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综述--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综述--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摘要:磁场作用于生物体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 这种观点已被多年来的许多实脸所证实。早在1896年, 磁场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就已被报道出来。后来, 磁场杭炎,促进骨生成,促进血管神经再生等作用相继被发现。近几十年来,关于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从流行病学调查到实脸室研究也都有了一定进展。如今,磁场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已成为物理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以人为对象的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的热点与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磁场; 生物学效应

生物磁学是研究物质磁性和磁场与生物特性及生命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磁场作用于生物的效应与机理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1 应用于生物处理的外磁场类型

不同磁场的类型及其物理参数(场强大小、均匀性、方向性、作用时间等)会导致不同的磁场生物效应。变化磁场又因频率高低不同、作用时间长短不一也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1]

2 磁场基本的生物学特性

磁场能在机体内引起电动势而作用于机体,从而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这里所谓的生物效应包括正生物效应和负生物效应。磁场并非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特定的强度和作用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称为“窗口效应(window effect)”,而这个恰到好处的窗口是要靠不断的摸索才能找到的。

另外,生物是具有磁性的,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中任一层次分析看,其体内都存在着顺磁性物质与逆磁性物质。每个生物细胞都可以看做一个微型电池,也可以看做一个微型磁极子。首先,体内存在着带电离子(表2),电荷运动产生磁场。其次,由于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且分布不均匀,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离子在细胞膜上离子通道中迁移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物电流。生物体的磁性、组成、种类、敏感性等同样会影响到生物学效应。

生物体内存在着顺磁性物质与逆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与磁场弱相吸引,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的磁场,比如脱氧血红蛋白等。逆磁性物质与磁场弱相斥,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比如水和脂肪等。由于这种磁性,外加磁场、环境磁场和生物体内的磁场都会对生物组织和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即磁场的生物效应。

[2]

磁生物效应一般具有几个特点1)窗口性:生物体只对某一特定强度的磁场产生效应2)阈值性:磁场在某一范围内才能引起生物效应3)滞后性:生物体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相对应的磁场作用4)协同性:很弱的外加磁场能激发很强的生物响应。

3静磁场曝露限值导则(2009)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工业用和医用静磁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体静磁场曝露增加,并促进了许多对其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在环境健康准则项目(WHO 2006)中提出了关于静态电场和磁场的健康准则文献,文献包括对静场曝露生物效应的复核。[3] 1)曝露源

地球的自然静磁场约为50μT,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在30~70μT间波动。较高的直流输电线下方产生的磁通密度量级为20μT。快速磁悬浮客运列车在靠近电动机处产生的磁通密度较高。然而,无论磁悬浮列车还是常规电气化列车,乘客车厢内的场强都相对较低——低于100μT,但是乘客车厢地板下的感应电机会导致车厢地板水平区域的局部磁场达几个mT(WHO 2006;ICNIRP 2008)。其他在居所和职业环境中的静磁场源包括磁夹扣和磁附件(如箱包、纽扣、磁性的项链和手链、磁性腰带、磁性玩具等中的)中的小型永磁体产生的局部静态场超过0.5 mT。

在磁共振过程中,磁通密度通常为0.15~3T,且曝露时间限制在1小时以内,但也可能会持续数个小时(Gowland 2005)。这类医疗过程同样会增加职业曝露,尤其是对医疗专业人士(外科医生、放射科医师、护士和技术人员)而言。在医疗专业人员必须非常近距离处理病人的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遭受的曝露也会增加。此外,当移动病人进/出MR系统时,工作人员也会遭受短时间的曝露。最后,参与制造或维修此类MR系统的工作人员也会职业性地曝露于高静磁场中。

诸如热核反应堆、磁流体动力系统、超导发电机等高能技术也会产生强场。在研究机构使用的气泡室、粒子加速器、超导光谱仪、同位素分离装置等设备的周围,也会出现高磁通

密度区域。会发生强磁场曝露的其他工业包括那些涉及例如生产氯或铝等电解工艺的行业,这些地方大部分工作日中的一般曝露为几个mT ,峰值曝露可达几十mT ;永磁体和磁性材料的生产行业也会发生强磁场曝露。 2)体内和体外研究

为检测生物体对磁通密度从几毫特至几特范围的静磁场的反应,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人体实验室研究

自1994版ICNIRP 导则(ICNIRP 1994)公布以来,已进行了许多评价非移动人体曝露在8T 以下静磁场中的生理和神经行为影响的研究。如图1。

图1 人体实验室研究的历史进展

总而言之,目前的信息不显示8T 以下静磁场的静止人体急性曝露会引起任何严重的健康影响。但是,应当注意到,在头部和躯干运动时,这样的曝露可能会引起诸如眩晕的不适感觉以及某些行为能力的暂时性下降。

流行病学研究

Chakeres 等

2003年

对各种生理参数进行评估的详细生理学研究,并未显示曝露于8T 以下静磁场会产生显著影响

Shellock 和Crues 1987年

8T 以下静磁场的志愿者曝露

Atkinson 等 2007

静磁场值为9.4T 的MRI 研究中得到确认心率和动脉舒张压也未出现变化

Kangarlu 等 1999

针对静止曝露于8T 以下磁场的人体的神经行为de Vocht 等 2003

7T ,曝露会对眼手协调和视觉对比敏感度造成暂时的负面影响,这与头部在磁场中Schenck 等 1992

曝露于约2-3T 静磁场的人在移动眼或头部时,会感觉到与在静态梯度磁场移动相关联的眩晕、恶心、金属味和磁致Glover 等 2007

与由运动产生的影响相比,固定立于磁场值~0.8TMRI 扫描机附近的人中,一部分(不到50%)人的姿势摇晃明显增加

2006b

一项针对从事1.0-1.5TMRI 设备生产的工人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的人相比,在工作时段,参与MRI 生产的人报告眩晕和口中金属味以及注意力集中问题更加频繁

图2 流行病学研究的历史进展

总而言之,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可用流行病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多制约,且在受长期静磁场曝露诱发癌症或其他后果的可能性上,还留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研究未显示曝露于几十mT 静磁场对各种所研究的健康后果造成严重影响,但它们无法检测出较小乃至中等程度的影响。有可能受到更高静磁场曝露的其他职业—比如MRI 操作员—并未得到充分的评估。

3)曝露限值

针对职业曝露和一般公众曝露分别给出导则。建议导则中的职业曝露限值适用于日常或指定工作活动导致静磁场曝露的人员。“普通公众”的术语指的是整体人员。 静磁场职业和一般公众曝露限值建议见表2

Ellingsen 等

1993

针对瑞典和挪威氯碱厂工人的研究报告说,肺癌风险的增加达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界值,但不能证明是由磁场曝露造成的

Rockette 和Arena (1983)

铝业工人死亡率)略高于胰腺癌、泌尿生殖系统癌症和淋巴—造血系统癌症的预期死亡率

Kanal 等 1993

从事MRI 工作怀孕期间流产的风险略高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事其他工作,显著高于家庭主妇。

R?nneberg 和Andersen 1995

在挪威,两个小规模的针对铝业工人的研究报告,与静磁场曝露推测相关的癌症风险没有增加

Mur 等人(1987)

进行的针对法

国铝业工人的研究提出,癌症死亡率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死亡率与一般法国男性死亡率水平相比,并无明显区别

Spinelli 等人(1991)

在大量铝业工人中,存在脑肿瘤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SMR )为2.2;90%置信区间(CI ):1.2-3.7】的明显上升和白血病死亡率(但不是发病率)不太显著的上升

B?rregard 等人(1985)

进行了一项针对大量氯碱厂工人的研究25岁以上的工人中,观察到的癌症发病率与(正常的)预期相比并无显著不同

a ICNIRP建议,这些限值应在应用中视为空间最高曝露限值。

b 对于特殊工作情形,如果环境可控且已采取了适当的工作方法来控制由运动产生的影响,则最高达8T的曝露是合理的。

c 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曝露限值可超过8T。

d 因为可能存在间接负面影响,ICNIRP认识到,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来避免无意的有害曝露对(某些特定)人群造成伤害,这些人群包括体内植入了电子医疗装置、含有铁磁性材料的植入物,或是可能受到飞动的铁磁性物体伤害的人群,这一系列考虑会导致限值水平有很大降低,例如到0.5mT。

4 磁场的应用

1)强磁场

过去人们一般将实验室电磁铁不能达到的磁场,通常指磁场强度超过2T的磁场,称之为强磁场。2004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委员会”建议将场强超过20T的磁场定义为强磁场。随着强磁场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强磁场的概念有了新的定义: 强磁场是指用于特定用途的利用所有技术和能力目前所能获得的最高磁场。根据强磁场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稳态强磁场和脉冲强磁场,稳态强磁场指的是磁场强度恒定且具有任意长持续时间的磁场,脉冲强磁场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只有秒到毫秒、甚至微秒的时间。

目前国际上稳态磁场强度最高达到45T,可以重复使用的脉冲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已达到100T,持续时间达10 ms、单次使用即损坏的脉冲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甚至达到300T。[4]目前,依托9.4 T 研究平台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可以用于高场磁共振功能成像与活体波谱研究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主要开展基于高场磁振的脑结构功能图谱及神经递质的活体检测。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科研人员独立提出了一种导致组相位差异的机制,即水与生物大分子的交换所导致的频率变化,并将相位成像方法引入了人类新生儿髓鞘发育的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水与生物大分子的交换对组织相位成像的贡献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同时,在新生儿髓鞘发育的初期,相位成像方法可以将组织中生物大分子、组织铁、髓鞘等对相位信号的贡献区分开来,从而开拓了相位成像技术应用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5][6]

2)太赫兹波

太赫兹波(Terahertz Waves, THz), 也称作T 射线通常是指频率范围在0.1~10 THz, 波长在3~0.03 mm(1 THz = 1012 Hz) 之间的电磁波。

对人体进行研究是在2005 年, Ostrovskiy 等人预测THz 辐射可能会加快烧伤修复。为证实假设,他们分别对表面烧伤和深度烧伤的病人进行THz 辐射。辐射参数为0.15 THz 和0.03 mW/cm2 , 每天进行7~10 次治疗, 每次15 min。结果表明THz 辐射能够加速外皮形成, 缩短了皮肤的修复时间。作者指出这种效应主要来自体内代谢产物一氧化氮(NO)对太赫兹的强烈吸收并有望成为烧伤治疗的有效方法[7]

3)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同于其他列车需要接触地面,因此只受来自空气的阻力。

由于磁铁有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两种形式,故磁悬浮列车也有两种相应的形式:

一种是利用磁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原理而设计的电磁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利用车上超导体电磁铁形成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之间所产生的相斥力,使车体悬浮运行的铁路。另一种则是利用磁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是在车体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T形导轨的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导轨间保持10—15毫米的间隙,并使导轨钢板的排斥力与车辆的重力平衡,从而使车体悬浮于车道的导轨面上运行。

4)MRI中电磁场对人体心脏的影响

人体在常用的梯度场和几千赫兹的切换频率条件下感应电流不足以引发心室震颤。然而,快速切换的梯度场会引发外周神经刺激,如果不加限制地发展可能会产生心脏刺激。目前的4GN 采用的技术指标引发的感应电流还不至引发心室震颤,但应注意的是,若提高梯度场的切换频率就可能会引发心室震颤。

5)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过去的l0 年中,证明电磁场对人体有害的证据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至少已有35 项研究揭示了,从事与电器有关的职业的工人对于一些疾病有对应的易罹性。[9]

我们应该注意:

1.不要购买劣质家用电器。以手机为例,一部手机若要具备完备的电磁屏蔽,其所占成本为手机总造价的10%左右。部分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很可能在电磁屏蔽上做了手脚。

2.树木对电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电磁场区,大面积种植树木,使电磁波在媒介中的传播衰减,达到保护人体少受辐射的目的。

3.远离辐射源。电磁波对人的影响不仅与辐射频率有关,还与人和辐射源的相对位置有关。所以,如果人离辐射源位置越远,受到的辐射就会越弱。

参考文献

[1]周慧吉、马海乐、吴平,张赫男,食品加工中的磁致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食品科学,2014

[2]杨贞、沃兴德,磁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

[3]静磁场曝露限值导则(2009)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4]匡光力, 邵淑芳,稳态强磁场技术与科学研究,中国科学: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4 年

[5]Zhong K, Ernst T, Buchthal S, et al.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gray and white matter contrast in phase imaging. Neuroimage, 2008, 40(4):1561–1566

[6]Zhong K, Ernst T, Buchthal S, et al. Phase contrast imaging in neonates. Neuroimage, 2011, 55(3): 1068–1072

[7]何明霞、陈涛,太赫兹科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2 年6 月

[8]陶贵生、夏灵、何超明,MRI中电磁场对人体心脏影响的模型仿真研究,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5年2月

[9]王进,无形电磁波:偷袭人的健康,走进科学,2010年03月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对于磁场,物理学用磁场强度H和磁感应强度B来描述,物理学一开始用磁场强度H 来描述磁场,后来才发现了和电场强度相对应的磁感应强度B。严格地说,H和B不是同一术语,H是磁场,B是磁通密度(详细的分析可以参见《电动力学》),B是H所感应的磁场,所以B又叫磁感应强度。二者的关系为: B= u H 其中u是导磁率。 磁场可以产生于变化的电场(如电流就是变化的电场),也可以产生于永磁铁,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磁铁,所以在地球表面的生物都会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另外,人们还利用电、磁相互作用的原理制作了一些用来研究生物在各种不同强度下各种反映的仪器。 对作用和效应有影响的磁场参数有类型、磁强、均匀性、方向、作用时间等几个方面;就机体方面,对作用和效应有影响的机体因子有磁性、组成、种类、敏感性、部位和血流速度等几个方面。 生物效应:磁场从开始作用到看见机体的生物效应,一般有一段延迟时间。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产生效应的磁场必须同时同方向地作用一段时间(叫物理作用时间),机体才发生明显的生物效应,累积的物理量中的大多数,可看作是产生生物效应的阈前量,并且是可逆的。所谓可逆是指磁场方向和坐标(器官、细胞、分子)方向发生变化时,其发生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也变,甚至变得反相,因此应设法使磁场方向和机体方向的夹角不变,这样累积的物理量就可能达到阈值,产生可见的生物效应。 下面分别讨论地磁的生物效应以及磁效应在生物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应用: (一)、地磁的生物效应 很多的星体周围都具有磁场,地球也有,我们称之为地磁场。地球近似一均匀磁化球,但有区变和日变,区变指因为区域的不同而不同,有的磁强差别很大。每天变化约0.0001——0.0004G/day。磁南(S)极在地球北极附近,磁北极在地球南极附近,平均的磁强为0.5G。 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Pasteur)1862年发现,地磁场能促进所有植物的生长,在S极下,青土豆比附近的成熟快些。 人体也同样是个磁体,也有两极。人站立时,上N极,下S极。平卧时则右侧是N极,左侧是S极,人正面是N极,背面是S极。在自然定律有所谓的稳态平衡,即此种状态下时物体最稳定,地球北极有磁S极,人睡觉时,头朝北,脚朝南,则人体处于稳态平衡,轻微的扰动不会影响睡眠深度,从而能改善健康。反之,则稍一扰动,就会失去平衡,睡得不安稳,甚至烦躁,失眠。 (二)、DNA新陈代谢与生物磁效应 脱氧核糖酸(DNA)是所有生物(一部分病毒除外)的遗传物质,也就是遗传基因的组合。DNA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DNA和核糖枝酸(RNA)统称为核酸。核酸具有复杂的结构:由嘌呤碱基或嘧啶碱基与戊糖形成核苷,一个核苷的糖上一个OH基被磷酸化时,变为核苷酸,面核苷酸借助于磷酸二酯键连接成一种特定次序(一级结构),便形成核酸。戊糖中一个OH 基说O变为H时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便是含脱氧核糖的核酸。DNA这种生物大分子具有复杂的双螺旋结构,螺旋的空间缠绕、曲折等还构成二级、三级等高级结构。核酸中诸原子主要是以共价键相结合,使整体结构稳定,保持遗传特性,两条螺旋中的碱基又以氢键相结合,使局部结构可能受到外界因素作用而发生畸变,由此可能产生变异。一些物理因素(如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作者:————————————————————————————————日期: ?

一、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 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 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 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 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 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 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 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 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 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 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 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 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 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 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 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 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 8、75%的酒精溶液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 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 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 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姓名 (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 摘要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蛋白,包括抗体、疫苗、药用蛋白等较之其他生产系统具有很多优越性。本文简介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 并对植物生物反应器领域的发展作了一定的展望和讨论。 关键词植物抗体; 口服疫苗; 药用蛋白;转基因; 生物反应器 植物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反应器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类, 是指通过基因工程途径, 以常见的农作物作为化学工厂,通过大规模种植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特殊碳水化合物、生物可降解塑料、脂类及其他一些次生代谢产物等生物制剂的方法[1]。 1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内容 1.1植物抗体(plantibody) 抗体(antibody) 是动物体液中的一系列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Ig) 。它们可介导动物的体液免疫反应。在植物体内表达编码抗体或抗体片段(如Fab 片段和Fv 片段) ,获得的产物就称为植物抗体。植物抗体最大的优点是使生产抗体更加方便和廉价。尤其在生产单克隆抗体方面,利用植物生产要比杂交瘤细胞低廉的多。据估计,在250 m2 的温室中利用苜蓿生产IgG的成本约为500~600美元/ g ,而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抗体的成本约为5 000 美元/g 。因此,利用植物生产抗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体包括完整的抗体分子、分泌型抗体IgA、IgG、单链可变区片段(scFv) 、Fab 片段、双特异性scFv 片段以及嵌合型抗体等不同类型的抗体。 植物不仅作为生物反应器器生产抗体用于医药产业,而且植物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在植物抗病育种上也很值得研究。Fecker 等将抗甜菜坏色黄脉病毒(BNYV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化烟草,产生的scFv 定位于细胞质中或通过末端的连接信号肽而分泌到质外体,结果发现转scFv 的植株出现症状的时间明显迟于对照。Tavladoraki 等将抗菊芋斑驳病毒(AMC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入烟草后,发现感病率下降50~60 % ,出现症状的时间也明显迟于对照。LeGall 等将针对僵顶病植原体主要膜蛋白的scFv 转入烟草中,并通过细菌信号肽把scFv 定位到质外体,将转基因烟草接穗嫁接到被植原体侵染的砧木上,没有表现病症,而对照的非转基因接穗却出现严重的僵顶病症状甚至死亡。 另外,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具有催化或钝化酶和激素作用的抗体,从而对细胞代谢进行调节,这对于植物代谢机理的研究非常有用。Owen 等将植物光敏色素单链Fab 抗体转入烟草中,转基因烟草光敏色素下降40 % ,而且该转基因烟草种子表现出异常的依赖光敏色素萌发的能力。Shimada等在烟草内质网中高效表达了抗赤霉素前体分子A19/ 24 的scFv ,A19 和A24 分别是A1 和A4 的前体,转基因烟草中A1含量降低并表现矮化[2]。 1.2口服疫苗(edible vaccine)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1 “非热效应”与“特殊效应” 对于弱电磁场生物效应人们常用两个名词来描述,即“非热效应”和“特殊效应”。“非热效应”的定义不尽一致。按文献[1]所述,非热效应(athermal effect)定义为:当生物系统吸收电磁能量后,产生的不可归属于温度变化的生物学变化。有人认为这个定义不够科学,因为判断“不可归属于温度变化的生物学变化”在实验中是非常困难的。众所周知,生物介质的电磁特性具有高度的不均匀性,在弱电磁波照射下可能出现组织内的热点(局部温度过高),而组织的宏观平均温升却非常小,由这种热点引起的效应能否叫“非热效应”?有人认为,所谓的热“点”其空间尺寸是远大于微观分子尺寸的,在热“点”所包围的空间尺寸中各自由度的能量是满足玻尔兹曼平衡分布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热点引起的效应仍然是热效应,而这时的能量分布、温度分布不均匀是由于热传导不及时的缘故。但是,如果微波传递的能量对分子各自由度的能量具有选择性时,即这时介质各自由度的能量不满足玻尔兹曼平衡分布,这样的情形就应该属于非热效应。此外,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对生物组织的致热作用是非常迅速的,有实验证明[2]这种快速加热也可以引起一些特殊的效应,这种效应能否叫非热效应?有鉴于此,不少文献把微波辐射下区别于传统加热引起的效应叫“特殊效应”。 2 近年来弱电磁场(波)生物效应实验研究进展 多年来弱电磁场(波)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许多数据充满着分歧与矛盾(见表1),使我们仍然不能对弱电磁场(波)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下明确的结论。 目前认为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实验设计不够严密和严格;(2)实验结果没有重复性;(3)实验结果虽有可重复性,但辐射强度还不够低,通常可导致局部的温升,而这又不易测量。 第一种情况的确是值得重视和注意的。在1997年9月14~19日召开的世界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会议上,F.Schonborn及其合作者发表题为“RF实验条件”的文章专门阐述了微波辐射条件的严格控制问题[7],包括电磁场强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载波频率,调制频率等等参数的控制和测量问题。 表1 弱电磁场(波)生物效应实验研究文献结果摘要 辐射特性有否有生物 电磁效应 所测效果参考文献 CW-2,450 MHz 有EEG谱(鼠) [3]Thuroczy.94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了许多进展.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行介绍.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效应.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 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的红外线,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并能被蛋白质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作用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作用 补体系统是人类和某些动物种属,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之一,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大多是由补体系统激活时产生的各种物质所发挥的。 溶菌、杀菌和细胞毒作用:补体能协助抗体杀灭或溶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如霍乱弧菌。补体还能溶解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当补体的C5-C9各成分均结合到细胞膜上时,细胞表面会出现许多直径为8-12毫米的圆形损害灶,最终导致细胞溶解。溶解细胞亦称细胞毒作用。 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与细菌或其他颗粒状物质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这种作用称为调理作用。这是因为C3b肽链的一端能与细菌结合,另一端能与细胞表面有C3受体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结合。这样,C3b作为桥梁把细菌或其他颗粒与表面有C3b受体的吞噬细胞连接起来,起到促进吞噬的调理作用。 中和及溶解病毒: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则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 近年来发现,不依赖特异性抗体的只有补体的即可溶解病毒的现象。如RNA 肿瘤病毒及C型RNA病毒均可被灵长类动物新鲜血清所溶解;若出去血清中的补体,该血清就不再能溶解病毒。据认为这种病毒溶解现象与病毒膜上有C1特异性受体有关。 炎症介质作用:1)激肽样作用C2b具有激肽样作用,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故又称C2b为补体激肽。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即因先天性缺乏C1抑制物,血清中C2b水平增高而发生水肿。补体激肽的作用不能被抗组织胺药物抑制。 (2)过敏毒素作用C3a和C5a都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过敏毒素作用可以被抗组织胺药物阻断。C3a和C5a的化学性质不同,抗药性也不同。C5a的作用比C3a强。 (3)趋化作用C3a、C5a和C567都能吸引吞噬细胞,故C3a、C5a和C567亦称为趋化因子。在补体激活部位,组织损伤部位或炎症部位,趋化因子的浓度

浅析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析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8-09-18T11:57:05.2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张国良 [导读] 摘要:生物反应器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为单位进行大规模生产药用,农用蛋白的生物高技术。 身份证号:44010619881029xxxX 510530 摘要:生物反应器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为单位进行大规模生产药用,农用蛋白的生物高技术。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细胞培养工艺的提高,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为了在“生物”世纪潮流下生存与发展,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需不断事实更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生物反应器的品质。本文对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机遇进行综合分析,为新旧生物反应器企业发展提供参考,给生物反应器企业带来机遇。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发展;对策 1.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部分企业沿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的发展正随着国家对生物医药的重视和大力扶持而稳步前行。早期的生物技术政策“蓝皮书”、“863”、“973”高技术计划拉开了生物反应器快速发展的序幕,2011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占领生物制药制高点作为两大主题之一。这使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飞速发展。但是,部分生物反应器企业发展却有着其不合理性。①国内大部分生物反应器企业管理层前身为某些生物反应器外企的销售人员,本身没有成本意识,报价是结合以往外企经验和国内廉价劳动力进行的估价,导致报价利润较低,且容易产生“降低品质竞争”的现象。②没有项目管理经验,合同执行能力不足,导致大项目及时交货率低。 1.2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生物反应器发展机缘:因我国改革开放,在国家良好政策推动下,国内生物反应器需求增大,而国外的生物反应器货期长,价格贵,售后服务能力差。在此供需不平衡的因素促进,部分有生物反应器外企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自主创业。但因该主要创业人员前身为销售工程师,缺乏工艺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这是导致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根源所在。 1.3我国生物反应器产品“量”大于“质” 就目前现状,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主要是仿造国外Sartorius等企业的标准产品,所提供的反应器主要为:A、发酵罐,B、细胞罐。从改革开放“大生产”政策指导,大部分企业选择生产具有“工艺简单,产能大,回本快”的发酵罐。但因发酵罐制作与培养工艺简单,对反应器“大生产”品质要求低,入行门槛低,导致国内很多反应器企业至今仍靠着不断降低发酵罐产品质量来获得经济效益。但时代在发展,生物培养行业的产品不断更新,对工艺和品质越来越注重。靠着仿造和粗制滥造的“发酵罐”逐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2.1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将转向PMP管理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客观利润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具有各自特点的生物反应器企业不断涌现。在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以往“粗放型”管理模式的企业竞争力越来低,逼迫他们进行转型。PMP等新型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诞生。①要求企业以项目为单位制作生物反应器;②PMP要求企业注重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在保证生物反应器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人员成本,材料成本等,超成本需要经过分析与批准后才能往下走流程并留下文本信息以作后面项目参考;③PMP要求企业注重时间管理。制作反应器前需制作进度管理计划,与各相关部门定下关键项目结点,例:图纸出具节点,材料计划出具节点,施工开始和预计结束节点,项目验证节点等。进度计划出具后,各部门均需按照项目节点安排工作;④PMP要求企业进行品质管理,唯有高品质产品的保证下,企业才能长久生存。 2.2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需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政府不断号召行业进行“科技创新”。在同行技术不断增强与客户要求增多的背景下,单靠低成本,低品质生物反应器企业被迫向高技术企业转型。另外,在政府推进工业4.0的政策指导和GMP要求计算机验证下,越来越多企业将系统往wincc方面研发,增大企业“含金量”。 2.3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提供不同等级的产品和服务的研发 在国产生物反应器发展的开始阶段,低价格的反应器设备往往更能占领市场份额,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利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国内外客户需求不断增长以及同行竞争力不断变大的背景下,“低品质,低价格,无服务”的生物反应器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未来,拥有“高品质,合理价格,个性化服务”的企业将占有越来愈多市场份额。何为“高品质,合理价格,个性化服务”?“高品质”,指的是生物反应器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GMP进行制作,经过GMP验证,且系统稳定,不同批次的产品质量稳定。“合理价格”,指的是在保证品质和服务的前提下,将成本降低,以获得更好的利润回报。“个性化服务”,指的是针对不同等级的客户提供不一样的售前售后服务。例,针对某些培养工艺不成熟的客户,生物反应器企业需要提供培养工艺方面的指导,帮助客户走通工艺。 2.4环保是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需要考虑的发展因素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节能环保都是客户企业运行成本的重要考虑因素。生物反应器系统如拥有节能环保设计,将会帮客户大大的降低运营成本。例如:传统的生物反应器,蒸汽用量与维持成本占用了很大运营成本,其实生物反应器除了灭菌时需要用到大量的蒸汽外,工艺培养时,用量较低。在此因素下,某些客户用“电加热器”代替蒸汽,大大的降低了客户维持蒸汽的用量的成本。 3.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的发展对策 3.1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管理者需加强专业化学习和技能深造 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中的企业管理者大部分前身为外企销售经理,缺乏工艺技术。在未来,技术和创新决定企业能否在21世纪生产与发展。企业管理层应该勇做“领头羊”,加强专业学习和工艺研发,从上而下,带动中层管理层,带领一线员工进行学习,并定期举办“创新竞技”大赛和表彰。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2我国生物反应器行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生物反应器企业的管理制度多数为粗放型管理,或者是领导层的“一锤定音”,导致中层管理层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公司管理,不能锻炼管理技能,不利于公司长久发展。公司想有效的发展,管理层需学会

综述磁场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摘要:磁场作用于生物体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 这种观点已被多年来的许多实脸所证实。早在1896年, 磁场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就已被报道出来。后来, 磁场杭炎,促进骨生成,促进血管神经再生等作用相继被发现。近几十年来,关于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从流行病学调查到实脸室研究也都有了一定进展。如今,磁场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已成为物理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以人为对象的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的热点与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磁场; 生物学效应 生物磁学是研究物质磁性和磁场与生物特性及生命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磁场作用于生物的效应与机理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1 应用于生物处理的外磁场类型 不同磁场的类型及其物理参数(场强大小、均匀性、方向性、作用时间等)会导致不同的磁场生物效应。变化磁场又因频率高低不同、作用时间长短不一也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1] 2 磁场基本的生物学特性 磁场能在机体内引起电动势而作用于机体,从而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这里所谓的生物效应包括正生物效应和负生物效应。磁场并非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特定的强度和作用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称为“窗口效应(window effect)”,而这个恰到好处的窗口是要靠不断的摸索才能找到的。 另外,生物是具有磁性的,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中任一层次分析看,其体内都存在着顺磁性物质与逆磁性物质。每个生物细胞都可以看做一个微型电池,也可以看做一个微型磁极子。首先,体内存在着带电离子(表2),电荷运动产生磁场。其次,由于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且分布不均匀,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离子在细胞膜上离子通道中迁移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物电流。生物体的磁性、组成、种类、敏感性等同样会影响到生物学效应。 生物体内存在着顺磁性物质与逆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与磁场弱相吸引,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的磁场,比如脱氧血红蛋白等。逆磁性物质与磁场弱相斥,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比如水和脂肪等。由于这种磁性,外加磁场、环境磁场和生物体内的磁场都会对生物组织和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即磁场的生物效应。 [2] 磁生物效应一般具有几个特点1)窗口性:生物体只对某一特定强度的磁场产生效应2)阈值性:磁场在某一范围内才能引起生物效应3)滞后性:生物体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相对应的磁场作用4)协同性:很弱的外加磁场能激发很强的生物响应。 3静磁场曝露限值导则(2009)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工业用和医用静磁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体静磁场曝露增加,并促进了许多对其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在环境健康准则项目(WHO 2006)中提出了关于静态电场和磁场的健康准则文献,文献包括对静场曝露生物效应的复核。[3] 1)曝露源 地球的自然静磁场约为50μT,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在30~70μT间波动。较高的直流输电线下方产生的磁通密度量级为20μT。快速磁悬浮客运列车在靠近电动机处产生的磁通密度较高。然而,无论磁悬浮列车还是常规电气化列车,乘客车厢内的场强都相对较低——低于100μT,但是乘客车厢地板下的感应电机会导致车厢地板水平区域的局部磁场达几个mT(WHO 2006;ICNIRP 2008)。其他在居所和职业环境中的静磁场源包括磁夹扣和磁附件(如箱包、纽扣、磁性的项链和手链、磁性腰带、磁性玩具等中的)中的小型永磁体产生的局部静态场超过0.5 mT。

生物反应器项目规划方案

生物反应器项目规划方案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报告说明— 该生物反应器项目计划总投资11052.8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881.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1.31%;流动资金3171.3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8.69%。 达产年营业收入24035.00万元,总成本费用18993.65万元,税金及附加191.28万元,利润总额5041.35万元,利税总额5927.99万元,税后净利润3781.0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146.98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5.61%,投资利税率53.63%,投资回报率34.21%,全部投资回收期4.42年,提供就业职位433个。 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自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接种至液相或固相的反应系统。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作为更替可清洗以及可重复使用系统的替代品,自使用起即能发现他们的显著差异及影响。一次性组件能够提高生产灵活性、增强无菌保证、降低前期资本投入以及加速新设施启动。全球生物反应器产业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42亿美元,在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8.5%。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SUBs降低了自动化的复杂性,减轻了海洋生物的种植,降低了能源和水的消耗,生物制剂市场不断增长,SUBs的技术进步以及生物制药研发的不断增长等因素推动生物反应器市场的增长。

第一章概况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背景 生物反应器项目 (二)项目选址 某某工业园 对各种设施用地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采用 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达到“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节约 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征地费用少的场址。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26960.14平方米(折合约40.42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8.46%,建筑容积率1.11,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6.51%,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94.99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磁生物效应

一、磁场、磁疗的作用 地球是一个磁场,人类无时无刻不受地球磁场的作用与影响,地球磁场同空气、水、阳光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主要素之一。人在磁场作用下,相应形成了人体自身的磁场,据测定人体的心、肺、大脑、肌肉和神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微磁场。应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叫磁疗法。主要方式是将磁体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调整经络穴位。我国古代就有应用天然磁石治病、防病的记载,例如《神农本草经》就记载"磁石主治固痹、风湿、肢节肿痛",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中也将磁石列为外用药物之一,并记载磁疗"散风寒、强骨气、通关节和消肿痛"的功能。在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磁生物学上产生了生物磁医学这门边缘科学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由于地球自身运动的变动,包括两极缩短、赤道拉长、板块漂移、冰山融化、海平面增高等因素,使地球的磁场强度逐渐衰减,称之为"自然衰减"。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钢筋混凝土建筑剧增,高压电网纵横交错,现代化电器的增加,汽车、电车交通工具增多,人为的对地磁场、磁力线的穿透力造成干扰破坏,称之为"自为干扰"因此造成了人体的平衡被破坏。据分析,因这种自身平衡被破坏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困扰着大约80%的现代人。大地磁场环境是现代人类健康的要素,当今人类根据生命科学原理采用高科技手段将磁场作用于保健用品中,从而在防病健身,改善人体发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磁场作用于人体后,会引起哪些生物效应呢? (1)、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活化细胞,从而加速细胞内废物和有害物质排泄,平衡内分泌失调。(2)、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状态。 (3)、促使炎症消退,消除炎症肿胀和疼痛。 (4)、增强和改善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5)、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 (6)、镇静作用,消除失眠和精神紧张。 二、磁场的作用与机理 1、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一种物理能量,物理治疗因素,作用到人体后,在体内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举个例子说:磁场作用到人体后,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血液循环,可以把组织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氧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又可以把组织细胞的代谢废物带走,改善睡眠系统,加深睡眠延长夜间骨骼生长时间,从而达到增高的目的。 2、儿童从出生以后,是否健康,生理发育如何?智力是否发达?行为是否正常?等等,均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倍加爱护。磁性的作用,对儿童、青少年的多动障碍、学习障碍、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有明显的改善功效, 1).调整神经系统改善大脑功能 磁场作用,能有效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双向调节,使其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达到相互平衡。Chollox 从实验中证实,磁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是维持抑制和兴奋的平衡;磁场作用于机体时,通过电磁诱导产生电能,电流促使血液中离子数量的增加,对植物神经有调节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增强记忆力和分析能力,并对头晕、失眠、夜惊、健忘、多梦有治疗效果。儿童的大脑正处在不断发育的时期,睡眠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能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同时在睡眠时,脑垂体分泌了各种激素,如生长激素能促进儿童的发育成长。 2).改善微循环促进大脑血液循环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静动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分布在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间。微循环直接影响细胞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实现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运送养料和氧气及排除废物(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磁性作用对人体和局部可产生温热共振效应和磁生物效应,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状态的作用,同时,它还能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达7%左右。可明显地改善头颈部的血液循环,以及血管状态,促进大脑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充分供应,并加速排除新陈代谢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保

铜对人体及动物的生物学效应

铜对人体及动物的生物学效应 张录强(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石家庄050016) 铜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1928年威斯康星大学哈特(Hart)的研究证明,由于喂饲乳汁而患贫血症的大白鼠饲料中添加铜和铁,对血红素的形成是必要的。 铜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构成体内具有特殊生理机能的物质,是多种酶系统的活化剂、辅因子或组织成分,参与和调节生物的多种生命活动过程。 1.动物对铜的吸收代谢 铜在动物饲料中多以难溶或不溶状态存在,饲料铜是以复合物的形式被小肠粘膜吸收,仅有极少部分以离子状态进入体内。研究资料表明,大部分铜是与肠粘膜内的含巯基金属蛋白和过氧化物歧化酶结合携带进入体内的,小部分铜与小分子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结合转运入小肠粘膜细胞而被吸收到体内。 进入血液的铜存在于血清和血红细胞中,铜先与血清蛋白形成松散结合,在肝脏内铜再与a2-球蛋白形成牢固结合而合成铜蓝蛋白(约占成人血浆铜的95%)。血浆铜蓝蛋白与铜含量可以调节小肠粘膜对铜的吸收,二者含量的高低与存在于肠道食物中的铜维持着某种平衡关系。当血浆铜蓝蛋白和铜含量超过正常值时,肠道中的铜不吸入体内。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大量铜被吸收到体内,在机体蓄积产生危害。 动物体对铜的吸收还受饲料中的钼含量高低的影响。在落基山脉区域土壤中钼含量很高,水中钼含量也很高,在当地发生的一种病叫“羊缺铜症”,可通过皮下注射铜螯合物,如铜甘氨酸或日粮中含有8~11×10-7水平铜即可预防。钼干扰铜的吸收机理被认为是:钼干扰硫化物氧化酶,使动物体内硫化物增多,而导致硫化铜沉积,使铜不能为代谢所利用,造成铜缺乏。 铜在动物体内主要以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小部分呈游离态存在,机体中铜总量的50%~70%存在于肌肉与骨骼中,20%的铜贮存在肝脏中,5%~10%的铜分布于血液中,微量铜存在于酶分子中。在机体的各组织器官中,在肝、肾及脑铜浓度较高、肝组织中铜浓度最高,是铜最大的贮存器官,而且肝中铜的含量反映出对饲料铜的摄取情况,给予高铜饲料,肝中铜含量能增加数倍。 对于动物而言,食物中铜的吸收率是较低的,大约只有摄取量的5%~10%被吸收和存留,不被吸收的部分随粪排出,体内的铜又以胆汁的形式随粪排出,其他途径仅排出少量。 2.铜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2.1铜与铁代谢铜与铁代谢密切相关,它影响动物对铁的吸收、运输以及利用。在体内铜通过参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解除抑制铁吸收的因子,从而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由肠粘膜进入血浆中的Fe2+不能直接与血浆中的运铁蛋白结合,需在铜蓝蛋白的氧化作用下由Fe2+→Fe3+后,再与运铁蛋白结合,并随运铁蛋白运送到骨髓、肝脏及全身组织。用于合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含铁酶类,或在骨髓和肝脏内形成铁贮备。铜蓝蛋白还参与机体内贮存铁动员,使其迅速释放出来,并与血浆中的β1-球蛋白结合形成运铁蛋白,参与铁的运输和代谢。 铜还是血红蛋白的合成、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即造血过程)的原料和调节因子,缺铜时,降低了铜对血红蛋白的催化作用,就可能导致贫血。 2.2铜参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的系统的构成。主要催化弹性蛋白肽键中赖氨酸酰残基、氨基氧化脱氨为醛基,并与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另一肽键的类似醇基或氨基进行醛醇缩合或醛氨缩合、而形成胶原纤维及弹性蛋白共价交联结构,使弹性纤维形成不溶性状态,从而使机体组织维持正常弹性和韧性。 2.3铜影响一些动物的生殖机能与生长发育将适量的铜盐注入孵化的鸡蛋内,雏鸡可

生物体内电学特性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变化

生物体内电学特性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变化 刘豪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哈尔滨 150001) 摘要:随着电气工业以及通讯业的日益快速发展,电磁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电磁场生物效应的发生与发展与电磁场本身的特性以及生物组织的电磁学性质密切相关,而生物组织的电磁学性质又随着电磁场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将探讨不同电磁辐射作用下生物组织的电磁学特性变化,分析不同类型电磁场对于生物体产生的一些具体的影响,并对于电磁辐射影响健康的机理及其防护策略进行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生物组织;电磁特性 人们生活的空间中交织着大量的电磁波,有环境中本来就具有的宇宙辐射、地磁场等,也有人为制造的各类电磁波如广播电磁波,无线通信电磁波以及工频电磁波等。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是电磁场与构成生物体的各个层次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组织处于不同频率的外加电磁场中其表现的电磁特性会发生变化,不同场强、频率、振幅的电磁场所作用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同时电磁场与生物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同。研究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是研究电磁场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对于电磁辐射影响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的研究可以明确电磁场生物效应产生的微观机理,从而可以进行有效的防止或者减少电磁场对生物体的负面影响。 从电磁学角度来看,生物体是由大量细胞构成的具有复杂电磁性质的容积导体,对于生物体在电磁环境下其电磁性质的改变的研究可以揭示电磁场中生物体对于电磁能量的吸收及其与电磁场之间的耦合特性。电磁场对于生物体电磁特性的影响在诸多领域都将得到具体应用。[1] 1 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的原理 在电磁场中,生物分子既不是纯粹的导体,也不是纯粹的绝缘体,而是电介质。由交变的电场、磁场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与生物体作用可以被生物体物质吸收。生物体在交变磁场中受到电磁辐射的作用一般会发生以下的生物效应: 1.1热效应 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吸收。人体组织主要是由水分子和蛋白分子组成,它们是一种极性分子,在没有外电磁场的作用时由于热运动使之处于不规则的随机状态。因此整个组织不显电性,当受到外加交变电磁场的作用时,极性分子就会被极化由杂乱无章的排列开始重新排队。在交变电磁波不断作用的情况下,极性分子间摩擦生热从而使机体产生热量,从使蛋白变形酶失活,进而影响机体各项生命活动。 当辐射功能密度较大时,人体吸收的辐射能转化的热量超过人体温度调节能力,会引起局部体温明显升高从而引起生理紊乱。热效应将损伤对热比较敏感的器官,比如眼睛、大脑等。[2] 1.2 非热效应 在电磁场的辐射下,人体的有些组织不易显示出热效应,但是会造成一些非热效应。这是因为人体具有保持恒温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电磁辐射产生的比吸收率小于某一数值时,人体的温度不会升高,故不会有电磁辐射热效应。当人体吸收电磁辐射的功率超过一定数值时,人体温度才会升高,即电磁辐射的阈值效应。通常静电场、恒定磁场、低频磁场引起非热效应。非热效应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常见的人体失衡、头晕、失眠、疲劳、恶心等

生物与电磁学

生物与电磁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生物与电磁学 [摘要] 本片文章一方面描述了生物活体特别是人体自身的电磁过程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和宏观表现形式。生物体的各种电磁信号及其性质。另一方面,描述了外界电磁场对生物活体的作用以及各种电磁场对生物系统的各种生物学效应。 [关键词] 生物电磁信号;生物热效应;生物非热效应 Biology and electromagnetism Abstract: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one hand, living organisms, especially the body's own electromagnetic proc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fe activities and macro forms. A variety of organisms and the nature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On the other hand, describes the external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on living organisms and a variet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biological systems of various biological effects. Key words:Bio-electromagnetic signals;Bio-thermal effect;Non-thermal effects of biological 生物中的电与磁 生物体电磁信号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心电、心磁、脑电、脑磁、生物阻抗和神经肌电刺激等等。生物体电磁信号帮助我们研究生物体自身的电磁过程和其生命活动的关系。 心电与心磁 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因此可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容积导体。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在体表很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也有很多点彼此之间无电位差是等电的。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的变化,这些生物电的变化称为心电。 的心房和心室肌肉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伴随着复杂的交变生物,由此而产生了心磁场。上面提到1963年首次测得人体心磁场,其强度为-1010特斯拉。其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心磁图(MCG)。 脑电与脑磁 人脑可人为诱发出一种脑电变化,如心理事件或认知事件诱导出的脑电位变化,被称作(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亦称为认知电位。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