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新闻作品赏析

普利策新闻作品赏析
普利策新闻作品赏析

普利策新闻作品赏析

2008221102200129

徐婷婷

新闻奖在普利策众多奖项中占有较大比重始于1916年,最初,只设四项奖即公众服务奖,最佳新闻报道奖,最佳新闻写作奖和新闻史奖,现已扩大到14项。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现在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最高奖项,它几乎囊括了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德国鲁尔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海因茨·杜特里希·非吉尔所言:“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本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将能够品尝玩味这种经常是令人激动的和信息量丰富的读物之价值所在。”

我要说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人性化,在普利策这里你能感到新闻不只是书本上所说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不是为了单纯叙述新闻,而是是新闻中有意无意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而且这些倾向都是正义的倾向、人道主义的倾向,还原了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气概。他们深知,发生了新闻的主角是人,看新闻的人也是人,他们更看重这件新闻背后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新闻是载体,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但这并非黄色新闻的庸俗的煽情主义,而是赞扬和肯定新闻中的珍贵事迹,揭露和贬斥新闻中的人的恶劣行径,真正起到贬恶扬善,舆论监督的功能。如“炮声又隆隆响起,凝聚着举国的哀悼,他回家了,这位无名战士,将在他的土地上长眠”。感觉这简直不像是一篇新闻报道,倒像是一篇哀悼这名士兵的文章,然而这种写法也有它的感性的合理性,让人并不感到突兀。

其次是它的故事性,在普利策新闻作品中无一不是以故事叙述的,有故事发生的详细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有时还写到这件事引起的影响,例如,《伯德成功飞越了南极》作者却绘声绘色地把飞越中遇到的困难,伯德如何以超凡的毅力和智慧冷静处理,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伯德中校不断地看偏流计,以便确认下面表层的地貌”“为了飞行的这一段骂驶的准确性突出地体现出来,借助于指南针,中校准确地找到阿克塞尔,海伯格冰川的位置、、、、、、”“即使这样,飞行仍崎岖艰难。因为在冰川狭窄的入口处,阿曼森上尉曾在这里爬升以向极点进发,但是旋风把飞机抛来抛去打转、、、、、、”这种以情景再现方式描绘出当时情形更生动有趣、直观,也让人更能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所报道的事了解得更深刻。而报道中的人物一个个呼之欲出,有着鲜明性格特征,事件层层推进,有时一波三折,有时新颖独特,令人欲罢不能,这种写法遵循读者的阅读习惯,使报道看起来清晰明朗。再次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语言或幽默,或排比,或缠绵悱恻,或慷慨激昂,比如《新泽西州立螝狱是罪恶滋生的地方》中有一段如下:

“事实是:2人,3人甚至是4人被关押在同一牢房,这是违法的

事实是:这里没有土牢,犯人螝禁在内,一日只供两次饮食

事实是:关在地牢里的犯人被钉在墙壁的鐐锁得紧紧的

事实是:犯人在地牢里每关一天,其弄期反而增加一天

事实是:这里女犯和男犯关在一起,4号侧楼的第55号牢记誻为这个目的而特设的总共用了十四个“事实是”,这些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气势陡增,如黄果树瀑布巨大水流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又如无声的控告,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再如《“我一刻也松动”》中讲述在敌人水域的一艘潜艇上,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一位药剂师副手成功地为一个士兵切除阑尾的手术的故事,“泡在鱼雷里取出的酒精中的橡胶手套现在了年轻“大夫”手上,由于手指太长,橡胶的末端被撑得很薄,“你看起来像米老鼠,大夫”一个旁观者说,在棉

纱布后面,利普斯笑了”这些描述某种程度上说属杜撰,然而这种杜撰并不是影响事件整体的真实性,反而使整个事件更加真实的错觉。

再次是隐喻性和象征性。在一般人看来,维护本国的内外政治路线,宣扬本国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永远是记者和作为记者“裁判”评选人聚会中新闻的共同标准,普利策新闻奖评奖标准也不例外。然而,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不仅仅靠简单的说教与演绎,而是手法,巧妙地,隐匿地表达某种价值取向,这种手法一方面可保护媒体本身,另一方面加深了它的思想深度,使之更可读,耐读,如《每星期四的反叛》中“辛得雷拉县在美国是独一无二的,它既无合并而成的城市,亦无电报线路和铁路”暗示辛得雷拉县的贫困的紧急状况。又如“加利福尼亚州是否会削减在星期四反叛时担任杰斐逊州临时州长的加州参议员伦道夫·柯里尔的工资呢?杰斐逊州审计长,尤里卡的殡业者霍默·伯顿在周四付钱给谁?螝时财政部长海因·拉斯用这些钱做什么?”用这些一系列问句表明政治背后所涉及的经济利益;“他们真正杨要做的是给州长一次机会,让创新版乡村用地通过铜矿区的路走一遭,让,那些人这里通过的卡车为什么总会翻下山去,”隐示那里矿工条件恶劣,常发生安全事件,矿工驝情况非常不满的情绪。

普利策新闻奖还有许多是什得我们挖掘和学习的地方,比如它的通俗性,题材重大报道详尽,视角独到,等等,当然也免不了它的局限性,比如内容细节真实度不够,有时主观色彩过浓,我们要将它的优点进行本土化改造后学习,也要去其糟粕,保证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

从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不同角度地报道,对不同事件的报道中,我也在思考,对于一件事,如果我是这个记者我将从什么角度来报道。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也得出了几点经验,我将它们概括为:有时,我们需要站在新闻当事人的角度考虑整个新闻;有时我们又该以旁观塲角度看待它,真实记录;有时我们又要站新闻事件上面,以俯瞰角度,挖掘各件新闻之间的联系;有时,我们又丫在新闻背后,发现背后涉及到的各种利害关系,进而更深入地掌握新闻的真实。然而新闻人最贵有的不是发现新闻,而是在某些重大的可能发生的悲痛事件发生之前,就提醒人们,杜绝悲痛事件的发生。这个“之前”是新闻人最难做到的,人贵有先见之明,但这也是我们所有新闻人一致追求的目标和素质。

【推荐下载】新闻图片赏析-范文模板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新闻图片赏析 篇一:优秀新闻图片评析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析 11新闻一班彭雪峰 201X02030132 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需要至少两个方面要素 的完备,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即摄影的基本造型元素,包括构图、用光、色彩、角度、瞬间的抓取等;其次是意境的表现,也就是寓于摄影作品之中的新闻表 达以及人文思考。新闻摄影作品既需要具备美感,又要表达一些直观的是具有 冲击力的新闻诉求。这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对摄影器材、场景有足够的应 变经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新闻摄影表达的人文判断,也就是常说的 摄影师的“眼力劲”。下面我们通过对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赏析来试图探 索新闻摄影的窍门。 1. 图片运用三分法的构图原则,人物主体突出,让观赏者一眼就能抓住图片的视觉中心。三分法简单直观的构图特点使图片表达鲜明。骑着自行车的男人打 着伞在积水没过半个车轮的马路上艰难行进,人物,暴雨,马路积水在画面中 和盘托出,简明易见。 2. 摄影师在拍摄时使用低速快门,通过移动照相机位置的方式使镜头中心跟随人物,因此使得图片背景出现运动模糊,而人物主体却清晰无误。运用这种方式,背景看上去在往后倒退,表现出人物的运动。 3. 图片的表意比较明确,摄影师抓住水漫过车轮的街面、艰难前行的市民的意象来表现暴雨的强度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久,以至于马路上的积水足以漫过大 半个车轮。同时,图片中人物的出现也说明连续的暴雨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 了许多困扰。无论是于技法还是于新闻特性,这张照片都足以吸引人们 的眼球。 1. 图片运用的是汇聚线条构图法,通过拍摄街道向远处汇聚的画面,给人一种空间上延伸的感觉,聚焦点放在画框之外,也增添的观赏趣味。在这张图片中,拥堵的车辆组成的冗长线条也成为汇聚点之一,让人觉得拥堵车辆一眼望不见头,突出地表现了城市街道的堵车盛况。

摄影艺术赏析考试作业 附答案

摄影艺术赏析考试作业(从第五讲到第十讲) 第五讲平凡中的不平凡——静物摄影 1. 单选题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奖,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的摄影家是: A. 哈罗德.费因斯坦(Harold.Feinstein.) B.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Paolo.Barbieri) C.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 D.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 2. 单选题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创造了许多花卉摄影经典之作的女性摄影家是: A.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Steichen) B. 曼.雷(Man.Ray) C.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Cunningham) D.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Paolo.Barbieri) 3. 单选题以下哪位摄影家发明了“中途曝光法”: A. 曼.瑞(ManRan) B.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 C. 巴拉瑞.诺法雷(Balara.Norfleet) D.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 第六讲最美的美——人体摄影 1. 单选题最早的人体照片是: A. 《圆环》(又名《蒂娜的裸体》) B. 《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又名《一个被淹死的男人》) C. 《安格尔的小提琴》

D. 《变形》 2. 单选题以下哪位摄影师拍摄了最早的人体照片: A. 伊莫根.坎宁安 B. 菲利普.哈尔斯曼 C. 弗兰克.霍华特 D. 希波利特.巴耶尔 生命的赞歌——生态摄影 1. 多选题被并称为世界摄影三大奖项的是: A. .世界野外摄影比赛大奖 B.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C.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D. 世界科技摄影比赛大奖 2. 单选题出版画册《追寻藏羚羊》,并最终让藏羚羊保护问题得到了社会关注的我国摄影家是: A. 罗红 B. 陈复礼 C. 奚志农 3. 单选题被授为“气候英雄”的中国生态摄影家是: A. 罗红 B. 陈复礼 C. 奚志农 4. 单选题出版世界最畅销的野生动物画册——《塞伦盖蒂:非洲平原的自然法则》的摄影家是: A. 保罗.斯梯瑞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95813124.html,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作者:魏婷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中近22年获奖作品中的256篇灾难性报道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获奖作品对各类灾难报道时倾向性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灾难报道;倾向性 作者简介:魏婷婷(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1 一、样本选取 中国新闻奖自1990年至今已评选22届,本文从4780篇获奖作品中选择其中的灾难性报道共计225篇作为分析样本。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至今已评选90余期,为便于对比,选取1990年至2012年22届322篇获奖作品中31篇灾难性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中对灾难报道分为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疾病疫情、重大事故的报道,这四项分别包括:①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洪水、旱灾、滑坡、泥石流等;②交通事故:影响较大的重大交通事故;③疾病疫情:影响范围广泛的大规模疫情;④重大事故:火灾、矿难、放射性物质伤人、重大污染伤人等。本文未将战争、政治冲突等事件囊括入灾难报道。 二、分析与结论 (一)从灾难性报道在两项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所占比例看其对灾难报道的重视程度 统计得出,中国新闻奖4780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225篇,占到4.707%的比例。普利策新闻奖最近的22届的322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有31篇,占到9.627%的比例。 对比得出,普利策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较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比例较大,且普利策新闻奖专门设置有突发性新闻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这两项针对突发事件和战争报道的奖项。相较而言,普利策新闻奖比中国新闻奖更重视灾难性报道。

普利策新闻奖公众服务奖作品赏析教学教材

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公众服务奖作品赏析 《血汗海鲜》 ——美联社报道 壹 缅甸奴工坐在牢笼里,透过生锈的栏杆向外张望,他们藏身的热带小岛,距离他们的家乡有数千英里之遥。 就在几码开外,几名工人将奴工捕获的海鲜装船,它们将进入美国的大超市、餐馆,甚至宠物商店的供应网络。 然而,因被怀疑有意潜逃,8名男子被囚禁起来,他们是可能有胆子逃跑的奴工。他们居住的空间逼仄狭小,甚至不够供他们躺下。他们每天只吃得上几口咖喱饭,食不果腹,被困在这个牢笼中,直到他们被迫登上下一艘渔船重返大海。 “我只是告诉船长,我已经忍无可忍,想要回家。”觉奈(Kyaw Naing)对着同情奴工者偷运到岛上的美联社摄像机说,他深色双瞳里满是恳求。“下一次渔船停靠时,我就被立即关了起来。”他神情紧张,生怕附近的看守听见。 在本吉纳岛及周边海域的印尼海岛村镇,数百名被困男子代表着海鲜行业企业与国家之间纵横交错网络中最令人绝望的一环。这种复杂的

连接网络将海鲜捕捞者与消费者分离,掩盖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你吃的海鲜可能来自奴工之手。 美联社采访的男子大部分来自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缅甸。他们经由泰国被带到印尼,被强迫从事捕捞作业。他们的渔获被运回泰国,汇入全球供应链。 “血汗海鲜”出现在一些美国主要零售商店的供应链中,如克罗格(Kroger)、艾伯森(Albertsons)、喜互惠(Safeway)、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最大的食品经销商西斯科。也可以在一些最流行的品牌罐装宠物食品,包括花式盛宴(Fancy Feast)、喵混合(Meow Mix)和爱慕思(Iams)的供应链中发现它们的身影。它可以是高级餐厅的鱿鱼,加州寿司卷仿蟹肉,或是打上品牌专卖店商标的冷冻鲷鱼包,就这样“血汗海鲜”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在长达一年的调查中,美联社采访了逾40名奴工以及前奴工。美联社记录了一艘装运奴工渔获的大型货船的海上之旅,通过卫星跟踪它至一处满布砂砾的泰国港口。船靠岸后,美联社记者跟踪发现,装载海鲜的货车用四个晚上,将它们运往几十家工厂、冷藏库以及该国最大的鱼产品市场。 这些“血汗海鲜”在泰国的加工厂等很多地方与其他鱼类混合。美国海关记录显示,有几家这样的泰国工厂将鱼产品运往美国,它们也销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作者:————————————————————————————————日期: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新闻学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胡然 【摘要】普利策新闻奖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在全美甚至全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本文从分析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的选题入手,对社论奖作品的选题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到美国优秀社论的优点,以资借鉴。 关键词普利策社论奖选题 自1917 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以来,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就被誉为是“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它不仅仅囊括新闻类作品,还包括文学、历史、音乐、戏剧等诸多奖项,但其中新闻类奖项占比例最大,影响力也最大。它们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几乎囊括了20 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引起了世界极大的关注。普利策新闻奖检验着美国主流报界,催生出新的报道观念,同时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进行观照和反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突出的贡献。普利策获奖社论更是秉承诉诸理性、公平正义的原则,对美国国内以及涉及美国的国际事务进行讨论,选题大到政治,小到家庭,全面展现了美国的关注点。研究普利策获奖社论的选题,对于研究普利策奖,窥见美国全貌,理解美国新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本土性 普利策获奖社论在选题上展现了极强的广泛性,大到讨论战争(1917WarHas Its Compensations),小到探讨是否应该订立法律废止大腿舞(1999 Donacute;t stopfree speech, just enforce the laws),严肃与轻松并存,在选题范围上并没有限制。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选题广泛,普利策获奖社

普利策新闻作品赏析

普利策新闻作品赏析 2008221102200129 徐婷婷 新闻奖在普利策众多奖项中占有较大比重始于1916年,最初,只设四项奖即公众服务奖,最佳新闻报道奖,最佳新闻写作奖和新闻史奖,现已扩大到14项。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现在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最高奖项,它几乎囊括了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德国鲁尔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海因茨·杜特里希·非吉尔所言:“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本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将能够品尝玩味这种经常是令人激动的和信息量丰富的读物之价值所在。” 我要说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人性化,在普利策这里你能感到新闻不只是书本上所说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不是为了单纯叙述新闻,而是是新闻中有意无意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而且这些倾向都是正义的倾向、人道主义的倾向,还原了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气概。他们深知,发生了新闻的主角是人,看新闻的人也是人,他们更看重这件新闻背后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新闻是载体,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但这并非黄色新闻的庸俗的煽情主义,而是赞扬和肯定新闻中的珍贵事迹,揭露和贬斥新闻中的人的恶劣行径,真正起到贬恶扬善,舆论监督的功能。如“炮声又隆隆响起,凝聚着举国的哀悼,他回家了,这位无名战士,将在他的土地上长眠”。感觉这简直不像是一篇新闻报道,倒像是一篇哀悼这名士兵的文章,然而这种写法也有它的感性的合理性,让人并不感到突兀。 其次是它的故事性,在普利策新闻作品中无一不是以故事叙述的,有故事发生的详细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有时还写到这件事引起的影响,例如,《伯德成功飞越了南极》作者却绘声绘色地把飞越中遇到的困难,伯德如何以超凡的毅力和智慧冷静处理,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伯德中校不断地看偏流计,以便确认下面表层的地貌”“为了飞行的这一段骂驶的准确性突出地体现出来,借助于指南针,中校准确地找到阿克塞尔,海伯格冰川的位置、、、、、、”“即使这样,飞行仍崎岖艰难。因为在冰川狭窄的入口处,阿曼森上尉曾在这里爬升以向极点进发,但是旋风把飞机抛来抛去打转、、、、、、”这种以情景再现方式描绘出当时情形更生动有趣、直观,也让人更能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所报道的事了解得更深刻。而报道中的人物一个个呼之欲出,有着鲜明性格特征,事件层层推进,有时一波三折,有时新颖独特,令人欲罢不能,这种写法遵循读者的阅读习惯,使报道看起来清晰明朗。再次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语言或幽默,或排比,或缠绵悱恻,或慷慨激昂,比如《新泽西州立螝狱是罪恶滋生的地方》中有一段如下: “事实是:2人,3人甚至是4人被关押在同一牢房,这是违法的 事实是:这里没有土牢,犯人螝禁在内,一日只供两次饮食 事实是:关在地牢里的犯人被钉在墙壁的鐐锁得紧紧的 事实是:犯人在地牢里每关一天,其弄期反而增加一天 事实是:这里女犯和男犯关在一起,4号侧楼的第55号牢记誻为这个目的而特设的总共用了十四个“事实是”,这些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气势陡增,如黄果树瀑布巨大水流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又如无声的控告,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再如《“我一刻也松动”》中讲述在敌人水域的一艘潜艇上,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一位药剂师副手成功地为一个士兵切除阑尾的手术的故事,“泡在鱼雷里取出的酒精中的橡胶手套现在了年轻“大夫”手上,由于手指太长,橡胶的末端被撑得很薄,“你看起来像米老鼠,大夫”一个旁观者说,在棉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作品精选

布列松摄影生涯简介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 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 埃·布列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 年生于法国塞纳一马恩省。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 术,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但未毕 业。在这段时间里,他有过一架布朗尼照相机, 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 纪念相册。不久,假期结束之时他才开始认真地 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从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 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 约的秘密》、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 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电影的影响,加上 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并为他们的摄影作 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影艺术的信念, 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然而,布列松先生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当时,22岁的布列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但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年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1932、年,他第—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在1936 年至1939年期间,布列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列松先生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越狱后,他在1 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在1944只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 1946年,布列松在美国渡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1947年,布列松同罗伯特·卡帕,戴卫·西摩·奇姆,以及乔治·罗杰创办了“麦格南”(Magnum)图片通讯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同类组织之一。布列松于1966年脱离该社。经他本人同意、仍由该社保存和经营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列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百度)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百度)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实记录蒋(百度)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52年至1953年,布列松在欧洲工作。1954年。布列松作为东西方集团关系解冻后被苏联接纳的第一个摄影家访问了苏联。1958年至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列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三个月。1960年,布列松先生去古巴访问并进行摄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触动心灵的瞬间” ——浅析新闻摄影作品《热身》 班级:10新闻学号:姓名:刘璐 在2013年2月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来自我国浙江日报图片中心摄影记者储永志拍拍摄的照片《热身》荣获本届“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在本届赛事中,我国共有四幅摄影作品获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对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今年, 荷赛调整奖项, 把体育类分成体育动作类和体育特写类两个类别。我国记者一举拿下体育动作类单幅二、三等奖。荷赛组委会对该类别的最新定位是:“指在主要运动项目或高级别竞赛中捕捉到的关键时刻体育动作类单幅照片”讲究的就是瞬间性,用摄影大师布列松的话就叫“决定性瞬间”,瞬间的精彩是该类的王道,储永志的《热身》就是这个类别的代表作。 这幅照片拍摄于7月10日的浙江省嘉兴市少体校体操训练馆,画面内容简明易懂,就是一群体操小选手正在做训练前的热身活动。看似最普通不过的一个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储永志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拍摄手法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给人心底带来深深的震撼,让人过目难忘。 一队男孩在台边压腿,一个女孩在台上跳跃。作者采用俯拍视角,将这两个毫无关联的训练内容拍进同一画面,形成了有趣的情景。俯看之下,整个队伍如比赛中的赛艇,双腿犹如双桨,形成一条条平行又对称的竖线条。地板台布颜色以及队列本身又形成数条平行的横线条,线条规则排列,成悦目的形式美感;远处,一个女孩在练习跳跃,双腿箭步伸展,双臂十字展开,姿态十分优美地从画面的右上角“飞”向左下角的瞬间,形成有形线条(伸展的双腿)和无

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的特点

学习借鉴他人作品 当你浏览或者评论一幅摄影作品时,表面上看是在品评作者,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全面的、客观的评价摄影作品,不仅是在帮助作者,而且还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当你能够迅速地指出一幅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时,已经距离一名成功的摄影师不远了。面对相同的影像,每一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建议你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鉴赏一幅作品。 1、第一眼的视线落在主体上了吗?主体位臵对构图有什么样的影响? 2、吸引我视线的是什么?(整体色彩?局部特征?) 3、我的视线下一步还要转移到哪里?为什么? 4、主体成像清晰、曝光正确吗?虚焦并非正常曝光是否有必要? 5、背景聚焦清楚、曝光正确吗?如果不是,对作品的影响有利还是不利? 6、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自然真实吗?如果不是,对作品的影响加分还是减分? 7、图片所表达的视觉效果能够体现主题吗? 8、剪裁和拍摄时,改变一下比例、变化一下拍摄角度会不会更好? 9、你的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吗?你的结论会被其他人接受吗?摄影作品是人拍摄的,对作品作出评价的也是人,以

时机地抓拍下来。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这个道理。有专家说:“新闻摄影构图的题材和真实性原则决定其多在运动状态下构图,少在静止状态下构图;多在抓拍中构图,少在摆拍中构图;多以人物为构图对象,少以景物为构图对象的特点。只有认识并抓住这些特点构图,才能拍出货真价实的新闻图片,才能展示画面的新闻特色。” 另外,一个新闻事件,通常我们可以尝试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来表现。摄影本无定法,所谓“摄影构图”是人们根据成功摄影作品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实践经验进而上升而成的“理论”。总之,当你熟练地掌握了相机的技术后,请不要被技术所迷惑,因为内容比技术更重要!除了可以把摄影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外,摄影更是一种思考、一种训练、一种观察社会的方法!不要把摄影想得太复杂,但也不要把摄影看得太过简单。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09年6月16日,德黑兰,大批伊朗总统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走上街头进行反政府抗议活动。断续的骚乱一直持续到09年末尾,最新进展是12月7日,8所伊朗大学的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与警方爆发了冲突,最终军警向学生开枪。 这是一张抓拍的新闻照片,拍摄者采用的是自然光下拍摄,大全景构图。照片的重心是位于左侧黄金分割点处的火光,前景是奔跑的学生,后景是浓烟笼罩的城市建筑。摄影者注重画幅中的斜线、直线交错,注意光、影的分布。 这张照片旨在体现骚动与混乱,摄影师的照相机不撒谎,它只是忠实的记录了12月7日这天发生的事件的一个瞬间,至于穆萨维的支持者和军警谁对谁错,从这张照片上是无从判断的,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摄影师在拍摄时也是迷茫的,所以他没有选择拍摄人们的面部表情,而是捕捉背影。这些学生奔向的是火光与烟雾,不是太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快门控制拍摄的近景处呼喊男子的表情是不能被识别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不想让政府当局看清这个学生的面容,是一种中立、保护态度。 摄影术是瞬间的艺术,这张图片更多意义上来讲是瞬间的历史。它可以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伊朗持续了半年“选举事件”的一个侧面。照片中最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信息。看到这张照片,人们无从判断这火是怎么来的,究竟是军警扔的燃烧弹,还是示威游行的学生们纵火焚烧的政府官员头像的海报但是,读者们都能看出这火是一种征兆,是冲突不断升温后燃烧起来的,是伊朗内政中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它是一种自由的象征,象征学生们对政府选举的质疑,象征人们对公平公正的渴望,燃起的是人们的希望,所以照片中的人们都奔向那里。也许这火是一种邪恶的元素,学生们被利用,然后无理取闹,破坏了伊朗人们安定的生活,浓烟笼罩在城市上空,就像一个不安定的魔鬼一直徘徊在德黑兰上空,阻挡光明前进的步伐。 由于摄影师所站的位置,整幅图片在色彩方面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左侧偏蓝,象征着冷静与自由;右侧在火光的反映下偏红,预示着血腥与争斗。静止的建筑在画中因人物的运动显得也不安定了,有一种岌岌可危的感觉。 新闻摄影重在抓拍,抓拍要注意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作者抓拍的这个瞬间,信息量充足,几乎不具有主观倾向性,只是向人们客观陈述了冲突升级后的骚乱,具有强烈的新闻意识。

1月全国自考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摄影试题 课程代码:00659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大众传播活动可以分为视觉传播、听觉传播和_______________传播三种形式。 2.摄影术诞生于_______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___国。 3.在第31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杨绍明拍摄的_______________获得了新闻人物系列照片的三等奖,实现了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参加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零的突破。 4.从感色性能上分,黑白感光片有_______________、分色片、_______________三种。5.正确的曝光方法就是根据_______________来控制曝光量。 6.滤光镜的因数主要决定于滤光镜本身的颜色和_______________。 7.用延长显影时间来提高胶片感光度的方法,有一个极限,一般显影时间的延长不得超过原时间的_______________倍。 8.新闻摄影采访的特殊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新闻摄影采访是_______________的采访。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北平最后的一瞥》的作者是()。 A.布列松B.王小亭 C.吴印咸D.芬顿 2.每相邻两级光圈系数之间的关系是()倍的关系。 A.一B.二 C.2D.1/2 3.配制黑白显影液时,水温应在()℃左右。 A.52 B.20 C.10 D.100 4.不能单独报道新闻的新闻摄影体裁是()。 A.图片新闻B.专题性摄影报道 C.特写摄影报道D.插图照片 5.根据选择的光圈值给出快门值的自动曝光方式称为()。 A.光圈优先式B.快门优先式 C.程序自动式D.双优先式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842年5月5日,()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 A.达盖尔B.尼普斯 1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word版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_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分析 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在文字绝对垄断报纸版面的时代,新闻图片不仅非常“弱小”,而起数量少得可怜。这与中国文化界长期的传统有关,从古到今,中国文人讲求的是“诗言志、文言志”,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才华是看这个人文章写得怎么样,而不是看你画画。而报纸的出现,为文人们提供了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文字在报纸中占据了主角。加之摄影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是20 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所以,摄影在新闻传播中长期处于“配角”的尴尬位置。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当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1990 午8 月,当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究会在银川举行的时候,与会者第一次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达成了共识,即从“银川会议”开始,“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才开始真正从一种思路变为全国报纸的实践。可以说这是一次报纸的改革,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报纸这一传播媒介选择了摄影作为新闻传播的工具,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功能。 1999 年文艺批评家杨小彦先生在位《天涯》等刊物撰写的三篇文章中,率先使用了“读图时代的到来”这样一种提法。现代社会,图片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报纸杂志中、公交车内、道路两旁,超市里的日用品包装上都有精美的考究的美图,人类生活可谓进入了“读图时代”。

《新闻摄影学》对“读图时代”这样定义,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摄影在新闻传播中如鱼得水,体现出其在新闻中的巨大价值。 英文摄影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 phos(光线)和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在玛丽·维纳·玛丽亚(Mary Warner Marien)的《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 年至1990 年间的文化史》中说道“摄影没有单一、清晰的前身,部分原因在与摄影的多种用途不能用统一的定义界定,其困年也许表现在编写它的史前史与历史时所遇到的麻烦上,摄影的诠释主要是依据18 世纪思潮中反复陈述的有关自然性和独创性的复杂观点。在摄影语言中没有一种预备性的原型,如果摄影主要被定义为创造多个副本的手段,那么它的先驱可能在印刷媒体中找到,例如木刻和版画。如果将摄影定义为能精确复制可观察到的现实手段,那么它的选取可能被定义为依据在一个更宽泛的视觉甚至是语言上的光学经验的语言系统中。当把摄影的复制性与精确性都纳入定义时,寻求摄影术的途径可能要到魔术与幻影里去了。

《新闻摄影》教学参考书及相关网站

教学参考书: 林路:《西方摄影流派与大师作品》,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夏放:《摄影艺术概论》,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阮义忠:《当代摄影大师》,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阮义忠:《当代摄影新锐》,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顾铮:《经典摄影赏析》,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 巩志明:《中国当代摄影家解读》,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 齐洁爽:《新闻摄影传播学》,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理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延百亮:《现代新闻摄影》(第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李培林:《现代新闻摄影-博弈图像时代》,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徐忠民:《新闻摄影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吴建:《新闻摄影教程》,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版 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张蔚飞:《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汤天明:《摄影艺术概论-超越瞬间》,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曾璜、任悦:《图片编辑手册》,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肯尼斯?科布勒:《美国新闻摄影教程》,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甘险峰:《中国新闻摄影史》,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 特伦斯?莱特:《21世纪新闻摄影人生存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佳影在线:《数码摄影黄金构图法则成功构图300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葛新德等:《新闻图片剪裁50例》,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陶明:《瞬间?幕后:新华社记者陶明百幅新闻照片聚焦》,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吴国方:《新闻摄影实例谈:一个记者30年的探求与感悟》,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冉玉杰、冉静:《专题摄影:用图片叙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摄影网站 PART 01 专业摄影 1. 美国国家地理 世界上最大的人文地理杂志,其网站有大量精美图片和咨询 https://www.360docs.net/doc/395813124.html, 2.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官方网站,主要介绍国内外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395813124.html, 3. 纪实影像 美国加州的一家自然摄影网站,内含大量的动植物摄影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395813124.html, 4. 中国风光摄影网 中国人自己的风光摄影组织,包括器材知识、图片展示、摄影交流等板块 https://www.360docs.net/doc/395813124.html, 5. 山脉图像 英国一家专门拍摄山脉的摄影网站,含有大量全景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395813124.html,

叙事学视野中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

叙事学视野中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 方毅华贾新 2013年03月11日14:4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内容摘要】本文以1979年至2011年32篇获奖特稿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四个叙事要素入手,试图发掘并归纳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若干叙事策略及叙事技巧,以期对国内特稿写作提供启示及借鉴。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叙事学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增设特稿写作奖,自此,特稿在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从新闻理念来看,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反映的是美国乃至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是我国了解西方世界主流价值观的一个窗口。从新闻写作来讲,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被公认具有“富有人情味”、“关注弱小”等特点,叙事纯熟,堪称叙事学研究范本。 何谓“特稿”?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叙事,简言之即讲故事,它的本质是一种交流行为,这就必然包含行动主体、客体与受体,对应在叙事这一行为中,即为叙事主体、叙事客体与受众。下面笔者将分别从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一、叙事主体:多重叙事者 1.多种叙事者,多重叙事功能 一方面,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由多种叙事者共同完成的,这是因为新闻是过去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记者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对一切了如指掌,因此,记者需要借力于新闻当事人、相关知情人和权威人士等共同叙事,传递信息,让新闻报道无限趋近真实世界。换个角度思考,正是由于作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需要作者在同一篇报道中,分情况充当公开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或缺席的叙事者。 另一方面,多种叙事者,又分别承担着多种叙事功能。缺席叙事者可以让报道看起来更加客观、形象,常见于对话等场景;隐蔽的叙事者除却上述优点,还可以起到较好的过渡作用;而公开的叙事者则承担起当事人、相关人无法呈现的资料表述以及背景资料等功能。其中,隐蔽的叙事者与缺席的叙事者的作用基本一致,担负着叙述、交流和证实功能;而公开的叙事者通过直接“发声”,表达当事人、知情人、权威人士等等都不能够或不足以表达作者所想要让受众了解的信息或情感,主要承担干预、说服功能。 较之国内特稿,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中,叙事者扮演的角色更为多样,这一点之前也有国内学者进行分析验证。如艾达在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奖特稿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考察结果: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普利策获奖者的角色则丰富多样,作者在新闻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是旁观者、调查者、参与者,也可能是亲历者。[1]当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时,作者可以运用隐蔽的叙事者或缺席的叙事者这一身份进行叙述;但当作者扮演的是调查者、参与者、亲

对一幅摄影作品欣赏与赏析

要做到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欣赏与赏析,首先应该需要摄影的艺术特征。 1892年创刊号的《斯汀迪奥》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摄影艺术的诞生》的文章,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殿堂。摄影艺术有着他特有的性质。 首先,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在意识上,摄影更趋向于客观。摄影家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 其次,摄影的时间性。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简述的淋漓尽致。他提出:“摄影主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因此,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注意。 再次,摄影与机遇也体现于好的摄影创作之中。这需要摄影者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成都及预见能力。 第四,再现细节。摄影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 第五,摄影家根据相机的曝光速度进行创作,产生真是与虚幻的效果,从而表达摄影家的思想和想法。 第六,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 对摄影作品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了解摄影技术知识是欣赏摄影作品的基本条件。其次,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解读能力。对一幅摄影作品的光线、色彩、透视、影调、清晰与模糊的解读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欣赏做好铺垫。但很多摄影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却并非画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要求我们在更深的层次去探寻。第三,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解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从而更好的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第四,建立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认真体会摄影作品的思想,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达到欣赏摄影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要对一幅摄影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摄影作品的拍摄主题。只有首先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明确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立场,进而体会到作品的价值及对社会的影响,确定其思想品味的高低。其次,分析摄影作品的表现技巧,读懂摄影家运用的摄影技巧所表达的思想目的,继而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对一幅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课分为读图、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解读创作者、再回到读图;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含大量信息的平面,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分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拍的是什么。拍摄的主体是什么,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理、色彩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织画面。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则都是为拍摄主体服务的。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前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虽然

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案例十二 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一、荐语 新闻摄影的内容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会议摄影、领导活动摄影和活动摄影。本讲将采取实例解析的方法,谈谈这三类最常见的新闻摄影。 一、会议摄影 【图1】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一:一维会场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会议问题照片,整个会场缺乏空间感,似乎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我们称之为“一维会场”。

【图2】解决方案:更上层楼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更上层楼”,到高处俯拍。必要时,脱掉鞋子,站在会议代表坐的板凳上去拍。 【图3】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二:曝光不均

这是在会场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图片,让编辑很为难。即使要后期花气力调整,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图4】解决方案:慎用闪光 解决方法有二:一是传统相机选用快速胶片或将数码相机调到感光度范围中的最高档;二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必须用闪光灯时,尽可能采用多个闪光灯同步闪光的方法。

【图5】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三:难识庐山 这是会议人物拍摄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人物低着头,真可谓‘难’识庐山真面目。 【图6】解决方案:耐心等待 耐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方。往往发言者开头时、问题间和结尾处机会最多。

【图7】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四:记录不全 本来可能是幅完整的图片,但由于会议横幅中缺少了两个字,而留下遗憾。 【图8】解决方案:找准角度 解决这类问题,只要心中有整体,后退一步、登高一点、左右挪一挪就成。

二、领导活动摄影 【图9】领导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一:形象走偏 这是我们常见的领导活动的图片,看似领导在很显著的位置,但他却常常给拍摄者小半个脸,甚至是后脑勺。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

“触动心灵的瞬间” ——浅析新闻摄影作品《热身》 班级:10新闻学号:姓名:刘璐 在2013年2月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来自我国浙江日报图片中心摄影记者储永志拍拍摄的照片《热身》荣获本届“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在本届赛事中,我国共有四幅摄影作品获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对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今年, 荷赛调整奖项, 把体育类分成体育动作类和体育特写类两个类别。我国记者一举拿下体育动作类单幅二、三等奖。荷赛组委会对该类别的最新定位是:“指在主要运动项目或高级别竞赛中捕捉到的关键时刻体育动作类单幅照片”讲究的就是瞬间性,用摄影大师布列松的话就叫“决定性瞬间”,瞬间的精彩是该类的王道,储永志的《热身》就是这个类别的代表作。 这幅照片拍摄于7月10日的浙江省嘉兴市少体校体操训练馆,画面内容简明易懂,就是一群体操小选手正在做训练前的热身活动。看似最普通不过的一个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储永志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拍摄手法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给人心底带来深深的震撼,让人过目难忘。 一队男孩在台边压腿,一个女孩在台上跳跃。作者采用俯拍视角,将这两个毫无关联的训练内容拍进同一画面,形成了有趣的情景。俯看之下,整个队伍如比赛中的赛艇,双腿犹如双桨,形成一条条平行又对称的竖线条。地板台布颜色以及队列本身又形成数条平行的横线条,线条规则排列,成悦目的形式美感;远处,一个女孩在练习跳跃,双腿箭步伸展,双臂十字展开,姿态十分优美地从画面的右上角“飞”向左下角的瞬间,形成有形线条(伸展的双腿)和无形线条(朝向、视线和运动方向) 相结合的对角线构图,产生极强的动感效果,与画面下部列队压腿的静态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相互衬托”,整个画面有矛盾、有冲突,也有和谐、有统一,这是构图的最高境界。 俯瞰的视角,在充分展示画面每个形象位置关系的同时,也使得画面产生一定程度的视觉误差。搭在舞台边沿的红色台布削弱了舞台的高度, 压腿的男孩们仿佛是伏在地板上劈叉;剐眠的女孩恰好处在台布浅颜色的背景上,纵向的空间

普利策新闻奖近十年评论奖获奖作品研究

普利策新闻奖近十年评论奖获奖作品研究 【摘要】:由美国著名报业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命名的普利策奖涵盖了文学、历史、音乐、戏剧等诸多领域,其获奖作品被认为是“美国最优美的文字和最负责任的写作”。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其中比例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一大奖项,对于美国新闻界、新闻事业甚至于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检验着美国主流报界,更标志着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众多的新的新闻报道观念,从而使美国新闻作品走出美国,影响世界。在多项普利策新闻奖中,评论奖因其对公众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深受业内关注,地位相对特殊。纵观普利策评论奖获奖作品的研究成果,在宏观、中观和微观领域,目前国内外尚无与本课题相关的系统性研究。针对研究的空白,本文基于对普利策评论奖近十年的获奖作品文本全面、细致的研究,从作品概览、题材、价值取向、写作方式和语言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美国新闻评论的特点及不足,利用其积极导向作用,规避其制度弊端及作品缺陷,进而通过与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的对比分析,为中西传媒的互补提供可能,从而使我国新闻评论进一步发挥其最大效能,让中国传媒走向世界。综上所述,开展普利策评论奖研究无论对于美国评论的传播和研究,还是我国评论的实践与创新,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评论奖文本分析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5第一章普利策新闻奖评论奖概况15-191.1普利策新闻奖评论奖及其历史发展15-171.2普利策新闻奖评论奖的评奖标准17-19第二章普利策评论奖获奖作品文本分析19-282.1普利策评论奖获奖作品概览19-212.2普利策评论奖获奖作品题材分析21-232.2.1选题“广泛化”222.2.2选题“具体化”222.2.3选题“本土化”22-232.3普利策评论奖获奖作品价值取向分析23-252.4普利策评论奖获奖作品写作方式分析25-262.4.1评论方式故事化252.4.2评论对象立体化25-262.5普利策评论奖获奖作品语言分析26-28第三章普利策评论奖的导向作用28-323.1促使评论理念逐步深入,评论实践创新发展28-293.1.1新闻至上,内容为王的理念深入业界28-293.1.2“为大众服务”的理念至上293.2以负面报道发挥正面效应29-303.3社会参与意识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突出表现30-32第四章普利策评论奖评奖体制和获奖作品存在的问题32-354.1普利策评论奖的制度弊端32-334.1.1评奖体制的弊端324.1.2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32-334.2普利策评论奖的作品缺陷33-354.2.1评论作品本身的局限33-344.2.2写作方式的不足34-35第五章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对比与借鉴35-445.1中国新闻奖评论类奖项及评奖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