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摘要]彼得•贝伦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他主张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

则。本文论述了彼得•贝伦斯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认可的是技术在设计上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产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并增加生活的趣味。技术的革新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方便舒适。

[关键词]彼得·贝伦斯,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

“艺术不应该再被看作一种个人事务,不应再被看作一种个体艺术家的自我迷幻或奇想——如同他被其情人弄得神魂颠倒的情形一样,我们不想要一种这样的美学——其法则源自浪漫的白日梦,而是要一个真实的美学——其威信基于生活。不过我们也不想要一个孤芳自赏不思进取的技术,而是要一个能显示自身能随着我们时代的艺术脉搏一致跳动的技术。”

——Behrens

彼得·贝伦斯简介

(图1 Peter Behrens 1868-1940)

彼得•贝伦斯(如图1)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彼得·贝伦斯1868年出生于德国,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年风格”组织重要的成员。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

2. AEG电水壶设计与功能主义

贝伦斯的电水壶系列(如图2,图3),是典型的功能主义设计风格;造型通过基本配件的搭配,能够形成多种式样。贝伦斯设定了三种壶体,两种壶盖,两种手柄及两种底座,壶底设为圆底,椭圆底与六面体,从中选择并加以配合,会产生多种样式。由于电水壶采用了标准零件,这些零件为其他更多式样的产品提供了基本元素和组成基础。

解读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处于欧洲的最北部,包括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冰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常年极地生活的特点,北极圈内寒冷的气候,使这几个国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即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所谓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指的是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国际的一种设计风格,它是一种现代风格,是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即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人文因素在设计中的体现,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一种富“人情味”的现代美学。 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五个国家地处“欧洲之冠”与外界相对隔绝,只靠丹麦的几个岛屿与欧洲大陆相连接,所以英国的工业化大革命并没有在那里出现,它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19世纪下半叶,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开始探讨现代主义设计。它们在保证传统工艺在工业化发展时不受到损害的同时能够把传统与现代工业设计结合起来,即向着“工业艺术”方向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包豪斯学校强调的功能 主义影响到了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 但是在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中并不盲从的接受功能主义,而是立足于本地区、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工艺和材料,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美妙的和谐设计风格。其产品的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 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1]。同时对于品质和细节的追求,使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很多产品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永恒的经典之作。 1解读20世纪3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作品首先在家具设计方面,20世纪30年代,瑞典工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简朴生活的追求及功能主义的融入,使瑞典的家具设计以“优雅”著称。瑞典现代设计师马姆斯登和马特逊为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哲学基础做出 了很大贡献。 他们的家具设计思想建立了瑞典居家环境轻巧而富于人情味的格调。如图1, 马特逊于1936年设计的扶手椅。这种家具轻巧而富于弹性,提高了家具的舒适性,同时又便于批量生产。荷兰的阿尔瓦·阿尔托是以用工业化生产方法来制造低成本但设计精良 的家具而著称的设计师。 阿尔托善于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如图2他于1928年设计的扶手椅是采用胶合板和弯木制成的,轻巧而适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点,既优美雅致而又毫不牺牲其舒适性。在阿尔托的作品中斯堪的纳维亚的功能主义体现的十分明显。阿尔托还运用当地材料,结合工业化的精神,对旧形式提出改良,如图3他设计的“Y ”型和三条腿的坐凳,改变了四条腿的模式,是对传统家具的一个突破。 在建筑方面,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赫尔辛基“文化宫”和“芬兰 宫”(图4)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在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 上,阿尔托设计的芬兰馆,以“运动中的木”为实施方案,柱子以藤条绑扎圆木,曲折的外墙则用启口木板拼接而成,小巧精致、典雅秀美,被誉为“木材的诗篇”。建筑的地点是在赫尔辛基的图朗阿提海湾,纯白的建筑耸立在山上,远远望去像蓝色海洋里白色的风帆,带 给整个赫尔辛基无限的动感[2] 。 在灯具制造方面,经久不衰的汉宁森的PH 系列灯具,在1925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得了金牌,并且至今仍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产品如图5。PH 系列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在陶瓷、玻璃器皿方面,瑞典形成了所谓“瑞典现代”风格。这种新风格的特点是器皿设计造型非常简单朴实,具有良好的功能,适应于大批量生产。斯堪的纳维亚的人情化设计也体现在阿尔托的玻璃制品上展现出来如图6,他在1937年设计的花瓶,采用了有机形态的造型,随意而有机的波浪曲线轮廓,打破传统对称玻璃器皿的设计标准,其创作灵感来自于芬兰湖泊的边界线。他的玻璃制品参加了巴黎国际博览会,成为世界众多博物馆的珍藏品。他主张在设计上应用自然物质与有机形式,并且以流线型为设计特色,表现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的风格。 2解读20世纪40、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作品 20世纪4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 色彩也有早期的原色改为调和色彩,材料的选择也原意使用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到了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朴素而有机—————————————————————— —作者简介:李靖(1979-),女,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产品设计。 解读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 Interpretation of Scandinavian Design Style 李靖Li Jing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抚顺113001)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Fushun 113001,China )摘要: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指的是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国际的一种设计风格,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 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人文因素在设计中的体现,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本文对其进行了探讨。 Abstract:Scandinavian design refers to a kind of design style which is popular in international in 1930s-1950s.It integrates the modern design idea and the traditional design culture,and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 the product,but also stresses the embody of human factors in the design,to avoid too rigid and severe geometric forms.This study discussed it. 关键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设计风格;作品Key words:Scandinavia ;design style ;works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35-02 ·35·

彼得.贝伦斯介绍

彼得·贝伦斯 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1868-1940),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他出生于汉堡,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91年后在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木版画创作,后改学建筑。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基本资料 姓名: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 国籍:德国 出生地:汉堡 出生年份:1868年 去世年份:1940年 专业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作品:德国大使馆(1911-1912)、奥地利烟草公司(1930) 个人简介 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1868-1940)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和勒·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贝伦斯早年在汉堡的艺术学校学习,1897年赴慕尼黑,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1909-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04年参加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组织工作,1907年德国工业同盟在穆特修斯的大力倡导与组织下宣告成立,工业同盟的目的首先是要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

超越功能主义

超越功能主义 摘要:1960年代末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受到质疑,由此出现新的设计思想,包括心理学设计思想,符号学,意大利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性设计。 功能主义设计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初在德国得到系统发展,成为二十世纪的正统主流设计思想,它认为工业设计是作为文化因素参与经济活动,“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体制内的改革”,使劳动高尚化,以克服劳动“异化”;“艺术”是“道德”与“高尚”的代名词。功能主义认为设计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工业时代的特征是机器大生产,机器只能加工几何形状,因此几何形式美就成为功能主义的美学观点,“外形跟随功能”,也就是艺术与技术结合,它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产品设计不要附加装饰,而是通过结构和材料来表现美,通过机器加工来表现完美的几何形式、表面光洁、表面质感和表面机理,表现表面的光顺。它强调造型必须有目的,必须符合功能需要,这也就是说设计必须很理性,不能按照设计师的个人随想。它强调工业大生产,以降低成本满足下层人民需要和国际市场竞争。设计师必须熟悉加工工艺,产品必须能够大生产,为此设计要标准化、系列化、典型。它强调设计应当为大多数下层人民服务,提倡简朴节约,设计的产品必须价廉、结实、耐用、质量高。从192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审美观形成了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对周遍国家有较大影响。他们反对通过设计刺激消费,反对用华丽包装打扮把劣等产品,反对给产品附加装饰。它反对机器中心论,即:把机器作为少数人的拜金工具,为少数人的利益而设计,用机器来奴役人。它坚持以人为本,用艺术作为理想主义和道德力量来改变机器中心论,强调高尚而愉快的劳动。功能主义设计又被称为现代设计、技术美、机器艺术。193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逐步传播到欧洲、亚洲。由于包豪斯一些成员1940年代在美国建立设计学校,从事设计,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美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发展出高层玻璃建筑。 195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大量水泥建筑和高层玻璃建筑,并以次作为“现代性”的象征标志。许多高层内部空间狭小拥挤,有时多达数万人在一座高楼里,并不适合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很难清洗大面积的玻璃。1960年代中期,西方在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出现争论,在美国出现了对现代建筑、心理、和象征方面的批判,逐渐形成后现代理论,批评把追求纯功能目的理性作为大批量产生的唯一目的,认为这种设计缺乏情感色彩,又有人争论艺术在设计中的作用。1965年阿多诺斯在德国工作联盟作了一个报告“今天的功能主义”,批评把功能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并指出一种形式除了具有确定的用途外,还具有象征符号作用。1968年又有人提出不能再把功能主义看成至高无上的设计原理,批评六七十年代水泥板建筑的形式主义使人感到单调。在美国甚至有些高层玻璃建筑被推倒。由此,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各国受到批评,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功能主义设计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1970年代,西方许多家庭已经购买了各种家用电器。这些家电具有各种功能,按照功能主义思想设计是否能够满足人们需要?不能,因为人们对家庭用品的要求很多。有的用具减轻了家务劳动负担和劳动时间,例如洗衣机。有的用品使人们的愿望变为现实,例如,卷发器,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有的用品提高了家务质量,例如各类清洁剂,但是它们也引起新的生态循环问题。然而许多电器和工具,例如吸尘器,只改变了劳动形式,把“手工扫地”变为“操作机器”,既没有减轻劳动强度,又没有减少时间。工业设计逐渐从设计理论意识到了许多新问题,首先是减少时间,减轻家务劳动负担。其次,人们对“单一功能”用品不再感兴趣,而要求“系统功能”,例如组合柜,成套餐具茶具,厨房系统,组合电器,办公室系统。企业生产要求最大产出最少时间。另一方面,为了减少风险,大多数生产厂家只制造少数销路好的产品。设计主要被市场销售所左右,被预现规定好的成本、技术条件、甚至形状和颜色所限死,这样又引起滞销。换句话,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工业设计界提出设计目的应当去满足用户需要,必须有新的设计思想以创新产品概念,这样导致了使用行为的研究,从此心理学成为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1980年代后期,动机心理学被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认知心理学被应用到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中。

10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10.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冰岛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其设计一直以“一枝独秀”的姿态出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形成了设计上以功能为第一要素的功能主义思想,强调从社会民主、使用目的和大众经济水准的角度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 20—30年代北欧五国逐步形成了既不同于奢华的法国装饰艺术风格,又不同于美国商业味浓厚的流线型风格,同时有别于冷漠理性的德国设计的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其特征是:①注重现代与传统、机械化与手工艺、理性主义与人情味的巧妙结合(三个结合),②风格简朴、典雅、明快,③合理运用自然材料并突出材料自身的特点,④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⑤既强调产品的高度理性主义的实用性,⑥又在其设计中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温情脉脉的情调,开创了一种经典的现代设计风格。取得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平衡点。 北欧设计集中于陶瓷、玻璃、灯具、家具及室内设计等方面, 比较突出的国家有瑞典、丹麦和芬兰等。 30年代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走向国际的时代。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大工业相结合,民族、地域特色与国际主义相统一在设计上的典范,其独特的设计特征和近乎完美的设计作品,对以后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也给寻求工业设计发展的国家很多启迪。 别具一格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早在30年代就逐步形成,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和关注。这种风格在四五十年代逐渐成熟,并通过五十年代的一系列国际展览广为传播,成为世界工业设计界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 1954年,美国举办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展览,把它作为“优良设计”的例子介绍给美国设计师和社会各界。 1956—1957年在德国举办了“丹麦的新式样”展览,1960—1961年在美国举办了“丹麦的艺术”展览,1958年巴黎艺术博览馆举办了名为“斯堪的纳维亚的式样”的展览,向巴黎人民展示了北欧设计的风采。1961年在伦敦等国际都市举办了“芬兰制”展览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国际性展览,向世界各国工业设计界全方位展示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的面貌,一股清新的北欧设计旋风刮遍了世界各地,对全球工业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瑞典的设计 瑞典是北欧最早出现自己的设计运动的国家。1900年即已成立了类似于德意志制造同盟的设计组织——瑞典设计协会,功能与德国工业同盟类似,旨在促进设计界的接触,最终达到提高瑞典产品设计水平的目的。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点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点 1、人情味 欧洲现代设计兴起时,曾出现过虽然功能合理、价格也能为大多数人所承受,但在造型上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形成呆板僵化简单粗糙和冷漠无情的感觉,使人产生反感。北欧设计在1900年巴黎博览会初次与世界见面时,就以其既具现代化,又有人情味的展览品在设计界引起轰动,使评论家倍加称颂,使消费者十分青睐。为什么北欧设计具有如此独特的人情味?我们考虑不外乎以下5个因素: 家庭气氛 北欧四国同处北极圈附近,冬天漫长,而且还有漫长的黑夜。由于气候特点,人们往往在家里交往,因此对"家"的概念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重视,对"家的气氛"比其他国家都研究得透彻。所以北欧从住宅、室内、家具、陈设以及家居用品的设计都浸透了人情味 传统风格 北欧设计的现代化,倾注了各自传统的民族特点和传统风格,而不是激进地把现代和传统对立起来,因此容易使本国人民甚至他国人民感到亲切而被接受,必然出现了具有民族传统特点、丰富多彩的北欧现代化设计。 天然材料 北欧地区人民钟爱天然材料,除了偏爱木材以外,皮革、藤、棉布织物等天然材料都被赋予新的生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北欧也用镀铬钢管、ABS、玻璃纤维等人工材料,但整体来说采用天然材料是北欧设计别具人情味的原因之一。 手工艺 在现代产品中采用机械加工的同时,有些还部分用手工艺加工,这是北欧产品加工精湛难以模仿的原因之一。手工艺在现代设计特别是家具制造中体现出了人情味。 简约造型 北欧设计按原来的传统做设计,并加以现代化。丹麦的设计师凯·保杰森曾说,"让线条带有一丝微笑",道出了北欧家具人情味的真谛。北欧四国的家具造型是符合现代设计的主流风格--简约主义(Minimalism)的。简约主义的主要精神是摒弃繁琐、崇尚简约、强调精粹、重视功能。 2、独创性、不随风 北欧设计崇尚独创精神,他们一些有水平的设计人的信条是“不重复自己的作品,更不抄袭别人的作品”,以至新设计、新思路层出不穷。这些独创,往往不仅限于造型本身,而且更多的是由材料应用的创新和结构方法的创新带来的新的造型。在这方面北欧有些创新的项目为世界产品设计做出了贡献。北欧设计另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锁定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设计路线,任何外界干扰均不动摇。北欧的设计师,不愿被控制流派思想所支配,不愿随风摇摆,随波逐流,充满了自信,坚持各自的设计路线和风格。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内容概要:20世纪20年代。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了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是在设计艺术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在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功能主义设计也应随映时代潮流作出相应的变化,达到与人们的生活要求的需求的平衡。 关键词:功能主义包豪斯发生发展 一功能主义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时代的特征便是工具的完善与目标的混乱。”20世纪世界设计艺术的发展史有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新流派层出不穷,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于我们今天依然存在并起较大作用的只剩下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它已经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设计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模式。 二功能主义的发生 与其他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样,功能主义的发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历史。 由于功能主义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工业革命必然的成为功能主义的前提。19世纪,蒸汽机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大工业革命,这便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最基础的物质前提。由于机器的精确化使设计与生产相分离,设计与手工艺生产之间的区别迅速拉大。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传统的由艺术家和工匠完成的任务面临着被各种机器和新材料取而代之的危险”。1851年,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隆重登场,展览的场所是被称作“水晶宫”的由约瑟夫·帕格斯通(Joseph Paxton)设计的建筑,而帕格斯通本身是作为工程师而非建筑师。在这次博览会上一系列由于工业革命带动的新的发明如蒸汽机、引擎、汽锤、车床甚至包括由预制的金属肋拱和薄片玻璃及建成的“水晶宫”都引起了人民对工业革命成果的极大兴趣。由于前面提到的大工业革命引发的“危险”,也由于大机械化的生产在一定的程度上剥夺了人的创造性,在如何“化解”这场“危险”的方法选择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为代表的与机器公然为敌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个人劳动才能将人从机器中解脱出来。另一种是以高弗雷·散帕尔(Gottfried Semper)为代表的“结合论”的观点,他意识了技术的进步是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他在提出手工艺与工业相分离的同时也认为“应该教育培养新型的工匠,让他们学会艺术而理性的方式,理解并且开发利用机器的潜力”。同时,曾参与组织“世界工业博览会”的英国人亨利·科尔(Herry Cloe)也认为只有通过办教育才能解决工业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摘要]彼得•贝伦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他主张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 则。本文论述了彼得•贝伦斯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认可的是技术在设计上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产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并增加生活的趣味。技术的革新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方便舒适。 [关键词]彼得·贝伦斯,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 “艺术不应该再被看作一种个人事务,不应再被看作一种个体艺术家的自我迷幻或奇想——如同他被其情人弄得神魂颠倒的情形一样,我们不想要一种这样的美学——其法则源自浪漫的白日梦,而是要一个真实的美学——其威信基于生活。不过我们也不想要一个孤芳自赏不思进取的技术,而是要一个能显示自身能随着我们时代的艺术脉搏一致跳动的技术。” ——Behrens 彼得·贝伦斯简介 (图1 Peter Behrens 1868-1940) 彼得•贝伦斯(如图1)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彼得·贝伦斯1868年出生于德国,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年风格”组织重要的成员。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 2. AEG电水壶设计与功能主义 贝伦斯的电水壶系列(如图2,图3),是典型的功能主义设计风格;造型通过基本配件的搭配,能够形成多种式样。贝伦斯设定了三种壶体,两种壶盖,两种手柄及两种底座,壶底设为圆底,椭圆底与六面体,从中选择并加以配合,会产生多种样式。由于电水壶采用了标准零件,这些零件为其他更多式样的产品提供了基本元素和组成基础。

全世界400多位建筑大师作品分类整理-清华设计院内部资料

一共437位建筑大师专辑 (含简历,图书和所有存世作品,作品分析等)多年整理成果,现免费分享。 这里是目录,下载共48G。 先看看文件

给您带来不便,还请见谅。以下是我整理资料的内容缩图。 世界建筑大师名录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里查德·巴克明斯行·福勒(R. Buckminster Fuller) 维廉姆·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格伦·默克特(Glenn Murcutt)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

彼得 贝伦斯的设计理念及对我的影响

彼得?贝伦斯的设计理念及对我的影响 彼得?贝伦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他的简约理性的设计理念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随处可见。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彼得?贝伦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他出生于汉堡,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91年后在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木版画创作,后改学建筑。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1897年赴慕尼黑,1898年开始设计工业产品。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地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他主张对造型规律进行数学分析,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则。这体现了他的严谨和理性。我想作为工业产品设计来说理性的分析是必需的也是首要的。工业产品的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他的设计应该严谨。不光是工业设计,做任何设计都应有理性的分析。人类的需求总是由低到高,生存得到满足才有美的追求。工业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应先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在追求艺术的表现,这就要设计的严谨和理性。 彼得?贝伦斯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与艺术家所坚持的传统相比,技术更能够确定现代风格,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消费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趣味。在技术与艺术之间彼得?贝伦斯更倾向于技术,我想这事很关键的一点,技术的革新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方便舒适。彼得?贝伦斯的设计理念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他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设计中基本摈弃了繁琐的装饰,强调产品的外形结构和良好的功能,特别是1909年设计的系列电水壶最能体现他的设计精神。 彼得?贝伦斯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方面也有很明显的表现,也可以说贝伦斯是现代工厂建筑设计的先驱人物。贝伦斯于1909年-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他设计的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其造型简洁,摒弃了任何附加的装饰,是贝伦斯建筑新观念的体现,贝伦斯把自己的新思想灌注到设计实践当中去,大胆地抛弃流行的传统式样,采用新材料与新形式,使厂房建筑面貌一新。钢结构的骨架清晰可见,宽阔的玻璃嵌板代替了两侧的墙身,各部分的匀称比例减弱了其庞大体积产生的视觉效果,其简洁明快的外形是建筑史上的革命,具有现代建筑新结构的特点,强有力地表达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理念。 现在的建筑应该以简约为主,从社会整体来说我们都生活在快节奏的环境中,简约可以让我们感到一点精神的放松,如果满大街是哥特式的建筑肯定会让人们眼花缭乱,而且人们也没有精力去把所有的建筑弄的像哥特式那样的繁琐,所以简约更适合现代建筑。 彼德·贝伦斯一直关注“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探索,逐渐看清了设计艺术改革与发展的道路,认识到新时代的设计必须将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紧密结合才能拥有活力。现在的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使得一个个建筑奇迹得以实现,像首都机场的新航站楼无疑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现代的技术和材料让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所以设计要想有新的创造力就应该和现代技术和材料相结合。 我认为彼德·贝伦斯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简约的理性的思想。设计应该是在满足使用需求下,对艺术的追求。我非常认同彼德·贝伦斯的设计理念,简约已成为现在人们生活的主流,我想我们可以把这种简约理解为简单或是单纯,或是在紧张的社会节奏中所缺少的安宁。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大家应该都会有印象,在大多的科幻片中人们所构想的未来社会环境都是非常简单的、高大的、非常方便先进的。这也是从侧面体现了人们对彼德·贝伦斯设计理念的认同。尽管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彼德·贝伦斯的设计理念将依然影响我们的生活。 0911212048 09艺本2班 郑超

国内外建筑大师名单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里查德·巴克明斯行·福勒(R. Buckminster Fuller)

贝伦斯设计师简介

贝伦斯设计师简介 贝伦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他出生于汉堡,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91年后在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木版画创作,后改学建筑。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基本资料 姓名: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 国籍:德国 出生地:汉堡 出生年份:1868年 u6 n0 Y* ~% T) W- f 去世年份:1940年 专业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作品:德国大使馆(1911-1912)、奥地利烟草公司(1930) 个人简介 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1868-1940)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和勒·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贝伦斯早年在汉堡的艺术学校学习,1897年赴慕尼黑,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1909-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04年参加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组织工作,1907年德国工业同盟在穆特修斯的大力倡导与组织下宣告成立,工业同盟的目的首先是要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规劝美术、产业、工艺、贸易各界人士,共同推进“工业产品的优质化”,工业同盟的口号就是“优质产品”。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开始了他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第一次聘用一位艺术家来监督整个的工业设计,及让一位艺术家担任董事,并成为艺术设计史上第一个担任工业公司艺术领导职务的人。

彼得.贝伦斯和阿尔瓦.阿尔托

彼得.贝伦斯: 彼得·贝伦斯,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 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 斯·范·德·罗和勒·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 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1909-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 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 筑”。 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聘请担任 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开始了他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贝伦斯为AEG作 了大量的平面设计,AEG的标识在几年时间内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欧 洲最著名的标识之一。作为工业设计师,贝伦斯设计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如弧光 灯、电风扇、电水壶等,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他把外貌的简洁和功 能性作为工业产品的审美理想。 贝伦斯写了许多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主张对造型规律进行数学分析。他拒绝复制历史风格,而在研究植物、花卉的造型和动物界、植物界线条的基础上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则。他的风格接近几何图形,因而易于转向纯工业形式的创作。贝伦斯还认为,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消费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趣味。 阿尔瓦.阿尔托: 阿尔瓦·阿尔托,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 阿尔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 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阿尔托 的创作范围广泛,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到市政中心设计,从民用建筑到 工业建筑,从室内装修到家具和灯具以及日用工艺品的设计,无所不包。 简洁、实用是芬兰设计的特点,构思奇巧是芬兰设计的精髓。芬兰人特别擅长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设计目的。 阿尔瓦·阿尔图开辟了家具设计的新道路,在30年代创立了"可弯曲 木材"技术,将桦树巧妙地模压成流畅的曲线。阿尔托将多层单板胶合起 来,然后模压成胶合板,这些实验创造了当时最具创新的椅子。代表作有 芬兰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

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 作者:宫婉莹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3期 摘要:德国是现代设计最直接的发源地,而德国现代主义的兴起与贝伦斯的设计实践分不开。同时,贝伦斯影响和教育了一批新人,他们是第一代成熟的工业设计师与现代建筑设计师,为现代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建筑和设计方面的开拓性探索一直影响到今天,也将作用于未来的设计。彼得·贝伦斯作为现代设计的先驱,当之无愧。 关键词: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 提及彼得·贝伦斯,“工业设计之父”这一词条即刻萦绕于心。而贝伦斯不仅是第一代成熟的工业设计师与现代建筑设计师,更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影响和培养了一批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作为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当之无愧。 一德国的现代设计先驱 彼得·贝伦斯是一位罕见的设计全才,在建筑、家具、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玻璃设计、工业设计多方面均有划时代的建树。他最初在汉堡学习,而后去慕尼黑作为一位画家和平面设计师为一些公司设计作品。1896年贝伦斯也依惯例去意大利“朝圣”,回到慕尼黑后就参加了包括雷曼施米特(Riemerschmidt)在内的一个设计协会“联合车间”,并于1898年设计出他的第一件家具,次年在当地展出。以后4年间他移居达姆斯塔特,成为当地“艺术家画廊”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在这里,在设计教学中,他与现代工业化生产密切结合的设计思想逐渐发展成熟。 彼得·贝伦斯是德国“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师,1902年左右他开始从青年风格运动中分离出来,发起了新的现代设计运动。贝伦斯的设计活动始终都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并于1907年被任命为当时一家大公司的专业工业设计师,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但贝伦斯以后的生涯则逐渐以建筑设计为中心,同时兼及家具、灯具等多方面产品。他以混凝土、钢、玻璃设计的厂房是现代工业建筑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的几年中,贝伦斯的设计活动频繁,并于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最主要的创办人,成为现代运动最重要的先驱之一。 1.在建筑方面。彼德·贝伦斯一直关注“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探索,逐渐看清了设计艺术改革与发展的道路,认识到新时代的设计必须将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紧密结合才能拥有活力。从20世纪初开始,贝伦斯开始探寻适合大工业机械生产方式的设计道路,并成为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

简介德国青年风格以及贝伦斯

简介德国青年风格以及贝伦斯德国“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这一名称出现的,它是因创办的周刊《青年》杂志而得名的。艺术家、建筑家以《青年》杂志为中心,希望通过手工艺的传统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响。初始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后来逐渐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法国等新艺术运动主流,开始和格拉斯哥四人相似的探索,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大约从19世纪90年代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等领域开始了。德国的“青年风格”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新艺术运动”在设计风格上基本是一致的,“重视自然主义的装饰手法,具有反对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思想倾向”。 德国“青年风格”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非常类似,具有明显的哥特式复古倾向,设计风格强调自然主义的形式,装饰图案上多以春天田野、天鹅、盛开的鲜花等为主题。第二阶段,这时的设计风格与法国、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风格越来越接近,设计风格上有两种不同倾向: 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被称为“日本式”; 以德国建筑家贝伦斯为代表的“无装饰风格”。“青年风格”在建筑设计上的影响非大。 “青年风格”的重要代表人物贝伦斯是“青年风格”建筑师的代表,新建筑运动的早期领袖,德国工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德国最早的工业设计师,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被称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1903年,贝伦斯被任命为德国国杜赛尔多夫学术和工艺学校校长,开始了现代设计教育改革。 彼得·贝伦斯辉煌的设计事业是从通用电器公司开始的,担任通用电器公司的艺术顾问。从此,贝伦斯致力于工业产品设计的研究,为这个德国最大的公司设计电风扇、电灯、电水壶以及建筑。他把公司的商标,产品目录、办公用品、信封、徽章以及电扇、路灯等都重新进行了设计,使之成为世界最早的企业形象设计项目,并开创了企业形象系统设计之先河。在公司中,最能体现贝伦斯设计精神的是1909年完成的系列电水壶设计壶的一些小部件,如插头、把手、盖等都按标准化进行批量生产。贝伦斯设计的产品,坚持从功能出发,基本抛弃了繁琐的装饰,强调简洁、功能良好的外形和结构,受到工业界的好评。贝伦斯从事广泛的

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

浅析结构美学与功能美学 学生姓名:邱育超 学号:3120106218 专业:工业设计 指导老师:邱志荣

浅析结构美学与功能美学 摘要:本文中着重分析了自大机器时代以来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直接的矛盾, 深入分析“结构美学”和“功能美学”的各自含义,寻找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脱离大机器时代,面对当前设计环境的需求,分析寻找“结构美学”与“功能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关系,面对当前工业设计在社会实践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功能主义美学

关于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此后,关于何为美得争议层出不穷,在《存在与华夏文明》这一书当中,大陆学者易万成对美学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在工业设计领域,一直有“功能美学”与“结构美学”的争论。 简单的来说,功能美学即“功能主义”,主张功能至上,功能主义大师路易斯·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随功能”促进了这一名词的产生。 而结构美学这一概念最早常用语法国的文学领域,代表了一股无所谓作品表现的客观世界,而是研究语言信息场所内语言的美学功能的风潮。在工业领域方面,符合这“构成主义”理想的美学即为结构美学,简单的说就是“功能要符合形式”。 而反映在现代工业设计教学领域,即使工科性工业设计和艺术类工业设计之间的一矛盾。 回过头去看一百多年前,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潮流的两面旗帜,皆影响深远。在“功能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大力宣传下,从功能出发一度被当做是工艺设计的规则,而伴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发展,这一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当然也延伸到工艺美术的各个领域当中。而由此也催生了新古典主义运动的产生,开始无休止的功能形式之争。 由于层次不穷的关于“结构”与“功能”的争论与论述,设计师与美学家们也开始思考其中的辩证关系。关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我也有所思考。 首先关于”功能美学“,我认为其表现的功能美包括有“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仔细研究,不难看出有关“结构美学”的种种端倪。重点介绍“使用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1、正如柳冠中显示所说的,使用是个动词,它包括两方面的动作,一方面是人的动作,一方面是物的动作。当这两方面达到一致则实现了使用功能。 而在人使用的器物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对器物进行设计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人的使用动作。而一般来说,对称的器物要比不对称的器物好用,因此,原始人在制造他们的器物时,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去追求对称,以求使用上的便利。到了今天,人们不仅用对称的原理来设计各种产品,,还不断创造新的结构和形式来达到优良是使用功能。从中不难体现出“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统一关系。 2、认识功能“包含于“识别”和“象征”两方面 (1)识别功能起源于在工业化时代,设计和制作分离,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的关系更复杂多样,同一形式的产品,可能是不同功能的产品;同一功能的产品,可能有许多不同造型。随便审美的提高,设计师在提高认识功能上创造了各种设计方法,也体现了“功能主义”对“结构主义”的需要。 (2)而象征功能是指设计艺术通过形状、材质、色彩和装饰等要素来实现物品的不同象征含义。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象征功能对于集权统治是分重要。而在现代社会中,物品的象征功能代表着文化和生活品质等各方面的个性差异。所以“结构主义”在其中的表现尤其重要,毕竟人--是追求美的。 3、“审美功能”顾名思义,在实现“功能的美”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结构的美”。审美功能体现在设计中要求外观形态赏心悦目,内在形式结构符合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