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骨瓣与小骨窗开颅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传统大骨瓣与小骨窗开颅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传统大骨瓣与小骨窗开颅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7-16T15:51:15.963Z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5月第5期供稿作者:刘建忠刘海林

[导读] 影像学检查基底节区出血36例,其中破入脑室6例。按血肿量分为3组:30~59ml 23例,60~80m1 11例,>80ml 2例。

刘建忠刘海林

江苏泗阳康达医院223700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结果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共16例,死亡2例,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20例,死亡6例。按术后6个月随访,30~59ml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效果优于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60ml组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效果优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结论基底节出血手术方式,视具体情况对待,传统大骨瓣与小骨窗开颅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传统大骨瓣与小骨窗开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为脑内血管破裂所引起的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40%~50%)、高致残率(50%~85%)的特点,脑出血多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基底神经节,其次在桥脑与小脑。手术方式多种,现将本科室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36例临床体会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46~81岁,平均61岁。均有高血压病史。本组意识障碍表现为GCS13~15分3例、GCS9~12分5例、GCS6~8分21例、GCS3~5分7例。

1.2 发病至手术时间 6h以内15例,6h以后21例。

1.3 影像学检查基底节区出血36例,其中破入脑室6例。按血肿量分为3组:30~59ml 23例,60~80m1 11例,>80ml 2例。

1.4 手术方法按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共16例,B组: 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20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切口选择在血肿离颅骨内板最近的部位,皮肤切口长约5cm,常规钻孔后扩大成骨窗直径约3cm,用穿刺针穿刺证实血肿后沿其隧道暴露并吸除血肿。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术采用额颞部“?”切口,骨瓣直径6~10cm,清除血肿后视脑压情况及术前有无脑疝予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血肿破入脑室者,予清除血肿,置脑室引流管引流。30~59ml组中13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0例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其中去骨瓣减压3例。60~80ml组中3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8例行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其中去骨瓣5例。>80ml组2例行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

2 结果:本组36例,A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共16例,死亡2例,B组: 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20例,死亡6例。按术后6个月随访,30~59ml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效果优于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60ml组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效果优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3 讨论

3.1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迅速减轻脑出血所致血肿对脑组织的挤压,可达到及时止血和紧急治疗的目的[1]。此外,颅内压降低更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繁多,包括传统骨瓣开颅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钻孔微创手术等,须根据病情、意识状态和血肿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恰当手术方式。传统骨瓣开颅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由于手术操作简单,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极小、操作简便、对脑组织损伤小、在短时间内逐步清除血肿的优点,传统骨瓣血肿清除术能在术中直视下完全或次全清除血肿,而且去骨瓣减压对缓解高颅压有利,但也表现出手术时间长、创伤性大等诸多弊端[2]。为取得较好的疗效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我们认为:血肿相对较少、30~59ml者尽量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效果较好;>60ml或CT表现血肿形态不规整、再出血可能性大、甚至已有脑疝的病例,应以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为宜。

3.2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时机是功能恢复好坏的较重要因素,大都支持在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发生之前6h内超早期手术治疗,有文献报道认为6h内手术止血困难,手术以6~24h为最佳时机[3]。另有文献报道手术时间应于3~6h为好[4]。小骨窗手术由于受到骨窗大小及血肿定位的影响,止血比较困难,6小时内手术再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3.3?并发症:(1)再出血:术后再出血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术中有效止血,术后平稳控制血压特别是舒张压是防治术后再出血的关键。(2)肺部感染: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后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术后昏迷,短期内难以清醒及血氧饱和度低,咳嗽无力,排痰困难,舌后坠等通气障碍者及早行气管切开术,并可行痰培养明确气道菌群情况,以便有效控制肺部感染。(3)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生在脑出血后数小时至一周前后,术后早期应用制酸剂,及时调整糖皮质激素的用量,能够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4)肾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肝、肾功能的损害,术后早期应限制输液量,用药种类过多可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特别是大剂量应用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因此,术后应注意对肾功能的监测和尿量的观察,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小剂量多次使用甘露醇脱水,可预防肾功能衰竭的发生。(5)其他:MODS、DIC、脑梗塞、切口感染、高渗性脱水、低蛋白水肿等。综上所述,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具体采取哪种方式,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血肿量30~59ml可采取小骨瓣开颅,大于60ml一般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这样可以提高治愈率、减轻致残率、缩短住院日。

参考文献

1.李浩,张帆,刘文科,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分析及疗效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3):240-243.

2.杨升吉.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9):28-29.

3.陈维福,程远,马颖.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浅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217-218.

4.勾俊龙,毛群,邢复明,等.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150.

5.徐德明,钱佳栋,万默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2,17(5):325-327. 刘建忠,男,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

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临床研究· 2012年10月第9卷第29期 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 高血压脑出血(HICH )占脑卒中的10%~15%,一半以上死于发病后48h [1]。本病因血压增高致脑血管破裂脑实质内出血,症状体征短时间内可达到高峰[2]。致死和致残主要原因为急性血肿导致的占位及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等[3]。目前临床应用较多且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主要有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以及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4]。笔者回顾性分析68例HICH 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HICH 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3±9.4)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且经头颅CT 、MRI 等确认脑出血。肢体瘫痪37例,意识障碍14例,格拉斯哥(GCS )评分均≥6分。脑出血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为15~56mL 。出血 位于基底节42例,丘脑13例,皮质下4例,小脑2例,脑室内或破入脑室7例。除外昏迷、瞳孔散大、呼吸不规则及脑血管瘤、脑血管畸形等其他原因导致脑出血患者。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GCS 评分、脑出血量、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且同意进入研究。1.2方法 1.2.1观察组给予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于头颅CT 显示的血肿层面最大处中心点与颅骨最短连线交点局麻下头颅钻孔,避开功能区和重要血管。钻孔成功后将引流管置入血肿,液化血肿可自行流出,适当抽吸,术后予2mL 等渗盐水+尿激酶1万~2万U 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30min 放开。之后根据头颅CT 、引流情况及临床表现可再次予3mL 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张永兵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比较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HICH )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 组给予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率及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远期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HICH 显著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骨钻孔引流术;尿激酶;小骨窗开颅术[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0(b )-0070-0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skull drill drainage -urokinase perfusion and 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 for removing the hematoma in hy -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ZHANG Yongb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an City,Shaanxi Province,Yan'an 71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tras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application of skull drill drainage-urokinase perfusion and 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 for removing the hematoma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HICH).Methods 68patients with HICH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9to April 2011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34)and control group (n =34),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kull drill drainage-Urokinase perfusion,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then the operating time,hospital stays,rehaemorrhagia rate,short term effects and long-term effects were contras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Operating time and hospital stays in obser -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0.01),the difference of rehaemorrhagia rate was not significantly significant (P >0.05);the difference of short term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significant (P <0.05),the difference of long-term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significant (P <0.01).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kull drill drainage-urokinase perfusion has a better effects for removing the hematoma in HICH than 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 and it is safe,reliable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HICH;Skull drill drainage;Urokinase;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 70

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应症:1外伤性硬膜下血肿 2脑血管意外或畸形 3自发性脑出血 严重颅脑外伤伴脑疝 用物准备:开颅包、开颅辅助、脑外显微器械、大衣、小单、大单、冲洗器、头皮夹硅胶引流管双极电凝脑外专用电钻及钻套吸引器0、4、7号丝线、骨蜡 缝合针脑棉(1厘米、1/3、整块棉片)明胶海绵(若干)头网帽输血器 20毫升注射器、伤口敷料 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而定,有仰卧、侧卧、侧俯卧、俯卧和坐位 手术切口:根据手术部位常有冠状切口、额部和额颞部切口、颞部和颞顶部切口、额顶部切口、顶枕部切口、翼点入路切口。 麻醉方式:一般是气管内全身麻醉 手术步骤: 1.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单:碘伏消毒皮肤,递大单、小单,铺大洞巾,粘贴手术巾。递布巾钳2把,治疗巾一块做一口袋,固定吸引器,双极电凝。 2.切开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递手术刀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递头皮夹钳上头皮夹,头皮止血。或递双极电凝止血,递手术刀或纱布,钝性或锐性分离,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层,向皮瓣基底部翻转。用双极电凝于皮肤腱膜瓣内面止血,用纱布垫于基底部外面,递湿的盐水纱布覆盖于其内面,头皮拉勾牵引固定皮瓣。 3.去骨瓣。递骨膜剥离器,沿切口内侧切开和剥离骨膜。递电钻钻孔,血管钳去除颅骨内板碎片。递脑棉填塞在骨孔内暂时止血,递线锯导引板引导线锯依次于两孔中锯开颅骨。递骨膜剥离器插入骨瓣下,向上翻起骨瓣。递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涂抹骨窗、脑棉片或双极电凝脑膜止血。骨瓣用盐水纱布包裹保存。 4.切开硬脑膜。用冲洗器吸生理盐水冲洗硬脑膜。递双极电凝或明胶海绵脑棉片彻底止血后,递脑膜镊提起脑膜、尖刀片在脑膜上切一小口,脑膜剪扩大切口,剪开硬脑膜并用0号丝线小圆针悬吊硬膜。 5.颅内血肿处理。准备明胶海绵若干块,片薄、剪小块备用,小圆针0号线备用,其余根据具体手术进行相应配合 6.血肿处理后,见无出血点,核对缝针和脑棉,递小圆针0号丝线缝合硬脑膜。置硅胶引流管于硬膜下或硬膜外。 7.缝合骨膜。放回骨瓣,递7号丝线角针缝合骨膜。 8.缝合帽状腱膜(圆针)、皮肤(4号丝线)。递碘伏棉球消毒切口周围皮肤,递4#丝线,依次圆针缝合帽状腱膜,角针缝合皮肤。切口再次消毒。 9.包扎伤口。覆盖敷料,包扎。 10.器械护士配合要点(1)按常规开颅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应精力集中, 传递手术用物时准确到位,动作轻柔迅速,切忌碰撞医生手臂。 (2)及时擦净双极电凝镊的尖端(勿用刀片刮),保证有效电凝, 根据手术要求调节双极电凝的大小。 (3)术中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大小适度,根据手术要求及时更换 大小不同的吸引器头,避免吸力过大损伤脑组织。 (4)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适当规格的棉片并准确清点计数,使用后 及时收回清理,确保无遗漏。

脑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配合常规(可编辑修改word版)

脑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配合常规 一、适应症 1.外伤性硬膜外血肿 2.脑血管意外或畸形 3.自发性脑出血 4.严重颅脑外伤伴脑疝 2、用物准备 开颅器械手术衣剖腹包冲洗器头皮夹硅胶引流管双极电凝电钻电钻套吸引器 1.4#线骨蜡缝针脑棉(若干)绷带备止血纱布明胶海绵 三、手术体位 根据手术部位而定,有仰卧、侧卧、侧俯卧、俯卧和坐位

四、手术切口 根据手术部位常有冠状切口、额部和额颞部切口、颞部和颞顶部切口、额顶部切口、顶枕部切口、翼点入路切口。 五、麻醉方式 一般是气管内全身麻醉。 六、手术步骤及配合 1.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单:碘伏消毒皮肤,递治疗巾、中单(第一块呈 U 形环绕头部尾端搭于胸前、第二块直接铺于胸前),铺大洞巾,粘贴脑外科手术切口膜。递巾钳 2 把,治疗巾一块做一口袋,橡皮筋固定吸引器,双极电凝。 2.切开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 递手术刀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递头皮夹钳上头皮夹,头皮止血。或递双极电凝止血,递手术刀或纱布,钝性或锐性分离,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层,向皮瓣基底部翻

转。用双极电凝于皮肤腱膜瓣内面止血,用纱布垫于基底部外面,递湿的盐水纱布覆盖于其内面,头皮拉勾牵引固定皮瓣。 3.去骨瓣。 递骨膜剥离器,沿切口内侧切开和剥离骨膜。递电钻钻孔,血管钳去除颅骨内板碎片。递脑棉填塞在骨孔内暂时止血,递线锯导引板引导线锯依次于两孔中锯开颅骨。递骨膜剥离器插入骨瓣下,向上翻起骨瓣。递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涂抹骨窗、脑棉片或双极电凝脑膜止血。骨瓣用盐水纱布包裹保存。 4.切开硬脑膜,准备冷光源。 用冲洗器吸生理盐水冲洗硬脑膜。递双极电凝或明胶海绵脑棉片彻底止血后,递脑膜镊提起脑膜、11#刀片在脑膜上切一小口,脑膜剪扩大切口,剪开硬脑膜并用 1#线小圆针悬吊硬膜。 5.颅内血肿处理。 根据具体手术进行相应配合

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实施常规脑外科护理;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例数、对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分别为(87.39±10.36)min、(9.87±1.59)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8.20±23.14)min、(13.42±3.2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仅有2例并发症出现,少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为95.2%,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防止术后出现各类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机体不仅仅会受到原发性病变的损害,同时伴随着血肿病灶形成、早期血肿量增大等病理学变化,会产生更加严重的损伤,当药物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及脑组织自身代偿能力都不足以能够充分满足对损害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的时候,就必须通过手术方式对血肿病灶实施清除处理,使颅内压水平降低,对受压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1,2]。本文主要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高血压病史1~18年,平均病史(5.6±4.1)年;脑出血发病时间1~14 h,平均发病时间(4.4±3.2)h;男25例,女17例;患者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64.7±7.1)岁。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病史1~19年,平均病史(5.2±4.6)年;脑出血发病时间1~17 h,平均发病时间(4.2±4.3)h;男26例,女16例;患者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4.2±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实施常规脑外科护理。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注意事项,说明手术优势;术前协助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性检查,准备好必要的器械、药物、工具等;②术中:辅助医生帮助患者选择和更换适宜的体位,熟练准確的进行操作器械的传递和相关设备

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9年5月-2014年5月收治25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68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18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24 h复查CT,血肿完全清除119例,残留血肿量≤10 mL者87例,10 mL10 mL患者,通过引流管向血肿腔注射尿激酶,并持续引流3~5 d,再次复查CT所有患者残留血肿完全消失或量<10 mL。7例术后再出血,1例DSA检查证实为大脑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6例是术后血压没有控制好,行二次手术获得满意疗效。 2.2 远期疗效术后6个月根据GOS量表恢复评定,5分71例,4分95例,3分55例,2分24例,1分8例。 3 讨论 在决定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做手术之前一定要明确是否为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一般根据既往史、起病特点、出血部位及头颅CT影像学特征诊断不难。引起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原因很多,但一般主要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相鉴别,要尽量避免将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以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开颅血肿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是因脑内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自发性脑血管病[4],头颅CT多表现为脑实质血肿,最常见于基底节、内囊和丘脑,很少有蛛网膜下腔和脑池积血,这些特点有利于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相鉴别。严格来说所有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都应该进行脑血管检查,如DSA、CTA或MRA等,但考虑这些检查可能延误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同时在很多基层医院还不能做这些检查,因此笔者对一些诊断高血压脑出血比较典型的病例就没有必要进行脑血管检查,对一些可疑的病例如出血部位不是常见部位,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既往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特别是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侧裂池、纵裂池、鞍上池等有血,笔者术前都进行脑血管的检查。没有条件做脑血管检查的医院,对这类患者开颅血肿清除一定要谨慎。尽管按这些原则来处理,但仍然发生1例将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以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手术,术后再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当出血超过一定的量时,一般认为幕上血肿量≥30 mL,幕下血肿量≥10 mL,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好,就需要外科手术治疗[5-9]。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有穿刺引流术、颅骨钻孔引流术及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颅骨钻孔引流术创伤性小,费用低,操作简单,也容易为患者接受,但是不能血肿腔止血,尤其是穿刺引流术不仅不能止血,甚至可能误伤脑皮层血管而引起新的出血,同时也不能及时清除血肿,减压有限,对颅内血肿量巨大,有脑疝形成的患者治疗效果就不好。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可在直视下止血,充分减压。同时根据患者年龄、术前是否有脑疝形成,血肿量的多少,中线结构移位的程度等来综合考虑是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还是常规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笔者一般选择血肿量超过70

右基底节区脑出血病程记录

定远县总医院 病程记录 2012年10月30日 11:08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随李刚主治医师查房:汇报病史:患者何忠华, 男, 62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而入院。有高血压病史。查体:BP:194/99mmHg神志清楚,急性病人,推入病房,查体合作,言语欠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及偏盲,口角示齿右歪,伸舌稍左偏,颈软,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较右侧减低,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偏身感觉减退,右腱反射(++),左侧腱反射(+),左侧巴氏征(+),右侧巴氏征(-),双克布氏征(-)。辅助检查: 2012.10.29我院CCT提示:1.右侧基底节区出血。2.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今日患者病情未进展加重,无头痛、呕吐等不适主诉,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李主治查房后指出:患者突发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提示患者为急性脑血管病。其定位定性诊断分析如下:1.定位诊断:患者有左侧中枢性舌面瘫,则损伤为右侧皮质延髓束,左肢体中枢性偏瘫,则损伤为右侧皮质脊髓束,综合以上定位应在右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2.定性诊断:患者活动状态下急性起病,伴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症状及血压显著升高,结合头颅CT显示高密度病灶,则定性为出血性性脑血管病。结合定位定性诊断,考虑为脑出血(右侧基底节区)。结合其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入院诊断为:1.脑出血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为:挽救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降低复发率。包括内科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措施包括:1.一般措施(安静卧床,重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加强护理, 保持肢体功能位等)2. 血压处理--合理降压(舒张压约100mmHg)3. 控制血管源性脑水肿,脑出血48h水肿达高峰, 维持3~5d或更长时间消退4. 止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再出血不常见,早期(<3h)可给予抗纤溶药:6-氨基已酸\止血环酸,立止血等。5. 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平衡,日液体输入量=尿量+500ml,防止低钠血症, 以免加重脑水肿。6.并发症防治:包括感染,应激性溃疡,稀释性低钠血症,脑耗盐综合征,痫性发作,中枢性高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外科治疗挽救重症患者生命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宜发病6~24h内进行,预后与术前意识水平有关,昏迷患者通常手术效果不佳。手术适应证有:①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体征,如脉缓\血压升高\呼吸节律变慢\意识水平下降等。②小脑半球血肿量≥10ml或蚓部>6ml,血肿破入第四脑

传统大骨瓣与小骨窗开颅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传统大骨瓣与小骨窗开颅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7-16T15:51:15.963Z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5月第5期供稿作者:刘建忠刘海林 [导读] 影像学检查基底节区出血36例,其中破入脑室6例。按血肿量分为3组:30~59ml 23例,60~80m1 11例,>80ml 2例。 刘建忠刘海林 江苏泗阳康达医院223700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结果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共16例,死亡2例,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20例,死亡6例。按术后6个月随访,30~59ml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效果优于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60ml组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效果优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结论基底节出血手术方式,视具体情况对待,传统大骨瓣与小骨窗开颅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传统大骨瓣与小骨窗开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为脑内血管破裂所引起的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40%~50%)、高致残率(50%~85%)的特点,脑出血多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基底神经节,其次在桥脑与小脑。手术方式多种,现将本科室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36例临床体会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46~81岁,平均61岁。均有高血压病史。本组意识障碍表现为GCS13~15分3例、GCS9~12分5例、GCS6~8分21例、GCS3~5分7例。 1.2 发病至手术时间 6h以内15例,6h以后21例。 1.3 影像学检查基底节区出血36例,其中破入脑室6例。按血肿量分为3组:30~59ml 23例,60~80m1 11例,>80ml 2例。 1.4 手术方法按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共16例,B组: 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20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切口选择在血肿离颅骨内板最近的部位,皮肤切口长约5cm,常规钻孔后扩大成骨窗直径约3cm,用穿刺针穿刺证实血肿后沿其隧道暴露并吸除血肿。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术采用额颞部“?”切口,骨瓣直径6~10cm,清除血肿后视脑压情况及术前有无脑疝予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血肿破入脑室者,予清除血肿,置脑室引流管引流。30~59ml组中13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0例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其中去骨瓣减压3例。60~80ml组中3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8例行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其中去骨瓣5例。>80ml组2例行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 2 结果:本组36例,A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共16例,死亡2例,B组: 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20例,死亡6例。按术后6个月随访,30~59ml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效果优于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60ml组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效果优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3 讨论 3.1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迅速减轻脑出血所致血肿对脑组织的挤压,可达到及时止血和紧急治疗的目的[1]。此外,颅内压降低更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繁多,包括传统骨瓣开颅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钻孔微创手术等,须根据病情、意识状态和血肿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恰当手术方式。传统骨瓣开颅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由于手术操作简单,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极小、操作简便、对脑组织损伤小、在短时间内逐步清除血肿的优点,传统骨瓣血肿清除术能在术中直视下完全或次全清除血肿,而且去骨瓣减压对缓解高颅压有利,但也表现出手术时间长、创伤性大等诸多弊端[2]。为取得较好的疗效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我们认为:血肿相对较少、30~59ml者尽量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效果较好;>60ml或CT表现血肿形态不规整、再出血可能性大、甚至已有脑疝的病例,应以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为宜。 3.2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时机是功能恢复好坏的较重要因素,大都支持在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发生之前6h内超早期手术治疗,有文献报道认为6h内手术止血困难,手术以6~24h为最佳时机[3]。另有文献报道手术时间应于3~6h为好[4]。小骨窗手术由于受到骨窗大小及血肿定位的影响,止血比较困难,6小时内手术再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3.3?并发症:(1)再出血:术后再出血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术中有效止血,术后平稳控制血压特别是舒张压是防治术后再出血的关键。(2)肺部感染: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后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术后昏迷,短期内难以清醒及血氧饱和度低,咳嗽无力,排痰困难,舌后坠等通气障碍者及早行气管切开术,并可行痰培养明确气道菌群情况,以便有效控制肺部感染。(3)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生在脑出血后数小时至一周前后,术后早期应用制酸剂,及时调整糖皮质激素的用量,能够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4)肾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肝、肾功能的损害,术后早期应限制输液量,用药种类过多可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特别是大剂量应用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因此,术后应注意对肾功能的监测和尿量的观察,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小剂量多次使用甘露醇脱水,可预防肾功能衰竭的发生。(5)其他:MODS、DIC、脑梗塞、切口感染、高渗性脱水、低蛋白水肿等。综上所述,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具体采取哪种方式,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血肿量30~59ml可采取小骨瓣开颅,大于60ml一般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这样可以提高治愈率、减轻致残率、缩短住院日。 参考文献 1.李浩,张帆,刘文科,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分析及疗效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3):240-243. 2.杨升吉.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9):28-29. 3.陈维福,程远,马颖.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浅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217-218. 4.勾俊龙,毛群,邢复明,等.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150. 5.徐德明,钱佳栋,万默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2,17(5):325-327. 刘建忠,男,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

高血压右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形成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时间:2018年3月20号15:00 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李XX 主讲人:赵XX 讨论题目:高血压右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形成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护士长:今天讨论的题目是高血压右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形成的相关护理,现在先请责任护士赵雪林介绍病情经过。 介绍病情经过: 赵XX:患者周中龙,男,57岁,因突发意识障碍,呈昏迷状,伴呕吐、口吐白沫,无畏寒、发热、寒战,于2018年1月19日 14时29分入院。 护士长:病情大家已经了解,现在请各位畅所欲言,针对患者目前的情况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 唐XX护士发言:1、脑出血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期主要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应向病人讲明,通过训

练,功能可逐步改善,以取得其合作。同时,向家属介绍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坚持训练。 2、具体方法是:按摩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肌肉挛缩,维持关节及韧带活动度。按摩痉挛性肢体手法要轻,以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使痉挛的肌肉放松。弛缓性瘫痪按摩手法应适当加重,以刺激神经活动兴奋性。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2次。 3、肢体被动活动时,要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一般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痉挛性瘫痪肢体活动要缓慢,弛缓性瘫痪肢体勿过度牵拉,以防肌肉和关节损伤。肌力在Ⅱ级以下者,应鼓励病人自己活动。瘫痪肢体功能训练时,指导病人用意含对患肢发出冲动,使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反复训练,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达到上肢可举起,下肢可站立和行走。为提高生活处理能力,可指导病人用健肢替代患肢的方法,如右侧肢体瘫痪时,可练习用左手吃饭、写字、取物;穿上衣时先穿患肢再穿健肢,脱衣时则相反。训练病人用一只手穿脱鞋、袜、衣裤,使用拐杖及习步车辅助行步等。失语病人,应进行语言训练,从单字、单词发音,在到讲短句、短语。 王X护士发言: 1、将病人给予重点照顾和观察,最好有专人陪伴。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糖、尿量、电解质、皮肤和营养状况等的变化,并随时记录; 2、绝对卧床休息,可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各种刺激,并酌情加床档或保护性约束。 3、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头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吸痰,

脑出血部位判定

快速学会脑出血部位辨识脑的解剖示意图:

常见脑出血部位: (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①壳核出血(putamen hemorrhage):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50%~60%,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身感觉障碍等。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 内囊外型出血 1.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 2.多由外侧豆纹动脉破裂引起 3.内囊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及偏瘫)+失语

②丘脑出血(thalamic hemorrhage):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丘脑出血的特点除与壳核出血类似的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情绪低落、淡漠等,还可出现痴呆、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量较大亦可短时间内危急生命。由于位置靠近第三脑室,丘脑出血症状容易反复,还易出现持续性顽固高热等症状。 内囊内型出血 偏身感觉障碍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为少见,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脑室,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5%~10%,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患者常见,血肿常见于一个脑叶内,有时也会累计两个闹叶,临床上以顶叶最为常见,因为出血位置较为表浅,血肿一般较大,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临床表现较为多见复杂,可有肢体偏瘫、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 (3)脑干出血(brain stem hemorrhage): ①脑桥出血(pontine hemorrhage):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大于5ml的出血即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等,多数病人在发病后不久就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常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脑桥出血因极为凶险,治疗率及治愈率均较低,是属于一种危重的脑出血。

开颅去骨瓣血肿清除术

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 物品准备: 台下: 电刀双极电凝机脑动力系统复方氯化纳溶液若干瓶生理盐水根据病情随时准备输血 台上: 器械:脑外包或大钻孔包 其它:21号刀片11号刀片各1个慕丝线1、4、7号线各2包50ml注射器2个吸引器连接管头皮夹1包普外皮肤贴膜脑外皮肤贴膜骨蜡明胶海绵5袋电刀头双极电凝头及线脑棉片1包脑外科套针止血纱布(普通)橡皮引流管1根引流袋大敷贴5个 术前巡回护士配合: 1、建立静脉留置针,一般选择下肢静脉;麻醉师一般会做股静脉留置针,接三 通连接输血器备用; 2、将双托盘置于患者胸前,双托盘上缘平于患者乳房,并用绷带固定于手术床; 3、将电刀负极板贴于患者肌肉丰富部位,并将患者双手用中单裹于手术床两旁, 用约束带固定患者双膝; 4、将双极电凝脚踏放于手术医生脚旁; 5、协助手术医生用龙胆紫做手术切口标识,用碘酒固定,并协助手术医生将患 者眼耳用棉球及贴膜遮盖; 6、将头圈置于患者头下,两沙袋放于患者颈两旁固定; 7、与洗手护士清点脑棉片及缝针数目。 手术配合: 1、消毒:3%碘酒消毒及酒精消毒; 2、铺单:铺单时,台下巡回护士需将患者头部抬起配合铺单,以及将双托盘盖 盘形成无菌区; 3、洗手护士将脑动力系统组装好,选择合适钻头,连接好手柄,将线尾交于巡 回护士连接于主机,并将铣刀头组装好放于扇形台备用; 4、固定吸引器管(开始选择粗吸引器头)、电刀及双极电凝,巡回护士分别于台 下连接;用布巾钳将小单固定于双托盘上缘,方便放置吸引器头、电刀头及双极电凝; 5、打湿块纱布,交于术者试双极电凝,并调节双极电凝大小; 6、弧形切开皮肤、皮下及腱膜层:递2块干纱垫,21号圆刀于手术医生切开, 并递头皮夹钳持头皮止血,吸引器头持续吸引; 7、游离皮瓣止血:递21号刀游离皮瓣,双极电凝止血,递弹簧拉钩牵开,同时 用两布巾钳或血管钳夹于双托盘下缘,固定协助牵开; 8、切开及剥离骨膜:递21号刀切开,骨膜剥离子剥离; 9、颅骨钻孔:递脑动力系统颅骨钻(巡回护士与术者核对是否钻功能)开颅, 边钻边用50ml注射器滴注盐水浸湿骨孔,骨蜡(捏小团捏软)止血;

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护理个案

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 护理个案 外三区陈晃媚 2014-11-3

一,病史介绍 床号:47床姓名:黎永清性别:男年龄:38岁住院号:253064 主诉: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伴呕吐30分钟余 现病史:患者入院30分钟前进食后突发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伴呕吐胃内容物,未见咖啡样物,烦躁不安,无昏迷、抽搐,无胸痛,无呼吸困难,无发热,患者同事送院急诊就诊,测血压明显升高,急查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脑出血,予“呋塞米针40mg iv、地西泮10mg iv”及开放静脉通道后,患者神志昏迷,拟“脑血管意外”收住我科。起病以来,精神欠佳,胃纳可,大小便无失禁。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婚育史:已婚已育,育有子女,家人均体健,家庭和睦。 家族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遗传性病史,否认免疫性及精神性疾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 体格检查:T:36.4℃ P:82次/分 R:19次/分 Bp:240/129mmHg,神志昏迷,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湿啰音。心界左下扩大,心率82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专科情况:神志昏迷,被动体位,不能言语,定向力、判断力、记忆力、计算力检查不能配合。头颅、脊柱、四肢无畸形。双眼球位置居中,双眼睑无下垂,双眼无凝视,未见眼球震颤,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左:右=2.5:2.5mm,对光反射灵敏,调节、辐辏反射存在。角膜反射存在,双侧额纹基本对称,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歪斜,伸舌不能配合,未见舌纤颤,左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检查不能配合。生理反射存在,右侧巴氏征(+) 辅助检查: 2014-10-02:急查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指尖血糖7.6mmol/L 2014-10-3:头颅、胸部CT示1、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较前片增大。2、右侧基底节小梗塞灶同前。3、左下肺感染并双侧胸膜肥厚。4、主动脉迂曲,左室增大. 血常规:WBC 17.4×10^9/L,RBC 4.15×10^12/L,HGB 134g/L,PLT 313×10^9/L,GR87.7%;心肌酶示:AST 26U/L,CK-MB 20.3U/L,CK 609U/L,LDH 225U/L,HBDH 192U/L,Glu 7.96mmol/l;血离子正常; 2014-10-5: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 2014-10-6:血常规:WBC 18.2×10^9/L,RBC 3.74×10^12/L,HGB 122g/L,PLT 307×10^9/L,

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

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 文章目录*一、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二、为什么会导致颅内血肿*三、颅内血肿有什么不良影响 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1、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处理深部血肿时,脑皮质切口应选择非功能区和距脑表面近的部位,且切口不宜过大,避免加重脑损伤。 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使照明良好,止血彻底,损伤轻微。 在血肿接近脑组织处,避免使用强力吸引,以防出现新的出血和加重脑的损伤。最好用镊子夹一小棉片,边剥离血肿边用吸引器在棉片上吸引,这样可以减轻脑的损伤。对与脑组织粘连较重的血块不必勉强清除,以防引起新的出血。 2、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处理 与一般开颅术后处理相同,但对下列情况应予特殊处理: 脑疝时间较长,年老体弱,或并发脑伤较重,脑疝虽已回复,但估计意识障碍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术。 对继发脑干损伤严重,术后生命体征又不平稳,可进行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及低温疗法。 对重症病人,如有条件,最好收入ICU病房,进行全面监护。 3、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步骤 开颅:按照CT或其他检查方法定位,作相应马蹄形切口,作成形骨瓣,或咬除颅骨。前者显露充分,后者快速,负担较轻,术后

自然形成外减压。 切开皮层、清除血肿:典型的基底节外侧型血肿手术,多采用颞上回或颞中回前中部入路。一般深入5cm即可达血肿腔。亦有分开外侧裂,经岛叶进入血肿者,此入路皮质损伤轻,但要避免损伤侧裂血管。清除血肿后有时可见豆纹动脉仍有活动性出血,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止血,只夹闭出血的分支血管,以保证其主干不受损伤。深入5~7cm达血肿腔者多为基底节内侧型血肿。手术中应尽可能不要损伤血肿壁,附着在血肿壁上的少量血块不要强求清除。尤其在深部内侧型血肿更要避免盲目用电凝止血。破入脑室的血肿应清除,但应采用额中回或顶叶入路,切开皮层,清除脑室内血肿后,再通过侧脑室壁血肿穿破处清除脑内残余血肿,术后行脑室引流。 为什么会导致颅内血肿颅内慢性血肿,由于出血缓慢,当时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也可能自行停止出血。大约两星期后,颅内血肿周围形成了完整的包膜,血肿内凝血块开始液化吸收,但也可能由于血肿体积慢慢增大,或血肿腔内再次出血,刺激大脑而出现一系列脑部症状,如头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烦躁不安,不认识人,不能计算等症状,严重者可有精神异常或昏迷。 据有关资料报道,约70%的“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在发病前一个月左右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其中60岁左右的病人

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4~2015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行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微创穿刺,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照组生存13例,死亡3例;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Ⅰ~Ⅱ级生存率为25.0%,病死率为18.8%。观察组生存15例,死亡1例;ADLI~II级生存率为62.5%,病死率为6.3%。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骨钻孔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创伤小、生存率高、病死率低,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术式。 标签: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微创穿刺;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继发于高血压后的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型疾病,常发生于50~70岁,特点为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属高血压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类。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存质量。临床中传统的保守治疗与开颅手术疗效均不理想。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了微创穿刺手术的专项研究,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男9例,女7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9.4±4.8)岁,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58.3±5.3)岁。两组患者治疗之前均伴有高血压史,发病时间均在24h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微创钻孔法,具体如下。 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插管,取仰卧位,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出血量的大小以及昏迷程度的不同,切实的设计最佳切口。不主张去除大骨瓣,但须行充分的颅内减压。手术过程中要动作轻柔,力度适中,减少不必要的牵拉。尽量避开重要的脑部功能区和血管走形区,选择血肿距皮层最浅的一侧进入肿腔,及时止血,血压升高后未见出血即为最好,切忌粗暴。术后均给予常规脱水、降压、抗感染治疗。 微创钻孔引流手术:患者入院后采用CT定位穿刺点,根据血肿深浅决定穿刺针长度,行微创穿刺术,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患者呼吸畅通。穿刺成功后,首

右基底节区脑出血病程记录

2012年10月30日 11:08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随李刚主治医师查房:汇报病史:患者何忠华, 男, 62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而入院。有高血压病史。查体::194/99神志清楚,急性病人,推入病房,查体合作,言语欠流利,双侧瞳孔等大 等圆,直径3.0,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及偏盲,口角示齿右歪,伸舌 稍左偏,颈软,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较右侧减低,右侧肢体肌 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偏身感觉减退,右腱反射(),左侧腱反射(+),左侧巴氏征(+),右侧巴氏征(-),双克布氏征(-)。辅助检查:2012.10.29我院提示:1.右侧基底节区出血。 2.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今日患者病情 未进展加重,无头痛、呕吐等不适主诉,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李 主治查房后指出:患者突发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提示患者为急性脑血管病。其定位定性诊断分析如下: 1.定位诊断:患者有左侧中枢性舌面瘫,则损伤为右侧皮质延髓束,左肢体中枢性偏瘫,则损伤为右侧皮质脊髓束,综合以上定位应在右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 2.定性诊断:患者活动状态下急性起病,伴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症状及血压显著升高,结合头颅显示高密度病灶,则定性为出血性性脑血管病。结合定位定性

诊断,考虑为脑出血(右侧基底节区)。结合其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入院诊断为: 1.脑出血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为:挽救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降低复发率。包括内科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措施包括: 1.一般措施(安静卧床,重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加强护理, 保持肢体功能位等)2. 血压处理合理降压(舒张压约100)3. 控制血管源性脑水肿,脑出 血48h水肿达高峰, 维持3~5d或更长时间消退 4. 止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再出血不常见,早期(<3h)可给予抗纤溶药:6-氨基已酸止血环酸,立止血等。5. 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平衡,日液体输入量=尿量+500,防止低钠血症, 以免加重脑水肿。 6.并发症防治:包括感染,应激性溃疡,稀释性低钠血症,脑耗盐综合征,痫性发作,中枢性高热,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外科治疗挽救重症患者生命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手术宜发病6~24h内进行,预后与术前意识水平有关,昏迷患者通常手 术效果不佳。手术适应证有:①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体征, 如脉缓血压升高呼吸节律变慢意识水平下降等。②小脑半球血肿量 ≥10或蚓部>6,血肿破入第四脑室&脑池受压消失,脑干受压&急性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