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脑内重要神经核团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简介

Methods for neuroscience research and nuclei in brain

1.实验目的

理解神经核团的概念,理解重要的神经核团;掌握脑立体定位图谱的使用方法;了解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实验器材、试剂及实验材料

手术刀、毛剪、注射器,

1%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依文氏蓝(Evans Blue),

大鼠。

3.实验步骤

3.1脑的大致结构和重要神经核团

脑膜至外由内分别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其下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等结构。重要的核团(神经内分泌相关的丘脑下部核团)有:PVN(室周核)、PeN (室旁核)、SON(视上核)、ME(正中隆起)、Hippocampus(海马)等。下表给出几个重要核团的大致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核团在不同截面上的位置和形状是不同的,因此具体位置应查阅图谱。

神经核团距离前囟(mm)中心线两侧(mm)距脑背侧(mm)

PVN(室周核)-1.0~-4.2 0.0~0.8 5.0~5.5

PeN(室旁核)0.0~-3.2 0.0~0.5 6.5~9.5

SON(视上核)0.0~-1.8 1.0~2.3 8.5~8.8

ME(正中隆起)-2.4~-3.4 0.0~0.5 9.5~10.0

Hippocampus(海马)-1.8~-6.2 0.5~6.3 3.2~8.0

3.2实验内容

a)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

b)在颅骨前囟后3-5mm处打孔;

c)用微量注射器吸入3μl依文氏蓝,注入大鼠背侧三脑室。

d)大鼠断头,除去颅骨,观察脑的结构。

George Paxinos and Charles Watson,The Rat Brain in Stereofaxic coordinates,Academic press,1986 4.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

6.1脑立体定位仪的原理

a)脑立体定位仪分为两大类:直线式和赤道式。

b)直线式脑立体定位仪的设计原则

c)利用动物颅骨表面的某些解剖标志同脑表面及深部某一结构的相对恒定关系,从外部确

定脑深部各结构的位置。

d)用立体空间直角坐标,以mm为单位,描述脑深部某结构所在的空间位置。

e)用一坚固的金属主框,加上杆、夹组成准确而对称的头夹。用一组有三维立体滑尺的电

极移动架来导向,电极可准确地插入脑内某一指定结构。

6.2使用方法

a)装上耳杆、上颌固定器、电极移动架,调整主框架至水平,测试两耳杆中心接触处是否

在正中处。

b)装上架假电极,用假电极测定耳杆中心的高度,然后将电极移到门齿板上缘,调整门齿板

比耳间线低5mm(该调整须根据图谱定,要与图谱中的方法保持一致)。

c)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小鼠(40mg/kg),将其固定在定位仪上。

d)按图谱确定核团的位置,在颅骨相应位置打孔。

e)按图谱在相应核团埋管。

5.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神经科学的发展与的研究方法的进步密切相关。总体上,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六

大类:形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电生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及脑成

像技术。

7.1形态学方法

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形态学方法有束路追踪、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其他还有受

体定位、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形态定位等方法。

7.1.1束路追踪法

追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神经解剖学研究中的重大目标,它对研究神经元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学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的逆行和顺性溃变(顺行溃变指胞体或轴突损伤后的轴突终末的溃变,逆行溃变指去除靶区之后神经元胞体的溃变)研究。20世纪40年代主要手段是镀银染色法,根据变性纤维的形态变化来判断变性纤维。20世纪50年代发展了Nanta法,能遏制正常纤维的染色而仅镀染出变性纤维。但该法不易显示细纤维,1971年Kristenson等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幼鼠的腓肠肌及舌肌结果在脊髓和延脑的相应部分运动神经元胞体内发现HRP 的积累。不久LaVail正式使用HRP作为轴突逆行追踪,以后遂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HRP 可被神经末梢、胞体和树突吸收,轴突损伤部分也可摄入。在胞体内,HRP的活性可持续4~5天,在溶酶体内对联苯胺呈阳性反应而显现出来。被标记的神经元可以清晰的显示胞体、树突及轴突。

除了HRP标记法,还有荧光物质标记法、毒素标记法、注射染料等方法。

7.1.2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细胞内多肽、蛋白质及膜表面抗原和受体等大分免疫组织化学术是应用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学原理子物质的存在与分布。这种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进展迅速,应用广泛,成为生物学和医学众多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近年随着纯化抗原和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广泛开展以及标记技术不断提高,免疫组织化学的进展更是日新月异,不仅用于许多基本理论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而且也用于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等临床实际。

组织的多肽和蛋白质种类繁多,具有抗原性。分离纯化人或动物组织某种蛋白质,作为抗原注入另一种动物体内,后者即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从被免疫动物的血清中提取出该抗体,再以荧光素、酶、铁蛋白或胶体金标记,用这种标记抗体处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记抗体即与细胞

的相应蛋白质(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常用的荧光素是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荧光抗体抗原复合物。常用的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从辣根菜中提取的),它的底物是3,3'-二氨基、联苯胺(DAB)和H2O2,HRP使DAB氧化形成棕黄色产物,可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铁蛋白和胶体金标记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也可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

标记抗体被检抗原的结合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法,即如上述用标记抗体与样品中的抗原直接结合。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敏感度不及间接法。间接法是将分离的抗体(第一抗体简称一抗)再作为抗原免疫另一种动物,制备该抗体(抗原)的抗体(第二抗体简称二抗),再以标记物标记二抗。先后以一抗和标记二抗处理样品,最终形成抗原一抗-标记二抗复合物。间接法中的一个抗原分子可通过一抗与多个标记二抗相结合,因此它的敏感度较高,而且目前国内外均有多种标记二抗商品供应,使用方便。间接法中较常用的是一种称之为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peroxidase-anti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PAS法),该法除需一抗和二抗外,还需制备HRP标记的抗酶抗体,即以HRP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制成抗HRP抗体,再以HRP标记该抗体制成由3个酶分子与2个抗酶抗体组成的相当稳定的环形PAP复合物。标本先后以一抗、二抗和PAP复合物处理后,再以DAB显色,即可检测抗原的分布。此法由于细胞内的抗原通过抗体的层层放大而与多个酶分子结合,因此敏感性很强。免疫组织化学术近10年来又有新进展,如生物素-亲合素等新颖试剂的应用,为检测微量抗原、受体、抗体开辟了新途径。生物素(biotin)又称维生素H,是从卵黄和肝中提取的一种小分子物质(分子量244.31);亲合素(avidin)又称卵白素,是从卵白中提取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68kD)。每个亲合素分子有生物素结合的4个位点,二者可牢固结合成不可逆的复合物。生物素-亲合素的应用大致有三种方法。①标记亲合素-生物素法(labelled avidin- biotin method,LAB法):将亲合素与标记物(HRP)结合,一个亲合素可结合多个HRP;将生物素与抗体(一抗与二抗)结合,一个抗体分子可连接多个生物素分子,抗体的活性不受影响。细胞的抗原(或通过一抗)先与生物素化的抗体结合,继而将标记亲合素结合在抗体的生物素上,如此多层放大提高了检测抗原的敏感性。②桥连亲合素-生物素法(bridged avidin-biotin method,BAB法):先使抗原与生物素化的抗体结合,再以游离亲合素将生物素化的抗体与酶标生物素搭桥连接,也达到多层放大效果。③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ABC 法);此法是前两种方法的改进,即先按一定比例将亲合素与酶标生物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复合物),标本中的抗原先后与一抗、生物素化二抗、ABC复合物结合,最终形成晶格样结构的复合体,其中网络了大量酶分子,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抗原的灵敏度。现有配制现成的ABC药盒商品供应,操作简便,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7.1.3原位杂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

原位杂交术是一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它是通过检测细胞内mRNA和DNA序列片段,原位研究细胞合成某种多肽或蛋白质的基因表达。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两条单链核苷酸互补碱基序列专一配对的特点,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RNA或DNA片段即核酸探针(probe),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RNA或DNA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标记物的显示,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此项技术需首先制备某种核酸探针,其种类主要有三种:①利用大肝杆菌重组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DNA,制成互补DNA探针(cDNA);②应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制成线性DNA模板,在体外转录获得反义RNA探针(cDNA);③依照待测核酸的核苷酸序列,应用DNA合成仪合成寡聚核苷酸探针。cRNA和cDNA的常用标记物有32S、32P、3H等放射性核素和荧光素、生物素、地高辛等非放射性物质。组织学应用的原位杂交术主要是染色体原位杂交和细胞原位杂交。前者是研究遗传基因、抗原基因、受体基因、癌基因等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与表达;后者是研究细胞某种蛋白质的基因转录物mRNA在胞质内的定位与表达。核酸分子杂交术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它是免疫细胞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讨细胞功能的表达及其调节机制的,

已成为当前神经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7.2生理学方法

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理学方法有行为学方法、神经递质释放量的测定等,其中行为学方法最为常用。

7.4.2行为学方法

行为学方法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之上。条件反射是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于20世纪初提出的。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巴甫洛夫及其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另一种条件反射叫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把一只饿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即喂食以强化这一动作,经多次重复,鼠即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动物只对某一个待定信号,如灯光、铃声出现后,做出踩杠杆的动作,才给以食物强化,这类必须通过自己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

7.4.2电生理学的方法

电生理学的方法包括胞外记录、胞内记录、脑内电刺激、电压钳、膜片钳、脑电图等技术。

电生理学发源于1791年。电流计的发明和应用于电生理学,初步满足了记录生物电活动的变化量小而变化速度快的特点。1922年Erlanger和Gasser用了电子管放大器和阴极射线示线器,才彻底满足了记录生物电活动的基本特点。从此神经生理学得以迅猛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剑桥大学Hodgkin学派利用微电极技术,而且选用了理想的实验标本枪乌贼的巨轴突,在修正了Bernstein膜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动作电位的钠学说,阐明了神经冲动的传导理论。约在同一时期,Forbes和Renshaw等运用微电极开始了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活动的工作。Hodgkin等人为精确测量神经活动中的离子运动,发展了电压钳实验技术。电压钳把单一的跨膜离子流从众多的离子流中分离出来,通过离子流的测定来分析离子通道开放及关闭的动力学变化。双微电极电压钳技术是把两根尖端小于0.5μm的玻璃电极插入细胞内分别作为电位记录电极和电流注入电极。电位记录电极引出的膜电位经电压钳仪的前置放大器放大后,输入至电压钳仪的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而人为控制的指令电位输入其整输入端,两者的不断进行比较,将差值送入驱动放大电路,两者的任何差异都会被放大电路放大,并通过电流注入电极将相反方向的电流注入细胞,是膜电位钳制在指令电位水平。此时,注入细胞的电流值与标本兴奋时的跨膜电流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此基础上, Neher又发展了膜片钳技术。它是将尖端直径仅为1μm的玻璃电极吸附到细胞膜表面上,对微电极内施加负压,微电极与细胞膜形成10GΩ的高阻封接,可记录膜上的pA级的离子通道电流,为从分子水平了解生物膜离子单通道的开、关动力学,通透性和选择性提供了直接手段。为此Neher获得1991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在电生理技术中脑电图和诱发电位的描记反映了脑细胞群体活动的总和性电位,在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神经系统的电生理方法,对神经科学的理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7.3生物化学的方法

经典的生物化学方法包括离心、电泳、层析、质谱等。由于生物化学方法与药理学、免疫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又发展了放射免疫(Radioimmunoassay,RIA)、放射受体和免疫印迹等方面。离心法是各种制备、鉴定方法的起始步骤,几乎没有一个实验没有离心法,也几乎没有一个实验仅用离心法就能完成。各种层析法是用来制备、鉴定和分离物质的主要手段,通常需将几种不同的层析法交替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由于HPLC和FPLC的使用,使分离的效率和分辨率大大提高。RIA 是用来检测生物体内低含量物质(如神经介质、激素)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抗体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RIA主要用来分析研究受体的特性,也可用于测定某一受体的配体的含量及分析比较各种配体的作用强度。免疫印迹法结合了电泳及KIA的优点,是鉴定蛋白质及肽类分子的理想方法。

7.4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同神经生物学结合产生了分子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神经生物学中的应用有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遗传连锁分析、反向遗传学等。

7.4.2PCR

PCR是利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体外快速扩增DNA的技术。通过PCR可以简便、快速地从微量生物材料中获得大量特定的核酸,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微量核酸样品的检测。PCR技术原理是将欲扩增的DNA做模板,以和模板正链和负链互补的两种寡聚核苷酸做引物,经过模板DNA的变性、模板与引物结合复性及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发生引物链延伸反应的三步循环来扩增两引物间的DNA片段。每一循环的DNA产物经变性后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DNA。这样,目的DNA的数量将以2n指数形式累积,短时间内的30个循环,DNA量就可达到原来的上百万倍。

7.4.2神经与精神性遗传疾病的基因定位、分离克隆与突变检测

基因定位是基于基因的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在家系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位点(致病基因和遗传坐标)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会发生交换和重组。重组率越高,两个位点在一起传给后代的机会就越少,反之,越高。通过用覆盖密度适当的遗传图中的遗传坐标在家系中进行连锁分析,以此找到与某以作标紧密连锁的致病基因,从而确定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粗略位置。常用的遗传坐标有RFLP、小卫星坐标、微卫星坐标及单核苷酸多态坐标等。关联分析是在可能的候选致病基因附近选择遗传坐标等位片段多态性,在正常人和病人之间进行比较,得到某一坐标等位片段和引起疾病基因关联的相对危险度。

基因的分离与克隆的基本原理是在克隆有人基因组的Y AC(或BAC或cosmid等文库中找到对应于基因定位的染色体区域,通过STS是载有该区域片段的文库按正确方向排列成重叠群。寻找到存在这些片段上的基因,再用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切割分离,并克隆到按设计要求的载体上。

7.5影像技术在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7.5.1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

CT技术的关键是X光源,X光检测器和计算机系统。位于头颅一侧的X光源发出一束平行的X光束,X光束透过头颅后由位于头颅另一侧的X光检测器接收。X光源和X光检测器可围绕头颅作180度旋转,在每个旋转角度上都可以得到一组放射密度测量数据。计算机把成千上万的不同位点的放射密度换算成相应的衰减系数,然后根据每一个位点的衰减系数大小用不同的黑白亮度来显示。CT可清楚地显示颅骨、脑组织和脑脊液,但不能用于检测大脑的功能。

7.5.2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核医学发展的一项新技术,代表了当代最先进的无创伤性高品质影像诊断的新技术,是高水平核医学诊断的标志,也是现代医学必不可少的高技术。

PET的独特作用是以代谢显像和定量分析为基础,应用组成人体主要元素的短命核素如11C、13N、15O、18F等正电子核素为示踪剂,不仅可快速获得多层面断层影象、三维定量结果以及三维全身扫描,而且还可以从分子水平动态观察到代谢物或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用以研究人体生理、生化、化学递质、受体乃至基因改变。PET可以说是同位素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ECT)的一种。

正电子发射是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方式之一。这类核素在自发地从不稳定状态向基态衰变过程中,从核内释放出与普通电子一样但电荷相反的粒子,即正电子。正电子是一种反物质,从核内放出后很快于环境中自由电子碰撞湮灭,转化为一对方向相反、能量为511kev的γ光子。如果在这对光子飞行方向上对置一对探测器,便可以几乎在同时接受到这两个光子,并可推定光子发源(即正电子发射)点在两控头间连线上。通过环绕360°排列的多组配对探头,经探头对间符合线路检验判定每只探头信号时间耦合性,排除其它来源射线的干扰,得到探头对连线上的一维信息,再用滤波反投射方式,将信号按探头对的空间位置向中心点反投射,便可形成与探头组连线轴平行的断层面正电子发射示踪剂分布图像。这种探测方式一次只反映一个层面的信息,与CT探测方式很接近,实用中常用多层排列的探头对,配合层间符合线路,以利探测并重建更多层面的图像。

在临床中,当由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所标记的示踪剂(显像剂)注入血流后,到达全身,聚集在特定的器官或某一部位,通过对应的探头,采用符合线路技术,探测器从360°方向检测不同部位的光子,记录释放出光子的时间、位置数量及方向。显像装置绕人体旋转,多角度采集,信息经计算机贮存,再通过影像重建原理获得人体各部位横断、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影像。PET显像仪的结构与X线、CT或SPECT基本相似,由探头、数据处理系统、图像显示及检查床组成。

大多数PET使用放射性2-18氟-2-D-脱氧葡萄糖(FDG)作为示踪剂,这种类型的葡萄糖与普通葡萄糖化学性质相似,可在人体中产生有标记的代谢物,并且在人体中存留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正常脑组织、心肌组织、肾脏及膀胱组织由于高糖代谢的需要因而对FDG摄取较多。其它一些组织如肝脏、肌肉和肠壁由于其糖代谢水平低,则对FDG的摄取量较少,显示出的FDG活性水平也较低。其它用于PET研究的示踪剂如[15O]H2O可用来测量局部脑组织、心脏或肾脏的血流量,18F-DOPA、18F-UDR可用于评价受体的部位、密度及活动水平等。FDG PET中病人所接受的放射线剂量与CT基本相似。

7.5.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xonance imaging, MRI)

磁共振成像从原理的发现到目前临床各种先进成像技术的应用,是基于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不断认识。1924年Pauli发现电子除对原子核绕行外,还可高速自旋,有角动量和磁矩。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Percell及斯坦福大学的Bloch分别独立地发现磁共振现象并接收到核子自旋的电信号,同时将该原理最早用于生物实验,在物理学、化学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52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磁共振成像的设想出自Damadian。1971年发现了组织的良、恶性细胞的MR信号有所不同。1972年P. C. Lauterbur用共轭摄影法产生一幅试管的MR图象。1974年作出第一幅动物的肝脏图象。

核子的自旋和磁矩的存在,使其能够在强大的磁场中旋进。Radi测出不同核子的角动量和磁矩。不同核子在同一磁场中其磁矩和角动量各不相同。同一核子在不同场强的磁场中,其振荡频率也不相同。

磁共振是共振现象的一种,是指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外界能量产生的一种能量跃迁现象。这种跃迁只能出现在相邻两个能量级之间。所谓外界能量是指一个激励电磁场(射频磁场),它的磁矢

量在某一个平面上旋转,因此,除其旋转频率正好与原子核回转频率相同外,其自旋方向必须和核磁矩相同,原子核才会吸收到能量,这是磁共振现象的必要条件。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成像技术方法,但总的设计思想是如何用磁场值来标记受检体中共振核子的空间位置。发生共振的频率与它所在的位置的磁场强度成正比。如果能使空间各点的磁场值互不相同,各处的共振频率也就不同,把共振吸收强度的频率分布显示出来,实际就是共振核子的分布,即核磁共振自旋密度图象。但不可能使同一时刻的三维空间中各点具有不同的磁场值,所以需设计突出各特定点信息的方案。要达到此目的,首先可对观测的对象进行空间编码,把研究对象简化为由n x,n y,n z个小体积(体素)的组成,然后采用依次测量每个体素或由体素排列的线或面的信息量,再根据个体素的编码与空间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实现图象重建。由于成像的灵敏度、分辨率、成像时间和信噪比(S/N)等要求不同,产生了多种成像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投影重建法;二是非投影重建法,包括线扫描成像法和直接傅立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成像法。

Step of stereotaxic surgery

a)The stereotaxic instrument is fixed.

b)To achieve the flat skull position, the incisor bar was adjusted above interaural zero.(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 of brain maps).

c)Mice were anesthetized with sodium pentobarbital (40 mg/kg body weight, i.p.) for stereotaxic surgery. Compared to a rat, the skull of a mouse is paper thin. The airways run through the centerline directly between the two ears. Thus, it is very easy to strangle a mouse with even lightly applied ear bars. If ear bars are used on a mouse, the surgeon must be very watchful to see that they are in firmly enough to hold the head stable, and that the animal continues to be able to breath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dure. To avoid this, most researchers working on mice use a nose only holder, and not ear bars. This, however, introduces serious instability, particularly if the surgery is back toward the brainstem, as the leverage to move increases the further back the work is being done. Instability means reduced accuracy, and more animals needed. An alternative is the Cunningham head holder for mice (or neonatal rats, where a similar situation applies) that employs light, small plastic ear bars that allow the surgeon to feel the pressure of application better than with the heavy stainless steel ear bars commonly used. These allow ear bars to be used successfully on adult mice.

d)Stainless-steel guide cannulas are implanted into nucleus according to brain maps. Guide cannulas were fixed to the skull with three screws and dental cement.

Notes

Earbar zero vs. Bregma

Ear bar zero is the point at which the ear bars meet in the center of the stereotaxic instrument when no animal is installed. Bregma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point on the skull where four skull plates meet in development. Bregma is where an AP and an anterior ML suture line cross. It’s position relative to brain landmarks has been shown to be quite constant in the rat. Lamda is a similar point located more caudally over brainstem, where a second ML suture line crosses the midline suture. An atlas of stereotaxic coordinates must employ an agreed-upon reference frame. Early atlases used ear bar zero, and the tooth bar 5 mm below the ear center, as the zero reference point and plane. It was noticed that this tilted older rats heads less than younger rats, and that most of the brain was far away from the zero point where the ear bars met. A few published studies found greater accuracy using bregma and skull flat (bregma and lamda at the same vertical coordinate) a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and the bregma/skull flat reference coordinate system is used in virtually all stereotaxic atlases available today. ( the users’ guide of https://www.360docs.net/doc/362905427.html,)

6.思考题

4.1什么是神经核团,请列举几个神经核团。

4.2如何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7.参考书

徐叔云等,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包新民等,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徐科等,神经生物学纲要,科学出版社

https://www.360docs.net/doc/362905427.html,,关于小鼠脑图谱的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362905427.html,,关于人脑图谱的网站

实验二显微冷冻切片机(Microtome Cryostat)的使用和大(小)

鼠脑组织切片操作

(How to operate a microtome cryostat and cut the brain section)

1. 实验目的:

掌握显微冷冻切片机的使用,辨别重要核团(SON,PVN,海马),PVN。了解大,小鼠脑立体定位图谱。

2. 实验器械和材料:

大、小鼠大脑,手术器械,显微冷冻切片机,包埋剂(胶水代替),大、小鼠立体图

谱。

3.实验步骤:

3.1.安装刀具,移上安全杆。调整切片机温度到-20℃(右手边up 和down 二个按钮调节,

up调高温度, down,降低温度)。

3.2.从-80℃冰箱取出脑组织在切片机或-20℃冰箱中放1小时左右,目的为了平衡组织

温度,太冷会在切片时出现脑片破裂的情况。

3.3.用包埋剂(胶水代替)把组织固定在载物盘上(Blocker),注意一定要把脑放正。

3.4.后退样品固定器(specimen holder),固定载物盘,并适当调节摇杆, 使的上下左右都

正。

3.5.打开安全杆,.前进载物盘,到适当位置(不要离的太近,以免不小心损坏刀,也不

要离的太远)。

3.6.调整刀距(切片厚度,section thickness and trim thickness),摇动把手(handwheel),

开始切片(sectioning)。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大一点的刀距(trim thickness,

10-500um),到一定位置时使用调到需要的最后切片厚度(section thickness, 1-20um)。

3.7.到适当时候,贴几张脑片以确定上下左右是否正,并对照图谱找出大概位置。注意:

贴片时手放在载玻片的两头,一端靠在切片机刀尾的位置轻轻往下压。

3.8.对照图谱找到所要找到的核团并各留具有SON,PVN,海马(CA1,CA2,CA3)

的典型脑片,并作上标记。

**PVN的确定:

确定SON后,根据图谱算出所剩刀数,切去几刀后,贴片,用伊文斯蓝染色一分钟左右,倒去染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开始出现PVN时呈芽状,然后芽变大, 并

向上向外扩, 成伞状。

3.9.把脑片保存到-20℃或-80℃冰箱,以待以后使用。

3.10.清洁切片机,复原。

注意:切片机非常昂贵,请好好爱护,并且所有操作严格按照示范来,并在有老师的

情况下操作。

4. 实验总结:确定SON,PVN和海马, 描绘PVN形状。

5. 问题:在切片过程中,视束有什么变化?并画出出现SON,PVN 和海马时视束的形

状。

6. 参考文献:

1. Joachim, F.R. K?nig and Dipl. Biol. Renate A. Klippel. The rat brain: A stereotaxic atlas of

the forebrain and lower parts of the brain stem. The Williams and Wilkins company

Baltimore, 1963.

2. Paxinos, G., Watson, C., 1986. The Rat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 Orlando: Academic Press.

3. Sidman, R. L. Angevine J. B. Jr. Pierce, E.T. Atlas of the mouse brain and spinal cord.

Harvard Univ. Press,1971.

4. 包新民,舒斯云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显微切片机控制面板

2.调节section thickness, 右:增大, 左:减小

3.调节thim thickness, 右:增大,左:减小

4,5.指示灯:何处亮表示选择何处

6,7.前进,后退载物盘

8.切换section thickness和thim thickness

9.选择(select) : 计数(count),总数(sum) 或者travel

10.显示屏: 显示计数(count),总数(sum) 或者travel

11.重置(reset) : 重新设置,使计数从0开始

up 和down: 调节切片机温度

A B

A .Bregma: -0.94mm , Interaural: 3.10mm 示PVN

B .Bregma: -1.28mm , Interaural: 2.52mm 示海马

Operating Instruction:

1. Set up the cryostat and cool of microtome chamber to -20℃.

2. Take the brain out of the -80℃ and leave it at -20℃ for 1 h. to balance the temperature.

3. Fix the brain on the Blocker.

4. Fix the Blocker to specimen holder.

5. Set section thickness and trimming thickness, Unlock the handwheel, section.

实验三:小鼠脑片免疫组织化学(ABC 法)实验(以A VP 为例)

Immunocytochemistry for AVP peptides in rat brain

一、 实验目的

了解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原理,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

1981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抗生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

(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 法)。抗生素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68000,

与小分子的生物素(分子量244)有高度亲和力(此种亲和力比一般抗原抗体间的亲和

力大100万倍)而且不容易分离。生物素又可与大部分蛋白质和酶结合。在ABC 法中,

用生物素标记第二级抗体,在通过生物素与抗生素蛋白的亲和力使生物素标记的第二级

抗体与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结合,再进行成色反应。在此法中,抗

生物素蛋白作为生物素标记的第二级抗体与生物素标记的过氧化物酶的桥梁;而生物素

标记的过氧化物酶分子又作为抗生素蛋白分子间的联系者,结果就形成含有多个过氧化

物分子的“网络”复合体(一个ABC 复合体可含有20个过氧化物分子),因而可产生

高强度染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组织抗原的检测,免疫电镜、凝集素组织化学及原位分

子杂交中。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是指用免疫学原理(从组织细胞水平进行

抗原和抗体结合),通过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标记上可见的显示物系统来检查细胞及组织上原位抗原或抗体成分的方法。一般认为凡具有抗原性或半抗原性物质都可以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并显示出来。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性质定位,还可以利用细胞分光光度计、图像分析仪、共聚焦显微镜等进行细胞原位半定量测定。免疫组织化学的显著特点是特异性强,因为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一对一”的特异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从理论上讲也是“一对一”的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Avp(arginine vasopressin,A VP)即精氨酸加压素,其阳性神经细胞主要分布在丘脑下部室旁核、室周核和视上核,avp的染色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和所测多肽的特异结合,并用二抗、三抗进行级联,最后以DAB显色,染色结果可以表示avp的含量。

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特异性强:由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一对一”的特异结合,因此,免疫组化从理论上讲也是“一对一”的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只是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敏感性高:在应用免疫组化的起始阶段,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有直接法、间接法等敏感性不高的技术,那时的抗体只能稀释几倍、几十倍,现在由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乃至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这样高敏感性的抗体抗原反应,使免疫组化的方法越来越方便地应用于常规诊断工作中。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虽然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但由于不能在组织和细胞内进行明确的定位而限制了PCR在病理组织学上的应用。免疫组化则可在组织和细胞中进行抗原的准确定位,因而可以同时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这样就可以进行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对于病理学研究的深入是十分有意义。

三、实验器械

免疫湿盒、滴管、剪刀、保鲜膜、进口膜(parafilm)、4度冰箱、37度培养箱、移液枪及枪头、酶标笔(PAP)、Apendoff管及管架、烧杯、光学显微镜

四、实验所需药品

一抗(A VP抗血清)、二抗(根据一抗血清而定)、三抗(生物素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卵白素)、PBS缓冲液(PH7.4)、10%清、0.4%Tritox-100、0.3%过氧化氢、固定液(4%多聚甲醛)、三种抗体的稀释液、DAB(显色剂)

五、试剂配制

1 0.01M PBS(pH=7.4) 500ml

Na2HPO4 2.9009g

NaH2PO4 0.2964g

NaCl 4.25~4.50g

溶于去离子水,调节pH值至7.4,定容至500ml。

2 4% 多聚甲醛固定液 40ml

称取1.6g多聚甲醛,以0.01M PBS(pH7.4)稀释至40ml。

3 0.4% Triton-X100/0.01 M PBS 50ml

取Triton-X100 200 ul,以0.01M PBS(pH7.4)稀释至50ml。

4 0.3% H2O2/0.01 M PBS 40ml

取30%H2O2 400 ul,以0.01M PBS(pH7.4)稀释至40ml。

5 一抗稀释液,1%BSA/0.4% Triton-X100/0.01 M PBS 20ml

称取0.2g BSA,以0.4% Triton-X100/0.01 M PBS稀释至20ml。

6二抗稀释液,1%BSA/0.01 M PBS 20ml

称取0.2g BSA,以0.01 M PBS稀释至20ml。

(备注BSA:牛血清白蛋白)

六、实验步骤

1、将实验用试剂从4度冰箱取出,自然平衡至室温;

2、将脑片从-20/-80度冰箱中取出,自然平衡至室温。

3、用酶标笔在脑片周围画圈,防止液体在玻片上溢流。

4、4%多聚甲醛固定30min。

5、0.01M PBS洗,5minX3次。

6、0.4% Triton-X100/0.01 M PBS 洗 10min X 1次。

7、0.01M PBS洗,5min X 3次。

8、0.3% H2O2/0.01 M PBS 洗10min X 1次。

9、0.01M PBS洗,5min X 3次。

10、以10%山羊血清(1:10,以0.01M PBS稀释),37度恒温箱放置30min,一般以40ul/脑片为宜。

11、倾去封闭血清液,略干,加一抗,4度冰箱放置过夜。

12、0.01M PBS洗,5min X 3次。

13、加二抗(1:200稀释度),37度恒温箱放置1h,一般以40ul/脑片。

14、0.01M PBS洗,5min X 3次。

15、加三抗(1:300稀释度),37度恒温箱放置1h,一般以40ul/脑片。

16、0.01M PBS洗,5min X 3次。

17、DAB显色(DAB配置:1ml水中,加1滴A液,混匀后,加1滴B液,再1滴C液),显色约10min。

七染色图参考(PVN区域)

八注意事项

1.内源性生物活性及其消除生物素是一种辅酶,是在脱羧基酶、羧基转换酶等催化的

代谢环节中所产生的羧基中间载体,在应用ABC法染色时会与抗生物素蛋白结合而产生非特异性染色。对含内源性生物素或生物素样物质较丰富的组织,在应用ABC 法前,应预先以0.01%的抗生素蛋白和0.01%生物素溶液分别作用20分钟左右,以消除内源性生物素活性。每次作用后应用PBS洗5分钟,更换3次。

此外,最近已有从链霉抗生素蛋白(streptavidin)由于其分子中不含寡糖及等电点接近中性(6-6.5),故非特异性吸附很低。同时链霉抗生素蛋白可与长臂生物素及过氧化物酶结合成复合物,此为SABC(strept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复合物,用SABC取代ABC进行标记,可提高灵敏度(比ABC高约20倍)及降低非特异性着色。现在SABC已有成品的试剂盒出售。SABC法的操作步骤基本与ABC法相同,只不过要用SABC代替ABC标记,即将SABC试剂盒中的A液、B液各取

10微升,加入1ml的PBS中(临用前配,配好后立即加入切片中)室温孵育30分钟。此外第一级抗体和第二级抗体的孵育时间均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故SABC法是一个快速、简便、敏感及非特异性着色低的检测方法。

2.生物素制剂间相互亲和性差异很大,因此在应用ABC试剂时,应注意厂家和批号,

对购进试剂应进行事先预测,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

3.标记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组织切片的湿润。

4.在DAB显示液中加入镍等金属离子,以使反应产物呈蓝黑色,并用甲基绿复染核,

可加强阳性染色的对比度和提高灵敏度。

5、在用PBS缓冲液冲洗的过程应尽量冲洗完全,片子表面不留杂质。

6、准确配比抗体的浓度,因为浓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反应地进行,在滴加抗

体的时候,做到用量少而均匀。

7、DAB是有毒试剂,使用过程中尽量不污染周围环境,并且显色过程中尽量避

免DAB见光分解。

8、滴加每种试剂做到迅速准确,以免片子在反应中干燥。

9、ABC试剂保存温度以4度为佳,据报告保存达两年之久,仍能获得满意效果,

而在-20度,生物活性在短期内即被破坏。

九提出问题

1、实验脑片中存在的是什么,是抗体,还是抗原?

2、如果所检测的物质不是AVP,而是其他物质,那改变的是什么,一抗,二抗,

还是三抗?

3、滴加双氧水的目的是什么?

十参考文献

1、Golam Mohammad Iqbal Chowdhury, Takashi Fujioka and Shoji Nakamura,Induction and adaptation of Fos expression in the rat brain by two types of acute restraint stress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Vol. 52, No. 3, pp. 171–182, 2000

2、S. Lacas-Gervais,a D. Maurel,b F. Hubert,f A.M. Allevard,c A. Doukary,d V. Maggi,c P. Siaud,b C. Gharib,c B. Sicard,d,e A. Calas,a and H. Hardin-Pouzeta,Vasopressin and galanin expression in the hypothalamus of two African rodents, Taterillus gracilis and Steatomys caurinus, subjected to water-restriction ,General and Comparativ Endocrinology 133 (2003) 132–145

4、现代医学实验方法,汪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染色步骤英文对照)

1. 4%Polyformaldehyde fixup 30min

2.PH7.4 0.01MPBS-buffer wash 3 times,10min per time

3.0.4% Triton x- 100/0.01M PBS fixup 10 min

4.PBS wash 3 times,10min per time

5.0.3% H2O2 /PBS,room temperature10min

6.non-iron water wash 3 times,1-2min per time

7.0.01MPBS-buffer 2 times,5min per time

8.drop serum(the same as second antibody),culture in culture-box 15-20min

9.drop first antibody(1:500,1%BSA/0.4%Triton X-100/0.01MPBS),keep

in icebox overnight(18-24hour)

10.PBS wash 3 times,5min per time

11.drop biotine-second antibody(1:200,1%BSA/0.01MPBS),keep in culturebox

about 30min

12.PBS wash 3 times,5min per time

13.drop third antibody(1:300,0.01mPBS),keep in culturebox about 30min

14.PBS3 times,5min per time

15.drop DAB,reaction 20min

16.non-iron water wash 3 times

17.PBS wash

实验四显微图像分析仪(Optimas 6.0)的操作及原理

How to manipulate the micro-image analysis program (OPTIMAS 6.5 Media

Cybernetics, Inc, Silver Spring, Md, USA)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免疫组化实验中图象捕获及分析的原理、过程。

实验器械:光学显微镜;PixeLINK 数字摄像头;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软件optimas)4.1图象捕获

4.1.1数字摄像的成像原理

数字摄像的原理和传统的胶片摄像原理不同。传统胶片的摄象的基本原理是:涂有溴化银晶体的感光层受光后结构变化产生潜影,通过化学方法显影工艺使潜影影象得到固定,其操作工艺复杂费时而且稳定性易受化学药剂的温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数字摄像中,这一复杂过程用电荷偶合器件CCD通过电子物理方式在一瞬间完成。CCD是表面按一定排列顺序布满硅点的芯片,每个硅点相当于普通胶片中的溴化银颗粒,不同的是CCD芯片点阵的分布是按BGB(红、绿、蓝)三个基色为一个象素单元整齐排列的,不象溴化银颗粒那样杂乱无章。在数字成像中,CCD虽然代替了胶片成象,但它只负责光电转换的任务,而不记录影象。

摄像头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大致为:景物通过镜头(LENS)生成的光学图像投射到图像传感器表面上,然后转为电信号,经过A/D(模数转换)转换后变为数字图像信号,再送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中,DSP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算法运算,对数字图像信

号参数进行优化处理,并把处理后的信号通过USB接口传输到电脑中,经处理,通过显示器就可以看到图像了。

4.1.2免疫实验中图象捕获的原理

将染色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后,所成图象的光学信号被显微镜上联接着的数字摄像头接收。如上一节所述,摄像仪中的CCD将光学信号转换成可被微处理器编码的电信号。转换并编码后的信号通过与电脑主机相联的数据线,传送进电脑,并由特定的软件解码重整,以所见即所得的图片形式显示在显示屏上。软件中显示的图片可被保存在电脑硬盘上,供进一步的图象分析用。

图为pixelink数字摄像头

4.2 图象分析

4.2.1图象分析的基本原理

在以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为基础原理的免疫组化实验中,由于不同实验条件影响下抗原量的不同,会使不同动物同一区域组织片的染色图片呈现色彩深度上的差异。在图象分析中,这样的色彩深度差异即表现为单位面积灰度积分值的不同。图象分析的最终目的,即是根据染色深浅导致的灰度值大小不同,来半定量地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不同条件实验组的组织染色的差异。

4.2.2 数字图像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灰度模式:该模式的图像可以表现出丰富的色调。该模式使用最多256级灰度。灰度图像的每个像素有一个0(黑色) ~ 255(白色)之间的亮度值。

RGB颜色模式:RGB颜色模式是计算机存储的最常用的一种颜色模式。绝大部分的可见光谱可以用红(R)、绿(G)和蓝(B)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和强度的混合来表示。

在免疫组化的实验分析中,从显微镜下得到的是RGB模式的图片,而在数据分析中,为求灰度值,我们要将RGB模式的图片转换成灰度模式。

4.2.3 Optimas 6.5

图为optimas 软件的界面

4.2.3.1 使用optimas的一般程序

Optimas软件的功能是比较强大的。它主要被运用在图象分析上,其过程包括图象的获取、强化、选定目标区域,选择所需值的类型(例如面积值、光密度值等),对选定区域进行测量,计算数值,并将结果数值输出到相应的数据接受分析软件。另外,还可以用特殊工具将自己的工作自动化。

首先是获得图象。OPTIMAS可以支持任何可被电脑获取的图象,例如从电脑文件中得到的图象、从扫描仪、相机、X射线装备、电子扫描显微镜、视频摄象机等部件捕获的图象,都可以被optimas 使用。我们应该选择好自己的图象获取工具,并且在正式使用之前进行测试,看其获得的图象是否能满足我们分析的需要。

其次是强化图象。有时候,我们需要强化图象,以解决分析中的某些问题。如果图象不够清晰,无法辨认,并且这问题不能用亮化图象解决,我们就可以使用图象强化这一功能。使用这系列功能后,图象中模糊不清不利于分析的部分,将被纠正。OPTIMAS中,有一系列工具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例如滤镜、图象变形和象素对象素的操作。

第三个步骤是选定待分析区域。也就是区域界定,通过这一步骤,我们将在整个图象中界定出一块区域,此后的数据测量,将在这一区域中进行。在OPTIMAS中,区域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我们可以用工具栏或浮动栏中的工具选定区域。

之后是对选定区域进行数据测量,测量的过程包括标定、提取测量数据和规范测量数据。OPTIMAS 中含有很多种测量工具,供我们选择,甚至可以将图象的密度值映射到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诸如温度、辐射度和化学吸收等。

而在数据报告时,OPTIMAS则提供了很多可行的选择。但是建议使用微软excel作为数据输出接受软件。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软件中的宏工具,记录自己常需要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步骤,运行它,便可以使我们的工作简单化、自动化。还可以通过自己编制脚本,代替繁复琐碎的手工操作。

The Image Analysis Process

This topic discusses the five general step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OPTIMAS to analyze images. It gives some basic pointers and techniques that should help you become productive quickly. The five steps are briefly described below. Click on a step to go to a fuller discussion of it.

Step 1: Acquire an image

Image acquisition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collecting data. OPTIMAS can support image acquisition from files, scanners, infrared cameras, x-ray devic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 video cameras extenerally, any device that can be attached to a computer. You should select your input device based on how well it captures the images you want to analyze. It is worthwhile to perform some tests or comparisons to ensure that your image capture device is delivering the quality of data you need. You can often receive demonstrations and tests of image capture equipment from local representatives, such as your authorized OPTIMAS dealer.

Step 2: Enhance the image

Image enhancement techniques are sometimes necessary to correct problems with the image. Any problem that cannot be resolved by lighting and prevents you from easily recognizing the features you want to measure should be addressed with image enhancement techniques. Inconsistencies in the image that would prevent you from extracting accurate measurements should also be corrected. To help you correct such problems, OPTIMAS provides a variety of tools, such as filter, morphological transforms, and pixel-to-pixel operations.

Step 3: Identify features of interest

Feature identifi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abeling the parts of the image from which you will extract measurements. In OPTIMAS, features are marked with points, lines, or areas. You can mark features manually or automatically through the tools on the Data toolbar. You can also use marker flags to identify features in points, lines, and areas.

Step 4: Measure features and format results

Measurement includes the processes of calibrating, extracting measures, and formatting data. OPTIMAS includes powerful calibration tools that allow you to select real-world measurement units, adjust measurements to offset image distortion, and scale image intensity values to real-world phenomena such as temperature, radioactivity, and chemical absorption.

For reporting your measurement results, OPTIMAS offers a highly flexible interface. We recommend the use of Microsoft Excel because Excel includes excellent Automation control capabilities that make it easy to link OPTIMAS directly to an Excel worksheet. However, you are not limited to Excel. OPTIMAS gives you complete control over the formatting of your data files so you can design them to be read by your analysis programs.

Step 5: Automate your work

You can automate your application by recording and editing scripts of OPTIMAS commands. Automating your work is highly desirable because it reduces human error and improves efficiency.

4.2.3.2 在免疫组化结果分析中Optimas的几个关键工具

当optimas被用于免疫组化结果图象的分析时,有几个关键的软件工具是必须重点提一提的。

(1)目标区域选择工具:用鼠标点击这几个工具后,在图上拖动,可以不同的形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例如正方形,不定形,或椭圆形。

(2)域值调节工具:在灰度模式图象的色彩值中,0表示黑色,255表示白色。当我们调节域值时,电脑根据我们选定的值的范围,选择符合的图象区域,被选中的区域称为前景,呈现黄色,未被选中的,则是背景。

调节域值,可见参照显示标准为域值线。点开域值调节面板后,可以通过拖动上下两个滚动条、鼠标移动,或者手工输入灰度值,来确定自己所需要计算区域的色彩域值。

(3)自动区域寻找工具:设定域值后,点击此工具,软件会根据域值在目标区内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小区域,以红线圈出。此区域也就是我们将从中收集数据的区域。

(4)数据收集设置:可在此面板中设定所需收集的数据类型,数据输出后的目标软件。

(5)宏记录工具:利用此工具,可以将自己需要反复进行的操作记录下来,以后执行每一次相同操作时,运行宏即可以。

4.3 实验过程:

根据上文所说的原理和应用工具,整个图象捕获和分析的过程如下:

4.3.1,在染色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并用图象捕获软件捕获适当放大倍数下的图象。

4.3.2,在optimas中打开图片。

4.3.3,将图片转换成灰度模式。

4.3.4,选定自己所染的目标区域,例如pvn区或海马区或son区。

4.3.5,确定域值。

4.3.6,指挥计算机根据域值选出符合条件的区域。

4.3.7,将区域的面积、光密度积分值等数据传输到excel里。

4.3.8,在excel里计算自己所需的目标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并利用它含的统计功能求出统计数值,绘出统计图表。

4.4问题:

(1)请说出图象分析中使用的图象色彩模式。

(2)在图象的灰度值中,0和255分别代表什么颜色?

(3)请说出optimas分析图象的基本步骤。

4.5参考文献:

(1)摄像头浅谈(https://www.360docs.net/doc/362905427.html,/tech/tech02.htm)

(2)optimas 6.5 帮助文件

(3)Walker CD. Tankosic P. Tilders FJ. Burlet A. Immunotargeted lesions of paraventricular CRF and AVP neurons in developing rats reveal the pattern of maturation of these systems and their functional importance. [Journal Article]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9(1):25-41, 1997 Jan.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植物版)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不同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一般形态结构的观测[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巩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学习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显微测量及显微摄影的操作方法,增强对细胞的形态和真实大小的感性认识。 通过本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形态结构的基本观测方法与技术,为进一步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好基础。 [实验原理] 应用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详见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三章第一节),同时借助显微镜的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两尺配合使用,进行测量和运算,观察细胞形态,得出细胞的大小。 该实验完成需时6学时。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一、仪器 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显微拍摄系统、37℃温箱、镜台测微尺、目镜测微尺等。 二、材料 洋葱根尖切片标本,念珠藻永久装片,兔肝细胞标本,夹竹桃花丝毛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等。 三、试剂 生理盐水,10μg/mL罗丹明123染液(溶于甲醇,避光于4℃保存) [实验步骤] 一、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 1、取一张清洁的载玻片,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轻轻夹下一根夹竹桃花丝,置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略微压片,用滤纸条吸去盖玻片四周多余的水分。 2、将上述装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在10×物镜下找到夹竹桃花丝毛细胞清晰的图像。 3、换上暗视野聚光器,调节至最佳位置,通过聚光器上的调中螺旋调节聚光器的中心位置,得到最好的暗视野图像效果。 4、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内部的显微结构和细胞质环流现象,并拍照。 5、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要换用与高倍镜相匹配的暗视野聚光器,重复以上调节步骤。 二、相差显微镜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 1、取一张清洁的载玻片,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轻轻夹下一根夹竹桃花丝,置生

细胞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

Southern杂交: 是体外分析特异DNA序列的方法,操作时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核DNA或线粒体DNA切成DNA片段,经凝胶电泳分离后,转移到醋酸纤维薄膜上,再用探针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即可辨认出与探针互补的特殊核苷序列。 将RNA转移到薄膜上,用探针杂交,则称为Northern杂交。 RNAi技术: 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由于使用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所以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探索基因功能和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领域。可以利用siRNA或siRNA表达载体快速、经济、简便的以序列特异方式剔除目的基因表达,所以现在已经成为探索基因功能的重要研究手段。 Southern杂交一般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胶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片段转移至尼龙膜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经干烤或者紫外线照射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标记探针进行杂交,用放射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从而检测特定DNA分子的含量]。 扫描电镜技术:是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扫描样品,在样品表面激发出次级电子,次级电子的多少与样品表面结构有关,次级电子由探测器收集,信号经放大用来调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显示出与电子束同步的扫描图像。 细胞显微分光光度计:用来描述薄膜、涂层厚度超过1微米的物件的光学性能的显微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由于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超薄切片是为电镜观察提供极薄的切片样品的专门技术。用当代较好的超薄切片机,大多数生物材料,如果固定、包埋处理得合适,可以切成50-100微米的超薄切片。 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这是一种将RNA从琼脂糖凝胶中转印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方法。 放射自显影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radioautography;autoradiography)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标本制成切片或涂片,涂上卤化银乳胶,经一定时间的放射性曝光,组织中的放射性即可使乳胶感光。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0,000 道尔顿以下)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其它分子的结构,而不损伤细胞。 DNA序列分析:在获得一个基因序列后,需要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尽量发掘信

神经生物学专业.

神经生物学专业 一、研究方向 (一)疼痛与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二)药物依赖与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三)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四)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 二、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 1.公共必修课:同培养方案总则 2.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1)专业及专业基础课 高级神经生物学 3.0学分 分子生物学工作基础 2.0学分 核酸的生物化学 2.0学分 组织化学 4.0学分从中选修 高级医学细胞生物学 2.0学分 7学分 分子免疫学 3.0学分 神经精神药理学 1.5学分 (2)本专业的经典理论著作或文献阅读 3学分 结合本专业经典理论著作或前沿研究成果论文报告,写出 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三篇,每篇1学分,由导师评定。 (二)非学位课程 13学分 1.相关学科理论与实验技术课 9学分 神经生物学实验 2.0学分 中枢神经解剖学 4.5学分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塑性 1.5学分 组织学实验技术 1.5学分 细胞培养技术 1.0学分 细胞分析与定量 1.5学分 高级生化实验 3.0学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 3.0学分 分子免疫学实验 1.0学分 生物医学中的电镜方法 2.0学分 2.方法课 1学分 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2.0学分 医学文献检索 2.0学分 医学科研设计 2.0学分 3.进展课 1学分 神经科学进展 1.5学分 分子生物学进展 0.5学分 细胞生物学进展 2.0学分 免疫学进展 1.0学分4.自选课 2学分

人类疾病的分子基础 2.0学分 组织培养技术 1.0学分 实验核医学 2.0学分 基础免疫学 3.0学分 内分泌药理学 2.0学分 三、学术活动10学分 具体要求见总则。 四、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按照《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医学科学(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考试办法》执行,其中专业综合考试中的相关学科应从本专业的主要相关学科里确定。 五、主要相关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病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报告

组织学与胚胎学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 教师实验室 遵义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目录 前言 (2) 实验一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上皮组织、固有结缔组织 (3) 实验二软骨与骨、血液 (7) 实验三肌组织、神经组织 (10) 实验四循环系统、免疫系统 (13) 实验五内分泌系统、眼和耳※ (17) 实验六消化系统 (20) 实验七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24) 实验八生殖系统、皮肤 (28) 实验九胚胎学总论 (31) ※实验十心脏发生 (34) ※为护理学、药剂、药检、影像医学等专业免修内容

前言 (一)书写实验报告,是组织学和胚胎学实验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基本手段。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组织学和胚胎学实验报告的规范式书写要求,克服过去使用单页实验报告纸易丢失、难保存、考核内容单一等缺点,我们根据《组织学和胚胎学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人体细微结构和人胚发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报告使用,希望能对本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二)绘图是组织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认真观察组织切片后,准确绘出简图,加深对组织结构的理解,便于复习记忆,绘图时要注意各部结构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一般用红、兰铅笔描绘常规染色的结构,用红色描绘嗜酸性结构,如:细胞质和纤维;用兰色描绘嗜碱性结构:如细胞核。注意色调的深浅,笔道均匀,正确反映镜下的结构特点,图中注字要规整;引线要平行、对齐;最后在图下注明标本名称、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三)每次课实验报告要求在课内完成,下课前交实验指导教师批改。本实验报告是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请同学们妥善保管,期末统一收回给予评分。 (四)本实验报告可供我院各专业本、专科医学生及研究生学习组织学和胚胎学实验课时选用,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分析、整理、综合、归纳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书写科研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组织学与胚胎学考分比例:实验部分:35 % 理论部分:65% 2006年8月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精)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总是依赖于技术和实验手段的进步,所以学习细胞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至关重要。 实验一普通显微镜及其使用(装片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显微镜的构造、油浸系的原理、使用方法、保护要点。 2、参观了解其他各类显微镜。 二、材料:普通光学显微镜及其他显微镜、细菌标本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 三、方法和步骤: 1、介绍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筒、转换器、载物台、调焦螺旋。 光学部分:接目镜、物镜、反光镜、聚光器。 2、油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原理:油镜头的晶片细小,进入镜中的光线亦少,光线经聚光器,通过载玻片进油镜时,由于空气介质和玻璃介质的折射率不一样,光线因折射而损失,使视野更暗。在载玻片和油镜之间加上和玻璃折光系数相同的香柏油,光线直接进入镜头,不发生折射,视野明亮,便于观察。 3、如何维护显微镜:机械部分的维护,光学部分的维护。 4、注意事项: (1)观察油镜载片时,先在载片上有菌影的地方滴1-2滴香柏油,然后放载物台中央,眼侧面看,慢慢降低油镜浸入香柏油中,镜头几乎接触标本。再用左眼在接目镜观察,同时慢慢旋动粗螺旋提起镜筒至能模糊看到物象时,再转动微调螺旋,直至看清晰为止。注意镜头离开油,就不能看清,重新按刚才的步骤进行。 (2)油镜使用过后,立即用擦镜纸擦拭镜头,如油渍已干,则可用香柏油粘二甲苯擦拭镜

头,再用干净擦镜纸擦去二甲苯。 5、观察几种细菌标本片。 6、示教看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 四、作业及思考题: 1、油镜的原理是什么? 2、光线强弱如何调节?与哪些部件有关? 实验二、细胞膜的渗透性 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不能渗入,渗入的溶质能够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所以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由于溶质透入速度互不相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相同。 实验用品 一、器材 50ml烧杯, 试管(1~10cm), 10ml移液管, 试管架。 二、材料 羊血。 三、试剂0.17mol/L氯化钠,0.17mol/L氯化胺,0.17mol/L醋酸胺,0.17mol/L硝酸钠,0.12mol/草酸胺,0.12mol/硫酸钠,0.32mol/葡萄糖,0.32mol/甘油,0.32mol/乙醇,0.32mol/丙酮。 实验方法 一、羊血细胞悬液 取50ml小烧杯一个,加1份羊血和10份0.17mol/L氯化钠,形成一种不透 明的红色液体,此即稀释的羊血。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目录 一.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一、几种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二、参观电子显微镜及生物超薄切片标本制备 二.细胞形态结构 实验三、细胞大小的形态观察——测微尺的使用 实验四、细胞活体染色技术 实验五、植物细胞骨架光学显微观察 实验六、胞间连丝观察 三.细胞化学 实验七、鉴定RNA的细胞化学方法——Branchet反应 实验八、DNA显色的观察——Feulgen反应 实验九、固绿染色法鉴定细胞内酸性蛋白与碱性蛋白 实验十、多糖及过氧化酶的显示 实验十一、核仁组成区的银染显示与观察 四.细胞生理 实验十二、细胞膜的通透性 实验十三、细胞电泳 五.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实验十四、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融合 实验十五、植物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实验十六、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十七、动物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六.细胞化学成分的分离 实验十八、细胞器的分离、纯化——细胞分级分离 实验十九、荧光的细胞化学测定 实验二十、细胞活力的鉴别 实验一几种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了解几种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普通显微镜提高分辨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基本原理 一般实验室经常使用的光学显微镜都是由物镜、目镜、聚光器和光阑组成,普通显微镜它们的放大原理及光路图如下: AB物体.A1B l第一次成像,A2B2第二次成像,O l目镜.O2物镜, F1为O l的前焦点,F2为O2的前焦点 各种光学显微镜的光学放大原理基本相同,各种特殊用途的光镜不过只是在光源、物镜、聚光器等方面作了改动,或在其它方面增设了某些特殊的设备。 (二)几种光学显微镜 l、普通光学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也叫复式显微镜,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显微镜。它适于观察一般固定的,有色的透明度较高的标本。其最大分辨力一般为0.2微米,从构造上可分光学、机械和电子三大系统。 2、暗视野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是以丁达尔现象(Tyndall phenomenon)(即光的微粒散射现象)为基础设计的,它使用了特殊的聚光器进行斜射照明,因光源中心束不直入物镜,所以视野黑暗,而被检细胞器因斜射照明发生衍射和反射,所以发亮可见。暗视野显微镜可用增加光照方法增加物体与背景的反差,因而可观察到0.2—0.004微米直径的微小粒子,但它分不清被检物的细微构造,它常用于观察物体的存在与运动。而暗视野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区别,主要在于聚光器的不同,致使照明方法有别。确切地说,称暗视野显微镜为暗视野照明更为贴切。它是照明光线仅照亮被检样品而不进入物镜。使视野背景暗黑,样品明亮的照明方法。 3、相差显微镜: 相差是指同一光线经过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其相位发生变化并产生的差异。相位是指在某一时间上,光的波动所达到的位置。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物工程专业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内容一:大鼠脑立体定位及帕金森病(PD)模型制作 目的要求:掌握大鼠脑立体定位仪的设计原理、基本结构、用途和正确使用;PD 模型制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实验分组:4人/组 实验课时:5学时 实验用动物、器械和药品: 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g,雌雄不拘;脑立体定位仪、水平仪、电吹风;麻醉药(0.4%戊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0.4 g,生理盐水100 ml);碘酒、酒精、生理盐水、蒸馏水;5或10ul微量注射器;手术器械,如手术刀、镊、止血钳等;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6-羟基多巴胺(6-OHDA)溶液(按3ug/ul 配制,加Vc,即6-OHDA溶液1ml:将6-OHDA3mg,VitC0.2mg,溶于灭菌生理盐水,在1.5ml离心管中定容至1ml,分装后-20℃保存)。实验操作及注意点: 1.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指导,认识脑立体定位仪主要部件,即主框、电极移动架及动物头部固定装置(即固定上颌的结构和耳杆与耳杆固定柱)及用途。 2.脑立体定位仪的调试:摆稳定位仪,用水平仪测水平。检验电极移动架上各个轴向滑尺是否保持互相垂直,微量注射器针尖是否光滑垂直。检查定 位仪各衔接部位的螺丝有无松动。检查头部固定装置两侧是否对称。检查 耳杆使两耳杆尖端相对,以此判定耳杆固定的准确程度。然后,使两耳杆尖 端相对间隔1~2 mm ,前后移动固定有注射器的注射装置纵轴,使注射器的 针体向后移时,恰好通过两耳杆尖端之间的1~2 mm 间隙; 向前移时,恰 好与切牙固定架的正中刻线在一条直线上。 3.大鼠称重并麻醉(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动物麻醉不可过深或过浅,注意呼吸情况。抓取大鼠时要轻柔,防止抓咬伤。 4.鼠颅的固定:将麻醉大鼠置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鼠颅依靠两耳杆及切牙钩三点固定。在向外耳道内插入耳杆时,鼠眼球向外凸出。一旦进入鼓膜环 沟内,穿破鼓膜,则会发出轻微的“嘭”声,同时出现眨眼反射,眼球不再凸出,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书09年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 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油镜的工作原理 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光学部分: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 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3.油镜的使用原理 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器材 1.永久切片 2. 溶液或试剂:香柏油、二甲苯。 3. 仪器或其他用具: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操作步骤 1.观察前的准备 (1)显微镜的安置,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源 2.显微镜观察

(1)低倍镜观察 (2)高倍镜观察 (3)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提升聚光镜,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3.显微镜用毕后的处理 观察完毕,上升镜筒,用擦镜纸和二甲苯清洗镜头,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五、思考题 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滴加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误操作? 实验二胞间连丝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加深对胞间连丝功能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上有许多原生质的细丝,称胞间连丝。相邻细胞的胞间连丝相互联接,在细胞间的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中起桥粱作用,并使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协调一致,使植物体成为统一的有机体。用合适的植物细胞为材料,经简单处理,即能方便地看到胞间连丝。 三、实验材料 红辣椒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柿胚乳细胞间胞间连丝切片 四、实验步骤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王海光)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农学专业用) 王海光编 二零一一年

前言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本来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门课。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作为一门必修课,由原来的18学时,调整为32学时。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规律、主要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纯化、接种、鉴定等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等,共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实验材料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实验内容安排顺序也可能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进行临时性调整。 本实验指导是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一些实验指导书和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一并感谢!本实验指导尚显单薄,内容尚欠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日臻完善。 编者 2011年8月

实验课注意事项 1.实验课前必须通过实验指导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下载课件了解课堂实验内容,明确实验 目的,了解操作步骤。 2.按时参加实验课教学,不准迟到。上课期间注意课堂纪律,严禁喧哗、随意走动等扰乱 教学的行为发生。 3.注意实验室安全。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操作,爱护实验仪器和材料。遇到仪器 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报告教师,损坏仪器或用具必须登记。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或赔偿。 4.实验报告一律用铅笔书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纸,按时交实验报告。 5.绘图一定认真,不许虚构或艺术加工。绘图时选用硬度合适的铅笔,笔尖要保持圆滑。 所绘图形的一切特征用线条和圆点表示,线条要光滑、粗细一致,用圆点疏密表示色泽深浅,严禁涂抹,圆点要求大小一致。图形要求大小适中,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细微部分需放大表示时,可单独绘制。图形中各部分名称一律用虚线引出标注在图形右侧,图名写在图形下方,并在图名下面注明放大倍数。 6.实验结束后,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将所用仪器或材料整理好放在适当的位置,如有需要, 应做好使用情况登记。 7.轮流值日,保持实验室整洁。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 [实验目的] (一)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件性能。 (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三)了解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实验原理] 虽然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结构很复杂,但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原理和光路图如图1所示,被检物体AB放在物镜(O1)下方的1—2倍焦距之间,则在物镜(O1)后形成一个倒立的放大实像A1B1,这个实像正好位于目镜(O2)的下焦点之内,通过目镜后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A2B2,这个虚像通过调焦装置使其落在眼睛的明视距离处,即25cm,使所看到的物体最清晰,也就是说虚像A2B2是在眼球晶状体的两倍焦距之外,通过眼球后在视网膜形成一个倒立的A2B2缩小像A3B3。 [实验器材]擦镜纸字母装片羊毛交叉擦片普通光学显微镜二甲苯香柏油 三内容与方法: 普通光学显微镜(Microscope)的外形和结构因类型不同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和功能是相似的。(图2) (一)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光学显微镜由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构成。1.机械部分: (1)镜座:位于底部的金属座。一般为马蹄形,用以支持和稳定整个镜体。 (2)镜柱:镜座与镜臂相连的短柱。 (3)镜臂:镜柱上方弯曲部分,是取用显微镜时握拿的部位。 (4)镜筒:在镜臂的上方倾斜的金属园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转折处装有棱镜,使光线转折450。其上有一固定螺钉将镜筒连接于镜臂上方。 (5)调节器:在镜柱两侧有大小两个螺旋,大螺旋为粗调节器,转动时能使载物台快速升降。调节范围较大,适于低倍镜调焦用。小螺旋为细调节器,转动是载物台仅缓慢升降,调节范围较小,适于调节物象的清晰度。此外,在右侧粗调节器内侧有一窄环,称粗调松紧调节轮,用以调节粗调节器的松紧度。向外转时偏紧,向内转时偏松。左侧粗调节器内侧有一粗调限位调节环凸柄,向上推紧时,镜台上的最高点被固定(这两个环一般不需调节)。(6)旋转盘:又称物镜转换器,安装在镜筒下端,为一可旋转的圆盘,上有4个圆孔,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实验二、真菌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 【字号:大中小】【打印此页】【关闭窗口】一、目的和要求 熟悉不同临时玻片制作方法;通过观察,认识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认识真菌 的子实体、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类型孢子。 二、实验用具 挑针、刀片、木板、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棉蓝)乳酚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等。 三、内容与方法 1.临时玻片的制作 临时玻片制作方法很多,如涂、撕、粘、挑和切片等,可以根据病原物的类型选择使用。 (1)涂抹法: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物常用涂抹法制片。将细菌或酵母菌的悬浮液均匀地 涂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固定,再加盖玻片封固。加盖玻片前还可进行染色处理,使菌体或鞭毛着色而易于观察。 (2)撕取法:用小金属镊子仔细撕下病部表皮或表皮毛制成临时玻片。 (3)粘贴法:将塑料胶带纸剪成边长5mm左右的小块(注意胶带上不要印有指印), 使胶面朝下贴在病部,轻按一下后揭下制成玻片。 (4)挑取法:用挑针从病组织或基物(如培养基)上挑取表面的霉状物、粉状物或孢子 团制成玻片。 (5)组织透明法:将少量病组织材料切成细丝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乳酚油后在酒精灯 上徐徐加热至蒸气出现。如此处理数次使组织透明,冷却后加盖玻片进行镜检。此法可以观察到病原物在寄主内的原有状态。 (6)徒手切片:徒手切片时选取病状典型、病征明显的病组织材料,先在病征明显处切 取病组织小块(边长5-8mm),放在小木块上,用食指轻轻压住,随着手指慢慢地后退,用刀片的刀尖将压住的病组织小块切成很薄的丝或片,用沾有浮载剂的挑针或接种针挑取薄而合适的材料放在一干净载玻片上的浮载剂液滴中央,盖上盖玻片,仔细擦去多余的浮载剂(注意浮载剂过多会使观察物出现晃动不稳定现象),即制成一张临时玻片。 浮载剂: 水:溢菌、线虫活动、真菌孢子萌发、大小测量 –优点:方便 –缺点:产生气泡;易干燥 乳酚油:除上述外均可用。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脑内重要神经核团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简介 Methods for neuroscience research and nuclei in brain 1.实验目的 理解神经核团的概念,理解重要的神经核团;掌握脑立体定位图谱的使用方法;了解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实验器材、试剂及实验材料 手术刀、毛剪、注射器, 1%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依文氏蓝(Evans Blue), 大鼠。 3.实验步骤 3.1脑的大致结构和重要神经核团 脑膜至外由内分别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其下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等结构。重要的核团(神经内分泌相关的丘脑下部核团)有:PVN(室周核)、PeN (室旁核)、SON(视上核)、ME(正中隆起)、Hippocampus(海马)等。下表给出几个重要核团的大致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核团在不同截面上的位置和形状是不同的,因此具体位置应查阅图谱。 神经核团距离前囟(mm)中心线两侧(mm)距脑背侧(mm) PVN(室周核)-1.0~-4.2 0.0~0.8 5.0~5.5 PeN(室旁核)0.0~-3.2 0.0~0.5 6.5~9.5 SON(视上核)0.0~-1.8 1.0~2.3 8.5~8.8 ME(正中隆起)-2.4~-3.4 0.0~0.5 9.5~10.0 Hippocampus(海马)-1.8~-6.2 0.5~6.3 3.2~8.0 3.2实验内容 a)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 b)在颅骨前囟后3-5mm处打孔; c)用微量注射器吸入3μl依文氏蓝,注入大鼠背侧三脑室。 d)大鼠断头,除去颅骨,观察脑的结构。 George Paxinos and Charles Watson,The Rat Brain in Stereofaxic coordinates,Academic press,1986 4.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 6.1脑立体定位仪的原理 a)脑立体定位仪分为两大类:直线式和赤道式。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考试图及答案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考试图及答案照片名称:14平滑肌 照片名称:15尼氏体 照片名称:16轴丘 照片名称:17郎飞结 照片名称:21淋巴小结 照片名称:19小静脉小动脉 照片名称:18毛细血管 照片名称:1单层柱状上皮 照片名称:22皮质 照片名称:23淋巴小结生发中心 照片名称:24脾白髓 照片名称:28皮肤 照片名称:27腺垂体 照片名称:26肾上腺皮质

照片名称:25甲状腺滤泡照片名称:29胃(四层) 照片名称:31主细胞 照片名称:30胃 照片名称:32壁细胞 照片名称:36粘液性腺泡照片名称:35潘氏细胞照片名称:34小肠绒毛照片名称:33小肠 照片名称:37浆液性腺泡照片名称:39胰岛 照片名称:40肝 照片名称:38胰腺 照片名称:44肺泡 照片名称:43肝门管区

照片名称:42肝血窦 照片名称:41中央静脉 照片名称:45肾小体 照片名称:46近曲小管(近端小管曲部)照片名称:48致密斑 照片名称:52生精小管 照片名称:51滤过屏障 照片名称:49足细胞 照片名称:56初级卵泡 照片名称:55精子 照片名称:54支持细胞 照片名称:53精原细胞 照片名称:60胚泡 照片名称:59卵丘

照片名称:58次级卵泡 照片名称:57原始卵泡初级卵泡照片名称:61胚泡 照片名称:62二胚层胚盘 照片名称:63二胚层胚盘 照片名称:64脐带 照片名称:3杯状细胞 照片名称:红细胞白细胞 照片名称:65胎盘 照片名称:5浆细胞 照片名称:7嗜酸性粒细胞 照片名称:6中性粒细胞 照片名称:4肥大细胞 照片名称:12骨骼肌 照片名称:10单核细胞

2016神经生物学实验讲义

徐州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鼠脑灌注固定和取材 一、原理 固定是用人为的方法尽可能使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保持生活状态,防止组织细胞的溶解和腐败,并保持其原来的细微结构及原位保持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能使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等各种成分沉淀而凝固,尽量保持它原有的结构;使细胞内的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射率,造成光学上的差异,使得原本在生活情况下看不清楚的结构,变得清晰可见;使得组织细胞各部经媒染作用 容易染色;经过固定,使组织硬化,以利于以后切片时切薄片。 体循环: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的各级分支→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完成体循环的整个循环。 二、实验步骤 1、正常Sprague-Dawley大鼠,150~250g,或昆明小鼠,20g左右,雌雄不拘; 2、动物麻醉后,用左手持镊子夹起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刀自胸骨剑突下腹部剪一小口,由此沿腹中线和胸骨剑突中线向上将皮肤剪至下颌,分离皮下组织,将皮肤翻向两侧,再沿腹中线和胸骨中线向上剪开胸骨,沿膈肌向两侧剪开,并用止血钳将胸骨和胸部的皮肤钳紧,将止血钳翻向外侧以充分暴露心脏,小心用镊子将心包膜打开; 3、将灌注针(大鼠12#,小鼠7#)插入左心室并送至升主动脉内,用止血钳把灌注针固定在心脏上,打开灌注泵开关,同时剪开右心耳,使血液排出。先快速灌注0.9%NaCl(大鼠80-120ml,小鼠30ml),至肝脏逐渐变白色或右心耳流 出清亮液体为止,再灌注4℃预冷的固定液(大鼠200ml,小鼠50ml,根据动物体重定量),其中前1/3量快速灌注,后2/3量慢灌注,共在30分钟内灌注完; 4、固定液进入血管后,大鼠四肢和尾巴开始抽动,表明灌注液进入大鼠大脑,待抽动完全停止,全身组织器官变硬后即可停止灌注; 5、断头后,剥离颅骨、剪断脑神经、离断脑于脊髓,取出整脑。 6、后固定(post-fixed):剥出鼠脑后,切取含目的区域的脑段,放入相同固定液4~12h,4℃。

组织胚胎学实验报告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报告 专业临床五年制 班级 2012级8班 姓名路海燕 学号 6 电子信箱 完成日期

实验一上皮组织 报告主题: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主题属性:指定 标本号:27# 染色:HE 材料:豚鼠气管横切片 教学要求:掌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侧面形态结构 杯状细胞 柱状细胞 纤毛 基膜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豚鼠气管切片,HE染色,40×10)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形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光镜下杯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大量纤毛。所有细胞基底面均附着在基膜上,细胞高矮不一,核的位置高低不齐地排列在不同水平面上,垂直切面观形似复层,实为单层。此种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

实验二软骨和骨 报告主题:骨单位 主题属性:指定 标本号:6# 染色:Schmorl式染色 材料:脱钙骨切片 教学要求:掌握光镜下骨组织的结构特点 骨陷窝 骨单位骨板 中央管 骨小管 骨单位(骨切片,Schmorl氏法块染,40×10) 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光镜下可见骨单位中央为圆形的中央管,多层骨板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骨单位间还有一些不规则的间骨板,骨板之间或骨板中可见可见棕黄色的小腔,为骨陷窝。骨陷窝之间有细小的骨小管相连通,最内层的骨小管开口于中央管。

实验三肌组织 报告主题:心肌 主题属性:指定 标本号:12# 染色:HE染色 材料:人心肌切片 教学要求:掌握人心肌纤维纵断面和横断面的结构特点 闰盘 心肌(人心肌切片,HE染色,40×10) 心肌分布于心壁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光镜下可见心肌纤维走向无一定规则,心肌纤维连接处为闰盘,闰盘染色深。心肌纤维也呈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 班级:生科142 姓名:旷江 学号:10143131 组号: 2 小组成员:旷江、韦立尧、莫霞指导老师:范立强、李鹏飞 华东理工大学 应用生物学系

摘要 本次细胞生物学实验通过细胞形态与结构的观察技术,细胞化学,细胞生理,细胞培养与分析,细胞周期分析,细胞成分分离与分析,细胞增殖与染色等技术对动植物细胞进行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细胞生理过程的研究、细胞培养与细胞分析、细胞冻存与复苏等,以此来研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种生命规律。 关键词:细胞增殖、细胞染色、冻存复苏、生理过程、形态结构

Abstract The cell biology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cell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bservation technique, cytochemistry, cell physiology, cell culture and analysis, cell cycle analysis, cell fractionation and analysi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taining. Observation of cell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cell culture and cell analysis, cell cryopreservation and resuscit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animals and plants, functions and a variety of laws of life. Key words: cell proliferation, cell staining, cryopreservation,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morphological structur

(完整版)细胞生物学学习心得

细胞生物学学习体会 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有幸聆听到王金发教授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讲授,使我不仅学到了细胞生物学专业新的知识与研究技术、方法,而且在教学方面也受益非浅。下面就我的学习谈一些体会。 一、全面学习了细胞生物学的专业知识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包容量大、发展迅速的学科。内容涉及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内膜系统区室化形成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转导;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细胞骨架体系;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细胞分化、癌变及其调控;细胞的衰老与程序性死亡;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细胞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 (一)对细胞生物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1、细胞通讯方面 记得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是讲授细胞的通讯,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细胞社会中,它们必须协调一致,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它们的协调是通过细胞通讯来完成的。细胞通讯是通过信号分子与受体的识别,从而在靶细胞内产生一系列反应的过程。信号分子有第一信使和第二信使之分,第二信使位于细胞内,由第一信使与受体识别后最先在胞内产生的,它主要与细胞内受体作用,所以受体也可分为表面受体和胞内受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细胞信号传递所发生的反应有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快速反应是信号分子与受体作用后直接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代谢反应;慢速反应则需要引起基因表达,再表现出各种代谢反应。细胞通讯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一个细胞的周围有上百种不同的信号分子,细胞要对这些信号分子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反应。信号转换的研究在近年很热门,但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信号转换的复杂性,不同信号的组合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 2、蛋白质的合成和分选机理 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有两种合成体系,一种是在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另一种是在膜旁核糖体上合成,它们合成的蛋白质将分布到不同的部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作业—植物病害调查与诊断报告

实验二植物病害的调查与诊断 姓名:班级: 小组成员:** ** ** *** 一、实验目的 1、为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危害及为预测预报提供 科学依据; 2、通过病害调查,掌握栽培和环境条件对植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品种在生产中的抗感性表现,药剂防治效果等; 3、学会病害调查的一般方法,熟悉调查资料的整理、计算和分析等 4、掌握一般的病害诊断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内容 1.马蔺锈病 寄主植物:马蔺 诊断依据:夏孢子堆生在叶的两面,初埋生在马蔺表皮下,后露出,肉 桂色。经询问,学校马蔺长期得锈病。 镜检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球形,黄褐色。 2.白菜软腐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叶片半 透明,呈油纸状,整株软化、腐烂,散发出 特殊的恶臭 病原:病原菌为欧文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夏孢子

3.枣疯病 寄主植物:枣树 诊断依据:花变成叶,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呈从状。 病原:植原体 4.白菜黑斑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病斑圆形,灰褐色或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上生黑 色霉状物,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叶上病斑发生很多时,很易变黄早枯。 镜检病原孢子: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形态相似,长条形至倒棍棒形,棕褐色。 5.黄栌白粉病 寄主植物:黄栌 诊断依据: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 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 镜检病原特征:属球针壳属,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如 钩状。

6.柑橘青霉病 寄主植物:柑橘 诊断依据:初期果皮软化,水渍状褪色,形成一层厚的白色霉状物。接着又从霉斑中部长出青色或绿色粉状物,外围通常留有一圈白色的菌丝环。 镜检病原特征:青霉菌,病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具隔膜,尖端数次分枝,呈帚状,孢子小梗无色,单胞,尖端渐趋尖细,呈瓶状,小梗上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 7.葡萄黑腐病 寄主植物:葡萄 诊断依据:果实发病后首先在果面上产生紫褐色 小斑点,逐渐扩大后病斑呈灰白色,边缘褐色, 稍凹陷。随病斑的继续发展,果实软腐。失水后 干缩,变成蓝灰色僵果,在树体上不易脱落。 病原:有性世代为称葡萄球座菌,属子囊菌 亚门真菌 8.葡萄霜霉病 寄主植物:葡萄

细胞生物学实验及研究方法 (2)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及研究方法教师:宋关斌姓名:学号: 专业:生物学类别:学硕上课时间:年月至年月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14级硕士生 《细胞生物学实验及研究方法》课程考核 1.试结合你感兴趣的领域,以某种细胞为研究对象,依据本学院的实验条件设计一个1年期的小课题。请简述立题依据和拟选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0分) 答:目前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肺癌的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因而以人肺癌细胞A549为研究对象。立题依据: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一种作用十分广泛的真核细胞转录因子。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活化能够调节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由肿瘤细胞分泌,能够分解细胞外基质中的Ⅳ型胶原。肿瘤细胞在侵袭的过程中必须穿过富含Ⅳ型胶原的细胞外基质,才能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因此MMPs 在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NF-κ B 活性的改变对肺癌细胞株A549 细胞侵袭能力是否也有影响,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研究内容:用表达IκBα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κBα转染体外培养的A549 细胞,以抑制A549 细胞的NF-κ B 活性,观察NF-κB活性降低A549 细胞侵袭能力以及对MMPs 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①构建表达NF-κ B 抑制物α同分异构体(inhibitor of NF-κB,αisoform,IκBα)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IκB α。②体外培养A549 细胞,分为未转染组(不转染质粒)、转染pcDNA3.1(+)组、转染pcDNA3.1(+)/IκBα组,分别转染相应的质粒。③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IκBα的表达情况,应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lectrophoretic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各组细胞NF-κ B 的活性,应用Transwell 侵袭小室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应用RT-PCR 方法检测各组细胞MMP-2、MMP-9 的mRNA 水平,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活性。

细 胞 生 物 学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专业代码071009)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政治思想、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热爱祖国。 1.政治思想要求: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生命科学事业服务。 2.业务能力要求:在细胞生物学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能够从事细胞生物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计算机水平:能在科研中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 5.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第一学期进行有关学科及本专业的理论课学习,修满学分。后五个学期除参加教学实践外,主要从事学位论文课题的选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答辩工作。 三、研究方向 1.退行性神经细胞损伤及其防治 2.槲皮素促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成熟的机制 3.成年神经干细胞调控机制 4.缺血性心脏病修复基因治疗及细胞应用基础研究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具体课程设置见下表)

备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普通班),通过的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修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文文献阅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所有研究生两选一。 补充要求1:前沿讲座2学分。 前沿讲座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他们对科研的兴趣;能够使他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对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①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1.0学分 参加院系或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0.1学分/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