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概述

农村社会学概述
农村社会学概述

一、农村社会学概述

1、产生的社会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村社会学。快速工业化带来美国农村社会的危机。

2、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条途径

(1)政府的反应:西奥多罗斯福和贝利农村调查、胡佛聘请专家开通农村调查、批准设立州立农业试验室和农学院;

(2)学者的反应:a.1894年文森特斯摩尔《社会研究导论》中论述农村社会学;

b.1894年亨德森“美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环境”课程

c.1906-1912年吉丁斯指导博士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

d.1915年葛文宾《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

e.1916年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f.索罗金齐默尔曼《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

3、研究对象

(1)多种观点分析: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社会群体、乡村社会心理、乡村社会问题;

(2)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a.“差序格局”理论;b.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3)研究内容: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

(4)与几门相邻学科关系

a.与普遍社会学关系:一般与个别关系;

b.与农业社会学关系:农业社会学包括在农村社会学,是它孕育的一门学科;

c.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

4、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举例说说明)

(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结构与运行规律;为促进社会学学科成长提供帮助。(2)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开展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研究;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资料和方向性的理论依据;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5、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研究方法性质结果

中国经济派:生产力农村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化失败

中国农村派:生产关系没有资本主义化胜利

6、乡村建设运动

定县模式邹平模式

参与者背景留学美国、日本(晏阳初等)中国传统文化(梁濑溟等)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民族再造乡村建设理论

与政府的关系未得到支持大力支持

对农村基本问题认识愚、穷、弱、私文化失调

措施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精神陶炼

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评价改良运动探索,有积极意义

二、农民、农业和农村

1、农民的定义

作为一种职业:“农者,耕也,种也。”以土地为生的谋生方式

作为一个阶级:解放前是无土或少土的利益群体,至今是“耕者有其田”的主人

作为一种户籍身份:城乡户籍制度之下的农村人

发达国家农民的终结

农民与农村居民

2、农村的概念与分类

即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地域社会,由同质性农业劳动人口所组成的,有一定地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农村的分类

按农村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分为平原农村、山区农村、沿海农村、滨湖农村、城郊农村;

按经济结构,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业村、渔村、旅游村;

按村落形态分为,散村、路村、街村、沿河(湖)村、团村;

按人口聚居规模和村庄职能分为,中心村、基层村;

按行政组织关系分为,行政村、自然村;

按农村社区内在要素联系方式分为,村落社区、集镇社区(如城中村)

3、人地关系概念

(1)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

(2)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关系;

(3)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怎样利用土地流转防止土地抛荒(原因及对策)

(1)原因:

a.经济原因:一是农民生产的机会成本高;二是农业生产的绝对成本高;三是农产品价格太低;

b.自然原因:耕地分布和耕地质量的区域非均衡性及农业生产的突变风险性导致耕地抛荒;

c.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格局的长期存在,使城市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诸多的优惠条件,吸引了许多劳动力弃田抛荒,进城打工;

d.政策原因:我国对农村和农民管理方面执行的是村民自治的政策,即国家财政不支付农业及农民的管理费用,农村社会发育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行政管理都靠农民自己负担,导致农民的负担加重,并且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低,但农村各种税费很重;(2)解决对策: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解决耕地抛荒的紧迫感;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

怎样利用土地流转防止土地抛荒:土地流转是指承包农户将土地转给他人经营。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一些地区的土地向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也满足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首先应始终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和土地集体所有即农民所有的原则,正确处理稳定农村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对于土地流转的形式,要坚持多样化,但应重点推广租凭制;再次,应该切实维护非农建设征地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对于非农征地,要区别对待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用地方式;最后,应加快土地流转的立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

5、人地关系缓和途径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搞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确立农村的土地财产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三、农村经济的概念

1、农村经济的含义

农村经济是以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市场主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空间中的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特征:主题是农民和农村组织;具有规律性;农村经济嵌入在农村社会结构之中;较强的历史性

2、农村经济理论

施坚雅的市场理论;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费孝通的“农工相辅”理论

3、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

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4、诱制性社会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制性社会变迁指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和替代或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

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或法律法规等正式途径引发的农村经济制度的变化和更新;

5、人民公社产生的条件、特点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中同基层政权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及农村社会的基层单位。

条件:土改后形成的农村私有制与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目标的背离;保证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原始积累;由国家全面控制各项资源的产权构成中国农村的宪法秩序;

特点:(1)政社合一的组织制度、集体所有的财产制度、按工分分配报酬的分配制度;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1)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

粮食产量增加、经济结构变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农民收入变化;

(2)造成了公社原有制度安排的失效

政社合一组织制度解体、集体财产制度的变化、分配制度的变革、农产品的流通体制的变革、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矛盾与问题

(1)内在缺陷的权利的不完全性、土地流转的低效性、农民收益的非规模性;(2)个体农民的小生产与变化莫测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3)个体农民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目标之间的矛盾;(4)个体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矛盾;(5)个体农民生产经营投入与农业开发性投入的矛盾;

7、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克服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收;吸收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民社会地位和身份变化;

四、农村工业化

1、农村工业化概念

工业化是一个农业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非农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过程

2、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社区性;历史性;多样性

3、中国农村工业化三种模式比较

模式特征

苏南模式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政府主导

温州模式自下向上由农民自发推动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小商品起步的模式,市场主导珠江模式前店后厂、三来一补、引进外资

新苏南模式从环境换发展到环境优化发展、从政府口袋第一到百姓口袋第一、从招商引资强政府到社会建设强政府、从只长骨头不长肉到既长骨头又长肉;

五、农村城镇化

1、特征:(1)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疏西密;(2)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为基础;(3)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

2、城镇化的机制

(1)内生性机制——客观力量

a.宏观生产力机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

b.微观市场机制;

(2)外生性机制——主观选择

a.阻碍作用:重工业优先—资本排斥劳动、市场分割—城市化停滞;

b.促进作用:乡镇企业兴起、当前的综合机制;

六、农村社会分层

1、农村社会分层的特征:农民阶层分化导致就业多样化、。农民阶层分化的程度较低、农民阶层分化的不稳定性;

2、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状况

(1)解放前的农村的阶级与阶层

a.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观点

陈独秀:地主、自耕农、半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地主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b.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观点——伦理本位、只有职业分立,无阶级对立;

(2)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阶级阶层分析

1950年《关于农村划分阶级成分的决定》

(3)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阶层

政治身份是主要分层标准、人民公社:干部和社员——平均化;

(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化

a.产权身份的阶层制:家庭承包劳动者、乡村集体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受雇民工;

b.职业阶层系列:农业、非农业、兼业者;

c.工作生活社区:城市农村劳动者、小城镇农村劳动者、乡村劳动者;

3、农民工含义

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七、农村社会流动

1、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三个时期

(1)解放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正向流动

a.1950年—1955年,自由流动;

b.50末,支援城镇建设,非正常流动;

(2)60年代初到70末,反向流动

a.1961—1963,压缩城市人口,动员城里人下乡;

b.文革,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干部下放;

(3)改革开放后

a.1979—1991,放弃政治二元身份体系,以能力为本位;

b.1992年以来,权力、声望、收入决定下的社会和分层变化,新的社会阶层成长;

2、农村社会流动原因

(1)农业经济体制的变革;(2)农业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3)城市生活方式的示范和先导作用;(4)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

3、农村社会流动现状

(1)群体特征

a.青壮年是主体;

b.受教育程度高于流出地,低于流入地;

c.文化程度上男女差别明显;

d.未婚人口

比例明显;

(2)农村社会流动的渠道

a.个人选择;

b.社会筛选:教育筛选、认识筛选、市场筛选、政策筛选;

4、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

(1)农村社会流动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制度排斥

三种分割机制:二元的社会结构—本地户籍劳动力与非本地劳动力;二元的经济结构—公有部门(体制内)与非公有部门(体制外);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专业性人才市场和飞技术性体力劳动力市场;

(2)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再生产机制与作用路径

制度排斥面对社会流动的限制被不断强化并在代际间复制的机制与过程;

5、城市中的“城中村”

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文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化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成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原因:究其原因,在于“城中村”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从“城中村”的历史变迁中不难发现"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的结果。

从主观上来说,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这也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所谓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指“城市”和“农村”分属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而在一些“城中村”内形成了以城市与农村“二元所有制结构”并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的“边缘社区”特征。“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看,‘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是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因此,从“城中村”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是造成“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城中村的成因分析

(1)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外动力

(2)经济根源:农民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土地用途不同带来收益不同;不断涌入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促使农民追求租金收益最大化;“征地不征村”成了政府、开发商、村民三方共同的选择;

(3)制度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形成“城中村”的根本原因;产权界定不清,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

八、农村政治

1、村名自治的发展背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利益结构;

国家与居民相遇方式的变化;

农村出现“真空现象”和“失范问题”;

农村一部分社队基层组织涣散,甚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致使许多事情无人负责,不良现象在滋长蔓延;

以国家行政权力和乡村自治权力相分离为基础的“村政自治”体制产生;

2、村民自治内容

村民自治是指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有关的村内事物,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问题;

(2)、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问题;

(3)、自治权的异化问题;

(4)、村委会自治职能与其它职能的关系问题;

4、乡政村治的关系

在我国,“乡政村治”是作为“村民自治”的现实表现和应然选择提出来的。“乡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行政性和集权性,是国家基层政权所在;“村治”则以村民意愿为基础,具有自治性和民主性,由村民自己处理基层社会事务。显然,“乡政村治”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需的,因为它可以调动国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乡政村治”体制下,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相互关系的平衡和契合是困难的,“只要村委会承担来自上级政府的行政管理任务,那么它们的关系就非常可能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特征,而很难保持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性质。”在实际运行中,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复杂矛盾有时会走向两种极端:乡镇政府为推行政务而强化对村委会的行政渗透,导致村委会“附属行政化”;以村委会为代表的村民自治权过分膨胀,乡镇政府正当的行政管理难以有效实施,即出现“村官无人管”、“独立王国”等“过度自治化”的倾向。

一、乡村关系的两种极端表现

(一)国家权力对村庄权力的侵蚀

1.控制村委会,变“乡政村治”为“村务乡治”。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基层政权的运行方式。但是,乡镇党政领导总有理由和办法让制度符合自己的意趣:

①扶植村庄代理人,实现对村委会的控制。

②借助于“村财乡管”来强化对村委会的控制。

2.通过控制村级党组织来控制村庄内部事务。

3.乡镇政府对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权利的干扰。

4.乡镇政府堵塞了民主监督的渠道。

(二)村委会组织的“过度自治化”倾向

九、农村组织

1、农村组织功能

(1)促进功能即提高效率;

(2)整合功能即提高社区整合能力;

(3)协调能力即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中介;

(4)监督功能即监督公共部门行为;

(5)多元化的社会组织的发育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民间组织概念

在当代社会中,将社会上组织按其获得资源的方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分为: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而第三部门即民间组织。它是指既不属于政府,又不追求私利最大化的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组织。民间组织:即是“由民间力量主办的,为社会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民间组织的特点: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

我国民间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3、农村宗族组织

(1)复活原因

a.经济原因:小农经济的复活。

b.政治原因: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控制力量的减弱;农村秩序的失衡。

c.文化原因:农村社区文化单调;境外家族文化的影响。

(2)社会影响

a.积极作用:第一,有助于克服小农生产的局限性,促进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第二,有助于协调农村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的关系,增强村民之间的社会信任;第三,有助于维护农村的社会道德,通过倡导遵纪守法、扶困济贫、相互信任、尊老爱幼、反对赌博等优良传统道德和社会新风尚,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b.消极作用:第一,影响社会稳定;第二,危害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作用发挥;第三,滋生了各种落后意识;第四,有害于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第五,增加了农民负担;

十、农村文化

1、含义

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农村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

2、特征

(1)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

(2)农村社区是农村文化的载体;

(3)农村生产方式是农村文化的底色;

3、大传统与小传统

大传统:指在一个社会里由上层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精英文化;

小传统: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代表的生活文化,民间文化;

4、民俗:指民间不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口头传承或未加深思而被留下来的生活知识或民间传承资料。

5、民间文化:指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文化。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第四章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吉尔茨正式提出其著名的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换言之,即是在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单位工作日条件下扩张总数量。(共存、强迫种植制度)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 (二)“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这样,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三)“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 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面积; 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 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 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直接体现在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增减,而且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其中,脆弱的农地私有制和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农地私有制; (二)分家析产继承制。(促使人口过密化) 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面性 积极的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集体把农民追求个人利益的要求合法化,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消极的方面:在这种体制下,人地关系也发生新的变化:人地矛盾更趋紧张。 农村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含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类型 ?按社会关系涉及的领域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 ?按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分一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二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三是群体与群体 ?根据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社会关系可以分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

农村社会学作业

《农村社会学》作业 答: 1.台州当地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 我们依据社会资源的标准,把我们当地农村居民分为四大阶层:上层(精英阶层)、中上层(代理人阶层)、中层(普通村民)以及下层(弱势群体)。社会资源的内容包括象征性资源和经济资源,而测象征性资源的指标是社会权力。因此,我们分层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经济资源与社会权力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在农村社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个人生存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受保障程度。 精英阶层:是指直接握有社会资源的人,这种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都会得到最充足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管理者骨干、私营企业主、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农村的种养殖大户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农村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这些人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精英阶层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摆脱了生存压力,在经济上较富裕。从理论上讲,只有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人才会有参政的欲望和闲暇。其次,他们的活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超社区的,因此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也相应超出了社区的控制。再次,他们社会关系网的质量较高。也就是说他们交往的层次要高于普通村民,因此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也远远高于普通村民。 代理人阶层:是指那些间接握有社会资源或掌握社会资源中某一小的方面。代理人阶层的生存权利首先是得到保证的,另外,他们的发展机会虽然比不上精英阶层,但也超过普通村民。代理人阶层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农民完成某方面超社区的交往;其二作为中介人为普通农民与某个机构或某精英人物建立联系。与精英阶层不同的是,代理人阶层虽然也拥有超社区的社会关系,但它的重量和层次要低于精英阶层的关系网,而且他们的生活重心也是农村社区。 中层即普通农民:普通农民是指那些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的农村居民。这些人的生存权利得到了一些保障,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他们的发展权利受到很大限制。普通居民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的身份农民。这些人只是名义上的农民,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小的工商业、加工业、副业等而不是以家庭农业收入为主。一部分是职业农民,也就是“纯农户”。还有一部分人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称之为“半职业农民”,他们在经营家庭农业的同时,也外出务工或做雇工。身份农民是普通村民中的上层,他们中的某些人是代理人阶层的主要来源。职业农民和半职业农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和基础,他们的态度将决定村民自治的成败。

交通安全工程考试重点教学文案

交通安全工程考试重 点

第一章 1.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根据对伤亡事故发生机理的认识,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工业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直到废除的整个过程中,预测、分析、评价其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根据有关法规,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创造一种安全的生产作业条件。 2.系统:功能、组元或组成、结构、运行与环境。 3.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机-环境。 4.人-机-环境系统的研究内容:1)人的特性的研究。2)机器特性的研究。3)环境特性的研究。 4)人-机关系的研究。5)人-环关系的研究。6)机-环关系的研究。7)人-机-环境系统的总体性能的研究。 5.SHEL模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 6.安全保障系统:是指配置在人-机-环境系统上,起保障系统安全作用的所有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一方面要保障系统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保证系统不会对其外部环境构成威胁。7.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以管理作为施控主题,以安全直接影响因素(人、机、环境)作为受控客体的控制系统,其目的是实现某一时期的系统安全目标。 8.本质上,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以“管理”为中枢、以“人”为核心、以“机”为基础、以“环境”为条件组成的总体性的以保障系统安全为目的的人-机-环境系统。 9.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当前还不能防止,或能防止而未有效控制所产生的违背人们意愿的事件序列。 10.事故的特征主要包括: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11.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 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 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 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 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 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 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11、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猛,过快、人口质量低 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哪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答: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关于环境能力的有限性的思想,技术的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13、城市化阶段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呈“S”型“慢——快——慢”的节奏发展。在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要经历“前城市化——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15、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城乡融合

农村社会学3

1、(1)差序格局在血缘关系中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的远近。举例来说就是,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去奶奶家过年,就不会需要买很多的东西,只要一家人一起去了就足够了,在一起图的是个热闹,比较随意自在。而去姥姥家过年就不同了,我们需要买许许多多的东西,包括鸡鱼肉蛋了、各种蔬菜了、各种营养品、各种零食之类的,有很多的礼节需要讲究,而且相比之下比较拘谨。其理性的表征就是那种以父系血缘为主,从而导致这种亲属之间的亲疏。(2)差序格局在地缘关系体现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有这样一句话就是:远亲不如近邻。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确实如此。就如远在他乡奋斗的人,他们和邻里关系处的就比和自己亲戚的关系要更亲近更密切。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首选寻求帮助的对象可能是邻居而不是相隔千万里的亲戚。 (3)差序格局在业缘关系中的主要体现是在单位里对于职位等的安排。如在一些乡镇企业中,人们在人事安排和劳动分工中,往往有要职、美差、一般工作、苦累活计等的分别。而如何分配这些差事呢。人们往往按照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安排。和自己关系好的近的分的工作就会轻松,反之分的就是些脏活苦活。其理性化的表征就是利益相关,他们之间可以结成利益互惠小组,互得利益。 2、农村社会关系的类型主要有这几种: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利缘关系、情缘关系。(1)血缘关系其维持逻辑是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像宗族、宗亲、姻亲了,都是以血缘来维系的。(2)地缘关系其维持逻辑是以地域、地区为纽带来维系的,像老乡会、村落的邻里关系。(3)业缘关系其维持逻辑是以职业为纽带维系的,像各行各业的协会。(4)利缘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来维系的,像商业上商人的关系。(5)情缘关系是以感情为纽带维系的。如朋友间的关系。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一、总体要求 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 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 第三章农民 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 2、农民的社会化 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 1、农村的婚姻观 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 3、农村家庭网络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 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 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 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 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 3、农村社会流动 第七章农村社区 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 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 3、农村社会发展 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1、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 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 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 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 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 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 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 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 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 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 《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早期经济发展思想对发展经济学的影响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四节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古典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农村社会学论文

农村社会学论文 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专业:社会工作 年级: 2014级 姓名:景永强 2016 年 12月 1日

农村文化娱乐现状浅析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讨卜齐村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巨大解放,广大农民的腰包也鼓了,多数农民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消费条件,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依旧匮乏、单调和落后,所以农民群众对于农闲时间的娱乐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农村在我们国土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坚实的后盾,同时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如何能够满足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他的意义不仅是减少农村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是在为农村的城市化做准备。 文化娱乐是繁忙劳作之后的放松和享受,是为了更好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手段,丰富和正确引导农民的娱乐生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居民文化娱乐存在的现状 相比城市居民缤纷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发展相当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化娱乐主体意识薄弱 我在与呼和浩特的讨卜齐村民交谈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认为有意义的文化娱乐生活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不是自己的事儿。由于老年人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闲暇只是少数人的事情,是村中条件好。没压力的人的事情。因此,讨卜齐村出现了一批每天为生活奔波,根本没有时间与意识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群体。在访谈中,讨卜齐村每年大批“外出务工”的老年人群体的存在便是这一问题凸显的最好说明。而留守在家的女性老年人也很少参与到村里队伍中去,只是在旁边观看。总之讨卜齐村村民缺乏文化娱乐的主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会学 (2)

1、如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 答: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典型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场化、福利化、大众传播和普及义务教育等。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从实践层面看,目前全世界有些国家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接近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有些国家如英美已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理论与实践表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路径可以借鉴但不能等同或复制。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种种艰难探索,深感中国乡村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乡村建设的艰巨性。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国,不断思考国家与民族现代化的走向。那种现代化路线就是“道路通向城市”,“农民变市民”,现代化目标就是“把90%的农民市民化”,“剥夺农村甚至是消灭农村进而建设城市”的现代化方案并不适用于中国。我们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存的时代,处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代,处在全球化及农产品武器化时代。农村和农业是城市和城市人的命根子,农村文明和农业文明无疑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应该科学设定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路线,需要在这样宏大的战略目标之下思考中国乡村的建设方向,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价值和创新乡村生活方式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而不是在单向度的“所谓现代化”过程中消灭乡村文明和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中国不可能有13 亿人全盘城市化,甚至是6亿人真正城市化都是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已有的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用于指导今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乡村建设,只能是误导。我们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指导实践的前进路线与现代化理论。 2、试论乡村社会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答: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妥善处理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农村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乡村社会建设涵盖农民、农业、农村三个方面。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方面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首先,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必须从事农业生产。现在我国正面临四个不可逆转的状况:人口增长趋势不可逆转;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可逆转;全球化挑战不可逆转。中国人均耕地少,如果粮食严重短缺,必将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地域广阔;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该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三方面决定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不能以“丢弃农民”和农村衰落为代价,也不能让世界养活中国人。否则,就会与社会主义及其目标背离,动摇国家政权基础,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因此说,“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3、什么是城乡二元社会?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定义: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对立结构,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户籍制度的分割、就业制度的分割、教育制度的分割、金融制度的分割、保障制度的分割、土地制度的分割)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党的城乡政策有着内在的渊源。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发展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重点2014)

农业知识综合四(部分题库) 题型:1.简答2.论述(或者案例分析) 答题技巧:简答题尽量按照课本所述进行回答,论述题应联系实际,进行深入分析。 注意事项:1.答题不能有政治错误。2.五选三部分,每一部分50分,为2个简答题,1个论述题。 重点关注: 1.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涉及三农问题的论述,关于市场作用的论述(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2.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2011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创新。 2013年,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方式。 发展经济学 1.增长与发展之间区别与联系 2.增长与发展的衡量指标?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3.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与现实意义 4.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内容与现实意义 5.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旨?该理论对农业创新理论的启示 6.收入分配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7.造成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原因?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自己总结) 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9.政府与经济发展 (1)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政府在市场中的职能 (3)如何提升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10.工业化,城市化与发展 (1)城市化的类型 (2)城市化的一些理论对我国当前城镇化有什么启示 (3)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村社会学 1.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贡献(P53) 2.农民的概念 3.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取向(P68) 4.入世以后,三农问题面临的挑战 5.当前我国农村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如何缓解 6.比较分析英国当年的“圈地运动”与中国当代的“圈地运动”(P103,P113)

2020年1月全国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 ) A.一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 2.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到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 ) A.中国B.美国 C.日本D.俄国 3.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召开于( ) A.1951年B.1957年 C.1964年D.1968年 4.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 A.迪尔凯姆B.赫伯特·斯宾塞 C.马克斯·韦伯D.巴特菲尔德 5.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6.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是( ) A.包含关系B.重合关系 C.种属关系D.交叉关系 7.在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上,《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的主要作者是( ) A.费孝通B.梁漱溟 C.杨开道D.李景汉 8.我国农村人口现状的特点之一是( ) A.男性比例偏高B.女性比例偏高 C.机械增长过快D.自然死亡率偏高 9.家庭是社会的( ) 1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 C.趣缘群体D.弱势群体 10.人类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主要家庭形式是( ) A.血缘家庭B.对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D.一夫一妻家庭 11.由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联合家庭B.直系家庭 C.单亲家庭D.核心家庭 12.从性质上说,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农村党支部B.村民委员会 C.乡镇人民政府D.公安派出所 13.兼具城乡两方面特点,起着城乡之间纽带、桥梁作用的社区是( ) A.散村B.集村 C.小城镇D.市辖区 14.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是( ) A.社会分层B.社会流动 C.社会整合D.社会变迁 15.按照四分法,可以将文化划分为( ) A.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B.智能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C.认知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D.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智能文化、认知文化 16.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 ) A.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B.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D.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D.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社会救助 17.社会控制的对象是( ) A.社会行为B.社会规范 C.社会秩序D.社会稳定 18.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 ) A.北美B.欧洲 C.日本D.中国 19.在社会发展理论流派中,现代化与社会成长理论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 ) 2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2008-11-11 16:10:24) 转载 分类:教学资源 标签: 杂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答题要点: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题要点: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乡村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A.乡村居民 B.农民 C.小商人 D.乡镇企业工人 3.-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4.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5.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其他家庭 6.关于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 )。 A.家长制 B.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 7.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 )。 A.乡镇党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村党支部 D.村民委员会

8.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9.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发展小城市 B.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 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 A.主观法 B.声誉法 C.客观法 D.评判法 12.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 )。 A.经济问题 B.政治问题 C.民族问题 D.社会问题 13.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 )。 A.3000万 B.3500万 C.4000万 D.4500万 1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经济保障 B.政治保障 C.思想保障 D.社会保障 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2020年10月浙江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村 B.农村居民 C.农村社会关系 D.农村社会结构 2.农村社会学于1908年发端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农民 B.农村家庭 C.农村宗族 D.村民委员会 4.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按获得方式来分,这类角色是( ) 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正式角色 D.非正式角色 5.下列哪类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小型家庭 6.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1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7.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 ) A.社会地位 B.社会影响 C.社会关系 D.社会财富 8.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 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市政府 9.各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历来是( ) A.经营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产品分配权 D.人口流动权 10.农村中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 A.社会福利组织 B.文化科技组织 C.社会群众组织 D.经济组织 11.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哪个阶层?( ) A.中小地主 B.自耕农 C.佃农 D.中农 12.农民社会流动处于B类的国家,其农民或农村人口一般保持在占总人口的( ) A.8-15% B.10-20% C.15-25% D.10-30% 13.贫困者阶层的总人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 A.8%左右 B.10%左右 C.15%左右 D.20%左右 14.农村社区最主要的特点是( ) A.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比较简单 B.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更强 C.生活节奏缓慢 D.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的区域 15.贫困就其本质的含义来讲就是( ) 2

农村社会学论文

一:留守老人的概念: 农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部分或全部子女从原来的居住地 离开,进入城市从事经商或其他生产或经营性的活动。这部分 群体通常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农业流动到非农业,但也有一 部分是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流动到经济发达的农村移动,其从 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属于农业的范畴,但是,只要这部分群 体与父母分离两年以上,父母始终处于相对独居的状态,这部 分老人就被称为农村留守老人。 二:农村留守老人目前状况: 1、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差。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 常简单,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 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 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 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 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 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 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

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 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三:留守老人的特点: 1、家人在外,老人独居。留守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或大多 数时候不在身边,老人独自居住。承担照顾自己或有时候也承担起照顾孙子的任务。 2、从事一定农业劳动。不论家庭状况如何,老人普遍从事农 业生产劳动,农副产品主要供给老人自己。 3、精神孤单,物质贫乏。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普遍感 到精神上的寂寞,特别是孙子女也不在身边的老人。大多数老人物质上并不富裕,生活上还存在困难,但又不愿意增加孩子的负担。 四:留守老人的困难与问题: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很是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 (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 *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 ?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 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 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 ?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 ?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 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 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评论 ?(1)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 (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 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