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

七年级下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
七年级下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

课题:在临摹中的感受主备人:孙中伟

学科:苏教版美术年级:七年级下册第3课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

一、指导思想

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

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对大师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摹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教材从临摹名画入手,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实践,发展学生的个体,凸显学生个性。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了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了学生的思想及情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看:临摹不只是为了模仿,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通过体验他人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会观察、激发我们自己的表现力。临摹有很多种形式,加入自我的理解和表现之后,就从学习行为变成了一种创作行为。

学:临摹是为了学习观察方法、技法、风格。临摹中的变体画,是一种艺术的实验,探索空间很大,可以是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想要准确地表现人物身体比例,最好记住: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

实践: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尝试临摹一幅名画,可以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创新:选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角度,与大师对话,改变原画的构图、造型、色调、角度等。尝试运用大师的语言,完成一幅新的绘画作品。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大师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学习用速写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动态,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体验生命的可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并了解动势线在速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借助动势线这一手段简练、概括、扼要、准确地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

五、教学准备

教师:名画图片、画笔、颜料、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好绘画工具,查阅并收集一些大师的速写作品。

六、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2课时,回顾人物肖像课的知识点,讲授全身人物比例,通过分析大师作品,巩固人物比例关系。学生分层临摹名画,学习大师的技法、风格、造型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使每位学生体验到绘画成功的乐趣,产生对绘画学习的终生兴趣。

七、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析讨论、演示讲解、临摹实践等不同方法,在临摹中感受名画的魅力。运用作品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大师作品的风格,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临摹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反思,激发自己的表现能力;通过展示交流,让生了解自己的创作行为,肯定更多的自我表现,建立绘画信心。

八、教学过程:

教师小结:我们平时学画都经历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单色的画作是米勒的作品,下面是凡·高的作品。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不一样的临摹……

2.教师从而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人体结构分:头、颈、躯干、四肢。各部分形

状如下图:

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

二、深入课堂

1.思考:人体各部分比例长度怎样画更协

调?同学们可以以头部长度为单位进行测量一

下。

教师小结: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

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立姿手臂下垂时,

5.学生分析画家德加的《作品

练功房》,做垂直线,画出人

物动态的重心,以头为单位,

寻找比例关系,验证运动中人

物的比例变化。

动态线

重心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乌廷玉《隋唐史话》 2.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4.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提示:(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图片展示。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练习

第3课盛唐气象 1.(潍坊)今天的古城西安曾是唐代的都城。下列关于唐都长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民族的交往中心 B.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C.著名的瓷都 D.城市拥有百万人口 2.有位收藏家最近从古董市场上购得一座彩陶马,上面有多种颜色,主要有黄、绿、青三色,经专家 鉴定是真品,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制作的()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3.(赤峰)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 C.商业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4.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 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 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5.(眉山)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下列史实中能够说明“唐 蕃一家”的是() A.文成公主人藏 B.唐太宗设立管理西域的机构 C.唐玄宗册封回鹘首领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 6.(山东)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A.西夏 B.辽 C.金 D.吐蕃 7.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促成这段千古佳 话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8.因执政期间奉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而赢得各族拥戴,被北方各族和西北各部的首领尊奉为“天 可汗”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9.(连云港)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0.(德州)小明对右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思 考正确的是()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B.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1/ 6

【人教版】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课 同步练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三课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在农业方面,逐渐扩大,(2)农业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和。(3)唐王朝非常重视,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1)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水平最高,其中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2)陶瓷业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如冰如玉,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造型精美,色彩亮丽。(3)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3.商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意即。 2.唐与吐蕃的关系: (1)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仰慕,为了与唐朝建立亲密的关系,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步辇图》反映的情景)。唐太宗答应把宗室女嫁给松赞干布。 (2)“和同为一家”局面的形成。8世纪初,唐中宗接受吐蕃赞普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唐玄宗时唐蕃“”;唐穆宗时唐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至今仍屹立大昭寺门前。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1)李白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表现出、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享有“”的美誉。 (2)杜甫生活在唐朝的时期,诗风,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了悲愤凄婉之情。他的诗作有“”之称,被誉为“”。 (3)白居易的诗直面,平易近人,,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代表人物:颜真卿、柳公权和 3.绘画代表人物及作品:阎立本代表作《》;“画圣”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吴带当风”,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巩固练习 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临摹是学习绘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师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模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本课从临摹名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学生的思想及情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于“临摹”两字并不陌生,但缺少对临摹的深层次的认识,也极少临摹大师作品。然而他们有饱满的热情和对临摹的兴趣。通过对大师之间临摹作品的欣赏,感受,分析,通过实践临摹他人作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力,使其学会观察从而进行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感受名画美丽的同时了解变体画,掌握 人物的比例关系,能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 的感受。 2、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了解大师的技法、 风格。通过改变原作的构图、造型、色调、角度等加 入更多的自我表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 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体画,变体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难点:学生在“临摹”中进行自我表现,将自我感受融入画作中。 【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画纸、画笔、颜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临摹 提问:什么称之为“临摹”,同学们印象中的“临摹”是怎样的? 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大都有过临摹的经历,之前老师也有让同学们临摹书本上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那么那些大师们会不会去临摹别人的作品呢?我们来看一幅作品。 多媒体展示米勒和梵高的作品《第一步》 提问:这两幅作品出自那两位画家之手?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分析总结,导入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们以为临摹只是一味的模仿,而本课的临摹有别于学生形成的概念,正好形成对比,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

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_教学设计

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 第一框做人以德为先 一、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道德的含义及其特点;了解道德的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知道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观念: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憎恶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培养自觉遵守家庭美德、建设和谐家庭的意识。 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分辨遵守道德和不守道德的行为;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各项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自觉践行家庭美德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内容与要求。 难点: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基本规范。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等。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29~36;《教师教学用书》P31~43;《学习指导》P16~33;PPT课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为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布置两位学生阅读文花枝、丛飞的事迹,为讲故事做好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并搜集与道德内涵有关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两位学生准备讲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分钟) 1.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第二单元导语中的案例,设问导入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做人之本?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单元导语中的案例,用PPT出示问题:许振超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教给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 (2)点评学生发言,总结归纳出:许振超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时刻不忘职业操守,这告诉我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为人做事之本(用PPT出示)。(3)设问导入本节课内容:为什么说道德是为人做事之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4)用PPT出示第二单元和第三课知识结构图,指导学生了解第二单元和第三课内容结构。 (5)板书:做人以德为先。 3.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做人之本? (1)仔细阅读材料单元导语中的案例,思考PPT出示的问题,准备抢答。(2)一至两位学生回答问题。

2020年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精品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课盛唐气象铁山中心小学何逸春 李坑中心小学李忠华 李坑中心小学李忠华 煌固中心小学陈道元 市实验一小陈思思 ?教学分析?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 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史料解读 材料一: 西突厥吐蕃 东突厥南诏 回纥 靺鞨

在临摹中感受

在临摹中感受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三、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四、教学内容要点: 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 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 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米勒和凡·高的同名作品《第一步》,通过考学生眼力的方法提出问题:这两幅作品,你知道分别出自哪两位画家之手?这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临摹中感受

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 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变化、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 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教具准备: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顾:复习人物肖像画中的肖像比例关系,巩固三庭五眼。还有谁知道关于人体比例的一些知识吗? 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二、新授 1、分析讨论: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想要准确的表现人物身体比例,绘画中常常以头作为长度单位,仔细分析P13人体比例图表,你会发现哪些规律? 小组运用图片,讨论探究头与身体的比例关系,并请同学做模特,验证探究的结果。 2、交流小结 a小组:成人的比例分析,15岁7个半成人头高;10岁7个成人头高; b小组:儿童的比例分析,5岁6个成人头高;3岁5个成人头高…… c小组:请班级同学做模特,验证人物的比例。 请班级最高、最矮、中等的进行验证,巩固人物比例关系。 3、讨论验证 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分析画家德加的《作品练功房》,做垂直线,画出人物动态的重心,以头为单位,寻找比例关系,验证运动中人物的比例变化。 4、教师示范如何用大拇指测量:笔尖瞄准、手臂伸直、锁定肘部。 请班级一名同学站于讲台前当模特,摆出不同的姿势,请大家验证所记口诀。大家以铅笔为工具,用铅笔比出头的长度,并以它为度量单位建立起身体各部分的相对长度关系。探究分析讨论:我们如何向大师学习呢?具体点说什么是变体画呢?从大师名作开始,打开我们的眼界与心智。通过自省,成为一个观察者,临摹大师的作品,阅读大师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复制大师的风格,对古典大师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模仿,跟随大师,用新的方法看事物,并给予自己充足的时间,让自己在临摹中得以发展.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

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

在临摹中感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对大师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摹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教材从临摹名画入手,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实践,发展学生的个体,凸显学生个性。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了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了学生的思想及情感。 1.教学路径 看:临摹不只是为了模仿,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通过体验他人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会观察、激发我们自己的表现力。临摹有很多种形式,加入自我的理解和表现之后,就从学习行为变成了一种创作行为。 学:临摹是为了学习观察方法、技法、风格。临摹中的变体画,是一种艺术的实验,探索空间很大,可以是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想要准确地表现人物身体比例,最好记住: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 实践: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尝试临摹一幅名画,可以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创新:选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角度,与大师对话,改变原画的构图、造型、色调、角度等。尝试运用大师的语言,完成一幅新的绘画作品。 2.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回顾人物肖像课的知识点,讲授全身人物比例,通过分析大师作品,巩固人物比例关系。学生分层临摹名画,学习大师的技法、风格、造型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使每位学生体验到绘画成功的乐趣,产生对绘画学习的终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3. 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4. 教学内容要点 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 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 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析讨论、演示讲解、临摹实践等不同方法,在临摹中感受名画的魅力。运用作品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大师作品的风格,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临摹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反思,激发自己的表现能力;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创作行为,肯定更多的自我表现,建立绘画信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练习题(带答案)

第3课盛唐气象 1.右图所示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2. 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下图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 A.壮族 B.羌 C.吐蕃 D.苗族 3.下面均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一个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融洽的民族关系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商业发展 D.豪迈的尚武风气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特征,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房玄龄 4.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唐朝,下列关于当时日常生活情景的表述,你不可能经历的是() A.使用曲辕犁耕地 B.在越窑买到最好的白瓷制品 C.看到妇女骑马、射箭 D.欣赏《步辇图》

5“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都长安城的描写。从这一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①长安人口众多②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 中心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6.小明想写一篇以“唐朝的社会风气”为主题的小论文,他可以查询的关键词包括() ①昂扬进取,积极向上②风气开放,充满活力③兼容并包,尚武风气盛行④闭关保守,封闭落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唐朝艺术家与其艺术特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阎立本—擅长风俗画 D.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8.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对渝州有这样的描述:登高远眺,万家井邑出现,两江之中舟船济济,水国乡民舟中行商,二水流过,分外澄明。王维的描述直接反映了渝州()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教昌盛 9.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绘的是()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10.“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1.“四方丰稳(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一材料描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2.他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他是()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2-苏少版

《在临摹中感受》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变体画”的感受。 技能目标: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角度、色调、造型、工具材料、内容的改变。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一)导入 教师出示米勒和凡·高的同名作品《第一步》,通过考学生眼力的方法提出问题: 1、这两幅作品,你知道分别出自哪位画家之手? 2、这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过度语]教师: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 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二)探究分析——我们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技法或风格。 (1)对比分析《播种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播种者形象? 教师小结:《播种者》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一面右手撒种子,一面一步步向前走。米勒用一种简练的形象让作品充满了生活内涵; (2)出示凡·高的《播种者》作品,考考学生的想象力:凡·高临摹米勒的作品只是在复制、模仿吗?为什么?进一步探究,揭示“变体画”概念。 变体画:画家对同一画题,用几种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充分体现主题思想。变体画的空间很大,可以有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工具材料的改变,也可以是内容上的一点改变。 变体画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很多的创作都采用的了变体画的方法: (3)生活中的变体画:出示作品。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根据老师出示的人物简笔画进行一幅变体画练习。 (四)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同学交流临摹的体会,是对课程的回顾,回顾交流中加深了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巩固知识要点,加强学生的学习创作意识。

《在临摹中感受》教案 (2)

《在临摹中感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课前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二)新授 1.教师:我们要临摹大师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我们一起来寻找法国画家德加笔下的舞女的身体比例。 学生:估计6-7个头部的高度。 教师:亚洲人的身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部的高度。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2.教师:那么运动中人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找到她的重心线和动态线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溜冰者”的重心线及动态线。 3.探究分析——我们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技法或风格。

4.验证大师笔下变体画特点。 艺术家都具有各自的绘画风格,经过自我表现,其画笔下的人物都重新有了新的生命。 出示作品《酣睡的收割者全家》和《午休》,考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凡_高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毕加索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学生先后围绕两组作品艺术特点,结合变体画概念找出作品的风格差异,为后面临摹画家作品埋下伏笔。) 米勒:其作品中则呈现了一种安谧祥和的生命感受,作品以农村生活为原貌进行创作,注意了农民劳作后休息时的具体细节,使作品充满生活内涵,具有一种精神构思与乡村品质。 凡_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大地耕耘者纯朴的颂歌,唱彻了凡_高整个艺术生涯。阳光里的大自然,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们。1890年1月,凡_高在圣雷米复制《午休》,男子和妇女的睡姿反映甜蜜的梦想,牛和马远距离地享受着中午的安静、温暖。画家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传达出画里人物的心情,突显意图。 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都十分壮硕健康,充满自然的力与美,原始而奔放。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氛。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我们临摹大师作品可以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让临摹学习变成创作行为。 5.如何完成变体画 学生参观微型画展,在其他班级学生临摹或创作的作品中感受他们绘画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 教师在牛皮纸上示范德加的《系鞋带的舞女》(素描),让学生掌握临摹人物全身画的基本过程: (1)线条造型,构图要适中,把握人物比例,抓住重心线和动态线; (2)用炭笔铺上明暗调子,根据光线需要不断调整; (3)用白色粉笔结合个人风格增加画面对比度,增强质感。 6.分组作业 基本要求: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临摹。 个性要求: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7.展示评价 (三)、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 1 - 第3课《“开元盛世”》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 课型: 新课 审核:历史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 : 备课组长签字: 班级: 第 学习小组 姓名: 分数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 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学习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导入新课〗: 导入框——杜甫的《忆昔》。唐朝全盛时期,小小的县城也有上万户人家;色泽上好的稻米和洁净的小米,堆满了官府和大户人家的粮仓;各地的道路上没有豺狼虎豹,出门远行用不着选择吉日。你知道这是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景象吗?历史上把这一统治时期称为什么?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呢?当时社会又繁荣到何等景象呢? 一、“开元之治” 1、政治上:“开元之治”。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 于改革精神的 );② ;③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2、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 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培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 和 ;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2)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 、邢窑 和 最为有名。 (3)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 、 、 和 ② 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 的大都市。 3、唐玄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三、唐朝的衰亡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 ”使唐朝由胜转衰,后在唐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 年,唐朝灭亡。 四、达标检测 1、“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的是( ) A 唐玄宗励精图治 B 唐玄宗崇尚节俭 C 有贤臣魏征为其处理政事 D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3.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4.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5.杜甫的诗句“忆昔与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则天 6、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7、唐代瓷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是:( )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瓷 D. 景德镇瓷器 8.如果你生活在唐代,下了选项中最能体现你所穿的丝织品技术高超这一特点的是:( ) A. 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样 B. 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 唐朝丝织品数量多 D. 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能清楚看见胸口的黑痣 9、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 ) A 、洛阳 B 、长安 C 、扬州 D 、成都 10、诗圣杜甫在《忆昔》一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 (2)诗中描述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什么景象?

第三课 感受道德之美 教案

卫校教案 NO: ※—重点Δ—难点

讲稿 一、“丁丁现象”引出道德的定义和特点 从案例“丁丁现象”切入,引出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探讨: 第一个问题:结合上述事例,说明人们是以什么标准来评价社会生活行为的?导出道德的特点,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维系的,道德的内容因时代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从而引出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爱国守法 主要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中,“守法”是“爱国”的延伸,即把“守法”作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唱国歌是爱国的表现吗?”“我自己的守法意识如何?” 三、社会公德 1、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让学生对“四幅漫画”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第二、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第三、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不尽如人意。 最后,总结: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怎样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第一,列举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要点。 第二,引导学生讨论:我们都养成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吗?在校园内,最常见的缺德行为是什么?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公德意识,认同“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自觉把社会公德放在首位,尊重和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并长期坚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 四、家庭美德 1、通过列举谢延信、罗映珍的事例,引导家庭美德的内容: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讨论:勤俭持家,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懂得“勤俭持家”与追求幸福生活并不矛盾,认同“勤俭持家”的道德要求。 五、养成良好道德的作用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通过举“两个男孩两种不同的人生”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良好道德是如何促进人生发展。 2、良好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通过举“中国微尘”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良好道德对推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六、学以致用及课后作业

七年级美术教案--在临摹中感受

七年级美术教案--在临摹中感受

江苏少儿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课题第三课《在临摹中感受》第一课时造型·表现 作者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刘红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是人物动态速写临摹。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人 体结构比例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体验线造型人物速写的艺术美感。让学生在 造型游戏活动中自主探索知识,并通过讨论、欣赏、写生、实践等方式丰富艺 术感知。通过讨论,欣赏实践,评价等方式逐渐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从 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学生分析对于速写,学生们不是很熟悉,对他们来说或许很难,所以要引导他们了解速 写,通过欣赏及探究、讨论,初步了解速写的表现方法,并在写生中培养锻炼 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面对生活中的形象做概括取舍与提炼,使之具有基本的 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目标1.分析探索不同姿态人的结构特征、比例关系及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研究性 学习习惯。 2.欣赏探讨名家速写人物的造型表现手法,提高对线造型的审美能力,增强 对艺术的热爱。 3.学习用速写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动态,进行简单的写生活动。感知人体结构 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体验生命的可爱。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了解运动中人的结构比例,并了解动势线在速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借助动势线这一手段简练、概括、扼要、准确地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简要明确地描绘下来。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各种速写工具,一些速写图片资料。学生准备好绘画工具,查阅并 收集一些大师的速写作品。 六、课时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游戏引入教师给每一小组发一个木制关节人。 教师:同学们将自己小组中的木制关节人摆成一个 运动姿态,先研究,再在纸上画出来。看谁画的好。 学生摆好木制关节人 的动势,尝试画出来。 激发学生 兴趣。

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

在临摹中感受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对大师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摹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教材从临摹名画入手,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实践,发展学生的个体,凸显学生个性。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了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了学生的思想及情感。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三、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四、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牛皮纸、画笔 学具: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等 五、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回顾人物肖像课的知识点,讲授全身人物比例,通过分析大师作品,巩固人物比例关系。学生分层临摹名画,学习大师的技法、风格、造型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使每位学生体验到绘画成功的乐趣,产生对绘画学习的终生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回顾: 复习人物肖像画中的肖像比例关系,巩固三庭五眼。还有谁知道关于人体比例的一些知识吗? 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2.新授 分析讨论: 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想要准确的表现人物身体比例,绘画中常常以头作为长度单位,仔细分析P13人体比例图表,你会发现哪些规律? 小组运用图片,讨论探究头与身体的比例关系,并请同学做模特,验证探究的结果。 交流小结 a小组:成人的比例分析,15岁7个半成人头高;10岁7个

在临摹中感受 教案

《在临摹中感受》(七年级下册第三课) 马塘中学徐丛茹 〖教学目标〗 1、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教学思路〗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牛皮纸、画笔 学具: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音乐(右下角字母按下播放) 上课,欢迎走进艺术殿堂(点击出现) 考眼力:出示米勒和凡·高的同名作品《第一步》,通过考学生眼力的方法提出问题:这两幅作品,你知道分别出自哪两位画家之手?这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师: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 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点击出现) 二.新授: 1. 师:我们要临摹大师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我们一起来寻找法国画家德加笔下的舞女的身体比例。 师:亚洲人的身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部的高度。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 三、腿四、足一头。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2. 师:那么运动中人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找到她的重心线和动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