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实现优质高效总复习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实现优质高效总复习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实现优质高效总复习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实现优质高效总复习

顺德容桂中学胡素冰

摘要翻开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以课本内容为载体的题目越来越多,回归课本已经是一种趋势。在中考复习备考中如何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有些教师却又不知所

措。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设计课堂学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如何挖掘课本中各类潜藏的资

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提高中考备考复习效果。

关键词并联法串联法归纳法图片法

翻开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卷,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以课本内容为载体的题目越来越多,回归课本已经是一种趋势。其实,化学课本中所有知识点的编排顺序,所有图片与习题的选取都是经过专家们反复推敲、精挑细选出来的,大多都蕴涵着丰富、深刻的背景。学生通过课本学习知识,通过课本提高能力,课本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守的重要考试依据之一。复习备考中回归课本,是抛弃“题海战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

回归课本,很多教师都知道它在复习备考中的重要性,但如何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如何挖掘课本中各类潜藏的资源,如何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有些教师却又不知所措,所编写的资料也是课本的简单重复或知识的罗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对学生的帮助不大。在中考备考复习中,笔者借助自己编写的课堂学案为载体,作了以下四方面的尝试。

1、采用“并联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把分散在课本里具有并列逻辑关系的知识同时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质量,更有利于知识的提取与运用。如果回归课本只是单独要求学生去翻书,或把知识点简单的重复和罗列,学生根本没多大兴趣。

例如在复习“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时,可以借助物质的分类,把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内在联系进行“并联”回归。如下表:

条化学方程式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更易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通过列举典型的例子,有目的展示其实际的应用,再次深化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从而达到优质备考复习的效果。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盐通性等回归课本知识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但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发掘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这样在备考复习中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2、采用“串联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把分散在课本中具有隐性联系的相关知识,如同物理学中的串联电路一样的知识体系同时“串联”呈现在课堂学案中。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的结合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初中化学课本主要学习了16种物质,其中有:四种单质(O2、H2、C、Fe)、四种氧化物(CO2、CO、H2O、CaO)、二种常见的酸(HCl、H2SO4)、二种常见的碱[Ca(OH)2、NaOH]、四种常见的盐(NaCl、Na2CO3、NaHCO3、CaCO3)。在回归课本时通过设计学案,以某一种物质为核心,将其它相关物质串联起来。如对Fe的课本回归:

Fe3O4 ← Fe →Fe2O3 → FeCl3 → Fe(OH)3 → Fe2(SO4)3 →Fe → FeCl2

在复习时要求学生把知识点在课本中找出来,按照设计的阶梯问题在课堂学案上写出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一些特殊的反应规律:

1、Fe燃烧。(问题:Fe燃烧的现象有哪些?生成物是什么?Fe能代替红磷作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检验物质吗?某一铁丝不能在刚收集的一瓶氧气中燃烧,原因有哪些?……)

2、Fe生锈。(问题:Fe生锈需要什么条件?是与什么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3、Fe除锈。(问题:要除去Fe表面的铁锈可以用哪些物理或化学方法?用什么物质除锈比较简单?除锈过程发生了什么反应?……)

4、Fe置换。(问题:Fe与稀HCl、稀H2SO4或一些可溶性盐发生的置换反应,生成物中铁的化合价是多少?H2、C可以置换铁的氧化物,工业上用CO还原铁的氧化物也是置换反应吗?……)

5、Fe颜色。(问题:单质铁的颜色?还原性铁粉的颜色?铁锈的颜色?含有Fe2+溶液的颜色?含有Fe3+溶液的颜色?Fe(OH)3沉淀的颜色?……)借助课堂学案,分散在课本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串联了起来,而且学生有能力从课本中找到该知识的落脚点,不但再次深化了该知识内涵,更挖掘出各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的

规律,从而使相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得到顺利进行,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但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理清不同知识间的联系,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来安排和串联相关知识,每两个知识点间必须要有一个结合点。

3、采用“归纳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把课本中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对比、归纳在课堂学案中,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全面、立体地掌握众多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思维和集中思维。

例如在复习“探究性实验”时,初中课本用磷燃烧(4P+5O2点燃 2P2O5)探究的实验有三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燃烧条件的探究。如下图所示:

在课本中要求学生找出各探究实验的落脚点,按要求在学案中写出各探究实验的目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实验可以得出的其它结论。

再如在复习“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时,木炭还原氧化铜是教师或学生亲手做过的实验,在回归课本过程中可以把它作为源头,将初中涉及到的“三大还原剂”进行对比、归纳总结,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复习。如下图2:

结合上述三套装置,回答下面的问题:

X ——常见的纯净气体

A——氧化铜、炭粉中的一种或

两种的混合物

1、若X为CO2,C处放出的是可燃性气体,则A处的黑色粉末是,

A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处所发生的现象为:,

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2、通入X气体,A处纯净物变红,B处出现白色浑浊,则通入的X气体是,

A处的黑色粉末是,

A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处尾气(是否需)要点燃

3、通入X气体,A处纯净物变红,管壁上有水珠出现,B处石灰水无变化,则通入的X是气体,

A处的黑色粉末是,

A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处尾气(是否需)要点燃

4、使A管左端密封,在反应后,A处黑色粉末变红,B处出现白色浑浊,则A处的黑色粉末是,

A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处尾气(是否需要)点燃。

这样从一个知识点出发,挖掘出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就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次将零碎知识系统化,不同知识网络化,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准确地选择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要十分清楚学生对该知识掌握的程度,合理的分配时间,做到有选择性地回归课本。

4、采用“图片法”回归课本

课本中的插图贮存和浓缩了大量的资源,插图中所包括的知识内容远远超过文字的叙

述,它能形象、直观、生动地表达一些隐含的化学知识,

在回归课本时把它们有选择性地在课堂学案中呈现出

来。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的掌

握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深刻、思维更具有辨证性,

所学知识更为有效和完整。

例如在复习“金属化学性质”时,课本里有一幅卡通插图,如图3。这幅插图不但说明了Mg、Zn、Fe、Cu四种金属和稀HCl反应的现象从而判断出它们的金属活动性,还隐藏着一个信息:不同金属的反应规律必须要

在同一条件下才能比较,让学生明白化学

实验中“对照”和“对比”的条件。

又如在复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时,

如图4,是物质电离以及溶液之间反应的

微观示意图,它隐含的信息是复分解反应

的实质。而复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教师在备考时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效果不见得很好,原因是学生相关的题目做了很多,但对该知识点本质的理解还没有完全过关,导致做题多变成了负担多,稍微跟不上的学生就会放弃。如果借助该图回归复分解反应条件,不但令学生兴趣浓厚,而且难点突破也显得简单: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的减少,反应物必须要溶于水或溶于酸才能相互交换离子进行反应,而生成物必须要有水、沉淀或气体中至少一个条件,反应才能向生成物方向移动,反应才能完全进行。

再如在复习“酸的通性”时,如图5,是一些课本中的插图,要求学生在学案中写出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能体现酸的哪些性质。这样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归

纳能力,巩固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课本插图,还可以把它还给学生,让他们据图自编题目,然后教师用课堂学案整合回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成为备考复习真正的主人。

借助课堂学案,为学生搭建平台展开讨论:这幅插图隐含了什么化学信息?这条题目我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怎样改正错误?学生就会很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通过讨论,亲身感知错误的经历,就能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突破该知识的难点,而且明白解题的思路,学会解题的方法,形成解题的能力,学生由错误中得出的真知便记得更加深刻。

总之,中考化学总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知识的精细加工,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详细讲解和分析,以求“双基”的落实,夯实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关注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将单一的、零散的知识由点成线、由线成网,使学生思维能更上一层楼,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俯视整个知识体系,从而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时能从多个方向寻找问题的切入点,使备考复习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1年7月出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王祖浩,湖北武汉,2002年出版

(3)吴俊明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册)》2006年4月第2版

一轮复习如何回归教材

一轮复习如何回归教材 陈知芳 还记得我刚加参加的工作的时候,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周必须做高考题,那时候总是觉得生物教材看起来很简单,看懂也很容易,可是一拿出高考题,却有很多把握不准。由于当时做题少,对教材也不熟悉,所以凡是遇到不懂不会的就直接向组内老师请教或者直接百度,渐渐使自己弄清楚了很多知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经过两届高三的大量题目的训练,自己的生物专业知识有了很明显的进步,现在再进行每一节教学之前,我也会重新认真审视教材,因为有了大量题目的积累,再看教材,才发现原来很多以前不清楚的知识点其实细读教材都可以找到答案,真正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因此,在高二生物一轮复习到来之际,回归教材不可忽视,下面就一轮复习如何回归教材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回归教材? 1. 我们在一轮复习时常常过分依赖教辅资料,以资料为主,丢了教材,造成本末倒置,而教辅资料上的题目参差不齐,许多甚至是是垃圾题;再加上很多外省的教材和我们不一样,高考题是自主命制,参考价值不大。如: 2011年浙江高考第4题。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关于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 B受体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答案:A 此题关于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通过查阅发现,浙科版的教材有要求。尽管是新课程高考,但浙江省是单独自主命题的,该省使用的是他们自己的浙科版教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并没有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这一内容。而网上或者一些资料上还有很多与此相关的题目。再例如:四川2012年高考题第2题。将大肠杆菌的质粒连接上人生长激素的基因后,重新置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通过发酵就能大量生产人生长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产生的生长激素属于大肠杆菌的初级代谢产物 B.大肠杆菌获得的能产生人生长激素的变异可以遗传 C.大肠杆菌质粒标记基因中腺嘌呤与尿嘧啶含量相等 D.生长激素基因在转录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连接酶 答案:B 关于基因工程在新课程中是安排在选修3中进行学习的,在全国新课程卷选择题中是明确不会出现此类题目的。此题是原大纲版教材内容,且四川省是单独命题的。 研究大量高考题,认真对比发现,上海,江苏,浙江,海南等一些省市自主命题的试题对我们参考价值并不大,因此在一轮复习时要以教材为依托,切不可盲目崇拜高考题。 2. 教材通常是命题专家首选的知识载体和思考方向,高考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认真研究套高考题并参照课本,发现这些高考题往往都能找到教材上的原题、克隆题、衍生题。 例如: 2012年生物高考题第2题: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异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高三化学教材基础知识高考考前必读 必修一 必修一: 1.P4 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主要知道常见

物质的性质与标志相对应。如酒精为易燃液体、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浓硫酸为腐蚀品、KCN为剧毒品。如P10习题第二题选B。2. P6-7 熟记过滤、蒸发、蒸馏装置图,分别需要哪些仪器?蒸馏烧瓶中温度计水 银球的位置,冷凝管水流方向(若冷凝管竖直冷凝水流方向)。蒸馏烧瓶和普通烧瓶的区别。 2+2+2-等杂质,MgSO 除去粗盐中的Ca、、3. P7 4先加入过量的BaCl,至沉淀不再

产生后,再加入过量2的NaCO、NaOH,充分反应后将沉淀一并滤去,经检322-,其原因是SOBaSO测发现滤液中仍含有一定量的442-COKsp差不大,当溶液中存在大量的和BaCO的33时,BaSO就会部分转化为BaCO。其中NaCO的作32432+2+。所以试剂加入顺序Na和过量的BaCOCa用是:除32在之BaCl 后。24. P9 萃取和分液:分液装置图,分液漏斗的结构(两活塞、两小孔)。溴水呈橙色、溴的(苯)CCl4橙红色。碘水呈黄色,碘的(苯)CCl呈紫红色。萃取42 后分液,上下层液体分别从上下口倒出。注意实验1-4的第(2)步、(4)步操作的注意事项及规范的文字表述。P9关于CCl 的注解①42-2-的检验方法。和氯离子、COSO 5. P10 第6-7题

43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6. P16 ()。重点注意步骤、图示、注解、注意事项、学与问等。称量固体时托盘天平)P18习题6(包括只保留一位,量筒量取液体时也只保留一位。容量瓶查“”)。使用的第一步操作:检查是否漏水(简称“查漏的方法: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水,盖好瓶塞,左手漏”食指顶住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将容

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材实验 目录 0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选修5,P17) (2) 02苯甲酸的重结晶(选修5,P18) (2) 03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选修5,P19) (3) 04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选修5,P32) (3) 05溴苯的制取(选修5,P37) (4) 06硝基苯的制取(选修5,P37) (5) 07苯、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选修5,P38) (5) 08溴乙烷水解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09溴乙烷消去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10乙醇的消去反应(选修5,P51) (7) 11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选修5,P52) (7) 12苯酚的酸性(选修5,P53) (8) 13苯酚与溴水的反应(选修5,P54) (9) 14苯酚的显色反应(选修5,P54) (9) 15乙醛的银镜反应(选修5,P57) (9) 16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选修5,P57) (10) 17实验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选修5,P60) (10) 18实验探究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选修5,P61) (11) 19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0果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1蔗糖与麦芽糖的化学性质(选修5,P82) (12) 22淀粉水解的条件(选修5,P83) (13) 23蛋白质的盐析(选修5,P89) (14) 24蛋白质的变性(选修5,P89) (14) 25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选修5,P90) (15) 26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质(选修5,P108) (15)

高中化学之回归课本,基础知识大全

2010高三化学高考复习最后整理材料 ——回归课本 必修1 1.一些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P4 2.稀释定律 P17 3.丁达尔效应 P26胶体具有介稳性(原因是什么)电泳现象(原因是什么) P27 4.如何在实验中使用金属钠 P47 5.未来金属—钛 P53 6.氢氧化铝的用途 P58 7.明矾净水 P59 8.合金 P64 9.用途广泛的稀土金属(徐光宪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研究领域为稀土金属)P 67 10.SiO2的空间构型(熟练掌握) P75 11.硅胶 P76 12.硅酸盐的氧化物表示方法 P77 13.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重点了解土壤胶体的性质)P77~79 14.新型陶瓷 P79 15.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历史上制取氯气的几种方法)P82 16.日平均最高不允许氯气含量超过m3(如何检测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计算)P85 17.成盐元素—卤素 P86 18.中毒的处理方法 P91 19.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 P92反应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重点识记 20.SO2、NO2对大气的污染 P93 21.防治酸雨的措施 P94 22.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P89(了解,每次使用之后必须擦干) 23.王水 P102 必修2 1.核素与同位素 P9~10 2.人造元素 P18掌握原理和简单的构造 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 P24图1-12 横坐标和纵坐标对比 HF的熔点图1-13 会作图 4.生物体中的能量转化 P34 5.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P41~43 6.神奇的催化剂 P45 7.炼铁高炉尾气之迷 P46 8.石蜡油分解实验(装置图考试出现较少识记)P61 9.人造血液P64 10.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 P65 (识记) 11.海水提溴(着重流程的操作方法) 12.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 P86

高三化学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教材实验 目录 01 粗盐的提纯(必修 1,P5-P7) (2) 02 粗盐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 (2) 03 检验蒸馏前后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必修 1,P8) (3) 04 碘水的萃取与分液(必修 1,P9) (3) 05 电解水(必修 1,P13) (4) 06 配制 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必修 1,P16) (5) 07 胶体的性质和制取(必修 1,P26-P27) (5) 08 离子反应(必修 1,P31-P33) (6) 09 钠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7-P48) (7) 10 铝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8) (7) 11 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49-P50) (8) 1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必修 1,P50-P51) (8) 13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必修 1,P51) (9) 1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55) (9) 15 碳酸钠、碳酸氢钠溶解性的探究(必修 1,P56) (10) 1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0) 17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1) 18 焰色反应(必修 1,P57) (11) 19 氢氧化铝的制备(必修 1,P58) (12) 20 氢氧化铝的两性(必修 1,P58) (12) 21 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必修 1,P60) (13) 22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1) (14) 23 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必修 1,P61) (14) 24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必修 1,P62) (14) 25 硅酸的制备(必修 1,P76-P77) (15) 26 硅酸钠的耐热性试验(必修 1,P77) (15) 27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82-P83) (16) 28 氯气与氢气的反应(必修 1,P83) (16) 29 氯气的漂白实验(必修 1,P84) (17) 30 氯离子的检验(必修 1,P85-P86) (17) 31 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必修 1,P90) (18) 32*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实验(必修 1,P90) (18) 33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必修 1,P92) (19) 34 氨气的喷泉实验(必修 1,P97) (20) 35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99) (20) 36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必修 1,P101) (21) 37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必修 1,P101) (21)

高中化学回归课本必修一必修二

必修二课本回归BY LITTLESUN 1.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七横十八纵。 2.碱金属都有延展性,密度小,熔点低,导电性好。导热性好: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3.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即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 4.天然存在的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该元素各种核素原子的比率算出的平均值。 5.化学键分为: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共价键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配位键。 6.沸点:水>氟化氢(标况下液态)>氨气(不是本族沸点最高的) 7.Ba(OH)2·8H20和NH4Cl 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8.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能源(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电力,蒸汽)。电能是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 9.干电池是一种一次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锌锰电池放置久后,锌外壳逐渐变薄,内部糊状的电解质会泄露,后来人们采用在外壳套上金属筒或塑料筒的方法改造成了防漏电池。 铅蓄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铅蓄电池的不足:比能量低,笨重,废弃电池污染环境(2016四调) 10.催化剂具有高度选择性。酿酒用的酒曲也是一种酶。 11.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煤矿坑道气,瓦斯的主要成分。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少的清洁能源。 12.在进行甲烷燃烧实验时,必须先要验纯。为了防止爆炸事故的产生,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措施。家用或工业用天然气中,常掺入少量特殊气味的杂质气体,警示气体泄漏。 13.一氯甲烷标况下是气体。 14.碎瓷片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产物有烯烃,也有烷烃。 15.四氟乙烯可能成为未来是人造血液原料。因为多氟碳化合物 可以吸收氧气。四氟乙烯还可以制取家用不粘锅的保护膜氟纶 (聚四氟乙烯),氟纶不溶于有机溶剂。(2016海南) 16.法拉第首先发现苯,将其命名为“碳的重氢化合物”(2017 四调)。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经典的凯库勒式。苯分子中 六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 键。苯可以从石油(催化重整)和煤焦油(分馏)中得到。苯有毒,燃烧时发生带有浓烟的火焰。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资源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 一、教材科学史 1、人教版必修一册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0页)细胞核的功能探究(52页)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65页)关于酶本质的探索(81页)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01页) 2、人教版必修二册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42页) 3、人教版必修三册 促胰液素的发现(23页)生长素的发现历程(46页) 二、重要概念 1、人教版必修一册 单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 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生物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的少数种类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加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周期: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值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人教版必修二册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DNA的多样性: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可DNA分子的多样性。 DNA的特异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转绿: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加基因突变。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3、人教版必修三册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自生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三、与生产和生活有关 育种方法比较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应用 质壁分离的应用信息传递的应用

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课本实验整理(回归课本)

高三化学课本实验整理13周 高三()班姓名:________________ 必修1: 胶体的配制:P26 Fe(OH)3胶体的配制:将烧杯中的____________加热至沸腾,向____________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 ______,停止加热。 例1.P47在实验3-2中,切下一小块金属钠,放入______中,加热。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2.P48科学探究中,加热铝箔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实验3-3: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4.在P50的科学探究中,铁与水蒸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_________ 还原剂:_________转移的电子是:__________ 例 5.在P51实验3-4中,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实验中,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等量的H2,消耗的铝的质量比为:______,消耗的HCl 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转移的电子比为:______。 例 6.在P55实验3-5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该反应___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生成。 思考: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某种具有漂白性物质,经探究确定,该漂白性物质为H2O2,请写出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复习回归教材方案(数学)

高三数学回归教材方案 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学情及高考数学试题的走势,应校长室要求,加强教材在高三数学复习中的作用,现做出“回归教材”这一举措,并拟定以下方案: 一、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背景 高考数学学科的命题,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察,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察,注重展现数学的学科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试题力求新颖,表达脱俗,背景公平。高考试题根植于课本,着眼于提高 课本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又是教学的依据,理应成为高考数学试题的源头。因此高考命题注重课本在命题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课本作为试题的根本来源的功能,通过对高考数学试题命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每年均有一定数量(10题左右)的试题是以教材习题为素材的变式题,如2015年理科全国高考卷Ⅰ中有第1、2、4、5、6、8、10、13、14、15、17、18等题都是以教材中的题目变形来的。通过变形、延伸与拓展来命制高考数学试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选编原题,仿制题。有的题目直接取自教材,有的是教材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的改编。如2006年湖北理科15题,广东卷第9题等; 第二层次:串联方式,综合习题。即有的题目是教材中几个题目或几种方法的串联。综合与拓展。如2006年广东卷第15题,2016年全国卷第17题等; 第三层次:增加层次,添加参数。即通过增加题目的层次,设置隐含条件、引进讨论的参数,改变提问的方向等,提高题目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二、学生对回归教材的一些误区 历届的高三学生,对回归教材都有轻视之感。老师要求班上的同学看教材,他们中的一部分就会不以为然,认为不如把时间用来多做几个题有效。有些同学也看了教材,觉得没什么收获,主要是方法不对。老师必须讲清回归教材的重要性,同时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做好这件事情。 三、教师如何提高课本例习题的复习价值 1、高三数学复习课既要忠实于课本,又要拔高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本”,高考选拔人才必然要以这个“本”为依据,那么高三复习肯定要忠实于课本,以课本为基础,根据数学课的特点,不仅仅是重复旧知识,而应该在归纳课本上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拔高课本,使课本上的思想方法得到升华。 2、多题一组,编拟问题链,形成“合力”,加强题与题之间的横向联合。 3、将例习题解法“一般化”,培养思维的概括能力。

高三化学回归课本必记知识点(苏教版)

20XX年高三化学回归课本必记知识点 课本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在高三二和三轮复习阶段,仍然要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因为任何练习题,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化学教材课本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物质多,实验多,现象多,针对教材存在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读好课本。其一是:粗读、细读、精读、深读;其二是:通读、精读、反复读,带着问题读。两种读书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少量多次的原则。即一次少花一点时间,多读几次,重复多次,多次反复,印象加深,效果良好。 第一部分常见物质的颜色、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式 一、颜色 1、红:Fe2O3、F e(O H)3、Fe(SCN)3、Cu2O、品红、液溴、 [酚酞遇碱变红、石蕊遇酸变红、二氧化硫品红溶液加热变红] 2、黄:硫、Na2O2、AgBr、AgI、Fe3+(aq)、碘水、K2CrO4; [钠的焰色反应、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 3、蓝:Cu2+(aq)、CuSO4·5H2O、[Cu(NH3)4]2+(aq); [石蕊遇碱变蓝、氨气遇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淀粉遇碘变蓝] 4、绿:Fe2+(aq)、FeSO4·7H2O、氯气、CuCl2(aq)、 5、紫:KMnO4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固体碘、碘的CCl4溶液; [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 6、黑:Fe3O4、MnO2、CuO、C、CuS、PbS 7、橙:K2Cr2O7、浓溴水、溴的CCl4溶液 8、棕:NO2、浓碘水 其余物质中,多数在溶液无色、固体为白色晶体或无色晶体 二、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式 9、单质:水银:Hg 10、氧化物: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干冰(固体CO2)、石英和水晶(SiO2) 11、酸:醋酸(CH3COOH)、水杨酸(COOH OH )、草酸(H2C2O4?2H2O)、蚁酸(HCOOH)、王水(一体积 浓硝酸和三体积浓盐酸的混合物) 12、碱:烧碱(NaOH)、石灰(Ca(OH)2)、碱石灰(NaOH与CaO及少量水的混合物) 13、盐:纯碱(Na2CO3)、大理石(CaCO3)、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 、熟石膏2CaSO4 ?H2O、漂白粉[C a(C l O)2与CaCl2 的混合物] 14、有机物:电木(酚醛塑料)、电石(CaC2)、电石气(乙炔)、氟里昂(氟氯烃)、福尔马林(HCHO)、 甘油(丙三醇)、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甘氨酸(NH2-CH2-COOH)、谷氨酸 第二部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一、记住下列化学反应的转化关系(注意向前走得通,倒退能否行) 1、Na → Na2O → Na2O2 → NaOH → Na2CO3→ NaHCO3→ NaCl → Na Na → NaOH → CaCO3→ CaCl2 → CaCO3→ CaO → C a(O H)2→ NaOH 2、Mg → MgO → MgCl2→ M g(O H)2→ MgSO4→ MgCl2→ Mg 3、Al → Al2O3→ AlCl3→ A l(O H)3→ Al2(SO4)3→ A l(O H)3→ Al2O3 → Al → NaAlO2→ A l(O H)3→ AlCl3→ NaAlO2 铝热反应: 4、Fe → Fe2O3→ FeCl3→ F e(N O3)3→ F e(O H)3→ Fe2(SO4)3→ FeSO4→ F e(O H)2→ F e(O H)3→

高三化学复习回归教材必修一

高三化学课本基础回归必修1 1.常见危险化学品8种分类及图1-1了解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P4 2.淘金者利用金不活泼且密度比较大(填性质)用水冲洗的方法(填方法)将金子从沙子里分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子的混合物,有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用磁铁将铁吸出来。P5 3.在检验试样或配好的试样溶液中是否含有某种物质时,每次应取少量进行检验,不能将检验试剂一次加入全部待检验试样或配好的试样溶液中。P7 4.在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时,除要考虑所加试剂外,还要考虑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P7 5.粗盐提纯的一般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经上述操作得到的盐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和一些硫酸盐,可选用NaOH溶液、B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除掉。P7 6.实验室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Cl-等杂质制取蒸馏水。参见图1-4实验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图,与一般蒸馏装置比有哪些不同:没有温度计、用圆底烧瓶而没有用蒸馏烧瓶。P7 7.使用分液漏斗时,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在铁架台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着烧杯壁流下。P9 8.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mol可以计量所有微观粒子。P11 9.容量瓶有不同的规格、常用的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P15.图1-9了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过程: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P16 10.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取多种分类方法,如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P24、25 1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可以把分散质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考虑这三类分散系的稳定性,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浊液很不稳定,胶体属于介稳体系。P26 12.P26的图2-5,Fe(OH)3胶体是一种胶体。丁达尔效应是区别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见的物理方法。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该现象随处可见。P27。工厂静电除尘是利用胶体的胶体粒子的带电性加以清除。存在于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处理。P29 13.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取一小块金属钠,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这时可以看到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加热时,把钠放在坩埚(填仪器名称),可以看到黄色火焰。P47 14.两块铝箔,一块直接加热熔化,另一块出去表面的氧化膜后加热融化,我们可以看到熔而不滴,这是因为铝表面形成了致密的氧化铝膜,熔点高,包在铝的外面保护了铝,所以熔化但不滴落。P48。为了使铝制品适应不同的用途,有用化学氧化及电化学氧化的方法,可生成坚硬的氧化膜。P49。酸碱盐等可直接侵蚀铝的保护膜及铝制品本身,因此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P51 15.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P56 16.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将这两种物质取少量于试管中分别加几滴水,振荡后,用手摸试管底部,发现装碳酸钠的试管底部发热,碳酸氢钠试管底部无明显变化。继续向试管内加水10ml,用力振荡,发现固体溶解。加入1-2滴酚酞,碳酸钠溶液更红。P56。碳酸钠粉末遇水生成含有结晶水的碳酸钠晶体——水合碳酸钠(Na2CO3?x H2O,x=1,7,10)。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里容易逐渐失去结晶水变成碳酸钠粉末。P57 17.把焊在玻璃棒上的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放在酒精灯外焰里灼烧,至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时为止。蘸取某溶液进行灼烧,观察火焰颜色。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其他溶液重复操作。节日燃放的烟花,就是碱金属,以及锶、钡等金属化合物焰色反应呈现的。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P57 18.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人们发现并制得单质铝比较晚,这是由于铝很活泼,从铝的化合物中提炼铝单质比较困难。P57.氧化铝是冶炼金属铝的原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耐火材料,它可以用来制造耐火坩埚、耐火管、耐高温的实验仪器等。Al(OH)3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的一种,它碱性不强,不至于对胃壁产生强烈刺激或腐蚀作用。P58 19.明矾,化学式为KAl(SO4)2?12H2O,在天然水中形成Al(OH)3(胶体),它可以和悬浮于水中的泥沙形成絮状不溶物沉降下来,使水澄清,所以它可用作净水剂。P59 20.氧化亚铁是一种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中受热迅速氧化成Fe3O4。四氧化三铁是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俗称磁性氧化铁。三氧化二铁是一种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是炼铁的原料。P59。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的现象是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P60 21.铜属于重金属,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使用铜器也比较安全,但它变成化合物后,性质就发生了变化。铜盐溶液都有毒,这主要是铜离子能与蛋白质作用,使蛋白质变质,失去生理活性。P62 22.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合金的硬度可以大于它的纯成分金属,合金的熔点可以低于它的成分金属。青铜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除此之外,黄铜(含锌及少量的锡铅铝)、白铜(含镍、锌及少量的锰)等也是铜合金。P64。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它分两类:碳素钢和合金钢。P65。金属材料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P66 23.在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外,非金属元素只有十多种,它们大多位于周期表的右上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是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P72 24.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亲氧元素,所以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它主要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P72 25.二氧化硅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统称硅石。P74.石英晶体是结晶的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晶体就是水晶,具有彩色带状或层状的称为玛瑙,沙子的主要成分是小粒的石

高三生物复习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 1.(必修一23页与生活的联系)盐析过程中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鸡蛋煮熟后,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发生变性。 2.(必修一27页)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原核细胞的DNA主要位于细胞内的拟核中。 3.(必修一32页)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 4.(必修一32页)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5.(必修一33页拓展题)葡萄糖可以口服和注射,但蔗糖只能口服而不能注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是单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蔗糖是二糖,细胞无法直接吸收,而且血浆中没有分解蔗糖的酶,而消化道中有分解蔗糖的相关酶。 6.(必修一35页左下角图)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有C、H、O、N、Mg;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有C、H、O、N、S、Fe。7.(必修一37页小结)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分别以氨基酸、核苷酸和单糖为单体组成多聚体,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称为生物大分子。 8.(必修一38页知识迁移)种子晒干过程损失的主要是自由水,干种子高温烘烤出的水珠的来源主要是结合水,结合水破坏后的种子不能萌发。 9.(必修一41页)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10.(必修一41页与生活的联系)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11.(必修一43页拓展题)用台盼蓝染色排除法鉴定死细胞和活细胞,只有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主要原因是死细胞的细胞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 12.(必修一45页)内质网除了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还是脂质的合成“车间”。 13.(必修一46页相关信息)硅肺: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但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从而使细胞死亡。 14.(必修一46页)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5.(必修一49页图3-9)内质网膜可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各种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和协调配合)。 16.(必修一55页)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7.(必修一58页自我检测) (1)鲜肉立即做熟,肉会很老,鲜肉过一段时间后再煮,肉反而鲜嫩,主要与细胞内的溶酶体提前把一些大分子物质水解有关。 (2)用显微镜观察无色且未经染色的细胞,应该把视野调暗些,可换成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 18.(必修一61页)成熟的植物细胞,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取决于细胞膜和液泡膜。 19.(必修一66页思考与讨论中的图)磷脂分子的组成元素有C、H、O、N、P。 20.(必修一68页)在细胞膜的外表,有糖蛋白(糖被),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糖蛋白常作为受体蛋白,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 1.(必修一83页右边学科交叉)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范围比较广。例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也能催化脂肪和淀粉水解。 2.(必修一84页实验)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原因是温度(高温)本身会影响过氧化氢自然分解的速度;酸本身也可以作为无机催化剂催化淀粉的水解。 3.(必修一87页科学·技术·社会)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在临床上常与抗生素复合使用,能增强抗生素的疗效。加酶洗衣粉中的酶不是直接来自生物体的,而是经过酶工程改造的产品,比一般的酶稳定性强。 4.(必修一88页左下角图)ATP的组成元素有C、H、O、N、P。 5.(必修一89页)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只是绝大多数,不是所有)。6.(必修一93页上方方框)对比实验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2020年新编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课本实验整理回归课本名师资料

高三化学课本实验整理13周高三()班姓名:________________ 1:必修胶体的配制:P26 Fe(OH)胶体的配制:将烧杯中的____________加热至沸腾,向 ____________3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____,停止加热。 例1.P47在实验3-2中,切下一小块金属钠,放入______中,加热。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P48科学探究中,加热铝箔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实验3-3: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在P50的科学探究中,铁与水蒸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氧化剂:_________ 还原剂:_________ 转移的电子是:__________ 例5.在P51实验3-4中,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实验中,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等量的H,消耗的铝的质量比为:______,消耗的HCl 与2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转移的电子比为:______。 例6.在P55实验3-5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该反应___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生成。思考: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某种具有漂白性物质,经探究确定,该漂白性物质为HO,请写出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例7.P56科学探究。在该探究实验中,共有____种方法能够鉴别NaCO 和NaHCO(固体)。332其中第一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其他的方法鉴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8.P57 实验3-6,焰色反应实验,该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或用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9.P58 实验3-7中,制备Al(OH),用________和________(药品) 3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0.P58,实验3-8,为了说明Al(OH)是两性氢氧化物,在所得的Al(OH)分别加入盐酸和33NaOH,相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1.P60,在实验3-9中,FeSO 和NaOH溶液混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应反应方程: 思考:如果想生成的Fe(OH)较长时间不被氧化,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或怎样改进实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例12.P61,实验3-10 及科学探究。 3+: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mlFeClFe溶液,若:3①滴加几滴KSCN溶液,现象:

2017年高考回归教材化学必修1

考前不言苦与累,易错知识必须背 《必修1 》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需要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 2.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溶液的操作,主要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含铁圈)。 蒸发是加热溶液使溶剂挥发的操作,主要仪器有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含铁圈)。 蒸馏是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而加热使其分离的操作,主要仪器有酒精灯、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3.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和Na2SO4时添加试剂的顺序: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4.萃取是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操作,分液是分离两种互不相溶液体或溶液的操作, 萃取分液的主要仪器有__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含铁圈)___。 萃取碘水中的碘,对萃取剂的要求是: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不与碘反应。 5.[P110 附录二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溶解性规律:①都溶于水的盐是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 ②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是__AgCl__; ③硫酸盐不溶于水的是__BaSO4、PbSO4__、微溶于水的是__ CaSO4、Ag2SO4__; ④碳酸盐可溶于水的是__K2CO3、Na2CO3__、微溶于水的是_ MgCO3__; ⑤碳酸氢钙与碳酸钙中,溶解度较大的是__碳酸氢钙__;碳酸氢钠与碳酸钠中, 溶解度较大的是_碳酸钠_。 ⑥不溶于强酸的盐有:BaSO4、PbSO4、AgCl、CuS 。 6.检验SO42-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加入到试管中,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 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 检验CO32-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加入到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无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O32-(或HCO3-); 7.浓溶液稀释:c1·V1= c2·V2或ω1·m1=ω2·m2;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B=1000ρω/M 。 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必须选用具体规格的容量瓶(如100 mL、250 mL 、500 mL和1000 mL),容量瓶上标有容量、温度和刻度线。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胶体,三者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2.分散系及其分类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向沸水中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利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胶体与溶液。 4.什么叫渗析法?利用半透膜分离胶体粒子和溶液中溶质粒子的操作 5.生活中的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土壤、血液、河水、肥皂水、豆浆、烟、雾等。6.(p42-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①④。 ①有尘埃的空气②稀硫酸③蒸馏水④墨水 7.电解质:在__________或_________,能够导电的____________。 8.酸:_________时生成的离子________是离子的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