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药一习题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西药药一习题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西药药一习题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一、最佳选择题

1、最简单的药动学模型是

A、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三室模型

D、多室模型

E、以上都不是

2、药物的半衰期主要用于衡量药物的

A、吸收的速度

B、消除的速度

C、分布的速度

D、给药的途径

E、药物的溶解度

3、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越大则该药

A、起效越快

B、组织摄取越少

C、起效越慢

D、组织摄取越多

E、代谢越快

4、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A、

B、

C、

D、

E、

5、某药物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经4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

A、1/2

B、1/4

C、1/8

D、1/16

E、1/32

6、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分布容积为5L,静脉注射给药200mg,经过2小时后,(已知e-0.693=0.5)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A、40μg/ml

B、30μg/ml

C、20μg/ml

D、15μg/ml

E、10μg/ml

7、单室模型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首剂量(负荷剂量)的计算公式

A、

B、

C、

D、

E、

8、经过6.64个半衰期药物的衰减量

A、50%

B、75%

C、90%

D、99%

E、100%

9、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为

A、1个半衰期

B、2个半衰期

C、3个半衰期

D、4个半衰期

E、5个半衰期

10、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与X0成正比的是

A、t max

B、C max

C、k a

D、k

E、F

11、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的吸收速率常数的计算可采用

A、残数法

B、对数法

C、速度法

D、统计矩法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项符合多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几何平均值

C、达稳态时的AUC0-T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0-∞

D、多剂量函数与给药剂量有关

E、理想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一般是通过调整给药剂量X0及给药时间τ来获得的

13、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14、同一药物分别制成以下各剂型,MRT最大的是

A、片剂

B、颗粒剂

C、散剂

D、溶液剂

E、注射剂

15、代表了药物在体内滞留的变异程度的是

A、零阶矩

B、一阶矩

C、二阶矩

D、三阶矩

E、四阶矩

16、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不包括

A、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B、改变药物疗效

C、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

D、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E、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

17、生物利用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A、血药浓度法

B、尿药数据法

C、药理效应法

D、唾液药物浓度法

E、胆汁药物浓度法

18、可认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的相对生物利用度AUC范围是

A、70%~110%

B、80%~125%

C、90%~130%

D、75%~115%

E、85%~125%

二、配伍选择题

1、A.Cl=kV

B.t1/2=0.693/k

C.C ss

D.V=X0/C0

E.AUC=FX0/Vk

<1> 、生物半衰期

A B C D E

<2> 、表观分布容积

A B C D E

<3> 、清除率

A B C D E

2、A.V

B.Cl

C.C max

D.AUC

E.C ss

<1> 、评价指标“表观分布容积”可用英文缩写表示为

A B C D E

<2> 、评价指标“稳态血药浓度”可用英文缩写为

A B C D E

<3> 、评价指标“药-时曲线下面积”可用英文缩写为

A B C D E

<4> 、评价指标“清除率”可用英文缩写为

A B C D E

3、A.

B.

C.

D.

E.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1> 、血药浓度公式

A B C D E

<2> 、残数浓度方程

A B C D E

<3> 、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

A B C D E

<4> 、达峰时间

A B C D E

<5> 、峰浓度

A B C D E

4、

<1>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A B C D E

<2>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A B C D E

<3>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A B C D E

<4> 、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A B C D E

<5>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A B C D E

5、

对于多剂量给药

<1>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A B C D E

<2>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稳态血药浓度

A B C D E

<3>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蓄积系数

A B C D E

<4>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蓄积系数

A B C D E

6、

<1> 、稳态血药浓度

A B C D E

<2> 、当剂量较低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 B C D E

<3> 、当剂量较大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 B C D E

<4>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A B C D E

<5> 、半衰期

A B C D E

7、A. MRT

B. MDIT

C. MDT

D. MAT

E. MRT iv

<1> 、平均滞留时间

A B C D E

<2> 、平均崩解时间

A B C D E

<3> 、平均溶出时间

A B C D E

<4> 、平均吸收时间

A B C D E

<5> 、平均处置时间

A B C D E

8、A. 100~120ml/min

B. 80~100ml/min

C. 50~80ml/min

D. 10~50 ml/min

E. <10 ml/min

<1> 、肾功能正常的成年男性肌酐清除率

A B C D E

<2> 、轻度肾功能减退者肌酐清除率

A B C D E

<3> 、中度肾功能减退者肌酐清除率

A B C D E

<4> 、严重肾功能减退者肌酐清除率

A B C D E

9、A.V

B.BE

C.AUC

D.Cl

E.F

<1> 、清除率

A B C D E

<2> 、吸收系数

A B C D E

<3> 、表观分布容积

A B C D E

<4> 、生物等效性

A B C D E

<5>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 B C D E

10、A.肠肝循环

B.生物利用度

C.生物半衰期

D.表观分布容积

E.单室模型药物

<1> 、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迅速分布并迅速达到动态分布平衡的药物

A B C D E

<2> 、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新吸收的现象

A B C D E

<3> 、服用药物后,主药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

A B C D E

<4> 、体内药量X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

A B C D E

三、多项选择题

1、关于速率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级速率过程的速度与浓度成正比

B、零级速度过程的速度恒定

C、速率常数越大,表明其体内过程速度越快

D、速率常数的单位是时间的倒数

E、零级速率常数与浓度有关系

2、C ss表示

A、坪浓度

B、最高血药浓度

C、最低血药浓度

D、稳态血药浓度

E、平均血药浓度

3、血管外给药中的F为

A、吸收系数

B、消除系数

C、吸收占剂量的分数值

D、消除占剂量的分数值

E、生物利用度

4、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A、C=k0(1-e-kt)/Vk

B、C ss=k0/kV

C、

D、

E、

5、用统计矩法可求出的药动学参数有

A、V ss

B、t1/2

C、Cl

D、t max

E、α

6、给药方案个体化方法包括

A、比例法

B、一点法

C、两点法

D、重复一点法

E、重复两点法

7、影响给药方案的因素有

A、药物的药理活性

B、给药时间

C、药动学特性

D、患者的个体因素

E、给药剂量

8、以下属于生物等效性的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是

A、方差分析

B、双单侧检验

C、(1-2α)置信区间

D、贝叶斯分析

E、统计矩分析

9、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包括

A、生物利用速度

B、生物利用时间

C、生物利用程度

D、生物利用过程

E、生物利用结果

答案部分

一、最佳选择题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单室模型是一种最简单的药动学模型。当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能迅速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并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都属于这种模型。

【该题针对“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41】

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生物半衰期表示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慢。

【该题针对“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28】

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从临床角度考虑,分布容积大提示分布广或者组织摄取量多。

【该题针对“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27】

4、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只有A符合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70】

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此题较简单,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余药量为1/2,经过两个半衰期之后,剩余药量为1/4,三个半衰期之后剩余药量为1/8。所以经过4个半衰期后剩余药量就是1/16。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53】

6、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静脉注射给药,注射剂量即为X,本题X=200mg,V=5L初始血药浓度及静脉注射瞬间的血药浓度C0,C0=X/V=200mg/5L=40mg/L=40μg/ml;C=C0e-kt=40μg/ml*e-0.3465*2=20μg/ml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52】

7、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首剂量用X0来表示,所以在CD中选择,且药物固定后是一个固定的常数,C中有变量t不对,所以应选D。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90】

8、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利用公式:衰减量=1-(1/2)n可以计算得出答案,n等于半衰期的个数。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75】

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f ss=1-(1/2)n,n=-3.323lg(1-fss),n=2→75%。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72】

10、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药物的t max由k a、k决定,与剂量大小无关。而C max与X0成正比。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01】

1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血药浓度曲线由多项指数式表示时,可采用残数法求出各指数项中的参数,吸收速率常数k a 的计算即可用残数法。残数法是药动学中把一条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92】

12、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由于V及K都是所给药物的“生理学”常数,故只能通过调整给药剂量X0及给药时间下来获得理想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直观理解,只能认为稳态平均血药浓度是介于稳态最高血药浓度(C ss)max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C ss)min之间的一个血药浓度,这个浓度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提供血药浓度的波动性。

【该题针对“多剂量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18】

1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静脉注射时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方法。

静脉注射给药,注射剂量即为X0,本题X0=60mg=60000μg。初始血药浓度即静脉注射的瞬间血药浓度,用C0表示,本题C0=15μg/ml。V=X0/C0=60000μg/(15μg/ml)=4000ml=4L。故本题答案应选D。

【该题针对“非线性药动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30】

14、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口服固体制剂时,在吸收进入体循环前需要先崩解成颗粒,后经溶出,成为溶解在液体中的药物,再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因此,固体制剂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应包括固体制剂的平均崩解时间(MDIT),药物的平均溶出时间(MDT),溶出药物的平均吸收时间(MAT)和药物在体内的平均处置(分布、代谢、排泄)时间(MRT iv)。所以片剂的MRT最大。

【该题针对“统计矩分析在药动学中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58】

1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零阶矩代表药物的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一阶矩代表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情况,二阶矩则代表了药物在体内滞留的变异程度。

【该题针对“统计矩分析在药动学中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55】

16、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简单归纳如下: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

(2)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临床上合并用药引起药源性疾病或导致药物中毒的报道不少。开展了TDM 研究药物的相互作用,对确定合并用药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3)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开展TDM对防止药物过量中毒和药物急性过量中毒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4)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及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

【该题针对“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82】

17、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血药浓度法是生物利用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301】

18、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若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AUC的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在80%~125%范围内,且C max

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在75%~133%范围内,则判定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92】

二、配伍选择题

1、

【正确答案】B

【该题针对“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35】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36】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对于公式题目首先记住表示方法,半衰期用t1/2表示,表观分布容积用V表示,清除率用Cl 表示。

【该题针对“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37】

2、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评价指标“表观分布容积”的英文缩写为Vd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55】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评价指标“稳态血药浓度”的英文缩写为C ss。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56】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评价指标“药时曲线下面积”英文为area under the curve,简称AUC。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57】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评价指标“清除率”的英文为clear,简写为Cl。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58】

3、

【正确答案】E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03】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04】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05】

【正确答案】A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06】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公式,注意掌握。【该题针对“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07】

4、

【正确答案】E

【该题针对“双室模型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11】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双室模型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12】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双室模型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13】

【正确答案】B

【该题针对“双室模型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14】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个模型下的血药浓度公式,注意区别。【该题针对“双室模型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15】

5、

【正确答案】E

【该题针对“多剂量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24】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多剂量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25】

【正确答案】A

【该题针对“多剂量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26】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多剂量给药的公式,注意掌握。

【该题针对“多剂量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27】

6、

【正确答案】E

【该题针对“非线性药动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41】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非线性药动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42】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非线性药动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43】

【正确答案】A

【该题针对“非线性药动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44】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此题考察的是非线性药动学的公式,这类公式的特点是公式中含有V m或K m,此外要记住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表示方法。

【该题针对“非线性药动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45】

7、

【正确答案】A

【该题针对“统计矩分析在药动学中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63】

【正确答案】B

【该题针对“统计矩分析在药动学中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该题针对“统计矩分析在药动学中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65】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统计矩分析在药动学中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66】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统计矩原理中各种名词的缩写,注意区别掌握。

【该题针对“统计矩分析在药动学中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67】

8、

【正确答案】A

【该题针对“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84】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85】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86】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肌酐清除率是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肾功能正常的成年男性肌酐清除率为100~120ml/min,轻度肾功能减退者为50~80ml/min,中度肾功能减退者肌酐清除率可降至10~50 ml/min,严重肾功能减退者<10 ml/min。一般药物的肾清除率与体内肌酐清除率成正比。

【该题针对“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87】

9、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307】

【正确答案】E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309】

【正确答案】B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31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各参数的表示方法,注意掌握。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311】

10、

【正确答案】E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94】

【正确答案】A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95】

【正确答案】B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96】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药动学的一般概念,注意区别掌握。单室模型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迅速分布并迅速达到动态分布平衡。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新吸收的现象是肠肝循环。主药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是生物利用度。体内药量X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是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衰减一半所用的时间是半衰期。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97】

三、多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一些药物存在主动转运或载体转运,当药物浓度大到一定程度后,载体被饱和,药物的转运速度与浓度无关,速度保持恒定,此时为零级速度过程。

【该题针对“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49】

2、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静脉滴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血药浓度逐渐上升,然后趋近于恒定水平,此时的血药浓度值称为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用C ss表示。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79】

3、

【正确答案】ACE

【答案解析】F为吸收系数(0≤F≤1),表示吸收占剂量的分数值,或称其为“生物利用度”。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00】

4、

【正确答案】CDE

【答案解析】E选项是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原始公式,当t充分大时可简化为公式CD。

【该题针对“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197】

5、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统计距应用。用统计距法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可以求出半衰期、清除率、稳态表观分布容积等,不能求出达峰时间和混杂参数。故本题答案应选ABC。

【该题针对“统计矩分析在药动学中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52】

6、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给药方案个体化方法包括:比例法、一点法和重复一点法。

【该题针对“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72】

7、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影响给药方案的因素有:药物的药理活性、药动学特性和患者的个体因素等。给药方案设计的目的就是要确定给药时间和给药剂量。

【该题针对“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271】

8、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生物等效性评价是对求得的生物利用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血药浓度法的评价参数是AUC、C max、t max。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方差分析、双单侧检验,(1-2α)置信区间、贝叶斯分析等。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314】

9、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生物利用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物利用速度与生物利用程度。

【该题针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962312】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发展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癌症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研究的金属抗癌药物已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 景。本文对当前的一些铂类及非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并且就降低铂类药物的毒性和抗药性提出了新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金属抗癌药物铂类药物非铂类药物设计策略 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与医药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发现,许多金属配合物如铂、锡和铜等金属元素的配合物具有潜在抗癌活性,并且不同配合物对不同形式的癌症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通过对其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设计合成高效、低毒的金属抗癌药物,可为临床上化疗法治疗癌症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金属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在癌症临床化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 铂类抗癌药物的应用研究 自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B Rosenberg和V Camp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以来,铂族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位居榜前,列第二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位的化疗方案占据化疗方案的70-80%。 1.1 第一代铂族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 顺铂(Cisplatin)是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分子式是cis—Pt[(NH3)C1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其结构式为:

顺铂作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它在l9世纪末就被合成出来,60年代Rosenberg和Van Camp发现它具有抗癌活性,于1978年首先在美国批准临床使用,并迅速成为治疗癌症的佼佼者(现在临床采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中,70—80%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位,是治疗癌症的首选药物之一)[1]。顺铂致力于治疗的癌症有卵巢癌、肺癌、宫颈癌、鼻咽癌、前列腺癌、恶性骨肿瘤、淋巴肉瘤等等。顺铂是第一个无机抗癌药物,它不但对癌症的治疗带来了一次革命,而且带动了一门新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但早期由于顺铂具有肾毒性、胃肠道反应、水溶性差、耳毒性以及交叉抗药等缺陷,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直到1976年通过水化或使用利尿剂的方法缓解其肾毒性以及通过服用5—HT,受体拮抗剂ondansetron来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才使顺铂应用逐渐广泛起来。 各国研究人员先后合成2000多种铂类配合物并进行筛选,研究发现:当配体被较大的有机基团取代时,顺式和反式铂的配合物都具有抗肿瘤活性。也就是在设计反式铂类抗癌配合物时,利用一些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来减少动力学活性。 1.2 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卡铂(Carboplatin)和奈达铂(Nedaplatin) 卡铂是1,1—环丁二羧酸二氨合铂(Ⅱ)的简称,是美国施贵宝公司、英国癌症研究所以及Johnson Matthey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分子式是Pt(NH3)2CBDCA。其结构式为: 卡铂与紫杉酵联用在治疗晚期头颈部癌、小细胞肺癌等方面的应用很有价值。卡铂具有:(1)化学稳定性好,溶解度比顺铂高16倍;(2)毒副作用低于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虑其特殊性。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申请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不适用于中药制剂。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

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传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类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指导原则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SFDA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情况,申请人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尤其应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因此申请人可以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SFDA 药品注册部门的建议。 二、临床研究的总体考虑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过程通常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对药物的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为后期研究给药方案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Ⅱ期临床试验主要是探索性的研究,如给药剂量探索、给药方案探索、瘤肿有效性探索等,同时也观察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则在Ⅱ期基础上进一步确证肿瘤患者临床获益情况,为获得上市许可提供足够证据。 需要指出,这种临床研究的分期并不是固定的开发顺序。在本指导原则中,尽管对Ⅰ、Ⅱ期探索性试验和Ⅲ期确证性试验区别对待,但统计假设的建立和检验也可以成为Ⅱ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同样,部分探索性研究也可能成为Ⅲ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 由于Ⅲ期临床试验需要提供生存获益的疗效数据,试验周期较长,因此可以采用探索的开发模式,按照预定的中期分析计划,依据不断积累的信息,对临床试验方案进行调整。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分析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一、房室模型 房室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在临床上它并不代表特定的解剖部位。 如体内某些部位中药物与血液建立动态平衡的速率相近,则这些部位可以划为一个房室。 给药后,同一房室中各个部位的药物浓度变化速率相近,但药物浓度可以不等。 单室模型:当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能迅速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并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都属于这种模型。 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身体各组织药物浓度都一样,但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平行地发生变化。 双室模型假设身体由两部分组成,即药物分布速率比较大的中央室与分布较慢的周边室。 二、药动学参数 1.速率常数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大多属于一级速率过程,即过程的速度与浓度成正比。速率常数的单位是时间的倒数,如min-1或h-1。 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途径有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等。药物消除速率常数是代谢速率常数k b、排泄速率常数k e及胆汁排泄速率常数k bi之和: k=k b+k e+k bi+…(9-1) 但在临床上,一些药物存在主动转运或载体转运,当药物浓度大到一定程度后,载体被饱和,药物的转运速度与浓度无关,速度保持恒定,此时为零级速度过程。 2.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常以t1/2表示,单位取“时间”。t1/2是药物的特征参数,不因药物剂型、给药途径或剂量而改变。 但消除过程具零级动力学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3.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V=X/C (9-2) 式中,X为体内药物量,V是表观分布容积,C是血药浓度。 V是药物的特征参数,对于具体药物来说,V是个确定的值,其值的大小能够表示出该药物的分布特性。从临床角度考虑,分布容积大提示分布广或者组织摄取量多。一般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在多数情况下表观分布容积不涉及真正的容积。 4.清除率 临床上主要体现药物消除的快慢,计算公式为 Cl=kV (9-3) Cl具有加和性,多数药物以肝的生物转化和肾的排泄两种途径从体内消除,因而药物的Cl等于肝清除率Clh与肾清除率Clr之和: Cl=Clh+Clr (9-4)

药物的体内过程完整版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 来分类。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 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

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 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酰胺酶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危重患者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

四综述四 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3.020.009作者单位:100088北京, 第二炮兵总医院呼吸及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 张娟娟 王英 张睢扬 ?摘要? 危重病患者的高病死率仍是目前全球范围重症监护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有效的抗生素疗法对挽救这类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三然而,危重病患者病理生理学的变化常引起抗生素药代动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未合理调节给药方案将导致耐药性的出现或治疗失败三基于危重病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的改变和抗生素的物理溶解性,探讨给药剂量调节的一般推荐方案三 ?关键词? 危重病患者; 药代动力学;抗生素;剂量调节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 f o r a n t i b i o t i c s i n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Z HA N GJ u a n -j u a n ,WA N GY i n g ,Z HA N GS u i -y a n g .R e s p i r a t o r y I n t e n s i v e D e p a r t m e n t ,t h eS e c o n d A r t i l l e r y 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a lo f 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s L i b e r a t i o nA r m y ,B e i j i n g 10008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E f f e c t i v ea n t i b i o t i c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r e m a i n sas i g n i f i c a n t c h a l l e n g e t o i n t e n s i v i s t sw o r l d - w i d ew i t h p e r s i s t i n g h i g hm o r t a l i t y a n dm o r b i d i t y r a t e s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c a n o c c u r i n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t h a tc a na l t e r ea n t i b i o t i c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a n t i b i o t i ct h e r a p y w i l l l e a dt o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r e s i s t a n c eo rt r e a t m e n t f a i l u r e .B a s e d o nt h ea l t e r e d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s a n d t h e i r s o l u b i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o p r o v i d e d o s i n g 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f o r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K e y w o r d s ?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 ;A n t i b i o t i c ;D o s e s a d j u s t m e n t 危重症患者机体病理生理学发生的显著变化明显影响抗生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行为,这些改变使抗生素的应用复杂化三本文探讨危重患者中影响体内药动学行为的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二优化抗生素在危重症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和常见抗生素的药动学特性三 1 危重患者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变化1.1 危重患者体内病理生理改变及对表观分布容积(V d )及清除率(C L )的影响 危重患者会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行为 [1-3] 三为了优化抗生素在危重患者治疗中的应 用,我们必须清楚重症患者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对V d 与C L 的影响三以脓毒血症性休克为例阐述其病理生理的改变及V d 与C L 变化三 脓毒血症性休克第一阶段即动脉血管扩张,心 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三伴随心脏输出量的增加,其药物的C L 增加三随后,感染性休克的典型特征出现,即心脏输出量降低与低血压,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对于药物的分布可能有着重要影响三在 暖休克阶段,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如脑二肺,而外周组织及次要器官由于外周血管扩张和心脏输出量增加导致灌注增加三重要脏器低灌注使药物分布及靶器官或靶组织药物浓度降低三 外周组织灌注降低发生于脓毒血症性休克的第二个阶段三而低灌注将导致治疗浓度降低三V d 值增大,可见于血液动力学改变二水肿及毛细血渗出增 加的患者,即使到达组织间隙的液体增加(即第三空间),但因药物被稀释从而使靶组织浓度降低三对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改变药物用法,如持续灌注与延长输注时间,在重症患者靶组织可达到较高的血药 浓度及T>M I C 值[4-5] 三J a r u r a t a n a s i r i k u l 等[6]对比 了亚胺培南2h 或0.5h 给药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体内的T>M I C 时间, 结果显示,延长亚安培南给药时间2h ,可明显增加T>M I C 的时间 (77.8%,0.5h 给药时间为44.1%,M I C =2m g /L )三当M I C=4m g /L 时,亚胺培南2h 给药时间仍>60%,是0.5h 给药时的3倍三 在脓毒血症休克的后期,由于显著的血液分流 会导致肾衰竭或肝衰竭三组织的低灌注可能会影响 到药物的分布,引起一些抗生素分布容积的降低三随着脏器的衰竭,抗生素C L 降低, 从而引起抗生素四 7451四国际呼吸杂志2013年10月第33卷第20期 I n t JR e s p i r ,O c t o b e r 2013,V o l .33,N o .20

抗癌药物

抗癌药物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5071109116 武杰一、抗癌药物发展历史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十,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肿瘤的不同认识水平诞生了不同水平的治疗方法,早在几百年前,不发达的医学科学不能对当时肿瘤的有解释时,中草药是治疗肿瘤的主要药物。 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发现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的时候多,于是研究了对生长过程中的细胞有破坏作用的化学药物,该药物沿用至今,即化疗。可是正常细胞虽然分裂的时候少一些,但总要分裂的,于是化疗也会杀死大量的正常细胞,这成为化学药物的必然困境。包括激素药物、栓塞类药物,都具有与化学药物相似的问题。 在西方化学药物研究举步不前的时候,中国开始研究中成药物治疗肿瘤,当时认为肿瘤是毒,所以采用中医中的“以毒攻毒”法,用斑蝥、蟾酥、蜈蚣、全蝎等的提取物制成了大量的抗癌中药。 80年代,证明癌并非毒,而是自身细胞变化产生的,可是具体变化还不清楚,在当时中医药的提取和制药技术不成熟,研究的抗癌药物治疗率非常低,所以为此就出现了用于增强肿瘤病人抵抗力的保健品,保健品使用的是灵芝、雪莲、人参、冬虫夏草、硒蛋白等。当然保健品对肿瘤细胞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90年代是我国药品发展的重要时期,肿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发现癌细胞内的很多蛋白和酶远远多于正常蛋白,如甲胎蛋白、端粒酶、微管蛋白、金属蛋白酶、Caspase 蛋白等。于是开始研究能控制或破坏这些蛋白的药物,这也是当前中药中比较普遍的抗癌药物。由于蛋白和酶的增加是由基因变异产生的,药物破坏了部分蛋白,基因还可以促进细胞继续合成蛋白来补充,于是这类药物在治疗肿瘤过程中表现不明显。 2000年后,临床中出现了针对个别基因的治疗药物。目前的医学研究确定癌细胞是很多个基因一同变异的,恢复个别基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单基因治疗的药物有效率较低,通常所说的基因疗法都是指单基因治疗,是基因治疗肿瘤中最不成熟的治疗手段。 二、抗癌药物现状 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抗肿瘤药大约有200种,其中以各种癌症治疗为主要适应证的品种在100种左右。大部分的药学文献常按药物性质和来源将抗肿瘤药物分为以下九大类:烷化剂,如氮芥类、乙撑亚胺类、甲磺酸酯及多元醇类、亚硝基脲类;抗代谢药,如嘧啶拮抗物、嘌呤拮抗物、叶酸拮抗物;抗肿瘤抗生素;植物类抗肿瘤药(或称来自天然药物的抗肿瘤药);激素类;金属铂类;其它抗肿瘤药;辅助抗肿瘤类药;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类)。前7种的临床适应证较集中在抗肿瘤治疗上,后两种适应证较多,在治疗其它疾病中也广泛采用。 2003年5月出版的《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第十九章共收载了抗肿瘤药6大类74种

西药药一习题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一、最佳选择题 1、最简单的药动学模型是 A、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三室模型 D、多室模型 E、以上都不是 2、药物的半衰期主要用于衡量药物的 A、吸收的速度 B、消除的速度 C、分布的速度 D、给药的途径 E、药物的溶解度 3、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越大则该药 A、起效越快 B、组织摄取越少 C、起效越慢 D、组织摄取越多 E、代谢越快 4、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A、 B、 C、 D、 E、

5、某药物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经4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 A、1/2 B、1/4 C、1/8 D、1/16 E、1/32 6、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分布容积为5L,静脉注射给药200mg,经过2小时后,(已知e-0.693=0.5)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A、40μg/ml B、30μg/ml C、20μg/ml D、15μg/ml E、10μg/ml 7、单室模型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首剂量(负荷剂量)的计算公式 A、 B、 C、 D、 E、 8、经过6.64个半衰期药物的衰减量 A、50% B、75% C、90% D、99% E、100% 9、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为 A、1个半衰期 B、2个半衰期 C、3个半衰期 D、4个半衰期 E、5个半衰期 10、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与X0成正比的是 A、t max B、C max

C、k a D、k E、F 11、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的吸收速率常数的计算可采用 A、残数法 B、对数法 C、速度法 D、统计矩法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项符合多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几何平均值 C、达稳态时的AUC0-T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0-∞ D、多剂量函数与给药剂量有关 E、理想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一般是通过调整给药剂量X0及给药时间τ来获得的 13、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14、同一药物分别制成以下各剂型,MRT最大的是 A、片剂 B、颗粒剂 C、散剂 D、溶液剂 E、注射剂 15、代表了药物在体内滞留的变异程度的是 A、零阶矩 B、一阶矩 C、二阶矩 D、三阶矩 E、四阶矩 16、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不包括 A、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B、改变药物疗效 C、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 D、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E、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目录 目录 (2) 一、概述 (3) (一)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试验要求 (3) (二)抗菌药物PK/PD研究意义及分类 (3) (三)依据PK/PD研究确定给药方案的基本原则 (5) (四)抗菌药物PK/PD研究的特点 (6) (五)抗菌药物PK/PD研究策略 (6) (六)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 (8) 二、非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8) (一)体外研究 (8) (二)体内研究 (12) (三)感染动物PK/PD研究 (14) 三、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15) (一)PK研究 (15) (二)PD研究 (19) (三)临床PK/PD关系建立 (19) 四、PK/PD研究的应用 (24) (一)PK/PD研究应用于研发决策 (24) (二)PK/PD研究应用于I期临床试验 (25) (三)PK/PD研究应用于探索性临床试验 (25) (四)PK/PD研究应用于确证性临床试验 (26) (五)上市后研究 (29) (六)PK/PD在制定细菌敏感性折点中的应用 (29) (七)PK/PD在制订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31) 五、PK/PD研究注意事项 (33) (一)PK/PD研究局限性 (33) (二)PK/PD研究报告格式及要求 (37) 六、名词解释 (39) 七、参考文献 (42) 附....................................................................................................... - 47 -

抗癌药物

浅谈抗癌药物靶向制剂研究现状 [摘要] 抗癌靶向药物能选择性地与靶组织发生反应,并长时间缓慢地在病灶释放药物,对化疗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本文以目前受到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的抗癌靶向药物制剂为题,从靶向制剂的优势、抗癌靶向药物载体分类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靶向药物;靶向给药系统; 载体;抗癌 [Abstract] Targeted anti-cancer drugs can selectively react with the target tissue, and slowly release the drug for a long time, chemotherapy has played a good supporting role. This paper is studying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made some progress in the anti-cancer drugs targeting agents, from targeted therapy design pattern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argeting agents, anti-cancer drugs targeted drug delivery and target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areas such as the inquiry. [Keywords]targeted drugs;targeted drugs delivery system chemotherapy;carriers ;anti-cancer 引言: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其中癌症便是扼杀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传统的治疗手段对于癌症往往无法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所幸随着科技的进步,治疗手段也得到发展,γ刀、X线刀、热疗等治疗手段不断涌现[1],把治疗癌症带进了新天地。而靶向制剂作为当今治疗癌症的有效的新型手段,更是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靶向给药系统在特定的导向机制作用下,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靶器官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俍反应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2] 1.靶向制剂的优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化疗一直是治疗恶性肿瘤的较为成熟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限于药物普遍用量偏大, 患者在用药期间经常会发生各种变态反应和产生多重耐药性,致使病人被迫停药,贻误了治疗时机、多数缺乏专一性,对正常组织也能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等缺点,一直无法成为治愈癌症的理想手段。为了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克服化疗中的不足,药物靶向治疗应运而生,在提高化疗药物疗效的同时,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所以药物靶向治疗具有广阔前景[3]。靶向制剂广义地包括所有具靶向性的药物制剂。靶向抗癌药物就是针对分子靶点的抗癌药物,这类药物的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就好像击靶一样。靶向药物的出现充分证明了以分子为靶点治疗肿瘤的巨大潜力,这类药物改变了传统化疗药物对所有快速分裂的细胞全面打击的方式,针对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异常进行治疗。[4]目前有关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5]研究者认为,利用靶向制剂进行癌症治疗具有以下优势:①药物易与机体结合;②;靶向载体能准确到达特定部位;④药物作用寿命长,避免药效受影响。[6] 2.靶向制剂分类 2.1聚酸酐聚酸酐作为一类新型合成生物可降解医用聚合物,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释放速度可调节等优点,很快广泛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领域。[7]Brem等[8]报道采用聚酸酐和卡氮芥制备卡氮芥聚酸酐控释片,能保持连续释放卡氮芥达3周之久,病灶部位的浓度是静脉给药的100倍以上。[9]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1996年批准卡氮芥聚酸酐控释片用于治疗复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0]。侯雪梅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从聚合物中释放的药物能显著抑制大鼠颅脑肿瘤细胞生长。Walter等[12]也报道用紫杉醇和聚酸酐制备柴杉醇聚酸酐缓释片,结果表明紫杉醇聚酸酐缓释片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13] 2.3壳聚糖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是自然界存在的唯一一种带正电荷碱性多糖,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无致突变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而且有抗菌抗炎、促进伤口愈合和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14]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可以控制药物释放、延长药物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疏水性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药物的稳定性及改变给药途径,还可以大大加强制剂的靶向给药能力。徐蔚等参照Gup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1.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 2.房室模型: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非线性动力学 3.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及矩量法 4.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给药方案设计、个体化给药、治疗药物监测 5.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的临床应用、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 药动学基本参数 >>速率常数(h-1、min-1)——速度与浓度的关系,体内过程快慢 吸收:k a尿排泄:k e 消除(代谢+排泄)k=k b+k bi+k e + …… >>生物半衰期(t1/2)——消除快慢t1/2 =0.693/k >>表观分布容积(V)——亲脂性药物分布广、组织摄取量多 >>清除率(Cl,体积/时间)——消除快慢 Cl=kV 某药物按一级速率过程消除,消除速率常数k=0.095h-1,则该药物消除半衰期t1/2约为 A.8.0h B.7.3h C.5.5h D.4.0h E.3.7h 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是 A.0.25L B.2.5L C.4L D.15L E.40L 房室模型 1

药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的速度过程 药学动力学首要问题——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一级 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零级 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控释) >>受酶活力限制(Michaelis-Menten型、米氏方程) 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 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C SS) 静滴时,血药浓度趋近于一个恒定水平,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药物的输入速度。 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达坪分数、f ss) f ss:t时间体内血药浓度与达稳态血药浓度之比值 n=-3.32lg(1-f ss) n为半衰期的个数n=1 →50% n=3.32 →90% n=6.64 →99% n=10 →99.9% 静滴负荷剂量: X0=C SS V 2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常用抗癌药物

目录

常用抗癌药物 氮芥(mechlorethamine hydrochloride C5H11CL2N ): 氮芥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为双氯乙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一高度活泼的化合物。本品进入体内后,通过分子内成环作用,形成高度活泼的乙烯亚胺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和羟基、磷酸根)结合,进行烷基化作用。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生DNA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 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敏感,由G1期进入S期延迟。 【中文别名】安小辛;氮芥;恩比兴;肿瘤良 ,双氯乙基甲胺,恩比新,恩经兴, 盐酸氮芥 【英文名称】mechlorethamine hydrochloride 【英文别名】Chlormethine、Nitrogen mustard,Mustargen,Embichin, Chloromethamine,2-Chloro-N-(2-chloroethyl)-N-methylethanami ne 【EINECS号】 200-120-5 【CAS号】55-86-7[1] 【分子式】 C5H11CL2N 【分子量】 156.05 药品信息: 【作用特点】氮芥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

为双氯乙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一高度活泼的化合物。本品进入体内后,通过分子内成环作用,形成高度活泼的乙烯亚胺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羟基、磷酸根)结合,进行烷基化作用。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生DNA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敏感,由G1期进入S期延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该药水溶液极不稳定,进入体内作用迅速,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0.5~1min,90%在1min内由血中消失。24小时内50%以代谢物形式排出。此外,本品尚有弱免疫抑制作用。 【相互作用】烷化剂的耐药性与DNA受损后的修复能力有关,咖啡因、氯喹可阻止其修复,故可增效。本品与氯霉素及磺胺类药合用可加重骨髓的抑制作用。使用本品前宜加用止吐剂如恩丹西酮或格拉司琼等,减轻胃肠道反应。 【规格】针剂:每支5mg、10mg。 适应症 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对急性白血病无效。与长春新碱(VCR)、甲基卡肼(PCZ)及泼尼松(PDN)合用治疗霍奇金病有较高的疗效,对卵巢癌、乳腺癌、绒癌、前列腺癌、精原细胞瘤、鼻咽癌(半身化疗法)等也有一定疗效;腔内注射用以控制癌性胸腹水有较好疗效;对由于恶性淋巴瘤等压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