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新世纪伊始,我国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阶段。为确保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提出了“四新”要求,这就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实现“四新”的过程,就是在各条战线展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全面创新的过程。为了提高人们创新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作出分析。

创新过程是一个探索性很强和风险很高的控制过程。要高效率地完成一个控制过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这就是推动过程发展的持续动力、明确而可行的控制目标和灵活有效的控制方法。与之相对应,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创新动机、创新敏感和创新方法。创新动机驱动人们主动寻找创新目标,创新敏感使人们能够较快地捕捉到正确的创新目标,创新方法使人们能够高效地实现创新目标,三者有机统一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创造过程。下面逐一对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展开分析:

创新动机

动机是人们一切活动的最原初的主观动力,没有创新的欲望,就没有创新的行动。动机不是主观自生的,它产生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客观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为了改变客观世界使之适合人的需要,人们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创新一方面满足人们既有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创造之流便永不枯竭。没有创新,人们至今还会处在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来看,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剥削阶级的压迫,使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救亡图存、争取解放和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没有创新,中国人民至今还会在黑暗与痛苦中挣扎。历史发展到今天,创新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不应当让历史在我们手中中断,我们只有以创造性的贡献继续推动历史的车轮,才称得上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一代,才无愧于前人和后人。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世界并不太平,在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方面不能高枕无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和发展中还有一系列严重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进则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在新形势下继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高举创新旗帜,实现在理论、制度、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也就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并以此来推动创新实践,以自己在本岗位的创造性贡献来体现和落实共产党人的宗旨与“三个代表”的要求。

综上所述,要培养强烈的创新动机需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除此之外,还要走出一些认识误区、克服一些心理障碍。有相当多的人不是不想创新,

而是不敢创新。不敢创新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自卑感强,认为创新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缘;二是怕招来是非和冷嘲热讽。不敢创新使创新动机只是一种可能的动机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动机,创新过程永远提不上日程,这样的创新动机有等于无。从长期的创新实践和人才成长实践来看,有许多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并非从小就天资过人,甚至有人智力还低于平均水平。例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被普遍认为智力不超出常人甚至略低于常人。人才学家公认他们的卓越成就不是决定于优越的智能素质而是决定于优越的非智能素质。由于非智能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加以提高的,因此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即使他不是什么神童和天才,也肯定有着做出划时代创造性贡献的现实可能性。至于这种现实可能性能不能成为现实主要取决于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客观条件方面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明白了这一点,自卑的人就可以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树立雄心壮志,积极投身创新实践。要有成为本领域大师的强烈愿望,处心积虑地想做出一些前无古人的重大创造性贡献并切实付诸实践,没有这种高远志向,就没有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志存高远、建功立业,自己就要率先垂范、痴迷投入、生命不息便探索不止。至于创新成果带来麻烦的事肯定是有的,但一般只限于一些革命性成果,如日心说、进化论、非欧几何、大陆漂移说、相对论等。推翻经典理论的革命性创新,虽然一时难于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但真理的光芒是不可能被长期遮掩的,上述革命性成果早已被人们所公认和敬重就是明证。我们要看清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以大无畏的创新勇气冲破一时的重重阻力而赢得光明未来。

创新敏感

有了强烈的创新动机之后,还必须有明确而可行的创新目标。创新动机是创新过程的必要思想前提,而创新目标的确立才是创新过程的实际开端。确立创新目标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具备高度的创新敏感,创新敏感是创新过程的灵魂。所谓创新敏感,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并确立相应课题的强烈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敏锐的经验直觉、理论直觉。古往今来,人海茫茫,真正做出重大创造性贡献的人凤毛麟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普通人往往缺乏高度的创新敏感。有的人学了很多知识,但终其一生却无所建树,被人讥为“两脚书橱”,症结正在于此。

要培养高度的创新敏感,首先要养成在学习和实践中用寻觅和审视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有意的搜寻比无意的泛览更容易发现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在搜寻过程中要注意消除思维的盲区和禁区,克服各种扼杀创造性意念的心理障碍。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没有经过缜密思考的东西,即使它是公认的成熟理论也不能无条件接受。在科学史上已经有许多曾被认为是匪夷所思的观点打破了经典理论的一统天下而赢得生存权利,比较著名的有大地球形说、日心说、生物进化论、大陆漂移说、相对论、非欧几何等,甚至数学公理和形式逻辑规则也被证明是具有相对性的。在数学公理中,两点定唯一一条直线公理、整体大于部分公理、平行公理、阿基米德公理、选择公理都是相对的,超出形式逻辑框架的真矛盾的存在也宣告了形式逻辑规则的相对性。有鉴于此,还有什么理论能够当作绝对的金科玉律呢?上述事实并非表明真理是多元的,而是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适用范围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被证明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无限空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证明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无限时间。由于条件的多样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是绝对普遍适用的,就连“运动是绝对的”这样一个几乎找不到反例的普遍真理都有反例,因为它自身就构成它的反例。所有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把某种东西有意无意地神圣化、绝对化,如把传统观念、既有理论、权威见解、流行观点、自身经验、思维程式、直观感觉、事实材

料等看作是绝对可以信赖的,从而无法产生与之相左的创造性意念或在产生出与之相左的创造性意念后又将其扼杀掉。如何对待已有知识,应当采取辩证态度。有人认为学的知识越多思维受限越多,因此应当一切立足于自己另辟蹊径。这实际上是在干一件天大的蠢事,是企图用一己之力走完多少代人所走过的路程,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正确的做法是善于批判继承,首先在前人的引领下用最快的速度到达前沿,然后在此基础上既充分尊重前人积累的知识成果,以此作为前进道路上的指示牌,同时又保持清醒头脑,不把已有成果看作绝对不可突破的金科玉律。总之,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形成科学意义上的创新敏感。

要培养高度的创新敏感,还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造就敏锐的经验直觉和理论直觉。所谓直觉就是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它不是显意识领域的自觉推理,而是潜意识领域中快速进行的浓缩简并的自发推理。直觉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上的。一个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的人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直觉。直觉是在一定经验和理论的指导下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猜测,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却有极重要的价值,它指出一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的方向,有直觉指引的探索的效率比盲目探索要高得多。即使直觉是错的,但它指出了一个实际的探索方向,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于找到正确方向有重要价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直觉带有可错性,绝不能把直觉看作绝对可靠的而一条道跑到黑,否则又会从另一个极端丧失创新敏感。有了敏锐的直觉,就会在别人宝山空回的地方慧眼识珠,就会在新事物问世之初抢占先机,从而率先确立有关课题并捷足先登。直觉起着最初的指引方向的作用,由此引发的自觉推理筛选并最终确立课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敏锐而正确的直觉在创新敏感中的地位不可低估。

创新方法

依靠创新敏感筛选确定了明确可行而又富有价值的创新目标后,能不能实现它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方法。创新目标是河对岸,创新方法是过河的桥或船。

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为结构。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需要调动组合若干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每一种调动组合的操作称为一种行为,行为之间的排列和连接关系就是行为结构。行为结构分为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相互配合的行为之间的结构是空间结构,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彼此平行或互相交错的行为之间的结构是时间结构,几乎所有的行为结构都是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的统一。结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同样的构成要素所组成的整体,由于结构不同而可以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的行为组合方式即行为结构不可胜数,但唯有正确的行为结构即良好的创新方法才能使人达到成功的彼岸。

一个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主体把握能力与问题难度之间的较量。要实现创新目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自身把握能力,二是降低问题难度。广义的方法其功能涵盖这两个方面,狭义的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降低问题难度。降低问题难度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化繁为简,二是化整为零,三是化无形为有形,四是化此为彼,五是化不确定为确定。

科学抽象是化繁为简的基本方法。一个事物严格说来包含无限多个因素,然而对于特定的问题许多因素是无关的或关系可以忽略不计的。通过科学抽象舍弃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抽取少数本质要素,就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从而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出有利条件。

科学分析是化整为零的基本方法。一个问题作为整体,其难度超出了主体把握能力,通过科学分析,将其要素分解开来分别加以考察,化为一系列较小的问题,就可以使每个小问题的难度都在主体把握能力之下。

想象方法和模型方法是化无形为有形的基本方法。作出模型摆在眼前可以使复杂机制变得易于理解,直觉发挥作用也有了直观载体。符号化本质上是一种模型化,把看不见的抽象物或不能尽收眼底的事物用符号来表示并建立对应的符号关系,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可视的平面模型。当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建立可视模型时,人们可以通过想象建立理想模型并进行理想实验,就好像回忆老朋友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样,用内心的眼睛看到的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同样具有直观性,同样有利于直觉作用的发挥。

变换方法是化此为彼的基本方法。基本思路是把一个问题由难于把握的形式变换为易于把握的形式,或者把一个复杂问题用一个同构的简单问题所取代。变换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类比方法,所谓类比方法就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而推测它们在另外一些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对象在变换前后的类同性是变换方法的结论具有保真性的前提。由于对象变换后是不是真的具有类同性往往难以预知,因此变换方法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当一个研究对象难于理解时,人们可以寻找一个与之相似的比较简单的对象加以考察,考察结果往往会对研究原来的对象提供重要启示。这就是一般的类比。移植和模拟是两种特殊的类比。移植就是把较熟悉领域的知识、工具和方法加以适当改造而运用于陌生领域,模拟方法就是用较简单的模型代替复杂原型而展开研究的方法。无论是一般的类比,还是移植与模拟这两种特殊的类比,都具有化此为彼、化复杂对象为简单对象的变换方法的特征。在类比、移植和模拟过程中,选择与研究对象相类同的另一个对象是问题的关键,这个关键环节的突破有赖于由一种意念引发另一种意念的联想方法。丰富的联想以雄厚的知识储备为选择空间,以创新敏感为引发激活的施控因素。无论类比还是联想都带有把不同因素连结起来加以考察的综合方法的特征。综上所述,变换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灵活性很强的方法,也可以说所有方法的精髓就在于有效的巧妙变换。

逻辑方法是化不确定为确定的基本方法。逻辑方法的精髓在于找出有效推理的确定程序,从而把一些过去凭智巧解决的问题化为按机械的确定程序操作就可解决的问题。按照多少代人总结出来的有效逻辑模式进行思考,不仅可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而且可以提高思维的快捷性。在数理逻辑趋于成熟和计算机普遍应用的现代条件下,许多逻辑推理可以借助机器来完成,逻辑方法的威力也将与日俱增。

创新动机、创新敏感和创新方法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辩证而微妙。创造性是人所特有的灵性,创造活动是人世间最复杂的活动。尽管创新过程无神秘性可言,但也的确存在一些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需要凭借悟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悟性并非与生俱来,学习、思考、实践是悟性之苗生长的土壤。古人云:“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一个善于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有心人,积极投身创新活动,就一定能够用心血浇开艳丽的创新之花!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2018创新创业基础慕课考试答案

2018创新创业基础慕课考试答案

?2018《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以下哪些关于创新的描述是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B 2 创业者的主要创业动机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C 3 小王从自己和朋友每月要吃十多次小龙虾的现象中,萌生自己去做生意的念头,这是( )的创业动机? 正确答案:B 4 头脑风暴法的原则不包括?() 正确答案:A 5 马云第一次创业是: 正确答案:A 6 在选择项目时,应根据()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 正确答案:B 7 知识创新不包括?() 正确答案:B 8 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 正确答案:A 9 以下属于创新创业者的外在动机的是: 正确答案:A 10 创业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 )? 正确答案:B 11 众创空间的作用有? 正确答案:C 12 ()是指对逆境或压力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 正确答案:B 13 如果退休年龄按65岁计算,将职业生涯分为六个阶段,那么18到30岁是:正确答案:C 14 以下哪一项不是影响职业成功的内部因素:

29 下面关于“四众”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A 30 属于创新创业者思维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D 31 创新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是?正确答案:A 32 从组织外部发现创新机会?() 正确答案:A 33 未来的人都应当有的三本教育护照不包含哪个? 正确答案:D 34 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之桥? 正确答案:C 3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创新的基本要素 正确答案:B 36 互联网+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的机遇中不包括? 正确答案:B 37 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于什么时间召开? 正确答案:A 38 创新的三个层次不包含以下哪个? 正确答案:D 39 下列做法中,不利于大学生求职创业的是: 正确答案:C 40 关于新企业开办的必要准备说法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D 41 我国创新创业发展政府试点先行阶段从哪年开始? 正确答案:B 42 创业者具备的自由中不包括: 正确答案:D 43

技术创新能力

精心整理 (1)从技术能力角度分析 从技术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把组织在技术创新过程 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划分。在国外,拉里(LarryE.West- phal,1981)结合组织行为学科知识,把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组 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 SevenMuller 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 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出发, 业的价值观。在国内, 出组合创新能力, ,其本质是知 ,则把技术创新能力界 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资源配置能力等。还有的学者把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与吸收能力 并列起来,共同构成企业的技术能力。他们认为,技术创新能力 是技术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最终应以提高 技术创新能力为依托。吸收能力和生产能力只停留在掌握已有

技术上,而不能具备超越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能力,只有拥有技术 创新能力,企业才能最终战胜技术领先者。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些学者依据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 基本过程、成功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分 析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还有的学者 提出, 力一起构成技术能力, 位)产生新思想(新概念) , 组织能力的划分粗细不同,但可以看出,良好的生产营销等基本 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基础,因此也引起了众 学者的广泛关注。 (2)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 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可利用资源及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问题与对策

论文登记表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各中小学虽然开展了青少年科技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合来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品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核心竞争力 正文:笔者从事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多年,在多年的实践中。往往觉得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诸多矛盾环节。一方面,我们迫切希望实施“素质教育”,希望学生学会观察、提问、探究,希望培养有独立钻研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却在孩子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培养的路上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最大指标;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家长往往请家教、课外辅导等占用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学生往往是喜欢的没时间学、不喜欢的被强迫学。要在小学真正实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必须正确的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开展创新教育,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有哪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旧教育观念束缚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觉醒 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读书为生活、读书为当官、读书为了出人头地等成旧的观念;过于关注学生的试卷成绩,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可以不做。舍不得让学生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勇于创新和自主克服困难。由于长期这样的观念灌输,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而忽视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探究,所以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可是学生研究什么呢?很多情况是走走过场,写的报告粗制滥造,要么就是老师代笔。这样的探究是探究吗?当学生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应付考试的时候,考试也就成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茧”。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只能走形式,无法得到实质的进步和提高。 三、教师的引导偏离方向,使得科技创新教育举步维艰 学生进入学校后,教师是他们接触最多,所受影响最大的人。可以说教师的引导将很大程度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在课程教学中穿插科技创新培养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探究,我们必将迎来科技创新教育的春天。但让人惋惜的是,很多学校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发展的核心。相反,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文化知识的传承,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如知识体系、背景等的制约闭谈科技创新,或者很肤浅的为创新而创新。无法引导学生真正深入的了解科学、探究科学。因此这种引导成为了制约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茧”。 四、社会环境的驱利化给学生的科技培养造成障碍 如今的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逐,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学生盲目的追星、盲目的追逐名牌、盲目的仿效欧美一些不健康、消极的东西。对科学技术的探究的兴趣不断被冲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没有被真正弘扬。许多媒体电视被剧、动漫充斥。这样的氛围下,科学创新教育的种子缺少了应有养分,迟迟不能发芽。 五、突破“藩篱”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

培养创新能力的三个要素

培养创新能力的三个要素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谈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之一。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日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与该校2000 多名大一新生交流时,阐述了他对培养创新能力的看法。好奇心——创新的驱动力好奇心对原始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原始创新不是事先能够预料的,往往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最后才得出来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呢?朱清时认为,第一,要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最好是亲手做实验。现在在西方国家的每一座城市里,基本上都建有博物馆、科学馆,大力发展科普事业。波士顿的科技馆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技馆之一,里面非常有趣,它有好多实验可以让你动手做,很多小孩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了。对于这种设施,社会上需要建,学校更需要建,目的就是要唤醒大家在中学和小学沉睡的好奇心和兴趣。第二,教学方法也很重要。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回忆说,他在上小学时,他的老师这样说:“想象一下,一个 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把它放在房顶,若干年以后,一个人走在房子下面,

房子塌了,石头突然掉下来砸在他身上,他知道这个能量并没有消失。”这样一说,学生们哄堂大笑,普朗克就像被雷击了一下,他一下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原来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这么多道理在里面,而这个道理支配着所有事情的行为,于是他就很想去搞清楚这些道理。这促使他选择了物理专业,并且终身献身物理。所以,传授知识并不一定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那要看老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得当。课讲得生动,深入浅出,既给了学生知识,也给了学生好奇心。因此,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作为高校,应该让最好的教师讲课,特别是讲授基础课。直觉和洞察力 —涪”的学问为什么有许多人在大学时是高材生,但在科研上却做不出成绩,遇到复杂问题就一筹莫展?朱清时认为,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直觉和洞察力。国外的科学家评价一个人,最喜欢说的是某某人对科学有很好的感觉,也就是很有直觉和洞察力。朱清时认为,这些能力是不能靠上一门课或读一些书获得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大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学校里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气氛,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成长。特别是这些学校都有许多学术大师,学生有机会与大师直接交流。这些交流容易产生火花,让学生领悟对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杨振宁教授曾这样回忆他是如何懂得了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的:到了芝加哥大学,老师泰勒开了一门课,泰勒非常之忙,所以他通常不备课,讲课有时就会误入歧途。我那时已经有相当多的知识,所以当他误入歧途时,我知道他就要出

试论新课改理念下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试论新课改理念下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教师:胡开南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从课程要求、课堂目标到师生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在校教育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学校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要求要有与新课程标准、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则需要遵循自主性、民主性、解放学生等原则。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教育实施原则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去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时代的浪潮中,中学教育正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根据多年的高中教育经验,我认为,要想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必就须要科学地进行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对实施方法进行指导下后,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主要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为基础,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依据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发展程度,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整个活动应该体现自主性原则。 首先,教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人类将由教育社会发展为学习社会”。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看起来是学生的事,其实主要责任还是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所以,要帮助学生由“他主”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必须首先扭转教师的传统而陈腐的教学观和教学法,为此,学校规定教师的教要做到“三变”、“四放”、“五控制”。“三变”:一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的单向性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多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特征与作用 创新能力又叫创新才能,它是创新人才的智慧资源,也是创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哥白尼、牛顿、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思想家、科学家能引起人类思想史、科学史的革命?为什么爱迪生能有1328项专利?是因为他们能发人之所未发,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什么是创新能力 爱迪生的部分发明: 1868年10月11日发明“投票计数器”,获得生平第一项专利权。 1870年发明普用印刷机。 1879—1880年经数千次的挫折发明高阻力白炽灯 1888年发明唱筒型留声机。 1910年发明“圆盘唱片”。 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1

如:可口可乐瓶的发明;无菌手术与李斯特; 注意区别创新能力与创造力: 二者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正常人能力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创新能力更侧重于创新结果的实现,追求创新活动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及理论价值;创造力则侧重于创造活动的独创性、新颖性,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总的来说,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 创新是民族之魂,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 2、创新能力的特征 (1)综合独特性:我们观察创新人物能力的构成时,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单一的,都是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2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学习与创新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学习 与创新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学习与创新三】 学习目的明确,有理想,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努力尝试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学习态度端正,能主动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用信息,有独立学习与研究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虚心请教。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有理想,与同学能够完美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恰当,会从失败中找经验。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学习与创新四】 道德与公民 作为一个公民,我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香港回归的日子,神州五号发射的日子,申奥成功的日子,都是让我最难忘,让我最激动的日子,我和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中国人一样,为那一时刻的到来而欢呼雀跃。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有政治抱负。在团组织的领导下,更好地锻炼了自己,而且还在业余党校中顺利结业。作为一名中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

范》的要求去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严格遵守,课余时间外出,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法规,对公共设施能够爱护,外出坐车我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或帮助他们。在家里,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电脑问题等。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平时不管学习多忙,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 学习与创新 在学习上,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懂得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我勤于思考,敢于提出质疑,对知识有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努力追求学习完美。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竞赛,比如:计算机数学比赛,全国生物竞赛,校园辩论赛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合作与交流 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即使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也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也会接受同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转贴自:宁波市鄞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针对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主要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笔者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要达到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这种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使教学具有以下三种性质: 1、发展性。发展性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它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和语言实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主体性。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并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安排教学程序。它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但它同时认为,“主导”不是“主宰”,反对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和冷冰冰的面孔对待学生,要求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 素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立世之本,求存之道。人们都欣赏创新创业,人们都希望创新创业,但是不定都会知道如何创新创业。从创新创业高手身上,能够学到些什么呢又会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这些都是要着实去思考和探究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有这些基础创新创业才能够有基石,如果没有它们,创新创业都是空壳;但仅有它们也不能代表就可以拥有高超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认为要有的能力够成的要素需要做到几个方面: (一)一定的基础知识 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在人们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工业社会以前,人们认为知识渊博者主要是那些对世界懂得多的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这也是在传统社会里老人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因为人生的经历往往使老人知道的东西更多。人们崇拜对外部世界了解多于常人的智者。从17世纪以来,人们致力于知识的运用,特别重视技术的进步与技能的学习。自信息社会以来。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是什么、为什么,而在于探讨和研究应该怎样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人们看到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个人对“知识”的观点有几点: 1、学习的能力。就是自我本身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人若想创新创业,必须及时更新就旧知识。汲取新知识。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只有学习能力才是知识真正的源泉。 2、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生活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各种科学的基本原理,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比如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

创新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收稿日期:2001-03-20作者简介:孙丽莉(1955-),女,副教授,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副校长。198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毕业。 创新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孙丽莉 (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黑龙江黑河 164300) 摘要:创新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创新素质教育原则是创新素质教育规律的体现。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创新素质教育的探索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超越模仿原则,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这些原则在教育和教学中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探索;开放;超越模仿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1)03-0106-02 当今的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力争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崭新形象立足于社会,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愿。这种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为实现创新素质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那么要使创新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创新素质教育原则是创新素质教育规律的体现,是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 一、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在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定情境,让学习者有一个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和教育中坚持探索性原则必须做到: (一)对已有定论的知识和规范大胆质疑,重新思考。在传统教育中,人们往往将已有定论的知识和规范看成金科玉律。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这些结论性知识和规范,而且只重视获知的结果而不重视获知的过程。创新素质教育则不同,即使是对现成知识规范的接受也必须通过一个尝试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缺少这个过程就只能是死记硬背。不仅如此,对那些权威定论也可大胆质疑,重新探索、思考。只有在教学与教育中坚持这种质疑、探索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对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大胆假设、猜测。大学虽然以向学生传授确定性知识为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确定性的问题,并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确定性问题也会相应增多。坚持探索性原则就必须鼓励学生对那些不确定性问题大胆提出假设、猜测,然后进行论证。不确定性问题本身就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尝试性探索,答案也具有不唯一性。所以要在创新素质教育中充分利用这种不确定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素质。探究精神来源于好奇心,因此要坚持探索性原 则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起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进行探索的最原始、最持久的动力。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并不相同,教师必须加以认真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历史上的创造活动往往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出的。因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对好奇心的激发。 二、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创新素质教育必须在丰富多彩、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实现、去完成,活动是将客观现实内化为人心理世界的桥梁和中介。人类也正是通过活动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人类历史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人类的活动中完成的。正是那些数不尽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加速了人类智力的演进速度。人们通过活动才有机会认识客观规律,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规律建构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创造性产品。既然如此,怎样开展活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抓好典型活动。所谓抓好典型活动,就是指教育者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典型活动。比如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典型活动主要是在学习大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活动。而大学高年级学生的典型活动则主要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如何开展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确有很大影响。所谓活动,必须有活动主体,活动主体必须是活动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因此活动的设置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能在活动中充当一个角色,而不能仅是部分学生的参与。“寻找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动因。如果教育者组织得好,这些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接受人类许多现成知识,而且能够发现建构出一些个体或人类从未有过的产品。 2001年第3期总第101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 .32001 serial .No .101

创造能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哪些

创造能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什么是创新和创新能力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异的经济周期。他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 熊彼特一开始提出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上的创新,后来逐渐演变成包含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在内的广义上的创新。应该说,熊彼特的创新是狭义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科学发现、发明之后的应用上的创新。现在人们更多地采用的是广义上的创新,广义上的创新不仅包括在科学发现、发明之后的应用上的创新,而且也包括在此之前的科学发现、发明。从理论上讲,我们也应该采用广义的创新,因为创造一个新的思想、理论也该看作是创新。本

创新教育实验网_机械创新教育策略论文

创新教育实验网_机械创新教育策略论文 根据近年来对我院数控系毕业生的调查访问,反映教学的不足有如下几点:学得不活,不够扎实,用起来有困难;专业面过窄,基础知识深广度不够,工作中应变能力差;有的 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生产实际,赶不上时代要求;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些意见虽然有的是 对总的教学来讲的,而作为机械类的主干课———机械原理,也确实存在着这些不足。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21世纪的科技人才,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全局中,承担着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任务。作为重点讲授的主要内容有:机构的组成和结构;机械中常用的齿轮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隙运动机构等四大机构的应用、分类及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其 次是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和机械的效率。而对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力分析等 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作为一般的简介内容处理,学生可以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自学 或进一步学习掌握。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探索与完善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素质教育,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创新意识融为一体, 近几年我们主要探索和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组织学生深入工厂进行典型实际机器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由于依托东风悦达起亚 汽车公司得天独厚的工程大背景,我院数控系等专业的学生从新生入校参观汽车总装厂到 去一些零部件生产专业厂认识实习及最后去有关专业厂进行生产或专业实习,为我们机械 原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除了注重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外,还充分利用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工程大背景的优势和条件,积极开设现场教学基地 并组织现场教学。 2.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程序设计专业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 所提高,但他们的程序设计和应用能力仍较差。我们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采用大作 业的形式,将有关的解析法分段编程上机计算,再利用课程设计进行系统程序设计 3.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改革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由过去对一种具 体给定的机器或结构进行分析与综合,改为现在主要以进行机械系统总体运动方案的设计 为主。 4.开展了机械系统创意组合模型的搭接实验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机构搭接实验台创意 组合模型的搭接实验,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立世之本,求存之道。人们都欣赏创新创业,人们都希望创新创业,但是不定都会知道如何创新创业。从创新创业高手身上,能够学到些什么呢?又会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这些都是要着实去思考和探究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有这些基础创新创业才能够有基石,如果没有它们,创新创业都是空壳;但仅有它们也不能代表就可以拥有高超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认为要有的能力够成的要素需要做到几个方面:(一)一定的基础知识 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在人们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工业社会以前,人们认为知识渊博者主要是那些对世界懂得多的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这也是在传统社会里老人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因为人生的经历往往使老人知道的东西更多。人们崇拜对外部世界了解多于常人的智者。从17世纪以来,人们致力于知识的运用,特别重视技术的进步与技能的学习。自信息社会以来。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是什么、为什么,而在于探讨和研究应该怎样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人们看到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个人对“知识”的观点有几点: 1、学习的能力。就是自我本身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人若想创新创业,必须及时更新就旧知识。汲取新知识。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只有学习能力才是知识真正的源泉。 2、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生活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各种科学的基本原理,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比如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尽管它并不深奥,但它却是人们的行动的“指南”,是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手”。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支柱之一,没有它,创新创业就难以突破发展。 3、应用知识。它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用来解决问题的实用知识,亦或是在生活中和工作得到的经验性的知识。这一种知识的特点是很有实用性的,属于技术性的知识,即是技能。技能是创新创业的骨髓,没有技能,创新创业是能说是纸上谈兵,创新创业就不可能实现。有的创新显然是需要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例如:计算机行业中的创新创业,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是无法进行的。但是,也有的创新创业仅仅用生活中的简单知识就足够了,好比:小到拖把的改进、开着门面替别人擦鞋、明明开的是发饰品店,但是却像成了美发店,给客人盘头发,为的是让客人买到满意的饰品,等等。所以,应用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老师在书本上教到的知识,生活中同样会有许多的学习机会。“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4、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如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运用在创新创业这个鲜活的过程中,则是人们在创新创业中会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发挥知识的能量,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效率或效益,让其充分的体出它的作用。若果不具备这种智慧的转化能力,那么所学的知识则只是徒劳罢了。 (二)优良的个性 1、思考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创业就不会有突破。思考是件很不易的事情,有创新的基础,不一定成为创业的强者,当中应该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懒于思考,不会换另一种方式来思考。思想的懒惰让很多原本可以创新创业的机会白白浪费掉。我自身深觉思想上的懒惰远比身体上的懒惰要可怕很多倍,因为那样会使人会限于保守和固执,丧失了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时机,切实的蹉跎时光。 二、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构建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美国政府就是通过“创造比较优势”来推动其技术创新的。从我国历史经验看,政府难以独自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 年深圳市青少年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测评语文试题卷(无答案)人教部编版

2019 年深圳市青少年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测评 语文试题卷 (小学六年级组) 温馨提示: 1.试卷满分为 120 分,答题时间为 120 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 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时,请用黑色或墨水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不要用铅笔。 4.答题前,请先填写好“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 5.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6.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共 49 分) (选择题,每题 2 分,17 题,共 34 分;第 18 题(1)(2)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庄稼人只要自己锅里有,就舍.(shě)得整碗地送人。 ②实验小学的校舍.(shè)很整洁。 B.①木棍折.(shé)成两截。 ②妹妹在幼儿园折.(zhé)纸。 C.①所有的龙似.(shì)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②落到墙上的飞虫在壁虎身边来回爬动,它却装着没看见似.(sì)的。 D.①把石头在小溪里横.(hénɡ)着摆上一排。 ②他对这件事的态度蛮横.(hènɡ)不讲理。 2.对下面汉字笔画和笔顺,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玉”和“龙”两字的第五笔都是“点”。 B.“匣”和“颐”两字的第七笔都是竖折。 C.“九”和“及”两字的第一笔都是撇。 D.“北”和“兆”两字的第三笔都是提。 3.下列有关汉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徘徊”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而且它们的声旁到今天还能准确地表音。 B.“烁”,按部首查字法,查“火”;按音序查字法,查 L。 C.《新华字典》上,“鉴”有三个义项:①镜子;②照;③观察、审察。“鉴赏”一词中的“鉴”,应选第②个义项。 D.“尴尬”一词,两字都是半包围结构,“尴”字共十三画。 4.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只有坚持不懈地克苦努力,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B.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每次说一个笑话,同学们常常忍俊不尽。 C.白色大理石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D.这个公园的中式园林和西方建筑和谐熔合,相得益彰,令人惊叹。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做好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教育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其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在文章中先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之后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予以探讨,旨在通过个人教学经验的分享,实现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相互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做好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角度来看,教师要想实现教育创新,就必须要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这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角色转变,并对多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予以改变,其对于教师是一次重大考验。但从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角度来看,进行创新是推动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其真正落实到教育工作中,以确保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新颖的学习方式,为他们的学习进步打下基础。 1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1素质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相较于传统教育目标而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学生发展综合角度予以设计,在保证基础知识教育任务有效完成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理解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成长需求予以考量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创新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带来支持。 1.2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变化

5培养创新能力的要素

创新教育简明教程 制作:孟现柱 mengxz@https://www.360docs.net/doc/352160583.html,

第五章创新教育的培养要素? 培 养 创新 能 力 有 四个要素: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学习研究方法和加强科研训练。

第一节意识 ?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人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某种创造动机、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因此,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是智商高的却不一定有高创造。托兰斯以小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两种测验,结果发现高智力组与高创造组的相关度仅仅为0.1。推孟等人利用40年的时间 追踪研究了1000名高智商者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其中很少有高创造才能的。吉尔福特对智商在70—140的中小学生中进行了创造性测验,最后发现:智力高的不一定有高创造力。

?为什么高智商没有高创造能力呢?原来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驱使下进行的,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引起某种动机、表现出来的意向和愿望就是人的意识。人如果有某种意识,人就会在意识的驱使下主动进行某种活动,人如果没有某种意识,人就不会主动进行某种活动,创造性活动也不例外,它必须靠人的创新意识去驱使,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

(一)消除惧怕心理,树立创造信心?调查显示:很多人对创造发明都存在惧怕心理,因此要培养创新意识,首先就要消除惧怕心理,树立创造信心。这就要认识到:创造并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每个人都可以搞发明创造,凡是前人没有做过、想过的事,如果想到了、做到了就是创造,在生活中遇到的不称心的、不顺手的、不满意的事想办法改进了就是发明。

电大创新教学作业标准答案

电大创新教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主可指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在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中,培养构成创造力所需要的一些特质。 2.联想: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 3.指导—自学教学: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一种教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的教学过程,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辅以教师的有效指导。这种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学到的技能技巧。 4.直接式学习法:根据创新的需要而选修知识,不搞繁琐的知识准备,与创新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不学,直接进入创新之门 5.创新性学习指导: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 6.直观探索性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物、图像或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7.提问—讨论教学:由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先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澄清事实,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8.模仿学习法:学生按照别人提供的模式样板进行模仿性学习,从而形成一定的品质、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方法。 9.整校制教学创新:以一个学校为基本单位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教学创新模式 10.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11.引导—探究教学:以探究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活动。 12.智力因素: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必须的心理因素,如感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它们共同构成学习活动的操作系统,承担知识的加工处理,保证认知过程的顺利进行。13.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全面发展教育。 14.情境激发教学——教师依据教材,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15.质疑—发现教学:以智力多边互动为主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学生相互之间的质疑以及学生自我的质疑等多种交互关系。 16.探源索隐学习法:在学习中,学生为了积极地掌握知识,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从而掌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新世纪伊始,我国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阶段。为确保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提出了“四新”要求,这就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实现“四新”的过程,就是在各条战线展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全面创新的过程。为了提高人们创新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作出分析。 创新过程是一个探索性很强和风险很高的控制过程。要高效率地完成一个控制过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这就是推动过程发展的持续动力、明确而可行的控制目标和灵活有效的控制方法。与之相对应,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创新动机、创新敏感和创新方法。创新动机驱动人们主动寻找创新目标,创新敏感使人们能够较快地捕捉到正确的创新目标,创新方法使人们能够高效地实现创新目标,三者有机统一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创造过程。下面逐一对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展开分析: 创新动机 动机是人们一切活动的最原初的主观动力,没有创新的欲望,就没有创新的行动。动机不是主观自生的,它产生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客观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为了改变客观世界使之适合人的需要,人们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创新一方面满足人们既有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创造之流便永不枯竭。没有创新,人们至今还会处在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来看,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剥削阶级的压迫,使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救亡图存、争取解放和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没有创新,中国人民至今还会在黑暗与痛苦中挣扎。历史发展到今天,创新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不应当让历史在我们手中中断,我们只有以创造性的贡献继续推动历史的车轮,才称得上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一代,才无愧于前人和后人。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世界并不太平,在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方面不能高枕无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和发展中还有一系列严重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进则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在新形势下继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高举创新旗帜,实现在理论、制度、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也就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并以此来推动创新实践,以自己在本岗位的创造性贡献来体现和落实共产党人的宗旨与“三个代表”的要求。 综上所述,要培养强烈的创新动机需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除此之外,还要走出一些认识误区、克服一些心理障碍。有相当多的人不是不想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