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边缘人

3-15边缘人

边缘人

高一年级和体育组共同主办的“迎新杯”篮球赛开始了,教工也组队参加。由我和郑老师从高一年级教工中挑选队员,按赛程安排,今天下午有教工队的球赛,对手是我带的104班。赛前我就一再申明,为能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坚决抗议高二高三的教工参加。可有老师正因为我这些欠妥的话,执意要参加,他们中有一位曾是县队成员,另一个是壮硕体型的中锋,两人的加盟,学生是绝无赢的希望的,因此我一直抗议,据理力争。

邓老师签名回来说,你再抗议就不要你参加了,前往查看,真没写我的名字。心想,不参加也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加上我的旁观者清的指导,必定能赢。

比赛快结束时,我看到教师进球,却在我班记分牌下翻分,疑惑起来,我的学生怎么会有如此低劣行径?便前往记录台查看,原来104一直落后着呢!

结果可想而知,回到办公室,打开手机,看到学生发来短信:“老师,你怎么看今天的比赛呢?”

是啊,我是怎么看的呢?104输了,但我尽力做了我能做的。

比赛开始,我给自己戴上104教练的帽子,开始对我班队员指导。防守得手,老邓说我是叛徒;进攻受挫,学生啦啦队说我是叛徒。顿时,便觉得自己是个边缘人了。

抑制住心中无尽的凄凉,仍旧对着104队员高喊战术,杨××老是忘记我布置的任务,屡屡失位,越看越不对劲,莫不是小鬼们不听我的,他们私下商量的战术?便只能在无尽凄凉的背后多了几许无奈了!

如果杨××的防守到位,5、6、8号能够多些配合,即便没有默契,三点进攻下教工队的防线必破无疑。可现在想来,这只是如果,只是我的纸上谈兵,球场上队员们自有不便之处,他们的拼劲,他们的进步,一场比一场明显,反倒是我过多的关心,影响了他们的队形与布兵,尤其是杨××同学,来回奔波,累得筋疲力尽,我想他才是心底最不能接受这个结果的。对不起,我亲爱的同学们,也许,老班错了,原谅我吧。

有时间,真想好好和你们打球,学学你们的长处,伴你们一起成长!

而对于此时的我,仍是无尽的无奈,几多的漂泊感,我成了一个边缘人,像没气的皮球被人踢来踢去。因为,民中教工队,哪怕是替补,也断不会有我的位置;又已成为104男生队失败的教练,谁还愿意要我呢?教工,还是学生?我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若是真要做个选择的话,我永远都会选择学生,一个老班,是该领着班级走的,而现在的我,却是在和学生一起成长,我愧为教师,愧为优秀班主任,我是个不称职的老班。想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和他们一起成长,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太多地方和学生比起来,我幼稚得多。

不知不觉,我竟成了边缘人,边缘到了几许,竟又不知,只剩下无端的悲哀与老黄牛一般的孜孜以求,梦想有一天,能够实现与学生为伍、共同成长的梦想……

二○一○年十月十九日

白先勇与其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917517944.html, 白先勇与其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 作者:陈孟凡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8期 摘要:白先勇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一直是研究其作品的一个热点,本文以白先勇先生的著作《台北人》为例,通过对《台北人》中各类边缘人形象的分析,更好地体会白先勇对该类形象的塑造,同时进一步理解《台北人》一书中的悲怆与绝望之情 关键词:台北人;白先勇;边缘人 一、白先勇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 《台北人》中的边缘人形象,可以根据他们的职业和身份进行一个较为清晰的划分,主要描写了四类人—— 舞女群体 第一个群体是曾经在大陆做“货腰娘”,到了台北依旧干着老本行的舞女们。她们有些依旧维系了昔日的辉煌,门前行人络绎不绝;有些选择下嫁富商,从此远离风月场,做后半生相对安稳的阔太太;而更多的则沉淪在了台北看似无尽的黑夜之中,过着“没有明天”的生活。 可以说,这一个群体面对的台北是一个相较其他,更加充满世俗悲剧的台北,她们的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从大陆迁居台北,但她们的生活环境却没有改变。不管是尹公馆、夜巴黎还是五月花,她们的生活中仍在上演着被施暴或是被抛弃的情感悲剧。纵然尹雪艳和金大班等人在台北依旧是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但她们的处境和心境与之在大陆时相比较,仍有极大的不同。曾经那段辉煌岁月和怀念的人都被留在了大陆,只能在回忆里存在,在台北孤身一人的她们也不可谓不寂寞。 百姓群体 第二个群体是在权贵阶级之下,底层阶级之上的百姓群体,他们中有因为逃难来到台北的小生意人,也有生活困顿,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以这些带有烟火气,生活是“柴米油盐”的普通人为代表的百姓群体,在台北的生活也仅仅限于“安居”——他们以各种方式在这块不熟悉的土地上生存了下来,并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们要面临的不是开始新的生活,经济上的压力迫使他们成为无脚鸟,每天为琐事忙碌。 贵妇群体

3-15边缘人

边缘人 高一年级和体育组共同主办的“迎新杯”篮球赛开始了,教工也组队参加。由我和郑老师从高一年级教工中挑选队员,按赛程安排,今天下午有教工队的球赛,对手是我带的104班。赛前我就一再申明,为能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坚决抗议高二高三的教工参加。可有老师正因为我这些欠妥的话,执意要参加,他们中有一位曾是县队成员,另一个是壮硕体型的中锋,两人的加盟,学生是绝无赢的希望的,因此我一直抗议,据理力争。 邓老师签名回来说,你再抗议就不要你参加了,前往查看,真没写我的名字。心想,不参加也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加上我的旁观者清的指导,必定能赢。 比赛快结束时,我看到教师进球,却在我班记分牌下翻分,疑惑起来,我的学生怎么会有如此低劣行径?便前往记录台查看,原来104一直落后着呢! 结果可想而知,回到办公室,打开手机,看到学生发来短信:“老师,你怎么看今天的比赛呢?” 是啊,我是怎么看的呢?104输了,但我尽力做了我能做的。 比赛开始,我给自己戴上104教练的帽子,开始对我班队员指导。防守得手,老邓说我是叛徒;进攻受挫,学生啦啦队说我是叛徒。顿时,便觉得自己是个边缘人了。 抑制住心中无尽的凄凉,仍旧对着104队员高喊战术,杨××老是忘记我布置的任务,屡屡失位,越看越不对劲,莫不是小鬼们不听我的,他们私下商量的战术?便只能在无尽凄凉的背后多了几许无奈了! 如果杨××的防守到位,5、6、8号能够多些配合,即便没有默契,三点进攻下教工队的防线必破无疑。可现在想来,这只是如果,只是我的纸上谈兵,球场上队员们自有不便之处,他们的拼劲,他们的进步,一场比一场明显,反倒是我过多的关心,影响了他们的队形与布兵,尤其是杨××同学,来回奔波,累得筋疲力尽,我想他才是心底最不能接受这个结果的。对不起,我亲爱的同学们,也许,老班错了,原谅我吧。 有时间,真想好好和你们打球,学学你们的长处,伴你们一起成长! 而对于此时的我,仍是无尽的无奈,几多的漂泊感,我成了一个边缘人,像没气的皮球被人踢来踢去。因为,民中教工队,哪怕是替补,也断不会有我的位置;又已成为104男生队失败的教练,谁还愿意要我呢?教工,还是学生?我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若是真要做个选择的话,我永远都会选择学生,一个老班,是该领着班级走的,而现在的我,却是在和学生一起成长,我愧为教师,愧为优秀班主任,我是个不称职的老班。想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和他们一起成长,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太多地方和学生比起来,我幼稚得多。 不知不觉,我竟成了边缘人,边缘到了几许,竟又不知,只剩下无端的悲哀与老黄牛一般的孜孜以求,梦想有一天,能够实现与学生为伍、共同成长的梦想…… 二○一○年十月十九日

教学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 (1)

研究生课程论文及评阅书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课堂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 变对策 课程名称:教育管理学 任课教师:王瑜 授课时间:2015年9月13日至2016年1月23日 学号:2015045113534 姓名:刘丹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美术) 所在学院:艺术学院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本页装订在封面的背面。 2.课程论文格式按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论文的格式要求实行。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1)论文标题(使用黑体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黑); (2)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 (3)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3磅); (4)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4.“任课教师的评语”放在最后,单独一页。

课堂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摘要】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游离于教学活动中心,处于课堂教学边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本文对课堂“边缘人”的概念、特征、类型做了一定的界定。课堂教学中造成“边缘人”这种现象时有内部原因及其外部原因共同起作用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这种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课堂教学“边缘人”相关研究,我提出了一些转变课堂“边缘人”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课堂;“边缘人”;教学;教育公平;对策 温家宝同志认为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的公平,在教育上体现公平、公正让每个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学校课堂应该是所有孩子都能积极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但是在学校的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在教学之外,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的“边缘人”。这种课堂“边缘人”的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如何转变课堂“边缘人”的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中“边缘人”的概念、特征、类型的界定 (一)课堂中“边缘人”的概念 “边缘人”这个概念源于社会领域,1908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首次提出了“陌生人”的概念。[1]指那些“虽生活在某一个社会之中,却不了解社会的内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人”。随后,罗伯特·帕克于1928年发表了《人类移民与边缘人》,正式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2]“边缘人即是由于移民或者通婚,处于两种文化和社会边缘的人”,随后斯通奎斯又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指出“当人不得不学习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政治、文化、宗教规则时,他的边缘人性格就产生了”,从多角度描述了边缘人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边缘”解释为:“一是沿边的部分;二是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3]这揭示了“边缘”一词的两层含义:一是从位置关系讲,它是处于相对“中心”的沿边部位;二是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指与两者或多者都有关系,但又不是其中任何一者的核心要素。正如帕克最初提出“边缘人”概念时所界定的,是指那些处于两种文化和两种的边缘的人。[4]显然,“边缘人”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心理学被运用的,在20世界80年代才在教育领域运用。美国学者威廉姆斯为

城市边缘人

曾经一次次,看到衣裳蓝缕的乞丐和流浪人,特别是老人家,心中就会涌动出无限的酸楚。我总是恨自己无能为力,无法让这些人过得好一些;也恨这个社会的残酷,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幸福,游荡在幸福边缘。。。。。。曾经以为,城市越发达,穷人就越少,人们过得越幸福,而不象穷乡僻壤,人人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可是,我发现事实完全相反。 青岛昨天下雪了,以至于我把网名“血色浪漫”都该成“雪色浪漫”了。 今天雪还没化,天气依旧寒冷,室外大风呼啸,行人寥寥无几。我的好友要回家了,我冒着冷风去送她。在那个破旧的长途汽车站,远远就听见凄凉的二胡曲子,断断续续,悲凉至极!!!走近一看,是一个流浪的老人家,穿得单薄,冒着严寒卖艺乞讨。我过去把准备坐公交的两个硬币给了他,在一边等朋友了。他激动地感谢我,之后,依旧拉着悲伤的曲调。可是我在附近等了近半个小时,却再也没有一个人给与他施舍。那悲凉的曲子,只能感动我吗? 朋友没有来,我沿着大街往回走。一路上,我看见了睡大街得人,看见了拾破烂了人,看见了摆地摊卖杂货的老人。。。一成不变的寒冷,把穿着羽绒服的我动得直哆嗦,可以想见,他们有多冷!!!可是我无能为力啊! 我突然想起自己做兼职的经历。那是一个周一的下午,我没课,跑去发传单。我领了一百份,管事的让我去一幢大厦发。我去了,爬到最顶层,开始挨个的发。真不幸,被保安给发现了,把我撵了出来。我看着剩下的九十多份传单,心想无论如何也要发完啊,否则领不到钱啊!于是我继续上,结果是:保安再一次把我撵出来了。我再上!结果是:保安发火了,我一看不行了,赶紧开溜。一口气溜了几百米,停下来喘气。我坐在马路边的石头上,无奈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做什么。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做不了。曾经以为拥有一辆汽车,一幢房子很容易,可是在那一刻发现那是一种奢望。我突然看见立交桥下那些流浪人,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不会象他们一样!!?? 现实就是这样,同一个城市,穷人和富人却生活在两个世界。同样,富人穿得很暖和,说下雪很浪漫,可是对穿的单薄的穷人来说,那是霜上加雪。 城市边缘人,如何让你温暖?

文科班男少女多 男生成为受压抑的边缘人

文科班男少女多男生成为受压抑的边缘人 苏艳华20102806016 5月2日早上7时许,四川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卫校(北校区)护理专业一名22岁的大学男生坠楼身亡,死者王锋(化名)是该校区2000名学生中唯一的一个男生。警方透露,该学生的自杀原因很可能与其患有疾病有关。而据学校的学生介绍,王锋还是一名学生会干部,性格文静,可能正因为他是学校唯一的男生,生活学习较为孤独,心事也得不到有效的倾述,才会酿成了悲剧。 中国高校文科班“阴盛阳衰”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想象,在师范、语言、护理等专业男女失衡严重,而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的某个日语班全班3多名女生,只有2名男生。这不是个别现象,在该校的其他文科专业当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对于文科班男生而言,男女比例失调不再是伪命题,文科班妹子多、学习氛围安静、男生价值的得以最大化展现等优势也不再是众男生眼中的“香饽饽”。相反,更多的“国宝”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生存危机。 男生课堂上成为沉默的少数 “文科专业的男生,就是课堂上那沉默的少数”,小陈这样形容自己的上课生存状态,小陈是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0级日语班的一名男生,他说,高中的时候他所在的班级是男女比例相对平衡文科班,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可是,自从刚进大学以来小陈面对男女比例为15:1的班级环境,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在上课的时候也倍感压抑。 他说,班里只有两名男生,上课时女生全部前线压阵,我和另外一名男生坐在后排的座位上,这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上课时,女生分小组讨论,我和另外一名男生待在角落里只好二人小组讨论,相对于我们两个男生冷清的讨论氛围,其他女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回答问题的时候,女生积极踊跃,我却基本上显得很被动,即使心中有满意的答案,除非被老师叫起,否则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由于长期在课堂上表现得沉默寡言,小陈的口头表达能力难以提升,表现欲和自信心也逐渐消失殆尽。再者,缺少与女同学的在学术上的交流合作,导致做作业的思考角度单一,学习成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社会边缘人

社会边缘人 篇一:城市边缘人的社会思考 城市边缘人的社会思考 -----------------城市农民工的现状分析社会调研课题 课题单位:零九贸经市场营销专业课题人员:王锦泽 课题时间:二0一一年八月 目录 一、农民工产生原因 (3) (一)农民工的概念 (3) (二)农民工产生原因 (3) 二、农民工现象城市问题 (4) (一)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4) 1、工资水平 (4) 2、住房状况 (5) (二)农民工的发展状况 (6) 1、社会保障情况 (6) 2、精神文化生活 (7) 3、农民工的融入状况 (7) 4、农民工权益问题 (8) 5、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9) (三)新生代民工的发展困惑 (10) 三、农民工问题基本解决方案 (10) (一)农民工问题引发社会各界思考 (10) (二)城市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11) 四、附表 (13) (一)郑州城市农民工分布 (13) (二)各省给力解决农民工问题 (14) 作为改革开放后涌现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农民工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亦农亦工,非农非工”的特征,导致其游离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在生存质量、发展状况、融入程度上还无法真正和城市接轨。我从郑州城市中看到农民工生存现状一角,又结合网上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做以下浅析。 一、农民工产生原因 (一)农民工的概念 城市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也是其他国家所未曾出现和存在过的新概念。何谓农民工?虽然学术界对农民工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多数学者对此有三点基本相近的认可:首先,他们来自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其次,他们虽是农民,但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更多的是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

城市边缘人

内地与开放地区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衍生了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背井离乡舍妻别子,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为了家人的生存与自我的发展,来到向往已久而又陌生的城市。这些人在花团锦簇、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没有自己的家园、没有自己的亲朋、没有城里人享有的特权,他们靠出卖自己的智慧、出卖自己的体力体现被盘剥不多的残值,他们创造了城市的繁荣,却没有享受应有的回报,他们不平他们叫屈,但他们因各种原因又不得不留在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地方,成为城市边缘人。 边缘人有太多的苦涩和无奈。 边缘人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不能体现自己的意愿,他们必须谨小慎微在老板上司划定的圈子内亦步亦趋,他们必须忍受老板上司城里人的白眼,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换取不对等的回报。 边缘人在城里没有自己的住房,几人或多人同居一室,异味夹杂着矛盾,拥挤和着喧闹。为了摆脱疲惫,为了人灵魂得到片刻的安宁,在路边的草地在公园的长凳,看着星星数着路人,直至瞌睡虫拼命的撕咬,才不得回到窝居,翻来覆去捱到天明。 边缘人没有城市户口就少了许多应有的权利,没有暂住证会被收容,没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会被罚款,办了医疗保险却不能象城里人理直气壮看门诊即便住院费用报销档次也低人一等,找工作要担保,即使条件再好一些单位没有城市户口找工作你根本没门,打工仔、打工妹的称呼注定就矮人三分。 边缘人没有亲朋,满腹的委屈无人倾诉,刚强者打碎牙往肚里咽,柔弱者找个没有人的地方悄悄落泪;父母风烛残年不能尽孝,妻儿分离不能相爱。 边缘人也想潇洒地生活,告别酸楚的日子,为了生活和梦想,常常是激烈思想斗争之后,却往往欲罢不能。 边缘人更多的是自己的业绩与风采。 边缘人造就了城市的辉煌,他们每天制造成千上万的物品丰富了市场,他们乘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繁荣了交通,他们购物、饮食带动了消费,他们存款、汇款、炒股活跃了金融&&。 边缘人有创意、擅管理、懂经营、拓市场,让一个个企业蓬勃发展立于社会。 边缘人不言自己的伤痛,报平安谈收获、携款捎物,让千万个家庭感受了生活的美好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边缘人有头脑有技术有体力,受压过度时微笑地告诉上司我不干了,另起炉灶炒了老板的鱿鱼。 边缘人一点也不比城里人逊色,一些边缘人打工也到了极致,掌管一个个企业一个个集团,城里人边缘人都是他的臣民。他们的流动带活一个个企业,活跃一个个行业,也使一些董事长们追悔莫及,自叹董事不懂事,不知善待这些边缘人,白白丢了招财之神。 边缘人珍惜机遇,脑袋充盈腰包鼓鼓之时在城市或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自己创立,与城里人签约招人才纳资金销产品,找到了更大的舞台与空间。 边缘人也许是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物,也许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边缘人将会消失成为历史。 边缘人终将会创造自己的城市,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所有的边缘人均在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_干校六记_文本细读_浅谈杨绛的边缘人风格

《干校六记》文本细读 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学莉 重 庆 市 巴 县 中 学 校 丁邦勇 ——浅谈杨绛的边缘人风格 一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散文》扉页上作者的手迹,虽然它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句,但我认为,这就是杨绛本人的真实写照。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杨绛,从其血缘中(其父杨荫杭曾官费留学日本、美国,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其三姑母杨荫榆也曾官费留学日本、美国,并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吸取了灵气,而又深得博大深厚的北国文化的滋养,以其特殊的才情,以边缘人的写作风格, “一种走出了自我幻觉、选择了适情任性的自然、平凡人生的知识分子的姿态。这种姿态使她漠视功利,避免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只从一己的真实体验出发,着眼人生的一般状况”,为中国新时期散文文苑上献上了一朵朵鲜花。《干校六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干校六记》1981年出版后,不但多次再版,而且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俄文出版,在数量众多的文革散文回忆录中,堪称文革散文的经典之作。 二 《干校六记》是一本系列散文集,包括六篇: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叙说的是杨绛与丈夫钱钟书在1969年11月到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的事情。“文革”中的干校(即“五七”干部学校)名义上是以劳动和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干部学校,实际上却是惩罚革命干部,迫害知识分子的劳改农场。这一事件本身就属于动乱时代的人生荒谬,蕴涵着极左政治对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和折磨。然而,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干校的主要生活内容——开展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和斗争,而是主动退让到政治事件的边缘,描写的是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人是真人,狗是真狗,事是真事,话是真话,一切如实记载”丝毫没有主流文化的正面揭批。正如专门研究钱钟书、杨绛夫妇的孔庆茂所说:她“没有伤痕文学那种剑拔弩张和声嘶力竭的架势,她只是极平淡自然地写出自己在运动中的见闻与实感,没有任何的想象、虚构和形象的捏造,一一据实写来,超然地回头看看过去那段岁月,于冷静的叙述中略带一些自嘲,然而所有的愤怒、辛酸都在叙述中流露出来。”正是这种自然平淡、含蓄冷静的语调,超然于世的态度,构成了杨绛达观诙谐的边缘人风格,表现出作者在逆境中的洒脱镇定和对人生洞察的透彻。 三 面对现实的态度是构成杨绛边缘人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现实多么黑暗,社会多么凋敝,杨绛既不是在它面前无奈地闭上眼睛,也不是充满刀光剑影的揭露,而是以恬淡自然、从容大度的态度,来观照充满了血腥杀戮的“文革”的别一种世态人生相,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人遭遇和历史悲剧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人生态度。在《下放记别》一文中,作者以平静的语调讲述了在他们夫妇下放去“干校”的前后,作者个人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下放前的不安等待,为丈夫钱钟书准备行装、送别丈夫、女儿为自己送行、在“干校”与丈夫的会面等生活场景。既是流水般的依次讲述,又始终围绕着一个“别”字,从容展开记事。其中既有对夫妻离情、母女别意、女婿之死等情节的叙述,也有忧愁、焦虑和悲痛之情的流露,却没有通常所见的那种激愤的控诉和狂躁的宣泄。 在夫妻之别中,当“我”得知默存就要“先遣”时,作者只一句“好象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传达出作者不愿、不忍而无奈的心境。不愿是因为“再过几天就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 “我们”相约“到那天两人吃一顿寿面庆祝”, “我们”不是孤独的,有女儿、女婿,按常理应该在一起庆祝六十大寿,想想如今的人们,哪一个不是热热闹闹、儿孙满堂地庆祝自己的六十生辰?但在那个荒谬的年月里,连夫妻俩在一起吃顿寿面的愿望都不能如愿,何谈全家的欢聚一堂?不忍是因为书生气十足的丈夫既不会洗补衣服,也不会照顾自己。想到年近花甲的丈夫独自一人下放“干校”, “我”真有十万个不放心。所以在为丈夫准备行装时, “我”特地为丈夫缝制了一床用“耐脏的绸子”做的“准备经年不洗”的毛毯套子,还为丈夫补了一条“坐处像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的裤子。无奈是作者直面现实、身处逆境的写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悲剧性的事件发生。作者无言地接受了这一切,并把这一切反常的遭遇理解为正常的命运。所以“我”只能感叹“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 “我舀些清汤泡了半碗饭,饭还是咽不下”。本来夫妻离情于这对年近花甲的老人来说并不是件难以承受的事情,但在那个疯狂的时日里,谁能知道这一“别”到底是暂别还是诀别呢?后来的叙说证明,两者兼而有之:对杨绛而言与丈夫的离别是几个月的事;对得一而言与岳父的离别竟是永别! 在杨绛夫妇眼中,女婿得一乐于助人, “和善忠厚,阿圆有 2006.No1038

让你成为职场“边缘人”的七大病态心理

让你成为职场“边缘人”的七大病态心理身在职场,每个人都要参与社会交往,职场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健康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够拥有一个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个人和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中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就是心理医生所谈到的社交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应努力避免: 一、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二、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三、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五、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六、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别人光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七、冷漠心理:

边缘人城市拾荒者社会心理分析_陈龙芳

第22卷第6期陇东学院学报Vol.22No.6 2011年11月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Nov.2011 文章编号:1674-1730(2011)06-0084-03 “边缘人”———城市拾荒者社会心理分析 陈龙芳*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城市拾荒者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减少城市污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其“所劳”与“所得”极度不平衡。城市拾荒者被政府所回避与轻蔑,被社会所歧视,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在心理和物质上均被边缘化,成为城市贫困人口新的组成部分。城市拾荒者存在严重的期望失落感与自卑感,这些心理因素导致很多冲突的产生。因此,政府应该与社会、城市拾荒者共同努力,完善社会公平评价机制,营造良好评价城市拾荒者的社会氛围,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心理,使城市拾荒者更多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加更多和谐的音符。 关键词:城市拾荒者;社会公平;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C912.64文献标识码:A Edge Man,Analysis of City Gleans'Social Psychology CHEN Long-f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Fujian)Abstract:City Gleans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urbanization process,reduce urban pollution and recy-cling economy,but their gain don't equal with their pay.They,who are looked down upon by government and society,marginalized i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are the new component of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The inferiority of city gleans will cause many conflicts,so government,with society and city gleans,should spare no effort to build a fair evaluation mechanism,help they have a good social psychology that they can participate in city life to build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ity gleans;social justice;edge man 1城市拾荒者的产生与人员构成 在城市街头巷尾,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满身污渍、早出晚归,扛着一个个超大号的编织袋,在垃圾堆里不断地翻刨纸片、饮料瓶等,住在城市棚户区,他们就是城市拾荒者。这一群体以捡垃圾来谋求生存,挣着在都市人看来少得可怜的收入,默默地用他们的血汗撑起在都市生活的信念,在脏、乱、臭的环境中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广义上的城市拾荒者包括三类人:第一类是在人口流动密度大的公共场所和商业区捡拾废弃物品的穷人,他们每天拿着大塑料袋,在垃圾箱、垃圾场捡拾他们认为值钱的废弃物,再把它们进行分类卖到废旧物资回收站点;第二类人是走街串巷沿街收购都市居民生活垃圾的拾荒人员,他们每天奔波于都市的大街小巷,并对收购的废品进行分类,最后把它们卖到回收市场或是回收站点;第三类人是废旧物资回收市场和废旧物资回收站点的经营者或者在这里工作的从业人员,他们主要是坐收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并决定回收垃圾的价格。[1]本文中所讲的城市拾荒者,主要指第一类人,他们主要由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及城乡劳动能力较弱等生活困难的弱势者构成,大部分是青壮年及老年劳动力,其中也有很多是由中老年携带的未成年人。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世界银行专家估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至少能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2],而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城市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增加,也就带来了大量的城市拾荒者,据统计2000年全国688座城市中,拾荒者 *收稿日期:2011-04-03 作者简介:陈龙芳(1988—),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性别社会学研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