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

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
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

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

感悟:

学习任何流派的中医典籍,一定要从典籍中建立起自己的一个人体模型。而任何中医典籍就是在论述人体的这样一个模型。或具体描述,如四圣心源。或以方说意,如医宗金鉴的删补名医方论。但是最终要以脉法的入门,才代表人体的模型的初始建立。因为中医诊断学,就包含着中医的解剖学,每个脏器的功能,就会表现在具体的临床症状上。而脉法,就是诊断学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诊法。脉搏的每一个动作形状,都是阴阳盛衰的形式,脏腑功能的表现,气血周流的作用。脉,寸关尺,就是整个一个人体模型的微缩。所以古代大医无不精通脉法,无不以脉法作为最后决断生死的凭证。而自学中医最好以脉理入手,由脉理推理出脉象和症状时,对脉象的形成了然之后,就能辨别出所对应的脉象,而不会造成困惑。

正文:

在中医看来,脉是血管承载血液,以气的力量推动。脉中,流动的就是气血,血液是液体,气是动力,所以研究脉,不能离开液体和动力的活塞运动的物理表现。所以气血旺,则,脉旺,气血衰,则脉衰,气血实,则脉实。

左右分阴阳。左,属水木,多考察阴液的盈缺。右属火土,多考察阳气的盛衰。四圣心源的模型,开水模型:

左寸关尺对应着心肝肾,右寸关尺对应着肺啤和命门。四圣心源脉法的浮沉大小篇就在说这个模型,阳主降,阴主升,肾水温暖,而生肝木,肝木调达,生心火,心火开散,把热散出,而肺金阖闭,将阳气回收,中土不滞,阳气潜藏。命门开合,将阳气封藏。相火肾水要温暖与深藏。两尺脉,就不能浮,浮的意思,就是相火不能回收,但是过沉,象征着肾水因寒而沉沦,不能上济。所以以稍沉为佳。

左关在中间,是升的通道,象征肝木,所以以不沉不浮为正常,主升,所以稍微带点弦意。要是现或浮或大等阳脉,主肝木升不上,卡在这里,积温成热而化火,就是所谓的肝火。若是沉,则是肝木无温暖之气,而下陷沉沦。这时有可能左尺脉浮,意义是肝木下陷肾水导致下热,甚至两尺脉都浮,是因为肝木下陷疏泄相火,导致下热弥盛;有可能尺脉也是沉的,意义是肝肾都是寒,无力上升。

左寸,属心,为阳,开散,所以稍浮,稍散,稍大,左寸要是沉,属阳虚,阳气升达不到这里,无热力开散,这时考察肝木,多有浮大之意。就是因为卡在肝木上不来。或者肝木沉的,也是一样。但是要是浮得太过。就有可能上到鱼际。这就是阴乘阳位,由于阴邪束缚阳气,阳气不得开散,所以郁而上至鱼际。病理就是上头项了。

右寸,属肺,为阳,开阖,所以稍浮,稍涩,稍短。右寸要是沉,是左寸阳气过不来,或者被束缚,或者没阳气。要是过浮,与左寸道理相同。阴乘阳位。最常见的是感冒,而感冒多有两寸一起浮,多浮紧,受寒。有些咳嗽之人,慢性气管炎,多见右寸大,肺气壅滞,阳气不能敛降的像。

右关脉是脾胃脉,在中间,以不沉不浮为佳,沉是脾寒,浮是胃热,脾寒多吃不下,胃热,胃口多好。从像上说,脾胃如同釜鼎,寒,是因为右尺无火,即使右尺脉浮,也是代表相火外泄不能温煦脾胃。浮是阳气相火不能自脾胃下到命门。卡在胃,所以会胃的功能亢奋,胃口好。脾胃脉,常有重按无力,意思就是里面无力,也就是脾无力,这是脾虚,根气不足,不能磨化水谷。

左脉和右脉对比着看,左脉沉,升不上,右脉浮,降不下。这是大原则,升不上,大多是因寒,由于寒升不上去,降不下,大多是因为府气不通。阳明降不下来,导致阳盛。而左右二尺也要对比着看,左尺为肾水,右尺为命火,左尺旺于右尺,说明水旺,反之则火旺。

脉的象

坐标:

血管的浮沉,代表着

气血聚集在机体内部还是、

浮散在外部。也就是表里。

主静

脉动向着手指方向

代表着动脉往着肢体的末梢运动。

考察脉动的动力,运动的流畅。

主动

24脉,其实就是人体的24种机能状态。

浮沉,阴阳之性。浮沉是阴阳的性质。寸口的寸关尺,是人体的一个微缩模型,即所谓

的上竟上,中竟中,下竟下。寸口脉皆浮,代表着全身气血浮散体表。内部气血空虚。沉脉反之。阴阳之性,阳性扩散,阴性内聚。阳性升浮,阴性沉降。所以脉浮,就是代表着,机体发散在外的一个状态。四圣心源中说,心肺之脉具浮,因为心肺,是机体发散之极和刚回收的机能体现。所以,浮大而散的脉,就是代表着整个机体在发散。其象火。浮而短涩,代表着机体发散之后,开始回收的状态,其象金。而肾肝之脉具沉,是机体收藏之极和刚升达的机能表现,所以,沉而濡实的脉,代表着机体处于秘藏的状态,其象水,沉而劳长,就是代表着机体由秘藏而开始生发的一个状态。其象木。

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气是脉鼓动的根源,在表有力

---------------气在中取,稍弱

--------------气在沉取,弱

----气在表,无力,说明在表气的力量不足

----气在中,稍有力,

-----气在里,有力,说明气聚集在内

气以收敛为顺,以浮为逆,浮则代表卫气虚,不能收敛故也。而沉则代表气郁在里,不能发出。风性疏泄,破坏卫气收敛之性,卫气不能收敛,故浮,营血属热,该内敛,但是被疏泄出来,所以发热。而脉动,由身体向肢端运行,是气推动血的运行,而寒气闭郁营血,营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气冲击,脉紧的现象,卫气由此不能温熏体表故恶寒。伤寒脉法:脉来急去迟,此出急入迟,外实内虚。而脉紧,就是一个外实内不虚之象,而中风脉,浮缓,风则浮虚,浮则卫气虚,缓,也是没有束缚,来迟去迟之象,内外皆虚之象,所以就是虚脉。一个表实,一个表虚。

迟数,阴阳之气,脉动的方向,是由身体到肢端的,而脉的运动,中医认为是由气行血。所以脉动,就是气的运动。迟数,是气之寒热的表现。气热,则脉数,气寒则脉迟。而迟数,就是代表着机体的亢奋和消沉。因为气热时,机体必会表现出亢奋的现象,而气寒时,必会表现出消沉的现象。机体热,必要考察君相二火。君火不清,相火不降就会导致机体气热。而君火不清相火不降,恰恰就是府阳不收。所以数为在府。而气寒,就是因为阳气不足,则阴气盛,阳气不足就会导致脏阴不升。所以,迟为在脏。但是数不一定为热,因为机体虚弱,导致无力传输水谷精微时,也会以加大马力来运输,也可以这样理解,阳明因虚,下降无力,导致微阳无法潜降,所以脉数,所以,数有可能也为虚。虚之数,比数而无力。而迟不一定为寒,书上说,热壅枢机,也会导致脉迟。

滑数,阴阳之体,脉动的方向,滑涩是气血之偏。滑则血盛而气虚。血盛,则津液丰盛,气虚,则气少而郁。血盛则肝旺,肝旺则疏泄有余而收敛不足,气少而郁、血多而盛则脉流快速。所以脉动滑利。涩则血虚而气盛。气盛,则肺旺,肺旺则收敛偏盛而疏泄不足,血虚则脉道干枯。所以脉动滞涩不利。肺主收敛,所以肺的功能体现在脉上,就是浮涩;肝主生

发,所以肝的功能脉上的体现为沉滑。四圣心源中的这段:收则浮涩,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藏则沉涩。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漓作。就在论述脏腑功能在脉这个微缩模型中的具体表现。气伤则脉动急,血病则脉动滞。

大小,阴阳之象。这是脉静止时的现象。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其实是木主疏泄,火主宣通;肝主收敛,肾主收藏。这四象在脉中的具体表现。脉大,则是火气破获掉肺家的收敛,而肝木行疏泄而脉变大;脉小则是金破坏木的疏泄,水破坏火的宣通,而整个脉现收敛之象。脉象上常有细脉。是因为精血少,肝木不得疏泄,脉管无法充盛而出现的现象。要是精血少,而肝木却反行疏泄,就会出现芤脉。四圣: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就是在论述人体模型功能。

长短,阴阳之形。也是静止,大小为象,长短为形,合起来就是形象。只不过大小多是判断水火,长短多是判断木金。因为火宣通,水收藏,宣通则是脉管的变大,收藏则是脉管的变小。木是生发,金是收敛,生发则脉长,收敛则脉短。

缓紧,阴阳之情,缓是戊土之气,紧是寒水之气。缓是气机抒发雍容和畅,气机没有被束缚的时候,而紧则是气机被束缚,气郁时才会出现的脉动急如弹绳。浮为风紧为寒,是外寒紧,肺寒,胃寒,咳者饮冷水,肺寒闭郁气机,咳者气逆饮冷水闭郁之,胃寒阳明阳气胃气不充,是内寒紧。

石芤,阴阳之虚,考察脉体及人体机能的虚实。脉实则体实,脉虚则体虚。脉瓷实,意思就是人体内血的凝结,芤则是血的亏少。血凝结,因无阳气温煦,芤则是血的流失,而阳气还在,由阳气充盛脉管导致中空之象。有时候,脉很瓷实,那是血的结滞,有时候,脉像充气的皮球,那是气的结滞。

促结,阴阳之盛,动为阳,静为阴,动而入车盖为阳结,脉的来往无流传的现象,直升直降,阳气郁动,不现来往。而静为阴,脉管不平整,或高或低,或大或小,就想竹竿的不平整,就是阴结。脉数,热像,阳像,而一止复来,就是阳气瘀滞气机导致气机不畅而停顿,脉缓,虚像,一止复来,因阳气虚而导致气机不畅而停顿。

弦牢,阴气之旺。弦牢,都是脉体的充盛紧张,是阴气充盛而向上抗争的表现。向上抗争,是木象,是机体由压力而负重之象,是抑郁不达之象。木生于水而长于土。这两者有问题都会导致出现木郁而弦。或因寒,水寒则木不生,或因土虚,无法升达肝木,再者,水亏也会。弦而有力曰牢,阴气郁得厉害之后,阳气也开始郁,就会出现有力之象。弦牢,木气有余之象。

濡弱,阳气之衰,是脉体无力,是机体萎靡不振之象,机体萎靡不振,就是抗争的力没有,抗争的力没有,就是肝木无力,阴气不升,则脉濡,阳气再无力,就是脉弱了。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两者都无力,就是儒弱了。儒弱,木气不及之象。

散伏,阴阳之阖辟。气开散,则脉散,气闭伏,则脉伏。所以气血外散,则现脉散,气血伏结,则现脉伏。

动代,阴阳之起止,阴阳之起,在于关,关脉如豆而数,就是阴阳开启气欲发而不能,脾土生而不能,胃土降而不可在关部而旋转之象。而代脉就是气血运行后继无力,而中歇之象。

本人是中医爱好者,由于自学,这篇文章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望高手们多指点,解我辈自学之苦。

叩谢!!!!!!!!!!

作者识

2014-1-20

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1000字.doc

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1000字 学习形势与政策,有助于了解国家发展情况。以下是我整理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1000字,希望您喜欢,上公文站,发现学习。 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1000字一 适应高职特色,精选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及国际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自觉的认同感。应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根据省教育厅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与时俱进的形势确定教学内容外,还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除了讲《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专题外,还根据我院的特点,开设了《船舶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给学生介绍金融危机发生后船舶业的发展态势,以及这样的态势对他们就业的影响,学生听了以后普遍反映很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比较缺乏,缺少专门的培训,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要从根本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这一个环节是必须抓住的。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专职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辅助,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体。为了加强形势政策课的师资力量,我院专门成立了形势政策教研室,有专职教师两人。 每学期结束之前,由形势政策课程负责人牵头,"两课"教研部主任、

党委宣传部长和全体形势政策课授课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研究下学期形势政策课专题,在确立专题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备课,以相关的专家作为领队人,共同交流和探讨教学方法和内容,并且教案由老师分工合作、再汇整,讲授时全院使用统一的教案,这样,不但为老师备课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对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根本上做到有的放矢。此外,为了提高教师水平,省高校工委可以举办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培训班,聘请专家前来讲课,各校也可以请专家为老师们讲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学业考评综合化。"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小论文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和对理论掌握的程度,所以要尝试有助于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能力的办法。按照教育部社科司的相关规定,"形势与政策"课考核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实际部分,理解部分和应用部分,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期末实行开卷考核,以心得体会、论文、调研报告为主,得分以70%计入,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表现等,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即为本学期总成绩。这一评价标准,一是能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也避免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二是能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将主要的内容放在平时学习的检验、检查和活动参与上,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1000字二 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

从“经气双向循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

四争鸣四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200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本科教学部作者简介:孙晨耀(1995-),2012级在读本科生三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三E?mail:847457301@https://www.360docs.net/doc/385017547.html, 通讯作者:郭华(1972-),女,博士,教授三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三E?mail:guohua852@https://www.360docs.net/doc/385017547.html, 从 经气双向循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 孙晨耀 胡佳奇 杨梦珍 姚子昂 李诗梦 郭华 【摘要】 根据‘内经“记载,利用人迎寸口脉法不仅可以判断人体阴阳的盛衰,还可以快速知晓病变所在的经脉,继而有针对性地针灸二用药,临床价值极高;祝华英先生提出 经气双向循行”学说,不仅化解了经气循行方向的矛盾,还阐明了人迎寸口脉法的原理,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然而, 经气双向循行”学说和人迎寸口脉法皆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末也提出了一些反思三 【关键词】 经脉; 经气; 循行; 人迎寸口脉法; 补泻 【中图分类号】 R241.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9.009 人迎寸口脉法广泛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中的‘六节藏象论“‘腹中论“,‘灵枢“中的‘终始“‘经脉“‘禁服“‘热病“‘本输“‘四时气“‘诊疾论尺“‘五色“等,共计16篇, 占‘内经“论述脉法一半以上的篇幅,可见此脉法在‘内经“中的地位[1]三 根据‘内经“记载,利用人迎寸口脉法不仅可以判断人 体阴阳的盛衰,还可以快速知晓病变所在的经脉,继而有针对性地针灸二用药,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三然而,当今之世,人迎寸口脉法及其配套的治法已极少为医家所知晓,几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亟待后人挖掘三本文将从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 经气双向循行”的角度,分析人迎寸口脉法诊病及治病的机理,并落实到临床,希望能引发进一步探讨三 1摇 经气双向循行”理论概述 ‘灵枢四九针十二原“云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3,表明经气沿着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二膝关节流注;‘灵枢四根结“和‘灵枢四卫气“也记载了根结穴和根溜注入穴,说明经气在经脉中作 由末梢到躯干的向心性循行” 很明显,这与现今广为人知的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2]75顺序不相符三对于这种矛盾,笔者曾著‘对经气向心性循行模式的溯源二探析及应用“一文整理并讨论了各医家的见解,本文专从 经气双向循行”的角度展开论述 经脉中的经气并非永远保持着 脏→手→头→足→腹”的循行顺序,它还有一半时间循着 腹→足→头→手→脏”的顺序运行,下面进行具体探讨三 ‘难经四一难“云: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 吸定息,脉行六寸三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三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三”[3]该条文不但记述了经气循行的速度和一天的总路程,还揭示了一个很深

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好教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做到博学多才。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显然很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

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教育是一个发展性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应坚持学习,永不间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

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1000字

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10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学习形势与政策,有助于了解国家发展情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1000字,希望您喜欢,上公文站,发现学习。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1000字一适应高职特色,精选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及国际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自觉的认同感。应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根据省教育厅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与时俱进的形势确定教学内容外,还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除了讲《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专题外,还根据我院的特点,开设了《船舶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给学生介绍金融危机发生后船舶业的发展态势,以及这样的态势对他们就业的影响,学生听了以后普遍反映很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比较缺乏,缺少专门的培训,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要从根本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这一个环节是必须抓住的。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专职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辅助,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体。为了加强形势政策课的师资力量,我院专门成立了形势政策教研室,有专职教师两人。

每学期结束之前,由形势政策课程负责人牵头,“两课”教研部主任、党委宣传部长和全体形势政策课授课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研究下学期形势政策课专题,在确立专题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备课,以相关的专家作为领队人,共同交流和探讨教学方法和内容,并且教案由老师分工合作、再汇整,讲授时全院使用统一的教案,这样,不但为老师备课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对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根本上做到有的放矢。此外,为了提高教师水平,省高校工委可以举办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培训班,聘请专家前来讲课,各校也可以请专家为老师们讲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学业考评综合化。“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小论文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和对理论掌握的程度,所以要尝试有助于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能力的办法。按照教育部社科司的相关规定,“形势与政策”课考核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实际部分,理解部分和应用部分,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期末实行开卷考核,以心得体会、论文、调研报告为主,得分以70%计入,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表现等,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即为本学期总成绩。这一评价标准,一是能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也避免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二是能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将主要的内容放在平时学习的检验、检查和活动参与上,能吸引广大

2020年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一起来看看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欢迎读者参考! 我认真地读完了教师手册。通过认真细致地教师业务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学习,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 我认为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培养自己在教育中智慧性行动的不二法门。在确定树立教学风格,形成教学思路,预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积累有意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根据已有经验对各种可能性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学情境准备的意向框架越周全,即兴发挥就越敏捷,智慧性行动也就越自然、越高效!激情是教育智慧性行动的点金石,没有激情的教师即使再有智慧,再机智,也不能在情境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所以,只有通过教师激情演绎的情境教学,才是一个展现自身智慧性行动能力的平台,所表现出的机智也越光彩夺目。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一位位教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下面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我的收获 其一,更加深入了解到一些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模式和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例中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更新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感受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懂得了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教学。 其二,更进一步了解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队伍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不仅是

教师个人自修总结新

教师个人自修总结 站上教师的岗位,面临教书育人的巨大压力、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使的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不断修补自己的同时快速的适应并不断的摸索学习。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完善自我: 1、加强了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了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我一直以来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对工作具有有强烈的责任感。 2、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如今我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今后我还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3、更新了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我主要是通过多读书和写读书笔记获得的。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 二、课堂教学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新课改: 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但不管怎样,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认真听课、评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将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尝试,再将所得的经验积累,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重视自己的教学感悟,加强自己教学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组织的各种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能提到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中,参加语文组的科研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在实践中提升自己。通过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一个新的飞跃,质的飞跃。 四、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实自己: 教育是一个发展性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应坚持学习,永不间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方法。我还自学了计算机有关知识,学会了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学会了从网上下载视频和截取视频,学会了用“绘声绘影”软件制作小短片,学会了声音的剪辑等。同时我还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加强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并做好了读书笔记。精读了以下几本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等,并记好读书笔记,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泛读了以下几本书:《毛泽东诗词》、《唐诗宋词鉴赏》、《教学艺术杂谈》等,陶冶性情,优化知识结构。结合学科的特点研读名家关于教学方面的着作,做好读书笔记。做到认真研读,读有心得。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读书心得交流、反思等活动。 五、虚心向同行学习: 优秀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依托。而教师只有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才能 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不懂或疑惑的问题及时向同行请教和研

三部六病 秘而不宣的脉法 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

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

寸口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探讨

环球中医药2016年3月第9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 2016,Vol.9,No.3 359  四学术论坛四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307001)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 究所[闫东宁(硕士研究生)二何丽云二李新龙二侯爱娟];加拿大Benjamin 平衡疗法中心(吴秉峻) 作者简介:闫东宁(1989-),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 向:中医临床评价方法学三E?mail:357050801@https://www.360docs.net/doc/385017547.html, 寸口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探讨 闫东宁 何丽云 吴秉峻 李新龙 侯爱娟 【摘要】 本文对寸口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应用双臂血压心率数据客观反映寸口脉象脏腑气血功能变化的设想,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可能是疾病诊断新途径的研究思路三笔者针对近年来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的分析三通过对中医脉诊和双臂血压之间的关系探讨,分别从中医脉诊与双臂血压测量部位的关系,双臂血压与寸口脉在测病的医学原理方面的关系,脉诊与双臂血压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三并进一步剖析了脉诊与血压数据结合的可行性,从脉诊与血压数据结合应用这一方面列举了一系列的研究进行论证,同时说明了双臂血压心率指标可能是连接中西医诊断的关键因素三在最后一个部分分析了双臂血压数据应用于脉诊客观化的优势与不足三血压测脉诊断方法还刚刚起步,血压测脉的普适性和准确性还需要经过反复的临床试验和观察,其理论依据和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三 【关键词】 双臂血压; 脉诊; 寸口 【中图分类号】 R241.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35 中医承载着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脉诊是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疾病诊断技术之一三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医生在临床诊断中必须进行脉诊才能准确把握病机三岳沛平 [1] 认为 千百年来,人们 把脉诊作为别阴阳二辨脏腑二论虚实二断病机与定治则的根据之一,它在整个医疗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但是脉诊过程中也常常遇到 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困境三 脉诊技巧难以表述,是最难于量化二客观化的中医技法三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脉诊也广泛地展开三脉诊的客观化逐渐成为众多研究者研究的热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三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众多学者在不同领域,运用不同技术和方法,进行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三魏红等 [2] 人的研究表明,目前研制 出多种性能各异的脉诊仪,如MX?3C 型二MX?5型二MX?811型二ZM?III 型二MXY?1型二MTY?A 型二WD?1型二BYS?14型四导脉象仪等三虽然有很多仪器相继问世,但由于其使用的相关仪器,分析方法及参数标准不统一,导致诊断出来的结果名同而实异,重复性欠佳,未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3]三有研究者认为中医脉诊现代研究尚没有一致公认的成果,临床转化推广受到局限[4]三在脉诊客观化的研究与实践中,本研 究组引入双臂血压测脉,作为一种脉诊量化客观化的新方法,通过对血压变化的连续观测,以中医脉象理论为指导分析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以期达到辅助医生诊疗,同时探索脉诊客观化的新路三 1 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分析 1.1 中医脉诊与双臂血压测量部位有密切关系 自西晋王叔和‘脉经“之后,独取寸口脉法发展成为主流脉法,沿用千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三从解剖位置来说,寸口脉法选取的是手臂内侧尺骨棘突前的桡动脉,桡动脉是肱动脉的一个主要分支三桡动脉是腕式血压测量的直接作用位置[5],肱动脉则是臂式血压测量的直接位置三对于臂式血压测量的肱动脉与中医脉诊的桡动脉间存在的分支关系,在体现机体功能方面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刘小芬等[6]人对健康人群肱动脉与桡动脉血压值进行了比较,用台式血压计(mmHg)对200名志愿者肱动脉和桡动脉的血压进行了测量,其中男性志愿者110例,女性60例,年龄为15~75岁,平均(36.2±0.5)岁三排除可控干扰因素,测量数据采用配对t 检验,结果显示P >0.05,提示肱动脉与桡动脉血压值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三由此可见,在同一个体二心输出量和阻力稳定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的动脉血压是相对稳定的三脉诊同样是通过感知患者脉搏跳动的次数二态势和规律性与否诊断疾病的,可以说血压和中医脉诊之间有相同的物质基础三 1.2 双臂血压与寸口脉在测病的医学原理方面有密切关系 寸口诊法始于‘黄帝内经“,详于‘难经“,在‘脉经“之后得到了推广三对于独取寸口脉法候脏腑疾病的机理‘素问四五脏别论“中有详细论述: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

教师个人学习工作总结

2018教师个人学习工作总结 2018年快要接近尾声了,回首这一年的工作,有硕果累累的喜悦,工作当中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惆怅。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充满希望的2018即将临近。就2018年我工作总结如下: 1,自觉加强学习,虚心求教释惑,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总结工作方法。一方面,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掌握方法积累经验。 2,注重以工作任务为牵引,依托工作岗位学习提高,通过观察、摸索、查阅资料和实践锻炼,较快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问书本、问同事,不断丰富知识掌握技巧。在上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不断进步,逐渐摸清了工作中的基本情况,找到了切入点,把握住了工作重点和难点。 3,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为了放电技术有一个新台阶,上级领导特意安排时间出去培训,培训当中从而了解到自己处于哪一阶段,还有多少要学,同时也给自己有了一个学习的方向,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5,经过培训,同时自己去看书,不断研究,立刻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得到了显

著效果,工作效率提高了。 2018年主要经验和收获: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完成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收获。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收获 一,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下功夫熟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适应工作岗位。 二,只有主动融入集体,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新的环境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 三,经过这样紧张有序的一年,我感觉自己工作技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做每一项工作都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步骤,行动有了方向,工作有了目标,心中真正有了底,基本做到了忙而不乱,紧而不散,条理清楚,事事分明,从根本上摆脱了刚参加工作时只顾埋头苦干,不知总结经验的现象。 就这样,我从无限繁忙中走过了这一年。还有,在工作的同时,我还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明白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份对工作的热诚及其相形之下的责任心是如何重要。

教师个人培训总结3000字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385017547.html,)/工作总结 教师个人培训总结3000字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在这十分关键时刻,教指站、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全员研教及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我们教师的建设和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学理论的培训和学习,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等各方面的作用,给教师形成一种对话机制,营造了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拓展了教师发展的空间,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受益非浅。 首先新的理念深入我心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要变革人,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就是新旧观念的斗争,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

任务。 以前,我的头脑中存在着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我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科学课程的学科整合是课程改期的特点之一。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科学教师要具备与科学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还需要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知识。科学教师还应具有思维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教师还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

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

2016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016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016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7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国内部分教学要点 一、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中,一要着力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入阐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学生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二要大力宣讲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清楚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精神、真挚为民情怀和科学方法论,展现新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脉络和实践逻辑。三要紧紧抓住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内容,解读好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论述。 二、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新中国成立67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开展好主题教育 要抓住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党史、国史教育。一要全面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把握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的启示、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引导学生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大力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二要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

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 ”究竟具有怎样 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 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 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 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 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 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 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 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 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 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图 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人迎寸口脉法

为何古人却不用(此脉法)呢……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对比不能诊断六经病。…… 人迎寸口脉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懂了这套脉法,那是我欣喜若狂……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脉法赞》云:心肝出左……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这篇文献的定位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关前一分为气口…… 左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为三盛…… 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左手脉大为阳病,反之为阴病。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如大小差不多,病在太阳;如明显大于关,病在阳明。以右手脉大而言,右手关前小于关,病在厥阴;如大小差不多,病在少阴,如明显大于关,病在太阴……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如果病人主诉头晕,一摸脉整体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 人迎气口脉法是快速判断人体状态的一个纲领性的脉诊方法,分出六经并不是脉诊的全部,而是脉诊的开始,我用人迎气口脉诊法分出六经后,必须还要参考整体脉的大小、虚实、滑涩等,还要参业寸脉与尺脉。寸以候表,尺以候里。寸脉可以反映病人表的虚实情况,尺脉可以反映内里的虚实情况。以发汗为例,用麻黄汤发汗必须要表里都实才可,寸尺任何一部虚都不可用麻黄汤;用桂枝汤发汗,尺脉不能大虚,尺脉过虚只能通过补益的方法使其自汗。 当我将人迎寸口脉法应用于临床,我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我用大量的临床来验证过这套脉法,精准无比。精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总结3篇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总结3篇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总结篇1 今年的网上研修,确实很有收获。特别是观看视频后,感到专家的理论指导、观点确实很有指导性;浏览各位教师的评论、感悟,也受到很大的启发。现从认识、问题、困惑三方面作以下总结: 1.对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研修学习的新认识: 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要有综合目标,还要有分级目标,这样在活动的开展中,老师和学生就有的放矢,不会盲目。 ②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得益彰,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开发、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可以根据本区本校的实际来预先设置主题,然后带领学生分解小主题,进而深入细化地开展落实。 ③教师间有广泛的合作渠道,能够合理地进行学科的整合。集体备课、集体研讨,通过“借脑击慧”途径,共享资源,相互提升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到全面提高,最好达到教学相长的美好目标。 2.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研修学习的新问题 今后综合实践的实施中应注意:①更好地做好活动的指导:要全

程跟踪。可从学生的选题指导(包括确立主题的指导)、组织策略的指导、制定方案的指导、小组合作策略的指导、操作阶段的指导、展示阶段的指导予以考虑。 ②需要课程理念的更新,更应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去更好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对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研修学习的困惑 ①时间太紧了。发表的观点缺乏深思熟虑,质量不高。往往草草交差。很大程度影响了研修的实效。 ②应更多地提供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前后,学校领导、家庭、社会等协调的具体案例或方法。 愿伴着“提升理念、总结经验、研讨交流、创新实践”,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网络的研修,能捕捉到更精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做法与案例;祝我们的努力追寻,在此平台的帮助下培育出共进相长的硕果。小学教师个人学习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老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为老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老师队伍。 二、学习的方法和目的 采用个人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全体老师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本着“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拓宽业务理论知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 人迎气口诊法与《黄帝内经》的喉手相应诊法不同,此法源于《脉经·脉法赞》,其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气口”。是以寸口脉的关前一分之处分别为人迎与气口。并仿《黄帝内经》“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意,以左之人迎诊外感之脉变,以右之气口诊内伤之脉变。此法自东垣侣用之后大行于世,对脉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争议。关于“关前一分”究竟在什么部位的争议,这里就不详加分析了。此法的要点,可以认为是左右对比法,以左主诊候外感,右主诊候内伤。如李东垣日:“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内伤饮食及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对此,有许多医家持反对意见。如张景岳即连称不妥。其日:“以左手脉辨外感,右脉辨内伤,岂左无内伤、右无外感乎?谬甚!谬甚!”而近世何希时亦日:“关前一分,如何能诊得,又何以别于关脉,无实用意义。”并批评王叔和“以左手寸口为人迎,右手寸口为气口,关日关上,两手尺中日神门,多立名目甚无用也。”,博粹堂中医介绍。 且不谈这些争议的曲直。然而,仅从实用意义来看,虽然不可绝对地以左右手区别外感与内伤,但此法也绝非毫无用处。临诊时,常可见到,左右两脉出现大小强弱不等的情况,这无疑是传达了身体内部病变的信息,对此认真进行体察与分析,对于疾病的诊断会有相当的帮助。如《王氏医存》中,就有关于“左右强弱主病”之论述。王氏指出:“凡左脉弱,右脉强,主汗多,遗精,肝郁等证;右脉弱,左脉强,主易怒,腹痛及误服补火丸散,必生肝热、滑精诸证。右脉盛,左手无脉,主痰结,气虚。左脉盛,右手无脉,主食滞,肝郁。”这是临诊心得之总结,千万不可忽视。而清人医案中,这种左右对比诊法的运用,更比比皆是,其心得体会充溢于字里行间。 近人萧通吾运用人迎气口诊法、颇有心得,他认为:“人迎脉多见有浮、紧、虚、细、洪、数、滑这七种脉象”。而气口脉则常见“濡、涩、结、紧、沉、动、滑大、虚大等八脉脉象”。并提出:人迎脉“除外感证外,还可以出现肝气火旺、痰热上壅、血热经多等疾患”。而气口脉多内伤七情之证”,并且有虚实之辨。这说明此法即使在今日,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关键在于能否深刻领悟与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