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国内外前景

玉米国内外前景
玉米国内外前景

(一)简述

1、国内外的现状及趋势

玉米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都居小麦之后,居第二位,在中国居水稻之后,也是第二位。

分析世界玉米主产国的玉米生产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种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总产量大幅度增加。有代表性的国家是中国、巴西、墨西哥和美国。第二类是种植面积减少,依靠提高单产增加了总产量,像阿根廷、泰国、印度等国家。第三类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依靠提高单产而增加总产量,法国是典型例子。第四类是种植面积减少,单产水平也有所下降,导致总产量大幅度减少,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属这种类型。

二、玉米生产发展前景

玉米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市场对玉米的需求。玉米不仅高产稳产,生产潜力大,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具有食用、饲用和多种工业用途。玉米是世界上最有发展前途的谷物。60~90年代,世界玉米消费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全世界玉米消费量70年代比60年代增长了43.4%,80年代比70年代增长了31.8%,90年代又比80

年代增长了17.9%。90年代统计表明,全世界生产的玉米有68%左右用作饲料,15%的玉米直接用作口粮和人类食品,8%左右用作工业原料。当今的玉米已经发展成为集饲料、口粮和工业原料为一身的重要谷类作物。90年代期间,世界玉米的需求量以年均2.6%的速度递增。预计在今后的5~10年间,由于各国畜牧业的大发展,饲料需求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年均2%-3%的水平,至2015年世界饲料产量将达到7.0亿t,这就要求有更大量的玉米作原料。

世界玉米工业的大发展,尤其是用玉米制造酒精在21世纪会有大规模的发展。随着地球上一次性能源的日趋枯竭,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新的世纪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2001年美国燃料乙醇消费量为630万t,巴西的消费量在1028万t。实践证明,应用乙醇作燃料可以刺激农业、维护粮价、完善能源安全体系、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此,许多农业资源国家都已相继制订规划,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工业,这就要求有大量玉米作为原料。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随着人口的增加,畜牧业和玉米工业的大发展,世界对玉米的需求量会有大幅度增加。

玉米生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水平的提高,总产量增加。预计在今后的5-10年内,世界玉米面积将由90年代

的13618万hm2增加到15000万hm2。在玉米生产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法国等,玉米的种植面积会保持不变,突出的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以求增加总产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诸如中国、巴西、墨西哥、印度等,玉米种植面积会有缓慢的增加,玉米的单产水平可能提高20%~30%。90年代世界玉米单产水平为4044kg/hm2,在今后5~10年间世界玉米单产可望达到4900kg/hm2,世界玉米的总产量可以达到73500万t。以法国、美国为代表的一些玉米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玉米单产可达到1万kg/hm2以上。

今后,世界玉米生产中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是培育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杂交种,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应大力推广杂交种,加速杂交种的更新换代。在玉米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是改进化肥的理化特性,发展各种类型的复合肥料、速效肥料、缓效肥料、浓缩肥料和胶衣肥料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努力增加化肥的用量并实现科学合理的施肥。在80%的雨养玉米种植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保证玉米高产稳产。今后5-10年间,世界玉米生产总的发展趋势是种植面积会稳定在现有水平或是略有增加;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

善的管理手段,大力提高单产水平;世界玉米的总产量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可以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畜牧业大发展和玉米工业兴起之需要。世界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特别是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发展已基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需要,对玉米的市场需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口粮消费为主转变为以饲用为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畜牧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畜牧业占有农牧业的比重将会逐渐上升,促进我国农牧业协调持续发展。根据1996年统计,我国玉米生产总量中,饲料消耗的部分占64%,粮食用和新增库存各占15%,用于工业加工,包括玉米工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等占6%。在饲用玉米中,大约40%是由饲料工业生产各种配合饲料,用于规模化的饲养业;60%是由小农户以原粮形式来饲养猪、鸡。这种饲养方式由于营养不平衡,不仅饲养的效益差,而且造成饲粮的很大浪费。玉米工业的大宗产品是玉米淀粉,其次是玉米油、玉米蛋白粉等。玉米淀粉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酿造、医药、化工、纺织、造纸和塑料等行业。玉米淀粉又分为普通淀粉和糯质玉米淀粉(支链淀粉)以及直链玉米淀粉等,可以适于不同的用途,并延伸加工成各种改性淀粉,由于其具有特殊用途而使加工产品效益大大提高。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食物消费将转向富于营养和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适量食用玉米有益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玉米食品的花色品种繁多则是其他谷物所无法比拟的。在玉米品种的家族中有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强甜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和高直链淀粉玉米等,而且在普通玉米中又有硬粒型与马齿型之分。这就为玉米食品工业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原料。

从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玉米总量中的大约75%将用于饲料,15%左右用于口粮或食品加工,大约10%用于玉米工业。这就要求对于不同用途玉米改善品质的内涵进行研究,比如,用于饲料要着眼于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改善肉、禽、蛋、奶的质量;用于玉米工业的则应增加玉米油或淀粉等产出比例,借以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用于加工膨化食品的则应选用硬粒型的品种等。并从选育品种开始,制定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世界玉米年贸易量在6000万吨-7000万吨,主要出口国为美国、法国、阿根廷和泰国等,主要进口国与地区为日本、独联体国家、西班牙、英国、韩国及我国台湾省等。我国在1991年-1994年间为玉米出口国,平均年出口玉米820万吨。1995年只出口玉米11万吨,而进口却高达518万吨,这

一年净进口玉米507万吨,使我国由玉米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在世界市场上美国玉米出口量占71.9%的份额,始终垄断着国际玉米市场,出口量1993年为5373万吨,1994年为4128万吨,1995年为5080万吨,1996年为5207万吨。

从玉米的用途来分析,据统计,20世界80年代全世界用于饲料工业的玉米占总量的70.59%,粮食用玉米占17.65%,工业原料用玉米占11.76%。进入90年代后,全世界用于饲料工业的玉米占总量的75.48%,用于粮食的占12.56%,用于工业的占11.96%。从这种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用于饲料的比例趋于上升,用于粮食的则趋于下降,而玉米工业用的比例变化不大。

我国玉米品质问题

玉米品质与品种类型、栽培技术、种植区域及加工贮藏条件有密切关系。玉米籽粒品质,从市场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品质要求,如商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和贮运品质等。过去,粮食部门收购玉米的质量指标为籽粒外观的色泽、颜色,籽粒含水量净度,纯粮率等,没有其他品质性状要求。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对普通玉米的质量要求是,新品种的籽粒商品品质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国内曾对玉米籽粒成分进行过化学分析,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在1978年对128份玉米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全籽粒中平均淀粉含量为72.0%,蛋白质9.6%,脂肪4.9%,糖分1.58%,纤维素1.92%,矿物质1.56%。而美国的分析结果是,籽粒中含淀粉71.5%,蛋白质10.3%,脂肪4.8%,糖分2.0%,矿物质1.4%。从比较中可见,美国玉米蛋白质含量稍高些,而淀粉含量低。

就普通玉米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在主产区多数品种为马齿型,果皮厚,脱水慢,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偏高。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玉米收获后气温下降很快,果穗和籽粒脱水困难,严重影响了玉米质量,又加上选用晚熟品种,越区种植,片面追求高产,这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库存量增加,限于仓储条件,玉米贮藏安全问题也突显出来,有时不得不多次翻晒,不仅增加了贮粮成本,还使玉米品质严重下降。结果既占用了国家大量资金,又给销售带来了困难。

我国玉米品质育种研究,1983年列入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从“六五”到“八五”,经过协作攻关,各承担单位经过共同努力,已经育

成了一批优质蛋白玉米(以前称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甜玉米等品种,并用于生产。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九五”攻关以来经费支持强度大幅度下降,至今未形成很大规模,而这些品种正是目前生产上急需的。如优质蛋白玉米由于蛋白质品质显著提高,一般用来养猪比普通玉米饲料可使猪增重提高30%,养鸡则产蛋量提高15%以上。这说明可以用相同数量的玉米生产更多的肉、禽、蛋、奶。高油玉米则受到玉米工业的欢迎,因为玉米油的价值远远高于淀粉,而各种甜玉米、糯玉米更是鲜食或食品加工的优质原料。

玉米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试题集锦(玉米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玉米生育期长,蹲苗时间也较长,一般为(B) A.20天左右 B.30天左右 C.40天左右 D.50天左右2.玉米去雄时,去雄株数一般不超过全田株数的(A) A.1/2 B.2/3 C.3/4 D.4/5 3.玉米蹲苗结束的适宜时间为(B) A.分蘖前 B.拔节前 C.拔节后 D.孕穗后 4.玉米定苗最迟不宜超过(C) A.4片叶 B.5片叶 C.6片叶 D.7片叶 5.玉米苗期的主要生育特点主要是(A) A.以长根为中心 B.以长叶为中心 C.以长茎为中心 D.以分蘖为中心 6.通常认为春玉米播种的适宜时期是5-10cm土壤温度稳定在(C)A. 5-6℃ B. 7-8℃ C. 10-12℃ D. 14-16℃ 7.玉米果穗上的种子发芽率最高,染病率最低的是(D) A.基部的种子 B.顶部的种子 C.基部及顶部的种子 D.中部的种子 8.在下列种植条件下,可以增加密度的是(B) A.晚熟品种 B.土壤肥力高 C.春播 D. 高杆品种9.玉米达到最适叶面积群体的时间是(B)

A.拔节期 B.抽雄吐丝期 C.孕穗开花期 D.灌浆成熟期10.玉米光合势与光合生产率的乘积就是(A) A.群体生产效率 B.叶面积系数 C.光饱和点 D.光和强度11.玉米的需水临界期是(C) A.播种出苗期 B.拔节孕穗期 C.抽穗开花期 D.灌浆成熟期12.玉米全生育期对肥料三要素的吸收量以(A) A.N最多,K次之,P最少 B.N最多,P次之,K最少 C.P最多,N次之,K最少 D.K最多,N次之,P最少13.春玉米在抽雄后至开花授粉前结合浇水追肥的肥料称为(D)A.苗肥 B.拔节肥 C.穗肥 D.粒肥 14.玉米进入乳熟期后养分运输中心是(A) A.果穗 B.叶片 C.茎秆 D.叶鞘 15.夏玉米各生育时期对N、P、K吸收最多的时期是(B) A.幼苗期 B.拔节孕穗期 C.抽穗开花期 D.灌浆成熟期16.与黄色玉米比较,白色玉米缺乏(D) A.蛋白质 B.淀粉 C.氨基酸 D.甲种维生素17.如果有一玉米品种总叶片数为20,幼穗分化到某时期的叶龄为 7.8,则叶龄指数为(D ) A.19.0 B.29.0 C.32.1 D.39.0 18.玉米雌雄穗分化具有相关性,当雄穗进入小花开始分化期时,雌穗进入(A) A.生长锥伸长期 B.分蘖期 C.小穗形成期 D.小花分化期

中国玉米产业概况

中国玉米市场概况 一、玉米生产 1.玉米产量增长,消费相对平稳,供求关系由紧转松 2014/15年度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较上年增长0.9%,实现连续十一年增长。谷物产量为54,836.2万吨,其中玉米为21,564.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52%;稻谷为20,650.7万吨,占34.01%;小麦为12,620.8万吨,占20.79%。玉米自2012年产量首次超过稻谷后,连续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2014/15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100,747.3万吨,其中中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的36,109万吨,排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21%。 玉米35% 稻谷34% 小麦21% 其他 10% 2014/15年中国粮食品种产量占比 2015/16年度,预估我国玉米产量为2.615亿吨(市场口径,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为2.28亿吨,种植面积为3788万公顷,单产为6.1吨/公顷),产量较上年度增1.4%。

中国玉米产量增长图 表格1: 国内玉米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吨/公顷 年 度播种面积产 量单 产 2004/20052,54514,754 5.80 2005/20062,63614,998 5.69 2006/20072,69716,210 6.01 2007/20082,79116,032 5.74 2008/20093,02717,113 5.65 2009/20103,14815,771 5.01 2010/20113,19917,060 5.33 2011/20123,27217,579 5.37 2012/20133,52520,561 5.83 2013/20143,61621,849 6.04 2014/20153,70125,790 6.97 2015/20163,78826,150 6.90 数据来源:市场调研 说明:因市场口径对播种面积数据资料缺乏,2015/16年玉米单产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推算则为6.9吨/公顷。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玉米是世界第一大作物。近40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上升,目前总产量在8亿吨以上,播种面积超过22.5亿亩,单产达到347公斤/亩。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玉米生产国,占世界的60%。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广泛应用,世界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 玉米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有份额均在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到2015年,玉米总产量从988亿公斤增加到2245.8亿公斤,净增1257.8亿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从3.2亿亩增加到5.7亿亩;单产从308公斤/亩提高到393公斤/亩,提高了28%。这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572亿公斤,其中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0%。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对玉米的总需求为2.5亿吨,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0%,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玉米种子产业 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郑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和农大10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

促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 1.1.1玉米育种现状 1.1.1.1育种投入加大 作物新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左右。先锋公司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锋公司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

甜玉米种植效益分析

甜玉米种植效益分析 近几年,大田县鲜食甜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大田县蔬菜大镇——桃源镇为例,年种植甜玉米达5000多亩。应用科学的选地、育苗,合理的密植、充足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种植甜玉米,可春、夏、秋三季种植,适应性广,效益高,现将大田县甜玉米种植效益分析如下: 一、种植时间 一年可种植3茬,具体见表1。 表1 大田县甜玉米种植时间表 种植次数种植类型播种时间移栽时间采收时间 第一茬春玉米3月中旬4月上旬6月上旬 第二茬夏玉米6月中旬7月上旬9月上旬 第三茬秋玉米8月中旬9月上旬11月上旬 第一茬甜玉米一般于气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播种。第三茬甜玉米种植时间不宜大迟,超过中秋节种植可能受寒露风或者寒流影响,影响玉米授粉和灌浆,影响产量。播种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有效避免低温、霜冻对生长发育的严重影响。 二、甜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农民自有土地,自己种植,故本文不算地租及劳动用工量所产生的费用。以种植1亩甜玉米计算,种植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见表2。 表2 甜玉米种植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表 种植类型成本/元产量/斤收购价格/元总产值/元纯利润/元种子农药化肥市场收购价格平均收购价格 春玉米901004402700~2800 1.0~1.3 1.12970~30802340~2450夏玉米901205002900~3000 1.0~1.2 1.02900~30002190~2290秋玉米901004702500~2600 1.1~1.4 1.23000~31202340~2460汇总27032014108100~8400 1.0~1.3 1.18910~92406910~7240由表2可见,每茬甜玉米种植所需的种子、农药、化肥费用是630~710元。所创茬的纯利润是2190~2460元,连种三季亩产总值8910~9240元、亩产纯利润6910~7240元。 种植夏玉米时光照足、气温高、雨水多,病害重,可能需多打一次农药,产量和质量都相对差点。同时,第二茬种植可能受台风影响较严重,所以风险较大,同时价格波动也较大,利润偏小,但周期短,65天左右就可收成。第一茬甜玉米种植前期温度较低、第三茬甜玉米种植后期温度较低,产量相对较低,但品质好,价格较稳,如今年秋玉米,收购价格达1.5元/斤,平均亩产达2500斤,一亩净赚3000多元,种植甜玉米的农户普遍都赚钱,明显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国内外爆裂玉米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修订稿

国内外爆裂玉米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国内外爆裂玉米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摘要:本文纵观国内外爆裂玉米的科研和产业发展历史,对爆裂玉米的品种资源、品种选育、种植面积、分布区域、产量和爆裂玉米工业发展以及品质研究等方面做了介绍。 关键词爆裂玉米产业品质种质 爆裂玉米(Zea mays L.ever 吨 a S吨 ur 吨)作为一种营养零食早在100年前就在美国开始大面积生产。1980年中期才开始在我国面市。最初是通过香港代理商从美国进口并用美国爆玉米花机在大城市的商场里边爆边卖,生意十分火爆。现在,爆裂玉米食品在我国城市中也已相当普及,产业开发也初见规模。经过我国育种专家的努力,已经逐渐用国产品种取代了美国爆裂玉米,一些爆裂玉米新品种已通过审定。 一、爆裂玉米的历史 1.爆裂玉米的栽培史 爆裂玉米与其它玉米一样起源于美洲。关于起源中心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在美洲发现之前,其它地方还不知道有爆裂玉米。 谈到玉米首先就要提美国。美国是爆裂玉米研究与开发利用最早的国家。早在1880年美国就已经开始爆裂玉米的商业工业化生产。此前,爆裂玉米只是当作庭院植物或当作物标本种植。到1900年,爆裂

玉米在美国家庭已经很普遍。1912年美国爆裂玉米的商业生产面积已经达115500亩,主要集中种植在依阿华州。1925年以前,美国商业用爆裂玉米品种主要有“Whi 吨e Rise”、Queen's 克olden”、和“Japanese Hulless”。其中“ Whi 吨 e Rise”是最主要的品种。 第一个投入工业化加工生产的爆裂玉米品种是“Spanish”,属于燧石型玉米。加工的是焦糖玉米花。膨胀性能一般,但颗粒大,玉米花质地粗糙,适合焦糖玉米花生产工艺。后来,这个品种被膨爆性更好的南美类型品种取代。 1934年,明尼苏达农业试验站发放了第一个爆裂玉米杂交种“Minhybrid250”,这是用来源于“Japanese Hulless”的两个自交系C1和C6配制的姊妹交杂交种,只适合美国北部玉米带而没能广泛地用于生产。第一个适合美国中部玉米带种植的真正的杂交种是1940年由印地安那州和堪萨斯州农业试验站发放的。直到1940年末这个品种一直在商业生产上使用。 我国的爆裂玉米来自美国,具体在什么时间还没有考证。与普通玉米相比爆裂玉米在我国的历史也不会太短。在我国农村,很早就有爆裂玉米的零星种植。 2.世界爆裂玉米产业的发展 1880年美国爆裂玉米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商业性生产。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爆裂玉米产业。爆裂玉米产业分2个范围:一是原料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1984-2008中国玉米进出口数据

1984-2008中国玉米进出口数据 单位:万吨

我国出口玉米历史较短,基本从80年代才开始。1981年仅出口玉米14万吨,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0.2%,1984年增至634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9.1%。90年代初期,我国玉米出口数量一直逐年增加,1993年已达到1150万吨,比1990年增长近4倍,4年中净出口玉米2986万吨,国内玉米除正常周转库存和储备库存外,已没有多少节余了。而1994年,在国内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又净出口了1000万吨玉米,玉米供给开始紧张,并动用了库存。1995年新粮上市前,国内玉米库存降到90年代以来最低点。当年净进口玉米507万吨,这是自1984年以来我国首次由玉米净出口转为玉米净进口。1996年以后,由于国内玉米供大于求,自1997年起,我国又开始净出口玉米,到1999年底,三年累计净出口玉米1483万吨。我国玉米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日本、韩国、欧洲、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特区;80年代对前苏联的出口量较大,一度曾占到出口量的30%,而近年来已基本没有了。 从出口玉米粮源来看,我国玉米出口地区非常集中,即主要位于我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等省(区),此外地处华北地区的河北省也有一定数量的玉米出口,而其他地区玉米出口数量极少。东北地区玉米出口量占全国玉米总出口的90%以上,而其中又以吉林省出口规模为最大,90年代以来吉林省玉米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而且东北地区绝大多数玉米是经过大连海关出口。最近几年中国玉米出口地区有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尤其吉林,作为一个主要的玉米产区,在国内国际贸易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吉林省最近四年实际玉米出口率分别是33.6%9(2001年),68.55%(2002),63.9%(2003),72.8%(2004)。 东北地区玉米出口要占全国玉米总出口的90%以上,而其中又以吉林省出口规模为最大,90年代以来吉林省玉米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而且东北地区绝大多数玉米是经过大连海关出口。华北地区

玉米市场分析报告

玉米市场分析报告 玉米市场分析报告(一) 中国2008年第二季度玉米市场稳中走高,主要原因是北粮南运导致东北玉米货源减少;小麦价格高开高走,替代现象减少;燃油价格的上调以及柴油供应告急推动运费上涨;中国CPi的不断攀升,支撑玉米价格保持高位坚挺。随着农户手中存粮不断下降,养殖业不断恢复,预计短期内玉米市场仍将保持高位震荡走势。 一、2008年第二季度玉米行情总体回顾 1、整体价格行情震荡走高 2008年第二季度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一改第一季度整体趋弱的走势,价格稳步走高。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玉米价格可谓是一年一个台阶,并且第二季度基本都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2008年波动明显比前两年频繁。 4月初 4月底 5月底 6月底 7月8日比4月初现货平均价格 1691 1705 1756 1772 1779 +% 玉米价格指数 +% 第一阶段(4月1日至4月22日):价格稳中趋弱。进入4月份,玉米市场进入播种前期,农民为春耕备耕,农民出售收购的部分余粮以便购买农资,此时的玉米价格出现下

跌,购销市场也略显平淡。4月22日,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680元/吨,较3月底下跌%,较年初下跌%。第二阶段(4月22日至今):价格稳步上扬。进入5月份,“北粮南运”工作陆续进行,大量的粮源南下,导致东北主产区货源减少,价格也随之上涨,虽然在6月份新季小麦上市,对玉米市场产生了短暂的冲击,但由于后期小麦开秤价格的高开高走,比价效应渐渐减弱,随着燃油价格的上调以及柴油供应告急,运输的上涨推动玉米价格稳步上扬。截止到7月8日,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779元/吨,比4月初上涨%,比4月22日上涨%。 2、各地玉米价格走势对比各地玉米市场价格对比表(单位:元/吨) 东北主产区及南北港口地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微幅上涨; 二、二季度市场主要影响因素 1、08/09年度玉米供需情况。 1、全球玉米供需状况—产不足需,供需缺口再次扩大单美国农业部供需月报6月预估值受洪灾影响,美国农业部将玉米产量下调至77,256万吨,但消费量依旧呈现增长势头,产需缺口再次扩大,期末库存降至近几年低点,全球玉米供应趋紧,长期对国际玉米市场价格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玉米国内外前景

(一)简述 1、国内外的现状及趋势 玉米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都居小麦之后,居第二位,在中国居水稻之后,也是第二位。 分析世界玉米主产国的玉米生产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种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总产量大幅度增加。有代表性的国家是中国、巴西、墨西哥和美国。第二类是种植面积减少,依靠提高单产增加了总产量,像阿根廷、泰国、印度等国家。第三类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依靠提高单产而增加总产量,法国是典型例子。第四类是种植面积减少,单产水平也有所下降,导致总产量大幅度减少,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属这种类型。 二、玉米生产发展前景 玉米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市场对玉米的需求。玉米不仅高产稳产,生产潜力大,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具有食用、饲用和多种工业用途。玉米是世界上最有发展前途的谷物。60~90年代,世界玉米消费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全世界玉米消费量70年代比60年代增长了43.4%,80年代比70年代增长了31.8%,90年代又比80

年代增长了17.9%。90年代统计表明,全世界生产的玉米有68%左右用作饲料,15%的玉米直接用作口粮和人类食品,8%左右用作工业原料。当今的玉米已经发展成为集饲料、口粮和工业原料为一身的重要谷类作物。90年代期间,世界玉米的需求量以年均2.6%的速度递增。预计在今后的5~10年间,由于各国畜牧业的大发展,饲料需求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年均2%-3%的水平,至2015年世界饲料产量将达到7.0亿t,这就要求有更大量的玉米作原料。 世界玉米工业的大发展,尤其是用玉米制造酒精在21世纪会有大规模的发展。随着地球上一次性能源的日趋枯竭,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新的世纪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2001年美国燃料乙醇消费量为630万t,巴西的消费量在1028万t。实践证明,应用乙醇作燃料可以刺激农业、维护粮价、完善能源安全体系、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此,许多农业资源国家都已相继制订规划,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工业,这就要求有大量玉米作为原料。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随着人口的增加,畜牧业和玉米工业的大发展,世界对玉米的需求量会有大幅度增加。 玉米生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水平的提高,总产量增加。预计在今后的5-10年内,世界玉米面积将由90年代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受到广泛地重视。“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 “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 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948项目的资助下先后从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美国、墨西哥等地引进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并开始有计划的改良。 玉米育种的实践已经证明轮回选择是群体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群体改良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育种目标的育种计划。“九五”期间,在国家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有7个单位系统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共有各类轮回选择群体13个,其中东北区6个。华北区6个、西南区1个。现已对这些群体分别进行了1~2轮的选择,群体的配合力、抗病性、农艺性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3.育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研究有长足进步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者已经开始系统地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基因枪、子房注射、超声波介导的方法分别将 B吨基因和

中国大量进口乌克兰玉米60万吨

中国大量进口乌克兰玉米60万吨 3月18日食品资讯: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玉米消费国,自然收到其他玉米出口国的青睐。2015年,中国大量进口乌克兰玉米60万吨,专家预测,随着中国玉米储备不足避免供不应求导致的物价上涨,中国还会进行更多的玉米进口交易。 中国按照中乌粮食贷款协议的条款从黑海国家乌克兰进口玉米的行为被视作是对美国玉米出口商的打击。美国玉米产量达到新高,出口商们正在努力进行销售。 受到中国购买乌克兰玉米的压力,美国玉米期货3月17日连续第四日收跌,价格跌至6个星期以来的最低点。 报道称,一名买家表示,一些计划2015年4月至5月出货的乌克兰玉米价格为每吨1500元人民币(约合240美元),这个价格包括了货价和运费。该价格比国内的玉米价格低了60%,深圳的主要港口玉米标价为每吨2490元人民币。 贸易商称,美国玉米每吨标价比乌克兰玉米标价低80元人民币(约合13美元)。这位买家则表示,本月底或下个月,一些工厂希望

能够获得进口配额。 贸易商还表示,北京的储备导致国内供应收紧,在过去两周时间内,中国国内玉米价格每吨上涨了100元人民币(约合16美元)。 报道称,在双方粮食贷款协议的条款下,2014年,乌克兰向中国运输了大约100万吨玉米。3月,乌克兰称,希望本国向中国运输玉米的总量在2015年可以翻番。 官方进口数据显示,2015年1月,乌克兰向中国运输了470047吨玉米,数量超过美国。 报道称,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开始大规模进口玉米,大部分进口玉米来自美国,然而从2014年开始,中国转而从黑海地区的供应商处进口玉米。 贸易商认为,美国供应商开始要求买家承担进口转基因玉米的潜在风险后,美国玉米在中国买家中的受欢迎程度降低了。 当被问及中国买家为何不订购较便宜的美国玉米时,一位国有证券交易所的经理表示:供应商已改变了合同条款,这就是原因。

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现代研究

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现代研究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没有农业做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的繁荣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在全国的种植面积非常广阔,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稳定作用,为了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率,增加玉米的产量,应当重视新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作用,让新技术发挥它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的玉米种植技术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技术;玉米种植;提高效率 玉米是我国特别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玉米不仅是一种人们特别喜欢的食物,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在种植玉米方面不仅有着特别巨大的种植面积,而且玉米的产量也特别丰富,玉米的种类也特别的多。玉米种植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意义。所谓的基础性意义,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离不开玉米生产水平的发展。我国要是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玉米的产量。而提高玉米产量,提升玉米质量的关键,就是不断地研究新的种植栽培技术,并且大胆地把新技术运用到玉米的种植和生产当中去。让新的种植技术、栽培技术快速地从一种技术转化成我国的农作物产量。 1 我国玉米种植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玉米种植业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种植的技术比较落后,与玉米种植的先进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土地的利用率较差,一块土地只能种植有限的玉米种子;其次,管理手段也不到位,在施肥、日常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玉米的产量一直上不去,总是处在一个瓶颈期,无法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玉米种植技术相对落后,农民往往采用老的办法来种植,这些技术已经沿用很长时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突破和技术革新,在较早的时候还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那时候人口总数较少,但是目前我国的人口已经在14亿左右,如果还用原来的技术,就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性也产生阻碍作用,所以,要想使我国的玉米种植效率得到提升,即必须研发、采用新技术[1]。 2 新技术的作用有哪些方面 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种植的密植技术以及玉米的机械化在提高玉米种植效率方面作用突出。 2.1 提高高产栽培技术 高栽培技术是各个农作物品种种植的基础,没有栽培技术,农作物就不会生根发芽,更谈不上后来的生长过程,所以先进的栽培技术,对农作物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栽培技术,即相当于成功一半。在玉米种植方面,原来的栽培技

国外玉米产业发展状况

国外玉米产业发展状况 玉米已成为一种具有极高工业价值的工业资源,可用来加工的产品有乙醇、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酶制剂、淀粉糖/醇、工业用变性淀粉等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造纸、饲料、化工、日用化工以及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目前全球每年种植玉米超过1.3亿公顷,约占全球粮食总量的35%左右,主要生产国有美国(占40%以上)、我国(占20%左右)。2004年全球玉米产量达6.91亿吨左右,同比增长7300万吨,其中美国产量为2.9亿吨,我国产粮1.26亿吨。 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用玉米消费呈现年增加趋势。2004年全球玉米的消费量达6.78亿吨,其中工业方面的用量为9000-9500万吨。重点产品包括乙醇、有机酸、氨基酸、淀粉糖、变性淀粉、抗生素等。 乙醇是目前全球使用量最多的生物质动力燃料。目前全球乙醇产能约3000万t/a,其中采用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发酵工艺占95%以上,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生产和消费国。受环保和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双重因素的影响,美国已通过立法大力发展燃料乙醇,2005年燃料乙醇的产量达到1260万吨左右,预计2012年将达到2500万吨。 巴西的乙醇产量在1985年已达到944万吨,在全国的1290万辆汽车中约有370万辆使用纯乙醇燃料。但由于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化的国内经济危机的影响,巴西燃料乙醇发展遇到了阻力,目前巴西乙醇产能在1300万t/a,年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 有机酸目前已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机酸有柠檬酸、乳酸和衣康酸等。其中柠檬酸的生产规模最大,全球年产量已接近140万吨,70%产品用于食品(主要是饮料),预计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柠檬酸的消费仍将以3%-5%的速度增加。乳酸是第二大以碳水化合物为原料、采用发酵技术生产的有机酸,目前全球年产量为30万吨左右,约55%的产品用于食品工业,随着PLA生产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品应用的推广,软算具有无可估量的市场潜力。 氨基酸除蛋氨酸和甘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基本上都可以采用发酵技术生产。由于氨基酸具有光学特性,生物体能利用的一般为L型产品,而采用发酵技术可以较好的满足这一要求。谷氨酸和赖氨酸是产量最大的两种氨基酸,这两种氨基酸多是采用发酵技术生产的。目前全球谷氨酸年产量已达200万吨左右,赖氨酸年产量也接近80万吨。谷氨酸主要用作调味品,用于改善食品的风味;赖氨酸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降低饲料成本。苏氨酸是近年来增长比较快的一种氨基酸,全球年消费量达到3万吨,也是采用发酵技术生产的,主要用以提高动物对饲料中氨元素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动物饲料对环境的影响。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利,更是饲料业所需要的重要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大量使用氨基酸可以降低家畜对粮食和豆粕原料的消耗,因此未来氨基酸的消费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全球赖氨酸的消耗量将超过100万吨,苏氨酸的需求量将达10万吨左右。 淀粉糖用生物酶水解技术或化学水解技术对于你淀粉进行加工即可得到淀粉糖系列产品,包括果葡糖浆、麦芽糖、葡萄糖,以及山梨醇、麦芽糖醇等糖醇类产品。淀粉糖系列产品一般均具有甜度低、风味好、润性好、色泽美和保健性高等特性,主要被用作代替蔗糖用于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 目前全球淀粉糖的年产量接近2000万吨,其中数量最大的是果葡糖。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淀粉糖消费国,年产量和消费量接近900万吨。目前美国消耗的天然甜味剂55%以上来自玉米,仅果葡糖一项每年消耗玉米接近1400万吨。 葡萄糖是第二大淀粉糖,除可用于甜味剂外,还可以作为医药工业的原料及用于维持生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所学专业:农学 研究方向: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17年5月

摘要 玉米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有益健康,市场容量大,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随着玉米产业的生产发展,其在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使玉米在更多的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玉米不仅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又是食品、化工、燃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本文在产量、进出口、需求等多方面对目前玉米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总结了玉米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了目前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未来玉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玉米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玉米生产发展;玉米需求;发展趋势

Abstract Maize is the second largest grain crop in our country. It is rich in nutrition, healthy and large in market capacity.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od sources for human be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ize industry,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ain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The use of high-tech means to increase corn production, while making corn in more area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At present, cor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eed crop, but also an important raw material in the food, chemical, fuel, pharmaceutical and other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demand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rn industry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summed up the cor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industr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ize industry is put forward, and on corn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forecast. Keyword: Maize production development;Corn demand;Developing trend 目录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是世界第一大作物。近40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上升,目前总产量在8亿吨以上,播种面积超过22.5亿亩,单产达到347公斤/亩。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玉米生产国,占世界的60%。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广泛应用,世界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 玉米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有份额均在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到2015年,玉米总产量从988亿公斤增加到2245.8亿公斤,净增1257.8亿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从3.2亿亩增加到5.7亿亩;单产从308公斤/亩提高到393公斤/亩,提高了28%。这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572亿公斤,其中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0%。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对玉米的总需求为2.5亿吨,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0%,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玉米种子产业 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郑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和农大10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

促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 1.1.1玉米育种现状 1.1.1.1育种投入加大 作物新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左右。先锋公司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锋公司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这是19世纪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名言。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作为信息产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测试测量行业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保障。 而测试仪器作为测试测量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旺盛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对仪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测试仪器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 全球测试仪器市场情况及分析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经过一段沉寂后,慢慢开始复苏。产品大幅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发展,引发了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迅速增长,二是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近几年迅速向数字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出了部分数字化产品,因而在若干个门类品种上取得了较快增长。从近期中国仪表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势头喜人的,与全国制造业一样,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仍然保持了向上发展的态势。 尽管中国仪器市场正在快速的发展着,但与国外仪器生产企业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主要科研单位、学校以及企业等单位中使用的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同时,国外公司还占有国内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依然非常大。目前,在世界电子测量仪器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以往,测试仪器生产厂商主要都将仪器产品的高性能作为竞争优势,厂商开发什么,用户买什么。而今则已变成厂商努力开发用户需要的仪器,并且把更便宜、更好、更快、更易使用的测试仪器作为奋斗目标。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全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人们普遍认为,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前景依然乐观。 国际仪器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 一、国际趋势

玉米市场发展前景

玉米市场发展前景 玉米市场发展前景 我国已恢复深加工产品出口补贴,东北地区对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给予补贴,玉米燃料乙醇也有望增长,而且在生猪存栏恢复、进 口替代品数量下降、小麦替代量下降的多重因素影响下,预计2017 年国内玉米需求将会上涨。根据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到2020年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减少5000万亩,2016年共减少约3000万亩。2017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将进一步下降,约减少1000万亩。 尽管玉米供给有所下降,但预计下一年度我国玉米市场维持正结余,加之庞大的临储库存,我国玉米供应仍然宽松。特别是2016年 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建立了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玉米 价格随行就市,国家不再出面收购,由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收购, 将进一步加大玉米价格下行压力。预计2017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将 进一步低于2016年的价格水平。 1、中国玉米产量分析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总产量全球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占全球总产量25%左右,产量超过2亿吨。我国玉米生产区域虽然分布 比较广泛,但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主产区生产了全国40%以 上的玉米,上述地区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1000-1400万公顷,正常 年份玉米产量6000-9000万吨左右,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商品粮产地。其次,华北黄淮地区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1000-1100万公顷,正常 年份玉米产量为60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30%。 2、中国玉米消费量分析 2、2000-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增长1.22亿吨,而玉米产量 就增长了1.26亿吨,即全部增产都来自于玉米。如今原来超过80% 种大豆的面积已转种玉米,且去年秋季玉米获得超级丰收,造成市

目前玉米种业公司现状及分析

第一章、国际种业市场现状分析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一)行业高度集中 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行业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1998年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2家,其中美国有8家,法国有5家;这22家企业当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75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在美国的玉米种子市场上,共有190多家经营机构,其中营业额排在前十位的十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其中先锋公司占了40%,迪卡占了10%。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则拥有世界蔬菜种子市场份额的26%。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经营世界种业的格局。 (二)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甚至世界农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谁抓住了技术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基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1、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生物技术 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地测绘植物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所以这些都表明,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种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如美国先锋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开发并推广了转基因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和转基因大豆,效益显著。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也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并购升级,加速了行业的集中。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在收购迪卡公司以后,又以17亿美元收购了德尔塔与松地种子公司,进入了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领域。 2、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二——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