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初中数学如何进行说题.doc

[实用参考]初中数学如何进行说题.doc
[实用参考]初中数学如何进行说题.doc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说题

在教师教学研究活动中,说课是个简便易行的形式。通过说课,我们可以洞察执教者的设计意图及行为规划。作为学生呢,要不要也说点什么?让他们说说你拿到这个题,首先是怎么想的,这么想的依据是什么。让他们说说以后,他们解答时就不会出现盲目下笔的情况。这让我想到,说题,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

不妨来个界定。说题,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一定顺序说出来。要求学习者暴露面对题目的思维过程,即“说数学思维”,而不是像以前解完题拉倒。此前看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也常在解题后提示学生回顾总结解题的经验。其实,解题功夫不能从解答后开始,而是从拿到这个题目开始的。

我这里想到,说题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说题目大致意思,尤其要说明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特别要注意挖掘题中隐含条件;

2、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

3、说解题的方法;

4、说解题的步骤;

5、说解答的格式和表述;

6、说检查;

7、说其它解法、解法的优化、变化和结论的一般推广;

8、说解题总结,说题目的来源、背景和前后知识的联系,说解题的特别注意点和严密性。

“说题”时,教师不但要说清题目,还要说明怎样解,为什么这样解;该题与新课程理念、标准有什么联系;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所起的作用;与有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是怎样联系的等。

数学“说题”,在形式上就是通过分析数学题目,说清楚“如何解题”和“解题的作用”;在表面看来,是教师在“说”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如何解出这个题目的方法和策略,其实质展现的是教师自身的数学教学理论功底、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数学方法的理解能力及数学教学的前瞻性理论。

“说题教学”活动,看似教师的培训活动,但最终目的是推动学生说题,我们平时看到学生解题一般只表达出解题过程和结果,不能完全暴露其思维过程,使教者无法对症下药,根除后患,“说题”能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使教师能帮学生从根本上纠正问题,减轻学生的“做题”负担。

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来说题:说对题目的认识、理解;说题目的条件、结论、知识点;说条件、结论之间的转化;说与学过的哪一类问题相似;说可能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说自己的想法和猜测;说解题方法是如何想到的,为什么这样想。“说题教学”可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能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说题教学”在相互交流中各抒己见,互献智慧,在磨练中探索、尝试、验证,进行思想方法的沟通,以达到集思广益和突破创新的目的,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乃至批判性,开发学生的脑力资源,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最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数学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说题”至少有这几点功效:一是有利于提高教师数质。在“说题”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的理论和资料,深入研究数学结构与分类,长期坚持“说题”必然促进教师自身的数学知识的熟练,其理论学习变得越来越广博而深刻,理论应用变得熟练而有效,从而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产生飞跃性的变化,即由经验

型教师逐步变为理论型教师、科研型教师;二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的结合。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说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说题”时,体现的是教师的数学教育理论功底的深厚、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生熟、数学方法理解的强弱、数学教学前瞻性理念的探求。数学“说题”为现在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在课改中各类教研活动会更加活跃,“说题”这种教研方式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三是有利于营造教研气氛。一般来说,“说题”活动往往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说”发挥了“说题”教师的作用;通过课堂具体实践,又使教师自身的教学理论得以提炼。也给旁人提供参考,教师的智慧得以发挥。“说题”者要努力寻找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评价者也要努力寻求“说题”教师的特色与成功经验的理论依据,说评双方围绕着共同的课题形成共知识,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说题”者得到反馈,进而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听者从中得到比较、鉴别和借鉴,得到案例示范和理论滋养两方面的收益,营造了较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此次“说题”,既展示我们教师的亮点、优点和长处,也暴露了在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丰南中学肖兴贵老师《巧妙变式,多题归一》的“说题”,他选(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124页复习题A组第7题)的一题,已知:如图1,在△ABC中,∠C=900,四边形ABDE、AGFC都是正方形,求证:BG=EC.他从题目的考查目标、潜在价值、解题策略和拓展延伸——“四变式,两联想”等四个方面进行“说题”,对题目的能力立意、知识立意;说明题目出处以及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说明题目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意义;对题目的类型、条件等有效拓展,一题多变,启发思维等。肖兴贵老师能做到结合学情、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拓展延伸有章法、触及中考热点和难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把握“说题”的实质。同时他对教学内容的十分娴熟,理解、把握教材也到位,给与会教师较好启迪。

永兴中学劳先智老师《一题多解,多题归一》—一道解直角三角形题的探讨拓展的“说题”的选题很符合教学实际,他把解决这一题目所涉及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建模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概括准确,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性和方法,“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教学效果明显。

永兴中学王来燕老师《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的“说题”题目是: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其中一边长是6,求另两条边的长(华师版七年级下册第99页习题10.3中的一道练习题)。她用简单的题目说出了课堂教学的平常事,挖掘习题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她在教学中强化分类讨论的思想,特别是解与等腰三角形的边、角有关的问题时,考虑周到、全面,正确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对所有可能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防止解一题多解的习题时漏解、错解,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东山中学邝展华老师的《以“静”制“动”》——从一道动点习题说起的“说题”的原题目:

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B=10cm,AC=8cm.两个动点P、Q 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其中点P以1cm/S的速度沿着线段BC向点C运动,点Q以2cm/S的速度沿着线段CA向点A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问:当t为何值时,△PCQ的面积等于8cm2?

邝老师意识到,原题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在动态的情况下探究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是几何和代数计算的综合训练,综合了勾股定理、图形面积、方程等初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渗透了数形结合、方程及转化等数学思想,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培养了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一道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的题目。她针对中考数学压轴性题正

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函数思想、存在性问题等方向发展而选题。她经过两次变式“说题”概括此类题型的解题规律:解决动态几何问题不要被“动”所迷惑,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要善于利用图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面积关系,借助方程为桥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们教师的“说题”存在诸多不足如下:一是个别教师对原题目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未能准确把握,难以深刻挖掘;二是不结合学情变式,造成变式过度;三是对“说题”还理解不透彻,全部把说课的有关步骤搬过来;四是只为“说题”而说题,不明确“说题”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学生说题。

可以说借助“说题”这一平台,对促进中学数学解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师的素养和专业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虽然,对“说题”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我们有信心勇于进取,不断探索,终身学习,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致力于中学数学教育。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现行的教材中有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对题目的深入剖析与挖掘,指出题目承载了哪些知识点,题目难点的位置,程度和成因;剖析解题过程,分析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等,进而对有关题目进行归纳与整理,引申与推广,类比与猜想,特殊化,一般化等.经过这样的深入分析处理,能够加深师生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学科素养,提高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广大师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备,中考题完整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中考必备,中考题完整上传1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2x3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1的值为1. x 2 1 x3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y x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y1(x1)22的顶点坐标是(1,2). 212 7.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x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 2 2.sin260°+ cos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2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初中数学说题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说题稿 中考数学压轴题历来是初三师生关注的焦点,它一般有动态问题、开放性题型、探索性题型、存在性题型等类型,涉及到代数、几何多个知识点,囊括初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考生而言,中考压轴题是一根标尺,可以比较准确的衡量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以及数学素养,同时它的得失,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下面我就2012年德州市数学中考第23题第2问进行讲评。 中考题 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 ,点P 为正方形AD 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 、点D 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 点B 落在P 处,点C 落在G 处,PG 交DC 于H ,折痕为EF ,连接BP 、BH . (1)求证:∠APB =∠BPH ; (2)当点P 在AD 边上移动时,△PDH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 的结论; (3)设AP 为x ,四边形EFGP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审题分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折叠问题;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本题通过翻折将全等变换,相似构造,勾股定理运用,融进正方形,不失一道好的压轴题,很值得推敲。由于此图形是正方形,因此里面隐含着很多直角,这是学生所不注意的地方,也正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题目的难点是学生无法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有效的图形上进行解决,总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用好直角三角形和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由于此题综合性较强,条件较分散,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难度较大,难度系数是0.19。 2.解题过程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与分析,可有不同的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思路与解法一:从线段AD 上有三个直角这一条件出发,运用“一线三角两相似”这一规律(见课件),可将条件集中到△EAP 与△PDH 上,通过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来解决。 解法如下: P H G F E D C B A 图1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说题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说题 在教师教学研究活动中,说课是个简便易行的形式。通过说课,我们可以洞察执教者的设计意图及行为规划。作为学生呢,要不要也说点什么?让他们说说你拿到这个题,首先是怎么想的,这么想的依据是什么。让他们说说以后,他们解答时就不会出现盲目下笔的情况。这让我想到,说题,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 不妨来个界定。说题,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一定顺序说出来。要求学习者暴露面对题目的思维过程,即“说数学思维”,而不是像以前解完题拉倒。此前看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也常在解题后提示学生回顾总结解题的经验。其实,解题功夫不能从解答后开始,而是从拿到这个题目开始的。 我这里想到,说题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说题目大致意思,尤其要说明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特别要注意挖掘题中隐含条件; 2、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 3、说解题的方法; 4、说解题的步骤; 5、说解答的格式和表述; 6、说检查; 7、说其它解法、解法的优化、变化和结论的一般推广; 8、说解题总结,说题目的来源、背景和前后知识的联系,说解题的特别注意点和严密性。

“说题”时,教师不但要说清题目,还要说明怎样解,为什么这样解;该题与新课程理念、标准有什么联系;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所起的作用;与有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是怎样联系的等。 数学“说题”,在形式上就是通过分析数学题目,说清楚“如何解题”和“解题的作用”;在表面看来,是教师在“说”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如何解出这个题目的方法和策略,其实质展现的是教师自身的数学教学理论功底、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数学方法的理解能力及数学教学的前瞻性理论。 “说题教学”活动,看似教师的培训活动,但最终目的是推动学生说题,我们平时看到学生解题一般只表达出解题过程和结果,不能完全暴露其思维过程,使教者无法对症下药,根除后患,“说题”能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使教师能帮学生从根本上纠正问题,减轻学生的“做题”负担。 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来说题:说对题目的认识、理解;说题目的条件、结论、知识点;说条件、结论之间的转化;说与学过的哪一类问题相似;说可能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说自己的想法和猜测;说解题方法是如何想到的,为什么这样想。“说题教学”可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能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说题教学”在相互交流中各抒己见,互献智慧,在磨练中探索、尝试、验证,进行思想方法的沟通,以达到集思广益和突破创新的目的,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乃至

初中数学“说题”教学法

初中数学“说题”教学法 山东省临朐县杨善初中肖学红262601 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知,学生自己做的题讲不出来。我想,如果学生能把题讲得头头是道,那么他一定会解答这个题目。因此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把题讲出来,说出来。我也在指导学生说解题方法,不是单纯地读解题步骤。 一、概念界定 “说题”,简言之就是“说”数学题。在学习过程中,对所给数学题目,能说清楚该题目的出处(本题目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及与该题前后相联系的数学内容)和解决该问题的思考途径(包含解题的数学方法、技巧和数学思想);同时,也能说清解题思路(说清解答本题所用的数学知识及定理、公理)。 “说题”时,不但要说清题目,还要说明怎样解,为什么这样解。数学“说题”,在形式上就是通过分析数学题目,说清楚“如何解题”和“解题的作用”;在表面看来,是教师在“说”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如何解出这个题目的方法和策略。再由学生说题目的解法过程。其实质展现的是教师自身的数学教育的理论功底、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数学方法的理解能力及数学教学的前瞻性理念。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解题步骤组织的井井有条。 二、“说题”的功效 1.有利于提高我们教师的素质

在“说题”前,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的理论和资料,深刻研究数学知识结构与分类。长期坚持“说题”,必然促进教师自身的数学知识的熟练,其理论学习变得越来越广博而深刻,理论应用变得熟练而有效,从而促进我们教师业务素质产生飞跃性的变化,即由经验型教师逐步变为理论型教师、科研型教师。 2.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表达 在“说题”时,学生要组织语言说出来,就要动脑、动手组织语言,要想说好,他就得去学、去问,正好发挥身边小先生的作用。 3.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说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说题”时,体现的是我们数学教育理论功底的深厚,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生熟、数学方法理解能力的强弱、数学教学前瞻性理念的探求。数学“说题”为现在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在课改中,各类教研活动会更加活跃,“说题”这种教研方式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营造教研气氛。“说题”活动往往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说”,发挥了“说题”教师的作用。通过课堂的具体实践,又使我们自身的教育理论得以提炼,也给旁人提供参考,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说题”者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评价者也要努力寻求“说题”教师的特色与成功经验的理论依据,说评双方围绕着共同的课题形成共识,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说题”者得到反馈,进而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会“说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

初中数学说题稿word版本

说题稿 实验中学 徐顺从 原题 已知:如图,AD 垂直平分BC ,D 为垂足,DM ⊥AC ,DN ⊥AB ,M ,N 分别为垂足,求证:DM=DN A 一、说背景与价值 本题选自八年级上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之《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的 课内练习2。解决此题涉及的知识有垂直的定义,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 本习题是在学生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AAS ”,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基础上给出的。课本设置此练习的目的旨在巩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大部分学生想到利用三角形全等,然而解题的方法较多,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充分联系已知与求证,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在众多的方法中进行选优,从而获得一定的解题经验。 二、说教学与改进 学生已经学会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 ”,“SAS ”,“ASA ”,“AAS ”,对于证明相等的线段,基本上具备了解决此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而学生往往会思维定势,联想到证明三角形全等,而忽视了此时证明的是垂线段这个重要信息,缺乏相应的想象。 学生可能的做法: 1、先证明△ADC ?△ADB 得∠B=∠C ,再证明△DCM ?△DBN ,得到DM=DN ; 2、先证明△ADC ?△ADB 得∠CAD=∠BAD ,再证明△DAM ?△DAN ,得到DM=DN ; 3、先证明△ADC ?△ADB 得AD 是角平分线,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M=DN ; 4、先由中垂线的性质证明AB=AC ,再由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 得ADB ADC S S ??=,由DM ⊥AC ,DN ⊥AB ,得到DM=DN 。 在原先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第1,2种解法,很少出现第3,4的解法,然后再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知识 来解决吗?能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吗?终于有了第3种方法,可是学生缺乏想

初中数学说题

初中数学说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说题稿 中考数学压轴题历来是初三师生关注的焦点,它一般有动态问题、开放性题型、探索性题型、存在性题型等类型,涉及到代数、几何多个知识点,囊括初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考生而言,中考压轴题是一根标尺,可以比较准确的衡量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以及数学素养,同时它的得失,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 展。下面我就2012年德州市数学中考第23题第2问进行讲评。 中考题 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 ,点P 为正方形AD 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 、点D 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B 落在P 处,点C 落在G 处,PG 交DC 于H ,折痕为EF ,连接BP 、BH . (1)求证:∠APB =∠BPH ; (2)当点P 在AD 边上移动时,△PDH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 (3)设AP 为x ,四边形EFGP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审题分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折叠问题;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本题通过翻折将全等变换,相似构造,勾股定理运用,融进正方形,不失一道好的压轴题,很值得推敲。由于此图形是正方形,因此里面隐含着很多直角,这是学生所不注意的地方,也正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题目的难点是学生无法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有效的图形上进行解决,总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用好直角三角形和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由于此题综合性较强,条件较分散,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难度较大,难度系数是。 2.解题过程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与分析,可有不同的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P H G F E D C B A 图1

论初中数学说题策略及功效

论初中数学“说题”策略及功效 一、概念界定 “说题”,简言之就是“说”数学题。即教师在教学中,对布置给学生练习的数学题目,能说清楚该题目的出处(本题目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及与该题前后相联系的数学内容)和解决该问题的思考途径(包含解题的数学方法、技巧和数学思想)。 “说题”时,教师不但要说清题目,还要说明怎样解,为什么这样解;该题与新课程理念、标准有什么联系;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所起的作用;与有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是怎样联系的等。 数学“说题”,在形式上就是通过分析数学题目,说清楚“如何解题”和“解题的作用”;在表面看来,是教师在“说”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如何解出这个题目的方法和策略,其实质展现的是教师自身的数学教育的理论功底、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数学方法的理解能力及数学教学的前瞻性理念。 二、“说题”的功效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在“说题”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的理论和资料,深刻研究数学知识结构与分类。长期坚持“说题”,必然促进教师自身的数学知识的熟练,其理论学习变得越来越广博而深刻,理论应用变得熟练而有效,从而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产生飞跃性的变化,即由经验型教师逐步变为理论型教师、科研型教师。 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说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说课”时,体现的是教师的数学教育理论功底的深厚,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生熟、数学方法理解能力的强弱、数学教学前瞻性理念的探求。数学“说题”为现在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在课改中,各类教研活动会更加活跃,“说题”这种教研方式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营造教研气氛 “说题”活动往往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说”,发挥了“说题”教师的作用。通过课堂的具体实践,又使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得以提炼,也给旁人提供参考,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说题”者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评价者也要努力寻求“说题”教师的特色与成功经验的理论依据,说评双方围绕着共同的课题形成共识,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说题”者得到反馈,进而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含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篇 数与式 专题一 实数 一、中考要求: 1.在经历数系扩张、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从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中,发展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数感和估算能力. 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其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4.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中考热点: 本章多考查平方根、立方根、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另外还有一类新情境下的探索性、开放性问题也是本章的热点考题. 三、考点扫描 1、实数的分类: 实数0 ???? ? ??? 正实数有理数或无理数 负实数 2、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1-=a b (a 、b ≠0) 4、绝对值: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 ??<-=>=)0() 0(0)0(||a a a a a a 5、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6、科学记数法; 7、整指数幂的运算: () ()m m m mn n m n m n m b a a b a a a a a ?===?+,, (a ≠0) 负整指数幂的性质:p p p a a a ?? ? ??==-11 零整指数幂的性质:10 =a (a ≠0) 8、实数的开方运算:()a a a a a =≥=2 2 ;0)( 9、实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0、无理数的错误认识:⑴无限小数就是无理数如1.414141·(41 无限循环);(2)带根号的数是无理 ;(3)两个无理数的和、差、积、商也还是无理数, 但它们的积却是有理数;(4)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无法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这种说法错误,每一个无理数在数轴上都有一个唯一位置, 我们可以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在数轴上把它找出来,其他的无理数也是如此. *11、实数的大小比较: (1).数形结合法 (2).作差法比较 (3).作商法比较 (4).倒数法: 如6756--与 (5).平方法 四、考点训练 1、(2005、杭州,3分)有下列说法:①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对应;②不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有理数;③负数没有立方根;④-17是17的平方根,其中正确的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 那么x 取值范围是() A 、x ≤2 B. x <2 C. x ≥2 D. x >2 3、-8 ) A .2 B .0 C .2或一4 D .0或-4 4、若2m -4与3m -1是同一个数的平方根,则m 为( ) A .-3 B .1 C .-3或1 D .-1 5、若实数a 和 b 满足 b=a+5+-a-5 ,则ab 的值等 于_______ 6、在3-2的相反数是________,绝对值是______. 7、81的平方根是( ) A .9 B .9 C .±9 D .±3 8、若实数满足|x|+x=0, 则x 是( ) A .零或负数 B .非负数 C .非零实数D.负数 五、例题剖析

初中数学圆知识梳理 题型归纳附答案-(详细知识点归纳 中考真题)

圆 【知识点梳理】 一、圆的概念 集合形式的概念: 1、 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形式的概念: 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补充)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 ? d r < ? 点C 在圆内; 2、点在圆上 ? d r = ? 点B 在圆上; 3、点在圆外 ? d r > ? 点A 在圆外;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 ? d r > ?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 ? d r = ?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 ? d r < ? 有两个交点;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图1)? 无交点 ? d R r >+; 外切(图2)? 有一个交点 ? d R r =+; 相交(图3)? 有两个交点 ? R r d R r -<<+; 内切(图4)? 有一个交点 ? d R r =-; 内含(图5)? 无交点 ? d R r <-; A

五、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4个定理,简称2推3定理:此定理中共5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即可推出其它3个结论,即: ①AB 是直径 ②AB CD ⊥ ③CE DE = ④ 弧BC =弧BD ⑤ 弧AC =弧AD 中任意2个条件推出其他3个结论。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即:在⊙O 中,∵AB ∥CD ∴弧AC =弧BD 六、圆心角定理 圆心角定理: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弧相等,弦心距相等。 此定理也称1推3定理,即上述四个结论中, 只要知道其中的1个相等,则可以推出其它的3个结论, 即:①AOB DOE ∠=∠;②AB DE =; ③OC OF =;④ 弧BA =弧BD 图4 图5 B D

(完整版)初中数学知识点考点归纳及分值分析

数学知识内容考点及分值分析 一、教材设置 初中数学共学习6册书,中考数学难易比例5:3:2。数学授课方式:先讲后练(基础差型学生)先练后讲(基础好型学生) 初一: 1、上册: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行的初步认识。 (1)有理数: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6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简单。考察内容:复数以及混合运算(期中、期末必考计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和倒数(选择、填空)。 (2)整式的加减: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4分,题型以选择和填空题为主,难易度属于易。考察内容:①整式的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主要是同类项的概念和化简求值②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③利用提公因式发和公式法分解因式。 (3)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一学习重点内容,主要学习内容有(归纳、总结、延伸)应用题思维、步骤、文字题,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中考分值约为1-3分,题型主要以选择和填空题为主,极少出现简答题,难易度为易。考察内容:①方程及方程解的概念②根据题意列一元一次方程③解一元一次方程。题型:追击、相遇、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打折销售、利润公式。 (4)几何:角和线段,为下册学三角形打基础 2、下册:相交线和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和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相交线和平行线:相交线和平行线是历年中考中多见的考点。通常以填空,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为3-4分,难易度为易。考察内容:①平行线的性质(公理)②平行线的判别方法③构造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4分,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难易度属于易。考察主要内容:①考察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特征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球函数的值③考察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3)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基础,中考命题中的重点。中考试题分值约为18-24分,以填空,选择,解答题,也会出现一些证明题目。考查内容:①三角形的性质和概念,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边关系,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②三角形全等融入平行四边形的证明,③三角形运动,折叠,旋转,拼接形成的新数学问题,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面积,周长等,⑤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是重点。⑥三角形与圆的相关位置关系⑦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应用。 (4)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考分值约为3-6分,题型主要以选择,解答为主,难易度为中。考察内容:①方程组的解法,解方程组②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经济问题。 (5)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8分,选择,填空,解答题为主。主要考察内容: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组)解集的数轴表示,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等,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②列不等式(组)解决经济问题,调配问题等,主要以解答题为主。③留意不等式(组)和函数图像的结合问题。 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分值大凡在6-10分,题型近几年主要以解答题出现,偶尔以选择填空出现。难易度为中。考察内容:①多见统计图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分析。②方差,极差的应用分析③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考察热点。题目注重考查统计学的知识分析和数据处理。 初二: 1、上册: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全等三角形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含题)

第一篇 数与式 专题一 实数 一、中考要求: 1.在经历数系扩张、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从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中,发展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数感和估算能力. 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其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4.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中考热点: 本章多考查平方根、立方根、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另外还有一类新情境下的探索性、开放性问题也是本章的热点考题. 三、考点扫描 1、实数的分类: 实数0 ???? ? ??? 正实数有理数或无理数 负实数 2、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1-=a b (a 、b ≠0) 4、绝对值: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 ??<-=>=)0() 0(0)0(||a a a a a a 5、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6、科学记数法; 7、整指数幂的运算: () ()m m m mn n m n m n m b a a b a a a a a ?===?+,, (a ≠0) 负整指数幂的性质:p p p a a a ?? ? ??==-11 零整指数幂的性质:10 =a (a ≠0) 8、实数的开方运算:()a a a a a =≥=2 2 ;0)( 9、实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0、无理数的错误认识:⑴无限小数就是无理数如 1.414141···(41 无限循环);(2)带根号的数是 (3)两个无理数的和、差、积、商也还是无理数, 但它们的积却是有理数;(4)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无法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这种说法错误, 我们可以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在数轴上把它找出来,其他的无理数也是如此. *11、实数的大小比较: (1).数形结合法 (2).作差法比较 (3).作商法比较 (4).倒数法: 如6756--与 (5).平方法 四、考点训练 1、(2005、杭州,3分)有下列说法:①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对应;②不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有理数;③负数没有立方根;④-17 是17的平方根,其中正确的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 那么x 取值范围是() A 、x ≤2 B. x <2 C. x ≥2 D. x >2 3、-8 ) A .2 B .0 C .2或一4 D .0或-4 4、若2m -4与3m -1是同一个数的平方根,则m 为( ) A .-3 B .1 C .-3或1 D .-1 5、若实数a 和 b 满足 b=a+5 +-a-5 ,则ab 的值等于_______ 6、在 3 - 2 的相反数是________,绝对值是______. 7、81 的平方根是( ) A .9 B .9 C .±9 D .±3 8、若实数满足|x|+x=0, 则x 是( ) A .零或负数 B .非负数 C .非零实数D.负数 五、例题剖析 1、设a= 3 - 2 ,b=2- 3 ,c = 5 -1,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A .a >b >c B 、a >c >b C .c >b >a D .b >c >a 2、若化简|1-x| 2x-5,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X 为任意实数 B .1≤X ≤4 C .x ≥1 D .x <4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小明和小芳解答题目:“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a=9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含题)96350

. . . 第一篇 数与式 专题一 实数 一、中考要求: 1.在经历数系扩、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从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中,发展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数感和估算能力. 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其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4.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中考热点: 本章多考查平方根、立方根、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另外还有一类新情境下的探索性、开放性问题也是本章的热点考题. 三、考点扫描 1、实数的分类: 实数0 ???? ? ??? 正实数有理数或无理数 负实数 2、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1-=a b (a 、b ≠0) 4、绝对值: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 ??<-=>=)0() 0(0)0(||a a a a a a 5、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6、科学记数法; 7、整指数幂的运算: () ()m m m mn n m n m n m b a a b a a a a a ?===?+,, (a ≠0) 负整指数幂的性质:p p p a a a ?? ? ??==-11 零整指数幂的性质:10 =a (a ≠0) 8、实数的开方运算:()a a a a a =≥=2 2 ;0)( 9、实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0、无理数的错误认识:⑴无限小数就是无理数如 1.414141···(41 无限循环);(2)带根号的数是 (3)两个无理数的和、差、积、商也还是无理数, 但它们的积却是有理数;(4)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无法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这种说法错误, 我们可以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在数轴上把它找出来,其他的无理数也是如此. *11、实数的大小比较: (1).数形结合法 (2).作差法比较 (3).作商法比较 (4).倒数法: 如6756--与 (5).平方法 四、考点训练 1、(2005、,3分)有下列说法:①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对应;②不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有理数;③负数没有立方根;④-17 是17的平方根,其中正确的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 那么x 取值围是() A 、x ≤2 B. x <2 C. x ≥2 D. x >2 3、-8 ) A .2 B .0 C .2或一4 D .0或-4 4、若2m -4与3m -1是同一个数的平方根,则m 为( ) A .-3 B .1 C .-3或1 D .-1 5、若实数a 和 b 满足 b=a+5 +-a-5 ,则ab 的值等于_______ 6、在 3 - 2 的相反数是________,绝对值是______. 7、81 的平方根是( ) A .9 B .9 C .±9 D .±3 8、若实数满足|x|+x=0, 则x 是( ) A .零或负数 B .非负数 C .非零实数D.负数 五、例题剖析 1、设a= 3 - 2 ,b=2- 3 ,c= 5 -1,则a 、b 、 c 的大小关系是() A .a >b >c B 、a >c >b C .c >b >a D .b >c >a 2、若化简|1-x|2x-5,则x 的取值围是() A .X 为任意实数 B .1≤X ≤4 C .x ≥1 D .x <4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小明和小芳解答题目:“先化简下式,再求值:a+其中a=9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 篇一: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19)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 的判定。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xx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第 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 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四边形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1)掌握 2)探索,由此发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配套习题训练)

中考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2)1(2 12+-=x y 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x y 2 =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60°+ cos 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初中数学说题

说题稿 龙湖中学数学科张芳钿 题目: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 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 (1)求证AE=EF。 (2)如图2,若把条件“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其余条件不变,发现AE=EF仍然成立,请你证明这一结论. (3)如图3,若把条件“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延长线上的一点”,其余条件仍不变,那么结论AE=EF是否成立呢?若成立请你完成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你说明理由. 一,说题目 这道题原题来自《新人教版-八年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复习题18 第14题,也出现在2012年青海的中考题中。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全等三角形在中考中是热门考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都会出现它的踪影,侧重考查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对几何图形特殊性质的判断与运用,考查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常与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圆等知识点结合命题。 从考查内容上看,本题涉及面广,主要以正方形为背景知识,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基础知识。 从考查解题方法上看,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应用,通过角与线段的迁移,寻找“桥梁”,链接已有条件与目标线段,从而解决问题。 从考查思想方法上看,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中的类比思想,转化思想。 二,说思维和思路 这道题的目的是证明线段相等,要证明线段相等从途径上有直接证明即“a=b”,以及间接证明“a=c,c=b→a=b”。以初中阶段的知识点来看,证明线段相等的思路常见的有:长度数量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腰三角形的等角对等腰;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及其它。下面我们来看这道题的证法:解法一:利用全等三角形直接证明 第一小题是特殊情形,事实上,绝大多数同学的心理倾向——直觉上来说,过点F做FM⊥CM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作 出后就会立刻发现,虽然题中保证了△ABE和△EMF中的两 对对应角相等,但要证明一边相等却是很难的事,轻松心态 消散全无,虽然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深入研究,但难 免会浪费大量时间,最后不得不放弃,另寻蹊径。 第(1)题正确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 AM=EC,易证△AME≌△ECF,所以AE=EF。 第(2)(3)小题:题目从特殊定点发展为BC及BC延长线上的点,题目变得具有“一般”性,仿照第(1)题做法作辅佐线,如图在BA上取点BM=BE,连接ME,易得AM=EC,∠ G AME=∠ECF=135°,再者,∠MAE=∠FEG这个条件无论E点在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点和常见题型总结

函数知识点及常见题型总结 函数在初中数学中考中分值大约有20~25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都会考查,其中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分值共约占其中的50%,二次函数约占另一半。 函数的题型以下归纳总结了11种,当然这并不包括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仅仅只是较为常见的。函数有时是以下题型组合起来构成的较为复杂的题型,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住以下题型才能寻求突破。换句话说,我们掌握住以下题型,复杂的题型分解开来,我们也能各个突破,最终解决掉。 一、核心知识点总结 1、函数的表达式 1)一次函数:y=kx+b(,k b 是常数,0k ≠) 2)反比例函数:函数x k y = (k 是常数,0k ≠)叫做反比例函数。注意:0x ≠ 3)二次函数:)0,,(2≠++=a c b a c bx ax y 是常数,, 2、点的坐标与函数的关系 1)点的坐标用(),a b 表示,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b a ≠时,(),a b 和(),b a 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2)点的坐标:从点向x 轴和y 轴引垂线,横纵坐标的绝对值对应相对应线段的长度。 3)若某一点在某一函数图像上,则该点的坐标可代入函数的表达式中,要将函数图像上的点与坐标一一联系起来。 3、函数的图像 1)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b y=的=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kx y+ kx 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2)反比例函数 3)二次函数

4、函数图像的平移 ①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②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③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含题)

.

. A .X 为任意实数 B .1≤X ≤4 C .x ≥1 D .x <4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小明和小芳解答题目:“先化简下式,再求值:a+21-2a+a 其中a=9时”,得出了不同的答案 ,小明的解答:原式= a+21-2a+a = a+(1-a)=1,小芳的解答:原式= a+(a -1)=2a -1=2×9-1=17 ⑴___________是错误的; ⑵错误的解答错在未能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 ________ 4、计算:20012002(2-3)(2+3) 5、我国1990年的人口出生数为23784659人。保留三个有效数字的近似值是 人。 六、综合应用 1、 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满足a 2 -6a+9+4|5|0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2、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如图l -2-2中数轴上的点P 所表示的数是 2 ”,这种说明问题的方式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叫做( ) A .代人法B .换无法C .数形结合D .分类讨论 3、(开放题)如图l -2-3所示的网格纸,每个小格均为正方形,且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请在小网格纸上画出一个腰长为无理数的等腰三角形. 4、如图1-2-4所示,在△ABC 中,∠B=90○ ,点P 从点B 开始沿BA 边向点A 以 1厘米/秒的宽度移动;同时,点Q 也从点B 开始沿 BC 边向点C 以 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问几秒后,△PBQ 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 5、观察表一,寻找规律.表二、表三、表四分别是从表一中截 取的一部分,其中a 、b 、c 的值分别为 A .20、29、30 B .18、30、26 C .18、20、26 D .18、30、28 专题二 整式 一、考点扫描 1、代数式的有关概念. (1)代数式是由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 (2)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①化简求值,②整体代人 2、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只含有数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3)多项式的降幂排列与升幂排列 (4)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顷. 3、整式的运算 (1)整式的加减: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是: (2)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3)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2 2 b a b a b a -=-+ (2).完全平方公式: ,2)(2 22b ab a b a +±=± 5、因式分解 (1).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2).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提公因式法和运 用公式法 二、考点训练 1、- лa 2b 3 12 的系数是 ,是 次单项式; 2、多项式3x 2-1-6x 5-4x 3 是 次 项式,其中最 高次项是 ,常数项是 ,三次项系数是 ,按x 的降幂排列 ; 3、如果3m 7x n y+7和-4m 2-4y n 2x 是同类项,则x= ,y= ;这两个单项式的积是__。 4、下列运算结果正确的是( ) ①2x 3-x 2=x ②x 3?(x 5)2=x 13 ③(-x)6÷(-x)3=x 3 ④ (0.1)-2?10-1 =10 1 2 3 4 ... 2 4 6 8 ... 3 6 9 12 ... 4 8 12 16 ... ... ... ... ... (18) c 32 12 15 a 20 24 25 b 表二 表三 表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