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专题训练:矩形中的折叠问题.doc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专题训练:矩形中的折叠问题.doc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专题训练:矩形中的折叠问题.doc

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体会折叠中的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类型一 折叠中求角度

1.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点C 落在点C ′处,折痕为EF .若∠EFC ′=125°,那么∠ABE 的度数为( )

A .15°

B .20°

C .25°

D .30°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以下折纸活动:(1)对折矩形纸片ABCD ,使AD 和BC 重合,得到折痕EF ,把纸片展平;(2)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EF 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 ,得到折痕BM ,同时得到线段BN .观察探究可以得到∠ABM 的度数是( )

A .25°

B .30°

C .36°

D .45° ◆类型二 折叠中求线段长 3.(2017·安顺中考)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D =4cm ,把纸片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

E 处,AE 交DC 于点O ,若AO =5cm ,则AB 的长为( )

A .6cm

B .7cm

C .8cm

D .9cm

第3题图 第4题图

4.(2017·宜宾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BC =8,CD =6,将△ABE 沿BE 折叠,使点A 恰好落在对角线BD 上的F 处,则DE 的长是( )

A .3 B.245 C .5 D.89

16

5.★(2016·威海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BC =6,点E 为BC 的中点,将

△ABE 沿AE 折叠,使点B 落在矩形内的点F 处,连接CF ,则CF 的长为________.

◆类型三折叠中求面积

6.(2017·鄂州中考)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翻折,点B落在点F处,FC交AD于E.

(1)求证:△AFE≌△CDE;

(2)若AB=4,BC=8,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7.★(2016·福州中考)如图,矩形ABCD中,AB=4,AD=3,M是边CD上的一点,将△ADM沿直线AM对折,得到△ANM.

(1)当AN平分∠MAB时,求DM的长;

(2)连接BN,当DM=1时,求△ABN的面积.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由折叠可知∠EFC =∠EFC ′=125°.∵在矩形ABCD 中,AD ∥BC ,∴∠DEF =180°-125°=55°.根据折叠可知∠BEF =∠DEF =55°,∴∠BED =110°.∵四边形ABCD 为矩形,∠A =90°,∴∠ABE =110°-90°=20°.故选B.

2.B 3.C 4.C

5.

18

5

解析:如图,连接BF 交AE 于H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 =FE ,AB =AF ,∠BAE =∠F AE ,∴AH ⊥BF ,BH =FH .∵BC =6,点E 为BC 的中点,∴BE =1

2BC =3.又∵AB =4,

∴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AE =AB 2+BE 2=5.∵S △ABE =12AB ·BE =1

2AE ·BH ,∴BH =

125,则BF =2BH =24

5.∵E 是BC 的中点,∴FE =BE =EC ,∴∠BFC =90°.在Rt △BFC 中,由勾股定理得CF =BC 2-BF 2=

62-????2452

=18

5.

6.(1)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CD ,∠B =∠D =90°.∵将矩形ABCD 沿

对角线AC 翻折,点B 落在点F 处,∴∠F =∠B ,AB =AF ,∴AF =CD ,∠F =∠D .在△AFE 与△CDE 中,????

?∠F =∠D ,∠AEF =∠CED ,AF =CD ,

∴△AFE ≌△CDE .

(2)解:∵AB =4,BC =8,∴CF =AD =8,AF =CD =AB =4.∵△AFE ≌△CDE ,∴EF

=DE .在Rt △CED 中,由勾股定理得DE 2+CD 2=CE 2,即DE 2+42=(8-DE )2,∴DE =3,∴AE =8-3=5,∴S 阴影=1

2

×4×5=10.

7.解:(1)由折叠性质得△ANM ≌△ADM ,∴∠MAN =∠DAM .∵AN 平分∠MAB ,∴∠MAN =∠NAB ,∴∠DAM =∠MAN =∠NAB .∵四边形ABCD 是矩形,∴∠DAB =90°,∴∠DAM =30°,∴AM =2DM .在Rt △ADM 中,∵AD =3,∴由勾股定理得AM 2-DM 2=AD 2,即(2DM )2-DM 2=32,解得DM = 3.

(2)延长MN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Q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DC ,∴∠DMA =∠MAQ ,由折叠性质得△ANM ≌△ADM ,∴∠ANM =∠D =90°,∠DMA =∠AMQ ,AN =AD =3,MN =MD =1,∴∠MAQ =∠AMQ ,∴MQ =AQ .设NQ =x ,则AQ

=MQ=MN+NQ=1+x.∵∠ANM=90°,∴∠ANQ=90°.在Rt△ANQ中,由勾股定理得AQ2=AN2+NQ2,即(x+1)2=32+x2,解得x=4,∴NQ=4,AQ=5.∵△NAB和△NAQ在AB

边上的高相等,AB=4,AQ=5,∴S△NAB=4

5S△NAQ=

4

1

2×AN·NQ=

4

1

2×3×4=

24

5.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专项训练

§16 二次根式(专项训练) 二次根式的定义: 1.下列式子一定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2--x B .x C .22+x D .22-x 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 1.下列各式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12+x B.222y x x + C. 12 D.5.0 2.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B . C D 3、下列二次根式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是( ) A C 4、在 2 1、12 、x+2 、240x 、22y x +中,最简二次根式有 ( )个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个 5、下列二次根式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44+a B .48 C .14 D . b a 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 1.若最简二次根式53-a 与3+a 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 。 2.下列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能与2合并的是 ( ) A. 23 B.12 C.3 2 D.32 3.最简二次根式13+a 与2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 的取值为 二次根式取值范围 1.式子 2 1 +-x x 中x 的取值范围是。 A . x ≥1 且 X ≠-2 B.x>1且x ≠-2 C.x ≠-2 D. .x ≥1 2.要使1 21 3-+-x x 有意义,则x 应满足( ). A .2 1≤x ≤3 B .x ≤3且x ≠2 1 C .2 1<x <3 D .2 1<x ≤3 3 当 2 2-+a a 有意义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a≥2 B.a >2 C .a≠2 D.a≠-2

4.若2-x 是二次根式,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 x >2 B . x ≥2 C 、 x <2 D . x ≤2 5 x 的取值范围为( ) A 、x ≥2 B 、x ≠3 C 、x ≥2或x ≠3 D 、x ≥2且x ≠3 6 2()x y =+,则x -y 的值为( ) A .-1 B .1 C .2 D .3 7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x ≥﹣ 25 B.x ≤25 C. x ≥25 D. x ≤- 2 5 二次根式的性质 1.若 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二)内容解析 在初中数学中,矩形的折叠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也是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考中常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这类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可循的,由于矩形的折叠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及大小,因而在矩形的折叠变换中,保持了许多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如图形中线段的长短不变,图形中角的大小不变等.这些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在初中几何全等型问题的解决中,具有很重要的运用价值,一些要通过作辅助线进行全等证明的数量关系,由图形的折叠变换就可以直接得到. 矩形折叠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轴对称知识,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折痕(即对称轴)及其两侧的全等图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的性质,还可以连接对称点,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推理、计算。本节课选择矩形折叠中最常见求角度、求线段长两类题型为学习内容。 (三)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矩形折叠问题中求角度和求线段长的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折叠问题的方法;2.掌握折叠问题中求角度和求线段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推理论证,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矩形折叠问题的探究,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体会利用方程思想、转化思想解决折叠问题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目标解析 1.通过探究使学生得到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折叠——观察——验证——归纳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探究,寻找到解决折叠问题的思路,并且从中体会探究过程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 4.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展示环节中鼓励学生勇于展示,善于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几何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以及矩形,对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以及矩形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折纸的经验,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探究学生应该拥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基础。(2)心理特征: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好动,好表现,求知欲望高,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获得外界评价的意识强。同时学生又缺乏将动手过程转化为几何语言的能力。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里特征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拥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和探究经验,但同时学生又普遍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出折叠的规律。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梳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方法和技能。要尽量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合作探究,解决折叠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

第1题图 第2题图 G 第3 题图第4题图 第5题图第6 题图 折叠问题文稿(不含压轴题) 1.如图,长方形ABCD 沿AE 折叠,使D 落在边BC 上的F 点处,如果∠BAF=60°,则∠DAE=___. 2.如图,折叠矩形纸片ABCD ,先折出折痕(对角线)BD ,再折叠,使AD 落在对角线BD 上,得折痕DG ,若AB = 2,BC = 1,求AG 的长. 3.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B ,CM 是斜边AB 的中线,将△ACM 沿直线CM 折叠,点A 落在D 处,如果CD 恰好与AB 垂直,那么∠A 等于_ ____. 4.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折痕交CD 于点E ,已知AB=8cm, BC=10cm , 求EC 的长. 5.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90°,将BC 边折叠,使点B 与点D 重合,折痕经过点C ,若AD=2,AB=4,求∠BCE 的正切值. 6.如图,点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将点A 沿过DE 的直线拆叠. (1)说明点A 的对应点A '一定落在BC 上; (2)当A '在BC 中点处时,求证:AB=AC .

第7题图 7. 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长AD=9cm ,宽AB=3cm ,将其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那么折叠后DE 的长和折痕EF 的长分别是多少? 8. 如图是面积为1的正方形ABCD ,M 、N 分别为AD 、BC 边上的中点,将点C 折至MN 上,落在点P 位置,折痕为BQ ,连结PQ . (1)求MP 的长; (2)求证:以PQ 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等于 1 3 . 9. 把矩形ABCD 对折,设折痕为MN ,再把B 点叠在折痕上,得到Rt △ABE ,延长EB 交AD 于点F ,若矩形的宽CD=4. (1 )求证:△AEF 是等边三角形; (2)求△ AEF 的面积. 第8题图 第9题图

2018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大于或等于0。 3.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a :①0≥a ,②0≥a 附:具有非负性的式子:①0≥a ;②0≥a ;③02≥a 4.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5.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 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a (a ≥0); (2)==a a 2 7.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 ≥0,b ≥0) ;(b ≥0, a>0). (3)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典型例题】 1、概念与性质 例 1下列各式1 其中是二次根式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例2、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1) x x -- +31 5; (2) 2 2)-(x = a (a >0) a -(a <0) 0 (a =0);

例3、 在根式 ) A .1) 2) B .3) 4) C .1) 3) D .1) 4) 例4、已知: 的值。求代数式22,2 1 1881-+- +++ -+-=x y y x x y y x x x y 例5、 (2009龙岩)已知数a ,b =b -a ,则 ( ) A. a>b B. a>时,①如果a b >>a b < 例1、比较 (2)、平方法 当0,0a b >>时,①如果22a b >,则a b >;②如果22a b <,则a b <。 例2、比较 (3)、分母有理化法 通过分母有理化,利用分子的大小来比较。 11() b a b b a a b ++++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突破平行线性质的综合应用折叠问题试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突破平行线性质的综 合应用折叠问题试题 平行线性质的综合应用:折叠问题 一、平行线的性质 方法归纳:平行关系数量关系(由“线”推“角”) 由“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定“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 如(1)如图两平行线a、b被直线l所截,且∠1=60°,则∠2的度数为() A.30° B.45°c.60°D.120° 解:∵a∥b, ∴∠3=∠1=6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60°。 故选c。 (2)如图,直线c与a、b均相交,当a∥b时,则() A.∠1>∠2 B.∠1<∠2c.∠1=∠2D.∠1+∠2=90°

解:∵a∥b,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故选:c。 二、折叠问题(翻折变换) 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 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 (1)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2)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3)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例题1如图所示。已知AB∥cD,∠B=100°,EF平分∠BEc,EG⊥EF。求∠BEG和∠DEG。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出∠BEc、∠BED的度数,再根据EG⊥EF可得出要求的两角的度数。 答案:解:由题意得:∠BEc=80°,∠BED=100°,∠BEF=∠BEc=40°, ∴∠BEG=90°-∠BEF=50°,

∠DEG=∠BED-50°=50°。 ∴∠BEG和∠DEG都为50°。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要熟悉平行线的性质,注意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例题2如图所示,将宽为4厘米的纸条折叠,折痕为AB,如果∠AcB=30°,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解析:根据翻折不变性,得到∠α=∠cAB,从而求出∠ABc=∠BAc,再得出△AcB为等腰三角形,求出AD和cB 的长,进而求出△ABc的面积。 答案:解:延长GA到F,根据翻折不变性,∠α=∠cAB,∵AG∥Bc,∴∠GAc=∠AcB=30°,∴∠α=∠cAB =(180°-30°)÷2=75°, ∴∠ABc=180°-30°-75°=75°,∴Ac=Bc。作AD⊥Bc,垂足为D,∵纸条的宽=4c, ∴AD=4c,在Rt△AcD中,∠AcD=30°,∴Ac=2AD =2×4=8c,∴Ac=Bc=8c, ∴△ABc的面积为(4×8)÷2=16c2。故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6c2。 点拨:此题考查了翻折不变性和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

八年级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题

八年级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题 1、如图,已知MB=ND ,∠MBA=∠NDC ,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M ≌△CDN 的是( ) (A ) ∠M=∠N (B ) AB=CD (C ) AM=CN (D ) AM ∥CN 2、如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且∠B=∠C ,那么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 无法判断 △ABE ≌△ACD 的是( ) (A ) AD=AE (B ) ∠AEB=∠ADC (C ) BE=CD (D ) AB=AC 3、已知,如图,M 、N 在AB 上,AC=MP ,AM=BN ,BC=PN 。求证:AC ∥MP 4、已知,如图,AB=CD ,DF ⊥AC 于F ,BE ⊥AC 于E ,DF=BE 。求证:AF=CE 。 F E A C D B M P C B N C N M A B D E B D A C

5、已知,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ACO ≌△BDO ,CE ∥DF 。求证:CE=DF 。 6、已知,如图,AB ⊥AC ,AB =AC ,AD ⊥AE ,AD =AE 。求证:BE =CD 。 7、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E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CE=CF ,G 是CD 与EF 的交点,求证:△BCF ≌△DCE F E O D C B A A E D C B G F E D C A B

8、如图,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 ,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选 ① AB=AC ② BD=CD ③ BE=CF 9、如图,EG ∥AF ,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 ① AB=AC ② DE=DF ③ BE=CF D C F E D C A B G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概念: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a (a ≥0); (2)==a a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b =a ·b (a≥0,b≥0); b b a a = (b≥0,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 比较数值的方法 (1)、根式变形法 当0,0a b >>时,①如果a b >,则a b >;②如果a b <,则a b <。 (2)、平方法 当0,0a b >>时,①如果2 2 a b >,则a b >;②如果2 2 a b <,则a b <。 (3)、分母有理化法 通过分母有理化,利用分子的大小来比较。 例3、比较 231-与1 21 -的大小。 (4)、分子有理化法 通过分子有理化,利用分母的大小来比较。 例4、比较1514-与1413-的大小。 a (a >0) a -(a <0) 0 (a =0);

专题训练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专题训练(一)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本专题部分习题有难度,请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则重叠部分△AFC的面积为( ) A.12 B.10 C.8 D.6 2.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点E是AB的中点,点G是BC上的一点,∠BEG=60°.现沿直线GE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纸片上的点H处,连接AH,则图中与∠BEG相等的角的个数为(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3.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EF对折,点D恰好与BC边上的点H重合,∠GFP=62°,那么∠EHF的度数等于________. 4.把一张矩形纸片(矩形ABCD)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和点D重合,折痕为EF.若AB=3 cm,BC=5 cm,则重叠部分△DEF的面积是________cm2. 5.如图,折叠矩形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BC=10 cm,AB=8 cm,求: (1)FC的长; (2)EF的长.

AD=8 cm,DE=6 cm. (1)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求BF的长; (3)求折痕AF长. 7.将矩形OABC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0,4),点C的坐标为(m,0)(m>0),点D(m,1)在BC上,将矩形OABC沿AD折叠压平,使点B落在坐标平面内,设点B的对应点为点E. (1)当m=3时,求点B的坐标和点E的坐标;(自己重新画图)

(2)随着m的变化,试探索:点E能否恰好落在x轴上若能,请求出m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8.如图,矩形ABCD中,AB=8,AD=10. (1)求矩形ABCD的周长; (2)E是CD上的点,将△ADE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点F处. ①求DE的长; ②点P是线段CB延长线上的点,连接PA,若△PAF是等腰三角形,求PB的长.

八年级数学上册 1 勾股定理专题训练(一)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问题 (新版)北师大版

专题训练(一)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问题 1.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C =90°,AC =4 cm ,BC =3 cm ,将斜边AB 翻折,使点B 落在直角边AC 的延长线上的点E 处,折痕为AD ,则CE 的长为( ) A .1 cm B .1.5 cm C .2 cm D .3 cm 2.如图,长方形ABCD 的边AD 沿折痕AE 折叠,使点D 落在BC 上的F 处,已知AB =6,△ABF 的面积是24,则FC 等于( ) A .1 B .2 C .3 D .4 3.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 =5 cm ,BC =10 cm ,将△ABC 折叠,使点B 与点A 重合,折痕为D E ,则CD 的长为( ) A.252 cm B.152 cm C. 254 cm D.154 cm 4.如图,在长方形纸片ABCD 中,AB =8 cm ,把长方形纸片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点E 处,AE 交DC 于点F ,若AF = 25 4 cm ,则AD 的长为( ) A .4 cm B .5 cm C .6 cm D .7 cm 5.(铜仁中考)如图,在长方形A BC D 中,BC =6,CD =3,将△BCD 沿对角线BD 翻折,点C 落在点C′处,BC ′交AD 于点E ,则线段DE 的长为( ) A .3 B.15 4 C .5 D.15 2 6.如图所示,在△ABC 中,∠B =90°,AB =3,AC =5,将△ABC 折叠,使点C 与点A 重合,折痕为DE ,则△ABE

的周长为________.

八年级数学经典练习题附答案

八年级数学经典练习题附答案(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练习题 一、填空题: 2.(a-3)(3-2a)=_______(3-a)(3-2a); 12.若m2-3m+2=(m+a)(m+b),则a=______,b=______; 15.当m=______时,x2+2(m-3)x+25是完全平方式.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式的因式分解结果中,正确的是( ) A.a2b+7ab-b=b(a2+7a) B.3x2y-3xy-6y=3y(x-2)(x+1) C.8xyz-6x2y2=2xyz(4-3xy) D.-2a2+4ab-6ac=-2a(a+2b-3c) 2.多项式m(n-2)-m2(2-n)分解因式等于( ) A.(n-2)(m+m2) B.(n-2)(m-m2) C.m(n-2)(m+1) D.m(n-2)(m-1) 3.在下列等式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 A.a(x-y)+b(m+n)=ax+bm-ay+bn B.a2-2ab+b2+1=(a-b)2+1 C.-4a2+9b2=(-2a+3b)(2a+3b) D.x2-7x-8=x(x-7)-8 4.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A.a2+b2 B.-a2+b2 C.-a2-b2 D.-(-a2)+b2

5.若9x2+mxy+16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的值是( ) A.-12 B.±24 C.12 D.±12 6.把多项式a n+4-a n+1分解得( ) A.a n(a4-a) B.a n-1(a3-1) C.a n+1(a-1)(a2-a+1) D.a n+1(a-1)(a2+a+1) 7.若a2+a=-1,则a4+2a3-3a2-4a+3的值为( ) A.8 B.7 C.10 D.12 8.已知x2+y2+2x-6y+10=0,那么x,y的值分别为( ) A.x=1,y=3 B.x=1,y=-3 C.x=-1,y=3 D.x=1,y=-3 9.把(m2+3m)4-8(m2+3m)2+16分解因式得( ) A.(m+1)4(m+2)2 B.(m-1)2(m-2)2(m2+3m-2) C.(m+4)2(m-1)2 D.(m+1)2(m+2)2(m2+3m-2)2 10.把x2-7x-60分解因式,得( ) A.(x-10)(x+6) B.(x+5)(x-12) C.(x+3)(x-20) D.(x-5)(x+12) 11.把3x2-2xy-8y2分解因式,得( ) A.(3x+4)(x-2) B.(3x-4)(x+2) C.(3x+4y)(x-2y) D.(3x-4y)(x+2y) 12.把a2+8ab-33b2分解因式,得( ) A.(a+11)(a-3) B.(a-11b)(a-3b) C.(a+11b)(a-3b) D.(a-11b)(a+3b) 13.把x4-3x2+2分解因式,得( ) A.(x2-2)(x2-1) B.(x2-2)(x+1)(x-1) C.(x2+2)(x2+1) D.(x2+2)(x+1)(x-1) 14.多项式x2-ax-bx+ab可分解因式为( ) A.-(x+a)(x+b) B.(x-a)(x+b) C.(x-a)(x-b) D.(x+a)(x+b) 15.一个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其x2项的系数是1,常数项是-12,且能分解因式,这样的二次三项式是( ) A.x2-11x-12或x2+11x-12 B.x2-x-12或x2+x-12 C.x2-4x-12或x2+4x-12 D.以上都可以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十六章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分数入手,研究出分式的有关概念,同时还要讲清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 10020v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3. 以上的式子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m(2)1m1m 3 m 10020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6020v 小时,所以 10020v = 6020v . 10020v , 6020v ,s,v,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 s m2m 1 2 = 6020v ,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 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分析] 分式的值为

专题训练(一)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专题训练(一) 矩形中得折叠问题 (本专题部分习题有难度,请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则重叠部分△AFC得面积为( ) A.12 B.10 C.8 D.6 2.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点E就是AB得中点,点G就是BC上得一点,∠BEG=60°、现沿直线GE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纸片上得点H处,连接AH,则图中与∠BEG相等得角得个数为(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3.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EF对折,点D恰好与BC边上得点H重合,∠GFP=62°,那么∠EHF得度数等于________. 4.把一张矩形纸片(矩形ABCD)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若AB=3 cm,BC=5 cm,则重叠部分△DEF得面积就是________cm2、 5.如图,折叠矩形一边AD,点D落在BC边得点F处,BC=10 cm,AB=8 cm,求: (1)FC得长; (2)EF得长. 6.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纸片.把纸片AB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CD边上,折痕为AF,且AB=10 cm,AD=8 cm,DE=6 cm、 (1)求证:四边形ABCD就是矩形; (2)求BF得长; (3)求折痕AF长. 7.将矩形OABC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得坐标为(0,4),点C得坐标为(m,0)(m>0),点D(m,1)在BC上,将矩形OABC沿AD折叠压平,使点B落在坐标平面内,设点B得对应点为点E、

(1)当m=3时,求点B得坐标与点E得坐标;(自己重新画图) (2)随着m得变化,试探索:点E能否恰好落在x轴上?若能,请求出m得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8.如图,矩形ABCD中,AB=8,AD=10、 (1)求矩形ABCD得周长; (2)E就是CD上得点,将△ADE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点F处. ①求DE得长; ②点P就是线段CB延长线上得点,连接PA,若△PAF就是等腰三角形,求PB得长. (3)M就是AD上得动点,在DC上存在点N,使△MDN沿折痕MN折叠,点D落在BC边上点T处,求线段CT长度得最大值与最小值之与. 参考答案 1、B 2、A 3、56° 4.5.1 5、(1)由题意可得AF=AD=10 cm, 在Rt△ABF中,AB=8 cm,AF=10 cm, ∴BF=6 cm、 ∴FC=BC-BF=10-6=4(cm). (2)由题意可得EF=DE,可设EF得长为x, 则在R t△EFC中,(8-x)2+42=x2,解得x=5, 即EF得长为5 cm、 6、(1)证明:∵把纸片AB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CD边上, ∴AE=AB=10,AE2=102=100、 又∵AD2+DE2=82+62=100, ∴AD2+DE2=AE2、 ∴△ADE就是直角三角形,且∠D=90°、 又∵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BCD就是矩形. (2)设BF=x,则EF=BF=x,EC=CD-DE=10-6=4(cm),FC=BC-BF=8-x, 在Rt△EFC中,EC2+FC2=EF2, 即42+(8-x)2=x2、 解得x=5、 故BF=5 cm、 (3)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F2=AF2, ∵AB=10 cm,BF=5 cm, ∴AF=102+52=55(cm). 7.(1)如图,点B得坐标为(3,4).

八年级数学折叠问题

D ' C ' B' D A B C M E F 八年级数学折叠问题 1、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纸片.把纸片ABCD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边的中点E处,折痕为AF.若CD=6,则AF等于() A.4B.3C.4D.8 2、如图,将矩形ABCD纸片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若∠DBC=22.5°八年级数学折叠问题中45°的角(虚线也视为角的边)有() A.6个B.5个C.4个D.3个 3、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 EM、FM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在' B M或'B M的延长线上,那么∠EMF的度数是() A、85° B、90° C、95° D、100° 4、如图,点O是矩形ABCD的中心,E是AB上的点,沿CE折叠后,点B恰好与点O重合,若BC=3,则折痕CE的长为() A、23 B、33 2 C、3 D、6 5、如图,在△ABC 中,∠C=90°,BC=6,D,E 分别在 AB、AC上,将△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若A′为CE 的中点,则折痕DE的长为() A、B、2 C、3 D、4 6、如图,在Rt△ABC中,∠ABC=90°,∠C=60°,AC=10,将BC向BA 方向翻折过去,使点C落在BA上的点C′,折痕为BE,则EC的长度是() A、53 B、535 -C、1053 -D、5 5 3 + 7、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C′,D′的位置上,EC′交AD于点G.已知∠EFG=58°,

A B C D F E 那么∠BEG= °. 8、如图,将纸片△ABC 沿DE 折叠,点A 落在点A′处,已知∠1+∠2=100°,则∠A= ____________度. 八年级期中复习------折叠问题(2) 9、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已知AD =8,折叠纸片使AB 边与对角线AC 重合,点B 落在点F 处,折痕为AE,且EF=3,则AB 的长为 ( ) A.3 B.4 C.5 D.6 10、如图所示,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点C 落在点C′处,折痕为EF,若∠EFC′=1250 ,那么∠ABE 的度数为( ) A .150 B .200 C .250 D .30 11、如图,在△ABC 中,∠C=90°,点D 在AC 上,将△BCD 沿着直线BD 翻折,使点C 落在斜边AB 上的点E 处,DC=5cm,则点D 到斜边AB 的距离是 cm . 12、点D 、E 分别在等边△ABC 的边AB 、BC 上,将△BDE 沿直线DE 翻折,使点B 落在B 1处,DB 1、EB 1分别交边AC 于点 F 、 G .若∠ADF=80o,则∠CGE= . 13、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 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 和顶点D 重合,折痕为EF .若BF =4,FC =2,则∠DEF 的度数是_ . 14、如图所示,在△ABC 中,∠B=90°,AB=3,AC=5,将△ABC 折叠,使点C 与点A 重合,折痕为DE,则△ABE 的周长 为 . 15、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2cm,点E 在BC 上,且AE =CE .若将纸片沿AE 折叠,点B 恰好与AC 上的点B 1重合, 则AC = cm . 16、将矩形ABCD 沿AE 折叠,得到如图所示图形.若∠CED′=56°,则∠AED 的大小是 . 17、如图,将长8 cm,宽4 cm 的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A 与C 重合,则折痕EF 的长等于 cm .

八年级数学专项训练

八年级数学专项训练—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 A. ?? ? ??=+=+61 1,12y x y x B. ?? ?=+=+8248 32y x y x C. ?? ?=+3, x)-2(y =y +2x -2y x D. ? ? ?=+=+42 3xy x x 2. 下面能满足方程3x+2=2y 的一组解是( ) A. 4 2x y =??=? B. 3 5x y =??=? C. 2 4x y =??=? D. 1 3x y =??=? 3. 方程x -y =3与下列方程构成的方程组的解为?? ?==1 , 4y x 的是( ) A. 3x -4y =16 B. 41x +2y =5 C. 21x +3y =8 D. 2(x -y)=6y 4. 用加减法解方程组???=-=-8243 52y x y x 下列解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2-②,消去x B. ①×2-②×5,消去y C. ①×(-2)+②,消去x D. ①×2-②×(-5),消去y 5. 已知x+y=1,x-y=3,则xy 的值为( ) A. 2 B. 1 C. -1 D. -2 6. 若﹣2a m b 4与5a n +2b 2m +n 可以合并成一项,则m-n 的值是( ) A. 2 B. 0 C. -1 D. 1 7. 如果方程组54, 358x y k x y -=?? +=? 的解中的x 与y 相等,则k 的值为( ) A. 1 B. 1或-1 C. 5 D. -5 8. 全体教师在会议室开会,每排座位坐12人,则有11人无处坐;每排座位坐14人,则余1人独坐一排.则这间会议室共有座位排数是( ) A. 14 B. 13 C. 12 D. 15 ①②

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

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 一、折叠问题 如图所示,将长方形纸片ABCD 的一边AD 向下折叠,点D 落在BC 边的F 处。已知AB=CD=8cm ,BC=AD=10cm ,求EC 的长。 解题步骤归纳: 1、标已知,标问题,明确目标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设适当的未知数x ; 2、利用折叠,找全等。 3、将已知边和未知边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表示出来。 4、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得解。 练习 1、 如图,将矩形ABCD 纸片沿直线AE 折叠,顶点D 恰好落在边BC 的F 处,已知3, CE cm =8AB cm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 如图,已知矩形ABCD 沿着直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C'处,BC'交AD 于E ,AD=8,AB=4, 求DE 的长 3、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B=6,BC=8,将三角形ABC 折叠,使AB 落在斜边AC 上得到线段AB ’,折痕为AD ,求BD 的长. 4、如图所示,在?ABC 中,AB=20,AC=12,BC=16,把?ABC 折叠,使AB 落在直线AC 上,求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 5、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长AD=9 cm ,宽AB=3 cm ,将其折叠,使点 D 与点B 重合,那么折叠后D E 的长是多少? 6、如图,将边长为8 cm 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落在BC 中点 E 处,点A 落在点 F 处,折痕为MN ,求线段CN 的长. 8.如图,已知△ABC 中,∠ACB =90°,∠CAB =30°,△ABD 是等边三角形,AB =8,如果将四边形ACBD 折叠,使点D 与点C 重合,EF 为折痕,则AE= . 9.(2016年金华中考15题)如图,Rt △ABC 纸片中,∠C=90°,AC=6,BC=8,点D 在边BC 上,以AD 为折痕将△ABD 折叠得到△AB′D,AB′与边BC 交于点E.若△DEB′为直角三角形,则BD 的长是 . C D B A E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专题训练

屯脚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2学期期末专题试卷 八年级 数学 专题一(二次根式)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若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 B .x > C .x ≥ D .x > 2. 在函数y=1 x-3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 A .3x ≠ B .0x ≠ C .3x > D .3x = 3、若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 B .x > C .x ≥ D .x > 4、在函数y=1 x-3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 A .3x ≠ B .0x ≠ C .3x > D .3x = 5、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 (B) (C) (D) 6、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 (B) (C) (D) 7、下列二次根式中不能再化简的二次根式的是( ) A . B . C . D . 8、下列式子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9 B. 7 C. 20 D. 3 1 9、下列式子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9 B. 7 C. 20 D. 3 1 二、计算题 -( )2+-+ 4、1 021128-?? ? ??+--+ π ,÷5、先化简,后计算: 11() b a b b a a b ++++ ,其中12a = ,12b = 6、化简并求值:(x-1x+1 +2x x 2-1 )÷ 1 x 2-1 ,其中x=0。 7、化简求值:,其中. 8 、先化简后求值. 9、已知的值是 . 三、(二次根式非负性) 1、 若 为实数,且,则的值为( ) A .1 B . C .2 D . 2、若三角形ABC 的三边a 、b 、c 满足0,则△ABC 的面积为____. 3、已知 ,那么 的值为( ) A .一l B .1 C .3 2007 D . 4、若实数a 、b 满足042=-++b a ,则b a =

2020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 (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重要公式:(1))0a (a )a (2≥=,(2)???<-≥==) 0a (a )0a (a a a 2 ;注意使用)0a ()a (a 2≥=. (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0b ,0a (b a b a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0b ,0a (b a b a >≥=; (2))0b ,0a (b a b a >≥÷=÷;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 a 与,b a b a +-与, b n a m b n a m -+与,它们也叫

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化简题的几种类型:(1)明显条件题;(2)隐含条件题;(3)讨论条件题. 11.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1AB 可表示如下:∠C=90°?BC= 2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习题练习 四、证明题:(每个5分,共10分) 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E ⊥BC 于E ,CF ⊥AD 于F ,求证:BE = DF 。 2、在平行四边形DECF 中,B 是CE 延长线上一点,A 是CF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B 恰过点D ,求证:AD ·BE =DB ·EC 五、综合题(本题10分) 3.如图,直线y=x+b (b ≠0)交坐标轴于A 、B 两点,交双曲线y=x 2 于点D , 过D 作两坐标轴的垂线DC 、DE ,连接OD . (1)求证:AD 平分∠CDE ; (2)对任意的实数b (b ≠0),求证AD ·BD 为定值; (3)是否存在直线AB ,使得四边形OBCD 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4.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2,CD=1 ,∠A=60度,∠D=∠B=90度,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5.如图,梯形ABCD 中,AD//BC,AB=DC. 如果P 是BC 上任意一点(中点除外),PE//AB ,PF//DC ,那么AB=PE+PF 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证明题 1、证△ABE ≌△CDF ; 2、 ??? ?∠=∠?∠=∠?A BDE AC DE B ADF BC DF △ADF ∽△DBE BE DF DB AD =? 综合题 1.(1)证:由y=x +b 得 A (b ,0),B (0,-b ). ∴∠DAC=∠OAB=45 o 又DC ⊥x 轴,DE ⊥y 轴 ∴∠ACD=∠CDE=90o ∴∠ADC=45o 即AD 平分∠C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