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人物志

如何写好人物志
如何写好人物志

如何写好人物志

仓修良

一、上传的标准

人物传是一部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地在修志中,哪些人物该写传,哪些人物不该写传,似乎成了一个难以处理的大问题,实际上涉及上传的标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先明确一下司马迁创造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目的,是他重视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可以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突出人物在物质文化创造上的功绩,特别是突出每个人的功或过,从中总结出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说,写人物传记,是要总结他对人类社会、对国家民族作过何种贡献,使人们可以知道他有那些功或过,既然如此,方志人物列传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笔者认为,凡是写入列传者要以其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否贡献为标准,贡献大的立大传,贡献小的立小传,无贡献的一律不立传,不是以官职的高低大小为标准。对此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对于人传人物要求提出了明确标准,事迹必须具体,贡献必须明显,方得立传。他说:“邑志尤重人物,取舍贵辨真伪。凡旧志人物列传,例应有改无削。新志人物,一凭本家子孙列状投柜,核实无虚,送馆立传。此俱无可议者。但所送行状,务有可记之实,详悉开列,以备采择,方准収录,如开送名宦,必详曾任何职,实兴何利,实除何弊,实于何事有益国计民生,乃为合例。如但云清廉勤慎,慈惠严明,全无实征,但作计荐考语体者,概不收受。又如卓行,亦必开列行如何卓,文苑亦必开列著有何书,见推士林,儒林亦必核其有功何经,何等著作有关名教,孝友亦必开明于何事见其能孝能友。品虽毋论庸奇偏全,要有真迹,便易采访。否则行皆曾、史,学皆程、朱,文皆马、班,品皆夷、惠,鱼鱼鹿鹿,何以辨真伪哉。”又说:“其例得立传人物,投递行状,务取生平大节合史例者,详慎开载,纤琐订短,凡属浮文,俱宜刊去。…如职官而无可纪之迹,科目而无可著之业,于法均不得立传。盖志属信史,非如宪纲册籍,一以爵秩衣冠为序者也。其不应立传者,官师另立历任年谱,邑绅另有科甲年谱。年经月纬之下,但注姓名,不得更有浮辞填入。”在封建时代,对于“名宦”,还要考察其“实兴何利,实除何弊”,“实于何事有益国计民生”,这些条件具备,方才“合例”给以立传,否则仅能列入表中。我们社会主义时代修的新方志,就更加应当以对社会贡献大小作为立传的衡量标准。事实上封建时代修正史时,对那些官位很高而无政绩表现者亦不予立传,而仅列入史表。因此我们今天修志亦必须坚持这样一条。

另外,对英雄人物、劳动模范以及有特殊贡献的能工巧匠,都应视具体情况而予以立传。因为他们当中有的是为了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是为了保卫祖国的独立而英勇献身,有的则是在生产上作出杰出的贡献。为他们立传,对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劳动模范的立传,则更要注意立传的目的,通过对他(她)们的立传,旨在总结他(她)们劳动生产所创造的宝贵经验。如江苏农民出身的小麦专家陈永康,他在培育小麦优良品种、创造小麦高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为他立传过程中,很自然地也就总结他创造小麦优良品种的经验。能工巧匠,如东阳的黄杨木刻,青田的石雕,以及其他各种艺人,只要有贡献都应为之立传。

再者,人物立传,应以近现代为主,对于古代人物原则上一律不必立传,因为许多古代人物各种史书旧志上都已有传,只要在人物表中注明某书有传则可。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在编修新方志中有理由要为他(她)们树碑立传;而对于那些一心为民的好干部自然更不例外,应当热情地加以歌颂,诸如为改变兰考贫穷面貌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深受藏族人民爱戴的援藏干部孔繁森、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女公安局长任长霞、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市委书记牛玉儒等等,他(她)们都是为人民利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当然都应当为他(她)们立个大传,对他(她)们生前一心一意执政为民的感人事迹,要大书而特书。而有些历史人物史书、旧志上均未作过传,但却有人为其作过墓志铭和行状,这类文字实际上是变相的传记,大多保存在文集之中。这种情况亦只要在表中注明便可以。

二、生人不宜立传

生人是否立传,明代志书有的在凡例中明确规定,生人不立传。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也说:“史传之作,例取盖棺论定,不为生人立传。”因此,“邑志列传,全用史例,凡现存之人,例不入传”。这就说明他是主张方志不为生人立传。但是他在文中又提出两个例外情况,可“破格录入”,一则是妇女守节,这是宣扬封建三从四德,可以姑且不论。再则是在此县作过官,为人民做过好事,若不立传,怕埋没了在此县之功绩。用他自己的话说:“至去任之官,苟一时政绩卓然可传,舆论交推,更无疑议者,虽未经没身论定,于法亦得立转。”其理由是:“盖志为此县而作,为宰有功此县,则甘棠可留;虽或缘故被劾,及乡论未详,安得没其现施事迹?且其人已去,既无谀颂之嫌,而隔越方州,亦无遥访其人存否之例。惟其人现居本县,或现升本省上官及有统辖者,仍不立传;所以远迎合之嫌,杜是非之议耳。”这个例外,实际上又给自己制造矛盾,离任的可以立,现任的或提拔为上级首长了又不能立,原因是要避免“谀颂”、“迎合”之嫌。据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反问,现任之官或升迁本省之上官,他们都曾有功于此县,难道为了“避嫌”而不给他们立传,就不怕“没有现施事迹”吗?这个矛盾现象的存在,也进一步说明,章学诚初期的方志理论还不够成熟,他作此文时年仅二十七岁,自己尚未独立修过一部志书,尚未体会到实际修志中的甘苦,因此文中所讲还是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按照他这种破例入传的主张,就在当时也是不大行得通的,用今天话来说,这样做很显然“位子摆不平”。所以生人一概都不入传,绝对无任何例子可破,一有破例,生不立传的原则也就不能存在了。修志立传,关系重大,正像刘知几所说:“得失一朝,荣辱千载。”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现在有不少人写文章提出“生不立传”这条原则应当推翻。有的还提出说生人立传也是创新,我们不必墨守旧的章法;有的则从反面提出盖棺也未必就能论定,还举出历史上对秦始皇、曹操这类历史人物为例,死了那么多年,至今尚未论定;更多的则是认为如果生不立传,详今略古便体现不出来,何况有大批为革命作过贡献的老同志,现在都已退居二线,“基本上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若不为之立传,自然也就埋没了他们的贡献等等。道理看来都相当充足,实际上都未必能够成立。

首先,“生不立传”这条原则确实是封建时代撰史修志过程中所立。但是,他们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证明生人立传弊多利少,所以后来才慢慢形成这条原则,我们对于前人一些成功的经验还是应当继承,不管是封建社会的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就是“古为今用”的一种形式。而生人立传弊多利少这个情况在今天也并不可能有所改变,在这条原则上不存在“创新”。

其次,至于列举历史上不少人物“盖棺后并不能定论”,这只是由于我们后人对某一历史人物一生所做事实的认识深浅有关。这一点我们必须分清。因为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一生所作所为便到此为止,这就是功过已定,不可能再有变化。例如某人一生中做过三件好事,也做过一件不太光彩的事,他死了以后不可能在三件好事之外又多做出两件。这就是客观历史事实已成定局,本身不可能有所改变。而历史上常有争议的一些人物,往往都是他们的功过悬殊不太明显,而后人占有材料多少、认识深浅不同,从而就产生了争论。我们不能以此为例,说明“盖棺后并不能定论”。

再者必须分清生人不入传,并不是说生人概不入志,“生不立传”不等于生人不入志,以事系人、人物简介,都是人志的形式。立传与上志两个概念,如果搞清了这件事,担心对祖国对人民作过贡献而如今又健在的人物功劳被埋没自然也就是多余的了。如果你在某个县工作期间,做过不少好事,那么修志中记载这些事情时,必然要提到你这个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事传人,以事系人。既然记载的事情以当代为主,所传之人自然也是以当代为主,何以会使详今略古的内容逊色呢?这里还是举河南省民权县那位李晓新县长为例,他为了使全县人民能够吃到本地特产麻花,曾“三顾茅庐”,请出了七代祖传的麻花技师张俊江到县城摆麻花摊。他这样做一则丰富了副食品内容,再则使这个传统的当地特产的生产技术可以传了下来。毫无疑问,修《民权县志》时,必然要写本地的风味食品和土特产,而这种麻花既是这里的特产,自然也必须记载,既要讲它的历史,又要讲它的现状:这么一来,那位李县长不就是为此“小事”也就上了志吗?事情虽小,却可以小中见大,反映了这位李县长埋头做实事的优良作风。就是因为他替人民做了这点“小事”,不就是上志了吗?当然,他若为该县人民做好事越多,上志的次数可能性也就越多,何愁为人民立了功而不可能上志呢?而这种

以事系人、以事传人的方法可以灵活方便,不必顾虑上志人晚节问题。况且在上一轮修志中许多志书又创立了“人物简介”这一形式,就更加能够记载有过重大贡献如今还健在的各类功臣的事迹。至于谈到“一些退居二线的老同志,有的基本上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完全可以立传”的说法更不能成立。因为广大的“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为革命出生人死,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以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又作出很大贡献,虽然因年事已高,退居了二线,但由于他们并没有在坐着“吃闲饭”,而是用各种不同形式“发挥自己的余热”,怎么能说他们“基本上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呢?事实说明,许多老同志在“发挥自己的余热”中做得很出色,如果将来立传,还有必要对此大书一笔。我们也毋庸讳言,也有极少数退居二线的人,由于革命意志衰退,晚节不忠。因为一个人的一生历史,毕竟是要用他自己实际行动来写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何况作传必须首尾完整,有始有终。基于上述几方面理由,生人还是不立传为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修志这个优良传统必将制度化,只要对国家、对人民作过重大贡献者,人民决不会忘记他们。

三、人物传应突出人物贡献写出人物个性

编纂新方志,若想取得独特的成就,除了体例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外,更重要的要争取在人物传的编写上能够有一个大的突破,在人物传上写出特色,写得成功。当然,旧方志人物传写得并不理想,我们不能够以此为式。而在方志产生的初期阶段即地记阶段,人物传一般都是写得比较好的,我们曾列举过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中丹阳太守《李衡传》就是明证。在封建时代修史最难的是志,从南朝历史学家江淹就已有此看法,南宋大史学家郑樵亦同意这个看法,他在《通志·总序》里说:“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因为在封建时代要熟悉典章制度是不容易的,故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现在情况不同了,各级、各地都有档案机构,各种政策、法令、制度都有档案可查,这个条件大家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篇目设置、材料取舍和文字组织上可以显示出不同的才能。若要修出特色,则应多在人物传上下些功夫。因为人物的材料,单靠档案记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调查访问,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现在所见到的一些新志的人物传,大多是一般化、概念化。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形式:履历表、记功簿、新闻特写、追悼会的悼词。而反面人物,则如大批判稿子。总之都是单调而无文采,最后自然就形成了千人一面的结局。

当然,写人物传首先要突出这个人物一生中所作过的重大贡献,因为这是写人物传的最终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突出贡献并不是简单的开列账单,某年某月立下什么功勋,某年某月建立过何种功业,而必须要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作衬托。因为任何一位英雄人物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只有把这个人物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之中,才能体现出其伟大的英雄本色。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和同情心,写下了农民起义领袖项羽的英雄事迹。在司马迁的笔下,使人们清楚地看到项羽曾经成为全国的首脑——西楚霸王,成为发号施令于全国的政治中心人物,他的功绩自然非一般人所能比拟。司马迁说:“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急)也。”后来项羽“位虽不终”,失败了,可是他灭秦的历史功绩,为“近古以来未尝有”。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司马迁为项羽一生功绩作了小结。这样一来,我们既知道了项羽的主要功绩在于“虐戾灭秦”,“拨乱诛暴,平定海内”,为建立统一的大汉帝国奠定了基础。又可看到在那全国各地都爆发了起义“竞相亡秦”的日子里,群龙无首,很可能被秦军各个击破。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能将各地许多支反秦势力,置于自己指挥之下,集中反秦,这就是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推翻秦王朝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很自然地体现出项羽这个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英雄是在天下竞相亡秦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至于五年之间,他能够成为发号施令于全国的政治首脑人物,那就在于他的个人主观能动作用了。总之,突出人物的贡献,并不是用记流水账的形式所能办到的,只有把他(她)们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显示出他(她)们建功立业的社会价值。

人物传的撰写,还必须力争做到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反映出所写人物的形象,切忌写成千人一面。《史记》这部著作所以伟大、所以能使人百读而不厌,鲁迅曾高度赞美说:“固不失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作者善于用不同的文笔,不同的语言,去刻画多种多样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他们个性分明,神态逼真。同为贵族出身的四大公子,各人有各人的性格特点;同样都是策土,每人有每人的脸谱特色。司马迁正是通过对各人不同形象的描绘,表现出他的爱和僧,表扬和批评,但他自己却从不给这些人下结论。他把项羽刻画成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专欲以力服人,终于为人所制的失败英雄,把大诗人屈原塑造成一个对祖国无限热爱和忠诚的爱国志士,对于管仲和晏婴,前者突出他和鲍叔之间高尚的知己情感,后者则集中记叙了晏婴和越石父以及御者的轶事来歌颂,通过不同情节的概括,使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目中,而为人人所喜闻乐道。对于反面人物也是一样,像历事十主,以面谀得亲贵的叔孙通;出身微贱、骤致富贵的外戚田蚡等,经过生动的描绘和精心的安排,一个个原形毕露,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抓住主要情节,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避免千人一面的概念化叙述,这是司马迁写作人物传记的最大特色。历史人物经过他精心的真实的记载和必要的加工,个个性格突出,人人形象逼真,收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他的才华出众以外,很重要的便是他深入各地调查,从民间获得了大量的活的感性材料。这从司马迁自己的叙述中可以得到证实:

《孟尝君列传赞》: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A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赵世家赞》: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岂不谬哉!

《屈原贾生列传》: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卫将军骠骑列传赞》: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从以上所引便可看出,有的材料是来自地方父老的口中,有的是从交往中得知,更有许多材料是他从当事人的后代那里调查得来,可见他对这些活的材料异常珍视。我们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光靠档案的死材料是远远不能满足的,非得对被写人物的生活习惯、举止言谈等能够了解到细枝末节,才有可能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出来。

新方志的编修,其内容是以近现代为主。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了推翻三座大山,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豪杰,可传之事和可传之人难以数计。八年抗日战争中,千百万祖国的英雄儿女,他(她)们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生存,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和敌人斗争中,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又有许多英雄儿女为革命、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其中有许多次战役,从场面、从规模、从投人人数,都远远超过了推翻秦王朝的战争和楚汉之争,司马迁能够把当时的许多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的写了下来,传之后世,难道我们就不能这样做,而使许多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被淹没掉吗?而在社会主义祖国建设过程中,又出现了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等等优秀人物。我们应当把《史记》的列传挑选些比较典型的篇目仔细琢磨一下,把方志的人物传写得出色一些。不要再使人看来千人一面。也有人问过,方志算不算著作?算不算著作并不是谁说就能定下的,还是要看你修得好不好。修得好,当然可以算著作,并且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若是修得不好,只是一包资料堆砌,无论任何权威人物来捧它也无用,迟早还是要被淘汰的。章学诚不是早就讲了,方志应该是“词尚体要”,“有典有法,可诵可识,乃能传世而行远”s)的著作。我们今天如果能够在人物传的撰写上来个大的突破,真正起到了创新,将所收人物写得形象鲜明,性格突出,栩栩如生,完全可以自立于著作之林。我们写一位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就应当着力写他如何为改变本县的穷困落后面貌而做了哪些实事,而不要去样样处处都模仿焦裕禄,甚至待人接物、举止言谈也像焦裕禄,若是这样的话,那只能说是失败而不是成功。因为这位县委书记的性格决不可能与焦裕禄一式一样,他们所做的事情内容也不可能全是一样。非常显然,无论哪两个邻近的县,自然条件也不可能等同。

要写出人物个性,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它需要更多的第一手材

料。但是,只要下功夫还是办得到的。年仅三十二岁的青年传记文学作者张俊彪为了表彰为革命而献身的革命英雄刘志丹,他排除万难,深入细致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既是真实的历史,又是引人人胜的文学作品”的一部传记文学《刘志丹的故事》。他能够做到,为什么修志工作者就不能做到?实际上“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如果大家决心去做,也一定可以办到。何况我们今天有着许多优越的条件,这是无需多说的。

四、人物传的撰写不要轻易乱下结论

任情褒贬,这是古代进步历史学家向来所反对的。我们今天撰写人物传时,也要注意不要轻易乱下结论。乱作结论,实际上就是主观的褒贬。写文章不可能没有观点,我们要把这种观点在叙事中间得到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论断于叙事之中”。这种写作方法也是由司马迁所创造。顾炎武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旨者,惟太史公能之。司马迁在叙述史事当中,可以不必着上一句议论,不置任何可否,人们顺文一读,就会明白作者主观评价之所在,这是一种在史实的叙述中就把自己的论点体现出来的写作方法。司马迁采用这种叙述史事的方法,其形式又是灵活多样的。基本的、常见的有下列三种:一种是借别人的评论或反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叔孙通列传》是一篇体现这种形式的典范。全篇多次对叔孙通进行了评论,可是作者本人却一次都未出面,先借秦诸生的话;“先生何言之谀也”,点出了叔孙通为了升官发财,违背事实,对秦二世奉承拍马。接着就借鲁之两生的话指出他在汉高祖时制定朝仪,不过是为了“面谀以得亲贵”。而这套朝仪,确实使得汉高祖喜得心花怒放:“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这是汉高祖第一次行朝仪后所说的一句得意忘形的话,自然也意味着对定朝仪的人的赞赏。其实司马迁引这句话,还是在于针对叔孙通的“谀”而进行的批评。此外,传中还引用叔孙通一批弟子的埋怨和吹捧的话,来衬托叔孙通的虚伪与狡猾。总之,对于叔孙通的为人,司马迁个人没有发过一句议论,都是通过别人的评论,把这个历事十主,以面谀得亲贵的叔孙通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用今天的话来讲,是个十足典型的马屁精。当然,司马迁并不只是限于引用别人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还往往通过吸收当时民间流传的歌谣、谚语、俗语等穿插在他的叙事和论赞里,来反映自己主观的评价。另一种则是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把自己对所叙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态度、论点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采用客观的内容来体现主观的评价。这是《史记》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最基本形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等历史情节的描绘,突出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再如像《项羽本纪》、《陈涉世家》、《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等篇,采用这种形式表现得更为突出。第三种,《史记》里经常采用对比衬托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旨。在《项羽本纪》里,写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一方是轻敌、不忍和少谋略,一方是懦怯、沉着而有机智;在《刘敬叔孙通列传》里,一方写刘敬见刘邦不肯着鲜衣,一切主张全由心发;一方写叔孙通投刘邦所好,改着楚制短衣,处处面谀,以求荣华富贵。另外,司马迁还通过《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这两篇文章的比较叙述,写出了李广跟卫青、霍去病的出身不同、治军不同、战争经历不同和所享名声与下场也各不相同的情况,通过这种对比,更加衬托出李广一生为保卫祖国、奋身疆场和体恤士卒、热爱人民的品质,但是这样一位深得军心、民心的爱国将领,却一直受到贵戚的排挤和压抑,最后落得个“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而卫青、霍去病却步步青云。司马迁在这两篇传记中,处处给予李广以深厚的同情,并对他的遭遇表露出愤愤不平。李广的功绩和声誉,通过司马迁的笔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上,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景仰。每当国难当头,边患连年的时候,人们不由得便会想到这位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这两句诗,准确而真实地唱出了广大人们的心声。这就说明,司马迁通过人物的对比刻画,不但使作者观点立刻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来,而且由于他的高超的语言感染力,以致使得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人们中间得到广泛流传。

综上所述,撰写方志人物要避免轻易下抽象的、概念化的结论,又要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必须学习使用“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物传中省掉“最伟

大”、“最杰出”、“最勇敢”、“两面派”、“最顽固”、“最恶劣”、“反动透顶”、“十分狡猾”、“奉承拍马”等空洞的形容词,以及“汉奸”、“叛徒”“特务”等政治帽子。新编《五台县志》,撰写有《阎锡山传》,写得基本是成功的,但还不够理想。基本成功理由有三点:第一,传记并没有把青少年时期的阎锡山写成是个“坏人”,事实上许多历史人物并不是在娘肚子里就是反动的,可是有些人物传,写到这类人物,便是由小一直坏到老。第二,这篇人物传,把阎锡山的一生政治生涯大体上反映了出来。第三,阎锡山善于搞政治投机,两面三刀,这个特点在传中得到体现,但作者并没有用这种辞句。传记全由作者个人叙述下来,既未让传主讲话,也没有第三者发言,这对于突出阎锡山的性格和刻画他的形象就显得非常不足。据说阎锡山一生中有句口头禅,“军事上不要命,政治上不要脸”。这句话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应当承认这个事实,在国民党的军队当中,阎锡山手下的军队还算而不立传,则竟遗之。故每一传,辄类叙数人”。

“带叙法”也是人物传记中一种编纂方法,这种方法是不必立传,而将某人事迹附带在别人传中予以叙述,赵翼认为,这是“作史良法。他说:“《宋书》有带叙法,其人不必立传,而其事有附见于某人传内者,即于某人传内,叙其履历以毕之,而下文仍叙某人之事。如《刘道规传》,攻徐道复时,使刘遵为将,攻破道复,即带叙尊,淮西人,官至淮南太守,义熙十年卒。下文又重叙道规事,以完本传。……盖人各一传,则不胜传。而不为立传,则其人又有事可传。有此带叙法,则既省多立传,又不没其人。此诚作史良法。但他史于附传者,多在本传后,方缀附传者之履历,此则正在叙事中,而忽以附传者履历人之,此例乃《宋书》所独创耳。”

“互见法”也是古人写人物传时所创立的一种写作方法,最早使用也是司马迁的《史记》。采用这种方法,最大好处便是可以做到集中叙述史事,详此略彼,略此详彼,繁简适当,重点突出,记事简练,条理分明。对此,张舜徽先生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阅读时,注意篇与篇之间、书与书之间的联系”中有段议论,不但对阅读古代史书有指导作用,对于今天著书立说,组织安排材料亦有指导意义。

古代历史书籍,特别是由一手写成的作品,在组织材料时,有着预定的义例,对于材料如何安排得更合理,更重要,是费了多番考虑的。尽管是一部规格庞大的书,也必然体现出篇与篇之间,错综离合、彼此关联的精神。这一精神运用在写作上最早而最成功的,自然要推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已将某段材料摆在甲篇、遇着乙篇有关联时,便清楚地作出交代说:“事见某篇”,“语在某篇”。例如《周本纪》说:“其事在周公之篇”;《秦本纪》说:“其事在商君语中”;又说“其语在《始皇本纪》中”;《秦始皇本纪》说:“其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吕后本纪》说:“语在齐王语中”;《孝文本纪》说:“事在吕后语中”;《礼书》说:“事在袁盎语中”;《赵世家》说:“语在晋事中”;《萧相国世家》说:“语在淮阴侯事中”;《留侯世家》说:“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绛侯周勃世家》说:“其语在吕后孝文事中”。这一类的交代,在全书中不能尽举。都是唤起读者们不要把每篇记载孤立起来看,应该联系他篇来参考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应该运用联系的观点,来阅读古代历史书籍。

这里张先生列举了《史记》书中互见的例子以示说明,而《史记》中没有说明互见而实为互见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倾注了饱满的笔墨歌颂项羽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因而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三个关键的历史场面,集中加以叙述,以突出其英雄形象。对他的缺点,本纪中则一笔带过,或略而不载。但在其他许多篇中,又借他人之口,将其缺点补说出来。如在《高祖本纪》中,借刘邦之口,数项羽十罪;在《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批评了项羽在政治上的重大弱点。韩信说:“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刷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居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韩信所列举的这些缺点和错误,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小真节,

而是关系到胜败存亡的大端。对于这些弱点,司马迁并不因为同情喜爱项羽而加以讳饰。但这些内容若是都放到《项羽本纪》之中,不仅冲淡了重点,而且无疑将使本纪篇幅拉得过长。所以,互见法也是缩短篇幅的良法。今天写方志人物传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良的方法。

三级地方志书人物志的收录标准和编写要求.

三级地方志书人物志的收录标准和编写要求 一、收录标准 (一)《湖北省志》(1979~2000) 分传、录、表3种,均为断限内去世人物。传和录(录收录的标准略低于传)收录党军政企业副省、副军职以上干部(含国民党时期),著名烈士,院士、学部委员、国务院直管专家或本系统有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教师、作家、艺术家等。表,收录军政企业副厅、副师职以上干部,正高以上职称和在本系统获得国家最高称号的各类专家、学者。 (二)《荆州市志》(1994~2005) 分传、录、表3种,均为断限内去世人物。传与录(录收录的标准略低于传)收录党政军企业副厅、副师职以上干部,著名烈士,国家级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正高职称以上各类科教文卫工程技术人员,其他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人物。表,收录党政军企业正处正团职以上干部,其他有重要影响的各类人物。 (三)《石首市志》(1986~2005) 分传、简介、表3种。 1.传,限断限内去世人物。收录石首本地工作副县职以上干部(含国民党时期、文革等建国后各个时期)、正高职称等各类专业人员、烈士,国家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著名的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石首籍在外军政企业正厅正师职以上干部,获正高职称,并在某一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各类科教文卫工程技术人员等。 2.人物简介,主要收录断限内在世人物。收录石首本地工作正县职以上干部、国家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著名私营企业老板;石首籍在外军政企业正厅正师职以上干部,获正高职称,并在某一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各类科教文卫工程技术人员,著名企业家等。 3.表,分省委、省政府以上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表,职官表,正高职称表和石首籍在外人物表。收录标准和基本要素见表格。正高职称表由人事局统一收录。 二、编写要求 (一)编写内容 省、荆州二级地方志书中的传、录、表(非表格,属于简要的文字记述),《石首市志》中的传,均应记清人物的姓名、别名、曾用名、性别、籍贯、民族、学历、政治面貌、职业职称职务、生卒日期等基本要素,以及生平事迹、主要成果、曾获荣誉、组织结论等。要求生平完整,突出重要事迹和关键环节,揭示人物成功或失败的命运。不要写成履历表、流水帐,不要把人物动植物化,不溢美,不掩恶,不空发议论。《石首市志》中的人物简介,除了记述人物的基本要素外,还需简要记述人物的学习、工作经历,突出主要成果和感人事迹,不要祥记生平。 (二)文字规模 《湖北省志》传,1500~3000字;录,800~1500字;表,150~300字。《荆州市志》传,1000字;录,500字;表,100字。《石首市志》传,1500~3000字,简介,1000字左右。 (三)其他要求 除《石首市志》人物表外,其它各级地方志书的各类人物,每个人均应附登记照一幅,还可以配制其它重要史料图片。

人物志设计方案

人物志设计方案 一.整体布局 (I)标题 每个人想出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用话作正标题,副标题为“记武汉大学社团联合事务部XXX”,副标题也可以选择不加。 (II)序 鉴于由标题直接到内容过于单调,建议在此加一段对各位读者想说的话语,也可以以微短片的形式。(III)大体内容 推荐使用百度百科人物简介那样的模板格式,即配上人物图片及条列式信息,这样显得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内容有序。 (IV)结尾 结尾处可写上一段对社团未来的祝福,也可以是想对社团成员们说的话。 二.介绍内容 (I)基本信息 人物基本信息,应包括 1.姓名 2.外号 3.故乡

4.院系 5.兴趣爱好 6.特长 7.职务 8.身高及体重(可写可不写) 9.星座 10.喜欢吃的食物 11.口头禅 (II)深入了解 此栏内容大多将由编者采访时以提问方式来咨询,分两部分,一是对人物直接的采访,二是对人物朋友同学的采访,撰写文本内容时可以适当吐槽。(i)对人物的采访 1.对自我的评价 2.对自我性格的描述 3.生活过或去过的地方,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及为什么(这一条很重要,环境塑造人,由此基本能看出性格) 4.自曝怪癖 5.自曝糗事 6.最想见的人(明星,政要,运动员或身边的人) 7.浅谈三观

8.理想型 9.印象最深的电影,音乐及书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条也是,反映人的性格的) 10.对社团的想法,三段式:来之前的看法,参与其中时的想法,对未来的畅想。 11.目前感情状况 12.最崇敬的人 (ii)对朋友的采访 1.曝人物黑历史 2.人物的花边新闻 3.对人物的看法(各方面如生活,学习皆可) 4.描述下社团里的Ta,网上的Ta,日常中的Ta 采访时可应气氛、时机等临场发问。 (3)小编直感 采访完毕后,小编可写一段话,来描述采访时对人物的感受、评价等,以采访者的视角来给大家呈现人物。 武汉大学社团联合社团事务部 罗煜 2014.10.4

浅谈辛弃疾

浅谈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背诵过这首辛弃疾写的词吧,这首词通篇豪迈,极具气势,“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而后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但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这时这首词的内涵就极具表现出来了。诗人为何如此感慨?是什么样的环境带给他这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并且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

浅谈个人信息侵权行为

浅谈个人信息侵权行为 [摘要]个人信息权是信息社会中自然人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具有特殊性。非国家机关对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应该采用过错推定原则。个人信息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行为的违法性、行为人的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个人信息侵权免责事由的内容应通过三个方面来讨论。 [关键词]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信息主体;信息处理主体 一、个人信息权以及个人信息侵权行为 (一)个人信息权 个人信息又称为个人资料,其主要是一切可以识别本人的信息的总和,包括一个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体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方面的信息。[1]个人信息权是在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新型的一般人格权,其是指个人信息本人依法对其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个人信息权在权利内容上具体包括信息决定权、信息保密权、信息查询权、信息更正权、信息封锁权、信息删除权与报酬请求权。个人信息权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人格权,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对个人信息权进行有效的保护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个人信息侵权行为 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主要是信息处理主体侵害个人信息权,给信息主体造成事实上的损害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严格地说,个人信息侵权行为是指国家机关违反法定义务、非国家机关由于过错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侵害个人信息,致使本人遭受到财产性或非财产性损失,能引起民事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2]与传统意义上的侵权行为相比,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具有以下的特点: 1.手段的技术性。个人信息权作为一项信息时代的人格权,因此其侵权行为在特征上必然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技术特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发展和数据库技术的完善,信息处理主体得以大规模地收集和利用个人信息。面对皓若烟海的个人信息,信息处理主体依赖信息管理技术大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的管理一方面使得信息处理主体对个人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使信息管理技术控制在专业人员的手中,一般的公众由于缺乏技术上的支持,很难实施个人信息侵权行为。 2.实施的隐秘性。个人信息侵权行为的隐蔽性是指侵权行为人对个人信息的侵害往往不易被信息主体察觉。一般情况下,信息主体向信息处理主体提供个人信息后便脱离了其对提供的信息的实际控制。因此,信息处理主体往往出于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违法或违反约定使用个人信息,从而造成个人信息的遗失和泄露等严重后果。而且,由于个人信息被滥用导致的损失在特定范围内一般不易被信息主体发现和识破,退一步说,即便信息主体发现后,受损害的信息主体往往也很难承担举证责任,因此,个人信息侵权在实施上具有隐秘性。 3.行为的连续性。个人信息侵权在行为上是一个不断连续的过程。由于个人信息本身是处于一种不断的流动中的资源,传播范围很广。所以一旦信息处理主体不当使用个人信息而造成个人信息的遗失和泄露之后,将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后果。被泄漏的个人信息将会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尤其是互联网中流动和传播,而每一次传播都是一次新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对于个人信息权的直接侵害会导致

浅谈人物志的编写

浅谈人物志的编写 2008-11-12 14:09:01 作者:罗毅来源:山东省情网 一、人物志常用体裁 对于人物志体裁的探讨已有很多。在续志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有传或传略、简介、表或录等。 人物传或人物传略,是人物志的主体部分,主要收录本地有重大影响的已故人物。一般收录政绩显著的军政要员,有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和革命烈士以及社会各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传是用来记述人物生平和事迹的一种文体。传略也是传的范畴,但是篇幅比较短,只是简记人物事迹而不详于生平,或者只是记述人物一生中的主要片断。 人物简介,出现于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的后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现实考虑,对人物志的创新内容,主要收录在世的社会各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人物简介可以说是动态的把握生不立传的原则,记述有重大影响的在世人物。一般对所录人物简历只作极简记述,主要记其成就、事迹和影响。 人物表或人物录,在续志大多数志稿中所记内容和作用比较相似,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革命烈士表(烈士英名录)、知名人士表(录)、先进模范人物表(录)等。表或录是人物志不可缺少的部分,收录的人物比传、简介广泛得多,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实用价值。 传或传略、简介、表或录是人物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三者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人物志的有机整体。 二、人物志收录标准和范围 人物志的收录范围非常广泛,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都可以收录。什么样的人可以入人物志,是人物志编写中的关键,也是争论最多的。先谈与人物志收录范围和标准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人物志收录的地域范围。要以本籍为主,兼收客籍。旧志所载人物以本籍为主,客籍人物在“名宦”、“流寓”中也有收录。新编志书人物更应以本籍为主,兼收在本地工作生活较长时间且成绩突出影响较大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对此也有明确规定:“立传人物以原籍(出生地)为主。非本地出生,但长期定居本地并有

浅谈如何评鉴人才

浅谈如何评鉴人才 和策柱哥 人才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发掘与培育人才是领导的第一职责,如何发现与鉴别人才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第一能力。虽然孔圣人说“有教无类”,但我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在工作实践中如何鉴别人才并根据人才的个性特点给予合适的定位和指导可能更为重要,发现人才并根据特点进行培育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我根据汉末魏初著名思想家刘邵所著《人物志》一书所提原理,结合中国传统的识人用人方法初浅讨论如何发现与鉴别人才。 一、人才的类型 《人物志》中将人分为主德和偏才二类,主德指的是领导型人才,各方面气质比较均衡,能力比较全面,表现出阴阳平和、中庸的特点;偏才指的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气质特别突出,有某些与其特质相符合的特长,适合做与其特长一致工作的专业型人才。结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我倾向于将人才大致分成以下四类: 领导型人才:全才,个性中庸,学习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够独当一面,责任心、抗压能力与协调能力俱佳,能托付重任。 专业型人才:专业精深,有独特的个性表现,善于学习并深入思考;是企业某一专业模块方面的专家。 协调服务型:协调配合,性格细腻周全,做内部管理与后勤服务

工作的人员,也可称为服务工作专家型人才。 间杂型:伪人才,表现出很多“人才”的特质,善于伪装,但实 际内在的道德和素质低下,不能承担某一方面的工作。鉴别间杂之人是人才评鉴中的难点。 二、采用“八观法”正确识别评鉴人才 中国古代识人相人书籍多如牛毛,主要偏向于测生辰八字、摸骨算命的范畴,迷信和不科学的居多;而《人物志》是一本采用系统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来辨识人才的专业书籍,具有较高的参考性。人物志中的八观法在现代人力资源工作方法论也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1.观察人的善恶行为,以辨别是否为间杂人员 人前的表现不足信,慎独最重要;在大是大非、重大利益面前的原则和表现最为可靠。如果一个人对别人遇到灾难时表现出同情与怜悯的言语,但叫他行动出钱支助时却表现的非常吝啬,那就属于慈而不仁;如果一个领导口头上表现对下属十分关怀,但却连请员工家属吃饭时间都没空,或者员工家庭有困难却不组织帮忙,那属于仁而不恤。如果一个人在内部管理时对下属口气非常强硬,但遇到真正外部的困难和压力时却将困难推给下属,那属于厉而不刚;一个领导每会必说要廉洁自律,但对接受小恩小惠却来者不拒,这属于贪图利益。因此,间杂之人言行不一,人前人后行为错位,善恶不分,是非观念不明,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这些都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间杂之人的依据。 一句话:评鉴人才德行第一,是否知行合一,靠谱最重要。

关于公司志书的写作

中铁二局五公司 关于公司志书的写作规范及要求 任天泽 2012年8月6日 第一、关于史志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志”?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方”指地方、方域;“志”是记载、记述。志书,是记述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科学性著述。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而企业志则是记述一个单位的历史和现状的著述。 二、志和史的区别 1、史远而志近。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史是后代人写的,志是当代人写的。 2、史专而志广。史体,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志体,记载现状,反映规律,只记载不论述。 3、史简而志繁。史是一条线,志是一大片。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 4,史记善恶,志重表扬。史命彰善批恶,有褒有贬;志笔唯善垂训,有褒无贬。

5,史主论述,志著广征。史主要依据文献、调查研究或考古发掘论证过去,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志则依靠调查采访,积累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 6,史是一人写,志由众人成。史可由一个或数人写成,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而志则须各行各业,兴师动众,有组织有领导,有经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共同来完成。 三、志的性质与特点 从志的性质来看,它属于地方文献。在学科上,从广义上讲,属于历史学范畴,因为它们同是记载过去事迹的书,虽然志书详今略古,记当代为主,但仍是记载已经发生了事迹,不书写未来。 志的特点:(1)地域性、(2)时代性、(3)百科性、(4)连续性、(5)资料性、(6)可靠性、(7)思想性、(8)科学性、(9)人民性。 四、志的体例 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三项内容。 1、结构:指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即志书的编排形式,包括总体结构和各局部结构。总体结构决定志书的体例类型。 (1)总体结构,与我们熟悉的史书结构不一样。古代史书体例都是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论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要求史论结合。而“志体”侧重于从横的方面来表现各种事物的广泛性,纵横结合,以横为主。史体纵看,志体横看。这就是说,志体的结构象一个共同横断面,形同沙盘。 (2)局部结构总体结构之下,各个部分也存在一个局部结构问题。如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各专志,是先分期后分类,还是先

人物传记特征及写作注意事项

人物传记特征及写作注意事项 定义特征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 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 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 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基本内容 人物传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 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内容要求丰富翔实.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对于收集的大量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作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 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这样,才

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翔实、真实可靠的资料后,方能动笔.梅林为了写作《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 注意事项 要写好人物传记,要把握以下几点: 人物本质 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一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一定的影响.马克思的论点为人物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实地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也曾经指出过,编写人物传记必须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德国工人运动领导人罗卢森堡,希望梅林在写作《马克思传》时,能做到从环境中说明人,从历史中说明环境.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即使象杰出的法国作家维雨果,他的《小拿破仑》,由于不理解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一种社会局势,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马克思说雨果没有觉察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伟人了”.而这,也就是背离了历史的真实了.可见,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

浅析《世说新语》对《人物志》中人物品评理论的运用

摘要:中国的人物品评,由来已久,起于先秦时代,真正形成于东汉。《人物志》系统地总结了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的方法和理论,《世说新语》生动地记载了品评人物的许多生动事例,两者都是当时社会品藻风气的产物。《人物志》着重理论阐释,而《世说新语》以文学的角度描写着重事实例证,可以说《世说新语》中对于人物的容貌言行等记载是《人物志》人才论的具体例证。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志》;人物品评 人物品评,在中国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诗经·卫风·淇澳》里有“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1]p154”把有文采、庄重、器宇轩昂的君子比作琢磨过的玉石;孔子以“听其言而观其行”[2]p45评判一个人的品行。但东汉是人物品评风气的真正形成时期,察举征辟是这时的选举制度,士人的政治前途主要由名士和宗族乡党的品评决定,也就是说,这时期主要以品德行为的高低来判断人才。魏初,曹丕设九品中正制选官,这是当时政治文化中的一件大事,这也更使人物品评的风气在整个社会弥漫开来。刘邵(魏)的《人物志》系统地论述了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的方法和理论。牟宗三先生说《人物志》是关于人的才性或体别、性格或风格的论述[3]p38。刘义庆(刘宋)《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人物品评的生动事例。笔者拟从《世说新语》与《人物志》品评人物的方法上来探讨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 一、《人物志》中人物品评理论概说 《人物志》诞生在人物鉴识之风炽烈的三国时期,是(魏)刘邵著述的一部人才学思想著作。这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对人才的鉴赏与任用,是我国最早系统地研究人的才能、个性及政治作为的著作。《人物志》的人才品鉴理论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汤用彤先生认为“此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人才的问题,是汉末以来崇尚人物品藻之风盛行的产物,反应了从汉到魏思想领域的新变化。《人物志》的产生是在总结汉魏以来特别是曹魏政权用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契合了当时政治的需要,符合当时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理论特征”。[4]p1 二、《世说新语》中人物品评内容概述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撰写,是一部魏晋人物风流洒脱,放浪形骸的故事集。李泽厚先生说《世说新语》重点表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度。”[5]p96 可见《世说》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魏晋风度是六朝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发源于魏晋世人对人格美的关注与评赏,《世说新语》中许多故事内容涉及到人物品评,如专门记载人物品题的《赏誉》、《品藻》、《识鉴》等篇。除此之外,《容止》、《政事》、《言语》诸篇同样涉及到人物品评方面的内容。人物品评在《世说新语》中占相当重的篇幅,是此书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世说新语》对《人物志》品评理论的具体运用 《世说新语》产生于《人物志》之后,刘义庆很可能受到刘邵人物品评理论的影响。仔细分析《世说新语》中对人物的评判标准后,发现它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人物志》中所归纳的人才理论观: 第一,《世说新语》中以物喻人和《人物志》人的性情是可以通过“五行”学说来探求的理论一致。 刘邵在《人物志﹒九征》中说,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 [6]p14刘邵用五行说中的木、金、水、火、土代表不同的性格,比附人们各种各样的性情,并认为人的性情和品德的变化是要依据木、金、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 《世说新语》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很少进行精雕细刻,而是运用比喻这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

人物传记怎么写

人物传记怎么写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一)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怎样保证人物传记的真实性呢?一、广集资料,反复考证。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的大量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作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翔实、真实可靠的资料后,方能动笔。梅林为了写作《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 二、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 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一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的论点为人物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实地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也曾经指出过,编写人物传记必须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德国工人运动领导人罗·卢森堡,希望梅林在写作《马克思传》时,能做到从环境中说明人,从历史中说明环境。 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即使象杰出的法国作家维·雨果,他的《小拿破仑》,由于不理解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一种社会局势,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马克思说雨果没有觉察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伟人了”。而这,也就是背离了历史的真实了。 可见,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论其世知其人,才能写得典型真实。 三、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 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渗合,斑瑜互见。有的人功大于过,有的人过大于功。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

浅谈个人信息之商品化

浅谈个人信息之商品化 关键词: 个人信息人格权商品化财产规则责任规则候补性合同规则 内容提要: 个人信息商品化系人格权立法中的重要议题,直接与间接个人信息在商品化机理和保护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直接个人信息商品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格权商品化,其机理类似于商标之品牌功能; 通过从精神损害赔偿到财产损害赔偿之发展,其二元利益构成得到明确承认,直接个人信息保护路径应适用财产规则实现权利。间接个人信息商品化之机理在于其具有消除“不确定性”、识别目标之效用; 为平衡人格权益保护与信息自由,间接个人信息保护路径应运用责任规则与候补性合同规则,遭遇被动商品化时一般须诉诸精神损害赔偿。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民事立法的下一阶段就是要加快制定人格权法。”该法之制定,个人信息商品化自是重要议题。对于个人信息,我国多沿袭大陆法系传统,在人格权项下研究,个人信息商品化实际指向人格权商品化问题。笔者认为,个人信息商品化应当区分直接与间接个人信息,二者各自在商品化机理和保护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别,笔者愿略陈管见,求教大方。 一、直接与间接个人信息之划分 ( 一) 个人信息之界定 个人信息在有关国际组织或各国、地区立法上有不同称谓,包括“个人数据”、“个人信息”、“信息隐私”、“个人资料”等,我国学界也是几种称谓并行。其实正如学者所指出,“概念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不同的法律传统和使用习惯,实质上并不影响法律的内容”。除非引文必要,本文一律使用“个人信息”概念。 法律概念之明确通常有三种方法: 概括主义、列举主义和例示主义,个人信息之界定多采概括或例示,但无论哪种均强调个人信息之直接或间接识别性。采概括者如德国《联邦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是指任何关于得识别或可得识别自然人的属人或属事的信息”; 采例示者如我国台湾地区“个人资料保护法”( 20XX 年 5 月 26 日修订) 规定,“个人资料: 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国民身份证统一编号、护照号码、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病历、医疗、基因、性生活、健康检查、犯罪前科、联络方式、财务情况、社会活动及其它得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识别该个人之数据”。个人信息作为得识别

怎样编写人物传记

怎样编写人物传记 一、传的定义 地方志中的传指人物传,传是方志体裁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专记某一个区域或某一个部门已故重要人物生平事迹。历代史志都十分重视对人物的记述,人物传记始于《史记》,其后的史书和方志中均有此种体裁,不过,地方志的传记与史书传记有所不同,地方志的传记详于史书的传记,地方志的传记要求反映人物生平完整;褒贬见于人物行事。传记中的被传者称为传主。 地方志中涉及人物的记述除人物传外,还包括人物录、人物表(此处我们主要探讨人物传的编写问题)。 传又分为大传、小传、合传、类传、附传。 录有两种含意,一是如“烈士名录”、职官名录等;二是类似“人物简介”的人物录。人物录,一般用来记述可以入志,但不够立传的人物,或本应立传、但资料缺乏的人物。人物录应力求简洁,一般每篇在200字左右即可。 人物表,史、志皆有。人物表是人物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收录的人物比人物传、人物录广泛得多,而且可以收录生者,因而有很大的资料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物表一般有以下几种:政权机构历任职官表、知名人士表、英模人士表、英模人物表等等。 二、立专标准 什么样的人物可以入传呢?1982年,中国史志协会《关于‘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建议》指出:“凡对本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

推动或阻碍作用的已故人物,均可立传入志。不以地位、等级为立传标准。”这里讲的“本地区”就是指立传人物无论籍贯何地必须与本地区有关。所说“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就是说入传人物必须有“大功”或“大过”的人。所说“已故人物”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生不立传”。 (一)关于生不立传问题。生不立传是地方志人物传编写的基本原则,通过第一届新方志编纂的实践来看,坚持并完善这一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立传范围问题。包括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就是所收录的人物必须在该志所记的上限、下限时限之内。虽然其他条件都符合立传,但不在志书时限范围里的人物,也不能立传。空间范围,就是确定立传的人要与本地区或本部门(行业)要有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呈现三种形式:一种是当地人在当地做事;另一种是当地人在外地做事;还有一种是外地人在当地做事。论“籍贯”,第一、第二种人属“本籍”,第三种人属“客籍”。论事迹,第一种人与第三种人与本地关系密切,而第二种人则与本地关系较远。过去的旧志多以“本籍为主”,第一届新方志编纂过程中,这三种关系的人只要在志书时限以内,又符合传录其他收录标准,都作了收录。本届志书仍然按照这一立传范围进行人物传(录)的编纂。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认为: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第一和第三种人的传(录)编写上,因为这两种人对某地、某部门(或某行业)社会历史发展真正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一般收录“客籍”人物在志书所述地域范围内做事的,其

四川清音人物志——曹正礼谈四川清音(一)

四川清音人物志——曹正礼谈四川清音(一)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项目编号:MYYB2018—16 项目名称:《四川清音人物志——曹 正礼》 曹正礼,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从16岁至今数十年为李月秋、萧顺瑜、程 永玲、马光华、李云华、田临平、任平等六代清音演员操琴。他编曲的四川|清音《幺店子》《六月六》《送公粮》《蜀绣姑娘》《小社员》《书记的办公桌》《我是四川人》《茶馆小曲》《天府花生硬是香》《朱德的扁担》等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音乐创作一、二等奖,曾 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新节目奖。曾发表曲艺音乐论文《谈谈四川清音哈哈腔》《浅谈四 川清音》《为创新曲艺音乐而努力》《衬腔的功能》《谈四川清音的音乐处理》等; 1987、1994年曾参加成都民间艺术家小组赴奥地利、南斯拉夫、加拿大等国演出,担任独奏和伴奏。 赵若希:曹老师您是一名清音老艺术家了,从事清音演唱演奏创作几十余年了,能不能由您 来介绍一下什么是四川清音呢? 曹正礼:四川清音是四川曲艺的一种演唱曲种,四川清音以小曲、地方民歌、地方说唱的形 式存在,是四川省传统戏曲代表性曲种。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2008年2月入选“国 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清音可以上溯至宋元明年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年间,四川人口只有四十多万,人口较少,康熙年间有一次大量移民,湖广填四川,所以现在 四川清音曲调包括有很多调,有各地的地名,所以四川清音包括比较多,很明显有一些江南 民歌,如《布谷鸟儿咕咕叫》前身为《鲜花调》,恰恰为江南民歌,不仅四川清音采用了, 河南坠子、天津、北京也有曲调采用。以前歌曲艺术形式在不断交流的,特别《鲜花调》还 传到了国外,普契尼的《格兰朵》里面也运用了这个曲调,用语言把它掩化了。塞北江南的 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它们与四川本土的俚俗小调融合衍变,形成独具四川特色的戏曲 形态,是四川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记录四川民间生活形态、语言形态、民众审美 情趣的“活化石”。 赵若希:我们知道还有安徽清音,山东清音不同曲种,为什么四川清音相对于别的清音来说 比较有名? 曹正礼:四川清音特别是在成都和重庆都是非常有名的。我觉得人为因素很重要,和艺术家 们的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李月秋演唱的四川清音获 得声乐类一等奖,得到了一枚金质奖章(1980年捐献国家),当时能获得这个奖是非常了不 起的,国家非常重视,毛主席亲自主持,排练的过程及节目中间板的颜色,打板的声音周总 理都在亲自过问,当时派了30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去参加。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别的 国家认为共产党只会打江山并不懂文化,所以这次出去参赛,绝对要争气,让世界看看我们 不但会打江山,而且文化也弄得有声有色。当时我们国家声乐类的一共有四个人获得了一等奖,其中四川清音就是一个,归国时毛主席亲自接见表示祝贺。1957年后就带动了一大批人 学习传唱四川清音,李月秋就成为了四川清音大师级人物。1930年在重庆成立了清音协会, 四川清音从起起落落到不断挣扎再到现在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曲目和演员在传承着四川清音。 赵若希:四川清音的演唱方式有哪些? 曹正礼:独唱、重唱、合唱、表演唱、男女对唱等形式,比如男女对唱男生和女生按复调进行,女生唱旋律,男生在下面配:嘿啰啰啰、呦喂等音调,下面非常诙谐,上面很抒情。 赵若希:您从16岁至今数十年为李月秋、萧顺瑜、程永玲、马光华、李云华、田临平、任 平等六代清音演员操琴。怎么评价演员和琴师的关系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