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一、引言

中国外交政策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也有助于预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未来行动。本说课稿将简要概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帮助学生和广大公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这三大方针为我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其中,“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重新建立我国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在我国内部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后,再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方针的贯彻实施,使我国的外交政策在初步形成阶段就带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性和和平主义的色彩。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同时,我国也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在这一

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和平、合作与发展,强调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关系。在地区和全球层面,我国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四、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化与拓展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推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时,我国也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

五、中国外交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强调我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推动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和谐世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我国也积极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加强与各国的战略合作和人文交流。

六、结论与展望

回顾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具有独立自主性、和平主义、平等互利、多元开放等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的形

成和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国家利益变化以及国际形势演变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取向,加强与各国的战略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一、引言 中国外交政策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也有助于预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未来行动。本说课稿将简要概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帮助学生和广大公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这三大方针为我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其中,“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重新建立我国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在我国内部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后,再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方针的贯彻实施,使我国的外交政策在初步形成阶段就带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性和和平主义的色彩。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同时,我国也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在这一

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和平、合作与发展,强调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关系。在地区和全球层面,我国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四、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化与拓展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推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时,我国也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 五、中国外交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强调我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推动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和谐世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我国也积极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加强与各国的战略合作和人文交流。 六、结论与展望 回顾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具有独立自主性、和平主义、平等互利、多元开放等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的形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左边是周恩来,中间是蒋介石,右边是尼克松) 2018年,是中美建交39周年。三十九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元年之时,中美两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忆往昔,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虎视眈眈二十余年,那么,又是怎样的国际风云改变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呢?

看图片,这是一幅反映中美外交出现转圜的漫画,历史上将其称作“乒乓外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图片展示: 联合国总部前飘扬的中国国旗 2.教师提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 提示: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教师讲述:为什么要用“恢复”一词。 “二战”后期,同盟国在克里米亚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战后成立联合国,美、苏、英、法、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以,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被国民党集团长期窃据。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图片展示: 外交部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5.引导学生回答:它记录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精彩瞬间和辉煌成就!历史被定格在这张笑脸上。你从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自信的笑、胜利的笑;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表明美国的孤立政策失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目标导学二:中美、中日建交 (一)中美建交 1.教师简要介绍:中美“乒乓外交”的一些故事。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近现代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同。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一、戊戌变法前的外交政策 在戊戌变法前,清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维护其传统领土和利益。清朝与邻国的关系主要是依赖于人口和资源的交换。清朝的政权内部经常发生权力闹剧,这种政治不稳定也影响到了其外交政策。 1842年,清朝签署了《南京条约》。此时的中国一蹶不振,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外的主动权。平津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较大的转变。梁启超提出的新思想和政治家的进步思想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政府试图在国际上重建其声誉和地位。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共两党内外斗争不断。蒋介石成为了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此时,蒋政府采取了一条“准备战争,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此政策同时提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充分主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袭击。在美国承认中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后,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1945年,中国在波茨坦会议上,与美国和苏联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该备忘录旨在将中国与苏联和美国保持联合。此举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声誉。 三、中美关系的演变

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正式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朝着更加开放和主动的方向。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和向世界贸易创造贡献等方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员。 然而,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中 美两国之间互相不信任的情况时常出现。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了复杂多变的困境。由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呼声加强,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南海领土争端等事件,中美之间的博弈态势愈发明显。 四、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外交政策日渐主动和自信。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政 策愈发突出了“一带一路”的特点和“和平发展、开放合作”的理念,从而推动了区域 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与繁荣。 但是,中国的异见思想和社会制度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质疑和反感,很多国家并 不信任中国。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挑战很大,需要自我反思和改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总之,随着历史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调整。在新 时代,中国需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坚持自己的核心利益,推动和平、繁荣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智慧和贡献。

《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日关系的发展。新世纪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问题。本课的重点是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外交事业的重大发展。 本课的难点:一是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二是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历史下册16课,学生经过了大半个学期的学习,积累了不少学习历史的经验和方法,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本课蕴含的知识点虽然很多,但大都浅显易懂,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困难。另外,本册的前一节课介绍了我国外交事业的起步,学生对我们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原则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接受本课的内容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中美关系走向正 常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建交;中 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寻答案。指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 光看待历史事件,,善于归纳其中的共性和个性。用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史鉴今。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 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 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 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学习方法 1.阅读史料并从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史料探寻答案。训练学生善于从复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 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 决问题。 3. 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善于以史鉴今。 六.教具准备 本课的历史挂图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16 《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获取历史资料的方式单一,加之平日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3.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4.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3)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教学难点: (1)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2)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指导: (1)讲解分析法:对于每个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转变,都需要老师作出清晰的分析,以便突破教学难点; (2)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3)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 (2)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生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3.本课运用的教具、多媒体

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一、50年代 1、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原因: 国际方面——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3)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国内方面—— (1)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 (2)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

(3)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就是说17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主权国家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二、60年代 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 2、原因: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 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 2、原因: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3、成就: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单元: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课题: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外交事业的发展》是部编版八下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的重要章节,承接本单元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建国以来到5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的基础上,本课进一步介绍了20世纪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新发展。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辅相成。该内容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重要,对于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中美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增强国家自豪感、使命感也具有重要价值。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为“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子目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应课标内容为“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子目二、三“中美、中日建交”和“全方位外交”对应课标内容为“了解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和全方位外交。其中,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

要外交成就;全方位外交则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其中,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影响了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 因此,在教学上,我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入手,整理线索、明确思路,将本课主旨确定为: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外交呈现新局面;中国积极运筹、勇敢担当,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大国力量!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部分: 一、穿云破雾·新机现——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二、东方风回·笑开颜——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三、众行致远·谋蓝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四、风云变幻·勇担当——看我少年立于世界中国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日建交的时间;了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中国外交事业的历史发展图景。 2.史料实证:研读、分析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说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意义;归纳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外交事业的发展,理解我国新时期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的历史意义。 3.历史解释:学生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必然性,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4.家国情怀:学生认识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激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立场和处事原则,作者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外交政策,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原则(一)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发展历程 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五、互不干涉内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2、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国内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外交政策概述 定义外交政策的含义,阐述其性质与特点。 2、新中国外交的起步与探索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分析其背景与原因。 3、改革开放与外交调整 阐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分析其影响。 4、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交 探讨全球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 5、中国外交的未来展望 预测中国外交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6、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 分析外交政策如何服务于国家利益,探讨国家利益的定义与内涵。 7、外交实践中的大国关系 阐述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8、国际组织与多边外交 介绍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的情况,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9、周边外交与地区合作 探讨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外交政策与合作,分析其对地区稳定与发展的贡献。 10、外交政策与国内发展 分析外交政策如何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探讨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讲解理论知识,提供背景信息。 2、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事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提高沟通能力。 4、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课堂互动:提问、回答,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6、课外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或研究报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7、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络链接或在线学习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8、教学评估:通过考试、论文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案

第17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 2.列举和分析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3.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增强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一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风采。(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一.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展示:图片《乔的笑》 外交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教师:外交部长乔冠华为什么如此开怀大笑? 学生:因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教师: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联合国大厅里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欢迎场面,乔冠华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扬天开怀大笑。这美妙的瞬间被新华社记者拍照下来,化作永恒的纪念。 展示:视频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展示:图片第26届联合国大会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教师: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合法席位的恢复有什么意义? 学生: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示: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教师:中美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并结合前面所学,概括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的状况如何?中美关系是如何走向正常化的? 展示:材料一《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包围军事示意图》 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迫使美国不得不谋求对华关系的改善,联合中国对付苏联。——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三:1971年7月,尼克松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的三分之一时间里,这五只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心。——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四:自赫鲁晓夫1956年上台后,苏联试图迫使中国将自己的外交政策纳入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由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极大地冲击了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又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后,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这些内容跟他们现在所接触的国际形势有比较大的反差,往往会不理解。但是也正是这种反差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从他们的疑问入手,结合现实,深入探讨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教学目标

程方法信息 探索 归纳 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对比,以史鉴今 续表 情 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国家争取与我国建交的热潮,证明美 国原先“遏制中国”而进行外交封锁的僵局已被打破,我国外交出 现新局面,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 开放观念 重视外交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WTO等外交成果,直接推动了我 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改善,两国逐渐 走向“双赢”。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新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 教法学法 教法:1.运用构建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采用“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总体上采取“分—总”的形式。先对教材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再进行总体归纳。 2.讲解分析与指导相结合。对于每个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转变,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本课内容。 3.音像辅助法。对于离现在比较近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

教学设计2:5.1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要求】 解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阐述合作共赢的理念,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科学精神: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懂得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公共参与:积极推进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懂得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难点: 认识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懂得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合作探究】 议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彰显了哪些大国外交理念?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19年11月5~10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进口博览会包括展会和论坛两个部分。在展会部分,本届进博会企业展和国家展总面积36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比上一届多6万平方米;其中,国家展总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4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展;企业展总展览面积从去年的27万平方米增加到33万平方米,涵盖装备、消费、食品、健康、服务等五大板块、七个展区,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 0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5日在上海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在演讲中说,一年前,我们在这里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今天,更多朋友如约而至。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延续“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主题。我相信,各位朋友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1)分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这么多国家的原因。 (2)请你在我国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围绕着“合作”这个主题,选择两条名言、俗语、成

第三节我国的对外政策(第二课时)

第三节我国的对外政策(第二课时) 从容说课 一、说教材 第二框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讲述两个问题: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课文讲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课文分两点讲述: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第二,我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确立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④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⑤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于这个基本点,课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的必要性。第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面向全世界的、全面的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各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吸取不同类型国家的长处,取长补短;全面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分析有鉴别地吸收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技术等。第三,我们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必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尊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抵御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 二、说教法 讲授法、自读法。讲解本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要结合一些近期发生的、有说服力的具体事例进行教学分析,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一方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会自然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明它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列举我国同第三世界团结合作的事例,说明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分析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综合认识、分析和评价我国的重大外交活动。 觉悟方面 正确认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我国的对外活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教学难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教学方法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一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简述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出示:张业遂(外交部党委书记)的一句话: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 重要、最复杂、最难驾驭的大国关系。 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最重要又最难驾驭的?新时期,为构 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我们采取的中国方案是什么?我们今天就从中美 关系的演变看当代中国的外交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 引入“中美关 系”的概念,揭 示贯穿本课的 主线是从中美 关系看当代中 国的外交。通过 设计问题,给学 生置以悬念,调 动学生继续学 习的兴趣和积 极性。 一、拳头对抗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处于严重的敌对冲突和隔绝状态,由于 属于不同阵营,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因此,中美之间的对抗与矛 盾属于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伟光《结构性因素与中美关系的变迁》 材料二: 在美国反苏、反共反华的叫嚷下,在美国支持蒋介石失败后,要从美 国获得建设国家的援助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中国建设需要的资金、技 术只能从苏联方面得到。 —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 【导学问题链1】 通过史料研读 的方式深入历 史细节,落实史 料实证和历史 解释素养。 导学问题链的 设计主要立足 于学情,依托教 学主题,关注学 生的“最近发展 区”,以激发学 生沉浸历史课 堂的兴趣、唤醒 学生已有历史 知识为主要目 的。因此,导学 问题链的设置 以轻松、明快、 简洁为主。

二、握手言交 结合材料一及漫画,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走向“拳头对抗” 的原因有哪些?说明在美国的孤立与不承认之下,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 了哪些外交方针?三大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冷战之下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需要苏联援助;我们倒向苏 联、三大外交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为新中 国初期的外交指明了方向。 教师引导并讲述:确实如此,三大外交方针打破了美国在外交对新中国 的孤立与封锁,我们顺利与十七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那么同学对于纲 要的知识点还有印象吗?结合所学以及课本内容梳理以下表格: 课堂任务1:阅读课本内容,梳理三条方针。 三条方针针对对象含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 一边倒 学生回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 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 政策作坚决斗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划清同 中国屈辱外交的界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过渡)教师引导讲述:三大外交方针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与 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确立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但一边倒也 造成了中国外交发展的不平衡。我们通过材料三和材料四来一探究竟。 材料三: 1951—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时间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 0 0 材料四: 抗美援朝发生以后,联合国大会于1951年2月通过正式决议,认定中国 为侵略者,把中国作为破坏世界和平的国际叛徒从此中国长期被排斥于 国际外交之外。 【探究问题链1】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客人”为什么会“断流“?如何破 局?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相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特 点?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分析此时中国外交 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学会回答:客人断流是因为一边倒的外交之下,美国利用抗美援朝继续 污蔑新中国,周边邻国对新中国“普遍存在疑惧”,周恩来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 教师引导并讲述:很好,此时中国外交政策从由注重意识形态转向注重 国家利益;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更加务实。这一时期提出的求同 存异中,“同”体现了各国对于独立与和平的渴求,对于殖民主义、帝 通过阅读课本 的方式,提升学 生总结、归纳、 再认历史知识 的能力 探究问题链的 设计主要围绕 和平共处五项 基本原则而提 出。学生基于知 识储备,容易判 断出此时抗美 援朝战争结束, 中国打破了美 国不可一世的 神话,但是仍属 于低阶的再认 思维,需要教师 引导学生分析 材料获取背后 的历史信息,即 尽管我们是保 家卫国,打出了 国际威望,然而 美国利用联合 国在国际舆论 上污蔑新中国 制造“红色恐 惧”。教师随后 口述:为什么新 中国初期我们 迎来了建交高 潮,1953年却 没有人愿意与 我们做朋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自古至今对外交往的变化,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中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上进心;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学习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全方位外交。 难点 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性教学法,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的图片,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总理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召开的第一届亚非会议时,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周恩来的外交贡献为新中国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76年1月9日,周恩来逝世,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降了半旗。周恩来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病进行了哪些意义重大的外交活动?他所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后来又有怎样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2、讲授新课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图片展示《乔的微笑》,简单讲述一下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情况和背景。 2、共同学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 (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在美国等国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国排斥在外。)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阻力是什么?阻力是如何冲破的?(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的共同努力以及其他国家的支持。)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标志以及意义? (1972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5、我国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3)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二、中美、中日建交 (一)、中美建交 图片展示,先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之间的关系(敌对) 1、20世纪70年代中美有何变化?原因有哪些? 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由敌对到出现转机 原因: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的要求。 图片展示,讲解乒乓球外交(小球推动打球) 2、中美建交过程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