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赵健康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而事实上并没有成熟,他们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摆在老师,家长的对立面,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

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学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要敌视学生。爱心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教育的底线。人是感情动物,作为对感情非常敏感的十五六岁的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老师对他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一定能消除逆反心理,但对学生的轻视,疏远必将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爱心和尊重是前提。

其次要多沟通,少训斥责怪。通过观察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应放下架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消除距离感,隔阂感,敢于向老师坦露心迹;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其产生成长中的成就感。

第三要注意工作方式。减少简单盲动,学生在成长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班主任,尤其应注意工作方式,要冷静的从学生角度分析,切忌简单冲动,这样就会使学生关闭心灵的窗口,逆反心理增长,以前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第四:要冷静分析,智慧应对。逆反心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学生故意表现出的一种消极对抗情绪,作为教育者这时千万不能冲动,要冷静分析,巧用心理战术,合理采用激将法,大胆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远离苦涩早恋创造美好人生

一、早恋的成因

中学生谈恋爱绝大多数是对异性萌发爱慕之心的结果,可也有一些是为了寻求刺激,弥补心理孤独、精神空虚而谈恋爱的。

在中学生中,什么样的学生容易产生早恋呢?

一般是聪明漂亮,或是成绩相对拔尖的,或是有某一专长的,这类学生比较出众,易引起人注目,成为了被追逐的目标。

另有一类是无心向学,成绩比较差的,这类学生成绩跟不上,往往自暴自弃,精神上无聊空虚,于是企图通过恋爱去填补空虚。

再有一类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讲究吃穿讲究享乐的,他们有能力支付“拍拖”的种种费用,那么,谈恋爱则变成显示自己派头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有的男生为博得女生好感,热衷于扮演“保护人”角色,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

二、早恋的危害

1、磨蚀理想

每个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宏伟的抱负,都渴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材,甚至是栋梁之材。青少年时期的少男少女,充满了青春活力,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记忆力强,对于新生事物极为敏感,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被恋爱问题纠缠,必定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这无异于置一生远大前途而不顾。这种所谓的爱情,极可能

葬送了青少年的才能、事业和前途,待到以后追悔莫及。

2、影响学习

成千上万的实例告诉我们,沉湎于早恋的同学多数都是沿着“感情直线上升,成绩直线下降”的轨迹运动的。然而,有些向往或陷入早恋的中学生却认为只要热恋的两个人志同道合,就不会影响学习。他们甚至概括出一个所谓“男+女=两个人的合力”的公式来。大量事实表明,这种看法是幼稚、糊涂、错误的。这是因为中学生的早恋不光是风和日丽的春天,也有寒风刺骨的冬季;在早恋的小河中常常会波澜叠起,漩涡环生。早恋的中学生时常要经受嫉妒和失败的折磨!这一切对于涉世不深、意志薄弱、情感易于冲动的中学生本来就是一种“超负荷”运载。在早恋的沉重的几乎要压垮全部稚嫩心灵的超负荷运载下,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是十分自然的,也是屡见不鲜的。从医学角度上讲,早恋者往往以恋爱为中心,情感为对方所牵制,加上身心未成熟,不影响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家长和老师之所以能发现孩子们早恋,往往是从他们的学习成绩下滑开始的。

3、扭曲心理

青少年早恋,自知会受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的责备和议论,因而就要躲躲藏藏,远离人群,长此下去,影响了与同学、家人的关系。同时,她们的思想上会产生很多负担,影响了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甚至会改变性格,本来活泼、天真的女孩,就会变得孤僻、冷淡,在心理上出现超年龄的现象,对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早恋容易让人受到伤害。青少年态度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情感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而怀疑人生,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甚至影响今后婚姻生活。从中学生的心理角度看,早恋的同学都有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其间既有欣喜,也有百思不解、难以倾诉的苦闷。有些早恋的中学生课后很难与恋人见面,但又抑制不住对对方的思念,这时,有的往往会耽于幻想,在幻想中寻求慰藉,得到满足。由于这些痛苦的心境和不健康思想的存在,使得这些中学生的道德感、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严重扭曲。还有些早恋的少男少女,虽不热衷于学习,但却渴望着上课,在班上他们彼此之间可以多递几个眼神,谈几句话,即便是不接触,也会觉得对方的眼睛在盯着自己,心里更踏实、更安稳。放学之际,这些少男少女也会不约而同地留下来,一起学习、谈心或参加体育锻炼,直到很晚还恋恋不舍,不愿分开。与这种如胶似漆、难舍难分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往往因为一点小事而喜怒无常:时而喜笑颜开,时而泪如雨下。

与同学关系日趋疏远,不喜欢集体活动,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有所退化(人际关系紧张)。恋爱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沉湎于早恋的男女同学由于把太多的时间用于过“二人世界”,肯定用于和同学交流相处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也不愿意参加集体的各项活动,和同学关系日趋疏远,若其早恋行为过于露骨,对周围同学造成不良影响,最终将会引起非议甚至讨厌、岐视,也容易发生口角,行为攻击,从而易发生冲突,如多角恋、感情不专一引起的同学间纠纷等。这当然不利于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4、伤害身体

青少年性意识萌发,容易激动,感情难以自控,行为容易冲动,容易凭一时兴致而不计行为后果,从而出现一些越轨行为,如未婚先孕(通常会采取流产手术从而可能导致终生不孕)。这些行为一旦出现,会让当事者羞于见人,担惊受怕,即使当时不觉得怎样,但日后给她们造成的挫折感、自卑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对成年后感情生活的影响,往往也是难以弥补的。此外,有些处理不当的早恋还会引发自残和伤人事件。少数孩子因早恋离家出走,社会上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往往使他们受到更大的伤害。

5、引发犯罪

当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感情上的冲动构成合力时,十分脆弱的理智防线就会被冲垮。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过火行为,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造成青少年心灵上的创伤。如

果同时受到黄色书刊或教唆犯的的引诱,就极可能走向道德败坏或违法犯罪。据调查,青少年犯罪里,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早恋。流氓、殴斗、盗窃等社会现象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学生的早恋有关。中学生气盛,不肯轻易吃亏,特别是在女朋友面前,更不愿意丢脸,他们往往会因为对方对女朋友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做出了一个不雅的举动而丧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众斗殴,以显示自己的本事,以至违法犯罪。另一方面,中学生恋爱还需要有物质上的消费,但他们的经济依赖于父母或他人,自己还不能自立,在从初恋到结婚的一段“马拉松”式的恋爱期间,需要相当的一笔金钱花费。而父母所能提供的一点零花钱又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这样中学生就容易误入歧途,诱发偷和抢的念头,最后锒铛入狱。

三、早恋的结局

早恋极难成功。由于早恋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使早恋者极少走向婚姻的殿堂。父母、学校的干预,两人感情的裂痕,升学、转学、工作等太多的因素都使早恋这个不健康的婴孩中途夭折。据对已毕业一年的大学生的调查,有恋爱史的学生中,有82.9%的人调查时已中断恋爱关系,有10.2%的人表面上虽然保持恋爱关系,但心中明白分手是迟早的事,仍然保持恋爱关系的仅占6.9%。即使他们走向婚姻,这种婚姻的牢靠性也值得怀疑。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大学生在校恋爱结婚后的离婚率为51.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恋者快悬崖勒马,亡羊补牢。何况我们还才是初中学生.

四、早恋的实质

早恋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因对异性好奇和爱慕而过早与异性亲密交往的行为。因为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社会阅历和经济等方面均不具备恋爱的条件,所以此时恋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说,早恋是一种不明智、非常错误的行为。

具有早恋心理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付诸行动就是一种违纪行为、一种伤害双方及亲朋师长的行为。

自己的价值并不是通过追求你人数多少或对你依恋的程度来体现的。你若真有本事,将来你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一番贡献给大家看看。我们切不可树立一种爱慕虚荣的畸形的人生观,否则会虚度大好青春,贻误自己的一生。

早恋者的感情不堪一击,好多只是一种好感或友谊的异化。

别幻想别人多么在乎你,实际上别人对你并不在意。对方的美,大多只是你心中的一种想像。情人眼里出西施,你眼中的天鹅在他人看来,也许只是一只普通的丑小鸭,甚至是癞蛤蟆。

五、正确处理早恋

1、早恋不是可耻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要合理处理好。早恋者本意并不想伤害对方,都希望对方过得比自己好。他们刚开始都是正常同学关系,是很纯洁的。由于特定的内外环境影响,少数男女同学单独交往过于频繁,友谊中不知不觉中渗入了所谓“爱情”的因素,变得整天想入非非,每一次见面神秘而兴奋,出现了排他性,这时关系就发生了质变,进入了早恋的误区!因此不要与特定的异性同学频繁交往。当你看到心中的他(她)与别的异性交往而产生不快心理时,你就要注意啦!你要准确定位:你们只是普通同学关系,你没有资格限制别人的交往。喜爱至极而想独自占有,那是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天下能让你喜欢的东西数不胜数,你都能拥有吗?别打着喜爱的幌子自寻烦恼!

2、确立切实可行的生活学习目标,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全力以赴学习。试问如果学习生活安排得紧凑有序,哪还有空闲时间东想西想谈恋爱。当然这里的目标和理想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是与自己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相符的,否则与没目标一样,甚至比没明确的目标更差劲。

3、转移注意力,避免经常性的个别接触相处,多参加集体活动。

4、要充分认识早恋的危害和后果,避免进入这一误区;一旦进入,就应当以坚强的意志力

冲出来,越早越好。

5、中学阶段同样可以发展正常的异性友谊,不要走另外一个极端,对异性同学敬而远之或如避瘟神一般。我们要帮助异性同学,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光明坦荡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当然这种纯洁的友谊掺不得半点早恋的杂质。我们提倡集体环境下的异性交往,禁止异性同学单独交往。

6、针对“求爱者”的性格特点,以尽量不伤害对方自尊为原则,妥善处理各种形形色色的“求爱信”。可灵活采取下列对策:拒绝(严厉或婉转)、撕毁(当面或悄悄扔进垃圾筒当作什么也没发生)、上交(与教师父母交流处理办法)。坚决禁止与“求爱者”单独见面。

六、真诚的衷告

爱情之花是圣洁的,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正确理解她,懂得珍稀她的人,才能栽培并以真诚之水使之永远盛开。爱情是有责任的,你现在连自己都养不活,你拿什么来保证将来你能带给对方幸福?对于青少年来说,在爱情生长的土壤还不具备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筑好防线,集中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拒绝接受和传播爱情的种子。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刍议

范登清(甘肃省民勤县重兴中学,甘肃民勤 733308)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早恋是枚青苹果,谁采摘了谁就只会品尝生活的酸涩,而尝不到熟果的甜蜜。”是啊,早恋似乎已成了我们的热门话题。

早恋是处于青春期的一部分中学生的一份特殊的情感经历。中学生已进入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情感开始盟发,对爱恋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但是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学习的大好阶段,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到两者间的关系,终将酿成苦果。所以老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正确对待和处理青春期学生中的早恋问题。

一、中学生产生早恋行为的原因:

1、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的变化,性心理也必然发生复杂的变化。中学阶段正是十三、四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人生经历了“第二次诞生”,心理接受了第二次“断乳”。中学生的性生理的萌发与逐渐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不但产生了青春期的新奇感,甚至产生了生理冲动与体验欲望,他们开始注意异性,亲近异性,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现早恋现象。

2、思想观念改变的作用。

现在得一些中学生受社会上某些不良影响的侵袭,则很容易受到不良性意识的诱惑。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诱惑,影视的刺激,小说的渲染,成年人不检点的行为的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这就形成了新时期中学生“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男女生出于座位相邻,或性格接近,或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些是外貌的吸引,彼此间的接近,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3、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

现在的很多父母,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碌,很少有时间去关心他们的孩子看些什么,听些什么。也没有多少时间顾得上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说说心里话,给予积极引导。许多父母往往是看一下成绩单,留下人民币若干,又匆匆出门去了。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是那么强的中学生,其免疫力毕竟有限,很多时候又得不到家长的有效的保护和引导。在恋爱问题上投入过大的学生,往往有一定的家庭原因——父母感情不好,家庭气氛紧张,他们在家庭中得

不到应有的温暖;或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良,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理解与支持。有的中学生过早恋爱,实质上是寻求一种情感上的一种补偿。

4、虚荣、炫耀心理的驱使。

中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在本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学生过早地或不适当地把谁先找到对象,谁的朋友漂亮等,作为炫耀资本,在校园中有部分学生存在希望有很多男生或女生追逐以表明其漂亮、潇洒的虚荣心理、炫耀心理。

二、中学生早恋的特点和类型

中学生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年龄下降、年级超前、旨意朦胧;

2、认识不到爱情与友谊的差别;

3、具有盲目性;

4、具有隐蔽性;

5、具有兴奋性和冲动性;

6、过于美化、迷恋对方;

7、情绪多变,难舍难分而又喜怒无常

……

早恋的类型主要有8种:爱慕型、好奇型、模仿型、从众型、愉悦型、补偿型、逆反型、病理型。

三、中学生早恋的危害性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学生心理与家庭、学校生活、社会风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恋是一枚包着糖衣的苦果,那么,早恋有哪些危害呢?

1、影响学习生活

在早恋过程中,中学生往往分散精力、成绩下降、学业荒废、影响学习,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如某校一位16岁的女生,刚进该校时,成绩优异,由于与同班的一位男同学产生了爱慕之情,并很快谈上了恋爱,上课\'走神\',下课思念,放学约会,结果不到一学期,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最后竟没有升入高中。

2. 影响身体的健康。

恋爱者常常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老是想者对方,甚至是“为君消得人憔悴”。失恋者更是痛不欲生,常常不吃不喝,也不想睡觉,显得无精打采,而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会对身体的正常发育造成损害。有些甚至是发展到性关系,这对生理发育还不完全的中学生更是严重的摧残,如果出了什么事,就会影响到以后的正常生活了。

据济南一家医院的统计,每年到该医院妇产科做人流手术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背双肩包的人),大约有两千人次。

3.影响心理健康。

在早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早恋者无时无刻不在感情和道义的双重选择中苦苦挣扎。他们不敢正视现实、或逃避不想、或假装自己很幸福快乐,甚至向别人炫耀自己,这会造成双重人格的障碍。

早恋大多会无果而终,这会给双方造成恋爱失败的挫折感,会对未来真正甜蜜的爱情生活埋下不小的隐患。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专家联合进行的研究指出,不论这些少年人真的有特定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的迷恋某人,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段感情而导致日后出现忧郁症及酗酒等精神病。

4. 影响思想和人生观。

早恋的人往往会将其行为规定为恋爱,而他们不知道恋爱是一种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一旦选择了这个,就丧失了选择另一个的权力。中学生的思想和人生观都未定型,容易发生变化。女生对感情往往大与理智,一旦坠入爱河,容易受甜言蜜语的诱惑而依赖信任对方,把自己该有的纯真丢失了。而男生的心像正处于成熟时期,很不稳定,心像的变化会产生新的、永远得不到满足的需求,这必然会产生心理难受。

另外随着交往的深入,罩在对方身上的光环就会暗淡失色;有很多人当初早恋只是想玩玩而已,到时候一旦想从中逃脱,就会产生背叛般的内疚感,再度使学生焦虑不安。

5. 影响班集体

恋爱者对班级体的活动不关心,并影响其他的同学。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它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维持,需要以荒废学业、丧失友谊、减少与团队各成员间的协作交往和付出个人的心理健康为代价去换取。

6、危及社会和家庭

为讨恋人欢心,又苦于无经济实力来支撑自己的霸气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便铤而走险去偷、杀、抢;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或因失恋而疯狂地报复社会和他人……

四川某中学十五岁女孩,谈恋爱被奶奶发现,怕奶奶告状,残忍地将奶奶杀害。某学校两名男生因追求同一位女生,拔刀相向,一人死亡。前不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山地高中枪杀两名同学的学生安迪威廉姆斯称:他就是因为失恋精神压抑才杀人的。

四、中学生早恋的正确预防和处理

早恋的危害这么大,那我们应怎么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呢?如何帮助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顺利度过危险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采取正面说理.启发诱导的方法,指出早恋的危害。教育学生学会宣泄和转移。所谓宣泄,就是把自己的苦恼告诉自己最信赖的人,一吐为快,或把火发在日记上,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所谓转移,就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多关心点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放到集体当中去交更多的朋友,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最好采取类比的方法,“兴发于此,意归于彼”,让学生主动把早恋心理转移、升华到学习等健康活动中去。

2、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

教师要做到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生理及性心理变化的必要知识、帮助孩子们揭开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消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明白不能单纯地唯感情论,还要有\'房子和面包\'才行,懂得爱情不仅仅是相互吸引,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对于坠入爱河较深的学生,要恩威并用,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用支持疗法给予适当的理解,同时要以校规校纪、道德、法律不允许,经济不能自立相警告,特别指出这样下去往往会失身或失足,造成终身遗憾。

4、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有好感、想交往和早恋之间的区别,引导青春期孩子的正常交往。告诉他们与异性同学的交往态度要明朗,言谈举止要大方,防止过密的接触。

5、要引导中学生升华自己的情感。既然中学生恋爱发生的动机基本上出自于情感交流的需要,那么这种需要满足的途径有许多,“谈恋爱”不是唯一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也不是最佳的选择。中学阶段有其特定的任务-----学习文化,加强社交修养,多学本领,使自己走上一条宽阔的人生之路。若沉浸于恋爱之中,并因之荒废学业,实属不智。毕竟“情可载舟,亦可覆舟”。许多中学生仅仅看到异性使自己心动的一面,往往看不到这其中也埋藏着“美丽的陷阱”;因此,引导他们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的情感,也非常重要。

6、努力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预防、防治,正如人的健康一样,要想加强抵抗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基础,其次还需“接种”,提高免疫力。对于学生

来说,良好的机体莫过于有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和班集体。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面,他们会感受到充实,感到有意义,处处感到温暖。要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局面,提倡男女同学间发展一种兄弟姐妹般的纯真友谊,学生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

7、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相互配合,要劝告家长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采取打骂等过激行为。谈话之后,要注意观察,给学生思考判断、决策分手与否的时间,准备下次该怎么谈,不要急于求成去解决问题。教师和家长应使学生理解:他们之所以要对早恋学生进行教育,绝非由于视早恋为罪恶,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学生体会教师和家长是理解、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着想的,从而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

总之,教育的对策应立足于促进中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对应成熟,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使他们摆脱早恋干扰,促进他们长期和健康发展,潜心学习,提高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定能帮助青春

关于“早恋”问题的一份心理咨询草稿

作者:才子飞儿加入日期:07-06-13

家长、老师的担心

1. 担心他们因精力分散而导致成绩下降

2. 担心她们没有把握、处理好情感问题而受到伤害

3. 也担心会引起其他意想不到的情况

传统的做法

1. 找她谈心,告诉他们不应该在这个年龄进行过密地异性交往,并尽可能地在一切可以教育的机会、场合劝说与游说

2. 找孩子父母沟通,想办法实现学校与家长的联合控制。目的是拆散他们,让他们理智地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学习和生活。

点评:第一、这只是我们大人们一相情愿的想法,“情”一字岂是我们能挡得住?如果是,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凄美的梁祝故事流传至今了。第二、我们一味地“挡”,也不许表面上他们不来往了,谁又能保证他们不打电话、不写信、不发邮件、不网上交流呢。第三、用谈们的话说:如果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学生恋爱就是这个时代校园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线。

对家长说:

基本观点:中学是人生的花季年华,中学生正初中在骚动的青春期。性觉醒、性萌动、性困惑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对孩子们的所谓的早恋问题不应该回避,而要正视。

基本出发点:不欣赏、不提倡异性过密交往,但也不要亵渎它。

基本办法:爱护孩子们纯真美好的情感,加以正确引导。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负责。”相信他们会处理好感情与理智的关系。

对孩子们说:

问题设计一:是否喜欢成双成对出入,互相小关心?

引导: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应该在心灵的最深处秘藏,怎能轻易张扬,甚至照耀过市呢?

问题设计二:你能不能说说喜欢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分享她的快乐与忧伤?想

照顾她,不想让她有那么多包袱?有点糊涂,就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感受?引导:不管喜欢她或他什么,我要说的是,喜欢一个人是意味着责任,在平常和平淡中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任。请仔细回想:你想过怎么对他或她现在分心与学习下滑负责任?你想过怎么对他或她即将到来人生前途命运的抉择——中考、高考负责任?

问题设计三:你打算怎样对自己的情感负责?

引导:影响你们成长的因素太多太多。可变性大;无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朋友圈等

问题设计四:好好回顾中学生活,呢子系想一想,小感情问题是否已经影响到了你们的学业、精力、时间、青春、梦想等等?

引导:人的一生一定要区分清楚三类事情:第一类,该做的;第二类,不该做的;第三类,该做不该做的。该做的,比如说学习与学业;不该做的,比如说违法乱纪;关键是这个该做不该做的,比如说上网,比如说早恋等。

是呀,好好检查,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也许让你懊悔不迭的正是那些微乎其微的细节,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

问题设计五:父母认为你没有理想、敌视父母、不爱学习。父母或师长或许采取了一些你认为不妥当的做法。现在看来,你觉得父母说的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觉得父母这样做错了吗?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爱你还是为了害你?

引导:父母或师长用宽容呵护着你的自尊,但你一定要用行动来感谢宽容。最后,衷心希望你有所触动,并将触动转化为感动,将感动转化为行动,向着人生更远大而广阔的前途和目标奋斗。

作者EMAIL:

期的学生度过困惑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荐阅读:摘要]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人际关系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鹤山市古劳中学任卫东 2011年8月10日 [摘要]:初中生是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发展心理学认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反抗情绪,被称为“第二反抗期”。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导致了学生产生了逆反的心理。例如:.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家庭、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作为教师就、家长应该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逆反心理学校家庭成因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二反抗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初中生这段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的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这对教育工作者会有所提示的。青少年学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

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正处在初中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的发展相当复杂、充满矛盾,所以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心理;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等,其中逆反心理的危害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往往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是原则 的错误,老师辛辛苦苦地做工作,费了不少的唇舌,有的学生就是不服,或是口服心不服, 甚至产生对抗情绪。表现为:或是沉默不语,或是当面顶你一两句,或是当面不说,背后又 来另一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老师说话的方式方法问题,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 理状态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来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年龄特点决定的思维因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初中学生的 年龄在13、14岁左右,对事物的个性和事物的本质还不是很了解,更不可能了解事物的发 展规律了。他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用抽象的思维去理解、判断事物。 2.年龄决定的性格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不仅是与气质智力有关,还与情感和意 志有关,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核心的特征。公元前5-4世纪孔子提出了“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学说,他认为人生来禀赋差异不大,是后天造成较大差异的,也就是说性格大多是由后天造成的。按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学说,性格有“外倾型”和“内倾型”。他 认为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外部,他对外部的事物表示关心和感兴趣,与人交往中易于 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事大胆而轻率,动作快。性格内倾的人,很少向别人吐露自己的 喜怒哀乐,他在人面前不容易说慌。初中学生性格是多样的,有的受外部影响而意志比较脆弱,受到一点点批评就一蹶不振,但大多学生还是经得起批评的。他们大多喜欢表现自己某 一特长,也就是说喜欢露一手,希望自己在同龄人当中强一点,以博得同龄人的羡慕、长辈 的赞扬。然而,他们做事又不顾前及后,一旦做错了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指出,则认为这是 老师有意与自己过不去,由此感到自己名声扫地,因而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对老 师记恨在心。对这样的学生,只能作正确的引导,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并且以表扬为主,并寓批评于表扬之中,通过表扬其正确的,达到批评其错误的。 也有的学生性情比较孤僻,心胸比较狭窄,像眼睛一样容不得半粒沙子,尽管是自己错了, 受到批评,心里似乎受到极大的创伤。因此,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事,遇到什么样的人跟他谈话,他都觉得这是有意与他过不去的,心里总是这样认为,“又是鸡蛋里挑骨头”。那种心情 真有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切身感受。由此产生种种忧郁感,或固执,或闭口不谈、只字不露。如本班有一位姓施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做事却出人意料,常逃学到外面上网,一蹲就是大半天,有时搞个通宵。老师从小道理讲到大道理,说了老半天,他就一言不发, 金口不开。有同学问他为何,他说:“反正我在他们的眼里是坏的,说也没用。”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批评要把握好分寸,点到即止。应从心理上去医治,扫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使其丢 掉思想包袱,树立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同时,还要注意其“闪光点”,一经发现就多加 表扬,让他树立信心,改正缺点,避免其自暴自弃,再次闯祸。 3.学生的心胸气质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稳定的特征。也 就是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情、秉性等。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分为“中行”“狂”“猬”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猬者有所不为”。“狂者一类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 积极的,进取的,他们“志大言大”,言行比较强烈表现于外;属于“猬者”一类的人比较拘谨,因而就比较“谨畏不为”;“中行”一类的人则介乎于两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在 中学生当中,有的学生真有点“初生牛犊不识虎”,正如孔子所说的“狂者”一类的人,他们情 绪发展比较快,说话直率,但性格比较刚强固执,脾气比较倔强。他们什么时候都认定自己 是对的。这样的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很可能当众顶牛,给你难堪。此时,作为 教育者——老师,如果不善于开导,很可能导致“风来树挡、水来土埋”的僵持局面。对这样 的学生,只能是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工作,也就是说,对他们应抱着治病 救人的态度,用和风细雨式的谈话,以对朋友那真诚的情感去触动他们,对他们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 一、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有一些孩子喜欢就每一个事情与家长争论、顶嘴,当这样的行为发生过一两次之后,便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恶劣。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也不要与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去。而要制定一些规则,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冷静而有威严地告诉他,什么是可以争论的,什么时候争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争论,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可以争论的,如果违反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6岁的亮亮玩过了积木之后没有收拾好东西就去看电视,积木扔了满地—— “马上把积木捡起来。”妈妈说。 “等一会儿再捡。” “你知道,我们的规矩是先收拾玩具,后看电视。” “你怎么那么多规矩阿,我就不想捡,你管得着吗?” “看来你很喜欢说‘你管得着吗?’这句话,现在给你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一遍遍地这么说。以后我再也不想听到这句话。如果你下次还这么不礼貌地跟我说话,那一天你将不能够使用电话;第二次你将一个晚上不能够看电视;第三次……” 【点评】:我们要尊重孩子,但不是迁就孩子,我们要对他们宽松一些,但不是放任他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碰到一些反抗。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动怒,那样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矛盾激化。但家长一定要坚定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然后要严格地执行规则。当孩子再犯时,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一般的孩子都懂得趋利避害,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二、提供选择。 当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命令。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权力控制自己,自己作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家长强迫的结果。 【案例】:小明三点半放学回家,妈妈说:“先把作业做了,”“呆会儿再做。”小明坐到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妈妈又催促了一遍,小明还是坐着不动。这个时候,妈妈说道:“现在离6点钟吃晚饭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你可以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写完你的作业,然后再接着玩,这样吃完晚饭之后你就可以看你最爱看的动画片。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给各辅导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自我认知、就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而我校大学生又普遍存在对自身认识不足、自律性差等问题,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存在更多的困惑和不稳定的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 辅导员是工作在我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对于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结合我校大学生的一些情况,介绍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们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加以干预。 其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环境适应问题。 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很多学生从小没有离开过家,第一次远离家乡,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且有部分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下远离家人独立生活,在独立自理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往,显得孤僻、自卑,情绪比较低落、抑郁、焦虑、恐惧等,也会伴有身体上的不适,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初期表现为对周围的事情和环境显的比较烦恼,社会行为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不与人说话等)。 2、学习问题。 大学的教育方法与以往中学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上大学之前目标比较明确——高考,进入大学后,虽然我们学校是企业化管理,但对于学习的要求并不像高中一样,但由于大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本身学习的兴趣不浓烈,进入校园后觉得没有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与幻想中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落差。有些学生适应不了这种方式,会产生迷茫感。我校学生目前学习上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抄袭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现象。且多抱怨,认识不到自身的问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教育主要是学生的养成教育。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很多“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 “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我认为,“学会做人”应该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尤其有一部分孩子到了中高年级往往会开始对父母、老师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他们心理有什么话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我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近年来,这种心理在儿童、少年当中尤为突出。它的主要表现有:大家都积极倡导的东西,他(她)却偏偏表现出冷漠、排斥,而对大家都反对的事物,他(她)则积极、热情地去肯定和支持。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更不能很好地理解社会、指导自己的行动,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势必要影响他们听从成年人的指导,这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效应。所以,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都很清楚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一、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表扬使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

应。例如:上课了,绝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实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有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 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建立深厚的师生情,缩短心理距离 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想着怎样整治他们,而是向其讲清道理,使其心服口服……总来说之,教师的宽容能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上进心。多几分宽容,就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平时,和他们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并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自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就会把老师的教育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劝导而愿意接受。教师还应 该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有助于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同时,因为教师本身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也许就是教育者的昨天,教师如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所犯错误的心情,对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理解 得更真切些。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未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便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但却用打骂、喝斥、讽刺、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雹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初二、高二都有过类似的学生。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 1.哲学依据

青少年逆反心理案例

青少年逆反心理案例 离家出走 内容提要: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行为是指青少年未经父母同意离开家庭,长时间夜不归宿的行为。离家出走是青少年向成人权威反抗的一种表现。 (1)典型病例 一、个案介绍 王某,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王某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寄予他很大的期望,从小就对他管教严格。前不久,王某刚考完初中升高中考试,由于心理压力大、心情紧张等原因,平时成绩还不错的王某,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导致不够时间做题,还没放榜之前王某就预料到自己肯定考不上重点中学。几天后放榜果然如此,王某没能考上重点中学。几天来,父母一直对他非打即骂,说一些“没考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大学”,“你这么笨以后只能上街要饭”之类伤其自尊的话。之后的第二天中午,王某由于在家玩了一会儿游戏被父亲发现,立即招来一顿暴打。待父亲上班后,他随即出门,离家出走,徘徊至深夜12点,又累又饿的何某终于一屁股坐在立交桥下哭开了。后来幸好被警察发现并把他送回家。 二、诊断与评析 现在的家长们,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考不上大学就会没出息”之类的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就如上述个案中何某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

对考上大学就更加没有希望了。其实,中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步,这一步并不能决定以后的命运,重要的是将来的学习要努力。当然,何某离家出走也是不对的,应该寻找更好的方法与自己的父母交流,以此改变父母的看法。 (2)离家出走的症状 青少年离家出走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①14岁左右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 ②离家出走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③居住在农村的离家出走者多于居住在城镇的人数。 ④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往往流浪乞讨、赌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3)离家出走的成因 ①个性障碍。青少年的离家出走大多由于本人的个性障碍。有些青少年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消极性格的表现。 ②逃避学校和家庭环境。离家出走是为了逃避一种令人恐惧的、处处受制约的学校和家庭环境。青少年只是想避开学校的约束,或从生活中的孤独、无聊和严厉的管束中解脱出来,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个人的独立。 ③逃避压力。学校的学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家中父母只是责备和苛求,缺少具体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使青少年学生感到十分孤独、烦恼,并产生了自卑感和不满情绪,他们离家出走是寻求心理上的解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是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是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个别老师不注意提

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措施: 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把家长和孩子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二要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也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主权,并给以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做法。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尊重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精品文档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篇一: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案例: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自己也很苦恼。小强是心知肚明的,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但她却将这本是件小事,前几天她与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临桌同学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强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强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心理咨询师分析:但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小她就有一小强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客观上分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但这些情况由来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种自卑心理。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为何今天小强反映如此强烈呢,已久,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原来今天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初中二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骄横,因为,. 精品文档妥善处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理。。应对策略:、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1 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他做一下自我分析;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所以,分析:由于平时养成

(完整版)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一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 福建美佛儿学校初中部 案例一:李某,高一女生。初中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高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惨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吃紧,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高女学生,中考成绩大凡。考入高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寒假考试数学竟不及格,而当时班上只有少数同学不及格,其它科也成绩平淡。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健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例外。 从根源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高一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严重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和矫正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及对策摘要: 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个性。 关键词: 初中生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某些事情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识地和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相抵抗。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再学雷锋是“傻子”的表现,于是对校内好人好事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也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故意找自己的碴,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这种情况往往还以小“群体”、小“团伙”的形式出现。由此可见,主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被动型逆反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学生因违纪受到老师的公开批评。自认为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便“恼羞成怒”,公开与老师唱“对台戏”,无理也要争三分。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我们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但就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要求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表现形式多样,有些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对立情绪,你要求他要这样做,他故意与你对着干,很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导致与教师、家长的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发展为逃学、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逆反心理倾向严重,出现固执的思维习惯,无法理智、客观、准确地理解教师、家长的好心教育,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出现,思维变得狭隘,行为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我们通过对许多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主要原因 1、限制感兴趣的活动。 好奇心是人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促使小学生探究新事物,从而了解新事物的内在动力。好奇心促使小学生对事物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而限制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不让他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教师或家长不让学生看电视、玩电脑,硬要他们去学习文化知识、去做作业,或者在他们玩的正尽兴时,突然要他们立即停止游玩马上去学习,都极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随年龄增大,如果老师和家长仍然限制学生进行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会觉得教师和家长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力,因而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会越发明显,反抗力会越大。

2、对学生过度要求。 对学生提出过度要求,会使他们感到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对过度要求的内容极其厌烦,认为完成过度要求的任务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事,没有意义,很自然产生逆反心理。 3、自主性剥夺。 逆反心理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学生随年龄增长,有自己对事物独立判断的意识,不再按照教师、家长所说的来看待事物。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以后,小学生已经进入情绪容易急躁的时期,虽然他们的认识能力有所发展,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教师、家长能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选择,但他们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所以,有时教师、家长包办代替学生的选择和决定,学生们对此有意见,觉得教师、家长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没有选择和判断能力,故产生逆反心理,为显示他们的独立性,他们变得敏感,很小的刺激都跟自主性剥夺联系起来,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怀疑教师、家长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去验证自己的结论。 4、厌倦情绪。 当人处在厌倦情绪状态下,想远离所感受到的外界事物,对所接触的事物和情境有抵触的念头。当学生处于厌倦情绪状态下,对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常观察到,有的教师喜欢拖课,上了一节课,学生已经较疲劳,下课铃声响后,教师还在讲,学生很厌倦,教师在那边说什么,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而这种厌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引言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 策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和学校教育的原因这三方面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原因,说服教育已不是万能钥匙,笔者从6个方面谈应对策略。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应对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你叫他做作业,他嘴上应付你,但就是不肯下笔;他犯错误了你通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教育他,他非但没有好好接受批评,还故意再犯些小错误气气你;他迟到了,你苦口婆心教育他,他口头上答应你明天不会迟到了,结果却又连着几天继续迟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像这种“经常与老师、家长对着干,老是反其道而行之”现象,我们称之为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其实,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他们相信“我能行”,他们反感说教,不服管教。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所以往往引起他们对家长、对师长的顶撞,有时粗鲁放肆。或者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对其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同时,随着“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实施,家长们对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