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集集镇,集镇规划,村庄规划,建设规划

刘集集镇,集镇规划,村庄规划,建设规划
刘集集镇,集镇规划,村庄规划,建设规划

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

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

1.现状概况

1.1地理位置

刘集集镇西邻刘园居民点,东与江溜村接壤,南靠沙北大堤,北与汪郢村相邻。大堤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

1.2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

刘集位于颍上县东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2.6米左右,地貌表现为黄泛河流地貌特征。该村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历年来最高气温41.6℃(1953年6月20日),历年来最低气温-20.0℃(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1天左右。年均降雨量[标记错误:920mm],年均蒸发量165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静风率为11.7%,年平均风速2.7米/秒。

刘集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2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

2.1规划依据

2.1.1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理》;

2.1.2《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建设管理条理》;

2.1.3建设部《村镇规划目标》;

2.1.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1.5《刘集乡总体规划》(2000-2020);

2.1.6《刘集乡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布图》(1997-2010);

2.1.7《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暂行);

2.1.8中共阜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1.9阜阳市建委《阜阳市村庄规划工作实施意见》;

2.1.10《阜阳市新农村规划建设设计导则》;

2.1.11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2.2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基层村镇居民社会环境的更新与发展,力求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优美、合理、舒适、注重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居住环境。

2.3规划原则

2.3.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舒适繁荣环境,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2.3.2本着节约耕地的原则,村庄建设尽量少占耕地。

2.3.3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坚持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就地改造或邻近建设,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

2.3.4实用美观的原则。符合居民正常生活的使用条件,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

3新村建设规划

3.1用地概况

集镇建设总用地面积220公顷,其中沟塘面积46公顷。该地快地形平坦,现有1356户现状和在建的住房,1所小学,一所中学,有1条东西向的排涝大沟(刘集大沟),在规划区内原有6条宽为10米的街道。

3.2规划结构

规划结合该地快的地形特点,拓宽现状道路为10米宽的中心干道,形成若干个组团,由东西或南北主要道路相连接.在各组团中心布置活动中心、医疗室、小型超市、中心绿地和活动场地等设施,形成组团中心,方便周边居民。

3.3.1居住建筑用地

结合农村住宅的建设特点和居民的心理特征,规划采用行列式规整的布局方法,住宅以双拼式为主。每户住宅宅基面积2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0平方米左右,布局采用前院后宅和前后院形式,院内主要布置农用车停车及生活休闲设施。

居民建筑用地总面积134.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61%。

3.3.2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有:居民活动中心、医疗室、小型超市、公厕垃圾收集点、配电室、活动场地等设施。

公共建筑用地总面积26.4公顷,占总用地面积12 %。有一小学。

3.3.3道路广场用地

新规划住宅之间均规划 10米的街道,建筑离道路红线15米留作绿化带。规则型的花坛、树池,整齐的铺装营造出新村良好的入口景观。

新村内部道路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宅间道路三个等级,主要道路路面宽为8米,建筑红线宽度为14米;次要道路6米,建筑红线10米;宅间道路宽度3米,建筑红线4米。

新村规划为塑造型景观,增加居民的室外活动空间,在组团体活动中心设置小型广场,创造居民户外活动的积极空间。

道路广场用地总面积3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15%。

3.3.4绿化用地

结合农村的自然条件,绿地建设分为两大部分;在组团中心各类公共建筑周边布局集中绿地;结合现在沟河水系建设滨水公共绿地。在绿地建设标准上建议种植产业及灌木为主,草坪为点缀,充分协调环境,注重营造绿色空间。

绿化用地总面积8.8公顷,占地总面积4%。

3.3.5其他用地

其他用地主要是现状的沟塘占地,规划范围内尽量保留的河加油站流水系,并加以整治和沟通,在水系傍边做些绿化既能丰富景观环境,又能满足防洪和排水的要求。

其他用地的总面积17.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8%。

3.4主要技术指标

附表:村庄用地汇总

项目数值(公顷)比例(%)人均面积(㎡人)

村庄总用地面积220 100 100

1、居民建筑用地134.2 61 61

2、公共建筑用地26.4 12 12

3、道路广场用地33 15 15

4、绿化用地8.8 4 4

5、其他用地17.6 8 8

附表: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项目计算单位数值

居住户数户2100(现状户)户均占地面积平方米/户1048

居民人口人10000

户均人口人/户 4.76

总建筑面积平方米997260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925980 公共建筑面积平方米

31280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户441

人口密度人/公顷45

停车位辆746

容积率――0.45

建筑结构%24.3

4、公共建设规划

4.1给水工程规划

刘集集镇规划近期内居民用水主要以每户个体打井取底下水共给,远期随着迁入居民数量增大,条件成熟后规划建设深水井及水塔连接给水管道实现集中供水。

4.1.1需水量预测

(1)人口规模

根据规划,刘集集镇总户数为2100户,按每户4.8计算,共计10000人。

(2)规划用水量

规划用水量主要包括居民生活、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管网漏水和未预见用水量,综合用水量用水指标按200L/人.d考虑,总用水量2000立方/天。远期计划供水标准将达到每人每日200-250升。

4.1.2给水管经

根据用水量预测,新村生活给水干管管经为110㎜,支管经为63㎜。

4.1.3给水管网布置

新村采用生活消防相统一的供水管网系统。室外消防栓采用地上式,沿新村主要道路布置,消防栓间距不大于120米/个。在新村干管与水塔供水主管接口处及干管与支管接口处设置闸阀井;给水管埋深不小于0.7m。

4.2排水工程规划

4.2.1排水体制

考虑刘集的经济发展水平,规划新村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

4.2.2雨水工程规划

新村雨水计算采用阜阳市暴雨强度公式

I——降雨强度(毫米/分钟)

p——设计重现期,取1年

t——地面积水时间,t=t—

t——流到雨水口的集水时间,取10分钟

L——上游各段长度

V——上游各管段设计速流

设计雨水流量Q=166.74ψ·i·F

ψ——设计径流系数,取0.65

F——设计汇水面积(公顷)

4.2.3污水工程规划

污水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新村污水量:1600m3/d。

4.2.4排水管网

新村雨水经排水支管收集汇集排水干管,分区就近排入现有沟渠。生活污染水经净化处理后,经排水支管收集后,排入现有沟渠,排水干管管经为600㎜,坡度为2‰,支管管经为300㎜,坡度为3‰。

4.3电力工程规划

4.3.1用电负荷预测

根据《阜阳市新农村规划建设设计导责》要求,生活用电指标每户不小于3000瓦,以及新村的实际情况,规划生活用电指标户均按3500瓦考虑,新村用电总量7350千瓦/天。

4.3.2供电规划

(1)供电电源、电压的选择

新村电源采用城镇系统进行供电,由城镇供电系统引入电力线,供电系统输入电压为10KV,输出电压为380/220V。

(2)供电服务半径分区

380/220V电压供电服务半径为300m以内,一般宜200-250m为宜。规划在新村设置1座箱式配电房,以方便区内供电。

(3)供电线路

考虑到现实情况现有规划新村供电线路采用地埋方式和空架相结合。

4.4电讯工程规划

根据有关规范要求,住宅按每户1部电话计算,公共建筑按每户100㎡配1部电话计算,电讯线路从镇区引入,在新村设置1个电话交换箱。区内电讯线路均采用地埋敷设方式和空架方式,在住宅每个单元和公共建筑内设置相应容量的电缆线盒。

符表:规划电话量指标表

项目综合指标数量电话量(部)

居住建筑1部/户2100 户2100

公共建筑100㎡/部71280平方米713

合计2813

5、其他

5.1抗震

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华定该地区属于地震烈度6度,因此建筑需按7度设防。

5.2建筑设计

本规划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在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建筑以二层为主,并带有前后院落解决农机具停放和农作物晾晒。

建筑风格上以现代式为主,争取平面布局合理,功能明确,方便农民生活。立面设计保持统一协调,外墙色彩、材质与地方环境相和谐。建筑造型强调自身比例的完善,外观清新大方,同时也考虑地方上的传统建筑形式,屋面采用坡屋顶,有利于隔热保温。

5.4防洪:房屋建筑结构可抵御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

2014年全国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

附件 2014年全国村庄规划、 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 村庄规划示范(14个): 北京市延庆县四海镇南湾村村庄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寨上街大神堂村发展规划 天津市蓟县下营镇郭家沟村庄建设规划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黄北坪乡黄北坪村村庄规划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村庄规划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天池村堰头自然村村庄规划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建设规划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屏峰村村庄规划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黄柏镇向阳村村庄规划 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美丽乡村规划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建设规划 重庆市秀山县清溪场镇大寨村村庄规划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康雄乡茶村村庄规划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下脖项村村庄规划 镇规划示范(19个):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马村镇总体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总体规划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总体规划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蒋巷镇总体规划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总体规划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总体规划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双龙镇总体规划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新沟镇镇规划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镇规划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镇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总体规划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镇规划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总体规划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幸福镇总体规划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淡村镇总体规划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总体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总体规划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7个):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村寨体系布局规划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山东省村庄规划导则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山东省建设厅 二○○六年六月 前言 本导则主要为指导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而制定。 根据建设部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由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和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本导则。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贯彻国家有关村庄建设规划的政策,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对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省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 本导则由山东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反馈给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 目录 1、总则 (1) 1.1 规划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规划依据 (1) 1.4 规划原则 (1) 1.5 规划任务 (2) 1.6 规划编制与审批 (2) 1.7 规划期限 (2) 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 2.1 村庄用地分类 (3) 2.2 宅基地标准 (3) 2.3 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

2.4、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3) 3、村庄分类 (3) 3.1 村庄规划分类 (4) 3.2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 (4) 3.3 新建型村庄规划 (5) 3.4 村庄撤并 (5) 4、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5) 4.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5) 4.2 规划布局原则 (6) 4.3 规划布局类型 (6) 5、住宅 (6) 5.1 住宅建设标准 (6) 5.2 住宅设计原则 (7) 5.3 住宅平面设计 (7) 5.4 住宅立面设计 (7) 6、公共设施 (7) 6.1 公共设施分类 (7) 6.2 公共设施的配置原则 (8) 6.3 公共设施的布局 (8) 6.4 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 (8) 7、生产建筑 (9) 7.1 农业生产设施用地 (9)

规划申报方案内容和深度要求

规划申报方案内容和深度要求 申报方案主要包括规划说明书,现状图,总平面规划图,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地下建筑平、剖面图,日照分析报告,根据项目的位置和重要程度可增加透视图,模型或动画。 1、说明书:说明项目背景和基地及其周边的现状情况,包括土地权属情 况,历史遗存和灾害影响等情况;分析研究相关规划控制要求以及项 目存在的问题,明确规划方案的主导思想和设计目标;阐述规划方案 的总体构思和规划布局。附表:“规划用地平衡表”“主要技术经济指 标表”“停车场(库)统计表”“公共配套设施统计表”“绿地明细表” 以及“建筑信息表”。 2、现状图:在现状地形图上标明规划用地范围界限,建设用地产权界限, 城市道路红线,宽度及名称,现状建筑的用途、层数等。 3、总平面规划图:要求普通纸质彩图。在现状地形图(图纸上淡化地形 地物线条,删除不必要的地形信息)上标明建筑、绿地、道路、广场、 停车场等的平面布局;表明各类建筑的平面轮廓、建筑信息、建筑标 高;标注建筑间距、尺寸,建筑退让各类控制线、组团级以上道路及 地界的距离;标明规划用地范围、绿地边界范围;标明道路红线、交 叉口控制范围、河道、绿地、高压线走廊、文物古迹保护范围等规划 控制线;标明地面停车场范围及车位布置方式,地下停车库等地下空 间的范围、层数以及出入口等。附“规划用地平衡表”“主要技术经济 指标表”“停车场(库)统计表”“公共配套设施统计表”“绿地明细表”。 4、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图纸复杂时,该图可分为道路交通分析图和 竖向设计图。标明规划地块的人流、车流主要出入口,标注出入口距 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标明各类交通设施的用地范围及平面形式,各 级道路的宽度;标明人流,车流交通流线;标明道路等级结构;标明 周边城市道路主要控制点高程,标明规划道路中线交叉点和主要变坡 点和平曲线拐点的控制高程;标明台阶、挡土墙的位置和控制高程 5、地下建筑平、剖面图:标明地下建筑外轮廓线、基础轮廓线,地下建 筑分类用途及各类建筑面积;地下停车车位数量、交通流线;标注覆 土深度、建筑底板标高、顶板标高。 6、日照分析报告:需采用正版经认证的软件编制。应详细标明项目概况、 日照分析的基础参数及日照标准、日照分析所依据的资料,标明现状、 规划或模拟建筑的性质、建筑层数、高度、标高、采样点情况,标明 建设前后的比较分析结果、公共绿地的日照遮挡情况、详细的日照分 析结论等。报告同时应附日照分析范围图和日照分析图。 7、透视图、模型或动画:视项目所处位置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制作能 够表达规划范围内及周边建筑和空间关系的透视图、模型或动画。需 要市建委主任规划专题会议和市政府城建专题会议审查的项目,必须 制作透视图。 规划报批成果内容和深度要求 1、现状图:内容同报审方案 2、总平面规划图:内容基本同报审方案,不在标注建筑间距、尺寸、退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县域(县级市、区,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依据《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是和《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配套的具体规定,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应单独编制。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第六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1 / 13

第二章基础资料调查 第八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料等。 第九条自然条件 (一)气象资料:气候特征、全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风象变化、降水量及气象灾害等。 (二)水文资料:地表水的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流量等;地下水的资源分布、储量、水质、开采状态等;可利用外来水资源情况;行洪、蓄滞洪区分布范围、防洪标准及历年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等。 (三)地貌地质:各种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高程变化;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状况;地下矿产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矿产采空区、开采波及线的影响范围等。 第十条资源环境 (一)土地利用:全县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人均水平。 (二)人文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名称、位置及保护控制范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位置、控制范围及开发利用情况。 (三)环境保护: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状况,影响范围及治理措施等。 2 / 13

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党的xx大提出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和市xx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根据山亭区《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和“三农”优先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工作目标 从20xx年开始,全镇共选取王庙村、黄沟村、柴林村、桑村村等3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xx年底这3个村庄通过考评验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自20xx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村庄建设。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试点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二是科学改造提升。按照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合理设计主要街道、小巷胡同,打通村内断头路。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旧房、空心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装扮美观舒适住宅,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推广应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套庭院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完成改厨、改厕。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严格管控无序违章建房,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三是建设新型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并点,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按照“配套、完善、提升”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农民的能力。 (二)整治村容村貌。 一是提升硬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村庄主次干道硬化。主街硬化率达到100%,小巷硬化率不低于70%。主街两侧铺有路沿石,街巷建有排水设施,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 二是提升绿化水平。加快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积极倡导庭院绿化,鼓励农民栽植经济林木、观赏树木。推进路旁、水(渠)旁、村旁、宅旁等“四旁”绿化,配建

江西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第二稿)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5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井冈山市实现城乡统筹,推进罗霄山脉中段扶贫攻坚工作,实现中央苏区振兴,提高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特制定《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 5、《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井冈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含2街道5镇12乡、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罗浮管委会和白石垦殖场)的村庄和乡集镇。 本《导则》所指村镇规划一般分为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编制村镇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江西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 -

1.4 编制主体 村镇规划由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并报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审批。规划批准后应进行公示。 村庄建设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1.5 规划期限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乡总体规划期限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一般为10—20年,其中近期5年左右;村庄建设规划期限为5—10年。 对规划期限已过或已明显不适应建设的村镇规划应进行调整和修编。 第二章乡总体规划的编制 2.1 主要任务 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评价乡集镇发展条件;确定乡集镇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乡集镇行政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拟定所辖各村庄的性质与规模;布臵区域交通设施和公用设施;指导集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2 - -

分区规划编制内容深度规定

分区规划编制内容深度规定 一、规划原则 分区规划旨在为总体规划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更为具体可行的指导依据,将总体规划与各专业规划要求层层分解,提出规划控制要求,在总规与控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承上启下,以确保规划的一脉相承。制定分区规划应坚持的原则: 1、全范围覆盖,淡化城市与农村、城市建设用地与村镇建设用地界线,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同等对待。 2、"三图合一":将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控制原则统一考虑,在都市区内实现三图合一、统一管理的目的。 3、远近结合:在分析各片区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各片区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提出近期的规划发展策及远期的重点建设控制。 4、引导与控制相结合:规划中既有引导性条款,也有控制性指标,将宏观引导与微观控制相结合,确保规划所应有的刚性和适当的弹性。 二、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分区规划应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他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规定编制,成果表现突出和增加以下内容: 1、分区人口、建设用地规模; 2、分区功能定位及用地功能布局; 3、发展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用地开发强度等级: 将各片区用地按开发强度分为七级: 建设容量控制一览表 级别控制强度 Ⅰ建筑密度35%-45% 绿地率25%-30% 平均容积率3-8 Ⅱ建筑密度25%-35% 绿地率30%-35% 平均容积率1-3 Ⅲ建筑密度15%-25% 绿地率35%-45% 平均容积率0.5-1.0 Ⅳ绿地率>45% 建设用地比例40%-50% 平均容积率小于0.5 Ⅴ绿地率45%-80% 建设用地比例10%-40% Ⅵ绿地率80%-90% 建设用地比例5%-10% Ⅶ绿地率>95% 建设用地比例<5% 结合各片区用地现状及建设条件综合评价,划分各级用地规划范围,提出相应控制要求。5、确定用地性质(按用地分类标准至中级),通过五条控制线,严格控制五种用地: 红线──次干路以上道路的红线宽度; 绿线──区级以上公园绿地及8米以上绿化带用地范围; 黄线──重大市政设施用地范围; 紫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素:绝对保护区、景观保护区、建设协调区等; 蓝线──大型水体保护范围。 6、城市设计及景观控制导引: 明确重点景观轴线、视线走廊、背景山体、高层建筑引导区及控制区、限制区等。 7、重大项目规划及近期建设项目安排: 片区内重大项目规划及近期必须尽快实施的建设项目。 8、下阶段规划控制单元的划定: 按照城市用地功能、地块完整性,划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控制单元。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为适应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推动村镇体系协调布局,规范全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技术规范,制定本要点。 全省的县、县级市、城市具有村镇部分的区,可参考本要点编制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国家和山东省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等技术规范、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上位总体规划进行编制,与相关规划有机衔接。 一、规划内容 (一)县域村镇体系发展条件评价 1、区位分析。重点分析县域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中心城镇与周边城镇的空间关系,铁路、高速公路及其他主要公路等对外交通条件。 2、自然条件分析。分析县域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等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基础。分析县域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社会架构等。 4、村镇体系布局现状。根据村镇体系现状,总结村镇体系在规模、职能、空间分布和内部关系上的基本特点。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 6、综合评价。根据发展条件分析,总结县域村镇体系发展的优劣势。

(二)规划信息整合 1、上位规划。总结上位规划对本区和村镇发展的要求。 2、相关规划。总结已有相关规划的建设要点和协调任务。 3、下位规划。收集整理已编制和已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工业区和开发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各类保护区规划等下位规划,查找规划存在的问题,明确整合内容。 (三)县域城乡统筹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1、发展目标。提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近远期目标体系。 2、总体定位。明确全县发展定位。 3、发展战略。提出为实现发展目标需采取的发展战略。 (四)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概括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总结产业发展的成绩和不足。 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出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思。 3、重点产业规划。对县域的优势产业和战略产业进行规划指引。 4、产业空间布局。划分经济区,提出县域产业布局的总体形态和发展要点。 (五)城乡人口空间布局 1、县域城乡人口分布现状。总结人口及其城乡分布的现状特征。 2、县域人口规模预测。一般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预测县域人口近远期规模,提出综合方案。 3、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确定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近远期预测值。 4、人口和城镇人口空间分配。根据对区域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对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规划。

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最新)

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 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规划定位。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可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 (二)工作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坚持有序推进、务实规划,防止一哄而上,片面追求村庄规划快速全覆盖。 (三)工作目标。力争到X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暂时

没有条件编制村庄规划的,应在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建设管控要求,作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对已经编制的原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经评估符合要求的,可不再另行编制;需补充完善的,完善后再行报批。 二、主要任务 (四)统筹村庄发展目标。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研究制定村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 (五)统筹生态保护修复。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明确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尽可能多的保留乡村原有的地貌、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治,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 (六)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成果,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守好耕地红线。统筹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发展空间,推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布局,保障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发展合理空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七)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保护好

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

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精神,推进施实施《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指导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制定《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基本任务 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以下简称村庄布点规划)的任务是落实县(市、区)中心村布点,明确自然村数量,并分配到镇(乡)。中心村数量多、行政区域面积大的县(市、区)可以在村庄布点规划中只明确各镇(乡)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在镇(乡)村庄体系规划中明确中心村、自然村布点。 1.3适用范围 《导则》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区域上的村庄布点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村庄建设,应遵守城市、镇总体规划。 1.4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等本底要素,将生态、历史文化遗存等保护内容列入布点规划。同时,加强耕地保护,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科学编制村庄布点规划。 坚持引导与控制相结合。充分考虑丘陵、山区、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地域特征及产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宜地段引导建设,对重要生态地段的村庄进行有效控制,避让灾害易发地段。 坚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兼顾现实需要,考虑长远发展,分步实施村庄布点规划。 1.5规划依据 (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 (2)城市、县城、镇总体规划;

(3)市、县国民经济与“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 (4)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6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规划近期至2016年,远期至2020年。 第二章村庄体系规划 2.1村庄分级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原则上每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 2.2乡村人口预测 分析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和发展潜力,提出县(市、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县(市、区)域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析城乡人口转移趋势和流向,预测县(市、区)域、各乡镇乡村人口规模。 乡村人口规模是指规划期末的常住乡村人口,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考虑人口迁移因素。乡村人口规模是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主要依据。 旅游型村庄要合理考虑持续性旅游人口。 2.3村庄体系 2.3.1数量分布 依据乡村人口预测,确定县(市、区)域中心村、自然村数量;结合各乡镇乡村人口分布,明确各乡镇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分布。 其中,县(市、区)域中心村数量依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确定。 2.3.2规模确定 依据县(市、区)域人口及村庄分布特点,确定适用于本县(市、区)域的中心村服务规模、集聚规模、自然村规模。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VILLAGE PLANN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5.05

目次 1 总则 (1) 1.1 关于本导则 (1) 1.2 关于村庄规划 (1) 2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 (3) 2.1 主要任务 (3) 2.2 现状调查要求 (3) 2.3 规划内容 (4) 2.4 成果要求 (5) 3 村庄规划 (7) 3.1 主要任务 (7) 3.2 现状调查要求 (7) 3.3 用地分类 (8) 3.4 规划内容 (10) 3.5 成果要求 (16) 附表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18) 附录1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19) 附录2 村庄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21) 本导则用词说明 (23)

1 总则 1.1 关于本导则 1.1.1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美”浙江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适应我省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浙江实际制定本导则。 1.1.2 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包括建制镇、乡的村庄布点规划和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规划的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1.3 本导则遵循“完善体系、突出重点,增强实用、分类指导,简洁易行、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完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重点把握村庄规划的基础性内容;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针对不同特点的村庄编制相应内容和深度的规划;充分考虑对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保证村庄规划编制的操作性。 1.1.4依据本导则编制的村庄规划为法定规划。 1.1.5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1.1.6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1.2 关于村庄规划 1.2.1 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包括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四个部分,本导则重点阐述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 1、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以镇(乡)域行政范围为单元进行编制,可作为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编制。小城市试点镇、中心镇、重点镇等宜单独编制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重点对镇(乡)域内的村庄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协调,并统筹安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 (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对郑营村委会村庄规划建设的调查 李庆国 郑营村委会辖郑营和张本寨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这里依山傍水,钟灵毓秀。明清时期曾出过张一甲、张汉、张孝诗、陈均等4位进士,其中张汉两次选入翰林院,人称“二次翰林”。郑营村是州级文明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丰富的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其中陈氏宗祠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民居和郑氏宗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郑营村委会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变,但是,对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差距甚远,特别是村庄规划建设尤其滞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提升村庄环境品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当务之急,必须加强郑营村委会的村庄规划建设。 一、村庄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郑营村委会的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 一是村庄布局散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为改善居住环境,有条件的农户都建了新房。但由于缺乏村庄建设规划,村委会对农民建房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导,农民建房处于自由状态,只要能审批得土地,建在哪里都可以。农民受“逐水而居”、“沿路而建”等观念的影响,居住分散、布局散乱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出现了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状况,尤以在张本寨海河以北新建的民房最为突出。2007年8月,赤瑞湖湖水漫堤,郑营村位于湖边的民房就被水淹,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 二是建筑风貌参差不齐。由于缺乏对农村建设有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农村建房的研究和管理不足,农民建房始终处于原始和自发状态。近年来的民宅建设虽增添了现代气息,但由于建筑风格不统一,传统的四合院、贴墙砖的小洋楼和零散的石棉瓦豆腐皮加工房相互交错,显得很零乱。多数民宅建设没有经过专业设计,仅凭农村工匠个人经验施工,建筑质量难以保证。因建房超高、超宽、超占道路红线引发的邻里矛盾和不稳定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据了解,村内因建房引起的纠纷占到了纠纷总量的70%以上。在郑营村,新建的砖混民房建筑对原有村落风貌破坏严重。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是郑营村委会规划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村民分散居住,致使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除有一条主街道外,村内道路、给水、排水、用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差,生活、生产垃圾不能集中回收处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的现象明显可见。村内小巷狭窄弯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进入。海河河流岸线绿化较差,闲置空地和排水明沟变成了垃圾坑。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较差。村内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也没有休闲娱乐场所。年代较久的“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历史文化名村的视觉环境。 二、村庄规划实施难的主要原因 造成郑营村委会村庄规划难以实施、村庄建设分散零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村庄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干部群众规划意识非常淡薄,认为村庄民宅建设是小事,选地盖房是农民自己的私事,提不上重要议事日程,致使村庄、民宅建设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主要靠村组集体收入和镇政府投入,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机制,造成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道路、给排水、用电等公用设施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规划;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 1.2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县级村镇规划主管部门可结合村庄居民建房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对以上要求进行简化,确定编制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并按照《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执行。 1.3 规划依据 1.3.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3.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原则 1.4.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4.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4.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1.4.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成果及深度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成果及深度要求 (一)规划用地位置图(区位图)(比例不限)标明规划用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与周边主要功能区的关系,以及规划用地周边重要的道路交通设施、线路及地区可达性状况。(二)规划用地现状图(1:2000)标明土地利用现状、建筑物状况、人口分布状况、巩固屋舍实现转、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包括标明规划区域内各类现状用地的范围界限、权属、性质等,用地分至小类。 2.人口现状指标明规划区域内各行政辖区边界人口数量、密度、分布及构成情况等。 3.建筑物现状包括标明规划区域内各类现状建筑的分布、性质、质量、高度等。 4.公共服务设施、市政用地设施现状标明规划区内及对规划区域有重大影响的周边地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科学教育、体育卫生、文化娱乐等建筑)类型、位置、登记、规模等,道路交通网络、给水电力等市政工程设施、管线的分布情况等。(三)土地使用规划图规划各类用地的界限,规划用地的分类和性质、道路网络布局,公共设施位置;须在现状地形图上标明各类用地的性质、界线和地块编号,道路用地的规划布局结构,表明市政设施、公用设施的位置、登记、规模,以及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四)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确定道路走乡、线性、横断面、各支路交叉口坐标、标高、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为之机用地界线,各地块室外地坪规划标高;1.道路交通规划图在现状地形图上,标明规划区内道路系统与区外道路系统的衔接关系,确定区内各级道路红线宽度、道路线形、走向,标明道路控制点坐标和标高、坡度、

缘石半径、曲线半径,重要交叉口渠化设计;轨道交通、铁路走向和控制范围;道路交通设施(包括社会停车场、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站场等)的位置、规模与用地范围。2.竖向规划图在现状地形图上标明规划区域内各级道路为何地块的排水方向,各级道路交叉点、转折点的标高、坡度、坡长,标明各地块规划控制标高。(五)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1:2000)标明公共服务设施位置、类别、等级、规模、分布、服务半径,以及相应建设要求。(六)工程管线规划图(1:2000)各类工程管网平面布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具体分为给排水、电力电讯、热力燃气、管线综合等。必要时,可分别会址。 1.给水规划图标明规划区供水来源,水厂、加压泵站等供水设施的容量、平面的位置及供水标高,供水管线走向和管径。 2.排水规划图标明规划区雨水泵站的规模和平面为止,雨水管渠的走向、管径及控制标高和出水口位置;表明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的规模和平面位置,污水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标高和出水口的位置。 3.电力规划图标明规划区电源来源,各级变电站、变电所、开闭所平面位置和容量规模,高压线走廊平面位置和控制高度。 4.电信规划图标明规划区内电信来源,电信局所的平面位置和容量,电信管道走向、管孔数,确定微波通道的走向、宽度和起始点限高要求。 5.燃气规划图标明规划区气源来源,储配气站的平面位置、容量规模,燃气管道等级、走向、管径。6.供热规划图标明规划区热源来源,供热及转换设施的平面布置,规模容量,供热管网等级、走向、管径。(七)环卫、环保规划图标明各种卫生设施的位置、服务半径、用地、防护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摘要: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以桦川县为例,在分析县域自然资源条件、村庄规模及空间布局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迁并方案、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村庄空间布局桦川县新农村基础设施 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huach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villag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y village layout scheme,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spatial layout of villages; huachuan county; new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f299.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以改变村庄“散、小、多、乱”,优化村庄空间结构,完善村庄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空间引导规划,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纵观近几年对县(市)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深度与成果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深度与成果要求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图纸成果与深度要求 1、规划用地的位置图(区位图)(比例不限) 标明规划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与周边主要功能区的关系,以及规划用地周边主要的道路交通设施、线路及地区可达性情况。 2、规划用地现状图:(比例1:2000) 标明土地利用现状图、建筑现状图、人口分布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 包括标明规划区域内各类现状用地的范围界限、权属、性质等,用地分至小类(2)人口现状 标明规划区域内各行政边界人口数量、密度、分布及构成情况等 (3)建筑物现状 标明规划区域内各类现状建筑的分布、性质、质量、高度等 (4)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共设施现状 标明规划区内及对规划区域有重大影响的周边地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商业金融、科学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等建筑)类型、位置、等级、规模等,道路交通网络、给水电力等市政工程设施、管线分布等情况等。 3、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1:2000) 规划各类用地的界线、规划用地的分类和性质、道路网络布局,公共设施的位置; 须在现状地形图上标明各类用地的性质、界线和地块编号,道路用地的规划布局结构,标明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的位置、等级、规模,以及主要控制指标 4、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比例1:2000) (1)道路交通规划图 在现状地形图上,标明规划区内道路交通系统与区外道路系统的衔接关系,确定区内各级道路红线宽度、道路线型、走向,标明道路控制点的坐标和标高,坡度、缘石半径、曲线半径、重要交叉口渠化设计;轨道交通、铁路走向和控制范围,道路交通设施(包括社会停车场、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站场等)的位置、规模和用地范围。 (2)竖向规划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