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倒装句、省略句

[讲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倒装句、省略句
[讲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倒装句、省略句

文言文一词多义、倒装句、省略句

陈太丘与友期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动词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动词

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访动词

⑴衡量〈动词〉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度⑵估计表推测〈动词〉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⑶过〈动词〉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⑴讨伐〈动词〉①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伐②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⑵砍伐〈动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①荆之地方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书》)

⑴面积,方圆〈名词〉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⑵当…的时候方其远门出海,仅如银线。(《观潮》)

方⑶刚刚〈副词〉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

⑷正在〈副词〉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童趣》)

⑸指方位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⑴起,指被任用 <动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发出 <动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一时齐发(《口技》)

发⑶出发 <动词> ①夫鹓发于南海(《惠子相梁》)

②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⑷拥 <动词> 众军汉一发上(《智取生辰纲》)

⑸开花 <动词>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⑹长寿的特征 <名词> 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⑺头发 <名词> 皆披发文身(《观潮》)

⑴又,再〈副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复⑵复兴〈动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⑶回复〈动词〉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①对曰:“小惠未遍…” (《曹刿论战》)

②对曰:“小信未孚…”

③对曰:“忠之属也…”

⑴回答〈动词〉④对曰:“夫战,勇气也。”

⑤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⑥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对①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湖心亭看雪》)

②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⑵面对,向着〈介词〉③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

④张目对日(《童趣》)

①本来我义固不杀人《公输》(九年级下)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

③根本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九年级下)

④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九年级下)

⑤本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九年级上)

⑥本来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九年级上)

⑦本来固众人《伤仲永》(七年级下)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副]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动]巩固

固不知子矣(《庄子》故事两则)[副]固然

子固非鱼也(《庄子》故事两则)[副]固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顽固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本来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副]本来

固众人(《伤仲永》)[副]本来

第六册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名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名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国恒亡国家名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名词〈惠子相梁〉

5.夫大国难测也国家名词〈曹刿论战〉

第五册

1.死国可呼国事名词〈陈涉世家〉

2.国险而民附地势名词〈隆中对〉

3. 此用武之国地方名词〈隆中对〉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名词〈隆中对〉

5.列国周齐秦汉楚国家名词〈山坡羊骊山怀古〉

第四册

1.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名词〈岳阳楼记〉

第三册

1.国破山河在国家名词〈春望〉

2.属国过居延典属国简称名词〈使至塞上〉

3.尚思为国戌轮台国家名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一册

1.商女不知之国恨国家名词〈泊秦淮〉

字意词性所在句子出处

恨 1。悲名词商女不知亡国恨《秦泊淮》

2.怨恨名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

3.叹恨动词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痛恨动词至今遗恨迷烟树《山坡羊骊山怀古》

然…的样子

例句:怡然称快《童趣》尘气莽莽然《山市》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公欣然曰《咏雪》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副词词尾

例句:果然鹤也《童趣》连亘六气七里,居然城郭矣《山市》

这样

例句:然则北同巫峡。《岳阳楼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虽然。《公》

但是,然而

例句:然胡不已乎。《公》然而不胜者。《得》人恒过,然后能改。《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故旧的知识

例句:温故而知新。《论语》

因此

例句: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故又名“鬼市”云。《山市》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

故渔者歌曰《三峡》故不错意也《唐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事表》故患有所不避也《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故君子有不战《得》

原因,缘故

例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问其故《辩日》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楚王问其故《公输》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为因为

例句:项为之强《童趣》

当作

例句:以丛草为林《童趣》武陵人捕鱼为业《桃》为宫室《核》以君

为长者《唐雎》

题写

例句: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伤仲永》

成为

例句:且为众人为屯长《陈涉世家》以君为长者《唐雎》谓为信然《隆中对》俱为一体《出师表》

为了

例句:不必为己《大道》

例句:尽为所吞《童趣》为火所焚《观潮》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替,给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例句:始悟为山市《山市》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辩日》中额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

同“谓”说

例句:孰为汝多知乎《辩日》

例句:为坛而盟《陈涉世家》

例句:好为《梁父吟》《隆中对》

打败

例句: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认为

例句:自以为不如《邹忌》

之的

例句:故时有外物之趣《童趣》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忘路之远近《桃》春冬之时《三峡》山川之美《答谢》浙江之潮《观潮》鸿鹄之志《陈涉世家》今吾以十倍之地《唐雎》此用武之国《隆仲对》行道之人《鱼》三里之城《得》九设功城之机变《公输》功亲戚之所叛《得》

他,他们,它

例句:昂首观之《童趣》学而时习之《论语》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余闻之也久《伤仲永》渔人甚异之《桃》二世杀之《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环而功之而不胜《得》人皆有之《生》

去,到,往

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多助之至《得》

句末凑音节,无实意

例句: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主谓之间,无实意

例句:此庸父之怒《唐雎》孤之有孔明《隆仲对》宋何罪之有《公输》

乃才

例句:去后乃至《陈太丘》久而乃知《送东阳》乃入据陈《陈涉世家》羽飞乃

于是,就

例句: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乃记只而去《小石》乃重新岳阳楼《岳阳楼》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竟然

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乃大惊《桃》

例句:当立着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其代词

例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童趣》楼渐低,可见其顶《山市》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智子疑邻》问其故《辩日》欲穷其林《桃》其间千二百里《三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

可要

例句: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

于在

例句:于土墙凹凸处《童趣》于事之东北角《口技》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出没于鲸鱼波万仞中《观潮》相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

例句:贤于邻人远矣《伤仲永》

例句: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至于今日《隆中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来饮于此《醉》

例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例句:吾谁于归《岳》

例句:请广于君《唐雎》

例句:受地于先王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出师表》

若如

例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比得上

例句: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

例句:若听茶声然《核》非若是也《唐雎》

例句: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如果

例句:若士必怒《唐雎》若跨有荆益《隆中对》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因因为

例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顺着,就者

例句:因势象形《核》

因此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因以为号焉《马》

于是

例句:因屏人日《隆中对》

以用

例句:徐喷以烟《童趣》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以径寸之木《核》以此夸能《观潮》醒能述以文者《醉》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例句:以丛草为林《童趣》以是人多以书假于《送》以头抢地耳《唐雎》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凭借,靠

例句:可以为师矣《孙权》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因为

例句: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夫不能以游堕事《满荆》不以物喜《岳阳》以其境过青《小》以中有足乐者《送》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认为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辩日》或以为死《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无从置书以观《送》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连词无,实意

例句:卷石底以出《小》

按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马》

同“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至于

例句: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

则就

例句:学而不思则惘《论语》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及日中则如盘盂《辩日》有仙则名《陋室铭》则题名其上《核》则素湍绿潭《三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

那么

例句:则汉室之隆《出师表》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则有去国还乡《岳阳》

例句: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送》

及到了…的时候

例句:及日中则如盘盂《辩日》及鲁肃过寻阳《孙权》

到了

例句:及郡下《桃》

等到

例句:及下船《湖心亭》

例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与和

例句:与台齐《童趣》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山市》夸父与日逐走《夸父》与蒙论议《孙权》独守丞与站谯门中《陈涉世家》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

疑问语气助词,么

例句:轻寡人与《唐雎》

加上

例句:与臣而将四矣《唐雎》

参与

例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

且尚且

例句:且为众人《伤仲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

况且

例句: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且秦灭韩亡魏《唐雎》

诸各个

例句:其西南诸峰《醉》

各位

例句:愿诸君勿复言《隆中队》

使1连词,假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2使意动词,让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不使学《伤仲永》

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

3出使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是1判断动词,是斯是陋室《陋室铭》

2指示代词,这于是见公输班《公输》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就1副词,靠近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2动词,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3动词,从事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书 1名词, 书信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九年级(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得鱼腹中书,故以怪之矣九年级(上)《陈涉世家》

答谢中书书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

2名词,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八年级(下)《五柳先生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予因得遍观群书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七年级(下)《孙权劝学》

3动词,书写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九年级(上)《陈涉世家》

即书诗四句七年级(下)《伤仲永》

4名词,官职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九年级(上)《出师表》

5动词,读书与朱元思书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

6形容词,书写的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七年级(下)《伤仲永》7名词,名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七年级(下)《木兰诗》

稍 1副词,稍微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未尝稍降辞色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廿二日,天稍和八年级(下)《满井游记》

2副词,渐渐邑人齐之,稍稍宾客其父七年级(下)《伤仲永》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七年级(下)《口技》

胜 1动词,取胜环而攻之而不胜九年级(下)《孟子》二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九年级(下)《孟子》二章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九年级(下)《孟子》二章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九年级(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射者中弈者胜八年级(下)《醉翁亭记》

2名词,人名陈胜者阳城人也九年级(上)《陈涉世家》

3副词,尽跨洲连郡者不可胜数九年级(上)《隆中对》

4动词,禁得起臣不胜受恩感激九年级(上)《出师表》

5形容词,雄伟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八年级(下)《岳阳楼记》师 1名词,军队十年春齐师罚我九年级(下)《曹刿论战》

齐师败绩九年级(下)《曹刿论战》

遂逐齐师九年级(下)《曹刿论战》

出师表九年级(上)《出师表》

2名词,老师当余之从师也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七年级(下)《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七年级(下)《论语》十则

食 1动词,吃非练食不食九年级(下)《庄子》故事两则

食不饱力不足八年级(下)《马说》

卒买鱼烹食九年级(上)《陈涉世家》

一食或尽粟一石八年级(下)《马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八年级(下)《五柳先生传》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2形容词,吃肉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九年级(下)《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九年级(下)《曹刿论战》

3动词,通饲饲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八年级(下)《马说》

食之不能尽其才八年级(下)《马说》

4名词,食物设酒杀鸡作食八年级(上)《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八年级(上)《桃花源记》

识 1形容词,认识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九年级(上)《鱼我所欲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九年级(上)《鱼我所欲也》

2动词,认识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七年级(下)《伤仲永》

一词多义:会:

1.将(会玩雕弓如满月《江城子.密州出猪》)

适逢,恰巧遇到(会下大雨)《陈涉世家》

集会(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2.会(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传》)

聚集(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终会(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终会,终要(会当凌绝顶《春望》)

期:

1,失期,法皆斩期,期限名词《陈涉世家》

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动词《陈太丘与友期》

3,期年之后期,满动词《邹忌讽齐王纳谏》

奇: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奇,奇特的形容词《与朱元思书》

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奇妙的形容词《核舟记》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奇丽的景色《与朱元思书》

4,八分有奇零数名词《核舟记》

穷: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贫穷的形容词《鱼我所欲也》

2,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穷冬,隆冬《陈太丘与友期》

3,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动词《桃花源记》

名:

1,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举大名,起义《陈涉世家》

2,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名,名声。名词《隆中对》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名贵的形容词《马说》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名,有名的形容词《送东阳马生序》

5,并自为其名名字名词《伤仲永》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名的形容词《陋室铭》

类:

1,不可谓知类类推动词《公输》

2,为与此同类种类名词《公输》

3,佛印绝类弥勒像介词《核舟记》

绝:

1、虽杀臣,不能绝也。杀尽动词《公输》

2、往来而不绝者断动词《醉翁亭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形容词《桃花源记》

4、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动词《湖心亭看雪》

5、以为妙绝极副词《口技》

6、群响毕绝消失动词《口技》

7、猿则百叫无绝停止动词《与朱元思书》

8、沿溯阻绝断动词《三峡》

9、绝山献多声怪柏极形容词《三峡》

止: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动词《愚公移山》

2、羽、飞乃止停止动词《隆中对》

3、止有剩骨通“只”只有副词《狼》

4、絮絮不止停止动词《公输》

5、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停止动词《口技》

临:

1、执策而临之面对动词《马说》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动词《醉翁亭记》

3、临溪而渔到介词《醉翁亭记》

良:

1、此皆良实善良形容词《出师表》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肥沃的、良好的形容词《桃花源记》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很副词《三峡》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善良形容词《出师表》

5、家富良马好形容词《塞翁失马》

委而去之。离开。动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介词《两小儿辩日》

但辞黄河去离开动词《木兰诗》

曾不吝情去留

乃记之而去离开动词《小石潭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动词《醉翁亭记》

一狼径去走开动词《狼》

太丘舍去离开动词《陈太丘与友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需求,要求。名词。《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求闻达于诸侯。希求。动词。《出师表》

安求其能千里也?要求。动词。《马说》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动词《岳阳楼记》

忽啼求之。要。动词。《伤仲永》

不求甚解要求。动词《五柳先生传》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死人留下来的。形容词。《愚公移山》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动词《出师表》

深追先帝遗诏死人留下来的形容词《出师表》

王曰:“善。” 好。表同意。答应之词。《邹忌讽齐王纳谏》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形容词。《唐雎不辱使命》

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友好,亲善。形容词。《隆中对》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口技》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形容词。《论语》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擅长,善于。《塞翁失马》

一词多义:恨

1,商女不知亡国恨。

恨:痛苦名词选自《泊秦淮》

2、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恨:遗憾不满意动词选自《水调歌头》

3、怅恨久之。

恨:叹恨动词选自《陈涉世家》

4、至今遗恨迷烟树

恨:怨恨怀恨动词选自《山坡羊骊山怀古》

或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有的人,名词)《惠子相梁》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名词)《陈涉世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名词)《陈涉世家》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名词)《伤仲永》

或凭或立。(有的人,名词)《山市》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⑴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 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顺说应是:室美哉! 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 ⑶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顺说应是: 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 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⑴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助哉! 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尸虫,你走前来!顺说应是:尸虫来!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

文言文有四种基本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一、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倒装句:宾语前置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讲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历史、文化、经济、科学、军事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近代以来,鲁迅、胡适等人倡导的文言文改革,主张用白话文交流和写作。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一、引入句子成分和现代汉语中句子各成份顺序以及文言文倒装句概念。 “杨慧写字” (确定句子的主、谓、宾,请同学们随意添加修饰性成份,丰富这个句子) (漂亮的)杨慧【在教室里】写<完了>(老师布置的)字。 (定)主[状]谓<补>(定)宾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成白话文的语序) 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下划船游览。(状语放在谓语之后。是一种状语后置) 古人之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这就是倒装句的概念,完全不同于白话文的顺序,既有前置也有后置,下面我们用成份分析法来看看具体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二、成份分析法:(判断句中定语、宾语、状语、谓语顺序的颠倒,来判断前置后置)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⑨。秦昭王⑩闻之,使人遗(11)赵王书,愿以(12)十五城请易(13)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14)见欺(15);欲勿予,即(16)患(17)秦兵之(18)来。(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19)秦者,(定语后置句)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20)知之?”(宾语前置,何、孰、谁等疑问代词做宾语)对(21)曰:“臣尝有罪,窃计(22)欲亡走燕(23)。臣舍人相如止(24)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25)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26),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7),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28)。今君乃(29)亡赵走燕(30),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 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唯利是图。(唯图利) 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③项伯东向坐(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③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⑨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⑩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⑾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_0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 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 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 也 《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 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 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 人 《公输》 2、为与此同 类 《公输》 3、天下为 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张 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 室 《陋室铭》 2、是金陵 人 《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 也 《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实验中学范富林)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7.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8.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10.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11.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12.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 13.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14.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5.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6.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7.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文句式解析之倒装句

古文句式解析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定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谓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应是几家能彀,称心如意 (2)宾语前置 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加何焉 我之谓也——谓我也(有之,是作标志,加强语气) 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 何苦而不平——苦何而不平(谁,何,奚,安作宾语时)(3)介宾短语后置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 倏与忽相与于遇于浑沌之死——倏与忽于浑沌之死相与于遇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于诸侯闻达 (4)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 闻道百——闻百道 北瞰隔山一重——北瞰隔一重山 中垂草莽者千尺——中垂千尺草莽者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撰长书以(之)为贽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日光下澈(潭水) 可以(之)一战 (2)省略介词 余立侍(于)左右 既而下(于)西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局促(于)一室之内 (3)省略主语 参差荇菜,(君子)左右流之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肌肤,(病)针石之所及也 触草木,(草木)尽死 (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4)省略状语 (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5)省略定语 (鱼)影布石上

(鸟)毛羽(鱼)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以动(其)心忍(其)性 (6)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必以情(断之)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之) (7)兼语省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 3.被动句 (1)“于,受…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为…所”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3)“见,见…于”表被动 虽欲强聒,终必蒙见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表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是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夫战,勇气也 (3)“…者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没有任何标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无他但熟尔 1.固定句式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无宁:与其…不如)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如果不是…就) (3)非人哉(不是) (4)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即为何:为什么)(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邪?(宁…邪,表反问:难道…吗) (6)吾射不亦精乎(不亦…乎,不也…吗) 使君一何愚(一何:多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