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寸口脉法实践总结

现在开始。

我不喜欢弄太正式的,咱就随便交流啊,本来我过来讲座就是类似一个交流,也没打算说是以这个老师的身份,我就是一个师兄的身份出现,我不管在哪都是一个师兄,你不要叫我老师,要叫叫王师兄什么的就行,为什么呢,我也在学习,不停地学习,总是感觉自己迷茫啊,学习起来非常的苦恼啊,称不上老师,不停地改变,包括我现在的开方思路和我以前的开方思路都在不停的变化,也在不停的思考,每天都在思考,我来之前呢看见一个朋友拿着一个宣传册,上面写得很激励人的感觉,我一看这不是写我的吧,什么日诊上百人,怎么怎么着的,赵老师还向我学习,这个千万别传出去,这个事啊,没有这回事。赵老师为人很谦虚,他跟谁都学习,其实更重要的是我跟赵老师学习非常多,所以这咱们就是作为一个交流,我讲东西呢也比较随意,做学问也是,大概其就这个意思就行,不用太拘谨了,尤其是这个不要老以为我说什么(都是绝对正确的),我也只是一个学习者,正在学习当中,绝对称不上一个老师哈,正在学习。

今天讲座的题目啊我就选了个题目叫拨开迷雾学中医,主要是讲我个人现在理解的中医应该怎么学习,和现代中医遇到的一些现状。

不过在讲座之前啊我先声明一下,就是我今天所讲的所有一切,都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与官方或是什么观点不一样,就是个人观点,说错了也无所谓,就是我个人观点,没有什么太大事哈。再就是今天我所论的比如说某一个事是错误的,是我个人认为是错误的,我是认为这个事实错误的,而不牵扯到这个人的对错,比如我认为火神大剂量用附子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是我不反对任何火神派的老师,我非常佩服他们,因为很多老师对我有帮助,所以今日咱只是对事情,不是对人,不要互相联系啊。实际上我对很多人很多老师的这个思路不是很赞同,但是还是只是针对事不是针对人,对人现在咱们中医学界当中啊应该是这样,学术之间可以互相争鸣,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咱们可以拿出来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互相我觉得你的观点不对,你可以给我指出来,然后我觉得吧你给我指出来非常有道理,我可以改或者是我觉得你的观点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误,或者什么样的不足,你应该怎样弄,但是中医的内部必须得团结,因为咱们现在啊非常非常的就是很不像话,很多中医啊他能跟西医和平共处,中医内部窝里横,斗得很厉害,所以中医应该是一个团结起来的力量,这样才能使中医啊越来越好的发展,如果总是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依靠,谁也看不上眼,那肯定不好,对中医很不好。所以咱这个我就是随便讲,畅所欲言了可以说是,讲到哪很多的后果我也没太考虑啊。

现在以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啊,现在学了这么多年中医啊,也是不停地看书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我现在就发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医的理论现在鱼龙混杂,很多很多理论。尤其咱们现在要想学中医啊,比古人要诱惑多得很多,因为古人想学中医啊没有什么太多的诱惑,他想学中医,想看书,买不到。他只能看一本金元四大家的什么书,就成名医了,会成一个非常好的医生,咱们现在呢诱惑非常多,到处都是书,你看我随便举这几个啊,现在治病啊,绿豆也治病,这个理论非常好,你从理论上分析,你看他说,这个绿豆啊解毒,你只要人身有病就是有毒,就可以解毒,那个茄子呀,可以把那个油给擦掉,现在人呢吃油腻吃的非常多,所以用茄子就可以把油腻擦掉,从这个理论上我似乎是驳不倒他,觉得这个事很对,但是从临床上我可以举出一些案例来,很多人啊吃了绿豆之后出现一些副反应,很多人吃了茄子之后出现副反应,很多很多,这是一种。还有呢,以前有人说每天早上喝晨尿有利于健康,能长寿,怎么说呢,有人还编了一首诗:

轮回酒,还元汤,闻其名,知其香,能补阴,能壮阳。

大家不知道听没听过这一个,以前的,现在不大流行了,但这里头也有很多的理论根据,就是说他这个理论非常完善,你单纯从理论上来批驳他,根本批不倒他,而这些呢还处于养生阶段,针对的是老百姓,老百姓没有鉴别能力也就无所谓了,他们认识错了也就无所谓,所以现在啊我在临床上遇到老百姓,哎哟天天什么都吃。今天问问我“我吃那个鱼肝油行不行?”明天问问我吃那个大豆什么酶行不行,后天问吃海参行不行,一堆一堆的。其实每个理论都有他很好的养生理论支撑着他出来这个,然后很多人就相信。你看咱现在专业的什么呢?敲胆经治百病,这是咱们现在很多的都常见,现在很多的都证实了,其实敲胆经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当时很火的时候敲胆经就感觉哎呀这个敲胆经太好了,我也专门试过,我也推荐过很多病人敲胆经,也发现了很多好处,也发现了很多缺陷,最后发现了一个事就是敲胆经不想说的那么神奇,这是从事实来看。但从理论上来看我推不倒他。他说什么呢,“十一脏取决于胆”,所有的病,我从胆经治,只要胆经一活动起来然后胆经一升发其他就动起来然后怎么着怎么着,我理论还是推不倒他,多以现在理论非常多,还有什么呢,附子治百病的理论,这种理论也非常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触这些附子理论,曾经我接触过一段时间

火神派,我曾经就认为中医啊这个火神派就是一个最好的医学,我当时就铁杆就认为了温病学派啊就是一帮骗子,我就感觉这帮人啊就是天天糊弄人玩,天天光治死病,我就认为金元四大家啊都是一些窝囊废,就不配在中医当中提起这个人,当时我就以类似愤青那种热情,想把中医拯救过来的这个,就玩命的学习火神派,可是一旦上了临床之后啊,就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啊,如果你对这个病人负责任的话,你就很容易会发现问题,当然你要是不负责任的话我就没法说了。比如说随便一个例子,一个人心慌来找你治病,你说这是心阳虚,很有道理呀,心阳虚证能有心慌嘛,然后找出一系列的证据,一系列的理论,心慌的理论非常丰富,你用上附子之后他心慌的更厉害了,如果你真正是个中医的话,你就应该知道,这是治错了,因为治对了他不会心慌,只会好。古人的医案都是好,但是这个时候往往你的头脑就被拘谨死了,你想不到这是治坏了,你认为这是排病反应,继续排,早晚有一天能排好,结果排一次又一次,排一次又一次,吃了三五次人家不来了,为什么不来了?人家挨不住啊,老吃老心慌,越吃越心慌,人家当然不来了,你认为,哎,你看他不来了吧,你认为,经过三四次的排病反应,这人病愈了,实际上他没愈。还有很多人呢,吃上附子之后,感觉身上冒凉风,实际上这都是个治错的,真正治对了他不应该有这个感觉,吃了药开始冒凉风,吃了一年还在冒凉风,排寒气,排了一年寒气这个寒气还没排完,人体哪那么多寒气可排啊?你要是对这个事情负责的话你要思考,人体哪那么多寒气可排啊?如果真是有寒气,你应该一发汗或是怎么着很快就能排掉,怎么可能老排老不掉,老排老有老排老有,甚至还这个附子的理论到最后都跟佛家理论结合起来,不知道大家接没接触过这种理论,说人这所有的病,都是阴邪,就是佛家所说叫阴邪,为什么会导致阴邪,类似于我今天做坏事了,造了杀业了,比如我今天打死个狗,狗的灵魂就在我身边他寻机报复我,我什么时候得病呢?我哪天阳气一弱,狗就扑上来了,他是阴邪,我就得病了,所以我们治疗怎么办呢?就温阳,让这个狗报复不上来,同时要配合修佛,这种理论啊实际上在古代是没有的,而这种人很多吃上附子之后他就有效,一停药就没效了,这种事你必须在临床中反复的观察,很多人你包括以前我还认为这个附子干姜甘草治这个血糖高,就是理中汤,理中汤加这个什么什么治这个血糖高,保证好,保证降,我当时就很相信,因为这个承诺太好了,给的承诺太好了,你这个方子吃上之后,吃半年,或者吃多长时间,血糖保证正常,我就以为是真的,我就给人试了,结果人家没正常,这就是问题了,吃药有人可能正常了,一停药马上反复的很厉害,这都是些问题,但这些理论啊,现在很多,很难分辨,非常非常多。像类似的理论啊,还有很多,这都是治病的理论啊。还有很多什么啊,补肾治百病,这个不管现代有,古代也有,就是人所有病都是肾虚引起的,不是肾阴虚就是肾阳虚,只要有两个方子,就是绝对的,就能治百病,一个方子金匮肾气丸,一个方子六味地黄丸,不是金匮肾气丸就是六味地黄丸,你常年吃吧,反正能治了病,很多人都这样,还有很多补脾的,万病不治则治脾胃,什么病治不好之后啊,你就调脾胃,调上半年就好了,还有很多什么滋阴的,现代人怎么怎么着,就一说这个事啊,滋阴这个事啊现在也开始兴盛,我也不管怎么着,还有很多人发明个全息汤,我就发明这么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啊,非常的好,我从理论上分析越看越美丽,这个方子有什么什么。我越看这个左升又降,简直是无限的完美,只要人吃了之后肯定是有病治病无病防身,但是实际上这些方子啊都很难说,而且你仔细可以发现,每一个中医有每一个中医的理论,你随便找一个中医,哪怕这个中医一上午就看一个病人,而且这个病人往往看不好,老中医嘛,老中医一上午看一个的很多,就算很多了,因为很多老中医一上午还看不了一个,咱还是不是针对个人的哈,有些老师是这样,因为他混饭吃,他也有很多理论,比方说我认识一个老中医,方子非常大,但是逢方子之中必有焦三仙,我就问,你为什么每个方子都有焦三仙啊?他就给我讲一套,说人啊只要一得病脾胃就不行,脾胃就不愿意吃饭,一用上焦三仙之后他就愿意吃吃饭了,他就能动了,他正常抵抗力就能好了,所以这很多问题啊还是在进一步的思考,很多东西这些理论啊还是不究竟。这些理论非常非常多,在这些理论当中,要想学好

中医,就非常非常困难,咱现在就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理论?大家随便看啊,出来一个人,就想把自己的理论给发扬出去,让大家知道我的理论是最好的。

单就这个事就是说现在这个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非常的浮躁,过分的吹嘘,尤其是这个网络,前一段时间我还上网,后来上网,感觉怎么搞的这个网上,说话太玄乎啦,不是一般的玄乎,弄得我都没法弄,整个社会都很浮躁,大家都想通过短时间的学习,更有甚者呢?没事打个坐,闭着眼想啊想啊想,咦?我想出个好理论来,这套理论我觉得非常完美,越欣赏越完美,这个理论太完美了,我不行不能独自藏着,得告诉别人,然后大家呼哧呼哧发上去了,然后让大家用,现在的理论啊,他是只有一年两年短时间的思考,或者学医几年就可以创造一套理论,而古代这个理论,只要能留传下来的,不管张仲景的理论,李东垣的理论,朱丹溪的理论,张从正的理论,再往后李中梓啊张锡纯啊,只要能留传下来的理论,没有一个不是经过二三十年的临症,二三十年的理论,二三十年的内经功底铺出来的,所以我今天讲,主要目的也不是宣扬我的理论,为什么,我还是一个学习者,我打算再用二三十年来把这些东西,内经我认为的内经,把他给研究的很深,所以在社会这个浮躁中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要跟着别人跑,要相信古人,不要现在某某某地出了一个大师,这个大师怎么着怎么着,有很多大师我都去了,上当受骗无数回了,有的说针灸打通任督二脉,我就去了,结果发现根本没疗效啊,有的说要用什么东西治什么占位性病变,你去一看连个病人都没有,有时候他给你雇医托,你多上火。很多是很奇怪的,太浮躁了,你看他在网上说的这些理论头头是道,我治多少例了,几百例几百例,你真正去看没病人,他从哪来几百例,几百例你得有病人你才能治啊,就没有,很多都这样,这一个原因。

第二一个原因,为什么现在理论这么浮躁啊,咱们现在所学的课本的东西,还是我个人观点哈,一旦上临床之后,就发现不好使了,尤其是以中医内科学为主的这些课本啊,始终我说是我个人观点啊,感冒分几个型,哪一型感冒,你辨吧,你套吧,套不上,偶尔能套上用上还不好使,最后用不好使为什么?很多人找理由啊,方药不传之秘在量上,你没掌握量,或者方药贵乎加减你不会加减,或者什么贵在经验,你不会经验,最后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对吧?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咱们中国古往今来形成的一个思维逻辑就是唯上不唯实,曾经有人提出,附子干姜甘草,常年吃能长寿养生,很多人都相信了,为什么,这个人是个专家,只要专家说的话就是正确的话,所以很多话,你仔细思考他为什么是正确的?没

有人思考,比如说,有一项研究表明,大剂量的黄芪能降压,小剂量的黄芪能升压,这也是一个专家说的,非常有名的,咱还针对这个事啊,不针对这个人啊,但是很多人就信了,大剂量的黄芪能降压,小剂量的黄芪能升压,就信了,像这种都不是中医的理论啊,中医黄芪怎么能降压怎么能升压呢?中医不讲这些的。如果一个气血非常旺盛的,就是肝阳上亢的,你一万克黄芪他也是,能把他肝阳更上亢了,也不可能降压,如果真正是个气虚引起的高血压,你根本不需要大剂量的黄芪,你就一点点黄芪就能把血压降下来。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什么大剂量的黄芪降压,小剂量的黄芪升压这些理论出来。还有很多很多理论出现之后啊,因为是某个大家说的,所以你就不再怀疑他了,包括很多尤其文献方面也有很多东西,很多人说一上去就拿着什么某某某某东西,他就说这是某某某某人说的,很多人就是信。很多很多,而且很多很多这些观点,一旦灌输到你的思想里头,成了你思想当中基本理论的一部分,就是说你脑海当中有一百个基本理论,当成了你的一部分,而且当这一部分理论你根深蒂固的相信,那就永远改不了了,所以这种理论非常多,比方还有一种理论,就是伤精理论,大家不知道听没听过这种,就是房事过度,伤精。其实现在我在临床上见到这种病人,非常非常少,但是这种病人啊越吓唬他越重,思想压力非常大,把他弄得都有种负罪感,都心理有问题了,古人没那么多伤精的,你仔细看。但是这个问题呢你就从理论上为什么大家都相信伤精这个理论,大家说的,由于某某某大家说的,或是别人都在这么说,而且还有什么呢?附子能补人的肾精,这时候你要仔细想,附子为什么能补人的肾精?必须得想个为什么。但是很多人不想个为什么,就说某某某人说的,如果我对他起怀疑,有的人就说,你难道连什么什么人,比他水平都高吗?你怀疑他。我没他水平高就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怀疑了吗,我对人很尊敬,但是对这些东西啊还是提出一些一定要谨慎,我建议大家回去仔细思索自己这些最基本的理论,分析分析,这些理论到底有没有道理。包括很多很多中医啊,很多理论都是不一定有道理的,没事吃点归脾丸健健脾,因为现在学中医的比较多,你只要仔细分析这个中医理论到底对不对这些东西。https://www.360docs.net/doc/a55254883.html,

王师哥讲座录音整理

https://www.360docs.net/doc/a55254883.html,/gengjinblog

咱们为了更有效的说明现代中医这些东西不能指导临床啊,咱现在随便举几个病例,你一旦上临床之后会遇到的几个病例,这是我在临床上遇到的几个病例,当然是随便挑了几个,没有挑得太细,第一个病人,咱就是随便举几个啊:

刘某,就确实是这么个人,成年人,前段时间感冒了,感冒出院什么?嗓子疼,嗓子干,口还发苦,头还发晕乎,头不清凉,晕乎,好几天了,在没有别的不舒服了,就这么点证,怎么辨?怎么治?这人找过一个中医看,这个中医学的也很好,一看,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对吧?很明显啊。但实际上你一看这个脉象啊,很明显就明白了,他这个脉象是滑大脉,并不是个小柴胡的感觉,他出现这个症状啊,他也不是一个小柴胡,但是现在很多人,很多中医辩证怎么办?“怎么不好?”口苦,“哦,肝胆湿热。”;“怎么不好?”,偏头痛,“哦,这个肝经瘀滞,肝火上炎。”;“怎么不好?”胃疼,“啊脾胃虚弱。”;“怎么不好?”,小肚子疼,“哦,下焦瘀血。”对吧,很多啊。这些理论你都要仔细分析他的正确性,而且现在很多中医辩证是怎么辨呢?肥人多痰,见到肥人就化痰。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肥人就多痰呢?万一这个肥人正好没赶上多痰怎么办呢?你见了就化痰怎么行呢?瘦人多火,你就清火,瘦人我见了之后有火多的有不火多的啊,不是都这样啊。咱再讲一个病例哈,这都是在临床上真是捡到的病例,真实见到的病例他不会按教科书上长,当然要是教科书上肯定写脉象弦细,答什么方子,考试,小柴胡汤,或者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一般都这样,但这个你在临床上你要摸着病人他就是,这种病人(与教科书上不同)很常见。口苦、胸胁满、乏力、心烦半年,舌淡苔,脉还弦呢,这怎么弄?别人大剂量的疏肝解郁也不好用,但是这个实际上你仔细一分析他是个水饮脉,水饮也会出现头晕沉,口苦,胸胁闷,乏力,对吧。这个大家都知道,少阴病有水饮,他就会出现这些,这个病人我用真武汤治好的,他也是以前到处治疗,脉确实弦,找了无数专家都是给他疏肝健脾,有的益气健脾,有的健脾和胃,有的疏肝健脾和胃,有的健脾和胃活血,有的健脾和胃补肾,一堆药,一堆方法,方法非常多,还有的各种各样的,化痰的,什么都用了,但他就是很明显的一个水饮,但就是不会治,为什么呢?而且这个人找的大夫当中第二个人,很多都怎么治的呢?方子怎么开的呢?天麻、虎胆、茵陈、青皮、陈皮、木香、砂仁、党参、黄芪、人参、茯苓。。。一堆,还有什么栀子、黄柏,很明显这怎么治的?按症状来的。头晕是什么天麻,川芎什么的都有,都按症状来的,他根本治不好这种治法,你按症状治病你就,这一定要想,咱们一定要分析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天麻他为什么能治头晕,你必须得把根给他弄明白,只有这样你才能治疗头晕。因为如果真正天麻能够治疗所有头晕的话,就没有人找我们治头晕了,天麻保证都让别的大夫使用了,肯定都好了,所以尤其找咱们中医治的病,尤其是现在来找中医看的病,很多都是经过西医救治的,折腾的,半年,都已经把他折腾的,已经不是一看头晕天麻就能好的,你一看头晕用天麻好,别的大夫早给治完了,这些病人都很多,咱现在再讲,还有一个最简单的病例,就一个人就胃疼,就喜欢喝凉的,再问问你喜欢吃凉的吃热的?我喜欢吃凉的,我从小就喜欢吃凉的。你说这怎么办?胃疼喜冷饮,你辩证,胃热因为他喜冷饮,不过你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他从小就吃凉的,肯定胃寒,他从小老吃凉的,他形成一个习惯了,他不吃凉的难受啊,天天吃冰块,好像一个习惯一样,他家庭的习惯,所以你说这个胃到底是胃寒胃热?一个原因是喜冷饮导致的胃寒,一个原因是他胃热,喜冷饮,所以你看这

个到底怎么治啊?

所以现在这个治法非常多,而最后最后呢你再看多了病历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了,中医治病太难掌握规律了,读书三年,真是有孙思邈说的这句话,学医三年谓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可用之方,而且你现在看这些,大家不知道买不买现在这些医书啊,反正是我家一堆一堆的,论书柜的医书,我是个上一年到头我也不翻一本,很多他们的医案,他是对了,治好了,转过头来怎么分析怎么有理,他已经治好了,治不好他不分析了,往往而且这个病例不能重复,就像咱们上边随便提的那些病例,如果他用疏肝的药治好了之后,他可以怎么分析怎么有理,他用利水的药治好了之后他往前分析怎么分析怎么有理,就是你只要治好了,一个证你怎么分析怎么对,而且尤其当你治好了之后,你再一看你的病例,你就感觉你当时还战战兢兢的开了一个方子,治好了之后你感觉就应该是这个方子,太对了,当时我这个脑子简直是,这个思路太对了,但是呢,你下次再来病人,再开这个方子,就不一定好使,很多就有问题了,所以呢,咱们要想。。。现在学中医呀,只有渐渐渐渐的,因为这种看病的话,你不会看病啊,你看看两个病人,同样两个病人很相似,你随便有点辨错了你就治不好啊,所以中医就分了两个分支,以我现在理解就是:一个是以汉方医学为代表的对理陈方,所谓汉方医学不是真正的日本汉方医学,而是日本汉方医学传到中国之后变革了,因为日本汉方医学一个很完善的腹诊体系,就是摸腹,但是咱中国的汉方医学很多不重视摸腹,所以他们就是认为辩证没效,他们经历过啦,你好比一个头晕,这个目眩什么的,你辨了半天证,吃上药不管用,还不如取几个症状加起来,比如头晕兼恶心,吴茱萸汤,别说,管用啊,两服药就好了,他记下来,哎哟这个真好,只要头晕恶心,就吴茱萸汤,下个来吃了两服药不好,他就不管了,他再自己憋着,反正就是主证加主证,什么口腔溃疡发作,甘草泻心汤,几个证,这个证加那个证,几个证一加,就出来一个方,甚至他们都不摸脉,什么不舒服?头疼,什么什么什么,就出一个方,理论也没什么用啊,就只要把这个,而且认为张仲景是一个经验的总结,就是张仲景只是个经验,没有理论,就经验多了,张仲景为什么经验这么好使而后世的方子不好呢?他们认为张仲景的经验啊是经过无数次的经验永远好使的,而后是的经验呢比如说补中益气汤,治疗这个脱肛,有时候不好使,而张仲景的经验都好使,实际上这不对的,张仲景的经验你要这么用有的是不好使的,我见着太多不好使的了,什么头晕恶心你用吴茱萸汤,不好使,他就很不给你面子,他有时候就不像你想的,还有的呢,就是以黄

元御为代表的,将理论无限玄乎,玄乎的都不知道这套理论可能不好,龙雷之火,本来啊,你就说他心火旺,南丁离火妄动,少阴肾水不足,寒凝之象,自当什么什么什么,最后使你发现,很多学黄元御的最后,还是发现就一个方,治来治去就一个方,他没别的可参,他老觉得这个方能把这个病治了,什么病都往这个方上推,不是肝气左升不上来就是肺气右降不下来,最后倒过来倒过去有时候还能治好,但是有时候治不好,就是不能形成一个普遍性,只要我出现这一个情况,我这一次用这个方子好用,下次用这个方子还好用,一万次以一次用这个方子永远都好用,只要是这个情况,只要我辨得就是眼睛没走眼,他就永远好用,没有不好用的时候,这种就很难出现,所以很多人就,这种理论啊,往往往实用了,尤其是以火神派的理论啊,非常的玄乎,我都不懂,但是其实我觉得我要想学你的东西挺省事的,因为他们方子很相似,就一个几个药,所以有时候你学完之后往临床落的时候你就发现就类似于一个人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感觉似的,那么完美的东西看着看着,哎哟这个理论太玄乎了,都感觉在天上的感觉,一看临床喔老天,怎么在地下的感觉,差太大了。动辄附子一百克二百克,挺多的,所以呢,我个人总结为什么呢?所有这些理论核心为什么会这样?

最重要的理论就是我个人理论,辨证论治。中医要两大核心,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个辨证论治最早谁提出来的呢?是那个民国的祝味菊提出来的,辨证论治。所谓辨证论治是怎么辨证论治呢?他说因为他是针对西医提出来的,最早西医说我们跟中医是怎么区别啊西医是辨病论治,中医是辨证论治,那么中医是怎么辨证论治的?咱们现在已经根深蒂固了,辨证论治怎么辨得呢?就是我现在说的这个辨法:

症+症+症加舌加上这个脉,分析来分析去等于一个证。

比如说,一个人胃疼,不愿意吃饭,没有劲,舌淡脉缓,这就是个脾胃虚弱证,辨出来一个什么,脾胃虚弱证。治疗怎么着治呢,补脾胃,怎么用呢,用个四君子汤,或者五味异功散,或者补中益气汤,或者归脾汤或者什么什么。。。但实际上有人仔细分析过这个问题,他如果不愿意吃饭的话他肯定没劲,对吧,如果这个人不愿意吃饭还有劲不大现实这个事,长时间不愿意吃饭一般是没劲,长时间睡觉睡不好白天也没劲,很多很多因素他都有可能没劲,你包括喝完酒之后他也没劲,很多很多问题就这么干的,症加症加症,辨出一个证来,然后对这个证治疗,这是咱们现在所有中医都这么治,我个人认为这种治法见了好多人,很难重复,就是症症的分析很难重复,尤其是当你重复的时候和容易出现错误,而且这种症加症加症,加舌加脉的重复,越老中医他的经验越多他的准确率越高,往往年轻的时候你用经验的话很难把这个证经验得非常好。

那么咱们现在说,古人到底怎么看病呢?我引一段这个内经的原文,内经的示从容论,当然我还是事先首先说明一点,我对这个内经的具体的文字的注解是非常落后,我也不大会一个字一个字解释,我始终这个观点,我读内经的时候啊我不知道这个内经某句话是不是含有深意,我不知道,我只是读出来这句话他告诉我什么意思,所要表达什么思想,就此,我就读到这个,所以我一直感觉哈,中国人一直有个习惯,就像六祖说的一样,“以手指月”,我手指月,你需要看这个月亮,不是要看我的手指头,古人说是文以载道,你看是道,你看他文要表达的那个理,而不要给他天天背诵,死扣,这个字太有意思了啊,这个字啊,了不得这个,颠过来不行,俯过来不行,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不行,写的那个人都不一定,写这篇文章的人目的不是为了让你抠字的,就包括我一直始终记得我当时上高中的时候学的什么,《水浒传》上面写,林冲说“雪下得好紧。”这个紧字分析吧,这个事咱们理解这个情节就行了,你只要知道哦他要表达这个意思就行,不必要太细的分解,所以咱读内经啊,为什么

很多人读不懂?你太想懂,你懂那么深干嘛?你知道他意思就行,知道意思不难吧,只要中国人稍微有点文献功底,然后你把整个内经的每一篇意思都弄明白,他说的就表面意思,先别往深了究,把表面意思弄明白,你把内经在穿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你再往细了看,你才能看明白了,要不然你看这内经啊,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乱七八糟也不知道说些啥玩意,光知道挺玄乎的这个玩意,包括很多很多这种,脾气散精,上属于肺,通调百脉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越寻思越玄乎,也不知道什么道理,越寻思越糊涂,你还是不明白他要表达什么意思,咱们主要读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时候雷公呀可能也遇到跟咱们差不多的问题了,雷公就专门问黄帝,后面这几篇是雷公问黄帝,一开始是黄帝问岐伯,后边是雷公问黄帝,说这个肝虚啊肾虚啊,都可以令人体重烦冤,怎么治啊?怎么分啊?最后这个,我就不一一给大家念了,朗读的功底实在太差,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有这么一个病人,头痛,筋挛骨重,浑身沉,没有劲,肚子满,类似这种向往上打嗝干呕或者什么的,一时一时还害怕,还不愿意睡觉,这怎么回事啊?脉象是浮而弦的,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问这是怎么回事呢,黄帝最后给他的结论是什么呢?不是说让你在症状上推去,什么什么症状,这个头疼啊,非常疼是淤血,不是很疼是这个虚,发沉的疼啊是水,他不是这么分,他怎么答的呢?黄帝这个答是从脉象上答的,他说你这个脉啊,浮而弦那是肾不足,他这个浮啊不是指这个咱现在讲的浮,大家可以回去翻一下脉经,脉经里专门说现在这个脉象系统已经混了,谓伏为沉,沉和伏不一样,咱现在伏是什么?伏是极沉。特别沉叫伏,只要是按照古语叫伏。

而浮和沉呢是两个,在脉的取的过程中,浮是脉往上反的过程,你把这个手指头往下一压,压到脉里,然后往上举的过程中叫浮,你往下按的过程叫沉。浮和沉是一个类似于动词一样,浮而弦,你往上浮的时候见弦,是肾不足,沉而实,往下按的过程中是实,是肾气内著,怯然少气是什么什么,最后呢黄帝说了一个问题,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就是这个人的病啊,只能病在一个脏上,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就是你说这个人又是脾虚又是肝虚又是肾虚啊,这还没入门呐,不在法。但是我好像感觉咱们现在中医看病都这么看,人家怎么不好啊,

脾肾阳虚,脾肾阳虚心火旺,肝脾肾三脏俱虚,而且往往就是说实的话,后边还跟着一个虚,怎么不好啊?这个上火了,肾不足,肾虚,老外他们老怕这个了,老怕肾虚,所以这个内经上都已经说了,你仔细一看咱随便讲,看看古人怎么看病。咱随便找几个古人的病例,然后分析分析古人看病是怎么看的,咱要看看古人的看病模式,这个是我在这个仓公诊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是现在可以找到的当中比较早的一个医案,其实啊咱说实话金元以前的医案存的不多,谁的医案存的比较多啊,张从正的医案存的比较多,这个在张从正的书里头存的比较多,可以回去看看,但是张从正的医案很多记载的不详细,淳于意的医案就告诉的比较详细。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这人来说来找淳于意看病,就说头疼,淳于意就说怎么办呢?诊完脉,告诉说:君之病恶,不可言也。你的病挺重,不可说,病怎么着怎么着,说完之后,最后给你分析,对吧?告诉五日怎么着,八日而死,切其脉是。淳于意怎么判断的他这个五日而臃肿,八日而呕脓死呢?是怎么判断的?咱现在是怎么判断人死呢?快不行了,一查,癌症,癌细胞,一看吼,这么多,扩散了,不行了,回去等着去吧,古人不是这么看的,怎么看,心衰,一看心电图或是什么?古人看病人死是根据脉象来的,少阳初代。代者经病,病去过人,人则去。络脉主病,当其时,少阳初关一分。。。这个很难解释啊,太麻烦,但是我能大概齐解释解释。。。我还是算了,解释完了更乱,这个类似意思就是说,什么什么脉象情况下,当然藏公的那个诊疗系统啊仓公的诊脉系统咱已经不会了,这套系统没有传承下来,在脉经里记载了一些以前的一些人的脉象系统,就是通过它这个脉,我能分析他这个病理,你在看这些仓公的其他的医案,都这个样,舱公一搭脉,此病得之酒且内,后来怎么怎么着,你能治啊不能治啊,饮以火齐汤啊或是怎么着,都是先给说一个症状,仓公一诊脉,来了之后他就有可能啊,咱回归当时看病模式,来了大夫,哎哟我头疼,仓公一搭脉,哦,不要紧,你这是怎么怎么回事,然后是个什么病,就好了,最起码他是这么看病。

咱们看这个张仲景怎么看病,张仲景的这个病案我估计这首是比较好的,他在伤寒论里面问老师,证象阳旦,就是像桂枝汤证,可能恶风什么,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老师呢不管看完了之后说,你这个病好办,晚上之后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来跟老师说的一样,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张仲景怎么说的?不是通过症状来分析他这些证啊,因为他这个脾胃虚弱,所以我给他开了个什么方,他不是,他说什么呢?寸口脉浮而大。为什么这个人夜半他能好啊,因为他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寸口脉就这样,所以他的人体状态呢就应该是什么状态,什么样的,然后呢我用上药之后他夜半怎么着怎么着,张仲景对这个脉象非常有研究。

咱这时候可以咱往后看一些名人的医案,每一个人的医案,其实你看一直到这个明代之前的医案几乎都是这样的,尤其是宋代你、这些医案,招臣诊其脉曰怎么怎么着,一诊他的脉,前面那人说错了,你这不是什么什么病,其实是什么什么病。这种诊疗方法一直持续到很晚,包括在民国时期,中医的诊疗还是这么诊疗,我头疼,一搭脉,哦,你是不是口还发苦啊?啊,对口苦,你是不是还头晕?还这个两胁满?啊,对我两胁满,那好办了,你这是肝脾郁结啊,然后开个方就完了,这是那个时候的辩证体系,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沙家浜,沙家浜里头有,这个人来了之后看看,一搭脉,肝郁不舒怎么怎么,通过这个一边搭脉一边说你的病的什么,原因。你可能出现什么症状,然后对上之后,我就知道怎么治了,所以真正古代中医的看病模式,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主症——我来看一个比如来了之后就看头疼,然后你一搭脉,这时候剩下的兼证,不用病人提供,是你来提供,你是不是这个身上没劲啊或者你是不是什么。https://www.360docs.net/doc/a5525488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a55254883.html,/gengjinblog

为什么古人不能让病人提供这个兼证啊?大家不知道上没上过临床,一上临床你要是让病人

放开话匣子让他说呀,你一下午看不了多少病人,他就没完没了跟你说,你说说哪还有不舒服?我二十年前啊让狗咬了一口。他跟你说起来没完啊,你知道那个证管用那个证不管用?你越让他想他总有想不完的事,哪个证可用那个证不可用你得知道啊,哪个证是真证哪个证是假证?因为有很多人的病啊是想出来的,这种病人非常多,往往这种想出来的病在临床上确实很多,比如大家都听过,有个人喝一杯水,杯里头有一个弓投下来一个影子,他一看以为是个蛇,喝了之后就得病了,老觉得肚子有个蛇,很多都是想出来的这个病,想出来的证如果你没有很明确的诊断依据你根本很难分辨出来的这个证是真证假证。尤其现在很多人信一些宗教,他想出来的证就更多,有很多很多人。我见了非常多,我就老烦他们了,没事光想症。

有人就认为撇死认为自己产后风,你告诉她不是她就光扯这个,我就是了;我就老认为我这个脸发凉,你摸摸他不凉,我就认为我这个脸发凉,你安慰安慰他就好了,很多很多证,在临床上确实非常多,这种想出来的症,很多很多都是想出来的,最明显的我曾经有一次我给一个人看病,一个人有抑郁症,抑郁症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好想,我当时给他开了个肾气丸,附子用了一克,他回去上网查附子会中毒,第一个中毒症状是舌麻,第二个症状是手麻,第三个症状是心慌,就和我打电话,一开始吃药他就说,王大夫你这个药有毒啊,我说没事,你吃就行,不要紧,他说真没事?我说没事,你吃吧。吃完了之后,过一会,哎呦王大夫我舌头麻了,我说不要紧一会就好了,不行我这个身上开始麻了,一会儿我这个心慌了,我说你赶紧喝点绿豆水吧,实际上这是很安慰这个事,“哎,绿豆水就解毒。”好了。这些病很多啊,你得能分出来,在临床上你要有客观的性状,只有一个就是用一个主脉,加一个主证加一个脉,推导出可能的兼证,还有他病的可能的原因,一搭脉非常濡,他可能是喝酒喝的怎么着,你一问他你是不是老喝酒啊?说是。你把酒戒了,再给你开点药,就好了。或者你一摸某个脉,尺脉特别空虚或者怎么着,你说是不是什么原因。或者是一摸脉非常弦,在少阳病上,你是不是老生气啊?不要生气,我给你开点药。可能的原因,还有你的治法。你摸着这个脉,你应该怎么治,把这个脉怎么调匀了,比如一个脉非常迟,你怎么着让他快起来,脉非常快,你让他静下来,脉非常往上冲你得让他降下来,脉郁在底下你得让他升出来。以及可能的预后,一看这个病,哎哟这个病好不好好,一看这个病这个脉已经到了一种钢刀脉了,一摸就跟钢刀一样,你上去就说,你这个病啊,你要好好查查,虽然来看可能是个简单的病,但是你要好好查查,不一定是个简单的病。他可能不查你给他治必须得说明白了,或者你一按他脉,脉跟蜘蛛丝一样几乎就没有了,哪怕这时候表现一个很简单的证,你也得告诉他你这个病不好治,我不管你表现什么证,有的病人表现非常复杂,头晕目眩,你一看脉,很简单,你就可以很放心,你这个病不难治,赶紧吃上药就好了,你必须得告诉他你病能不能好治,但有时候也可能告诉错了,告诉错了很多,你这个药大概齐吃个几天就好了,哎?怎么没好啊?一搭,哎哟坏了,看错了,丢老人了。

所以啊,包括咱再随便讲这个补中益气汤,大家都知道,补中益气汤治疗的证非常非常多,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补中益气汤这个治疗的症,随便查个方剂书,补中益气汤能治什么病?老多啦,头晕能不能治啊?能治;头疼能不能治?能治;口干能不能治?能治;口不干能不能治?能治;便秘能不能治?能治;拉肚子能不能治?也能治;月经不来能不能治?能治;月经来了之后不走能不能治?也能治;这个方什么都能治了,但是你能用这个方治百病吗?不可能的。那么这个放在什么情况下能治这些病,什么情况下不能治呢?你看李东垣怎么说的?治疗什么?治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其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他这个方治什么病呢?原先有一段不规律的生活,饥一顿饱一顿,过劳或者是有的、一顿觉没一顿觉的长时间引起的呢脉象出现这个脉象,然后他会出现什么症状呢?有的人出现四肢满闷哪,有的出现肢节疼痛啊,有人出现难以屈伸啊,有人出现身体沉重烦心不安,有人出现耳鸣啊耳聋啊什么。所以这些你用补中益气汤就管用,如果出现了肢节疼痛、难以屈伸,如果你一看他脉非常结实,你用补中益气汤试试,当然会越吃越重啦。

而且咱再讲一个症状,随便一个症状,比如口干,阳虚能不能引起口干啊?完全可以吧?阳气虚津液不能上承啊。阴虚能不能引起口干?能啊,阴虚本来就应该口干啊。阳盛能不能口干?当然阳盛能口干啦。阴盛能不能口干啊?阴盛也能口干啊,阴盛蒙蔽了清阳上不来,他也口干啊。头晕呢?阳盛能不能头晕啊?当然能头晕啊。阴盛能不能头晕啊?也能头晕,阳虚阴虚都能头晕。腰疼,阴阳盛衰都能啊,任何一个兵病,任何一个证,只要是常见的,胃痛,胃寒胃热什么都有,你单是从个症状,尤其你问老百姓证,我的胃痛,脚腕疼,什么时候脚腕疼啊?是隐隐约约疼啊还是非常非常疼啊,还是固定不移疙疙瘩瘩的疼啊,哈市非常非常沉的那种疼啊?他也想不明白,他也分析不出来,他想了半天,告诉你的那个症状还不一定是对的,尤其很多人头重如裹,你是不是头疼跟裹着棉被一样?啊对对。你这是个诱导性的问,你一问他就对。很多他不是,所以真正的有了这个症,有了这个脉,才是这个证,才是这个治法。而且有很多人啊,看不起这个补中益气汤,说这个李东垣不行,咱还要知道李东垣这个补中益气汤是多大剂量啊?最大剂量是黄芪一钱,一钱是三克,李东垣就能用这个三克黄芪、三克党参,和着几分几分的升麻,几分几分的柴胡,就能治了这么多病,你还不服气他,反正我自认为我打不到这个水平。当然有人找借口现在药不好,不是药不好,你药不好给你双倍剂量,双倍剂量总能赶上他了吧?黄芪六克行不行?够用了吧?六克不行九

克行吗?现在有几个人能达到李东垣这样能把病治了?没有吧?还是保持谦虚一点,好好地看,我有这种前提,我总感觉他们太高了,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对我来说就差不多了,我资质不怎么好反正,每天都看书,玩命的好好学,而且啊在咱们的思维中有最重要的思维惯性,就认为这个药啊多点好用,黄芪十克不行二十克,二十克不行五十,五十不够就一百,一百不够就两百,一斤两斤,而且最后彪上了。实际上你知道吧?最简单的道理,胶多不粘,糖多不甜,胶啊搁多了就不粘了,糖啊搁多了就不甜了,很简单,如果咱中暑之后,大家都知道中暑了吧?现在大热天出去跑两圈中暑了,你怎么治疗啊?这瓶水里头搁点糖,补充点糖,补充点盐,喝了就行,你要把这盛满糖盛满盐试试,还不中死你?抓上一把糖盐,肯定不行啊,所以药多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很多人不放心老认为药多了好,其实很多人,“哎哟你怎么老爱开小方啊?”不是我爱开小方,那个小方好用你知道吗,方子大了劲不行,太厚了,不行,小方劲非常大,当然特别小了可能没劲,0.1g,等于没有啊,就是只要大概齐够了那个剂量,你再药里头啊,有了那点苦味了,比如你用黄连,你用一克两克,你一尝,哎这个药挺苦了,这个药就很好用,你又一尝,哎呀苦得都喝不下去了,药往往不一定管用,太多啦,胶多不粘糖多不甜啦。

而且还有就是说这个药一旦特别多的话,这么一大包药啊你不管怎么配都非常难喝,玩命的难喝,喝不下去,为老百姓着想,也不能那样,所以咱再看看古往今来这些书的书写体例,从这个汉代到金元到明代,我个人的观点始终认为,中医乱不乱在金元,金元时期中医思路非常清晰,金元时期那些大家的疗效非常高,到明代的时候中医还没有特别乱,到明末期的时候中医就开始乱了,到清代之后中医正儿八经乱了,就没法学了这个。那些书那个玄乎呀,尤其很多举人,或者秀才,没事干了,写了本医书,这个文采非常高,让人看了之后非常的爽,感觉这个说话就非常的具有煽动性,类似这种人要做现在的广告营销非常好,但是往往你在临床上一用啊,发现这个太乱套了。

汉代的辩证啊,非常好玩,汉代的书很多,你可以看看,张仲景的书写体例是这样的,张仲景有伤寒论,伤寒论上来先写,伤寒论序,后面写平脉法,辨脉法,后面写辨某某病脉证并

治,这是争论的,伤寒里不是仲景写的啊,搞文献的都知道,所以他是先告诉你脉,再告诉你怎么治,后面具体怎么治。你要不懂前面那个脉,你光知道后面那个条文,那很难会呀,包括现在很多人说,这个“张元素的方子不好使。张元素明明说了‘头痛须用川芎’,太阳头痛用什么,羌活,少阳头痛用什么柴胡啊,厥阴头痛用吴茱萸,我用啦,川芎,吴茱萸,不好使。”你没看人家前面还有一套系统嘞,前面有一套辨五脏体系呀,有前面那一套体系之后,后面的加减法,随症加减才用这个,就是他有一套辨证体系,比如张元素辨,你这个病,是脾虚,他用什么呢?钱乙的易黄散,一会咱再好好说说这个张元素的事啊,然后用了这个方子之后,头疼,加点川芎,少阳头痛,加点柴胡,你把前面那个主要的给人忘了,光后面这个没什么用啊,所以你用这个方子就不管用啦,人家张元素用这个方子就好用,所以包括张元素什么小便不利用黄柏,什么咳嗽用五味子,他都是在有前面的一个辩证,辨出一个证来,有了这个证,有了这个状态,他已经有了一个方子了,这时候他出现了类似于小柴胡汤,你已经辨出小柴胡汤来了,这时候要是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但是你要见着渴,就加人参栝楼根,肯定不管用对吧,所以这是很多啦,汉代就是脉证并治,汉代张仲景的书,汉代还有什么书呢?比较晚了的,晋代的脉经,脉经啊大家千万别骂王叔和,我很佩服王叔和,王叔和对医学的贡献意义非常大,王叔和保存了很多啊在先秦的书,王叔和这本脉经不是王叔和写的,是王叔和辑的,你看里头没有多少王叔和的理论,都是“张仲景论脉”,或者“扁鹊脉法”,“华佗仿此”,都是收集的古人的那些脉书,这些脉书没有王叔和的这个整理你根本看不到,你根本都不知道。甚至要是没有王叔和你都很怀疑到底有没有扁鹊这套系统,但是王叔和脉书里头就有扁鹊脉系统,就跟咱的不一样,看那个扁鹊脉象系统我没事就寻思,就是很奇怪,他那个脉象系统所说的少阳,就跟张仲景说的不一样,他说的少阳乍小乍大什么,根本不一样,但是那套系统很好啊。他都是通过这个脉,分析他的整个这个人体的状态,然后他可能得症,治疗。

金元时期呢,写的书啊比较多,当然我看的书,不是都看了,这些书我都看了,脾胃论哪,丹溪心法啊,脉因证治啊,还有儒门事亲啊,那些书我,兰室秘藏啊,我也都看了,完整的看的,静下心来看的,不是那种(浏览涉猎)哈。所以你看,李东垣的脾胃论也是这样的,这个方子,是什么什么病因,什么什么脉,什么什么证;丹溪心法是病什么什么脉,什么什么因,什么什么证,《脉因证治》,有人说是朱丹溪的学生写的,脉,就类似于脉证并治,太阳病,出现了一个什么脉,什么什么证,该怎么治疗,这个脉,什么因,怎么治疗,会出现什么证,怎么治。大家再看明代大医这些书啊,到医宗必读啊,医家秘要这些大家不知道看没看过,医宗必读前面先讲些医理,乙癸同源论哪,不可乱读古书啊些理论。后面就讲辨脉,很详细的脉,人迎气口脉啊,到最后呢是各个病的怎么治疗,当然都综合这个脉,还有很多很多,也是这样的。

咱再看,其实这个黄帝内经素问哪,当然有人说这个编排顺序啊不是原来那个编排顺序了,是王冰的编排顺序,他编排顺序也很有意思,前面先写养生,什么上古天真论,中间这一块啊是这个脉,脉要精微论啊,脏气法时论啊,很多,后来是很多奇难病的一些诊治。你看到了清代的时候,这个文人啊非常的有点什么?迂腐。治好一个病他总爱炫耀,你说你治好病就治好病还炫耀什么?医生病人来了你把人家治好不是应该的嘛?可好,治好一个病还炫耀,你看我这个病,什么什么证,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证呢?是龙雷之火不能下降所导致的,你就感觉他这个辩证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甚至你都怀疑当时短短的一瞬间你怎么可能辨的这么清晰,怎么可能想这么复杂,尤其是以前那种大医日诊上百人啊,上百人你怎么可能治疗这么复杂?你思考两个病例这么复杂还行,我再给你推推,你哪一年生的?我962年生的,随便举个例子啊,司天啊什么什么分析分析,你给谁看病啊是?一个病人看完半个小时过去

了,一天你玩命的看还得能看对了嘞,最后弄来弄去非常的复杂,所以到清代之后的医书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实用,越来越让人迷迷糊糊的,不知道中医怎么看病。尤其是到了清代的时候太多啦,他这辈子闲着没事光写书去了,他怎么临证啊?

所以你仔细看啊,从汉代到明代这个过程中,辩证体系都是有简单到复杂,张仲景的辩证体系你看,很简单,一本小书就写完了,就那么个伤寒论,写完了,大家再看看脉经的体系,脉经里说了很多的辩证体系,非常的简单,怎么着?左手关前寸口,人迎,脉阳迟者,什么什么方,什么什么治,左手关脉阴实者,怎么怎么着,辨脉很简单,就是这么一个,脉经里大概齐都是这么记载的,大家可以回去查一下。包括脉经最后写,什么什么脉,怎么怎么着,不是你在那寻思脉啊浮取见一些涩象,中取见滑,沉取见迟,再往沉了一点还有点紧,我老佩服这些人了,我都摸不出来我都,汉代没这么摸脉的,摸脉最多是寸脉怎么着,关脉怎么着尺脉怎么着,就完啦。没分那么细,金元时期包括辩证,都很简单,辨什么?他们辨不是辨好几个脏病,你这个病啊,脾胃虚弱,就是一个病,没了。可能兼点肾虚,他是兼点,而他绝对不会兼的无限复杂,什么肝虚脾虚肾虚,木郁火虚土郁怎么的,乱七八糟的。而且越往后到了明代的时候理论就开始复杂了,你看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的时候就开始有点更复杂一些,他的脉也开始更稍微复杂一些,他这个辩证理论是由简单到复杂,可是实际上啊越简单越好用。因为越复杂你掌握不了啊,太复杂了,你怎么分啊?而且,既然脉后面是证,那么什么样的脉是证啊?https://www.360docs.net/doc/a5525488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a55254883.html,/gengjinblog

所以我看了很多医书啊,我个人感觉啊,正确理论都很相似,大家都在说一个事,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看黄帝内经啊,没有人不在看黄帝内经,看黄帝内经得出一个结论来,怎么可能有千差万别呢?黄帝内经就这一本,都很相似,只是他的切入点不同,他的表达方式不同,最后转下一圈来你会发现都是一样的,错误理论就坏了,错误理论不是从黄帝内经来的,他坐着想的,非常玄乎,你回去之后啊,你得把你家墙涂黑了,把墙涂黑了算一种治疗方案吗我就想,你给人家治病你让人家把墙涂黑了,我始终理解不了,你一个家把墙涂黑了怎么进人啊?

咱现在为了说明一下正确理论,我理解的正确理论,你看啊,当然啦,这是我理解的,个人理解的张仲景的脉象,当然我的理解前提是张仲景学过黄帝内经,如果不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上的话,那就没办法了,就是说因为大家都是在学黄帝内经,而且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是,张仲景的脉论啊,并不是跟咱想象的那样特别特别好,他也是一个普通的脉论、脉证,就是一个六病或是六经的辩证体系,在金元时期啊,张仲景并不称为一个医圣,黄帝内经才是真正的好书,张仲景作为一个论,就是说可以一个比较好的书吧,就跟咱现在理解的金元四大家的书差不多,而咱现在越往后了张仲景的书越往高了推,理论越往张仲景上面靠。

我的方法就是怎么着啊?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我个人认为就是,脉经里头记载,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又为气口。仔细看这一篇文献他非常古老,所以只要人迎脉大,就在阳,只要两手比,就是关前一分哪,刚过高骨(关脉)那地方,就叫关前一分,两个手左右手比,只要左手脉大就在阳,右手脉大就在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当然你不管什么方法,你必须得先把阴阳分出来,然后才能讲下一步治疗,你不讲阴阳怎么治啊?对吧。别出阴阳之后呢,然后再看大小,太少,怎么叫太少啊?关前一分那地方,如果比关脉大,就是太;如果关前那地方没有关脉大,关前一分开始塌陷了,就是少,所以这样就分成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还有厥阴阳明这两个啊,一会咱再详细地讲,先左右对比分出阴阳来,再根据这个关前关后对比,分出他是太还是少来,这时候已经分出六经来了吧。

然后再看表里,脉是浮是沉?浮就用表在表治,取那些花花枝叶类的,比如桂枝汤啊,麻黄汤啊,选些枝叶类的,一般选枝的就少一些,如果是脉沉的话就在里,选一些半夏啊,里的药,选些根类的药。

然后再分中风中寒,所谓中风中寒是什么呢?张仲景每一经都有中风中寒,太阳病有中风有中寒,阳明病有中风中寒,太阴病有中风中寒,少阴病有中风中寒,什么都有,为什么?他中风中寒是什么啊?实际上我理解的中风中寒啊就是一个,咱现在都讲中风寒,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叫中风寒啊?风一吹就中风寒啦?没那么回事,我空调吹了无数次都没中风寒。当然啦如果空调吹得很大,我的脉象受到空调的影响,空调一吹我人会拘紧,我的脉跟着也会变的拘紧,这时候我就说中寒了,你一摸这个脉,很拘紧。在冬天到了温和的地方,外面还很

冷,那就不用治他了,应该是这样,外边还有寒气呢,你要拘紧一些才行,这时候你不拘紧表打开了不行,脉象得稍微拘紧一点,拘紧厉害了也不行,稍微拘紧一点,古人说了冬胃微石曰平,冬人迎脉,胃耎弱气多,石脉微者,名曰平人。稍微有点偏冬天的脉象,是正常的。什么是中风啊?你出门之后汗毛孔打开,中风与中寒,中寒是个拘紧的象,中风就是个疏泄的象,他是个打开的象,所以在争论张仲景的时候,中风就是中风,中寒就是中寒,中风可以跟中湿兼,因为中湿就是一个黏腻的象,是不流利的象,中风湿是既开泻又不流利,但是你不能说他又开泻又闭死了,所以这时候怎么摸呢?就是按浮和沉。所谓浮和沉是怎么回事?往下按的过程就叫沉,你往下按,沉之有力浮之无力,手往上起的时候没力,这说明里面是个拘紧的象,因为脉象是个拘紧的,所以你往里按的时候有力,往外收的时候他反倒是无力的;如果你往下按没有力量,往外起,一抬手,他的力量非常大,他这个脉就是疏泄的脉,疏泄的象,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不同的治法,如果是太阳病有表证的话,刚才分出六经来了吧?太阳病有表证,浮,脉浮取,就是紧,拘紧,怎么办?麻黄汤啊。如果是开泻怎么办?中风,桂枝汤啊。当然啦,别的病中风,太阴病中风,桂枝汤啊,桂枝加芍药,或者什么,不一样啊,很多很多,具体的问题具体论治啊,所以什么?阳明病,中风中寒,因为它反映一个象,你要是疏泄的象,你需要怎么着?比如说需要把表闭死,让他收引回来,让他重新拘紧一下,有时候需要怎么着,把里头泻下,不一样,需要不同的治法,很麻烦啊。

在治疗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尺脉,为什么,咱还是刚才那个,太阳病中寒,如果尺脉不足呢?麻黄汤不管用啊。一发汗尺脉就更虚了,只能先补补尺脉或是怎么着的,或者用桂枝加葛根,或者用葛根汤啊,用葛根甘味药把尺脉填一填,然后再发汗,如果一看尺脉特别虚的话,得先告诉他,你这个病不好好,先用两三服药把他这个尺脉顾及顾及,再把这个略微解开,所以这个我用photoshop画,大概齐的哈,上面为寸,下面为尺,最上面这一排是左手脉大,最下面这一排是右手脉大,底下为尺。

第一个脉,太阳脉,他是什么状态?就是内经上说叫人迎二盛(chèng),所谓二盛就是,关前一分和关脉,几乎是高一点,但是高得不厉害,就是稍微高一点,太,不是很厉害,稍微,这就是叫太阳病,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要你一摸脉,关脉挺高,到关前一分明显塌陷了,这是少阳病,所以第一个咱分析一下他的状态,第一个病的脉象,他是左边买比右边脉大,人迎脉大,就说明人体啊在阳上,关前一分那和关差不多大,因为他是个郁在那了,郁在表上或是怎么样,太阳病你只要利尿或是发汗,这个脉象很快就缓解了,很快就变到了一个匀称的脉,桂枝汤麻黄汤这类的,或者是你用真武剂利尿或是什么的,反正你得分,如果有表证的话就得从表解,如果没有表证的话从这个利尿解。第二个少阳病,尤其是少阳病就很有意思啦,少阳病左手脉比右手脉大,左手脉到寸口那塌下去了,为什么?这是淤滞,你用柴胡剂把它疏出来就行,所以用和法把它疏出来。所以呢太阳病应该是一个发汗利小便,那么少阳病呢,实际上是一个和法,和到什么程度为止呢?和到跟这个太阳病的脉差不多为止,寸脉慢慢地让他起来,用小柴胡汤之类,把里头淤滞的给他解开,往往观其脉有淤滞,不能一下解开,慢慢地解慢慢地解之后,自汗出,用和法使他自汗,小柴胡汤算是一个汗剂吧也不算汗剂,最后出现一个用和法引起了发汗的效果,就是他那个寸脉一直回复到阴阳匀平的状态,他就好了,(跟这个太阳病的脉差不多)不是到太阳了哈。

上面第三个是阳明病,关前一分那特别大,尺脉不是不足,就是没有寸脉大而已,这时候怎么办?张仲景阳明病的治法就是下法,直接下,把这个寸脉直接下下来不就行了么,关前一分应该是,我说寸说习惯了,直接把他给下下来就行了。

这是三阳病的治法,而太阴病治法怎么办啊?太阴病张仲景给的方子没有理中汤啊,太阴病里头张仲景没给理中汤,大家可以仔细看,理中汤不在太阴病里头。张仲景给的,一个是属太阴宜四逆辈,那么属太阴啊,我个人始终感觉,凡是属的病,都不是真正的太阴病,是误治之后的得病,食谷欲呕属阳明,属的病都不是正治,那个就用吴茱萸汤,他凡是属这个病,是因为误治,除了这个四逆辈之外啊,再就是什么,一个桂枝汤,一个桂枝加芍药汤,就是以苦寒为主,尤其是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以苦寒为主,太阴病在最右边啊,右边脉比左边脉大,以苦寒为主,但是呢他这个脉啊不像真正的阳明病那么结实,不像真正的阳明病那么左脉大,阳明病那个状态,阳明病是直接苦寒下就行,而这个太阴病呢是用桂枝再用点芍药,不是让他下,只是让他的气往里走,就是让这个气往里走,最后出现了什么呢?脾家实腐秽自去。太阴病虽暴寒下利数十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就是一直把右边那个寸脉给他压下来,有些人就表现出拉肚子来,只要是你没用拉肚子的药但是他出现了拉肚子,类似于也是一个和法但是他最后出现了泻下,他跟这个少阳病症状很相似啊,他是这样的。

少阴病怎么办?少阴病你一看这个脉啊到了关前一分这个地方他就跟关脉几乎差不多大,或者比他稍微高点稍微低点都行,就是差不多,如果关前稍微高一点又脉滑利的话一般就用黄连阿胶汤或者什么稍微引一引就行,一般情况下就是稍微见低或是不是很明显的低,与关前一分那个地方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这时候怎么办啊?这时候往往表现你看在这个太阴病的状态下他表现还手足自温,因为他这个气血都在外面,都在往上走,手足自温,到这个少阴病这块他表现手足凉啊,我们怎么办啊?把它温出来不就行了吗?这时候怎么办?用温的药,只能用温药,慢慢的使他温出来,不能一下冲出来啊,用麻黄什么的一下发汗,尺脉就没了,少阴病这时候你要一发汗,强责少阴汗,你要使他这个脉慢慢地鼓起来,把这个关前一分这慢慢地鼓起来,而不使尺脉更虚,这样鼓起来,要这个治法,使这个尺脉甚至更结实的情况下让这个关前一分鼓起来。所以他应该是类似于一种温法温法,慢慢地起来。

而厥阴病啊,厥阴病是右边脉比左边脉大,但是它郁在里头了,他非常郁在里头,这时候你

怎么办?直接把它通出来就算了,通出来。

你看他就是类似于这个阳明病下,太阴病是不下而下,太阳病发汗利小便,少阳病是不发汗而发汗,不利小便而利小便了,厥阴病是直接通出来,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啊,直接冲出来,而这个少阴病呢是不通出来而通出来,慢慢把它通出来,别一下把他通出来,这种治法,这样你看啊,这是治疗大法哈,这是我理解的。

为什么说正确的理论都是相似的呢?咱再随便找一个别人的医案,你看他用别的话来把这个同样的道理呢给解释出来,我最熟悉的谁的,张锡纯的,张锡纯的脉象体系怎么着啊,他认为左边这个是左手脉,右边这个是右手脉,他认为左边呢是肝气左升,右边呢是肺气右降,如果左边脉比右边脉大,但是左边脉没上寸上:就是尺脉大,关脉也大,到寸脉不大,就是鼓不上来,他认为是肝气不能左升,他用什么呢?用柴胡剂,疏疏左肝,把左边的肝气升上来,如果这个脉左边这个脉寸口脉,从高往低啊,这个图上面为寸下面为尺啊,如果顶上这个脉啊寸脉非常大,尺脉不如寸脉大,张锡纯就认为这是肝气逆,降不下来,肝气到了上面郁在这了,还是左边脉大,他不能转到右边降下来,那怎么办啊?直接就把它降下来,这是气逆顶在上边,降不下来,现在始终讲的是左边脉大,怎么办,得把气降下来。然后尺脉不足用什么呢?他就用些滋阴药或是什么,他认为这是升的太过了底下没东西,或是怎么着,他是这么个理论。

如果是右边脉大,右手脉比左手脉大,右手寸脉非常大尺脉稍微不足一点,他认为这是什么呢?这是肺气降不下来,怎么办啊?他需要怎么办?先升升左边的气,然后再降降右边的气,不跟张仲景的桂枝加芍药汤很相似么?当然他选的什么?旋覆花、代赭石,加什么肉桂,他一般都加肉桂嘛,他认为肉桂很好,有时候他加点半夏或者什么,把左边降到右边,然后用白芍天冬麦冬什么的,当然他选不同的方子,把右边的脉降一降,如果是右面的寸脉不足,尺脉比寸脉稍微大一点,他认为什么?他认为这个气降得太厉害了,他用四逆汤把它提一提,他这时候不用柴胡剂给他提,他用温法,这时候他一般不用四逆,他用什么?六君子汤加点干姜啊薏苡仁砂仁益智仁什么的。有时候他是右边脉特别大,但是尺脉不足,这时候下就不敢选苦下,我应该选酸的下,因为苦下伤尺脉啊,尤其是根类的药,改成酸味药。而这个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