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与历史教学

辩证法与历史教学
辩证法与历史教学

辩证法与历史教学

——浅析辩证法思想在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中的渗透

山东省高密市向阳中学

王建辉

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转化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动态的探究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辩证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教育理念,在四年的课程改革中,我努力将辩证法思想溶于历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精神与素养。

一、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塑造的,人的性格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综观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人物形象,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皇帝的开明、残暴、昏庸,历史名人的聪明睿智、博学多才,反面人物的阴险奸诈、反复无常,一般人物的多才多艺、性格奇特等等,构成了一个个复杂的历史画面,也给我们学习、探析历史人物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1、暴君。秦始皇、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秦始皇奉行专制统治:焚书坑儒、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利用残酷的法律统治人民。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巡游江都、发动战争,扰得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有同学发表观点:“虽然他们的暴行确实导致了农民起义,造成了亡国的悲剧,但是用历史的眼光看,他们也有其历史的伟大功绩:秦始皇顺应历史与人民的愿望,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创立了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在位期间,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方面的措施,整顿了战国时期各国混战留下的混乱局面,治愈了战争创伤,发展了当时的文化与经济;修筑了‘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的骚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商业城镇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国家统一。他们的功绩也将永载史策,而我们习惯上被他们的残暴遮住了眼睛,看不到他们的历史功绩,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大忌”。

2、明君。在众多的帝王之中,比较开明的当数汉武帝、唐太宗。汉武帝在位时期,发动了三次反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稳定了边境;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改革货币制度,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发展了经济;重

视教育,发展儒学,奠定了儒学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他的奋发有为,积极开拓,促成了秦亡以来“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唐太宗居安思危,吸取隋朝短暂而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招览了无数治国人才;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促成了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他们的这些开明措施,确实被后人所称赞与借鉴。可是,透过他们功绩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其重大过失的存在:汉武帝连年征战,大规模的兴建水利工程,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大兴土木,迷信鬼神,滥用酷吏,耗尽了文景以来的积蓄,激起了多处农民起义。只不过在他晚年认识到了错误,及时悬崖勒马,才避免了“秦亡”的过失。唐太宗晚年,也逐渐抛弃了以前的优良传统,意骄志满,“不悦人言“,言行不一。开始大规模兴建宫室,连年用兵,赋税增多,使老百姓的负担日益沉重,社会矛盾开始加剧。这些过失,学生往往难以发现,教师应注意指导,全面地进行评价。

3、昏君。在我们的思维中,帝王的“昏庸”既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又是吃喝玩乐的象征,是亡国的重要原因。可是,许多帝王虽是政治领域的庸主,却又是文学领域的奇才。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庸之君,不懂政治,不会用人,以至亡国。但在文学艺术领域,却是个天才。精通六经,文章有汉魏风格。洞晓音律,精别雅郑。工书、善画,精鉴赏。他的词个性鲜明,神情生动,王国维以“神秀”给与高度评价。例如:《相见欢》中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句子,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隋炀帝虽然残暴、昏庸,可他的文学艺术天赋甚高。他的文笔华丽,抱负不凡,富有创造性,唐太宗称他的文辞华丽而深奥。所作多乐府歌辞,内容大都是应酬赠赐,也有不少精工佳句。如他作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回”句,被明代胡应麟称为“绝是唐律”。他曾亲历塞上远征辽东,留下一些描写自然景色和戎马生涯的诗作。他的诗作对初唐近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史料,辩证地认识了即使是昏君、暴君,也有可取之处,从而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学到了知识。

4、名臣将相。在教学《商鞅变法》时,我指导学生开展了“我看商鞅变法”的辩论活动,针对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的事实,有的同学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针对他以法治国的做法,危害了大官僚与地主阶级的利益,被“车裂而死”的历史悲剧,有的同学认为他失败了,从而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历史辩证法与资本的空间诠释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史辩证法与资本的空间诠释学 ———论马克思解放政治的空间意蕴 * 高晓溪**摘要:空间问题日益成为左翼思想界的关注焦点,对于空间的认识论 探讨与价值论提升成为建构当前解放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两个方面审理了资本的空间逻辑,通过“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时空辩证系统建构了以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为旨趣的空间诠释学,为资本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及其引发的激进社会思潮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话语资源。 关键词:空间转向空间生产解放政治历史唯物主义 列斐伏尔等理论家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引发了左翼思潮的“空间转向” ,对于空间的认识论探讨与价值论提升日益成为批判资本意识形态控制的有效途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而言,空间性的叙事维度似乎并不如历史主义那样易于理解和把捉,这种貌似不相往来的理论“缺失”也一度招致了激进的空间理论家的抱怨。但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资本主义尚未在彼时的欧洲呈现全部的现代性优势,马克思才相对弱化了共时性层面的空间探讨,并转而凸显了资本试图消解的人类社会演 进的历史性维度;至于上述原则所引发的某些“指责” ,更多的也是源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视域分野而非本体论层面的视角“缺失” 。必须承认的是,历史性的叙事偏好并没有湮没空间性的叙事视角,不论是对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考察,还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横向解构,均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向度,特别是当马克思试图再现资本的政治经济学过程的时候,以“世界历史”和“世界— 91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专项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阐释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研究”(18VSJ013)阶段性成果。 高晓溪,男,河北廊坊人,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 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 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 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 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 , 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 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 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 《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 《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 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

(2000多年前) 学问题。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 …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 的渊源。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 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 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 苏格拉底、昆体良 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 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 行教学。 …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 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 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 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 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 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渠伟爱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大作用,受到许多教师的关注与青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教师在教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又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使多媒体的功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呢?笔者使用多年,对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略有所得,现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试就有关问题谈谈一己之见。 【作者单位】:山西省祁县城赵中学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与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初中历史课堂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符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因此,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桥梁,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如果使用过当,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归结起来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避免变相的“满堂灌” 我们总是在批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使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认为它可以代替一切,从头到尾由计算机唱主角,忽视了教师应有的作用。例如讲《鸦片战争》时,教师如果只作为操作者,只管放自己的图片和视频,不加以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连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学生却不能说得清,这样,教师的风格就体现不出来,课堂气氛不灵活,于是就变成了机器“满堂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做到有的放矢。 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神态、情感对初中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教师的言语,神情、姿态等在教学中都有可能和学生形成情感交融而产生心灵感应。加入多媒体后,有时教学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又因为教师的素质各有差异,个性与特长更是不同,如果课堂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将千篇一律,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将无从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被埋没。长此以往,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将全面减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功能的同时,更要创设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使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二、避免学生只成为一个观赏者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文已由教师分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闪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练过程,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记忆率不高。这样的课堂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听、记”的能力,只求片面而弃全面。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整理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一、思考题 1、什么自然辩证法?它有哪几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的总称。 2、如何认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特点和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就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哲学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属于交叉学科。 (2)学科特点:综合性、交叉性、辐射性 (3)地位: 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①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 ②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①规范认识论方向,规范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问题,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问题或合理性问题上,代表性的有:逻辑经验主义【即归纳主义和证实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经验->假说->证实】、批判理性主义【即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问题->假说->证伪】、历史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归结为证伪的过程,它还有一个证实的过程,前者是科学革命,后者是常规科学。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②实证认识论方向,实证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问题。实证的科学哲学家认为,这是规范的科学哲学无法解决的。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理性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意义?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我们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树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辩证法与历史教学

辩证法与历史教学 ——浅析辩证法思想在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中的渗透 山东省高密市向阳中学 王建辉 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转化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动态的探究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辩证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教育理念,在四年的课程改革中,我努力将辩证法思想溶于历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精神与素养。 一、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塑造的,人的性格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综观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人物形象,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皇帝的开明、残暴、昏庸,历史名人的聪明睿智、博学多才,反面人物的阴险奸诈、反复无常,一般人物的多才多艺、性格奇特等等,构成了一个个复杂的历史画面,也给我们学习、探析历史人物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1、暴君。秦始皇、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秦始皇奉行专制统治:焚书坑儒、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利用残酷的法律统治人民。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巡游江都、发动战争,扰得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有同学发表观点:“虽然他们的暴行确实导致了农民起义,造成了亡国的悲剧,但是用历史的眼光看,他们也有其历史的伟大功绩:秦始皇顺应历史与人民的愿望,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创立了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在位期间,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方面的措施,整顿了战国时期各国混战留下的混乱局面,治愈了战争创伤,发展了当时的文化与经济;修筑了‘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的骚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商业城镇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国家统一。他们的功绩也将永载史策,而我们习惯上被他们的残暴遮住了眼睛,看不到他们的历史功绩,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大忌”。 2、明君。在众多的帝王之中,比较开明的当数汉武帝、唐太宗。汉武帝在位时期,发动了三次反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稳定了边境;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改革货币制度,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发展了经济;重

多媒体与历史教学

多媒体与历史教学 【摘要】多媒体技术仍然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认识和应用的过程中都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它的确可以更好地辅助历史教学。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样它才可 以真正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于各个领域。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会 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现今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没有多大变革,至于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现象更少,其实这是对计算机教学的功效认识不够,还没有引起 高度的重视,一旦有了足够的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历史教学就会以 新的面出现。 1.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对新的教学方法还不够了解,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 1.1部分教师还没有重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目前,尽管大多数学校都已开设历史课程, 然而却是为了应付差事,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根本没它当作重点课来开设。 1.2教学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上历史课仍然采取单一的传授教学模式或套用其他课程的 教学模式,导致“满堂灌”。这种纯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尽管费 时费力,却出力不讨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的限制,理解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这给 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老师如果再采取陈旧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就更难满足 学生的要求和求知的欲望了。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的影响,导致大数中学生学起历史来感到头绪繁多,这也需要记,那也需 要掌握,因而对学习历史失去信心和兴趣,历史成绩难以提高。 2.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有声语言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是图文、声和活动集为一体的,又能实现现实性和交流性,因而可以提供最理想 的教学环境,这使得它迅速进入到教学领域,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也波及到 了历史课教学,给历史课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2.1拓宽章节背景、扩大课堂容量。 在讲每一章的内容前或中间放一段文字图象,让学生去欣赏,去理解。这段文字或图象并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欣赏时,让学生把这一段有声文字产生 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这种背景可以包括作品简介,作品产生年代,作者的生平及与作品有 关的历史事件,但都是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有关联。但由于课堂容量限制,老师的介绍是非 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样老师在课外多收集一些较为重要的与课堂有关的 历史文化资料,并将他们制作成媒体课件,上课时直接播放,这样就有效的浓缩了时间个空 间范围,不仅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本节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所学的内 容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大大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优化了课堂结构和教学过程。 2.2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文体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它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有了兴趣,学生 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进取的。兴趣更是步入历史天堂的敲门砖,只凭传统的模式不

自然辩证法题目集锦及其答案范文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研究对象。P1 P3 2.阐述自然辨证法研究的基本内容。P4 3.试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过程。P8 4.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P11 1.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古代朴素自然观有什么特点P19 P23 2.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成就?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P19 3.宗教神学自然观是怎样描绘自然界的?为什么说它的出现在自然观发展史上是一种倒退P24 4.为什么说近代自然科学在普遍革命中诞生?论述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倒退的历史必然性P26 P28 5.试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它的基础思想是什么?P31 P32 6.为什么说物理学革命丰富和发展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自然科学又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做出了丰富和发展?P32 P34 1.为什么说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P39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的无限可行性?P42 3.如何理解自然界系统的普遍性?它有哪些类型和基本特征?P43P44P45 4.非生命界有哪些物质层次?它们有何基本特征?P47P50P52 5.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规律性?P53 1.宇宙,恒星和地球是怎样起源和演化的?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自然界的演化过程说明了什么?P56P57P58P59 2.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P60P62 3.为什么非生命界的运动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P63P64 4.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形式的矛盾性?突变和渐变的关系如何?P63P64 5.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过程的矛盾性?什么是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P68 6.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性?进化与退化的关系及其关系?P70 7.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自组织性?以及有序与无序及其关系P72 8.什么是守恒原理?自然界运动转化的普遍性及其意义何在?P74P76 9.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矛盾有哪些?如何理解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1.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P81P83 2.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P84 3.如何理解生态自然观的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和科学基础?P87P92P974.试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P99P101 5.怎样才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P102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P106 7.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我国深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P109 1.如何理解科学的含义?它有哪些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现代科学的分类如何?P113P114P116P117 2.阐述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P119 3.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P125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性?P127 5.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291.科研课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遵守哪些重要的原则?如何评价科研选题》?必要时如何转化课题?P138P139P142 2.科学研究的经验层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类型和作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P146P151 3.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哪些重要原则?恩格斯的“双重验证”思想对于感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有何意义?P147P154 4.什么是科学机遇?它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捕捉科学机遇?P157P159 5.科学研究的理论层次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有何特点和作用?P160-P171 6.什么是科学假说?它是如何形成的?假说向理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7.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何特征和功能?构建科学理论有哪些方法?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是什么?P174P175P177P178 8.结合做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科学方法论(或某一种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或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P189 2.什么是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不同?P193P194 1.系统科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科学性怎么样? P183 2.系统观饱含了哪些基本概念?它有何显著特征? P183P185 3.什么是系统科学方法?它有何特点和功能?P186P187 1.如何理解技术的含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其分类怎么样?P200p202 P204 2.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常见模式有哪些?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怎么样?P208 P210 3.什么是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有何特点/P 212 P214 P216

历史辩证法主客体向度的双重推进__省略_路易_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_的解读_王巍

历史辩证法主客体向度的双重推进 )))对5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6和5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6的解读 王 巍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1848年欧洲革命对马克思哲学发展有重大影响。5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6和5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6构成了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到狭义历史唯物主 义转变的关键环节。这种转变表现为历史辩证法主体线索与客体线索的双重推进,尤其是对主体线索(无产阶级)的理解不再是外在于客体线索的发展,而是负载于其上。同时,马克思对工人的阶级意识与资本主义异化社会中的观念形态之间的历史性关系也做出了深层剖析。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客体向度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9)03-0300-05 收稿日期:2009-01-08 作者简介:王巍(1986-),男,安徽黄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如果说5德意志意识形态6是马克思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地,而5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6展现了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历史现象学批判 [1] ,那么可以说,51848年至 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6(下文简称5法兰西阶级斗争6)和5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6 (下文简称5雾月十八日6)及同时期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形成的5伦敦笔记6则是马克思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向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过渡的关键性文本。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窥见5伦敦笔记6的全貌1 ,但通过对5法兰西阶级斗争6和5雾月十八日6的文本分析,还是能够捕获到马克思此时思想推进过程中的一些痕迹和特征的。 从1848年革命爆发到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确立帝制的整个过程中,巴黎的无产阶级都表现出伟大的革命激情,但却毫无例外地遭到了失败。他们非但没有像5德意志意识形态6和5共产党宣言6所宣称的那样失掉锁链,从而使/社会本身获得了新的内容0,反而使/国家回到了最古老的形态,回到了宝剑和袈裟的极端原始的统治0 [2]588 。如何看待这 一复杂曲折的历史,并将它同自己的理论思考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当时面临的重要任务。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开始意识到现实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并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5法兰西阶级斗争6和5雾月十八日6便是马克思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两个 十分重要的文本。正像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在1848年革命之初还残留着对革命的盲目乐观情绪,而5雾月十八日6则/永远抛弃了这种幻想0 [3]508 。马克思先前那种对革命激 进的、乐观的态度明显让位给了沉闷的悲观情调,但他从未放弃革命的理想和目标,而是在理论上进一步思索这一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重评5雾月十八日6的理论意义 传统研究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马克思已经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之后的著作不过是用这种基本原理去解释和说明具体的现实问题。譬如说,梅林的5马克思传6对5雾月十八日6的评价就侧重于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现实问题这一视角:/在这部闪烁着智慧和 300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答案

0-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32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探讨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历史教学的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需要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转换和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解决怎样研制历史课程和如何组织有效的历史课程教学等技术性问题,所以,历史和教学论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0-4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11页 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探讨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探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1-1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41页 历史课程目标的拟定,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历史课程目标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围绕公民素养的培育这一社会要求,探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获得怎样的历史认识,养成我们所希望的公民素养 1-4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44页 这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拥有一定的实践性的历史人文知识,透过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形成自我的历史意识,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思考;透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反应,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文化发展的,形成自信、进取、乐观、不断完善自我、爱憎分明的人文态度,进而形成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完美的个性;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坚持理性、实证、怀疑、民主、奉献等人文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44页 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它使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所产生的学习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理解人类社会,反省人类的行为,深化和发展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陶冶学生的公民意识。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借助于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质疑、批判、反省、包容、理解、欣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冲突等个性品格,进而养成责任心。具体包括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尊重本国传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等;道德教育:崇尚仁德、关心、宽容、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理解、坚毅勇敢、刻苦勤奋、立志敬业等;意识形态教育:民族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等。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概述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 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 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1830 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 年、1839 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 年迈尔等人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一切学说的基础,这就必须从对物质世界本身的研究开始,而“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离开了自然界来讨论辩证法,一切都是空话,因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的两大主要内容,西方学界对其的批判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历史渊源主要内容批判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自然观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 2012级——安全技术与管理郑毅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凸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体现了社会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互动性,彰显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尊重社会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解决新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是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发展的最新阶段。 一、科发展观凸现了人民群众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中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那么这个“人”是谁?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还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联系的人?答案是明确的,即这个“人”是“人民群众”,是有知识的人民群众,是有素质的人民群众。人的概念明确了,“本”又是什么呢?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本”是指根本、本源,是指评判一切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 “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是伴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各种发展观演变的历史。从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阿奎那的“上帝推动论”,到康德的“人是目的”,再到尼采的“上帝死了”,人们经过了原始图腾崇拜时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中世纪经院神学时期的“以神为本”的发展观,金钱拜物教时期的“以钱为本”的发展观,最终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以神为本”的。在人类诞生伊始,对于刚刚从

古代类人猿经长期劳动形成的人类来说,每一个个体的生存能力相比较于强大的自然力则非常弱小,但是人之为人,在于人要创造一个意义的世界,要创造一个价值的世界。因此,人类是不甘于像动物那样本能地生存于自然界之中而沦为自然的奴隶,而是力图创造一个属人的生活世界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但是人类的这种从奴隶到主人的转变历程却是相当的漫长。在狮身人面像那里,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是来源于动物界的,但人却是力图挣脱动物性的束缚而以人的面目出现,体现了人类开始对自己“从那里来”的反思,体现了人对自己的肉体与精神统一的原始认识。然而这种人类对自身清楚的原始认识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日渐模糊,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上帝形象,高高在上地悬浮在空中,而人只能仆伏在地虔诚地对上帝进行礼拜,以期待在自己生命终结之后能进入天堂,这表达了人类对自己“到那里去”的关注,说明了人以神圣的名义将自己的肉体与精神断然裂开。然而神圣的上帝由于其高高在上而远离了人的世界,上帝的光辉由于对其需要帮助的人无能为力和对其必须惩戒的人放任自流的结果而日渐消退,上帝的破灭让尘世的人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开始重新确立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也充分表达了人类对“现在在世”的思考,说明了人正努力重新将肉体和精神统一起来。因此,“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建立在整个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 以人民群众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最终标准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在夺取政权过程中,由于与敌对阶级和反动势力之间的阶级斗争具有“你死我活”的残酷性,我党在阶级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革命斗争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并且人民群众也的确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从而确保了革命的成功。建国以后社会主义三大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 一、概述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实践作用 哲学是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科技工作者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对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社会关系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居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在总体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其内容植根于自然科学,但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它通过吸取和概括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着。它准确地勾画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的自然辩证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哲学;它作为关于自然界一种科学哲学,不仅大量的促进了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的发展,而且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的发展;它以建立在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启迪着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加快了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二、科学技术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从起源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从骨针、石器到造纸、火药,从“奇技淫巧”到生产机器,从机械化大生产到飞行、航天等等,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批体现生产力的具体技术,无不体现了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实现对社会调节的手段,是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加快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由于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辩证发展而形成了一个门类繁多、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的网络结合。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为各种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括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认识论、数学哲学、系统论等;第二层次是相互并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科学;第三层次是各类应用基础理论把基础科学同工程技术联系起来的学科群,第四层次是工程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施的方法。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