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记》心得

学习《学记》心得
学习《学记》心得

学习《学记》心得体会

一、简介《学记》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二、《学记》在中国现代教育的地位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它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可是,经过两千多年,我们再来读《学记》,用现代教育人的眼光来审视《学记》,我们会被先人们的智慧所折服。《学记》几乎讨论了教育教学的所有问题,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以及教师问题等方面入手,有着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这些都是现代教育著作中予以重点论述的。如此"皇皇巨著",竟然只有一千多个字。其文字之浅易,蕴涵之丰富又是当代的教育著作所无法相比的。因此《学记》现在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而且备受重视。

三、下面是我对《学记》当中的一些内容的理解。

1.谈因材施教

《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今之教者,呻其苫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译文: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像这样,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并厌恶老师,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体会不到学习的好处。

大概古人也有“厚古薄今”的毛病,总觉得过去怎么怎么好,现在怎么怎么不好,时常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也许,这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心理吧。每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时代毛病百出、千疮百孔,过去的时代是理想的社会。

当然也有不变的。比如这里说到的教学当中的急于求成,照本宣科,不考虑教育对象情况一律“填鸭”,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情形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好或者变坏。客观的分析了教学结果与教学目的相悖的主观原因,论证了善教与乐学的辨证关系,其中所反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和艺术特性,这一段内中很明确的指出单纯死记硬背的教育可能是失败的。老师教育学生一定要诚心诚意,并且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否则就会反情悖理,就会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厌恶之心。

从这段话当中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非常重视因材施教,今天进入21世纪了,我们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良好的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因材施教就分外重要。

在学习《学记》的过程中,网络也是我的一个老师,把“因材施教”这个词语百度一下,会出现近700万条信息,在这里我仿佛穿越时空,找到了祖先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因材施教”这个教育原则的理解,我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如何有效的运用所教教材,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二是尊重学生差异,充分挖掘他们的自身价值。

在运用教材方面,我们学校的“阅读活力课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我们年组的崔老师在她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指导学生在数学书上圈点勾画,带领孩子字斟句酌、咬文嚼字,不放过教材里的每一个关键词语甚至标点符号;在语文研修团队的教研活动中,丛老师讲了的《丰碑》这一课,这个内容一直是我不敢尝试的类型,她对教材的宏观调控,大胆取舍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样的40分钟,她的这节课让孩子们收获特别多,这节课既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又有阅读习惯的培养,还有扎扎实实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目标的落实。两位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与利用达到了极致。

在尊重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其价值方面,我说说自己的做法,平时我比较善于察言观色,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们不能或者说不敢直接向老师

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眼神、动作和情绪向我们传递了最真实最宝贵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随时调整课堂教学,不断完善班级管理。

我记得,一次数学课上,小郭同学总是在我播放实物投影时注意力不集中,我就一次次地提醒他,可还是不行,我就提问他站起来回答问题,结果发现他抻长了脖子、觑觑着眼睛使劲看屏幕,原来他是视力下降了。下课了我把他留下来了解情况,果然不出所料。于是,我就临时给他的座位调到了前面,嘱咐他抓紧时间配眼镜。后来他妈妈给我发来短信说,孩子的眼镜度数不够了,孩子没说过,连家长都不知道这个情况。这件事给孩子触动很大,他高兴坏了,说:“老师对我这么关心,不仅不批评我没听课还给我调座位,我可要注意听讲,再不让老师操心了。”这个孩子虽然好动淘气,但是很有责任感,又会操作电脑制作课件,我就选他当班级的信息管理员,每天负责开灯关灯,帮助“阅读微课”展示的同学下载PPT、关闭多媒体等等。从那件事以后小郭的工作就更主动更热情、学习也更主动了。

所以,我想从古到今都强调“因材施教”,就是老师要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让他在学习阶段能够充分的展示他的才能,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谈谈长善救失:《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学生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不专注,有的错在不求进取.这四种过失产生的

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纠正他

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纠正他们的过失.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老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态度、兴趣才能,要能够“知其心”,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以救其失。

我班有个孩子性格内向,课堂上,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平时也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下课总是呆在班级不愿意出去。我经常教育他,要出去呼吸新鲜空气,要出去锻炼身体,当他被我劝出去后,就会和同学打架,别看他长得瘦小,却经常在纠纷中占上风。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也较差。在课堂上,表扬的方法用过,批评的招儿使过,他态度总是不卑不亢、不冷不热,而各方面长进总是不大,有时为了调动他,课上我只好采取点名的方式,让他发言,可他思路不集中,总是答不出问题来我想了很多办法,但总是收效甚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动手能力很强,折的一些小玩意都惟妙惟肖的,有一天我拿起他折的小手工说:“真好看,教教我吧。”有一些同学围过来看,说:“老师也让他教教我们呗。”他居然笑了,并且大声说:“我教你,我还借给你彩纸。”为了引导他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他人互动,我请他做活动课上的小老师,安排他教同学们折纸、捏彩泥。从那以后,笑容与自信总是洋溢在他的小脸上,他与同学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对学习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我

相信这个孩子或者其他的孩子以后还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我再也不会认为自己心意已尽,而任其孤芳自赏,“知其心而救其失”会鞭策我以后的教育生涯,时刻提醒我自己还有没尽到的责任。

3.谈教学相长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地论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刚参加工作时,这种体会特别深,明明备课很精心,上课很用心,但就是不能像老教师那样让学生学得清楚、明白、轻松。这时才体会到自己在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的调控上,以及学生心理的把握上,还需要虚心学习。直至现在,每次参加教学活动,在前

期的研磨过程中都感到能力的欠缺经验的不足,仍旧需要大量地翻阅相关书籍,恶补学习,仍旧需要许多领导和同事们热心帮助、出谋划策,提供大量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许多人的共同智慧中生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教学相长”是一直伴随在教学实践中,一直伴随在我们的教学成长中的。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我记得,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讲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时,有几个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学习,知道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完全超越了这册书的学习内容。在学习活动中,这些孩子已经“食嘉肴,知其旨也;学至道,知其善也”,必将会“教学相长”。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生命空间却是无穷的。只要在行走,身边永远不缺乏生生不息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今天,我们还幸运地存在,也就幸运地拥有无限次的成长的空间,去追求“教学相长”的境界。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 我自认为是个比较爱学习的人,毕竟不管从年龄上说还是从教龄上算自己都是比较年轻的,需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一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这次也不例外,当校长告诉我有一个出去听课学习的名额打算给我时,我毫不犹豫的欣然接受了。 我参加的是“xx省第五批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课堂教学现场会”,五天我的任务就是听课,一天八节课,那可真叫一个过瘾啊! 回来后,本学期刚领的一本听课记录已被我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翻看着这几天沉甸甸的收获,那一堂堂精彩的课又浮现在眼前。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节《军神》,文字与录像的结合再加上老师那动情的语言不仅是学生,在座听课的老师也被带入了文中。 《麻雀》中老师多次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小麻雀或老麻雀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当时情形的危机和老麻雀的勇敢伟大。 《从现在开始》一课,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文,老师对字词的训练非常扎实,形式灵活多样。同时老师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的指导。课堂上老师语言生动亲切,创设情境使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小动物。尤其是在问到猫头鹰当上大王后小动物们的感受时,老师直接亲切地问:“小动物们,这一个星期下来,说说你们的感受好吗?梅花鹿呢?美丽的孔雀呢?小斑马呢?”老师直接与学生以小动物

的身份进行对话来体会猫头鹰和袋鼠当大王时他们的叫苦连天,以及小猴子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去年的树》是一篇小童话,课文篇幅短小但十分感人,老师多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使童话中的人物在学生眼中生动起来,更让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更加丰富的内容。比如:在这茫茫的追寻路上,小鸟可能遇见什么?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她会想些什么?在灯火没有完全熄灭前,帮大树写写他的心里话向小鸟讲述分别后的经历,写写曾经的往事或表达对小鸟的思念。像这样的几个环节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此外还有《狼和小羊》《地震中的父与子》《白鹅》《狐狸和乌鸦》《猫》等精彩的课。 回过头来想想,我发现成功的课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对教材挖掘比较深,比较透,理解到位。准确把握了训练的重点难点并通过各环节有效地落实。 2、对学生的训练比较扎实。尤其是低段的字词训练,朗读指导,高段的阅读写作方法指导等都很到位。另外,课上老师还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教师都具有较好的自身素质,无论是朗读、板书还是课堂上一句简单的评价语都是一个闪光点。老师得体准确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总能把学生带入情境,走进与文本的对话中。或许是因为这一直是我的一个缺陷的缘故吧!我总是格外关注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一节成功的课需要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别人,才

学记心得体会(可编辑)

学记心得体会 学记心得体会 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学记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学记心得体会一《学记》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学记》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

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走上讲坛至今,总有一些问题令我时时困惑: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有时陷入到老师累、学生怨、家长责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我们的老师怎么了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昔日大家从容讲学的风范,而是“鞠躬尽瘁,病而后已”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全体渴求知识的眼神,而多的是疲倦哀怨的目光甚至是抵触对立的情绪 这一切,在认真阅读《学记》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一切,因何我们至今仍迟迟未能觉悟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教师,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时间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谈。实在不深,实在不新,只能算作对这精深理论的浅易注脚。 《学记》第10则在谈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主要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引导而不逼迫,这样师生间就会融洽和谐;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但不施加压力,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代替他们做出结论,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就会用心思考。做到了这三点,就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了。 而对于师生间最终的双向效果,《学记》第14则中也有表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育效果却双倍,并且会把功劳全部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但效果却只有一半,并且还怨恨老师。 反观我们的教学,大多也就呈现为这两种状态,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一部分老师,他们在教学中所做的就是“道”、“强”、“牵”的工作。他们都是旨在教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乐学”。因此,在他们的教学中,老师所起到的是引导、激励、启发的作用,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所以,就会达到“和易以思”、就会达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这样,师生之间是融洽和谐的、是民主自由的,学生自然也会“从而庸之”。 而我们一部分老师,所做的就是文中所说的“牵”“抑”“达”的工作。我们以“学生还小”为理由,理所应当地牵着、拖着学生、甚至是代替学生走路;我们以“严师出高徒”为理由,冠冕堂皇地逼着学生学,甚至千方百计动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抢占学生一切学习时间,还要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我是为了你们好啊”;我们以“学生不会”为理由,简单机械地给他们记答案,只是把自己的东西、甚至只是教参上现成的东西灌给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求知的渴望、没有任何入门的兴趣、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没有任何合适的方法,而只是如机器般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然而,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会有一部分学生成为屡屡与师长对抗的问题学生、叛逆学生,也会有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泯灭个性的、只知盲从的人。前者固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在我们当前的集体教育中,这样的学生必定会影响我们的整个教育效果。然而,后者呢不是更加可悲而可怕吗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在沉默中泯灭自我的人,他们的一生将会何其悲哀我们民族的希望又在何方呢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学生能不怨、不怒吗所以结果自然是“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这怪不得学生,换作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会这样的。

《学记》读后感三篇

《学记》读后感三篇 导语: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以下是的《学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 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 __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 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 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

每天学习心得体会

每天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 参加这次钟承恩老师的116期的团队复制特训营学习后,觉得自己真的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点,什么都知道点,但做起工作起来又觉得自己不知道从何下手,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而且老是办事情没有效率喜欢托托拉拉,就像老师说的,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做好,做好不等于做精做精不等于做专。真的是这样的,这句话真的深深的打动我,如果每个人办事情都是差不多的话,那完蛋这个事情会差得很远,几乎是没有什么戏可以再唱了,所以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一定要非常明确,特别作为公司的一个店长来说更是要确实的数据和明确的目标来说话。这两天的学习我总结的几点来作个分享; 1.对团队的三个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一个优秀的团队都是会达到这种标准才叫团队,而我们呢想想自己觉得自己做到这点了吗?每次开会嘴上挂着说我们团队怎么样?怎么样?每个月的目标都分配下去,但就是完不成,员工的大脑里头根本就没有那种意识,每个人都是很被动的做工作,每天我把自己搞得累死,也经常问自己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那么经过这次学习我真的知道啦,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起到一个核心领导的职责,没有让大家知道共同的目标是什

么?没有很明确的把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分工以及每天的目标任务是多少?才导致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这些头疼的问题。 2.对团队文化这几个字很熟悉,但没有真正的去理解透,那么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了,一个团队的文化是要非常明确清晰制订一种标准,强制性的去执行,让大家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形成一种风气,最后就形成公司的一种团队文化。那么结合到我们工作中去说,公司的制度一直都有,但从没有按照制度的标准去执行,看见这些孩子都那么辛苦的上班,说真话不忍心去罚他们款,不罚他们又不按照制度上去做,嘴上每天说都没有用,每天都是一样的没有改变,弄得自己心里急。就像老师说的那样你真的爱他们就要对他们严格,必须强制执行,没有理由没有借口,每个员工如果我们都这样的执行公司的制度的话,最后养成一种公司的风气,只要进公司的新员工都就知道公司的制度,就会跟着老员工执行公司的制度,最后对我们管理者来说就很轻松。 3.会议的运作,每次我们开会都起不到好的效果,主持的人说得累死最后说来说去还是一样,甚至大家抱着应付的态度开会,根本就不知道开会的目的在哪里?经过这次的学习我真的知道会议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多开会就是多沟通。特别像我们的晨会,是必须每天坚持要开的,一日之季在于晨,而且晨会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会议,在开晨会要有一个主持人一定要体现开心的氛围(击掌,拥抱,唱歌,跳舞)每天可以换动开会的方式,激励大家,每天的目标达成率在开晨会时就要体现出来,让大家都知道每个人每天的目标是什么?没有达成要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这本书师青研班的读书活动推荐的第一本书,班主任当时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把这本书的重要价值讲的已经非常清楚。首先,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本书。甚至要比我们之前熟知的国外教育大家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都要早很多年。其次,不仅仅是时间更早,我们当今所谈的各种先进教育理念都在《学记》讲到过。这让我对我们的传统经典又一次慨叹,热衷效仿国外的先进教育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要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积累沉淀的精华继承下去。第三,《学记》虽然短短一千多字,但是道理却不是读完一千字就能领会的,鸟瞰第一遍的时候,我也已初步感受到了这本书看似平静的水面,但是到底多深邃,有多广阔,在于每个人。但道理却又用一个个生活的例子灵活展现,层层递进,层层剥离,逐步带领读者走进大智慧。中国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大智慧,是要有紧密联系的。 摘录批注及感悟: 这本书是我除了语文教科书之外批注最多的一本书,我用了两天,只看了前四讲,我不是阅读障碍,而是我真的感受到这里有不可限量的深度和广度等我去探寻。我要一遍遍去体味,去感悟。 开篇第一段话,让我牢牢记住的那四个字——化民成俗。这是教

育的最高境界。化:教化。程度要深于教育,是要通过教化,实现良好的风尚,全社会积极向上,国泰民安。俗:通俗,平俗,也就是达到平常通俗那样的境界。化民成俗,因为教育,让这会可以到达一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切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平凡得不值得一提,那才称其为俗。 这四个字深深的震撼了我,可以说,在大智慧面前,原来我所认为的教育真的狭隘到了极点,我的眼里的教育往高了说,我想教会我的孩子做个好人,实际日常教学中,我又总是在纠结孩子的这道题怎么算上,从来没想过原来教育是有如此高度。这种感觉就好比我站在板凳上质问我的孩子你这道题怎么还不会?而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教育大家,就像站在泰山上,放眼未来,俯瞰整个社会,读后感.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为民族的未来,为了改变社会,改变世界而努力培养人才。我惭愧至极。但同时也庆幸我没有一直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板凳上的成就”,我从今天起认识到了,我要努力带着我的孩子们爬向峰顶。别再此时堂而皇之、言之凿凿的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在峰顶,如何指点江山?不在高楼,如何穷极其目?教育者要有更博大的胸怀,要有更高峰的高度。从今天起,努力做一个向教育峰顶努力攀爬的教师。 这段从生活中的佳肴入手,谈到教育,让无形的教育化作有形的鲜活的生活中的例子,有了参考,有了比较。更清晰的体会感悟教学的真谛。此段话中的“教学相长”也是我们当下流行的教育理念。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教学相长应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学记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一) 《学记》的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关教与学问题的积极意见,认为很好地了解学生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知其心。《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引用到教育领域就可以改成知彼知己,百教不厌,百学不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倾向。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

立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性。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

学记读后感5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下面是学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学记读后感(一)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

每天学习心得体会

每天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每天学点心理学》心得体会 《每天学点心理学》心得体会 假期认真拜读了著名作家丁夫《每天学点儿心理学》这本书,读后感触颇多。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每天学点儿心理学,懂得越多,我们就越能解释身边的现象,选择好自己的情绪和做法。 没有读这本书以前,总觉得心理学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读书,我被它的案例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书中有很多道理值得借鉴,其中《用自信照亮人生》一节对我启发很大。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杜根提出这样的说法: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往往也是最好的,只要你有信心。有自信的人从心里就认定自己,可以没有什么畏惧。 在事业上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乃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具有其他品质的时候,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自信,自信是激励自己达到所希望目标的积极态度。

书中配以许多案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通过读书,我发现自己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但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工作,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生学生的气是难以避免的,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更不能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宣泄对象,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教育;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 除此之外,我的最大收获还在于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中华可考历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可追溯到春秋孔子身上。而后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近代西方才产生了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而随着西方教育学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师道、师心与师德早已植根,在吸取外来优秀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回顾自身。且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下,当今教育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病,虽不乏优秀教师与刻苦学生,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其在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上的认真程度都有下降。《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收入《礼记》中,谈及古人学校教人、传道、授业的顺序以及教育得失与兴废的原由,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虽论述的时代背景距今久远,但仍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以下我将谈谈我读《学记》的几点体会。 一、七条校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不应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让孩子懂得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简言之就是知礼二字。在《学记》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七条校规,对象包括政府、老师、学生。 针对政府的一条: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大意是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考核学生,表现出政府对学校与学生的尊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交流,思想激荡的场所,过多的政治干预必定影响学习的纯粹性,虽然古代一直都是学而优则仕,统治者特别是从明朝开始,在思想方面禁锢得特别厉害,但没有视察并不代表没有约束,所以这条校规总有点空谈的味道。不过教育部官员少出来走动,学校也能少点花费,学生学习不至于经常受到骚扰也是好的。 对老师的要求有三条: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三条校规可以说是古今一脉相承的,鼓箧就是击鼓,相当于现在的上课铃声,不过古代是老师亲自敲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到课室坐好,而夏楚指惩戒犯错学生的戒尺和荆条,通过严厉的惩罚树立老师的威严,当然现在不提倡体罚,更多的是谈话式的言语教导。而对教师要求最高的一条,也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用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想即使到现在,这仍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在中国每个班50、60人的情况下,为提高效率,让学生最快地获得知识,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但这就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有利有弊。 而规范学生行为的则有以下三条: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现在早已没有的这样的礼节了,虽然每个学年都有开学典礼,内容和目的却不同。学生用歌唱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做官的理想,类似于现在的誓师会,振奋自身。比较有意思的是幼者听而弗问这一点,年纪小的学生不懂问学长,学长不懂再集中向老师请教,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学长作为沟通人,也可以更好地向年纪小的学生解释答案,学习循序渐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态度。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学记读后感(一) 《学记》的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关教与学问题的积极意见,认为很好地了解学生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知其心。《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引用到教育领域就可以改成知彼知己,百教不厌,百学不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倾向。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性。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

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谈到知己心,自然地就会引出元认知的问题,而《学记》中已蕴涵了这个问题。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也提出了启动教学的反馈调控机制的反馈──内化(同化、顺应)要素。 学记读后感(二)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

学记读书笔记 5000字教案资料

《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学记》里的经典句子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经典句子是出自于《学记》。就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学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 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读后感(一) 《学记》的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关教与学问题的积极意见,认 为很好地了解学生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知其心。《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引用到 教育领域就可以改成知彼知己,百教不厌,百学不殆。运用现代 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 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倾向。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 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 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 特征是独立性。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 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 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关系时, 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

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谈到知己心,自然地就会引出元认知的问题,而《学记》中已蕴涵了这个问题。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也提出了启动教学的反馈调控机制的反馈──内化(同化、顺应)要素。

心得体会-礼记学记读后感 精品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一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 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

学记读后感800字

学记读后感800字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

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

《学记》读后感三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学记》读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应该如此来教,学习应该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 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道” “强”“开 ”,

才能达到“和”“易” “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 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 中 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 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该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