组织学结构对其来源有时具有提示作用,

而免疫酶标,如雌激素 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等对提示乳腺来源等具有指导意义, 本病。 但是依照上述的观点诊断一个隐匿性乳腺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并不是终点, 后,未治疗的乳腺内出现可发现的乳腺癌病灶或治疗后的患者无其他部位原发灶出

现才是本诊断 的终结。

但对这些受体表达阴性者并不能排除

经过有效的随访

本病的病理学研究提示有约1/3 的患者在最终的全乳切除标本中不能发现乳腺的原发癌灶。

MRI 的临床研究提示对钼靶超声不能发现的隐匿性乳腺癌的部分病例可提示可疑病灶的部位。

综合目前的一些MRI 研究资料,其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在86-100%,但其特异性各

个报道差异较大,在37-97%之间。故MRI 的临床应用对隐匿性癌的定位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其一些MRI 相关的增强剂和技术条件参数的进一步研究,相信会使这一检查走向成熟。在条件许可下MRI 可列为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前常规。

(三)治疗与预后

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是本病的传统和最常被采用的治疗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术后的仔细的病理学检查发现在乳腺内隐匿的乳腺癌灶,从而明确诊断。

有研究报道如果不进行治疗,在5 年内将有约40%的患者会出现同侧的原发性乳腺癌,这也是隐匿性乳腺癌的建议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的又一依据。

对与隐匿性乳腺癌的腋淋巴结清扫术目前多数认为有必要施行,一方面其可疑提供淋巴结转移的数目,提示患者的病情程度和可能的预后,另一方面提高腋窝局部的控制率。对于是否均应行乳房的切除,有作者的研究提示与普通的乳腺癌治疗原则相似,隐匿性乳腺癌同样可以引入保

乳概念。如前所述有研究报道MRI在隐匿性乳腺癌的原发灶的寻找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来自纽约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研究认为对术前已由MRI确定的可疑病灶区进行局部的广泛切

除,同时加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保留乳房手术具有可行性。

影响隐匿性乳腺癌预后的因素并不是手术的范围,影响隐匿性乳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腋淋巴结转移个数。

对于保留了乳腺的患者,无论是MRI等指导下已切除了原发灶,或仅行同侧腋淋巴结清扫的

患者,目前多数作者认为均应予同侧乳腺的放射治疗。

对乳腺的放疗的剂量应与普通的乳腺癌根治性放疗量相似,在50-55Gy 左右。

同样,对隐匿性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原则多数采用与普通乳腺癌相似的方法。

(摘录自:沈镇宙,邵志敏主编. 乳腺肿瘤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8-381.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一)分类和定义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两侧乳房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可依据发病的时间顺

序人为地分为双侧同时发生的乳腺癌和双侧异时发生的乳腺癌。顾名思义,同时发生的乳腺癌是

指两侧的乳腺在同时发生了原发性乳腺癌病灶,异时发生的双侧乳腺癌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发生了

原发性乳腺癌灶。

但什么样的时间段内算同时,什么样算异时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较为混乱,尚没有统一的约定。一般认为以12 个月为界点可能更具有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合理性。

(二)临床特点

在一侧乳腺癌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的同时或以后对侧乳腺也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者为双侧乳腺癌。

对双侧同时发生的乳腺癌,Farrow 提出了一些诊断的意见,他认为双侧同时原发性乳腺癌应具备这样的特点:①双侧病灶大小相似;②双侧均未经治疗;③双侧腋窝临床检查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④双侧均能手术,无皮下淋巴管侵犯等。这可以作为较早期的、可手术的双侧乳腺癌

的临床诊断指导。但临床影像学检查应对每一个一侧已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进行对侧的乳腺检查,包括钼靶摄片和超声波检查,以期尽早发现可能的双侧乳腺癌。

随着临床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式钼靶摄片机、彩色多普勒超声等的应用,在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提高的同时,双侧同时发生的乳腺癌的诊断率将也得以提高,使双侧同时发生乳腺癌占总双侧乳腺癌的比例得以提高,但对总的双侧乳腺癌的诊断率和双侧乳腺癌占乳腺癌的相对比例无明显的影响。

(三)治疗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均应遵循普通乳腺癌治疗的原则,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应同样根据

每一侧的分期来决定,符合保乳条件的一侧可施行保乳,不符合保乳条件者可选择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等,如果两侧均符合保乳条件者可予以双侧保乳手术治疗,术后的辅助治疗原则同常规的

乳腺癌治疗原则。

由于单侧乳腺癌患者的对侧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倾向,顾在治疗单侧乳腺癌时,应注意检查对

侧乳腺有无同时乳腺癌灶存在。单对侧乳腺的随机活检,虽然可发现一些乳腺癌的隐性病灶,但发现率低,具有盲目性,目前多数不主张。而体检结合钼靶、超声检查,对可疑的病变处应予以谨慎处理,医生可与患者讨论下一步处理措施,可在影像学的指导下进行手术活检或空心针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以期发现对侧的早期病灶,及时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对侧乳腺的预防性切除术明确多数医生持反对的态度,对部分对侧高危性乳腺癌患者可建议

其原发性切除,可同时予以同期乳腺癌的再造,这些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较轻、具有家族性乳腺

癌史、一级亲属中有双侧乳腺癌患者、单侧乳腺癌的病理检查发现多中心癌灶、有小叶癌存在者。(四)预后

不同的文献报道认为双侧乳腺癌的预后差于或等于单侧乳腺癌,判断双侧乳腺癌的预后要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侧为浸润性癌,而另一侧为原位癌,那么预后和单侧乳腺癌可能相当;如果双侧乳腺均为原位癌,则其预后要比单侧的浸润性癌的预后可能要好;如果双侧均为浸润性

癌,目前多数作者报道其预后较单侧乳腺癌差,即使双侧乳腺癌均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Carmichael 等认为双侧同时发生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差于双侧异时发生的乳腺癌;等研究认为对侧

Fisher 乳腺癌在2 年以内出现者预后差于2 年以后发现者;Gustafsson 等认为5 年内出现双侧乳腺癌者的预

后差于5 年以后出现者。

(摘录自:沈镇宙,邵志敏主编. 乳腺肿瘤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8-373. )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是指在妊娠及产后1 年时间内发生的乳腺癌。近年的临床资料显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与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在相同的临床分期、年龄等情况下预后并无明显差别。目前对于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外科处理、引产及术后的再妊娠等问题仍有争议。

(一)临床表现和诊断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乳腺癌相似,主要表现为乳房内可扪及肿块。由于妊娠

哺乳期激素水平的改变使乳房增大,乳腺腺泡增生,整个乳腺密度增加,乳房变得坚实、多结节、肥大,从而妊娠哺乳期患者的乳房肿块不易早期发现。因为诊断被延误,所以大多数妊娠哺乳期

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比非妊娠期患者晚,且预后差。尽管乳房钼钯摄片对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诊断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妊娠哺乳期生理的改变使乳腺钼靶检查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降低,除非有继发性皮肤改变、乳头凹陷等症状,否则在有明显肿块的妊娠期患者中,由于钼钯摄片的假阴性率常使诊断延误,同时X射线会影响正在发育中的胎儿,一般不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NAC)在乳腺癌的诊断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并可区别实质性肿块、囊肿等。

但在妊娠哺乳期激素水平的改变使乳房增大,乳腺腺泡增生,从而FANC容易使那些因激素刺激

使组织细胞产生的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的异形分化产生混淆,从而导致错误的诊断。假阳性的产

生使FNAC在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诊断中被认为是非首选方法。对妊娠期可触及明显乳房肿块的患者作手术切除活检仍是首选的方法。目前尚没有文献表明乳房活检术对母亲及胎儿(或婴儿)

是危险的。

(二)治疗

1. 手术治疗

改良根治术是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因为随着现代产科、外科和麻醉

科的不断发展,乳房外科手术已被证明是安全的。但是保留乳房的手术,由于术后化疗和放疗对发育中胎儿的影响,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非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妊娠哺乳期的特殊性不同孕期处理原则有所不同。在妊娠早、中期,在进行流产术后,及早行手术治疗。而在妊娠末期可在剖宫产或分娩后再进行手术治疗。但必须注意妊娠未终止前,避免应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抗癌治疗。

2. 放射治疗

目前认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放疗对发育中胎儿是有害的。理论上讲在标准放射治疗

50Gy 的治疗中,发育中的胎儿将受到相当部分的照射。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放疗应根据不同的妊娠期而定。在前6 个月胎儿对放射线是相当敏感的,研究表明,放射治疗的影响对发育中的胎儿是相当不利的,即使微量的射线亦将导致胎儿脑组织发育异常。

故在这个阶段放疗将被禁止。若这些患者强烈要求保乳,则必须作流产手术,并在保乳手术后行放射治疗。患者在妊娠晚期发生的乳腺癌则处于另一种状态,对于这些患者,可先行外科手术治疗,待产后给予必要的放射治疗。

3. 化学药物治疗

与放疗一样, 化疗对胎儿同样存在潜在发生畸形的可能, 但实际上妊娠期化疗对胎儿的影响

还很不清楚。目前尚无直接的证据表明化疗对胎儿有致畸性及生长缓慢的作用。一般认为在妊娠早、中期应避免化疗。在妊娠晚期由于患者接近临产, 适当延迟化疗至生育也是允许的。但一般认为, 对于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来说,术后6周内行化疗是必要的。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来说如果肿瘤>1cm,术后12周内行化疗是必要的;如果肿瘤<1cm术后可不行化疗。

4. 内分泌治疗

目前认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在妊娠期内分泌治疗是绝对禁止的。因为内分泌治疗药物引

起的激素改变将影响发育中的胎儿, 而且药物的致畸形性也不可忽视。哺乳期则应视激素受体情况而定。对ER阳性的患者来说,内分泌治疗是有效的。

5. 对妊娠的处理

对于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术前是否需要作流产手术, 有二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 ①流产是

否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②流产对再次妊娠和胎儿的影响。目前更多研究表明,流产并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但当胎儿长期暴露于放射线之下和细胞毒性药物时, 则必须要流产治疗。由于妊娠时患者内分泌和免疫内环境的变化可加速肿瘤的生长和弥散; 继续妊娠给治疗增

加困难, 手术切除不易彻底。麻醉增加孕妇和胎儿的危险性, 放疗和化疗可增加胎儿时畸形等。故大多学者认为, 除己临近妊娠未期, 待其分娩以保全胎儿以外, 应立即引产, 同时给予积极治疗。所有的医疗判断都应以患者为主

,是否进行化疗、放疗及流产都应以个体化设计。然而对于皿、W

期患者终止妊娠应该选用。许多证据表明这样做对发育中的胎儿是有益的, 对于那些不能医治的

患者, 妊娠应该终止。

(三)预后

在过去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一直被认为很差。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妊娠哺乳期乳

腺癌患者的预后取决于乳腺癌本身的分期及妊娠的早晚。延误诊断是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导致预后

一直很差的原因, 而疾病本身的恶性程度并非如想象中那么高。

(摘录自:沈镇宙,邵志敏主编. 乳腺肿瘤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59-364. )

炎性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高度恶性的乳腺肿瘤。近20 年来,随着有效化疗方案的出现,炎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炎性乳腺癌的规范治疗方案应是

多方法的综合治疗,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尚有待于新的和更有效的化疗方案的出现。

(一)临床表现和诊断

1. 临床特征原发性炎性乳腺癌的首发症状常为乳房肿大、发红、变坚实,可伴有疼痛。典型的病例,乳房呈弥漫性肿大,局部皮肤发红且有明显的水肿,扪诊感觉普遍坚实,肿瘤的边界多不清楚。皮肤有时可见明显的丹毒样边

缘,或斑纹状色素沉着。局部皮肤温度增高,有时出现触痛。绝大部分继发性炎性乳腺癌的炎症改变是继发于原有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因此常常可见局部肿瘤破溃引起的皮肤溃疡。

炎性乳腺癌被诊断时,约三分之一患者皮肤的炎症改变已累及整个乳房,30%-65%患者的乳腺内可触及肿瘤,50%-75%患者的腋下可被触及肿大的淋巴结,10%-36%的患者被发现已有远处转移。炎性乳腺癌患者出现症状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2.5 月,如果不用系统性治疗,90%以上的患者将于1 年内死亡。

2. 辅助检查

除常规实验室检查外,患者还应接受胸部和上腹部CT 检查及骨扫描。乳腺钼靶照像对炎性

乳腺癌和非炎性乳腺癌的鉴别意义不大,阳性发现包括皮肤厚度增加、患侧皮下淋巴管径的增粗和乳腺组织密度增加。细针或空心针穿刺活检足可确立诊断,但有作者更倾向于用同时可获得肿瘤、皮肤和皮下淋巴管组织的切取活检为确诊手段,活检组织除常规病理检查外,还应检测其激素受体的状况,DNA含量和S期分数。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性,各种组织学类型的乳腺癌均可见于炎性乳腺癌。如果发现临床特征和病理检查结果不符,通过临床医生和资深的病理医生一起共同复查切片,往往能发现临床和病理之间的联系。

3. 鉴别诊断需要和炎性乳腺癌鉴别的乳腺疾病包括:(1)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该病通常仅发生于哺乳

期妇女,有急性炎症的全身和局部表现,有中性粒细胞的增多,穿刺物可见脓液和坏死组织,涂

片见炎性细胞。(2)恶性淋巴瘤或白血病的乳腺浸润:临床鉴别较困难,需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确诊。(3)梅毒和结核病侵犯乳腺引起的急性炎症改变:多有原发病史,现少见。

(二)治疗炎性乳腺癌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局部治疗疗效很差。70 年代初期,随着有效化疗药物的

出现,诱导化疗和新辅助化疗概念的引入,化疗成为炎性乳腺癌的第一线治疗,同时确立了炎性乳腺癌综合治疗的观点,炎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有了显著提高。综合治疗中采用的化疗方案、剂量、疗程各作者报道不尽一致,但最常用的诱导化疗方案为CAF(CTX+ADM+5-FU)。

选择手术或放疗作为综合治疗中的局部治疗方法,二者在临床上均可获得相似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但手术和放疗相比有如下优点:1、手术使我们能从病理组织学角度了解机体对诱导

化疗的反应,机体尚存的肿瘤负荷,患者的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2、手术能及时去除机体的肿

瘤负荷。3、术后能及时进行辅助化疗。4、手术可避免放疗引起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并为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提供放疗的机会。5、手术成本较低。对于那些化疗后肿瘤无法切除或全身状况

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选择放疗作为局部治疗的手段。对手术切缘阳性和腋淋巴结未能清除干净的患者,应选择术后放疗。

自体骨髓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用于炎性乳腺癌的诱导化疗,可获得较高的临床缓解率,但目前尚无足够的资料证实该疗法可提高炎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作为炎性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内分泌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并不能提高炎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作为部分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化疗结束后的辅助治疗,仍应予以提倡。

(摘录自:沈镇宙,邵志敏主编. 乳腺肿瘤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3-378. )

男性乳腺癌

(一)发病情况和发病因素

乳腺癌发生于男性并不多见,约占乳腺癌病例数的1%左右,占男性恶性肿瘤病例数的0.1%。上海肿瘤医院自1956 年—2002 年底,共有乳腺癌手术病例7009 例,其中男性为60 例,约占总数的0.86%。

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国外统计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5—67 岁,约比女性患者高出10 岁,

上海肿瘤医院1956 年—2002 年底收治的60 例男性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9 岁。

关于男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Sasco 等经过meta 分析后认为:未婚、犹太裔、良性乳腺疾病、男性乳腺发育、曾患肝脏疾病或睾丸疾病、乳腺癌家族史、胸壁放疗史等是男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此外,Klinefelter 综合症患者的发病率为正常人的66 倍。

(二)临床特点

男性乳腺癌的症状主要是乳晕下无痛性肿块,质地比较硬,有时可以表现为以乳头为圆心的偏心性生长,乳头溢液等。可能早期有皮肤和胸肌粘连;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男性乳腺癌确诊过去主要依赖细针穿刺,现在认为体检结果和细针穿刺可以获得更高的确诊率,如果需要更多组织来获得肿瘤的ER PR等情况,可采用空心针活检。有报道表明,钼靶对

男性乳腺癌的诊断意义不大。

(三)病理学特点

文献报道,85%男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由于男性乳腺无小叶组织,故而,

目前没有小叶癌的报道。男性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的发生率为7%,而Paget 's 病鲜有报道。其

他乳腺癌病理类型如单纯癌,硬癌,髓样癌等,在男性乳腺中皆有报道。

此外,相对女性乳腺癌来说,男性患者的雌激素和/ 或孕激素的阳性率比较高。

(四)治疗

一般而言,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与女性乳腺癌相同。但是由于男性乳腺癌往往有早期的胸肌侵犯,外科治疗方式以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为主。虽然在早期的女性乳腺癌中,保留乳房手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由于男性乳腺组织比较少,而且男性乳腺癌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故一般不主张在男性患者中采用。

此外,作为男性乳腺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内乳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女性患者,也提示手术时的内乳淋巴结处理也尤其重要。

目前研究表明,男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和女性相似,主要有:肿瘤分级,肿瘤大小,腋淋巴

结情况。其它一些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作为男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尚待进一步底研究证据。有许多研究中显示,男性

乳腺癌病理分型

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 中国抗癌协会1999年 分型原则 全部原发癌切片观察后,综合判断分型。当几种形态并存时,以其中占优势的成分诊断命名,次要成分可在其后注明。 分型标准 (一)非浸润性癌 1 ?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基底膜完整?导管内的癌细胞可排列成实性、筛状、低乳头状、管状3管腔中央的癌细胞坏死则成粉刺样,一般不再分亚型。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内,癌细胞充满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完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管、泡腔及肌上皮细胞消失,癌细胞体积增大、形态大小一致,胞浆较丰富、淡染,胞核稍大,染色质细致、分布较均匀,核分裂象少见。 3.乳头佩吉特病乳头表皮内有散在或成巢的咆浆淡染的佩吉特细胞。早期佩吉特细胞位于基底层,尔后可侵至表层,但不侵犯真皮。乳头佩吉特病皆继发于导管内癌?伴发浸润性癌者,不在此列。(二)早期浸润性癌 1 ?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局部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开始向间质生芽浸润。 2?小叶癌早期浸润小叶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小叶内间质浸 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已浸出小叶者,归浸润性小叶癌。 (三)浸润性特殊型癌 1乳头状癌癌实质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中部常见纤维脉管束. 若病变局限于导管内者, 归非浸润性癌。 2.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癌细胞大,胞浆丰富、淡嗜碱,胞膜不清,常互相融合,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分裂象多见;癌细胞密集,呈片块状,偶见弥漫分布;间质纤维组织少,癌周边界清楚,癌巢周围有厚层淋巴细胞浸润。 3?小管癌(高分化腺癌)癌细胞立方或柱状,大小相当一致,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 癌细胞排列成比较规则的单层小腺管,无肌上皮围绕。癌性腺管呈浸润性生长;常引起明显 的纤维组织反应。 4.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片块或小梁,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 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5.黏液腺癌癌实质中,上皮黏液成分占半量以上。黏液在细胞外,形成黏液湖,罕见在细胞内。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小乳头或巢状,漂散于黏液中。 6?鳞状细胞癌癌实质绝大部分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结构,即可见细胞间桥和(或)角化。其他型癌发生部分鳞状上皮化生,则不在此列。 (四)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1?浸润性小叶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癌细胞形态似小叶原位癌

乳腺癌病理切片

乳腺癌病理切片 发表时间:2019-09-23T09:30:41.3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0期作者:符亚君 [导读] 从医学视角来讲,乳腺是由内分泌系统调节,从汗腺变化而来,尚未生育的女性乳腺是由圆锥盘状的腺性组织构成,包裹在脂肪之中成为乳房的形状。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民医院 638400 从医学视角来讲,乳腺是由内分泌系统调节,从汗腺变化而来,尚未生育的女性乳腺是由圆锥盘状的腺性组织构成,包裹在脂肪之中成为乳房的形状。乳腺由数叶构成,由独立的导管排出液体,导管在乳头会合。怀孕使得叶周围的细胞增加,分娩时释出激素,因而开始泌乳。泌乳结束时,乳腺回复到几乎和怀孕之前一样的状态。更年期后,乳腺萎缩,大部分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取代。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的恶性肿瘤,所谓的“恶性肿瘤”是无法控制的异常细胞增生,恶性肿瘤细胞和组织具有异常的生长速度、形状和大小以及功能。恶性肿瘤可以从一个局部的肿瘤发展到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和癌细胞转移。这种恶性的生长模式把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区分开。恶性肿瘤可以根据期(即病的严重程度)来划分。阶段和病的严重程度都会影响到存活的机会。基因因素和免疫状况影响易患疾病性。激素、病毒、吸烟、饮食和辐射都有可能引发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可以在几乎任何组织中生长,包括血液。当癌细胞转移时,它仍然是一个具有最初病变组织的细胞。早期诊断和治疗增加了治愈的机会,治疗方式可以包括化学疗法、手术和放射疗法。相比而言,乳腺癌易患者包括有家族病史、机体受雌激素影响的时间过长者、高龄产妇(30岁以后)、肥胖者、酗酒者。而且,乳腺癌多为腺癌,一旦发现乳房有任何肿块都应作详细检查,因为都有可能是癌。癌性肿块的治疗为乳房切除,有时仅为切除肿块,再实施放射疗法,后者对早期乳腺癌的疗效一如乳房切除术,术后有时施以放射疗法、卵巢或者上腺切除或用激素等化疗药物。所谓的放射疗法(radiation therapy)是利用辐射源来治疗或者缓解疾病,通常用于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是用电离辐射来破坏疾病细胞,因为辐射对快速生长的癌细胞作用最大。然而,辐射也会引起癌症或者辐射损伤(暴露在电离辐射中造成的组织损伤,细胞再生力强的组织例如皮肤、胃或者肠的内壁以及骨髓对辐射最敏感,后两种组织受到高剂量的辐射会造成辐射病,几个小时后头晕和恶心会消退。在肠道受辐射的情况下,随之会出现腹痛、发烧和腹泻,导致脱发和致命的类似休克的状态。在骨髓受到辐射后,会出现发烧、虚弱、脱发、感染以及出血。在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感染或者不可控制的出血会导致思维。低辐射剂量会造成癌症,诱发白血病,加重乳腺癌的病情,有的疾病几年后才发作,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控制),所以不适用于良性肿瘤。其他并发症包括头晕、脱发、体重减轻以及虚弱。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有时可以把放射性物质植入肿瘤。外部辐射疗法一般在几个月内作10到20个疗程,可以在手术切除后进行,或者在不可能做手术的情况下使用。外部源比植入的源可以对体内深处的肿瘤提供更大的照射剂量,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可用来缓解炎症。 此外,在诊治乳腺癌的过程中,应做好X线检查、超声波现象检查、热图像检查与CT检查工作。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病情,准确分析细胞情况,做好病理会诊报告。如果乳腺癌病理切片呈阴性,则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处理要在医院进行必要诊治,而且要注意保持舒畅的心情与健康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与水果,切忌辛辣、刺激、生冷、油炸食品。其次,要保持个人卫生,确保切口的清洁性与干燥,切忌抓挠切口,在着装方便,适宜穿柔软、棉质和透气的内衣,坚持每天换干净的内衣。做完手术后,应按照医嘱定期拍胸片、腹部B超、同位素扫描、脑电图和CT检查。再次,一侧乳腺癌患者必须注意其侧乳腺癌的危险性存在大幅度提高趋势,因此,在固定期检查过程中,应该在半年内做一次侧乳房华格检查,每年做一次钼靶X摄片,如有异常,必须积极配合治疗,以此将病危指数降低到最低点。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应结合基于U-Net的乳腺癌病理切片做好癌细胞检测工作。相比而言,基于U-Net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检测率极高,精确度高于99%。某医院曾经对所有乳腺癌患者病理切片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每幅切片图像尺寸是2200×2200的像素,每一张图片的核数大约为1500。对于HE染色乳腺组织病理学玻片,医院在40倍的光学放大率下采用高分辨率全玻片扫描仪对图片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结果输入计算机内。在数据预处理中,医护人员为癌细胞集中区域做了清晰标注,并将其裁剪出来,同时,运用U-Net网络架构分割乳腺癌细胞病理切片,同时,对乳腺癌细胞予以自动检测。在乳腺癌细胞病理切片分割与研究分析中,CNNs会对各个像素点和其周围像素实施自行分类。原来的滑动窗口方法大多会因为其每次计算相邻像素的同时会出现重叠部分,进而导致多次重复出现同一计算。而且,卷积与内积操作均属于线性算子,因而会将所有连接层重写成卷积层,大幅度提高卷积网络的工作效率。此外,CNNs能够自动接受比其训练过程中更大尺寸的输入图像的,最后自动生成概率谱图。不可忽视的是,因为存在池化层,所以会致使输出的结果低于输入图片的分辨率。目前所运用的“转移和合并”是LONG等于2015年所设计的一种避免图片分辨率下降的有效方法。FCN主要是通过合并输出结果来提高输出结果的分辨率,进而有效降低了卷积操作所带来的像素损失。同一年,RONNEBERGER集成了FCN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U-Net结构,为FCN结构添加了上采样操作,使整个结构被分为两个部门,即图像的收缩与扩张。虽然这并非首次所提出在网络结构中添加上采样操作,但是U-Net结构在收缩与扩张这两个过程之间添加了联结操作,从而使最终的输出结果更加逼近预期结果。2016年,FROMER等将该方法用于三维数据分析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一年,MILLETARI等在U-Net的基础上添加了残差模块与Dice损失函数的V-Net,因为不再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所以最终得出的分割结果和预期结果更为接近。除此之外,U-Net结构能够运用卷积操作提取乳腺癌病理图像中的所有信息,像癌细胞的大小、纹理、形状与色泽等,同时通过上采样操作将所收集的所有信息“翻译”到整幅图片上,进而精确计算出每一像素点处属于癌细胞的概率。 综上所述,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做好病理切片分析工作,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 (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 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10 %)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 (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 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 W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 (-)、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 6 或AC/EC X4-6 个周期。 2. 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 2cm、 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V 3 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X6。 3. 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②腋窝淋巴结转移> 3。可选用的方案有:AC -T,FEC X 3- T X3, TAC X 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 1. 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三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 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且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ER)阳性,且无原癌基因Her-2过分表达,且年龄>35岁。 2. 中危:分两种情况 (1)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至少具备一项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或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I级(分化中等)?III级(分化差),或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阴性,或HER2过表达,或年龄<35岁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条件,乳癌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类型较多,大致上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及罕见乳腺癌。 1.非浸润性癌乳腺癌:又称原位癌,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 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常伴发各种乳腺病,有时也可在浸润癌的旁边见到。原位癌发展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 1)导管内原位癌是指发生于乳腺小叶的终末导管,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 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的乳腺癌。根据组织学改变分为粉刺癌和非粉刺型导管内原位癌。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发病年龄较一般乳腺癌早5-10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小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2.早期浸润乳腺癌:是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突破上皮的基 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发生癌灶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早期浸润。 1)小叶癌早期浸润:癌组织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小叶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 小叶范围内。 2)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生芽、向间质浸润。 3.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 依据癌的原发部位是来源于乳腺上皮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又分为浸润性特殊乳腺癌、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 1)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 硬癌、腺癌。 (1)浸润性小叶乳腺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2)浸润性导管癌:导管癌明显浸润间质,但浸润部分不超过癌实质一半。若超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 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 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l0%)3、浸润性特殊癌 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 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1、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

周边血管、HER-2(-)、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6或AC/EC4-6个周期。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江丰收2、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3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6。3、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②腋窝淋巴结转移>3。可选用的方案有:AC→T,FEC3→T3,TAC6,也可用密集化疗。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些介绍。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三者表达状况。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肿瘤外科孙春雷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1.低危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且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ER)阳性,且无原癌基因Her-2过分表达,且年龄≥35岁。2.中危:分两种情况(1)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至少具备一项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或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I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 报告解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以下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仅供参考: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两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即出现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预后相对较差,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发生、发展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提示预后差。 TOP-II:DNA拓扑异构酶II,高表达提示肿瘤增殖和恶性度较高。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预后不好。 P170:是一种多药耐药基因,它的过度表达不利于治疗。 nm23:是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为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Her-1:和前面的Her-2类似,阳性不好。 DNA倍体:非整倍体预示肿瘤发生。

乳腺癌有那些类型

乳腺癌有那些类型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癌有那些类型?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很多,有的以组织来源命名:如小叶腺癌、导管腺癌;有的以病变组织特点命名:如髓样癌、硬癌、单纯癌;有的以病变程度命名:如原位癌、早期癌、浸润癌;有的以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命名:如未分化癌、低分化癌、中分化癌、高分化癌。 随着病理组织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病理类型逐渐向依据癌细胞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和远处转移可能性的大小而归类。大体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 非浸润性癌:又称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上皮基底膜内生长,癌灶没有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常伴发各种乳腺病,有时也可在浸润癌的旁边见到。原位癌发展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 早期浸润癌:是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突破上皮的基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发生癌灶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早期浸润。 浸润癌:癌细胞已经突破上皮基底膜的限制,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容易发生癌灶转移。依据癌的原发部位是来源于乳腺上皮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又分为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 ①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腺癌。 ②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粘液腺癌、腺样囊腺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乳头Pagets病。

9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第九篇 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是指一类以腋淋巴结转移癌为表现的, 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发现乳腺 内病灶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中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钼靶摄片、超声波检查等,在 UICC 的分期 中,T0N1指的就是隐匿性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在诊断时可以岀现远处部位的转移。其发生率 占乳腺癌的0.3 — 1.5%。 (一) 临床表现 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与普通乳腺癌相似, 患者多为在无意中发现腋窝无痛性肿块, 但少 部分患者可岀现局部的疼痛, 余无其他不适,临床体检可以触及腋窝内淋巴结肿大, 无明显的触 痛。肿块直径以3cm 左右居多,大者可达 5cm 以上,呈单发或多发,或相互粘连固定、质地硬, 在累及腋部神经时可有疼痛, 压迫腋静脉可造成患肢水肿。 除了腋窝淋巴结肿大外, 钼靶摄片及 其他常规的辅助检查均不能发现乳房内病灶。少数患者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 有时乳腺尾部或位于腋窝部的副乳腺内的纤维腺瘤可能会被误认为腋窝淋巴结, 这可以通过 超声来予以鉴别。 (二) 诊断 对于孤立性无痛性肿大腋淋巴结, 无明显诱因及短期内不能消退者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应仔 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检,临床体检应包括全身其他部位浅表淋巴结区有无同时的肿大淋巴结、 尤 其是双侧锁骨上有无肿大淋巴结, 颈部甲状腺有无结节, 乳腺有无肿块、局限性增厚感或乳头岀 血等乳腺癌表现,询问有无其他不适,如:有无发烧、咯血、腹部不适、大便习惯改变等,可建 议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选择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 肿大淋巴结活检手术以及空心针活检等方法。 对上 述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腋窝转移性腺癌者, 同时无其他浅表淋巴结区淋巴结肿大, 体检无明显甲状 腺肿大、结节,无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无同侧腋窝引流区范围的皮肤肿块等可疑病变者, 病史 无明显特殊意义的相关肿瘤征象者,可初步列入隐匿性乳腺癌的范畴。 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可包括:胸片和腹部的超声检查。目前认为,胃镜、肠镜、腹部的 CT 等 无必要性,而且往往这些检查对确立诊断无明显的帮助。 对双侧乳腺的钼靶摄片、 超声检查是常规检查项目, 对于发现乳腺内病灶具有帮助。 而对于 钼靶和超声均不能发现乳腺病灶者, 而其他体检和胸片等亦无阳性结果者可以拟诊为隐匿性乳腺 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转移癌组织学结构对其来源有时具有提示作用, 而免疫酶标,如雌激素 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等对提示乳腺来源等具有指导意义, 本病。 但是依照上述的观点诊断一个隐匿性乳腺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并不是终点, 后,未治疗的乳腺内出现可发现的乳腺癌病灶或治疗后的患者无其他部位原发灶出 现才是本诊断 的终结。 但对这些受体表达阴性者并不能排除 经过有效的随访

乳腺癌案例分析

乳腺癌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49岁,农民;因右侧乳房发现一肿块2个月而就诊。自述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有一小肿块,无疼痛,故没有在意。近来发现肿块不断增大,乳房皮肤肿胀,急来就诊。 检查见患者为中年女性,一般情况尚好,体温 36.5°c,脉搏70次/min。右侧乳房肿胀,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触诊可触到一3cm×5cm大小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活动性差,无压痛。右腋窝可触诊到1~2个较硬的淋巴结,无触痛。取活检病理检查报告为乳腺癌。 知识点回顾: 乳房位置:成年女性的乳房位于第2~6肋高度,胸大肌表面,自胸骨旁线向外可达腋中线。形态结构:青春期未哺乳女性的乳房呈半球形,紧张而有弹性。乳房由皮肤乳腺和脂肪等构成。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每个乳腺叶又被分为若干个乳腺小叶。每一乳腺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性排列,末端开口于乳头。乳房悬韧带(Cooper 韧带)乳腺周围的结缔组织发出许多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称乳房悬韧带或 Cooper韧带。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淋巴引流女性乳房淋巴管丰富,分为深、浅两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淋巴引流: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主要途径)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乳房内侧部的一部分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另一部分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④乳房下部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前组,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淋巴管交通⑤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注入位于胸大、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结或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治疗手段 1.手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 一、非浸润性癌 (一)导管原位癌(DCIS) 肿瘤细胞仅限于导管内,没有间质浸润。导管内的癌细胞可排列成实性、筛状、乳头状、低乳头状、匍匐状等。依据核异型程度,结合管腔内坏死、核分裂及钙化等,通常将DCIS分为三级。当见到不同级别的DCIS混合存在或在同一活检组织或同一管腔中存在不同的DCIS结构,尽可能提示各种级别的DCIS所占的比例。 (二)小叶原位癌(LCIS) 病变位于末梢导管小叶单位,75%的病例可见伴有末梢导管的paget扩展。低倍镜下见小叶结构存在,一个或多个小叶的腺泡由于细胞的增殖导致不同程度扩张。常见类型(经典型)的增殖细胞单一、体积小,核圆形、大小均匀,核仁不清楚,染色质均匀分布,胞质稀少,细胞轮廓不清,排列松散,坏死、钙化及核分裂均少见。变异型是指大腺泡、多形细胞、印戒细胞、大汗腺细胞、粉刺型等。 (三)乳头派杰病(Paget’s disease)。 在乳头、乳晕鳞状上皮内出现恶性腺上皮细胞,其下方常伴有导管内癌。当伴有显著的浸润性癌,则按浸润性癌的组织学类型进行分类,并注明伴发乳头派杰氏病。

二、原位癌早期浸润 (一)导管原位癌早期浸润。 导管内癌局部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生芽浸润,浸润的癌细胞没有脱离导管壁。 (二)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 小叶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的基底膜,浸润到小叶内间质,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没有小叶间间质的浸润。 (三)微浸润性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 指在原位癌的背景上,在小叶间间质内出现一个或几个镜下明确分离的微小浸润灶。当不能确定是浸润时,应诊断为原位癌。 (四)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 (1)非特殊型。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大的一组浸润性乳腺癌,由于缺乏典型特征,不能像小叶癌或小管癌那样被单分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当浸润性导管癌伴广泛的导管原位癌成分时(指导管内癌成分占整个癌组织的4/5以上),提倡在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应注明导管内癌所占比例。 (2)混合型。

乳腺癌病病理分型

乳腺癌病病理分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目前国内多采用以下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 ①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②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③导管内乳头状癌④乳头样。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 ①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②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l0%) 3.浸润性癌 ⑴. 浸润性特殊癌: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⑵.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临床上最为常见类型)、浸润性小叶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4.其它罕见癌。 ㈡组织学分级标准 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早已引起肿瘤学家的重视。的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各种分级标准的差异颇大。组织学分级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估。1.腺管形成的程度。2.细胞核的多形性。3.核分裂计数。 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分级标准: 1.腺管形成①有多数明显腺管为1分。②有中度分化腺管为2分。③细胞呈实性片块或条索状生长为3分。

2.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不规则①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一致为1分。②细胞核中度不规则为2分。③细胞核明显多形性为3分。 3.染色质增多及核分裂相(×400) ①1/10HPF为1分。②2~3/10HPF为2分。③>3/10HPF为3分。 各标准的3项指标所确定的分数相加,3~5分为I级(分化好),6~7分为Ⅱ级(中等分化),8~9分为Ⅲ级(分化差)。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l0%)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6或AC/EC×4-6个周期。

2.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 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3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6。 3.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②腋窝淋巴结转移>3。可选用的方案有:AC→T,FEC×3→T×3,TAC×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 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 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 危、中危和高危。 1.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

9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第九篇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是指一类以腋淋巴结转移癌为表现的,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发现乳腺内病灶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中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钼靶摄片、超声波检查等,在UICC的分期中,T0N1指的就是隐匿性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在诊断时可以出现远处部位的转移。其发生率占乳腺癌的0.3-1.5%。 (一)临床表现 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与普通乳腺癌相似,患者多为在无意中发现腋窝无痛性肿块,但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的疼痛,余无其他不适,临床体检可以触及腋窝内淋巴结肿大,无明显的触痛。肿块直径以3cm 左右居多,大者可达5cm以上,呈单发或多发,或相互粘连固定、质地硬,在累及腋部神经时可有疼痛,压迫腋静脉可造成患肢水肿。除了腋窝淋巴结肿大外,钼靶摄片及其他常规的辅助检查均不能发现乳房内病灶。少数患者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 有时乳腺尾部或位于腋窝部的副乳腺内的纤维腺瘤可能会被误认为腋窝淋巴结,这可以通过超声来予以鉴别。 (二)诊断 对于孤立性无痛性肿大腋淋巴结,无明显诱因及短期内不能消退者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检,临床体检应包括全身其他部位浅表淋巴结区有无同时的肿大淋巴结、尤其是双侧锁骨上有无肿大淋巴结,颈部甲状腺有无结节,乳腺有无肿块、局限性增厚感或乳头出血等乳腺癌表现,询问有无其他不适,如:有无发烧、咯血、腹部不适、大便习惯改变等,可建议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选择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肿大淋巴结活检手术以及空心针活检等方法。对上述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腋窝转移性腺癌者,同时无其他浅表淋巴结区淋巴结肿大,体检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结节,无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无同侧腋窝引流区范围的皮肤肿块等可疑病变者,病史无明显特殊意义的相关肿瘤征象者,可初步列入隐匿性乳腺癌的范畴。 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可包括:胸片和腹部的超声检查。目前认为,胃镜、肠镜、腹部的CT等无必要性,而且往往这些检查对确立诊断无明显的帮助。 对双侧乳腺的钼靶摄片、超声检查是常规检查项目,对于发现乳腺内病灶具有帮助。而对于钼靶和超声均不能发现乳腺病灶者,而其他体检和胸片等亦无阳性结果者可以拟诊为隐匿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转移癌组织学结构对其来源有时具有提示作用,而免疫酶标,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等对提示乳腺来源等具有指导意义,但对这些受体表达阴性者并不能排除本病。 但是依照上述的观点诊断一个隐匿性乳腺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并不是终点,经过有效的随访后,未治疗的乳腺内出现可发现的乳腺癌病灶或治疗后的患者无其他部位原发灶出现才是本诊断的终结。 本病的病理学研究提示有约1/3的患者在最终的全乳切除标本中不能发现乳腺的原发癌灶。 MRI的临床研究提示对钼靶超声不能发现的隐匿性乳腺癌的部分病例可提示可疑病灶的部位。 综合目前的一些MRI研究资料,其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在86-100%,但其特异性各个报道差异较大,在37-97%之间。故MRI的临床应用对隐匿性癌的定位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其一些MRI相关的增强剂和技术条件参数的进一步研究,相信会使这一检查走向成熟。在条件许可下MRI可列为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前常规。 (三)治疗与预后 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是本病的传统和最常被采用的治疗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术后的仔细的病理学检查发现在乳腺内隐匿的乳腺癌灶,从而明确诊断。 有研究报道如果不进行治疗,在5年内将有约40%的患者会出现同侧的原发性乳腺癌,这也是隐匿性乳腺癌的建议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的又一依据。

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分析

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分析 杨永琴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75001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结果:80例患者中有42例,进行保乳法治疗,17例为改良乳癌根治术治疗,21例为乳癌根治术治疗;其中非特殊类型癌75例,特殊型癌5例;组织学分级中,Ⅰ级者8例,Ⅱ或Ⅲ级者72例;淋巴结转移者25;肿瘤直径情况上,2cm及以内者47例,2cm以上33例。其中71例没有复发,有7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乳腺癌病理诊断有利于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后期治疗方案选择,对疾病的控制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诊断;诊断意义 乳腺癌属于女性群体常见性恶性肿瘤,该疾病主要发生在40岁中老年群体,而近年来有逐步年轻化趋势。在东方女性中,发病率在9.5%至12%,显著高于西方人群。我国的乳腺癌人群中,35岁及以下年轻群体占据6.6%至13.7%,而对于相关人群,对于手术治疗的效果有更多的要求,更多的人群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在保证生命品质的情况下,保证乳房外观,因此保乳手术对其治疗显得更为重要。临床乳腺癌病理诊断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在乳腺癌治疗上的规划,有着关键性作用[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年龄范围为24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41.6±3.6)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为15例,35岁以上人群为65例;其中未婚者6例,未育者12例;其中有肿瘤

家族病史者5例;其中乳房疼痛者68例,乳头内陷者5例,乳头溢液者8例,乳房橘皮样本者4例;双乳肿块者3例,右乳肿块者31例,左乳肿块者46例。 1.2 方法 病理检验可以通过穿刺和切除活检方式进行。穿刺方法下,所有患者取平卧体位,双手上举呈抱头状,将乳腺与包块区域做完全暴露;对包块进行触诊定位明确后,对皮肤做消毒,运用左手将包块做指示与固定;运用5至10ml的注射器以及7号针头在局麻情况下将注射器垂直皮肤做肿块刺入,在负压状态下将肿块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胞组织抽出。病理活检的方式将乳房切除的标本物、淋巴结等组织做切除,运用福尔马林做固定后运用石蜡包埋,运用4um厚的连续切片,运用HE染色,做镜下的病理情况观察。了解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组织学分级情况。 1.3 评估评估 评估观察患者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数治疗以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表1:不同群体乳腺癌病理情况分析 病理特征青年群体 (n=15)中老年群体 (n=65) X2p 肿瘤直径长度2cm及以内10(66.67) 37(56.92) 0.4774 0.4896 2cm以上5(33.33) 28(43.08) 淋巴结转移情况转移6(40.00) 19(29.23) 0.6579 0.4173 未转移9(60.00) 46(70.77) 组织学分级Ⅰ级1(6.67) 7(10.77) 0.2279 0.6331 Ⅱ或Ⅲ级14(93.33) 58(89.23) 病理类型特殊型1(6.67) 4(6.15) 0.0055 0.9410 非特殊型14(93.33) 61(93.85) 注:两组对比,p>0.05

乳癌的病理类型

乳癌的病理类型 病理类型:乳癌的病理分类方法较多,从临床实际出发,比较简明,实用的方法是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分化低的和分化高的两大类。 1.分化低的乳癌:特点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 (1)硬癌:此型最多见,约占总数的2/3.切片见癌细胞较少,体积也较小,呈条索状和片状排列;其间纤维组织较多。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小,质地坚硬;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转移。 (2)髓样癌:此型较少见。切片见癌细胞较多,体积也较大,排列紧密,索、片状分布;细胞间纤维间质甚少。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大,质地较软,易发生溃疡;恶性程度高,早期常有转移。 (3)弥漫性癌(亦称炎性癌):很少见。切片见癌细胞呈弥漫性增长,皮肤内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内充满大量的癌细胞并可形成癌细胞栓子;细胞间纤维间质极少,有明显的水肿及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等。此型乳癌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主要特点为皮肤呈明显水肿,色多暗红,肿瘤发展迅速而常累及整个乳房,没有明显的局限性肿块可扪及;有时可表现为患乳皮肤干燥,弥漫性鳞屑,增厚如铠甲,故也有称铠甲癌者。此型癌多见于青年妇女,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而且广,往往初诊时就发现有远处转移,预后极差,多在短期内死亡。 (4)粘液癌(亦称胶样癌):很少见。肿块切面呈胶冻样半透明状;切片见癌细胞数不多,周围伴有多量粘液,临床特点是肿块生长缓慢,转移较晚。 2.分化高的乳癌:特点是肿瘤细胞分化高而恶性程度较低。 (1)腺癌:较少见,起源于腺泡或小乳管。癌细胞排列呈腺样结构。临床特点:肿块常偏大,恶性程度中等,转移较晚。 (2)导管癌(亦称管内癌):不常见,起源于中、小乳管。切片可见很多极度增生的乳管样组织,管腔内充满癌细胞,中心部分癌细胞可发生坏死。肿块切面可见灰白色半固体状颗粒物质充满小管腔,可挤压出牙膏状物,尤如粉刺内容物,故又名粉刺癌。此型癌恶性程度低,转移晚。 (3)乳头状癌(亦称乳头状腺癌):不常见,起源于靠近乳头的大乳管。亦可由乳管内乳头状瘤恶变形成。此型癌病程较长,肿块较大,有时有囊性变。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4)湿疹样癌(亦称Paget氏乳头病):很少见,起源于乳头内的大乳管。癌细胞呈空泡状,在乳头、乳晕的表皮深层浸润发展。临床特点是乳头、乳晕周围皮肤搔痒、粗糙,或皮肤增厚、轻度糜烂,伴有灰黄色痂皮等。此型癌恶性程度低,淋巴转移很晚。

乳腺癌得组织学分类

乳腺癌得组织学分类 一、非浸润性癌 (一)导管原位癌(DCIS) 肿瘤细胞仅限于导管内,没有间质浸润。导管内得癌细胞可排列成实性、筛状、乳头状、低乳头状、匍匐状等。依据核异型程度,结合管腔内坏死、核分裂及钙化等,通常将DCIS 分为三级。当见到不同级别得DCIS混合存在或在同一活检组织或同一管腔中存在不同得DCIS结构,尽可能提示各种级别得DCIS所占得比例。 (二)小叶原位癌(LCIS) 病变位于末梢导管小叶单位,75%得病例可见伴有末梢导管得paget扩展。低倍镜下见小叶结构存在,一个或多个小叶得腺泡由于细胞得增殖导致不同程度扩张。常见类型(经典型)得增殖细胞单一、体积小,核圆形、大小均匀,核仁不清楚,染色质均匀分布,胞质稀少,细胞轮廓不清,排列松散,坏死、钙化及核分裂均少见。变异型就是指大腺泡、多形细胞、印戒细胞、大汗腺细胞、粉刺型等。 (三)乳头派杰病(Paget’s disease)。 在乳头、乳晕鳞状上皮内出现恶性腺上皮细胞,其下方常伴有导管内癌。当伴有显著得浸润性癌,则按浸润性癌得组织学类型进行分类,并注明伴发乳头派杰氏病。 二、原位癌早期浸润

(一)导管原位癌早期浸润。 导管内癌局部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生芽浸润,浸润得癌细胞没有脱离导管壁。 (二)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 小叶原位癌得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得基底膜,浸润到小叶内间质,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没有小叶间间质得浸润。 (三)微浸润性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 指在原位癌得背景上,在小叶间间质内出现一个或几个镜下明确分离得微小浸润灶。当不能确定就是浸润时,应诊断为原位癌。 (四)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 (1)非特殊型。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就是最大得一组浸润性乳腺癌,由于缺乏典型特征,不能像小叶癌或小管癌那样被单分为一种特殊得组织学类型。当浸润性导管癌伴广泛得导管原位癌成分时(指导管内癌成分占整个癌组织得4/5以上),提倡在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应注明导管内癌所占比例。 (2)混合型。 根据取材得切片,超过50%得肿瘤区域表现为非特殊型形态者,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否则将其归入混合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