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第2常见的腮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10%。多发于老年男性(50-70岁),多有吸烟史,肿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肿块有消长史,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常呈多发性,约有12%病人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单侧多发。

注意:腺淋巴瘤与淋巴瘤虽只差一字,但是其良恶性确截然不同,淋巴瘤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

以往认为腺淋巴瘤与男性高龄吸烟者相关,本人认为主要与吸烟有关(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以往认为男性高发这应该是得益于男性吸烟比例比较多,对于“否认吸烟史”的,尤其是女性要注意询问其被动吸烟史。其发生机制其中之一:腮腺导管上皮迷走于淋巴结并异常增殖形成,异位的导管闰管细胞和基底细胞可位于腮腺内或者腮腺周围淋巴结内,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结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由于腮腺后下极淋巴组织最为丰富,因此绝大多数腺淋巴瘤发生于腮腺组织后下限,该病基本不发生在无腺内淋巴结的其它涎腺,这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持。

超声表现:形态规则,边界清,圆形或椭圆形,无分叶,内部回声较混合瘤低,分三型:

I型囊实间隔型:内见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格状(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II型均匀实质型:均匀实性回声;

III型囊性变为主型:表现为I型或者II型内部局限性无回声,囊实性成分境界清晰(蜂窝状无回声: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指标)。

CDFI:大部分肿块血流较丰富,比大部分腮腺肿瘤血供丰富,典型的呈淋巴结样的门型血流:呈分支状走行,从瘤体一极向内部树枝

样散开,走行规则无扭曲。

男53岁,双侧腮腺内多发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多发小的无回声,CDFI:见较丰富分支状及边缘血流信号。符合典型腺淋巴瘤(病理证实)。

男53岁,吸烟20年(约15根每天),右侧腮腺探及低回声,呈网格样,边界清,CDFI:呈淋巴结样的门型血流。符合典型腺淋巴瘤(病理证实)。

总结:长期吸烟史对腺淋巴瘤诊断非常重要,否认吸烟史的要注意询问被动吸烟史,多发、位于腮腺下极是其特点;网格样及蜂窝样回声是本病较为特异指标,但是敏感性不高,血流特点是超声上区分腺淋巴瘤和混合瘤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指标,但是与淋巴瘤难以区分。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最常见的涎腺上皮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70%左右,任何年龄可以发,以30-50岁多见,女性略多,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形态多样性,并非组织来源多样性(仅来源于上皮组织,黏液及软骨样组织由肿瘤肌上皮形成)。临床多以突然发现耳旁无痛性包块而就诊,一般肿块无痛性,生长缓慢,病史较长,部分可恶变,肿瘤如若出现生长加速,疼痛或出现面神经麻痹现象,则需警惕恶变可能。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故手术时应将肿瘤连同周边一定范围的组织一并切除。

超声表现:一般单侧、单发,极少数发生于双侧腺体,术后复发可为两个及以上,常见于腺体浅叶,边界清,形态多样,瘤体较小时呈类圆形,较大时可呈分叶状或者不规则形,一般呈低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根据内部成分不同表现不同),可以合并囊性变(黏液成分增多),极少数内部可见强回声钙化。CDFI:血流相对稀少,周边型为主,瘤体内部可见稀疏散在点状、长条状血流信号,其中周边环形血流信号(“提篮状”血流: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一个指标)。

女 51y,左侧耳前肿块10余年,否认吸烟室,左侧腮腺内见一不

均质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CDFI:周边少许血流。临床及超声均符合混合瘤(病理证实)。

女 52y ,否认吸烟史,右侧腮腺内见一个低回声,回声尚均匀,边界清,形态规则,CDFI :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临床及超声均符合混合瘤(病理证实)。

女 61,否认吸烟史,左侧腮腺内无回声(与腺淋巴瘤的蜂窝样无回声区不同),边界清,分叶状,CDFI :周边少许血流。病理证实为混合瘤伴囊性变。

鉴别诊断:

多形性腺瘤 Warthin 瘤

临床特征 病程长,无痛性肿块,质韧 起病缓慢,肿块质地有囊性感,吸

烟史,腮腺下极多见

个数 单发 可多发,可见于双侧

形态 圆形或椭圆形,可分叶

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 清 清

包膜 光整或少数不整 纤薄光滑

内部回声 均匀或不均匀,可伴囊性变 均质性低回声,网格状回声,混合

性回声(蜂窝样)

后方回声 无变化或轻度增强

无变化或增强

CDFI

周边型1-2级 血流丰富2-3级 SMI 无血管分布或周边型

大部分中央型或混合型

血流分级:肿瘤最大切面血流:0级无血流;1级:1-2条血管;2级3-5条血管;3级:大于5条血管

腮腺混合瘤的超声诊断

腮腺混合瘤的超声诊断 *导读:腮腺混合瘤是腮腺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可发 生于任何年龄,据文献记载最小的发病年龄可见于新生儿,最大者80余岁,但以40岁左右居多,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腮腺混合瘤是腮腺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据文献记载最小的发病年龄可见于新生儿,最大者80余岁,但 以40岁左右居多,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肿瘤一般体积不大,直径约2~5cm。形态较规则,表面光滑,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活动性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外多有完整包膜。肿瘤生长缓慢,多不伴有其他症状。因腮腺混合瘤的不同超声表现应注意与其相似图像的其他疾病相鉴别。肿块直径1~2cm时应与较小的囊性 病变鉴别,较小的混合瘤呈低回声时有时近似无回声,但仔细观察其内透声差,且后方无增强效应,而囊性病变后方增强效应明显,且存在侧边效应。对于实性病变,还需与腺淋巴瘤及恶性肿瘤鉴别。腺淋巴瘤多见于老年人,生长缓慢,多发生于腮腺后 部的表浅部或下极,其内回声均匀,有时难与混合瘤鉴别,主要的鉴别要点是,腮腺混合瘤触诊较硬,且内部回声较强,而腺淋巴瘤则以低回声区呈“管道样”或“网格状”结构为特点。恶 性肿物与腮腺混合瘤可从肿块的境界、内部及后方回声及血供特点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恶性肿物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无完整包膜,呈蟹足样向周围组织浸润,内部回声以中、低回声多见,

内可因组织变性坏死出现无回声液化,后方回声衰减,肿物血供丰富,收缩期峰值流速超过60cm/s,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而腮腺混合瘤边界清,大多有包膜,呈膨胀式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后方无衰减,血供特点表现为中等血流强度,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50cm/s。恶性肿瘤较小尚无明显的组织破坏时,也表现为均质的肿物,易于误诊,此时有必要时行活检确诊。 综上所述,腮腺区各种肿块的声像图特点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对其鉴别诊断极为重要,只要紧密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提高定性诊断的符合率。超声作为一种安全、方便、无损伤的检查,已成为腮腺混合瘤的首选诊断方法,特别是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以及近年来介入性超声的运用,超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 征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了解其影 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 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与信号高低、强化 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结果:在60例腮腺肿块患者中,腮腺多形性腺 瘤36例(40个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多呈分叶状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 可见囊变,增强扫描呈“延迟渐进性强化”特点;腺淋巴瘤24例(35个病灶),好发于腮腺浅叶下极,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裂隙状囊变,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特点及贴边血管征。两者MRI图像 DWI均呈高信号,腺淋巴瘤ADC值明显低 于多形性腺瘤。结论:正确认识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 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腮腺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影像学特征 腮腺疾病种类较多,病理分型复杂,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肿瘤, 约占颌面部涎腺良性肿瘤的7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腮腺 腺淋巴瘤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腮腺和腮腺淋巴 结内,其发生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20%,近年来相关研究 报道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20年6 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24例腺淋巴瘤肿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力求提高腮腺良性肿瘤的诊 断正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理)腮腺混合瘤知识

腮腺混合瘤知识 一、腮腺混合瘤西医治疗方法 腮腺手术需要特别注意保护面神经,据报道,以下方法可以准确无误的在手术中寻找到面神经主干:以乳突前缘和鼓板后缘形成的切迹为标志,此切迹位于鼓乳裂的最下方,按腮腺手术常规作切口若悬河和翻瓣,将胸锁乳突肌肉前缘和腮腺后缘分离并后拉肌肉,将食指伸入切口内触摸切迹,在切迹周围及切迹内作分离直到清楚显露并能触及切迹为止,确定二腹肌后腹和腮腺后缘的位置,在乳突前内缘内侧近1cm处,即茎乳孔的位置,即可以寻找到面神经主干。注意分离不要过深,茎突应始终位于手术视野内。 腮腺混合瘤应早期手术切除,以防恶变;术前不宜作活体组织检查,禁忌作顺包膜剥离的剜出术,须将肿瘤连同包膜和肿瘤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足够地一并切除,否则易复发;复发者易恶变。手术时应尽量避免损伤面神经。可在术前经腮腺管注入美蓝使腮腺染成蓝色,有助于识别面神经。若需切除腮腺深叶,应显露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并细致分离。如已有恶变,应施行根治性腮腺全部切除术,包括面神经支在内。 二、注意事项 腮腺混合瘤应早期手术切除,以防恶变。手术时须将肿瘤连同包膜和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足够地一并切除,否则容易复发;复发者易恶变。有恶变者,须同时施行患侧颈淋巴结清除术,必要时一侧颈廓清术。因腮腺混合瘤大多生长在腮腺的浅叶和深叶之间,跟面神经非常贴近,手术时必须熟悉面神经的解剖结构,尽量避免损伤。但如已有恶变,为了彻底清除恶性肿瘤组织,很难保留面神经。 如出现面神经损伤,则出现口角歪斜,伸舌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等一系列症状。 由于腮腺混合瘤手术容易损伤面神经和容易形成腮漏等后遗症,所以手术必须很小心。有条件者应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在一些医疗单位,如本院,本病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施行,因其较为熟悉颈部解剖和面神经的行程、结构,有足够的神经显微手术经验。 三、腮腺切除术术后应如何护理? 1.24~48小时后拔除胶皮片引流。 2.保持切口加压包扎3~4日。 3.术后3~4日进半流质饮食,以减少下颌活动,防止切口裂开。 四、腮腺混合瘤术后多久才能吃酸辣的? 术后最好不要吃酸辣的东西,术后一个星期内都脸部都有麻木感的,经常要注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 分析 作者:江惠强欧鸿儒莫家彬张冠业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35例腺淋巴瘤进行CT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多形性腺患者,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2例(6%) ;多发者1 例(3%);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16.42±11.10)HU。35例腺淋巴瘤患者,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32个(92%);多发者12 例(34%);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31.23±13.10)HU。结论在腮腺的良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中,对于中老男性,发生于后下象限,病灶多发,血供丰富、增强后明显强化,应首先考虑诊断为腮腺腺淋巴瘤。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T manifestations of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Adenolymphoma. Methods CT findings of 30 cases with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35 cases with Adenolymphoma confirmed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during 2007~2009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6%(2/30)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were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

腮腺肿瘤知识点

腮腺肿瘤 概念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肿瘤疾病,在颌面部肿瘤中,其发病率非常高。混合瘤最常见,其次为腺淋巴瘤和嗜酸性腺瘤,分述如下: (一)混合瘤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多发生在腮腺(83%),其次是颌下腺(8%),舌下腺极少见,小涎腺约占7%。 病理 肿瘤组织内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粘液性组织及软骨样组织。瘤组织X 尚不清楚,曾认为肿瘤的上皮成份起源于外胚层,粘液及软骨样组织起源于中胚叶,最近有人认为病变的上皮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由于肿瘤上皮细胞本身的多向分化而形成多形性腺瘤。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可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早期无任何病症,常无意中发觉肿瘤才来就诊。肿瘤长大到肯定程度时可引起面部外形改变,一般不引起面瘫、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触诊肿块外表光滑,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质地中等,无压痛,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活动。有囊性变者,可扪及波动。 诊断 依据病史及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涎腺造影X线摄片有助于了解肿瘤的位置及导管受压情况,B超可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有无囊性变,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瘤体较大时可见颈外动脉,腮腺内血管移位征,CT 值为20~40HV,瘤体内可见点状钙化和囊变。MRI表现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显示小囊性变比CT敏感。应注意与腮腺混合瘤相鉴别,往往需切除肿瘤作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医治 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医治原则是在保存面神经功能的根底上,彻底完整切除肿瘤,肿瘤位于腮腺浅叶者作肿瘤及浅叶切除,位于腮腺深叶需作肿瘤及深叶切除;肿瘤完整切除后一般极少复发,假设肿瘤残留,术后复发率可高达30%~50%,少数反复复发者可转变为恶性。 (二)腺淋巴瘤(沃辛瘤)或乳头状淋巴瘤腺瘤较少见,多发生于腮腺,胚胎发育期腮腺与腺内淋巴组织可以同时发育。当淋巴组织尚未形成淋巴结被膜时,腺体组织可以迷走到淋巴组织中,腺体组织被包裹在淋巴结中,这种迷走腺体组织可以发生瘤变而形成腺淋巴瘤(沃辛瘤)。另有学者认为此病属一种迟发性过敏性疾病而非真性肿瘤。

【读书笔记】腮腺5种肿瘤的CT表现

【读书笔记】腮腺5种肿瘤的CT表现 一、腮腺混合瘤 1.临床概述 本病为最常见良性肿瘤,中老年人高发,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可存在数年,常偶然发现。 2.CT表现 病变多位于腮腺浅叶,呈类圆形,平扫多呈不均匀低密度灶,内可有钙化和更低密度坏死区;病变有明显的延迟强化特点,动脉期基本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随时间延长,强化幅度逐渐增加,其内坏死区无强化。 3.鉴别诊断 腮腺囊肿合并感染:部分腮腺囊肿合并感染可以表现为厚壁囊性病灶,囊壁轻度延迟强化。 4.腮腺混合瘤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 CT灌注检查证明其曲线为缓慢上升型,肿瘤切除后容易复发,如果病变短期内增大,或出现面神经受累的表现,需要考虑病变恶变的可能。 5.解剖 腮腺上起颅底,位于乳突尖和颞颌关节之间,下至下颌角,分浅、深两叶下部。浅叶位于咬肌后份的表面,深叶位于下颌后窝及下颌支的深面,两者以峡部相连,面神经腮腺内分支和下颌后静脉走行于峡部,下颌后静脉常作为区分腮腺深、浅叶的解剖标志。 二、腮腺腺淋巴瘤 1.临床概述 本病又称Waithin瘤,为腮腺第二常见良性肿瘤,中老年高发,与吸烟关系密切,临床表现多位于腮腺下极,可双侧存在,具有时大时小表现,通常无面神经受累症状。 2.CT表现 病变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可单侧多发或双侧多发;呈类圆形、

低密度,局部坏死可是密度不均。CT增强扫描成快进快出强化特点,动脉期明显强化,CT至可达100HU以上,静脉期强化幅度明显下降,其内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3.鉴别诊断 ①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高发,多有大囊变,明显持续强化。 ②肌上皮瘤:从周边向中心结节状填充强化,持续性强化。 4.其他 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与淋巴瘤没有关系,本病与吸烟关系密切相关,90%患者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因此老年男性高发,女性患者通常也有长期吸烟病史或长期接触大量吸烟者史,吸烟病史对诊断具有特异性。 三、腮腺基底细胞瘤 1.临床概述 本病以中老年女性高发,常偶然发现无痛肿物,无面神经受累症状。 2.CT表现 病变多位于腮腺浅叶,呈类圆形,密度不均,多见较大范围坏死,显著强化,CT值可达100HU以上,静脉期强化幅度轻度下降。 四、腮腺脓肿 1.临床概述 快速增大的肿物,局部皮肤红肿、热,有触痛,抗炎治疗可缓解。 2.CT表现 CT影像可见类圆形混杂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显著延迟强化,多呈花环样强化,内可有分隔;与周围脂肪组织明显分界不清。 3.炎症病史和临床表现对诊断有特异性 对于系统抗炎治疗后肿物不消除者,注意有肿瘤合并感染的可能。 五、腮腺恶性肿瘤 1.临床概述 腮腺恶性肿瘤种类繁多,发病年龄广泛,青年人不少见;部分肿瘤为低度恶性,可以较长时间存在而无特殊临床症状。肿物质硬,多

腮腺解剖

腮腺肿瘤 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2/3,恶性占1/3。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以混合瘤最多见,其次为腺淋巴瘤;恶性肿瘤中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且多为高分化型。 腮腺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多见。良性肿瘤呈无痛性缓慢生长,常为无意中偶尔发现。病程长短不一,可由数天至数年不等。混合瘤常以耳垂为中心,呈无痛性逐渐生长,呈球形或椭圆形,或呈结节状。表面光滑,质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瘤体较大时可呈典型结节状表现,表面凹凸不平,与皮肤无粘连,高起之处常较软,低凹之处较硬。混合瘤除表现面部畸形外,一般都不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若混合瘤生长缓慢、存在多年,在近期生长加速,出现疼痛、瘤体不再活动、面神经麻痹等恶性征象时,应考虑有恶变可能。混合瘤恶变率约在5%~10%。腺淋巴瘤常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男女之比为6~10∶1。好发于腮腺后下方,直径一般为3~6cm。肿物表面光滑,较软,有时有波动感。腺淋巴瘤具有多灶性特点,可在一个腺体内多发,也可在双侧腺体内同时发生,多发几率约为15%。其他各型腺瘤临床表现均类似混合瘤。 腮腺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约20%~30%发生面神经麻痹,常伴自发性疼痛,肿块一般较硬,可浸润周围组织,不活动,常有压痛。注意不要把肿瘤浸润腺体所致腺体的移动性误认为是肿瘤的活动度。腮腺恶性肿瘤中低分化的腺癌、粘液表皮样癌、未分化癌及鳞癌都具有上述特征,而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但腮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常不具备上述典型恶性征而颇似良性肿瘤,瘤体一般均较硬。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常直接侵犯腺内或腺周围淋巴结。 腮腺深叶肿瘤由于位置隐蔽,不易被早期察觉。在体检时常可发现扁桃体后上方、软腭部有肿块膨出,或下颌后凹丰满,可扪及不活动的肿块,双手合诊时可被推动。深叶的恶性肿瘤常伴有张口受限、头痛、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等症状。腮腺副腺体肿瘤典型位置是在颧弓和颧骨体相接下缘的1cm处,常被误诊为颊部肿瘤。 腮腺肿瘤的外科治疗--术式的类型和选择 腮腺肿瘤为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其中良性肿瘤占到80%以上,恶性肿瘤在20%以下。腮腺肿瘤病理类型复杂繁多,良性肿瘤以腺淋巴瘤和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恶性多形性腺瘤多见。临床表现为耳垂周围的进行性生长的包块,多数不伴有疼痛和面瘫症状,一般生长较为缓慢,早期活动,晚期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腮腺肿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首选,良性肿瘤单纯手术即可得到治愈,恶性肿瘤则需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手术后根据病情要辅助放射治疗和全身

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腮腺疾病多,腮腺肿瘤种类也繁多,临床病理分型复杂。腮腺肿瘤良性居多。临床上患者因腮腺肿块就诊,肿瘤性质单凭临床症状体征难以确诊。腮腺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但特异性差。随着多排CT及高场强MRI的投入使用,腮腺肿块及周围结构显示清楚,对病变性质诊断也有很大提高。目前腮腺混合瘤CT及MRI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报导不多,现总结近几年来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检查方法及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共2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8~73岁。左侧腮腺16例,右侧腮腺1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耳下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肿块较硬,表面呈结节状,境界清楚,压痛不明显。患者在门诊就诊,行CT 或MRI检查。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GE 16层螺旋CT(lightspeed16 sys#CT 99-oco机型)扫描仪,平扫或平扫并增强扫描。层厚5mm,层间隔5mm,螺矩 1.375:1,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扫描后层厚减薄至1.0mm~1.25mm,后处理采用ADW 4.3工作站,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增强检查,造影剂为典海醇300(北京北陆公司生产)。高压注射器为德国密苏里XD-2001(missouri XD-2001),对比剂经前臂浅静脉注入,速率为3.5ml/s,用量为80~100ml。动脉期20~25s,静脉期45~50s。 MRI检查为飞利浦Achieva3.0T X-series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或16通道头部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主要扫描参数T1WI:TR/TE 179/9.2;T2WI TR:2504ms,TE:100ms,STIR-TSE:TR:4101ms,TI:1 8 0 m s , T E : 1 5 m s 。 D W I :b=800,TR:1616ms,TE:45ms。FOV:xxxxmm。轴位矩阵 2 5 6 2 5 6 , 冠状位矩阵xxxx。层厚4mm,层距0.4mm,每个序列扫描24层。增强扫描常采用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马根维显),剂量为0.1ml/kg,使用液压高压注射器(EmpowerMR),经外周浅静脉注入。 2 结果

腮腺腺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

腮腺腺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 目的研究分析腮腺腺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CT、MRI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患者腮腺腺淋巴瘤的部位、形状、边缘、大小、CT密度和MRI信号等。结果25例患者中总共发现46个病灶,其中7例为单发病灶,18例为多发病灶,共有39个病灶。39个病灶主要存在于腮腺浅叶处,其中位于腮腺浅叶后下级有33个,6个病灶跨叶,其中偏深叶者2个,偏浅叶者4个。37个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形状,另外9个呈现不规则的形状。其中病灶长径为0.3~4.7cm,平均病灶为(2.7±0.3)cm。有42个病灶包膜比较完整,边缘清晰,另外4个病灶局部边缘比较模糊。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号。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患者的CT和MRI表现特征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签:腮腺;腺淋巴瘤;CT;MRI;表现特征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之为War thin瘤或者是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涎腺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腮腺部位,其发病率较高。如果对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缺乏详细的了解和认识,比较容易和其他肿瘤,尤其是多形性腺瘤相混淆,从而容易导致误诊[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MRI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为(56.34±1.24)岁,病程为3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7.36± 2.49)年。有吸烟史12例,最长吸烟史31年。所有患者均腮腺区肿块就诊。 1.2方法25例患者中有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8例行MRI检查及增强扫描。其中CT检查主要是采用Philips256iCT机,其扫描参数:250mAs,120kV,矩阵为512×512,采用1.25mm薄层轴扫描,进行矢状面、横轴面以及冠状面重组,其中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mm,窗位40HU,窗宽250HU。另外,增强扫描主要是采用对比剂碘比乐,其剂量为1.5ml/kg,经肘静脉以3ml/s流率注入,注射后20s的时候开始扫描,其中有2例在120s后加行延迟期扫描。MRI检查主要是采用Siemens 3.0T Symphony MRI扫描仪进行扫描,其中头部阵列线圈,平扫序列主要使用横轴面SET1WI和冠状面FSET2WI-FS。增强扫描主要使用FSET1WI-FS横轴面和延时2min冠状面,其中扫描参数为:SET1WI,TR(450~700)ms,TE9ms;FSET2WI-FS,TR(3000~5000)ms,TE71-49ms,其中层厚、层间距均为5mm,矩阵为384×384。其中增强扫描对比剂主要使用钆双胺,其剂量为0.5mmol/kg,经静脉以2~3ml/s的流率注入。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展开全文 腮腺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第2常见的腮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10%。多发于老年男性(50-70岁),多有吸烟史,肿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肿块有消长史,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常呈多发性,约有12%病人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单侧多发。 注意:腺淋巴瘤与淋巴瘤虽只差一字,但是其良恶性确截然不同,淋巴瘤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 以往认为腺淋巴瘤与男性高龄吸烟者相关,本人认为主要与吸烟有关(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以往认为男性高发这应该是得益于男性吸烟比例比较多,对于“否认吸烟史”的,尤其是女性要注意询问其被动吸烟史。其发生机制其中之一:腮腺导管上皮迷走于淋巴结并异常增殖形成,异位的导管闰管细胞和基底细胞可位于腮腺内或者腮腺周围淋巴结内,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结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由于腮腺后下极淋巴组织最为丰富,因此绝大多数腺淋巴瘤发生于腮腺组织后下限,该病基本不发生在无腺内淋巴结的其它涎腺,这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持。 超声表现:形态规则,边界清,圆形或椭圆形,无分叶,内部回声较混合瘤低,分三型: I型囊实间隔型:内见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格状(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II型均匀实质型:均匀实性回声; III型囊性变为主型:表现为I型或者II型内部局限性无回声,囊实性成分境界清晰(蜂窝状无回声: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指标)。 CDFI:大部分肿块血流较丰富,比大部分腮腺肿瘤血供丰富,典

图文解读!腮腺腺淋巴瘤

图文解读!腮腺腺淋巴瘤 来源:超声沙龙 编辑:小超人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之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1991年WHO正式将其称为涎腺“Warthin瘤”,为腮腺第二位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腮腺混合瘤),具有很低的恶变性。 病因病理 腮腺腺淋巴瘤的病因并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认为,本病可能与免疫功能减退、EB病毒感染等有关。 腮腺腺淋巴瘤病理组织成分为上皮和淋巴样组织:上皮成分形成不规则的大腺管或囊腔,构成肿瘤的腺组织,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淋巴样组织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较为丰富,甚至可形成淋巴滤泡。 临床表现 腮腺腺淋巴瘤多发生在腮腺尾部(浅叶的后部),多见于40-70岁吸烟男性,男性多于女性,约12%的有同侧或双侧多个肿块。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质软,有薄的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涎腺Warthin瘤约占涎腺肿瘤的5%-15%,肿瘤生长缓慢,可以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同时发病,病灶可多发,临床常以耳前或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就诊,肿瘤易发生坏死感染,可有消长史(大小变化)。 超声表现 由于Warthin瘤易发生感染、坏死、液化,因此其超声表现也是复杂多样,我们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肿瘤大多数位于腮腺浅叶或下极。 ②肿瘤单发或多发,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 ③肿瘤内部呈极低回声,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后方回声增强;部分可呈网格状改变(这是瘤体内有许多小囊腔,其中有上皮乳头突入,小囊腔所构成的反射界面形成较强且连续的线状强回声所致),多数瘤体局部可见无回声区。 ④肿瘤合并感染时,内部回声增强,但仍低于周围组织,大部分后方回声增强。 ⑤彩色多普勒显示瘤体内可探及血流信号(许多文献上描述该病血流信号丰富,但小编实际临床中见到的大多数血流信号呈点、条状稀疏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力型。 典型病例 1 患者唐xx,男,66岁,发现左耳下肿块3月,3月来肿块稍有增大,无明显其它不适。

腮腺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腮腺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0 例腮腺区病变,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由手术或病理证实,将MRI 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 30例病变中,良性病变26例,以多形性腺瘤居 多 (13/26),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其次为腺淋巴瘤(7/26),病变边缘光整,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易囊变或液化,大多数为轻中度强化,恶性病变4例,多数为粘液表皮样癌,表现为边界不清楚,浸润性生长,部分病变可有增大淋巴结。结论根据MRI表现,结合临床,多数腮腺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腮腺; 病变; 磁共振成像;诊断; 鉴别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RI diagnosis and different diagnosis of parotid disease. Methods 30 patients proved with parotid diseas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scanned with plain and contrast MRI. Results 30 benign tumers were 13 pleomorphism tumors, 7 Warthin tumors, 2 hemangiomas,2 mucus skin carcinoma,1 drive pipe cancer 1 papillate pouch gland cancer;2 chronic mumps; 1 tuberculoma;1 mikulics. All lesions were found clearly, Benign lesions demonstrated regular and clear margin.Malignant lesions demonstrated irregular and unclear margin.24 lesions showed low signal intensity on T1WI and high intensity on T2WI; Angioma had its symbolical signals and it was iso-intensity or high intensity on T1WI; High intensity on T2WI.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image findings ,combined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most parotid disease can be diagnosed correctly. [Key words] parotid gland; tumors;magnetic resonance imanging; diagnosis; different diagnosis. 随着MRI应用于腮腺病变的检查以来,由于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和多参数成像,成为目前腮腺病变明确诊断最理想的检查手段[1]。本文主要探讨腮腺病变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收集2006-2008年在我院行MRI检查,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腮腺病变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月~73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3 个月~20年,以1~3年多见。30例中,肿瘤性病变26例,非肿瘤性病变4例。30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腮腺混合瘤、腺淋巴瘤及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弥散特征

腮腺混合瘤、腺淋巴瘤及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弥散特征 蒋丽萍; 周爱云; 吴开志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9(035)019 【总页数】4页(P3090-3093) 【关键词】混合瘤; 腺淋巴瘤; 恶性肿瘤; 超声造影 【作者】蒋丽萍; 周爱云; 吴开志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南昌330006; 南昌航空大学工程信息学院南昌3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良性肿瘤约占80%以上,其中混合瘤(pleomorphic adenomoa,PA)最常见,其次是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s,AL),其在60 岁以上患者中最常见[1],而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MT)的发病率高达20%左右,另外,部分PA 具有恶变及复发的可能[2]。三者的手术切除范围不同,AL 只需采用肿块剔除术,PA 需要进行腮腺次全切除术,而MT 必须不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切术、并进行淋巴结清扫,不同的切除范围对患者后续的生存质量影响不同,特别是面神经的是否损伤和保留直接影响对患者术后同侧是否出现面瘫,因此术前对这3 种主要的腮腺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asonography,CEUS)对涎腺PA、

AL 及MT 具有鉴别诊断价值[3]。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腮腺3 种常见肿瘤及周边 腺体的CEUS动态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出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进行定量对比分析,以便发现PA、AL 及MT 三者达峰方式、达峰强度及消退方式,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在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口腔外科住院腮腺肿瘤73 例患者进行研究。男∕女比例为44∕29,年龄19 ~88 岁、平均(54.6 ± 15.3)岁,肿块最大直径7 ~52 mm、平均(25.3 ± 9.6)mm。所有患者均心 肺功能正常、无干燥综合征等涎腺弥漫性疾病、无放化疗等病史。检查后1 周内 的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 1.2 仪器与方法仪器选择Philips IU22 超声诊断仪,探头型号L9-3,频率范围 3 ~9 MHz。造影剂选择经注射5 mL 生理盐水后振荡配置成的Sonovue (Bracco,意大利)悬浮液。所有患者均于签订超声造影知情同意书后采用仰卧位、保持平静呼吸、禁言、禁动,充分伸展患侧颈部。对肿块进行扫查,选定血流丰富、边界清晰且能显示部分正常涎腺组织的切面后进行CEUS(MI:0.06)。 待准备就绪,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2.4 mL,存储90 s 以上动态图至超声诊断仪上。对于多发肿块者,取其中单切面可完整显示肿块全貌、面积大于感兴趣区、且增强强度最强的肿块纳入研究。 1.3 图像分析观察动态造影图像然后启动超声诊断仪自带QLAB 分析软件,于肿 块内及周边腺体内各选择一个感兴趣区(感兴趣区的面积约0.5 cm2,位置选择增强最明显处、并避开无增强区、钙化及大血管),自动绘制TIC,然后记录和比较肿块及周边腺体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达峰强度(peak intensity,PI)及峰值半降时间(the 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TFP)。高、等或低增 强分别指肿块PI 大于、等于或小于周边腺体PI;快、等或慢进和快、等或退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