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工作方案

海安县壮志村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海安县人民政府

(2018年3月日)

根据苏发【2017】13号(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7】9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的通知)、通政办发【2017】186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就海安县城东镇壮志村申报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城乡建设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围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总体要求,聚焦“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的推进目标,发挥壮志村文化多元、产业丰富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培树和放大海安“通江达海,幸福田园”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品牌,为江海平原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探索出一批可

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成果。

二、目标任务

1.做精铁皮石斛、草花等“特色农业”。依托铁皮石斛、草花、苗木生产基地开展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的培训,建设中医药研发、花木新品种培育、花木种苗快繁、花木高效栽培等研发中心。强化“绿色有机、食品安全”理念,以产品品质提升促进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业品牌附加增值,集中力量打造高效绿色蔬果供应基地。通过提升土壤质量、发展特色作物、保护生态环境多渠道提升生产质量。引导连片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效益,实现种植精品和规模化,打造农业品牌。在精品农业种植基础上,拓展产品价值,打造都市农园、智慧农园、亲子农园等特色农园,并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新模式。

2.修复江海平原“特色生态”。秉承海安等江海平原地区“一河两岸两条路,南北河向非字住,三间主房两间辅,四周闭合门中处,人地相宜利互助,房前屋后花木树”的居住肌理,坚持“自然、循环、功能”六字要诀,突出蓉和怡心园的提升和复兴,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实施“263“行动计划和“七位一体”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乡村修补和生态修复,展现“江海冲积平原、景观四季分明、花开蓉和怡心园、美在田园乡村”的“江海绿韵,怡心田园”的无限魅力,使“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

3.提升乡村旅游业和农家乐。充分挖掘壮志村历史上形成

的佛教文化、长寿文化、孝道文化、创业文化,对现有以蓉和怡心园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提升。对陈壮线沿街的工业厂房更新改造,打造专业生产合作中心和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与沿街公服共建“田园客厅”。配置游览、餐饮、购物、娱乐、医疗、通讯等设施,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转换现有厂房功能,塑造“田园客厅”,建设新田园公社、O2O农夫超市、乡村美食馆、农夫课堂。目标主要客群为儿童、老人、团体、自驾游,针对以上四类主要客群各设置一条主题游线。

4.激发“活力乡村”内生动力。鼓励土地流转建立生产基地,借助农业公司的渠道、信息、技术、资金、品牌优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指导,实现对分散小农的标准化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社为平台,通过集成创新,逐步引导“公司+农户”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共赢的局面。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农业高效发展。将现有劳动力分为一般劳动力和高层次人才,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此外,与高校、研究院合作,加强潜在人才资源培育。

5.塑造“田园风光”生活意境。保持壮志村富有传统意境的乡村景观格局,延续乡村和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保护农业开敞空间、乡村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杜绝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规避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

场等“城市工程”,强化田园庭院建设,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和田园生活,营造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人水关系,留住世外桃源式的田园乡村脉络,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再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乡村生活,形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田园样态。

三、工作导向

1.留住农村底色,做靓“田园风光”。珍视村庄的资源禀赋和素颜原貌,秉持“守望原态格局、保护田园肌理、完善现代设施、美化院落庭除、存留记忆空间、传承乡村文脉”的理念,坚持开发尺度适宜,发展规模适中,杜绝发生“涂脂抹粉”的比拼、“大拆大建”的运动、“城镇模板”的重复,打造“农民熟悉的、市民向往的”乡村,让花鸟虫鱼回来,让致富能人回归,让乡土文化延续,真正保留住淳朴的乡土味、清新的自然味、地道的民俗味,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2.保持江风海韵,做精“田园建筑”。田园建设是历史的凝结、生活的反映和文化的积淀,一味简单模仿、依葫芦画瓢,只能导致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充分凸显壮志村地处江海平原、的田园风光和江海特质,避免同质化发展倾向,杜绝“户户一面”、“千楼一貌”等军营式排列的建筑形态。坚持因风吹火,照纹劈柴;因地制宜,乘势而为,顺应海安特有的居住肌理和资源禀赋,营造变化有序、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打造具有平原水乡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江海民居”。

3.强化三产融合,做强“特色产业”。抢抓海安被列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的难得机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鲜明导向,以草花、铁皮石斛等现代农业带动“接二连三”、以互联网+带动“加二连三”、以休闲体验带动“跨二连三”,推动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生态环境“硬约束”增强等新挑战,不断特色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依托铁皮石斛、草花培育基地等载体,加强品种和技术创新,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突出长效管护,做优“特色生态”。找准源头,多措并举,以久久为功的韧劲、驰而不息的耐力、科学发展的定力,积极治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地面靠雨刷,到处烂泥巴”等现象,实现由短期突击整治向规范常态管理转变。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扎实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强化农业面污染源防治,扩大农村清洁能源覆盖面。深入推行“河长制”,全面改善河道水质和水环境。完善农村道路、排污、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淳美民风、悠美文化与秀美田园乡村环境的有机融合。

5.注重资源整合,做久“活力乡村”。从“整合”和“撬动”两方面入手,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的基本要求,科学制定资金整合方案,防止政府大包大揽、过度举债的现象发生。整合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拆坝建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项

目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挥财政资金“一两拨千金”的作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园区(街道)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吸引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

四、项目建设

围绕“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和乡风好”等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水系清洁畅通、设施提升互通、田园庭院融通、线上线下联通、旅游民宿相通、典型示范沟通”六大工程为抓手,实施19个工程项目建设,计划总投入5067.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2652万元,村级自筹2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2215.5万元。

1.围绕生态优,大力实施水系清洁畅通工程。按照“水活、水清、水灵、水净、坡绿、岸净”的水生态建设目标,结合“263”专项行动、面源污染整治等工作,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水环境工作中,重点实施“河道清障、河道清淤、拆坝建桥、生态护坡、截污纳管、安全供水、绿化亮化”等工程,盘活河网水系,打造展现“古邑水乡”的生态景观圈,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拟定实施大寨河、新古河、友谊河整治3个项目,投资额986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万元。

2.围绕村庄美,大力实施设施提升互通工程。乡间道路、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是建设品质的重要表征。环保透水的行道砖、错落含翠的行道树、风格各异的沿线民居,构建一

道道亮丽的特色田园乡村风景线。全面突出基础设施的提升互通,对乡间道路沿线进行美化优化,增加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行道树以及时令草花,设置休憩座椅,把乡间小路打造为多功能的景观道路。拟定实施陈壮线东、西段、如李公路3个项目,投资额853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万元,村级自筹20万元。

3.围绕产业特,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立足村庄资源禀赋,加强分类指导,探索集休闲、观光、餐饮于一体现代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依托铁皮石斛、草花、苗木生产基地开展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的培训,建设中医药研发、花木新品种培育、花木种苗快繁、花木高效栽培等研发中心。加快“一产三产化”的发展进程,促进高效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拟定实施个项目,投资额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万元,村级自筹万元。

4.围绕农民富,大力实施线上线下联通工程。

持续开展特色庭院创建工作,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充分集民智、聚民力,引导农户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农家庭院,发展民宿民俗等产业。走访并对接村手工艺人,根据业态需求,尊重村民意愿,协调各方利益,结合村房屋改造建设和闲置空间整理工作,为手工者提供场所,便于手工艺人在地开展创作,进行农品加工,保存传统技艺。

5.围绕集体强,大力实施旅游观光提升工程。深入挖掘壮志村在历史民俗、乡土风情方面的文化内涵,串联起丰厚历史遗迹的“珍珠项链”,加快推进蓉和怡心园等景点建设,努力打造亮点、增加看点;大力发展农艺体验、特色民宿,精心编排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产品,促进“田园变花园、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大力实施旅游要素配套计划,加快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和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配置游览、餐饮、购物、娱乐、医疗、通讯等设施,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促进高效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拟定实施魏建功纪念馆、国学艺术馆、休闲温泉、稻田雕塑、大地景观等11个项目,投资额2985.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770万元,村级自筹万元,社会资本投入2215.5万元。

6.围绕乡风好,大力实施典型示范沟通工程。倡导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体化、生动化,实现淳美的民风、悠美的文化与秀美的田园乡村环境有机融合。持续开展“美德在农家”“五好文明家庭”“十佳文明村民”“卫生整洁家居”“文明进农户”等系列评比活动,把“文明乡风”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吹进每一位农民的心田,全面提高文化修养与文明气质。拟定实施个项目,投资额万元,其中财政

投入万元,村级自筹万元。

在公共、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部由县、区(镇)两级财政进行投入。2017-2020年间政府性投资项目达到19个项目,总投资额为2852万元,其中近期投资1903万元。按照项目类别分:道路及配套绿化项目3个,投资额为853万元;市政工程项目3个,投资额为260万元;建筑工程项目2个,投资额为770万元;景观工程项目7个,投资额为988万元。

五、政策支持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从村庄的整体性和共性点着眼,从保护田园乡村文脉肌理、提振特色产业创新优势、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保障人力财力资源要素等4大类、12项、59个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加快集成“,田园庭院深呼吸,乡愁村思情依依”的叠加效应。

(一)保护田园乡村文脉肌理

1.完善田园设施功能。围绕“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建设、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原则,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坝综合配套,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对危旧农桥分别由县交通局实施改造;对需要提档升级的农路,除享受省交通补助外,县政府再给予20万元/公里的补助;对河道清淤由县、区两级财政分别给予2元/立方的补助;对沟渠田林路,全部按高标准农田要求进行整治及维护的,由县财

政每年予以300元/亩的奖补;对农田实施标准喷滴灌改造的、按照200元/亩进行补助,实施水肥一体化改造的、按照300元/亩进行补助;对污水管网铺设给予100万元补助;由水利部门投资200万元,新建提水泵站1座、控制闸1座、滚水坝3座;投入万元对大寨河、友谊河、新古河以及陈壮线北侧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实施河道疏浚工程、拆坝建桥工程、高效节水工程和小农水泵站工程。

2.延续“江海民居”风貌。着力擦亮“江海绿韵,怡心田园”

特色品牌,切实推进田间庭院、天井小院和水岸家园建设。对自觉拆除乱搭乱建的,予以200元/平米的拆卸补助;对按规划改造提升的,予以300元/平米的改造补助;对庭院改造,达到标准的予以150元/平米的改造补助;每年对家庭庭院维护进行动态评比,对四星和五星级庭院予以500元/户和1000元/户的奖励并授牌;对安装管道天然气减免30%安装费;建立20万元的绿色节能引导资金,对使用绿色节能材料和光伏发电的进行奖励。

3.发扬历史文化传统。挖掘好壮志村佛教文化、长寿文化、孝道文化等历史文化传统,找到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保护好乡村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对列入历史目录的名木古树,按规范养护到位的,每年补助5000元/棵;对历史遗迹进行恢复的,由县、区两级财政承担80%的恢复费用。

(二)提振特色产业创新优势

1.发挥科技优势。摒弃刀耕火种的传统模式,主动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中医药研发、花木新品种培育、花木种苗快繁、花木高效栽培等研发中心,研究新技术、开发新品种、推广新模式,提升铁皮石斛、草花、苗木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每年县财政专项拨款2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对接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对研发获得市级以上认可的新技术和开发并推广的新品种,每个奖补2万元;由县发改委投入110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其中50万元用于村域WiFi覆盖建设,50万元用于安装监控设施,10万元用于完善电子交易平台。

2.突出市场引领。基于市场目标人群需求特征分析,精准收集市场数据、准确把握市场行情,科学引领种植结构,着力提升市场份额。在精品农业种植基础上,拓展产品价值,打造都市农园、智慧农园、亲子农园等特色农园,并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新模式。实现消费者在线购买土地、在线挑选农民合作伙伴、指定种植方式、在线打理土地,远程安排农民翻地、施肥、播种、浇水、除虫、除草、治病、采摘等互联网支持新模式的当年,由县财政给予奖补50万元。由县财政安排150万元用于花卉、铁皮石斛外出推介活动,100万元用于企业参加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博览会和农产品展示大赛,30万元用于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建设设备购置和运行费用,15万元用于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设。参加国际、国家、省级主题展示展

销及大赛的分别奖补8万元、6万元、4万元;在主题展示展销及创意农业大赛中获奖的,金奖、银奖(包括同等级别)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的奖励;县财政每年安排350万元用于草花、铁皮石斛、果蔬等产业规范化展示展销窗口建设;相关农业企业在县外进行专项推介活动,每次活动根据规模给予5—10万元的补助;草花、果蔬、苗木等进入一二线城市市场的,按外销额给予2-5%的奖补;县域内房产开发、市政公用、园林绿化使用试点村庄草花、苗木占比达到绿化总额40%以上的,给予2-5%的奖补。

3.强化产业融合。抢抓海安被列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的契机,以一产前移、实施种苗工程,按照生产设施投资总额的10%予以奖励;二产提档、实施品牌工程,新获得农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注册商标的列入工业奖补;三产拓展、实施O2O工程,通过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推进草花、铁皮石斛等线上线下立体销售,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销售网店的,具体奖补标准执行县《关于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激励暂行办法》;对新增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的,在三年内,对实际到账的银行贷款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贴息。

(三)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1.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围绕“培养一批一技之长的老农,吸纳一批回乡创业的新农,引进一批精晓产业的智农”,加强职业

技能培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安排100万元用于职业农民培训,超过省下达计划以外的,每培训1人并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补助培训实施主体300元;对本地农业企业人员新取得高级、中级农艺师职称的,原则上给予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2000元;新取得高级绿化工(高级花卉工)证书的,原则上给予每人一次性补助500元;对在铁皮石斛、草花等相关的生产、科研、流通等方面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提供人才公寓、给予安家费、安排子女入学等优惠措施;对工作满十年且作出杰出贡献的,参照享受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等待遇;对被评为园区以上优秀职业经纪人、职业农民、销售能手和创业能手的,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健康体检。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家庭农场为载体,通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着力提升产业组织水平;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效能,提升专业组织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完善产业融合机制,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五好”要求,注重质的提升,对建成省级、南通市级、海安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并通过相应验收或命名的,原则上分别奖补5万元、3万元、1万元;对首获国家、省、南通及海安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原则上将一次性分别奖励15万元、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房地两税按农业交纳。与税务部门对接,充分发

挥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对社员自产自销的果蔬、提供发票服务,有力促进销售。安排50万元用于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提档升级,对获得国家、省和南通表彰的农民合作示范社,原则上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

3.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通过联耕联种、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使种植水平得到提升,田园风貌得到保护。凡连片种植单个树种100亩以上,原则上每亩分别奖补600元;对工厂化育苗,新建2000~5000平方米(含)、5000平方米以上,且有稳定的服务对象并正常运营或提供经营服务的,原则上每平方米分别奖补100元、150元。

(四)保障人力财力资源要素

1.资金支持。在用足用好省级奖补资金的基础上,对公益性项目建设和奖补资金差额,实行市和园区两级财政按照70%和30%的比例进行分摊。充分利用被列为国家级农村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市)机遇,完善《海安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行办法》,进一步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增加信贷支农力度、提高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额度,为加快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信贷支持;县财政出资成立总额1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用于现代农业创新企业培育。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海安农村商业银行现代农业专属银行,加大对田园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做好农家贷、旅游贷和田园贷等金融产品的宣传,由海安开发区给予贷款利息50%的贴补;

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建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基金,用于引导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列为省级试点(团)的,除省级补助外,市财政配套补助1000万元;支持海安开发区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专属补偿基金,银行按照专属补偿基金额度放大20倍发放贷款。设立1000万元的财政专属补偿基金,当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逾期率低于5%时,财政专属补偿基金承担80%贷款损失,贷款人承担20%;当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逾期率高于5%时,财政专属补偿基金承担20%贷款损失,贷款人承担80%。

2.用地保障。优先安排50亩的国家计划,确保省级试点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利用省同一乡镇试点政策,统筹安排50亩用地计划,用于省级试点的发展项目建设;利用南通市陆海统筹试点政策,试点村庄整理出的土地指标全部用于本村的村民居住整治和公益事业建设;优先安排试点村申报省以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加大土地整治资金投入。

3.技术支撑。坚持专家、领导、公众“三结合”的决策原则,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推进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多出精品、少出败笔,多留赞叹、少留遗憾”。以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支撑,发挥海安同创建筑规划设计院的本土优势,汇集发改、规划、建设、农委、水利等各类高层次乡村建设专业人才,成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技术服务中心,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发展、改革进行全程

跟踪指导。选派农办、规划、住建、农委、国土等联席单位的业务骨干进行驻村指导。邀请对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和江海平原文化有研究,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有热情的村民代表共同参与。

六、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全力推进。建立县、区(镇)、村(社区)三级“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团)”组织架构和推进机制,牵头协调发改委、住建局、财政局、农办、农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职能部门,按照“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的原则,建立“海安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抽调精兵强将,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协调、推进项目方案策划、创建措施跟进、资金效能监督、后勤保障落实等事宜。

2.政策倾斜,资金保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整合农改试验项目,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先行先试,支持农改成果推广;促进“三生”同步改善,聚焦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引领,实现“三产”深度融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先行一步,实现服务优质均衡,在资金奖补、产业项目、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实行更多的政策倾斜。

3.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抢抓“中农办农村改革联系点、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采取媒体宣传、环境宣传、社会宣传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浓厚氛围。建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周报制度,全面掌握试点推进情况。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分析情况、研究政策、解决问题,保障试点(团)工作按既定方向有序推进。

附件1:海安县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附件2:海安县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政策支持汇总表附件3:关于建立海安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组的通知

附件4:海安开发区(城东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5:海安开发区(城东镇)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6:海安县委组织部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7:海安县委宣传部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8:海安县农工办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9:海安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0:海安县民政局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1:海安县财政局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2:海安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3:海安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4:海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5:海安县交通运输局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6:海安县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7:海安县水务局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8:海安县文广新局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9:海安县旅游局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20:海安县金融办关于加快推进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专题报告

附件1:

壮志村特色田园乡村投资估算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