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

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

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传递方式和受教育者修养方式。

8、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9、说服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调查。

10、实际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常规性锻炼和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两类。

11、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般程序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4、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15、在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说服教育。

16、人的思想品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其自身的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与发展。

17、构成德育过程得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8、学生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

19、锻炼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自我教育。

三、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学校德育效果决定于(学校教育)。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菘进行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4、道德和品德的区别是(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6、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能起好作用也可能起坏作用)。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8、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9、通过谈话、讨论、参观、访问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说服教育法)。

10、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际锻炼法)。

11、“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12、学校德育要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体现了(教育景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1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显著的方式方法是(说理)。

14、说服教育法包括的方式是(参观)。

四、判断题:

1、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在改正错误后肯定会出现反复现象。(错)

2、德育守程中的教育者就是指教师。(错)

3、受教育者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各种教育影响,而且取决于其如何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对)

4、德育中的主要矛盾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社会矛盾。(对)

5、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准,又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手段。(对)

6、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把学生置于活动和效往的环境中就必然会促进他们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错)

7、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应让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和交往。(错)

8、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再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

9、学生思想品德在形和发展中出现反复和曲折是正常现象。(对)

10、俗话说:“棒头底下出孝子”,因此,体罚学生也是必要的。(错)

1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错)

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比较落后的学生。(错)

五、简答题:

1、德育的任务是什么?

答: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

2、德育内容主要有哪些?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答:(1)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发主和法制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2)依据:德育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发展水平;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3、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区别:(1)任务不同。智育侧重传授予知识、发展智力;德育则是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过程不同。智育通过逐年增加和交换课程来实现;而德育则在各年级同时反复进行;

(3)涉及的范围不同,德育比智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4)德育比智育具有情感性,智育是以兴趣激人,德育则是以情感人。联系:目的相同,内容和组织形式有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4、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性、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

争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

提高的过程。

5、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德育过程是外在的教育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内在的发展过程;两者有内

在联系;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才能实现把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

体品德的目的。

6、常用的德育原则主要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和贯彻要求是什么?

答:(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涵义:是指德育工作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依靠、通过集体教育影响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将

两者统一起来。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即“平行教育原则”。(2)

学生集体和个人辩证统一关系的要求。贯彻要求:A、培养和建立良好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B、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C、充分运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传统,对每个成员施加影响。

(2)知行统一原则;涵义: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并重,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使学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依据:(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统一培养发展”

规律的要求。贯彻要求:A、要注意结合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B、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把道德

原理转化为行为,形成习惯和信念;C、教师还应做到以身作则,表里知一,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通过摆事实事实、讲道理、树榜样进行正面启发诱导,同时还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依据:(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2)德育过程本质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贯彻要求:A、要注意运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B、在评价学生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C、要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定期检查监督;D、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

的行为和习惯。

(4)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涵义:指注意发现、调动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抵制不良影响,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依据:以学生思

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要通过自身内部毛度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贯彻要求:A:要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B: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既不偏爱优秀生,也不歧视后进生;C: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D: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严格的合理的要求,使他们受到关怀和鼓舞,增强进取心。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2)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3)“思想品德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这一规律的要求。贯彻要求:A 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同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无原则迁就和放任;B要根据学生年龄

特征和原有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适度的要求。C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强求一致。D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6)照顾学生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差异相合原则。涵义:指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相适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差

异理论。贯彻要求:A要全面深入研究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同时注意掌握不同教育

对象的具体情况。B教育内容、要求、形式应该同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己有能

力相适应。C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要按照德育的目的和要求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依据:(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学

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许多低级到高级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长期积累的

过程;(3)德育的内容是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德育的要求要前后连贯、循序渐进方可取得应有的效果。贯测要求:A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做到同心协力,相互支持,B要统一校外的各种教育力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

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C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证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之沿着

正确的统一的轨道向前发展;D德育工作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

7、德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

答:(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限,掌握行动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谈话、

报告、讨论、参观、访问、调查、指导阅读形式。

运用要求:A说理要有针对性,应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B说理要生动有趣,富有知识性和艺术性;C要注意真实性、民主性;D方式要多样化(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影响受教育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以达到德育目的

一种方法。

运用要求:A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B要选好榜样,必须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真实性;C要正确地运用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精神实质,不能简单模仿;D学习榜

样要抓实效,不能走形式,一阵风。(3)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或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种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

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运用要求:A要精心设计和创设良好的情境;B要加强

雪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C要发挥教师人格的感化作用;D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4)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种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方式有两类:一是常规训练,二是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运用要求:A有明确的目的和

计划;B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及标准;C照顾学生特点,持之以恒。(5)道德修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

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要求:A激起学生进行

自我修养的愿望和兴趣,掌握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B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品德修

养标准和方向,防止偏离德育目标;C要督促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D

指导学生在实际活动种,反复锻炼自我修养的习惯和能力。(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不断进步的

一种教育方法。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与操行评定。运用要求:A公正合理,力求失效,防止夸张和滥用;B要贯彻以奖励为住,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C要有群众基础,为多数学生所肯定。

8、结合实际谈谈德育工作的意义?

答:结合实际谈德育的意义:(1)德育对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物质文明的思想保证,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种的主导作用;(3)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9、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答:(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地香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2)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同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3)主要矛盾的斗争与同意,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

10、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教育的长期性决定的;

(2)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影响是复杂的,引起的思想矛盾斗争是经常的,出现思想品德发展上的反复是正常现象;

(3)要抓反复,反复抓,促进思想矛盾斗争的统一,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1、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联系。

(1)联系:第一,三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最常用的方法;第二,三种方法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第三,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三种方法可以共同运用。

(2)区别:第一,三者定义上有区别,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模范行为榜样,影响受教育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以达到德育目的一种方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教

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时间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

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第二,三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式不一,第三,在德育过

程中,三者的侧重点不一。

12、爱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教育

(2)进行祖国历史、地理、文化和现实发展的教育

(3)进行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国旗和国徽的教育

(4)进行国防教育

(5)进行国际注意教育、维护世界和平。

六、论述

1、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行的过程?

答:(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2)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情、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3)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品质。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化剂

的作用,意起定向的作用(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德育的多端

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从情、意、性开始。

2、德育工作具体具有多种开端是道理?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辨证统一过程,从知到行具有规律性的联系,但

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往往处于不平横的状态,表现出“情通理不通”

或“理通情不通”,或知行脱节等,这就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守

从知到行的一般教育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即可以从知、晓之以理作为开端,也可以从情感陶冶、动之以情开始,或从磨练意志、持之以恒入手,或从训练行为、

导之以行入手,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3、为何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坚持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德育原则之一,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同时

辅之以纪律约束。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我国这会主

义教育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封建社会的奴才,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驯服工具,而是

自觉的积极的现代化建设者。为此,就要坚持说服教育,用正面疏导的办法引导学生

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其内在的自觉行,正确处理与解决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问题,即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达到转化思想,提高觉悟的目的。另外,青少年

争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青春的活力,容

易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经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易受不良思想、

习气的影响。因此,在加强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同时,对他们要有必要的纪律约束。

教师招考教育学之德育常考知识点

教育学之德育常考知识点 第一节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含义: 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 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2、德育的构成? (1)道德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概念: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也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 (1)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各级转化的过程。 (4)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德育原则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导向性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须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与严格要示相结合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教育学第七章练习题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教育学第七章习题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一做法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修养法 5.学校实现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 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7.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源泉是() A.班主任工作 B.学校教育 C.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 D.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8.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 A.共产主义接班人 B.社会主义建设者 C.好公民 D.好儿童 9德育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10.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向积极因素转化,教育者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 A.自我领悟能力 B.思考能力 C.思维能力 D.自我教育能力 11.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要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 1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施加影响,促使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C.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家长的道德水平与学生道德需求之间的矛盾 13.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学生对善恶美丑有了分别,说明学生具有了()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定向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一贯性原则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这一块的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都属于高频考点,在主观题中以案例分析题为主要考法,而客观题则是给一段材料然后选出相符合的德育原则。因此德育原则不仅要背下来,还要理解每条原则的含义。接下来本文将对德育原则的其中几条进行分析。 1.知行统一原则:德育工作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这一原则的要求不只是学生自身表现出对道德的认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要求也应该是从认识以及行为上进行。同时老师本人也应该做到,成为学生的榜样。 2.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从字面意思上即可理解这一原则的要求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说服教育以及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还体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班级的守则等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就是两者需要同时进行。 3.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这一原则又称为长善救失,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还要利用这些优点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渐将其自身的不足之处转化为有利于学生的方面。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德育力量,即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要教会学生的是一致的。并且进行德育时要处理好衔接,也就是想要教的内容前后不能相差太多。 【习题再现】 1.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疏导性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案】C。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良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良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良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

教育学 第七章

第七章小学德育 第一节小学德育概述 一, 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定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活动。 (二)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 (二)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促使健康成长。 (三)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障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定义: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1,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三)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思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章 德育目的

第七章德育目的 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表面上看这是道德教育的结果的讨论,但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是有预设性的,所以这一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德育目的的讨论,即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人是目的性的动物。尽管近现代社会人的“机械化”使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隐入了“机械论”的可悲境地,否认或忘却了人的目的性,但目的性仍然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由于有了目的,人类的活动就不再是一种无反省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有了目的即有了活动的目标;有了目的即有了反思活动得失成败并使之趋于完善的标准。作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教育和德育活动当然也具有各自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 那么,什么是德育目的?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比如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的观点至今仍有许多人认同。第二,德育目的是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中“德”的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道德发展在教育中的只是一个概括性的项目,但在德育目的中它就必须予以较为具体的确认。德育目的作为一种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的确定时已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 第二,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二是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特性。关于德育目的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有水平,科尔伯格曾经有过卓越的论述。他说:“不管是以阶段 5 还是以阶段 6 来规定学校道德教育应达到的水平,都不要紧。但可以肯定地说,不能以比这两个阶段低的阶段的道德概念去规定道德教育的目的。”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而言,虽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但是他仍然坚持:“对于年幼的儿童,我们在传授道德信息时确实可能会犯水平过高或水平过低的错误,而犯水平过低的错误比犯水平过高的错误更糟糕,这是因为,在信息水平过低的情况下,儿童会失去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尊重”。 第三,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即德育目的的制定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具有实现的可能。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德育影响作为德育主体道德建构的价值环境能否有效实现,要害在于环境的设计能否与主体的接受状态联系起来。不进入主体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此外,长远或超越性的德育目的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实现它的具体方式,比如将目的、目标进行分解、分层等工作。 此外,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英国教育学爱约翰·怀特曾经指出:“除非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肯定会受损失。”所以教育目的对于具体教育活动意义重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

第七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及其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 (一)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第二节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概念 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 德育目标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文化传统 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 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社会主义教育、 四是理想教育、 五是道德教育、 六是劳动教育 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7)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 一、品德的结构(四点) 1、道德认知:个人品德形成的核心+基础 2、道德情感:情绪和态度 (1)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和直接动因; (2)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青少年尤为重要; (3)a.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特点:迅速、突然的情感体验; b.形象性道德体验——特点:通过想象或联想有意义的人或事物引起的情感体验; c.伦理性道德体验——特点:概括性高,例如爱国情怀、责任感、事业感等; 3、道德意志: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关键,起支撑和调节的作用; 4、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外部体现;形成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 二、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10岁道德他律到自律的分水岭 1.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 自我中心,无法区分自己和环境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 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考虑过程,严格服从外部规则 3.可逆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如果所有人都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 考虑对错,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结果对错,能独立判断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事件” 1.前习俗水平(避免受罚或满足自身利益)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结果取向,避免受到惩罚或想要受到表扬。 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评价行为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身利益; 2.习俗水平(考虑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考虑单方面) 阶段三: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 阶段四: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纪守法 3.后习俗水平(同时考虑两个方面,选择自己任务更重要的,无对错之分)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法律是人制定,优先满足“人情” 阶段六: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 第二节

教育学笔记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几个阶段 习俗性德育(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1.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 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古代德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几乎等同于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的主要特点: 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双方都已经“平民化”); 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二是指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 4.学校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 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 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 一.主要内容: 1.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任务是培养意识;内容比较广泛) 2.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方法: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二、主要特点: (一)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阅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道德教育。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实现德育目标。 (五)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第二节科尔伯格 一.主要内容: 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 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够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 2.道德判断的结构和内容 道德判断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判断的两个方面,两者彼此包含相互限定,结构规定了内容,内容体现了结构。因此,评价人们的道德成熟度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3.道德判断的结构和道德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而不是根据道德判断的内容。他主张,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道德判断中含有结构,结构限定判断发展的阶段。 4.道德发展的条件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知发展经社会认知发展向道德认知发展的推移。儿童的逻辑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制约其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 5.道德发展的动力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来自他的后天学习,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二.主要特点: 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层次的整合性 第三节价值澄清理论(拉思斯) 一.主要内容:(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 (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 (2); (3)。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2);(3);(4)。 8.一般来说,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9.智力是: 10智力主要包括:、、、、等,其中是核心。

第7章 中学德育

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七章:中学生德育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选,辨析)识情意行 1,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品德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选) 1,依从(从众,服从)2,认同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 三,品德和德育的区别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简答) 口诀:说服榜样去约定,奖励惩罚要辨析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选)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0-5岁 2,权威阶段5-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三习俗六阶段(选) 1,前习俗水平0-9岁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判断行为好坏,没有真正道德概念阶段1 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行为后果受到赞扬就是好的,惩罚就是不好的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满足自己需求,符合自己利益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人,一般人在习俗阶段 阶段3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阶段 阶段4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社会规范,守法 3,后习俗水平极少数人可以达到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 6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基本不考)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中学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选,辨析,简)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道德认知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量 行:道德行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品德心理与健康 一、品德的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 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意志行动过程包括:头脑中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预测各种行动方案的结果;衡量行动后的利弊得失;按自己的决定行动;现实生活中结果的出现;接受行为结果的反馈;反馈影响心理结构。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一个欲望强烈丽缺乏自制的人,在行为上可能与他的是非观念相矛盾。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 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品德即形成了。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中学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从仿效他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进行道德评价,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从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来看,中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理解水平逐步深化,道德观念也向稳定性发展,逐步形成比较明确的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1)道德信念的准备时期,大约在10岁以前; (2)道德信念萌发期,大约在10到15岁;⑶道德信念确定期,大约在15岁以后。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较稳定的道德习惯。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教育学第七章 德育(60道题)

德育(60道题) 1单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单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3单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4单选:“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个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5单选:“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单选: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 7单选: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8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9单选: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0单选: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1单选: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12单选: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13单选: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 一、选择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2、“桃季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指导自我教育法 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5、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8、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 A.榜样学习法 B.教育情景法 C.观察模仿法 D.道德两难故事法 9、德育是(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 D.生态文明 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掌握知识 B.激发情感 C.道德内化 D.活动和交往 11.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德育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C.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15、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1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学》德育 题库

第十章德育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就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悄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践锻炼法D个人修养法 2.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才能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哪一原则() A知行统一原则B长善救失原则C有的放矢原则D疏导原则 3.某中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爱国主义影片。该校采用的这种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B情感熏陶法C说服教育法D个人修养法 4.班主任李老师接受一个新班以后,针对该班的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个人修养法B榜样示范法C实践锻炼法D情感熏陶法 5.初二(1)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的天赋。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冯老师遵循的主要的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6.张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转变。这种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B品德评价法C个人修养法D情感熏陶法 7.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迟到。可是冬天一冷,王军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A道德认识水平B道德情感水平C道德意志水平D道德行为水平 8.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奖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熏陶法D品德评价法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个人修养法 10.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练习法D情感熏陶法 11.利用校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来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熏陶法D说服教育 1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的欲望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B缺乏良好的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13.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时采用贴小红花、发小红旗等方式,这体现的德育的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自我指导法D实际锻炼法

(完整版)教师考试高频考点:《教育学》之9大德育原则

教师考试高频考点:《教育学》之9大德育原则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戚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一、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二、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原则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第七章 德育(60道题)

第七章德育 1单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单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3单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4单选:“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个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5单选:“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单选: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 7单选: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8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A.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9单选: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0单选: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通过最新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 2019 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德育这一章是教育学的高频考点之一,无论是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都占有比较大的分值比例,出题形式一般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 在这一部分尤以德育原则为主要考察点,下面我们将就这一考察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学习产生帮助。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要求 (1)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这方面的自我修养。 (3)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引导。 1 / 4

二、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依照一定的速度和顺序稳步前进,而不能冒进。 2.要求 (1)要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现有的水平;(2)还要掌握教育者可能的发展状态,使德育要求和方法的选择在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扬并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2.要求第一,教育者应该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爱和民主原则 1.基本涵义爱和民主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同时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要求第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 第二,注重德育过程的民主化,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集体教育与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