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乱象解读

网络文化乱象解读
网络文化乱象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4073822.html,

网络文化乱象解读

作者:刘志刚常璐

来源:《唯实》2012年第05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08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社会文化环境综合治理策略研究”(批准号:08TQA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志刚(1974-),男,江苏徐州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化、电子版权;常璐(1978-),女,江苏泰州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员。摘要: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依托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传播环境,网络文化体现出娱乐消遣性文化与价值解构文化的双重特性。网络传播领域的各种文化乱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种全新文化形态对网民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取向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网民的草根精神,网络恶搞体现了常常越界的现实批判精神,网络暴力源于网民和媒体失去法律与道德底线,而网络炒作则无限放大了网民的病态狂欢。

关键词:网络文化;乱象;解读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5-0056-05

一、网络文化传播领域乱象纷呈

互联网凭借技术与受众优势,放大了当前文化传播领域的浮躁风气,诸如严肃作品频遭恶搞,演艺界、娱乐圈名人私生活被无限放大,网民个体争相出位等,这些都不同程度折射了网络文化领域的无序与纷乱。

1.群体性公共事件催生的网络流行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用诙谐而简洁的方式传情达义,例如用“板斧”代表讨论版版主,用“杯具”表示“悲剧”等。而网络流行语则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语言,它的大行其道,大多源于各类群体性公共事件。例如“俯卧撑”起源于“6·28”贵州瓮安事件,“躲猫猫”发端于云南一男子在看守所离奇死亡事件,“打酱油”则是广州市民被电视台记者问及对“艳照门”事件看法时的戏谑之言;都江堰教师范美忠因在网上发帖,详述自己在汶川地震中弃学生而逃的经历得名“范跑跑”;安徽长丰教师杨经贵因在讲台充当看客,对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一人死亡不闻不问被冠以“杨不管”;2010年河北大学校园车祸事件,让那句“我爸是李刚”成为流行语,表现了民众对权力阶层的声讨,彰显了社会监督的力量;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回答,让“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迅速流传,引发公众对政府处理公共事件应持有态度的反思。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各种网络体也应运而生。网络体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网络特有的语言文体,其最初是由一个吸引眼球的帖子、一次网络集体恶搞而形成的短文、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