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题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

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2)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

①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经济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倾错误。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失误的表现:反右派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提出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开始泛滥。错误进行了对代表正确路线的彭德怀等人的反右倾斗争。错误的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这是一次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3)对“左”倾错误和失误的纠正:

①从1962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等八字方针。

②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平反。

③在肯定人民公社大前提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度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方面的问题做了一定的调整和纠正。

④周恩来在文革“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主持工作时提出批判极左思潮。⑤邓小

平在“文革”后期主持工作时,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全面进行整顿。

⑥1976年1月,人民群众发起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4)成就: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电力工业增长很快;英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原子弹爆炸成功,科技取得巨大进步。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的重要内容就是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是完成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的四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形成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了伟大的转折。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推行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许多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上都取得显著成就。到1982年,基本实现了伟大的转折。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线索,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还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三、重点难点分析

1、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种过渡从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表现出来。试分析、概括这种“过渡性”的具体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点?为什么?

表现:(1)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2)社会阶级结构从多种阶级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国家政治制度由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1)经济上,以赎买方式和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实现和平过渡。(2)政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原因:(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共产党一道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2)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愿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2、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得失如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又是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1)建国初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这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人民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1953—1956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对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在城市,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共“十四大”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过改革,城市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没收官僚资本B。建立大型国营经济

C.收回海关主权D。改造私营工商业

2、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

A。把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B。把盲目的私人资本主义生产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

C。确立了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D。促进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事件中,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B。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C.土地改革运动D。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4、新中国对城市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根本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结果是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性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D。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

C。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当时,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C。借鉴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

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7、“土改”后的农民同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农民的不同之处是

A.不受封建剥削B。组织互助合作

C.自由处理土地D。大规模兴修水利

8、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

级斗争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9、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

A.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正确处理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10、中共“八大”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

①关于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论述②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④提出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

质的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中共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规律

12、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指出“大跃进”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A.由于比例失调引起各方面的紧张

B.造成农民的贫困和生产积极性的降低

C.导致浮夸风和主观主义的泛滥

D.中断了党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

13.19世纪末的对外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最本质的区别是

A.开放的对象不同B.开放的方式不同

C.开放的地区不同D.开放的前提不同

14、庐山会议原是为了反“左”,但在后来转化为反右倾斗争,其根本原因是

A。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左”倾的严重性

B。毛泽东对彭德怀尖锐的批评难以忍受

C。彭德怀和张闻天等人对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

D。大跃进的成绩是主要的

1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要工程和科技成就不包括

A.原子弹爆炸成功B。大庆油田建成

C.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D。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1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

A.进行改革开放B。审查和纠正冤假错案

C.整风和解放思想D。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17、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1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①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垮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20、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之所以长期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

A.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B.由目前我国的所有制决定的

C.由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决定的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特别上安徽省,中国领导人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种尝试。……责任制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二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形式还没有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合作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有可能搞得好些。1958年大跨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些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地方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

(2)建国初期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为什么?

(3)结合有关材料分析,从50年代的历史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有什么必要性?

三、问答题

22、新中国成立前十年,我国民族工业呈现何种状况?试分析其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十年,我国工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简述其基本状况。这二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5 ABCDD

6—10 BCABA

11—15 DADAC

16—20 DDDBD

21.(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改革前的集体生产变为以家庭为主的个体生产。

(2)以进行集体生产的合作化方式进行。不是。因为改革不是取消集体经济,而在于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集体经济。

(3)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速度太快,因此,有必要退回去。

22。前十年:(1)状况:民族工业处于严重萎缩状态。至解放前夕,民族工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2)原因:(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疯狂地进行经济掠夺,使中国民族工业跟本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解放战争期间美帝国主义商品独占中国市场,对民族工业是个毁灭性的打击。(3)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垄断经济命脉,肆意掠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大批企业纷纷破产。(4)战争的破坏。

后十年:新中国没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对民族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建设,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工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说明:民族工业在这20年的衰败和繁荣,充分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建设好中国。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word教案2个课时

第15课新中国外交(一) 【内容标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全面辩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 【教学要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万隆会议。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概括课本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将学生的回答以板书形式写出。再让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各项外交成就的具体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并作分析。 【新课探究】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建国之初的外交环境:建议归纳以下三点(教师略作介绍)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外交向苏倾斜→中苏结盟 亚非部分国家独立:需要互相帮助支持→友好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3、主要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教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4、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教师提示: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中,不论其国家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 求同存异”的方针。⑵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教师提示:出席万隆会议,建议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艰巨性:其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破坏。举例:“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其二,部分亚非国家的疑惧、误解。另一方面,重要性: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其二,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思考: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那么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同与异各指什么? 【总结巩固】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 【真题训练】 1、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A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切线长定理》教案

第3课时切线长定理 【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切线长的概念和切线长定理,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的内心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帮助探求切线长的特征.结合求证三角形内面积最大的圆的问题,掌握三角形内切圆和内心的概念.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内切圆、内心的概念及运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探究如图,纸上有一⊙O,PA为⊙O的一条切线,沿着直线PO对折,设圆上与点A重合的点为B,回答下列问题:(1)OB是⊙O半径吗?(2)PB是⊙O的切线吗?(3)PA、PB是什么关系?(4)∠APO和∠BPO有何关系?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后,教师抽取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分析:OB与OA重合,OA是半径,∴OB也是半径.根据折叠前后的角不变,∴∠PBO=∠PAO=90°(即PB⊥OB),PA=PB,∠POA=∠POB;∠APO=∠BPO.而PB 经过半径OB的外端点,∴PB是⊙O的切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切线长的定义及性质 切线长: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我们知道圆的切线是直线,而切线长是一条线段长,不是直线. 如右图中,PA、PB是⊙O的两条切线,∴OA⊥PA,OB⊥PB.又OA=OB,OP=OP,∴Rt△AOP≌Rt△BOP,∴PA=PB,∠AOP=∠BOP,∠APO=∠BPO. 由此我们得到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教学说明】这个定理要让学生分清题设和结论.题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结论:①过圆外的这一点可作该圆的两条切线.②两条切线长相等.③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猜想:在上图中连接AB,则OP与AB有怎样的关系? 分析:∵PA、PB是⊙O的切线,A、B是切点.∴PA=PB,∠OPA=∠OPB,∴OP ⊥AB,且OP平分AB. 2.三角形的内切圆 思考如图是一张三角形的铁皮,如何在它上面截下一块圆形的用料,并且使圆的面积尽可能大呢?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分析作图的关键,假设圆已经作出,圆心应满足什么条件,怎样根据这些条件确定圆心?圆心确定后,如何确定半径?教师引导,学生要互相讨

2016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学案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 专题聚焦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的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逐渐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逐渐沦丧,被迫实行屈辱外交;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一改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地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学习目标 知识体系

自主学习与探究: 【自主学习】 1、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_____________。 2、元朝元世祖时,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意大利人____________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实行“ ______________”政策;严格

限制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的《__________》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耻辱外交的开始;1901年《_____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1955年中国参加的________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参考答案:丝绸之路;马可.波罗;《马可 .波罗行纪》;闭关锁国;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万隆;“求同存异”;恢复。【合作探究】 1、对新旧中国的外交认识学习,有着怎样的不同?并说说你的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你觉得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根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3、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的走和平发展之路?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加强合作与交流、和平相处。 (2)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链接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修建白马寺,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3、唐朝: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双方往来贸易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玄奘西游天竺,加强了中印联系,著有《大唐西域记》。 4、宋朝:重视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从越南引进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切线长定理—知识讲解(基础)

切线长定理—知识讲解(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切线长定义;理解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及内心的定义; 2.掌握切线长定理;利用切线长定理解决相关的计算和证明. 【要点梳理】 要点一、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要点诠释: 切线的判定方法: (1)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这条直线就是圆的切线; (2)定理: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切线的判定定理中强调两点:一是直线与圆有一个交点,二是直线与过交点的半径垂直,缺一不可). 2.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要点诠释: 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 要点二、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 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要点诠释: 切线长是指圆外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不是“切线的长”的简称.切线是直线,而非线段. 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要点诠释: 切线长定理包含两个结论:线段相等和角相等. 3.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 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之和相等. 要点三、三角形的内切圆 1.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三角形的内心: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龙泉中学祝月云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关系的重要表现,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专题之一,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考点,地位举足轻重。本专题内容丰富,事件较多,但时间跨度不大,脉络清晰,和世界史所学部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和取得成就原因分析三个方面入手。 二、学情分析 本专题的授课对象是初三毕业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一些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符合现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现代电子课件教学手段,大量运用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和学生一道设计出新中国外交的知识树,理清基本历史线索。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整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通过开展讨论、知识竞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深刻挖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看待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史论结合?的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认识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聪明睿智、开拓创新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基本内容和影响;二是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难点: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通过比较旧中国外交处于无权地位与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各种表现,从而使学生认识原因。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 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图表归纳法、比较学习法、竞赛教学法等。

华东师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高新区三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华东师大教版)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增强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本课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94——99页,完成下列填空,并标注在课本上。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2、主要内容: 、、、。 3.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国家)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 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的方针。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的普遍准则。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四)中美建交 1.经过 ⑴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八、一七公报和上海联合公报、建交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4.中美建交的三原则:、、。 合作交流 1.中国和其他亚非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同”和“异”? 2.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5、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A、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6、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是()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公报 D、“八、一七”公报 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正式建交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万隆会议的召开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切线长定理专题

1 《切线长定理》专题 班级 姓名 (一)温故知新: 1.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如图所示,已知⊙O 及圆外一点P ,过点P 作⊙O 的切线,可以作几条? ☆ 从⊙O 外一点P 可以引⊙O 的 条切线, ☆ 切线长: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与 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 。 问题:如图,已知⊙O 及圆外一点P ,PA 、PB 是⊙O 的切线,A 、B 是切点,连接PO ,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相等的角?为什么? 总结归纳: ☆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 两条切线的夹角. 用符号语言表示定理: (三)学以致用: 1.填空:如图,PA 、PB 分别与⊙O 相切于点A 、B , (1)若PB=12,PO=13,则AO=___. (2)若PO=10,AO=6,则PB=___; (3)若PA=4,AO=3,则PO=___; 例 1 如图,PA 、PB 分别与⊙O 相切于点A 、B ,PO PA=4cm,PD=2cm. 求半径OA 的长.⑵如果∠APB=50°,C 是⊙O 上异于A 、B 的任意一点,求∠ACB 的度数? P P

探究二:如图,是一块三角形铁皮,怎样才能从中剪裁一个“最大的圆”? 作法: 总结归纳: ☆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角形各边都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到的距离相等 1.已知:如图,⊙O是△ABC的内切圆,切点分别为D、E、F,图中共有几对相等线段? ⑴若AD=4,BC=5,CF=2,则△ABC的周长是__;⑵如果∠A=70°,则∠BOC= ; ⑶若AB=4,BC=5,AC=6,求AD,BE,CF的长? 例2 如图,⊙I是Rt△ABC的内切圆,切点分别为D、E、F,已知∠C=90°,AC=3,BC=4,求⊙I的半径?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习题课 A 2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九年级数学:切线长定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 / 九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切线长定理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及其应用.因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难点:与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明——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

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的灵活运用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明,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 的切线长.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习题1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1.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言论切入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本题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毛泽东讲亚非拉地区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勾勒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可以联合的力量,体现了B项的含义。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苏主张相反,可以排除D项。 答案:B 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解读。中国主张和平崛起,所以“中国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国对世界贡献将进一步增大,故①③④正确。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是凭借综合实力和美国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这与“中国梦”的本质是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切线长定理》

《切线长定理》教案 浠水县望城实验中学万春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的内容,并会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引导给出切线长定义,经过实验、猜想、证明发现切线长定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切线长定理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切线长定理的导出及证明和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由如何求“V ”形支架內篮球的半径而引出切线长. (二)探求新知 活动一:切线长定义

如图,已知⊙O外一点P,过P作⊙O的切线PA,切点为A,则P点与A点之间的线段长度,就是P点到⊙O的切线长. 切线长定义: 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活动二:过圆外一点最多可以引圆的几条线. (演示)过圆外一点最多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 活动三: 观察: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则线段PA,PB 都是点P到⊙O的切线长. 1、提出问题:(1)线段PA与PB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 (2)连接PO,则∠OPA与∠OPB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观察: 在半透明的纸上画出这个图形,沿着直线将图形对折,图中的PA与PB,∠APO与∠BPO有什么关系? 3、猜想:PA=PB,∠APO=∠BPO 4、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 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认识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 政策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 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 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 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 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 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 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 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 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 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易混易错“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深化理解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 “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切线长定理—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提高)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重难点有效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切线长定理—知识讲解(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切线长定义;理解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及内心的定义; 2.掌握切线长定理;利用切线长定理解决相关的计算和证明. 【要点梳理】 要点一、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要点诠释: 切线的判定方法: (1)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这条直线就是圆的切线; (2)定理: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切线的判定定理中强调两点:一是直线与圆有一个交点,二是直线与过交点的半径垂直,缺一不可). 2.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要点诠释: 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 要点二、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 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要点诠释: 切线长是指圆外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不是“切线的长”的简称.切线是直线,而非线段. 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要点诠释: 切线长定理包含两个结论:线段相等和角相等. 3.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

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之和相等. 要点三、三角形的内切圆 1.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要点诠释: (1) 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且只有一个内切圆,但任意一个圆都有无数个外切三角形; (2) 解决三角形内心的有关问题时,面积法是常用的,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周长与内切圆半径乘积的一半,即(S为三角形的面积,P为三角形的周长,r为内切圆的半径). 【典型例题】 类型一、切线长定理 1.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6 AC BC ==,8 AB=.以BC为直径作⊙O交AB于点D,交AC 于点G,DF AC ⊥,垂足为F,交CB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直线EF是⊙O的切线. 【答案与解析】 如图,连结OD、CD,则90 BDC ∠=?. ∴CD AB ⊥. ∵ AC BC =,∴AD BD =. ∴D是AB的中点. ∵O是BC的中点,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主备:杨淑晓 高二()班姓名:上课时间 【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考试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重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 知识点汇编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内容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成果: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1)建国一周年时已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英国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3)最突出的成就:和苏联建交;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内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外交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 (1)会议的背景及目的: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时间、地点: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3)中国代表团及积极的外交活动: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影响: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

九年级数学证明圆的切线专题

证明圆的切线专题 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主要有两个思路: 1是证这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这个圆的半径: 2,是利用切线的判判定定理,证明这条直线经过一条半径的外端,并且和这条半径垂直. 1不常用,一般常用2. 1. 如图,在Rt ABC ?中, 90C ?∠=,点D 是AC 的中点,且90A CDB ?∠+∠=,过点,A D 作O ,使圆心O 在AB 上,O 与AB 交于点E . (1)求证:直线BD 与O 相切; (2)若:4:5,6AD AE BC ==,求O 的直径. 2.如图,在Rt △ABC 中,∠C=90o,O 、D 分别为AB 、BC 上的点,经过A 、D 两点的⊙O 分别交AB 、AC 于点E 、F ,且D 为EF 的中点。 (1)(4分)求证:BC 与⊙O 相切 (2)(4分)当,∠CAD=30o时,求AD 的长。 3. 如图,已知CD 是ΘO 的直径,AC ⊥CD ,垂足为C ,弦DE ∥OA ,直线AE 、CD 相交于点B . (1)求证:直线AB 是OO 的切线; (2)如果AC =1,BE =2,求tan ∠OAC 的值.

4. 如图,在△ABC 中,AB=AC ,以AB 为直径作⊙O ,交BC 于点D ,过点D 作DE ⊥AC ,垂足为E 。 (1)求证:DE 是⊙O 的切线; (2)如果BC =8,AB =5,求CE 的长。 5.如图,在△ABC 中,∠C=90°,∠ACB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O ,以O 为圆心的⊙O 与AC 相切于点D . (1)求证:⊙O 与BC 相切; (2)当AC=3,BC=6时,求⊙O 的半径 6. 如图,AB 是⊙O 的直径,AM ,BN 分别切⊙O 于点A ,B ,CD 交AM ,BN 于点D ,C ,DO 平分∠A DC . (1)求证:CD 是⊙O 的切线; (2)若AD=4,BC=9,求⊙O 的半径R .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AB =AC ,点P 是?AB 的中点,连接P A ,PB ,PC . (1)如图①,若∠BPC =60°,求证: AP AC 3=; (2)如图②,若2524sin = ∠BPC ,求PAB ∠tan 的值.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四十五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复习巩固【含答案解 析】四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人们回望60年前的一次国际会议,不禁感怀周恩来总理发挥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智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将会议引向“求同存异”精神的胜利。这次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 B、巴黎和会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反美外交政策 C、反美抗苏外交政策 D、与第三世界联盟的政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 A、独立自主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对外开放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新中国建立的头一年里,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 A、17个 B、18个 C、48个 D、165个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国书是指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本,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递交给所驻国家元首的文本。根据右图判断,携带此国书的大使应派驻( )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印度 【答案】: 【解析】: 第7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切线长定理》习题.docx

《切线长定理》习题 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8,内切圆半径为1,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等于() A.21 B.20 C.19 D.18 2.如图,PA、PB分别切⊙O于点A、B,AC是⊙O的直径,连结AB、BC、OP,则与∠PAB相等的角(不包括∠PAB本身)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如图,已知△ABC的内切圆⊙O与各边相切于点D、E、F,则点O是△DEF的() A.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高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4.△ABC中,AB=AC,∠A为锐角,CD为AB边上的高,I为△ACD的内切圆圆心,则∠AIB的度数是()A.120° B.125° C.135° D.150° 5.一个钢管放在V形架内,右图是其截面图,O为钢管的圆心.如果钢管的半径为25cm,∠MPN=60 ,则OP =() A.50cm B.253cm C. 33 50 cm D.503cm 6.如图,PA、PB分别切圆O于A、B两点,C为劣弧AB上一点,∠APB=30°,则∠ACB=().

B A C P O A.60° B.75° C.105° D.120° 7.如图,在△ABC中,5cm AB AC = =,cosB 3 5 =.如果⊙O的半径为10cm,且经过点B、C,那么线段AO =__________cm. 8.如图,PA、PB分别切⊙O于点A、B,点E是⊙O上一点,且 60 = ∠AEB,则= ∠P_____度.9.如图,AE、AD、BC分别切⊙O于点E、D、F,若AD=20,求△ABC的周长. 10.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AD、BC、CD为⊙O的切线,切点分别是A、B、E,则有一下结论:(1)CO ⊥DO;(2)四边形OFEG是矩形.试说明理由. G F E C B 初中数学试卷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情分析: 在前面讲到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也涉及到中苏关系和在抗美朝援战争的内容时都已经提到有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但这些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有了一定的意义,但不是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过于分散,所以学生对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程度不是很高,只是整体上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本课是一个专题课,全面的阐述新中国的外交,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它的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等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因此本课是以外交成就作为主线的。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外交成就而体会这些外交成就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下来之不易,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与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外交活动与成就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外交的成就,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英明性及周恩来等外交家的高明外交才华。增强学生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从通过对外交图片的观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认识。 教法、学法: 由于初中生的想象力有限,故在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去构建一定的历史情境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思考创设思考的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阅读课本、对图片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运用投影仪展现《乔的笑》图片及资料: 老师带有情意的开场白:(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纪一笑”,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那自豪的、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笑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笑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提问:乔冠华是在什么场合下,因为什么而发出这样的笑容? (以乔冠华大笑的这张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为切入点,能够迅速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到新课的思路上来。) (二)新课讲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