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

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
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

在临摹中感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对大师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摹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教材从临摹名画入手,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实践,发展学生的个体,凸显学生个性。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了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了学生的思想及情感。

1.教学路径

看:临摹不只是为了模仿,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通过体验他人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会观察、激发我们自己的表现力。临摹有很多种形式,加入自我的理解和表现之后,就从学习行为变成了一种创作行为。

学:临摹是为了学习观察方法、技法、风格。临摹中的变体画,是一种艺术的实验,探索空间很大,可以是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想要准确地表现人物身体比例,最好记住: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

实践: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尝试临摹一幅名画,可以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创新:选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角度,与大师对话,改变原画的构图、造型、色调、角度等。尝试运用大师的语言,完成一幅新的绘画作品。

2.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回顾人物肖像课的知识点,讲授全身人物比例,通过分析大师作品,巩固人物比例关系。学生分层临摹名画,学习大师的技法、风格、造型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使每位学生体验到绘画成功的乐趣,产生对绘画学习的终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3. 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4. 教学内容要点

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

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

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析讨论、演示讲解、临摹实践等不同方法,在临摹中感受名画的魅力。运用作品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大师作品的风格,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临摹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反思,激发自己的表现能力;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创作行为,肯定更多的自我表现,建立绘画信心。

四、教学评价建议

举办班级临摹画展。学生小组展示各自的临摹作品,通过对话大师,感受大师的情感表达,让临摹行为成功升华为创作行为,体验艺术的“独创性”。教师应该从感受、运用、创新等角度,点评学生学习全程。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牛皮纸、画笔

学具: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等

1.导入

回顾:

复习人物肖像画中的肖像比例关系,巩固三庭五眼。还有谁知道关于人体比例的一些知识吗?

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2.新授

分析讨论:

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想要准确的表现人物身体比例,绘画中常常以头作为长度单位,仔细分析P13人体比例图表,你会发现哪些规律?

小组运用图片,讨论探究头与身体的比例关系,并请同学做模特,验证探究的结果。

交流小结

a小组:成人的比例分析,15岁7个半成人头高;10岁7个成人头高;

b小组:儿童的比例分析,5岁6个成人头高;3岁5个成人头高……

c小组:请班级同学做模特,验证人物的比例。请班级最高、最矮、中等的进行验证,巩固人物比例关系。

讨论验证

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

分析画家德加的《作品练功房》,做垂直线,画出人物动态的重心,以头为单位,寻找比例关系,验证运动中人物的比例变化。

教师示范如何用大拇指测量:笔尖瞄准、手臂伸直、锁定肘部。

请班级一名同学站于讲台前当模特,摆出不同的姿势,请大家验证所记口诀。大家以铅笔为工具,用铅笔比出头的长度,并以它为度量单位建立起身体各部分的相对长度关系。

探究分析

艺术家都具有各自的绘画风格,经过自我表现,其画笔下的人物都重新有了新的生命!验证大师笔下人物的比例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视觉效果?

讨论:我们如何向大师学习呢?具体点说什么是变体画呢?

从大师名作开始,打开我们的眼界与心智。通过自省,成为一个观察者,临摹大师的作品,阅读大师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复制大师的风格,对古典大师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模仿,跟随大师,用新的方法看事物,并给予自己充足的时间,让自己在临摹中得以发展。

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

探讨交流

讨论:怎样才能完成变体画?

变体画的空间很大,可以是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也可以是画质上的改变。分析《酣睡的收割者全家》的不同版本。

米勒:其作品中则呈现了一种安谧祥和的生命感受,作品以农村生活为原貌进行创作,注意了农民劳作后休息时的具体细节,使作品充满生活内涵,具有一种精神构思与乡村品质。

凡·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大地耕耘者纯朴的颂歌,唱彻了凡·高整个艺术生涯。阳光里的大自然,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们。1890年1月,凡·高在圣雷米复制《午休》,男子和妇女的睡姿反映甜蜜的梦想,牛和马远距离地享受安静、温暖的中午时间。画家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传达出画里人物的心情,突显意图。

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都十分壮硕健康,充满自然的力与美,原始而奔放。

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氛。

欣赏感悟

艺术家把原有的画用新的手法重新画过,画出面目一新的变体画!临摹变体画,是一种艺术的实验,为我们向大师学习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我们可以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让临摹这种学习行为变成创作行为。

学生作业

1.作业内容:

根据《沙滩上奔跑的女人》进行一幅变体画练习。

2.基本要求:

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临摹。

3.个性要求:

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同学交流临摹的体会,是对课程的回顾,回顾交流中加深了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巩固知识要点,加强学生的学习创作意识。

四、相关链接

节选: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向大师学习,理解他们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复制他们的风格。让他们来教你如何用新方法看事物,看到真实事物之美;让他们教你如何冲破陈规旧俗,开创新的境界。

我想向所有美术学生,特别是对初学绘画的学生,提几条建议。

首先,不要害怕学习画写实画。获得绘画的技巧,甚至所有艺术的基本技巧,从来也不会阻止创造力的涌现。毕加索,一个能够像天使一样绘画的人,就是这个事实的最好例证,而且艺术史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绘画技巧绝对不会阻碍你的创作,相反还会对创作有所帮助。

其次,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学习更好地绘画很重要。绘画能够使你按艺术家看事物的那种立体和顿悟的方式观察事物,无论你选择用何种风格来表达你独特的

观察。你的绘画目的应该是体验事物的真相,即看得更清楚,更深刻。没错,你还可以使自己的艺术感受更加敏锐,不仅仅在绘画方面,还可以在冥想时、阅读时、旅行时,绘画能够使你的视觉更敏锐。

最后,每天坚持绘画。随身携带一本写生簿,它将提醒你经常进行绘画。把任何事物画下来,一个烟灰缸、被咬了一半的苹果、一条嫩枝。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就像运动:如果你不练习,视觉形象感很快就会放松和变形。你每天进行写生画的目的不是创造完整的画作,就像慢跑的目的不是为了到哪儿去一样。你必须在不过分关心练习的成果的情况下,锻炼你的视觉。在你进行每日的绘画练习时,期望的目标应该是更深入地观察事物。

一些艺术大师们对于临摹的钟爱和认识,使临摹成为学习绘画创作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早在1666年,法国驻罗马艺术学院就设有专门的临摹课程,并让学生们承担起临摹意大利名家名作的任务,可见,西方对于临摹也是非常重视的。

古代没有发达的技术,没有现代这样方便的条件,要将作品流传给后人,人们想看作品,但原作只有一幅,不可能让更多的人欣赏作品。所以临摹也是一种传播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作品,让好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机会更大,成为借鉴和继承优秀传统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参考案例一

(一)导入

教师出示米勒和凡·高的同名作品《第一步》,通过考学生眼力的方法提出问题:这两幅作品,你知道分别出自哪两位画家之手?这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教师: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

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二)新授

1. 教师:我们要临摹大师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我

们一起来寻找法国画家德加笔下的舞女的身体比例。

学生:估计6-7个头部的高度。

教师:亚洲人的身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部的高度。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2. 教师:那么运动中人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找到她的重心线和动态线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溜冰者”的重心线及动态线。

3. 探究分析——我们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技法或风格。

(1)对比分析《播种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播种者形象?你找到两位大师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教师小结:《播种者》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一面右手撒种子,一面重复地一步步向前走。两个贴近土地的画家,米勒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让作品充满了生活内涵;凡高多次以“播种者”为主题作画,可见凡·高对米勒的敬仰终生未改。(从表现方法、风格等方面分析两件作品)

(2)出示凡·高另外几幅《播种者》作品,考考学生的想象力:凡·高临摹米勒的作品只是在复制、模仿吗?为什么?进一步探究,揭示“变体画”概念。

变体画:画家对同一画题,用几种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充分体现主题思想。变体画的空间很大,可以有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工具的改变,也可以是画质上的改变和内容上的一点改变。

4. 验证大师笔下变体画特点。

艺术家都具有各自的绘画风格,经过自我表现,其画笔下的人物都重新有了新的生命。

出示作品《酣睡的收割者全家》和《午休》,考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凡·高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毕加索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学生先后围绕两组作品艺术特点,结合变体画概念找出作品的风格差异,为后面临摹画家作品埋下伏笔。)

米勒:其作品中则呈现了一种安谧祥和的生命感受,作品以农村生活为原貌进行创作,注意了农民劳作后休息时的具体细节,使作品充满生活内涵,具有一种精神构思与乡村品质。

凡·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大地耕耘者纯朴的颂歌,唱彻了凡·高整个艺术生涯。阳光里的大自然,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们。1890年1月,凡·高在圣雷米复制《午休》,男子和妇女的睡姿反映甜蜜的梦想,牛和马远距离地享受着中午的安静、温暖。画家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传达出画里人物的心情,突显意图。

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都十分壮硕健康,充满自然的力与美,原始而奔放。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氛。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我们临摹大师作品可以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让临摹学习变成创作行为。

5. 如何完成变体画

学生参观微型画展,在其他班级学生临摹或创作的作品中感受他们绘画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

教师在牛皮纸上示范德加的《系鞋带的舞女》(素描),让学生掌握临摹人物全身画的基本过程:

(1)线条造型,构图要适中,把握人物比例,抓住重心线和动态线;

(2)用炭笔铺上明暗调子,根据光线需要不断调整;

(3)用白色粉笔结合个人风格增加画面对比度,增强质感。

接着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变体画《沙滩上奔跑的女人》(色彩)的创作方法。

6. 分组作业

根据《播种者》等作品进行一幅变体画练习。

基本要求: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临摹。

个性要求: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7.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同学交流临摹的体会,是对课程的回顾,回顾交流中加深了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巩固知识要点,加强学生的学习创作意识。

附录1. 主要画家介绍: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在六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米勒埋头作画,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他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心理和思想,表达那些生活融解在心灵里的秘密,以绘画表达生活中那永远的诗意。他的画以人物为主,素材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自然情境与《圣经》故事、特别是田园与农民生活,对田园与农民倾注了无比深厚的感情。在米勒看来,作画不仅是造型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的传达,所以他的画,思想集中,构图坚实,描写单纯化,且具古典主义的象征性,常常在生活场景的传神描绘中,流露出崇高、庄严的精神。

在米勒的乡村作品中,他所关注的农民生活都是抓取了劳动场景的瞬间进行了巧妙细致的布局,在构图上往往以地平线的分割凸显出人物在空间上的距离感造成的聚焦与凝视。在时间与空间的思辩关系中,空间在思维纵向上呈现了视觉的广度与深度;时间则在思维的横向上阐释了人物的个性与细节。因为空间感的突出,在时间状态上更易于把握处于视觉中心的人物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有了背景依托,与现实氛围形成对比;同样,因为时间节奏的寓意体现,人物形象在空间中呈现出生命个体的相对独立,从而表现出其对环境影响的主导地位所持有的主题性。

■文森特·威廉·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凡·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凡·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凡·高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凡·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

跳跃和扭动。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凡·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凡·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对于他的一生,世人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褒贬兼而有之。但对于他的作品以及他对艺术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人们还是一致认同的。也正是因此,毕加索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由于他的勤奋,毕加索成了一位多产画家。他逝世后,人们花了 5 年的时间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整理。据统计,他的作品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总计近37000件。

在毕加索一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画风有德迦的影子。随后,在1909年,他与法国画家乔治·希拉格一起创立了立体派,进入了他的“黑色时期”。这种立体派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吸收了东方艺术和西班牙民间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1937 年4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 1952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毕加索的生活与艺术都离不开女人。毕加索的代表作与女人题材相关甚多。主要有:《三舞女》《在红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鸡》等。1973年4月8日,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带着和平的愿望在法国南部的穆丹逝世,长眠在地中海边的墓地中。

■法国画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是印象派中以传统精确素描与印象派色彩风格绝妙结合的画家,被称为“古典的印象主义”。德加自己说他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他喜欢纤细、连贯而清晰的线条,认为这种线条是高雅风格的保证和达到他所倾慕的那种美的唯一方法,在众多油画和粉蜡笔画作品中,他以栩栩如生地描绘芭蕾舞演员的舞姿而著称,他希望能画出空间感,画出从最意外的角度去看立体形状的印象,观看排练时,德加有机会从各个方面看到最富有变化的躯体姿势。德加一生创作了大量以芭蕾演员生活为题的油画、水粉画和雕塑,其中《歌剧院的舞蹈休息室》《舞台上的芭蕾排练》《系鞋带的舞女》《落幕》《十四岁的小舞女》等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芭蕾舞演员们的台前台后的生活。

德加在绘画中追求光与色的表现。不过,他很少去户外写生,而是根据室内或舞台光线来作画。他前期的绘画色调细腻沉着,在他50岁后,画面色调变得明快起来,到了晚年,他的绘画色调变得越来越鲜艳、明快,这与他长时间画水粉画有关。他以大胆而粗重的笔触创作色粉画,有时还留下画纸的原色,或者在色粉画中同时使用油彩、水粉等不同颜料。他甚至将几张画纸合在一起,以造就成自己所希望的画面。在他视力极度衰弱时期的最后一幅色粉画中,庄重的形状几乎完全融入了色彩鲜艳的强烈光线中。与形状相比,色彩更加直接地诉诸于感觉的表现方式令人想起20世纪才诞生的野兽派。美国的美术史家乔治·哈德·哈密尔顿称:“德加的色彩是给现代美术的最后的,也是最优秀的礼物。尽管他濒于失明,他的调色板却面向着野兽主义”。

附录2. 画家作品参考:

■《播种者》

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

时间:1850年

材质:油彩·画布规格:101cm×82.5cm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1850年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在巴黎沙龙展出的《播种者》,从好的意义,还是从坏的意义都使他出了名。画劳动的农民,表现农民的生活,决不是愉快的;农村不是乐园。

当然,在那以前,也有画农民生活的画家。例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奥斯塔德等都画过。但是他们所画的农民,都是大吃大喝的,无聊闲扯的,打架斗殴的等等,都不是在劳动的农民。而米勒画的却是额上流汗劳动着的农民。《播种者》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一面右手撒种子,一面重复地一步步向前走。用欧洲的耕种方法,这样撒种子以后,就要让马曳犁把土埋上。然而我们看画面,在撒种子的农民后面,飞来几十只鸟儿,想吃净他撒的种子。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米勒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凡?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播种者》(又名《收工的农夫》、《夕阳》)

英文名称:The Sower

作者:凡·高(荷兰)

创作时间:1888年 6月

创作地点:阿尔 Arles

类型:画布油画 Oil on canvas

尺寸:64cm×80.5cm

现存:奥特罗,克罗勒-穆勒博物馆

凡·高到阿尔不久后,在信中曾说过:“我在巴黎所学的似乎已逐渐消失,相反地不断想起昔日乡居时,印象派之前的画法.”早年的他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曾数度以“播种者”为主题作画,而对米勒的敬仰也终生未改.此画的主题即是由米勒处得来的,可以说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

画面的构成是罕见的斜向,树与人物突出地画在前面,把太阳画成柠檬色的大圆盘。这种构图法应该是得益于日本版画,一种纯平面的写意.黄绿色的天空飘着粉红色的云,地面是淡紫色,而树与人则使用鲜丽的蓝黑色与褐色。这幅画

对色彩的象征性用法以及大胆的构图法,对主题浑然一体的表达,使我们不得不深究一下这幅堪称极品的佳作。

记得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的“色彩的象征”一节中这么写到:“蓝色与绿色,是天的颜色,是海的颜色,是丰沃的平原、南欧午夜的色彩,是黄昏和远山的色彩。它们本质上,属于空气的范围,而不是实质的颜色.它们是冷冽的,可以消解一切,它们唤起了辽阔、遥远,与无边无垠的印象。”

所以在“透视法”油画的历史中,代表空气范围的蓝绿色,是一种创衍或变化空间的要素;它是一种基本的、特别重要的色调,它支持了我们所欲运用的整个色彩效应,一如基调低音支持了管弦乐队一样,至于温暖的黄色与红色,则是依随着此等基本的色调,而徐徐配入的。

然而进入印象主义时期后,蓝绿色被画家们不断尝试的自然光给淹没替代了。

等到了凡·高手上,色彩一觉醒来时,猛然发现它已经在空气中燃烧了起来,火焰万丈,铺天盖地,从天际一直扑向收割中的田野……以往蓝绿色的全部诗意,此刻在这个疯子的金黄色中被燃烧得呼呼作响。谁也没想到可以用这样的色彩,这样的构图来作画,来表达这样的主题……也许,也许连凡·高也没想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抵达生命的伟大终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上帝借凡?高的刷子,让我们窥探到天堂里灿烂的万丈光芒……

■播种者The Sower

作者:凡·高(荷兰)

布面油画32.0cm×40.0cm

创作时间:1888年11月阿姆斯特丹

早年的凡·高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曾数度以“播种者”为主题作画,而对米莱的敬仰也终身未改。此画的主题即是由米勒处得来的,可以说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他将画面构成斜向,树与人物突出地面在前面,把太阳画成柠檬色的大圆盘。这种构图法,得益于日本版画。黄绿色的天空飘着粉红色的云,地面是淡紫色,而树与人物则使用鲜丽的蓝黑色与褐色。这幅画对色彩的象征性用法及大胆的构图法,与主题浑然一体,诚属佳作。

人物是一个变暗的剪影,被后面日轮的色彩压力压得萎缩了,他让那谷粒的黄色线条(像一片片阳光)洒落到地上。这样的画充满了象征意义,太阳的统治一切的存在表达了这样一个想法:生活是在一个巨大外界意志的影响下度过的,像播种、收获这些工作不是单纯的工作,而是一个生与死的寓言。

海滩上奔跑的妇人

熟睡的农民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的所有部分,而不是像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期间的代表作有《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两个坐着的裸女》等,这些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

感受道德之美--做人以德为先

〔感受道德之美〕 做人以德为先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道德的含义和分类,了解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了解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并通过道德学习自觉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实践。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索或查阅报刊,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现实事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3.课前告知学生,本次课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游戏比赛等活动也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展示图片:孔子画像。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给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他却说不希望学生专注于技能。为什么呢?为什么老师不希望学生注重掌握技术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教师导入正题:孔子办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是以德为先,所以技艺的掌握反而是次要的。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近道德 展示图片:曹操、刘关张的画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一般会喜爱刘备、关羽、张飞,却讨厌曹操?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这是因为大家不自觉中运用了道德评判。凡是善的,人们会喜爱和赞扬;凡是恶的,人们会反感和厌恶。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派两名代表展示和讲解课前各自收集的资料(课前指导其制作PPT 课件),其余学生听讲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对于历史上和生活中的这些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事例,人们总是会有一个评判的尺度与标准,这就是道德。道德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体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中。 活动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爱国守法 展示新闻图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在世界各地传递的过程中,海内外华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思考: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反映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是否因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而有所下降?

学生为什么会厌烦写作业的感悟

学生为什么会厌烦写作业的感悟

随着教育行业的壮大,小学生们的课业越来越重,上课听课下课写作业,回家写作业,星期天也在写作业。学生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休息时间,整天被这些作业压的直不起腰来,渐渐的对上学、作业产生了反抗心理,作业要不不做,要不就草草写完,赶紧去玩。让家长很头疼,每天写那么多作业,考试还是什么都不会,一看作业也都是错的,不管是吵还是打骂,效果都不行。家长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对作业那么反感,对于不喜欢写作业的态度,家长和老师该怎么去调和这一矛盾? 孩子天生并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比如:被罚写作业。就像“满汉全席”人人爱吃,但如果我们让一个人天天吃满汉全席,而且规定他必须顿顿吃够多少,少吃一口就罚多吃一百口,这样做上一段时间试试看,保证这个人见到吃的就想吐,得厌食症是早晚的事。 我在上学期间,有一位语文老师,教导学生从来都不是用怀柔政策,唯一教训不听话的学生的方式就是:罚。又一次一个还算听话的学生作业没有完成,这位老师当场批评她,而且要求她抄作业十遍,第二天交上。这位学生很委屈,只是偶尔一次没做完作业而已,就要求那么多,当天在寝室她一个抄作业到凌晨1点多,从那以后,她再

也不喜欢上语文课,她说看见这个老师,她就不爽,对他讲课很排斥。她的语文成绩因此也越来越差,到因为语文的拉分,她没有考上理想中的高中。

我还见识过一位老师,对于班里不听话的孩子,不打也不骂,就是下课不让玩,叫到办公室写作业。孩子的顽劣倒是治好了,但经她这样治理的孩子,基本上对学习也没啥兴趣了。某所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更奇葩,他要求孩子的作业本里不许有一个错字,如果出现一个错别字,不仅这一个字要写一百遍,整个这一页内容都要重写一次。这种“变态方式”让孩子们在写作业时提心吊胆,生怕写错一个字,他们早已忘了为什么要写作业,他们只是在为“不出错”写作业。孩子们刚刚开始进入学习的征途,就已经开始迷失学习的方向了。 惩罚性质的作业,无不说成是为了孩子,其实它的第一动因只是成人在出恶气,和教育无关。它对儿童的学习只有毁坏,没有成全。从本质上说,它只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一种施暴手段。 当然,除了老师的惩罚外,在家里,家长的一些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对于作业的兴趣。 第一、孩子作业写的潦草,很可能是一开始就没有养成一个好习惯。有时候家长一生气就可能撕掉孩子的作业本,这在孩子看来却很茫然,自己没做错什么啊,自己已经在很认真的做作业了啊,为什么还凶我啊。

一起作业网 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刚接到这个通知,其实我的心里很忐忑,因为我是个年轻老师,也是第一次接触一起作业网,也谈不上什么经验,借这个机会,把我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如果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接下来,我就简单的说一下自己对一起作业网的心得。 现在,是个信息技术引领教育改革的时代,所以作为一个年轻老师,这样的尝试,无论对我的成长,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益处的。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叙述一下: 一、利用“一起作业网”学习数学的可行性 逐渐普及的电脑和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之中。从近期的几次作业中,我发现: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多次完成率是100%。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家庭100%有电脑、手机、网络,具备上网的条件。这样,就能够使所有学生一齐使用“一起作业网”,在网络上完成课后作业和知识的学习。 二、利用“一起作业网”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优点多多 首先,我们从“一起作业网”能够看到,网络教育可以与课堂教学完全同步,因为它能够提供小学各版本、各年级的数学同步教材、课后练习。 其次,网络教育可以通过奖励学豆,兑换奖品,各种排行榜(学霸榜、学豆榜、奖励榜),激发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小学生审题、做题、反思等各方面的能力。自从可以在网络上完成作业,真的是每天都有学生求我在网络上布置作业。我的话,布置作业的次数控制在每周1~2次,每次不超过15 分钟。这样家长就能够较好地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我个人觉得,数学学科还是要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书面作业上,例如列竖式、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因为“一起作业网”上的解决实际问题,不会让孩子写出过程,只让孩子填写结果,错误率明显高了很多。 第三,提高效率,教师减负。 一起作业网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相比于传统作业,学生抄好作业回家,教师第二天收作业、批改作业来说,减少了一定的工作量。 只需打开“一起作业网”,选择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内容后,点击鼠标几次,就能轻松完成。点一点选择作业和截止日期,完成作业;点一点检查作业,完成批阅;点一点查漏补缺。系统会以作业报告的形式直观地告诉我完成作业人数、分数段、高频错误,并把作业情况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不用老师一个一个的批改作业。 教师可以在家里及时关注学生的作业,可以看到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如果个别学生连续两次没有将错误的地方改正确,说明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上出现了问题。 如果是大部分学生都错的题,一起作业网也会实时统计出来,它可以告诉教师有多少学生在哪个知识点上出现了错误,以找出共性问题,在课上再次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起作业网可以用手机,这样不管教师走到哪里,都可以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大大拓宽了教师检查作业的地点与时间。 第四,方便家长监督。 在一起作业网上,学生的作业是由教师发布的,家长能够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孩子的作业是什么,这样有利于家长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监督。同时,家长的检查方式也更加便捷。家长可以通过微信、家长通等渠道了解细节。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谢谢大家!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临摹是学习绘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师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模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本课从临摹名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学生的思想及情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于“临摹”两字并不陌生,但缺少对临摹的深层次的认识,也极少临摹大师作品。然而他们有饱满的热情和对临摹的兴趣。通过对大师之间临摹作品的欣赏,感受,分析,通过实践临摹他人作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力,使其学会观察从而进行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感受名画美丽的同时了解变体画,掌握 人物的比例关系,能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 的感受。 2、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了解大师的技法、 风格。通过改变原作的构图、造型、色调、角度等加 入更多的自我表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 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体画,变体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难点:学生在“临摹”中进行自我表现,将自我感受融入画作中。 【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画纸、画笔、颜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临摹 提问:什么称之为“临摹”,同学们印象中的“临摹”是怎样的? 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大都有过临摹的经历,之前老师也有让同学们临摹书本上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那么那些大师们会不会去临摹别人的作品呢?我们来看一幅作品。 多媒体展示米勒和梵高的作品《第一步》 提问:这两幅作品出自那两位画家之手?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分析总结,导入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们以为临摹只是一味的模仿,而本课的临摹有别于学生形成的概念,正好形成对比,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

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的感悟

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的感悟 小学语文作业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业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我结合浙江省的经验和自己平时设计的有效作业尝试,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设计自主性作业,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有时候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明明自己把作业要求讲的很清楚了,可是学生交的作业还是不知所云,乱七八糟。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作业缺乏自主性,学生并不明确作业的目的,因而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作业”“我能完成什么作业”是让他们有效地完成作业的关键。上完一节课,教师与其硬性规定学生你应该完成哪些作业,还不如放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技能,想想自己能完成课后习题或练习册中的哪些题目。让学生找相应的练习,为自己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做作业的主人,不做作业的奴隶。 如教完《小珊迪》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被小珊迪的品质所感动,借着他们沉浸于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不失时机的问:“你觉得我们可以为《小珊迪》这篇课文设计什么作业呢?”同学们兴致高昂,有的说续写故事,有的说分角色朗读表演……丰富多彩的设计让我也为之惊叹。而学生在完成自编的作业时不仅兴趣浓厚,作业质量也比老师布置的时候要高得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学生而言,不想做语文作业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作业提不起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跟时间的占用是成正比的。兴趣越浓,就越舍得花时间。所以当我们在语文课上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趣的事情之后,还应该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作业也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快乐的事,从而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与趣味化的作业设计碰撞在一起,常常会产生很多闪亮的火花,让我们为之惊叹。 因此在教完一篇课文后,我都力求设计一些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例如: 1、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动手做一做,实践一下。如学完《祖父的园子》后,让学生回家抽空到乡下田洼里去做做拔草、播种、浇水或者捉蜻蜓、捉蝴蝶……感同身受地体会一下作者童年的快乐! 2、画一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如教学《画风》这类优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画图画再现美景。 3、演一演。教学《晏子使楚》《将相和》等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编写课本剧演一演。 4、查一查。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知识性较强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去书店,上网等查一查相关资料,以帮助学习。 三、设计创新型作业,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在布置小学语文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适合自己地发挥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中,在上课前让孩子做的课前作业是:通过各种途径可以是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采访身边的人,“你有没有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如果有你是怎么选择的?” 设计巧妙、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创新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另外,创新性作业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

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_教学设计

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 第一框做人以德为先 一、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道德的含义及其特点;了解道德的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知道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观念: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憎恶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培养自觉遵守家庭美德、建设和谐家庭的意识。 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分辨遵守道德和不守道德的行为;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各项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自觉践行家庭美德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内容与要求。 难点: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基本规范。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等。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29~36;《教师教学用书》P31~43;《学习指导》P16~33;PPT课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为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布置两位学生阅读文花枝、丛飞的事迹,为讲故事做好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并搜集与道德内涵有关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两位学生准备讲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分钟) 1.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第二单元导语中的案例,设问导入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做人之本?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单元导语中的案例,用PPT出示问题:许振超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教给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 (2)点评学生发言,总结归纳出:许振超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时刻不忘职业操守,这告诉我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为人做事之本(用PPT出示)。(3)设问导入本节课内容:为什么说道德是为人做事之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4)用PPT出示第二单元和第三课知识结构图,指导学生了解第二单元和第三课内容结构。 (5)板书:做人以德为先。 3.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做人之本? (1)仔细阅读材料单元导语中的案例,思考PPT出示的问题,准备抢答。(2)一至两位学生回答问题。

网上批改作业感悟

网上批改作业感悟 自从网上学习以来,我就开始在钉钉批改作业,怎么来说呢,总体来说还是挺好,因为很多孩子一直坚持作业打卡,为了孩子的视力,由天天打卡降到一周三次,每次批改过程有点像六月的天,既晴空万里又阴云密布,个别孩子让我既生气又无语,反复给大家提醒的问题一直在重复出现,老师知道各位家长朋友都忙,但请您在百忙之中认真细读下面的几段话: 出现的作业问题: 1:从线上开学至今我就没有看到过一些学生的作业,我知道各位家长朋友可能都已上班,白天没时间照管孩子,那能否在晚上回家的时间督促孩子上传作业呢?五年级的个别孩子还是需要家长督促的,我也很想打电话问一下没交过作业的孩子:孩子,你是有多忙,都没时间完成一下英语作业呢?如果是学习英语有困难,老师在线,欢迎你来咨询,帮你解疑答惑。针对提交作业问题,表扬3班, 5班,6班完成作业人数高,质量高!其次是4班,2班,1班。在提交作业人数上没有3、5、6班高,但作业质量一样棒! 2.作业提交什么?我们提交的是每次上完英语课发在微信群、钉钉群里的作业,多数是语音,书写作业,那么需要孩子提交的就是语音和书写,而不是“已完成”三个字,没有任何语音,书写。没有作业,让老师批改什么呢? 3.书写作业问题:前几次书写作业,我都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写的对且好看,有些不行,我就开始发模板到微信群里,为什么?就是给孩子一个书写的模板,让你比着去抄写,可是让老师无语的是,还有几个孩子乱写一通,那么老师的模板又有何意义呢?就说书写作业,我直播课上专门提醒过,还用例子解说,在课堂上老师反复强调,句子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大写都是占上中两格,书写单词要手写体,孩子,一定记住,目前所有写的单词都是手写体,我们不能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给忘了呀?即使忘了,那看着老师的模板书写,虽然只有几个孩子,这种错误要降到零,因为几个月后,我们要上初中了,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做题各种任务接憧而来,没有时间练字、关注书写,所以书写一定全员过关。 4.抽查学生朗读、书写作业,一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看看能否完全学会,二来针对学习情况调整学习进度,有些孩子没抽查到,天天晒、秀,表扬、点赞。可是抽查5个人、

在临摹中感受

在临摹中感受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三、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四、教学内容要点: 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 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 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米勒和凡·高的同名作品《第一步》,通过考学生眼力的方法提出问题:这两幅作品,你知道分别出自哪两位画家之手?这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感受道德之美

感受道德之美——有德幸福常伴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道德的作用,理解良好的道德是个人发展、人生幸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情感态度观念:崇尚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运用:自觉遵从道德的要求,纠正自己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做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良好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作用。 难点:理解良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表演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36~39;《教师教学用书》P31~43;《学习指导》P16~33;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和材料;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身边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 七.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视频“退休王大爷10年如一日免费向路人提供茶水”,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大爷笑着说:“我虽然花了一些退休金,但我因此获得了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心情,感到很充实,很幸福”。你觉得王大爷的健康快乐的秘诀是什么? (王大爷这种行为服务了他人,快乐了自己,做有道德的事,成为有道德的人,给自己、给别人都会带来幸福和快乐的。用PPT出示:有了良好的道德,健康、快乐、幸福就会围绕、伴随着我们。) 教师用PPT投影“中国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学徒时打扫店堂,捡钱上交,通过老板的考验”的事例。冯根生从学徒工成为总裁与他捡钱上交的小事有没有关联? 冯根生学徒时的小做法成就了他后来的大事业,这样的道德品质对人的成长有何作用? 道德对个人健康成长,人生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板书同时用PPT出示)。 教师用PPT出示“首届南京市‘百名美德少年’”中的两位获得者的事迹。这些“美德少年”都有哪些优点?大家思考一下,从不同角度回答。 师小结这些少年“学习美德、践行美德、弘扬美德”。 (用PPT出示)良好的道德,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有助于我们塑造完美的人格。 仔细阅读独生女娇娇的故事。两位学生(一位扮演智者,一位扮演娇娇)上台表演情景剧《独生女娇娇的故事》,其他学生观看。 教师点评通过表演,同学们说说,娇娇的这一天为何会获得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 独生子女需要角色转变才能体验不同的感受,从娇娇的转变中,对照我们自己又能为他人做些什么呢? (娇娇的事例是我们90后独生子女生活的一个缩影,具有代表性,她的事例给我们的改变带来了启示。) 用PPT出示问题:猜猜智者给娇娇写的那句话是什么? 主动为身边及他人做好事,你就会获得快乐和幸福。即播种道德,收获幸福。

感受道德之美教学设计

课题:2-1 感受道德之美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课时:2 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了解道德及特点、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㈡能力目标: 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做有道德的人 ㈢德育目标: 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教学内容分析: ㈠重点: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㈡难点: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复习提问: 授课内容: [一]组织教学: 掌握本班同学出勤情况 [二]检查复习: 求职面试时应注意的事项 [三]导入新课: 案例1:“丁丁现象”

某报就一次救人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过一场“丁丁现象”的讨论。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在人车如流的街头,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将老人扶起,询问伤情,和母亲一起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太太的亲属。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听了事情的经过后,竟然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丁丁撞的。他们的理由是:现在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人,把人救了送到医院不说,还自愿领着病人检查,连住院的押金都给垫上。老太太摄于其家人的压力,竟然也坚持说就是丁丁撞的。(请大家结合生活经验、传统美德、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提升幸福指数等多角度讨论这个话题)观点一:丁丁应该救老人。 观点二:丁丁不该救老人。 观点三:老人及家属的行为值得反思。 [四]讲授新课: 一、做人以德为先 ㈠走进道德 镜头一:风总要和太阳争执谁的力量大。风说:我可以证明我的力量是巨大的。你看,地下正走着一位身披大衣的老者,我能比你更快速地将他的大衣脱掉。于是,太阳躲进乌云里,风使出它所有的威力狂吹,但是,风吹得越大,那老者越将他的大衣牢牢抓住。最后,等到风筋疲力尽停下来时,太阳从云彩里钻了出来,对那位老者投去微笑。不久,那位老者便用手将他前额的汗水拭去,并轻轻脱掉身上的大衣。太阳对风亲切地说:“仁慈和友善总要比愤怒和暴力更为有力。” 话题一:太阳与风谁更厉害 话题二:你的父母在家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你进行教育? 话题三:在中小学,你的老师是怎样教育引导你们的? 话题四:你喜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㈢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某市给老年人代表发了10万张“爱心让座卡”。老人乘车时可将“爱心卡”发给让座的青年人。让座者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爱心卡”就可以获得精美礼品。此举一出,人们议论纷纷。观点一:用”爱心卡”就能教育人吗? 观点二:“爱心卡”旨在对公交车上认座这一文明行为的支持和鼓励。 观点三:仅靠“爱心卡”来解决道德缺失问题未免杯水车薪。 谈谈你的父母和家人对你的成长做过什么?你又为你的父母做过什么呢? 请你谈谈在生活中常见的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有哪些? 我国倡导的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家人安康以及邻里团结。“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道统,孝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孝是构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百善孝为先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看,每个人都是由少年而青年再进入中年、老年。先为人子女,而后为人父母。在为社会和家庭贡献了毕生精力以后,长辈、老人理应不仅受到全社会的敬重,并且有理由受到优先照顾。” 二、有德幸福相伴 ㈠道德成就人生 镜头二:在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里,曾经有两位特殊的学生,一位叫周婷婷,另一位叫王铮。她们一个双目失明,一个双耳失聪。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组成了“海伦·凯勒”号联合

感受道德之美——有德幸福常伴

教学方案设计 时间:2014年9月23日学科职业道德与法律执教者 教学课题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有德幸福常伴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道德。 2、了解道德的分类。 3、理解道德的作用,知道良好的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2、崇尚道德高尚的人,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运用目标: 1、自觉遵从道德的要求,纠正自己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不良行为,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道德的作用,知道良好的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2、主动、有意识地成为道德的人。 教学难点1、理解道德的作用,知道良好的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2、主动、有意识地成为道德的人。 3、理解道德的作用,知道良好的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提问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技能(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授课总计 (45’) 授课Part1 道德成就人生(13’)[导入]4'' 引用: 《左传》有言曰: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 “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 “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按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居于“三不朽”之首的便就是“立德”,可见“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先导,“立德”是成就人生的根基。 [男神排行榜] [即:“你喜欢谁”+自省互动]10'' 1、道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说说你喜欢的明星,为什么喜欢Ta? (2)说说班上你喜欢的同学,为什么喜欢? (潜在道德品质:认真、诚实、努力、真诚、有上进心、自律、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等,在黑板板书) 2、道德对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承接上个问题,一笔带过)

感受道德之美说课稿

感受道德之美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第二单元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学情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这六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门新开设的德育课程,它包含了文明礼仪知识、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是中职教育的德育必修课。为培养我们的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增强我们的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提供了参考平台。 (二)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共包括:习礼仪、讲文明。知荣辱、有道德。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等五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本课《感受道德之美》选自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旨在引导学生懂得道德对于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道德不仅能给人美的感受,而且有美的力量。教材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注重行为引导。它不仅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整个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必须学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 知道什么是道德及其特点,了解道德的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知道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理解道德的作用,知道良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自己遵守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意识,崇尚道德高尚的人,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3.运用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分辨遵守道德和不守道德的行为;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身后公德的各项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自觉践行家庭美德的要求;自觉遵从道德的要求,纠正自己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不良行为,做有道德的人。 (过渡):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又需要创造性和实践性。尤其是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因此,考虑到我校学生及自身实际,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探究法: 通过引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案例,用现身的说法让学生体会道德的内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李嘉诚的观点)

感悟中国舞作业

悠悠岁月,滔滔江河…… 灿烂的中华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它从源头的点点滴滴,时疾时徐,时溢时爰,终于汇成了今天的汪洋大海。在漫长的时空历程中,有清波潋滟,也有急流回旋,但它始终奔腾不息,纵横恣肆于神州大地上,奔向前方,奔向未来。 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 这种原始的艺术形态产生之后,就成为人类在漫长发展道路上的忠实旅伴,陪同人类从幼年到成人,从蒙昧进入文明。其间,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时间流程,无不或深或浅地在乐舞艺术中留下了痕迹。因此,不仅是对艺术史的研究,作为对人类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情民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乃至政治文化的考察和探索,古老的舞蹈文化无疑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视野。 乐舞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深层意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平衡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我国乐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内容繁富的壮丽画卷。中国舞蹈是中华民族全体智慧和心灵的结晶。 我国古代舞蹈在原始社会中渡过了萌芽、形成期,大致在青铜时代已臻于成熟,然后在封建社会中进一步发展,历汉至唐,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期,自宋以后,随艺术领域的整体变动而进入转型期。 它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生活。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甚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风格特色的明显差异。民间舞蹈也具有它的共同特点:①自娱性。动作步法比较单纯精炼,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在家族,村寨中以言传身授的独特方式继承流传,其表情性质常常和群众性的自娱活动紧密相连。许多种类的民间舞蹈都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人的大型舞会。②即兴性。民间舞蹈动作姿态的规范性较弱,可变性较强,在大体一致的步伐、动作、节奏、韵律下,不同舞蹈看可做各种即兴的发挥③稳定性。由于其常在特定范围内流传,受外界影响其少,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比较稳定,改变缓慢。 民间舞蹈是专业舞蹈创作主要素材来源。各国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各国各民族的古典舞蹈、剧场歌舞和舞会舞蹈,都和民间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过专业工作者加工,运用在芭蕾中的穿插性民间舞,被称为“性格舞”。中国的戏曲舞蹈和新的创作舞蹈中,也大量地吸收了各种民间舞蹈。同时,民间舞蹈仍然独立存在于自己原有的范围内,沿着自己的途径世代相传。中国各民族各地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 第1课时 我们的情感世界(教案)

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 第1课时我们的情感世界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 升国旗仪式 想一想:面对国旗、听着国歌你会有什么想法或什么感受? 提示:自豪、激动…… 教师讲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情感世界。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不断创造、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向他人传递情感正能量,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品味“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丰富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 运用你的经验 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下面的一个方面,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 提示: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在书上,与同学分享。 活动一: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活动内容) 探究与分享:你有过以下情感体验吗? ◇正义感——对公正的体验。当我们看到有人遭受欺辱,并为此感到愤怒时,我们可以体验到正义感。

◇胜任感——对能力的体验。当我们独立完成某项任务,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赏时,我们可以体验到胜任感。 ◇责任感——对职责的体验。当我们承担角色、接受任务时,我们可以体验到责任感。 问题: (1)你有过以上情感体验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感体验? 教师强调:生活中我们因为不同的情境会有着不同的情绪表现。同时作为社会的人,我们需要与他人交往,渴望得到真挚的友谊。我们通过情感来体验生命、体验生活;同时,情感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分组讨论: (2)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①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我们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就可能产生某种情感。 ②情感与情绪也有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情感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3)阅读教材,归纳情感分类。 提示:根据不同层面的情感进行分类。 教师总结:情感的分类 基础性情感:安全感;高级情感:道德感;正面的体验:爱的情感;负面情感:恐惧感;还有两方面混杂的体验:敬畏感。 目标导学二:情感的作用 活动二:忆一忆 (1)回顾你的成长经历,让你体验深刻的情感有哪些? 提示:体验最深刻的是父母、老师、朋友对我的关爱。 (2)你现在最希望获得哪些情感?你会用怎样的方式表达你的情感需要? 提示:最希望获得成人的责任感。我会向老师推荐自己成为班干部,在处理班级的事务中可获得对班级的责任感。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中,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例如:我们需要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我们都渴望得到爱与关怀;我们参与社会事务离不开责任感、胜任感。 活动三:情景分析 (多媒体显示情景) 情景一:教数学的张老师很严肃,一开始我和一些同学都怕他,可现在我觉得他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前一段时间我生病在家,张老师来看我,给我补课,还给我带来他亲手煲的鸡汤,虽然我不喜欢鸡汤,但因为是张老师为我做的,我还是很开心地喝了。现在,数学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每天放学一定先做数学作业,虽然有的题比较难,可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不懂就去问张老师。 (1)“我”对张老师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学数学有什么影响? 提示:由害怕到喜欢。能激起我学数学的兴趣,促进我数学成绩的提高。 教师总结:从“我”的事例可以看出,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情景二:阅读感悟 在“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授奖仪式上,钱学森说:“我还要利用这个机会表示对我爱人蒋英同志的感激……蒋英是干什么的?她是女高音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的音乐艺术以及这些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在谈到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作用时,钱学森说:“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2)为什么钱学森要感谢他的爱人?这种情感对他有什么影响? 提示:他的爱人将音乐艺术介绍给他,这让他受到艺术方面的熏陶。对爱人的感激之情促成他事业上更大的发展。

《在临摹中感受》教案 (2)

《在临摹中感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课前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二)新授 1.教师:我们要临摹大师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我们一起来寻找法国画家德加笔下的舞女的身体比例。 学生:估计6-7个头部的高度。 教师:亚洲人的身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部的高度。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2.教师:那么运动中人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找到她的重心线和动态线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溜冰者”的重心线及动态线。 3.探究分析——我们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技法或风格。

4.验证大师笔下变体画特点。 艺术家都具有各自的绘画风格,经过自我表现,其画笔下的人物都重新有了新的生命。 出示作品《酣睡的收割者全家》和《午休》,考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凡_高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毕加索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学生先后围绕两组作品艺术特点,结合变体画概念找出作品的风格差异,为后面临摹画家作品埋下伏笔。) 米勒:其作品中则呈现了一种安谧祥和的生命感受,作品以农村生活为原貌进行创作,注意了农民劳作后休息时的具体细节,使作品充满生活内涵,具有一种精神构思与乡村品质。 凡_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大地耕耘者纯朴的颂歌,唱彻了凡_高整个艺术生涯。阳光里的大自然,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们。1890年1月,凡_高在圣雷米复制《午休》,男子和妇女的睡姿反映甜蜜的梦想,牛和马远距离地享受着中午的安静、温暖。画家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传达出画里人物的心情,突显意图。 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都十分壮硕健康,充满自然的力与美,原始而奔放。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氛。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我们临摹大师作品可以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让临摹学习变成创作行为。 5.如何完成变体画 学生参观微型画展,在其他班级学生临摹或创作的作品中感受他们绘画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 教师在牛皮纸上示范德加的《系鞋带的舞女》(素描),让学生掌握临摹人物全身画的基本过程: (1)线条造型,构图要适中,把握人物比例,抓住重心线和动态线; (2)用炭笔铺上明暗调子,根据光线需要不断调整; (3)用白色粉笔结合个人风格增加画面对比度,增强质感。 6.分组作业 基本要求: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临摹。 个性要求: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7.展示评价 (三)、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

种子发芽过程和感想作业

1.一粒粒种子种植,把湿润的土挖开,把种子均匀的放到土壤之中,之后用双手把湿润的土覆盖上,在上面轻度的按压几下,保持土的平整性,让它有空间吸收,又不能太紧凑压力,之后会在土壤上面适当地浇灌一些水,水不易太多,适当就行,一颗颗种子都是这样种植,像一个个等待出壳的小鸟一样,在等待着发芽...... 2种子等待些时日,它慢慢吸水使干燥的种子迅速膨胀,其原生质吸水后膨胀让种子体积变大了许多,种子开始了它第一阶段的成长,像一个婴儿一样

在大地母亲的肚子里孕育成长着,等待着每一天阳光的沐浴的到来。 3经过时间的发酵,土壤里的种子像宝宝一样长出了它应有的部分,那就是根系,发根是当种子吸水达到饱和状态后即开始进行萌动最后才能发芽。发了根的种子像有了脐带的宝宝,在土壤中格外的漂亮和顽皮。 4最后经过漫长的孕育,终于在阳光的召唤下,种子发芽了,发芽过程首先是胚根的伸长,逐渐从种脐处露出,像一个弯弯的小虫,又似一个伸懒腰的小人,整个过程只有这个过程是最美丽的,带着伸展开来的时候,种子的种壳还披在种子叶子上,像一个小人的脑袋,很是漂亮。

5之后的日子里,种子宝宝可厉害了,在阳光的普照下,谁也控制不住它生长的速度,继续伸长,种肧的胚轴也开始伸长,它慢慢直起身板来,像一个站起来的小巨人,随着空气和湿度的环境,它伸开了它的叶子,微笑了起来,漂亮的种子终于有了它的真正的绿油油的小叶子...整个过程最美,如人的生命一般精彩夺目。总结是:通过实践观察种子的发芽,让我增强了动手,动脑,手脑兼用,体会自然,体会生命,体会成长,体会收获,体会种子的虽小,但却能在适时的土壤生根发芽的奇迹!让我充满信心与勇气!像小苗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的风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花儿草儿真美丽》教案(word)(1)

《花儿草儿真美丽》教学设计 师: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同学们,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这春风和煦、气候宜人的季节里,那些花儿、草儿会有什么变化呢? 活动一走,看花看草去 师:校园里的花草,我们都很熟悉,大家见过它们夏天枝繁叶茂,秋天黄叶婆娑,冬天被白雪覆盖。那么,春天的校园里的花花草草会是什么样子呢?有哪些变化呢?请大家仔细找一找。 (学生活动找找春天里的花草有什么变化) 生1:咦,这里长出了嫩芽! 生2:看,上下叶子的颜色不一样。 生3:哇,我们学校的迎春花长出花宝宝了! (展示学生日记) 2月27日,晴,我家小区里的桃花长出了可爱的桃花宝宝…… 3月5日,多云,昨晚下了一场小雨,我一直担心着桃花宝宝。今天早上我却惊喜地发现她们都开花了! 3月11日,多云,通过观察我发现,桃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妈妈告诉我,桃花谢了,就要结桃子! 师:大家找到了校园里、小区里花儿草儿在春天里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生命正在勃发。同学们知道吗?摄影师们用延时拍摄技术捕捉到花儿草儿生命绽放的美,让我们来观赏吧。 师:是啊,我们感受到花儿草儿在春季里蓬勃的生命。我们一起来读读儿歌吧。“大树有生命,花儿有生命,小草也有生命。它们会发芽,会开花,会结果。种子落在地上,又长出新的嫩芽……” 师:花儿草儿也是有生命的,有时候,它们的顽强的生命令人震撼。有许多作家用文字来赞叹它们的生命力,让我们欣赏其中的一段吧。 《爬山虎的脚》节选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