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古诗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

【篇一:小学语文教案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

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

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

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

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

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

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

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感悟诗歌的内容, 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

别诗。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学生反馈背诵。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

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

读懂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

地方去?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

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

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1)现在请同学

们把书翻到101 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

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

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舍”。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

头的写法。教师巡视。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提醒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

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2)学生多种方式

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背景音乐:《阳关三叠》)【设计意图:通过自读、

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

腔圆、有板有眼。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

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

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3.引导学生感受: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

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

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板书:酒。)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

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

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

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

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

千古名句,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

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

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 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

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

1.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

一演。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

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

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

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祝福关切期盼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

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

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

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

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

浩然的情景?(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

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

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

的一番景象?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

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

向往。)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

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

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

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

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11 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

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过尽

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

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

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

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

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

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

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

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

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12 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

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

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

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

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

翘首东望的李白: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

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

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

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

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13 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

古名诗。

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小结。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

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

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

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下课。

在操作过程中,在朗读方面效率低,范读还要多揣摩,想象力这一

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

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

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个字。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

过程: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

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

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

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15 地看,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

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

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

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

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

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

40 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

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

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16 开课本第122 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

几句话?(4 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

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

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通过阅读中国古代

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

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17 系诗歌

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

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

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

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

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

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

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

秋暝》 18 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山居秋暝王维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

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

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19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

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

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景物:月、松、泉、石这些意象

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自由交流,能

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松柏:坚挺、傲岸、耐寒——正直,高洁,

坚强。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积极向上,正直谦虚,

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

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请抓

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

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示例:

20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

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

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

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

图明月清泉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

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

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

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

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学生列举,归纳。21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

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学生谈谈这样写的

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

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

很大的帮助。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

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

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

簟秋”。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

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

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

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22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

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2、

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

中也可看出: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然

之广陵回乡偶书)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

解诗句23 意思。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

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

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

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

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

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

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

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 24 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

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

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

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

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l)根据课文

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

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25 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