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的技巧》学案含答案

高二语文《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的技巧》学案含答案
高二语文《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的技巧》学案含答案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的技巧》学案

广州市岭南中学杨振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相关知识;

②懂得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类型和答题技巧;

2、能力目标: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目的解答技巧。

3、情感目标:从对炼字的鉴赏中体会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①“炼字”的相关知识;

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它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一首诗里面的词语并不多,但蕴含的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四个方面:炼字、诗眼、炼句和语言风格。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炼字。

大家都比较熟悉贾岛“推敲”的故事。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这实际上是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一个典型。

二、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三、考查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3、全诗或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或词?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四、如何解答

1.应用举例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步骤一:表明看法)同意。

(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无限心酸痛楚之情。

2.总结方法。

3.拓展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明确:1.“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

2.诗中的“系”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

3.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

4.应用举例③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阅读下面诗句,按要求答题。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明确: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的词。

2.“敌”有对抗,抵挡的意思,而“对”只是朝着、向着的意思。

3.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寞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4.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此效果。

5.拓展应用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原诗第一句意思是说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能不能将“铺”字改为“照”,为什么?

明确:1.“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角度低,用“铺”字很准确。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形象,使残阳具有了人的感情。

2.写出了作者沉醉在美景之中的无比喜悦之情。

3.让读者感到夕阳平缓、柔和,有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而“照”的意思是照射,给人的感觉的强烈的,明亮的,对于描写残阳不太合适。

6.应用举例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问题: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明确:

1.最生动传神的字是“独”字。“独”是“独立”,“一个人”的意思。

2.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3.“独”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然不群的形象。

7.拓展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问题:你认为本诗传神的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强。是勉强的意思。

2.原诗的意思是说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但没有人送酒过来。

3.“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景况,无心而勉强,流露了他的“忧虑”和“关切”。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答“怜”也可)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明确:

1.“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2.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3.“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明确: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问题:第三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答案:斜。①它生动地描绘出天边月残西沉之景,暗寓诗人无限的愁思。②点明了时间:将晓末晓的落潮之际。③与“一宿”呼应: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都一夜羁愁旅忧不曾成寐的情形,景与人浑成无迹。(人愁才有此景)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10.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高中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传、师”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之、于、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习文章一二段 学习过程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

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学习过程 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 ) 读书()不能()传道()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冉( ) 潘( ) 长幼( ) 须臾( ) 怡( ) 2、学习第一段 3、分析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导语】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xx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无垠(yín)沼(zhǎo)泽生意盎然(àng)堆垛(duò 层峦(luán)叠嶂(zhàng)哦(é)(jí)涟漪(lián,yī) 晨曦(xī)采石矶(jī)(tīng)泗(sì)桥龙湫(qiū) 回溯(sù)瞭(liào)望绛(jiàng)夔州(kuí) 坂(bǎn)秭归(zǐ)罗江(mì)簌簌(sù) 茕茕(qióng)孑(jié)立掳(lǔ)掠马厩(jiù通衢(qú)大道 命运多舛(chuǎn)(qiǎn)绻(quǎn)(jí)薄(bó)夙愿(sù) 窝行(w)迷惘(wǎng)瘪(b iě)惫(bèi) 簇新(cù)绯红(fēi)罡风(gāng)颓垣(yuán) 荒冢(zhǒng)蹂躏(róu,lìn)齑粉(jī)肇(zhào)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搴比(qiānpí) 汩余若将不及兮(yù)又重之以修能(chóng)潜藏(qián)锁(jiā) 洞窟(kū)役(yì)模糊(mó)锦标(jǐn)

赊账(shē)号角(hào)旌旗(jīng)束(shù) 稀薄(bó缙绅(jìnshēn)萃(cuì纾祸(s hū) 觇(chān)日(yì)遽(jù)羁縻(jī,mí) 东西二阃(kǔn)诋(dǐ)诟(gòu)刭(jǐng) 邂逅(xiè,hòu)陵(pí)愧怍(zuò)溥(pǔ) 阉(yān)(cí)湮(yān)赀(zī) 缇骑(tí,jì)(lì)溷藩(hùn,fān)(huán) 牖(yǒu)巡(qūn)鬈曲(quán)拉(tā) 蹙眉(cù)皱(zhě,zhòu)撇开(piē)窥视(kuī) 皮靴(xuē)悯(mǐn)时髦(máo)取缔(dì) 镶嵌(xiāng,qiàn)(yǔ)云翳(yì)(zuàn) 骷髅(kū,lóu)滞笨(zhì)媲美(pì)一蹴而就(cù) 昙花一现(tán)有史可稽(jī)销声匿迹(nì,ì) 攻讦(jié)自诩(xǔ)冠冕(miǎn)残羹(gēng)冷炙(zhì)孱(càn)头脑髓(suǐ)譬(pì)如蹩(bié)进 吝(lìn)啬氾南(fàn)之狐(yì)缒(zhuì) 阙秦(jué)(lìn)不肖(xiào)卮酒(zhī) 叱(chì)驽(nú)颈(wěn,ǐng)(sì) 渚(zhǔ)殆(dài)圃(pǔ)(jiù) 豕(shǐ)裘(qiú)鳖之藏(cáng)哙(kuài) 镬(huò)一鼎之调(tiáo)(yōng)水目眦(zì) 钳制(qián)壅蔽(yōng)浚(jùn)载舟(zài)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一)汇总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一) 我省我市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一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对于这套新教材,不少教师还较陌生。如何使用好这套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本人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照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认识、分析、使用好这套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大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方面目标: 积累·整合----知识、能力的积累与融会贯通,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整合而形成的语文基本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化(人文与知识)。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实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应用目的。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更高层次上的目标(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总结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 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 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 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

2020浙江高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背篇目内容精对版

2020浙江高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背篇目 整理者:渡过你的河 必修一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劝学》(战国)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师说》(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赤壁赋》(北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高中: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中: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中: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 声》(教学实录) 语文教案 金晓涛 【课题】高中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 【目标】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设想】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步骤】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教师导入:李清照有词《渔家傲》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最喜欢这首词,首先是因为这首词所展现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所表达的对理想的执著精神使我引为同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唤起我亲切的感受,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我姓金名晓涛,是你们的语文科任老师。同学们,你能否用文学笔法来诠释自己的名字?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解说: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是充满诗意美的,通过诗句来进行自我介绍也就使这例行的一环节变得充满情趣;而学生通过有创意和颇具个性的介绍,不仅可让新老师和新同学迅速地记住自己,给人

高二语文:雨霖铃 (苏教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雨霖铃(苏教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Yu Linling (Su Education Edi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雨霖铃(苏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雨霖铃》mtv;flash唱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

2019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庖丁解牛 选自《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题解】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高二语文《鹊桥仙》导学案和答案

高二语文《鹊桥仙》导学案 姓名: 【学习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整理并掌握本词的写作特点,深入体味其哲理之美。 3.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习方法】 1.通读诗歌正音,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借助诗词赏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并做好相应的圈划、标注。 【诗歌原文】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文化积淀】 1.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归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2.词句注释 ⑴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一韵到底。上下片首两句要求对仗。 ⑵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⑶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⑷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⑸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⑹忍顾:怎忍回头看。 ⑺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拓展阅读】 迢迢牵牛星 两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

学考复习——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学案)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诗歌中各主要表现手法的名称和内涵。 2、学会准确判断诗歌表现手法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考点分析 2009年学考试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抒怀的意象。这首词是“咏梅”的杰作,它意在言外,成功地运用了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品格。(4分) 2011年学考试题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艺术手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 B、修辞手法;C表现手法;D结构技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意象组合等) 二、知识积累:表现手法的分类 (一)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所用的手法。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直接抒情,通过景物来抒发情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②托物言志:对一个物极力地描绘,融入自己的情感,用它来寄托作者的情感。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③怀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言志:借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来感慨个人遭遇、抒发志趣或抨击现实,感伤时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描写方式:对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描绘和刻画所用的手法。 1、正侧描写: (1)正面描写:就是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 (2)侧面描写:从侧面对对象进行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渲染:从多角度、多方面对环境或对象进行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前两联描绘所见所闻,多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4、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5、

最新高二语文作文导学案

高二语文作文导学案 课题:《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第一课时总第62课时 编制人:夏磊日期:2017年1月10日 1、“审题立意”,了解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种类,理解给出的材料,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并将疑问写在我的疑问处。 2、认真完成探究题目,读懂给出的材料,正确理解审题立意的角度。4、限时完成检测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种类。 2、掌握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并灵活运用。 3、积累素材,锤炼语言。 【重、难点】掌握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并灵活运用。 预习案 一、新材料作文的含义: 新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画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 二、新材料作文的种类: 新材料作文大致上可分为事例类材料作文、事理类材料作文、寓言类材料作文和组合类材料作文四大类。 1、事例类材料作文:材料包括新闻、故事等,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2、事理类材料作文:是指阐述道理的材料,包括名言警句、经典论断、哲理诗等等。 3、寓言类材料作文:寓言多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表达一定的讽喻意义,说明某种道理。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 4、组合类材料作文:就是指由两则或两则以上事例或事理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该类作文题的审题切入,重在“抓关系,辨异同”,即通过对照比较,搞清她们的内在关系,或者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聚焦点)和不同点,从而准确确定作文的立意。 探究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 同为教师的黄海涛、黄芙蓉夫妇,今年7月1日从南京出发,自费近200万元,在没有导

(完整版)学考诗歌鉴赏复习学案(学用)参考资料

学考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一、习题反思 1、(3.10模考1第15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每空2分,共4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抒怀的意象。这首词是“咏梅”的杰作,它意在言外,成功地运用了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品格。 第一空:托物言志/以梅自喻/以物喻人/借物抒怀/象征(2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比兴/拟人/比喻得1分) 第二空:孤高、傲世、坚贞自守(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得满分 2、(4.10模考2第15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的填空题。(每空2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运用了对比(或烘托)的表现手法,以昔日春天的杨柳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以今日雨雪纷飞表现返家路途的艰辛和内心的悲苦。 3、(4.29周考第15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填空题。(4分) 哭宣城善酿纪叟 李白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这首五绝是李白在宣城为悼念一位善于酿酒的老师傅而写的。最后一句运 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李白的思想情感。 4、(2011泸溪二中模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填空题。(4分)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写了春末夏初的郊野田间景象,诗人运用(表达技巧)表达了 (情感)。 反思:由以上的4题对学考诗歌鉴赏你有何感触? 二、变式训练 5、(2011师大附中模考第15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每空2分,共4分)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中“貂锦”一词运用了的修辞,指的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

高二语文A部《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学习重点】 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前置性补偿】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并称“”。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全唐诗》仅录存其《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2、字音辨识 滟.滟()芳甸.()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 青枫浦.()扁.舟()扁.担()徘徊 ..()() 砧.上()碣.石()褐.色()潇湘 ..()() 3、结合注释,整体把握文意 【新知探究】 (一)整体把握 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提示:这首诗可谓是融景、情、理于一体,请按这一思路,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内容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 习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意象意境篇 学习要点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 4掌握答题步骤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高二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3分×6=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炮.烙páo 呜咽.yàn 誊.写téng 打烊.yàng B.祈.祷qí拗.开ǎo瘐.毙yǔ偏裨.bì C.新正.zhēng 城垣.yuán 谄.笑chǎn掎.角jǐ D.敕.造chì监.生jiān攒.聚cuán 放诞.d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暄撮合陶冶蘖根祸胎 B.脸颊踌躇惆怅面面相觑 C.搭讪形骸诟骂轻手摄脚 D.炫耀陪偿垓心热不可当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误解______闹出什么乱子来,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 校长。 ②为了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与老师应经常________情况。 ③华老栓擦着火柴,点上油灯,屋子里便________了青白的光。 A.以至沟通弥满 B.以致勾通弥漫 C.以至勾通弥漫 D.以致沟通弥满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 ...外.了。 B.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 ....,不出来。 C.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 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熟视无睹 ....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

D.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 ....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为了杜绝这类错误不再发生,公司采取了几项有力的措施。 B.正确与否是衡量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C.经过组织的培养教育,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支部吸收他为预备党员。 D.小王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 6、排序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1)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2)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3)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A.(1)(2)(3) B.(3)(2)(1) C.(3)(1)(2) D.(2)(1)(3)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篨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

高二语文导学案NO.2无衣

《无衣》(1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背诵《静女》《关雎》《蒹葭》《子衿》等诗歌。 2.《无衣》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是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的。 【文本学习】 一、蓄势待发 1.背诵《静女》《关雎》《蒹葭》《子衿》等诗歌。 2.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3.《无衣》写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二、萌生入境 1.初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掌握下列字音 与子同袍.()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与子同裳.()2.再读全诗,理解字词,概括诗歌大意。 写泰国士兵同穿战袍,同修兵器,同仇敌忾,奋勇抗敌。 三、咀华竞妍 品读全诗,体会诗歌是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的。 1.其实,我们任选其中一章,都可看出诗歌主旨,但此诗却用了三章来反映,这也是《诗经》形式的一个重要特点。什么特点(手法)? 2.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何作用? 3.比较三章的不同点,体会层进的诗意。 同袍同泽同裳请谈谈自己的见解(就递进的诗意谈): 戈矛戈戟甲兵 同仇偕作偕行 四、蒂落归真 自由朗诵全诗,进一步体会秦国士兵的爱国精神。 五、馨香远播 根据《无衣》的句式,请再仿写2句。 【迁移训练】 1.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将成名万骨枯,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将士【马革裹尸】,血染疆场,就不会有将军们的赫 赫战功、不朽声誉。 ②著名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中回顾自己央视新闻经历,刚进央视,有些稿件被视为【不刊 之论】,难登大雅之堂,甚至被前辈痛斥为新闻垃圾。 ③大年三十下午,店铺关门,机关放假,热闹的街市一下子【万人空巷】,人们归心似箭,都 想在天黑前回家赶上年夜饭。 ④房姐、房妹、房叔、房祖宗爆红网络,此等【空穴来风】的新闻也会纳入舆论监督的视野, 作为提示真相的相关线索。 ⑤沪深股指一路狂跌,广大股民唯有【望洋兴叹】,自认晦气。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盲 目跟进,非理性出手,将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⑥今年东北大部分地区【五风十雨】,丰收在望,尤其是三江平原,粮食产量有望突破历史最 高值。 A. ①④⑥ B.②③④ C. ①②⑤ D.③④⑥ 【巩固反馈】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5本) 1.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目录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3 从军行杨炯/4 滕王阁王勃/4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6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张九龄/11 ; 送魏万之京李颀/11 山居秋暝王维/1l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12 燕歌行高适/14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15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9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21 送友人李白/23 将进酒李白/23 】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旅夜书怀杜甫/29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30 客至杜甫/30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35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3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36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38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 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鄞弟妹白居易/38 天上谣李贺/39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45 安定城楼李商隐/45 九曰齐山登高杜牧/46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46 长安晚秋赵嘏/48 商山早行温庭筠/48 $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53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53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54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55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55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56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61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62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62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65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66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66“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71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72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73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74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畿道/79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畿道/80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80 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82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83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84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89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89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90 "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陆游/92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92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滞香人) 姜夔/94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99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99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102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103 2.选修教材《写作》目录 ◎修辞立其诚 ~ ——写真话,抒真情/1 ◎借我一双慧眼 ——观察、选择、提炼/17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 ——审题与立意/29 ⑩世间惟有情难画 ——情感的传达/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