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500字简介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500字简介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也对后世的哲学、文

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的思想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的欧洲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尤其是在20世纪的存在主义和后

现代主义思潮中备受推崇。

尼采的思想在世纪的转折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9世纪末,

欧洲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社会和文化

的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受到了挑战。尼采对这种变革做

出了深刻的思考,他对基督教、道德和现代文明提出了批判性的见解,认为传统的宗教和道德体系已经失效,需要重新审视人类存在

的意义和目的。

尼采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超人”(Ubermensch)的概念,认

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和宗教束缚,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他强调个体的意志和力量,鼓励人们摆脱传统的道德桎梏,勇敢地

面对现实,积极地塑造自己的命运。这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和个体主义哲学提供

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尼采的思想还对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民主、平

等和现代国家的批判,以及对权力、意志和领袖的理念,为20世纪

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他的著作也对文学、艺术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许多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灵感,开启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传统观念

的挑战,对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思想史

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且

对后世的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世界观的

重要组成部分。

2020大学生必看的课外必读书目推荐

2020大学生必看的课外必读书目推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课外书有利于增长自己的见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大学生必看的课外必读书目推荐,希望大家喜欢! 2020大学生必看的课外必读书目推荐篇一 大学生必看书目(优秀篇) 1、《山海经》-作者:佚名 山海经佚名 作者简介:佚名 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中国流传久远的一部古书,它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了许多山川、国度。它的“年龄”是个谜,它的作者也是个谜,它的内容让后世的读者似懂非懂,但又有着很强的可比附性和不确定性。今传《山海经》一书共十八卷,前五卷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也合称《五臧(藏)山经》。每经又分若干组,比如《南山经》的第一组就叫《南山经》,第二组叫《南次二经》,依此类推,最多的《中山经》到《中次十二经》。 推荐理由:《山海经》作为现存最古老的图书之一,它以其图文相辅而行、相互印证的独特叙事风格,开中国古老编书传统之先河。它像一座知识的矿藏,储藏着历史、地理、文学、医学、宗教、民俗、绘画艺术、神话传说、奇闻佚事、杂论等多方面的宝贵知识。 2、《瓦尔登湖》-作者:亨利•大卫•梭罗 瓦尔登湖亨利 作者简介: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内容简介:《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强力意志,德文原文是derWillezurMacht。其中,Macht为力量之义,但这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强大的力量,因强大而有了支配力、统治力、影响力。介词zur为追求、趋向之义。直译应是“求强大力量的意志”、“强化力量的意志”。译作“权力意志”也未尝不可,只是要正确理解“权力”的广义含义。 强力意志说不但是反对达尔文主义的,而且也是、毋宁说首先是反对叔本华哲学的。在叔本华那里,生命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应当灭寂的力量。尼采认为,这既误解了生命的性质,也误解了意志的性质。 首先,生命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自身,而要不断向上,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这就是扩展和享受自身所蕴含的力量,藉此它克服了自身的限制。叔本华停留在生命本身,不能为它指出一个高于它的依据,所以得出了生命毫无意义的悲观结论。“依‘生存意志’的教条去寻找真理必然落空,这种意志是没有的!因为不存在者,便不能有愿望;已在生存中者,又岂能向生存有愿望!只是凡有生命之处,便也有意志,然而不是求生命的意志,而是求强力的意志!”强力意志也还是生命意志,然而它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强力,这种对于力量之强大的渴求恰恰表现了生命永不枯竭的本性,所以尼采称强力意志为“永不枯竭的增殖着的生命意志”,并认为它是“生命的核心”。 其次,意志就是支配,“在意志的每个动作中都有一个支配着的思想”,而这意味着意志本身即是内在的强力,它包含着命令和服从的必然性。“求强力”不是意志的附属物,不是从外面给意志设定的目标,而是意志的本质之所在。在尼采看来,意志不同于纯粹欲望,后者只是意志的损耗。叔本华恰恰混淆了两者,所以才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一种不求增强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的意志完全是自相矛盾,无异于说意志不是意志。 由此可见,强力意志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说明。在他看来,求力量之增强既是生命的本质,又是意志的本质,从而也是生命意志的本质。通过这一说明,尼采为在叔本华那里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命意志确定了目的和意义。 强力意志概念在尼采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一方面,它获得了本体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说明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把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生成归结为强力意志。“把存在性质的印记打在生成之上——这就是最高的强力意志。”“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岂有他哉!”另一方面,它获得了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价值,把真、善、美的评价都看作强力意志的产物。

《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书笔记

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周国平 一、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最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尼采对现代思潮的影响: 1、首先从基督教信仰已破产(上帝死了)的事实,引出了一切传统价值必将随之崩溃(一 切价值的重估)的结论。 2、引出价值的相对性结论,强调每个人必须独立地为自己创造价值,提倡个人至上,自我 实现。 3、最早起来揭示科学理性的局限的人之一。 4、现代西方哲学人文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尼采的真正意义在于,他首先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基本境遇,提出并且严肃思考了激动着现代西方人心灵的重大问题。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和寻求的渴望,也许这就是尼采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尼采思想中的糟粕集中在反民主的浓烈的贵族主义倾向上。 造成存在主义在两次大战之间和之后风行西方的缘由,即信仰危机和价值真空。 存在主义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如存在的意义和无意义,自我的失落和寻求,内心生活的充实和空虚。 二、在人生之画面前 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马克思开辟的宏观社会学方向,一是尼采开辟的微观心理学方向。 尼采认为,任何一种哲学与从事哲学思考的人的个性不可分离。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试图摆脱叔本华的影响,创立自己的哲学的一个开始。 无个性的人不能爱,离开人生意义的追求无所谓智慧。 真正的思想家向往闲暇,一遍自由地从事创造,玩为自己的思想。平庸的学者害怕闲暇,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一旦空闲,便觉无聊,于是书籍和学术成了他驱逐无聊的苍蝇拍。 人生,既是人的全部价值,人生的意义,即是人的最高问题。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得,它是戏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三、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 用生命力的蓬勃兴旺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这本身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悲观主义是生命力衰退的表现,屈服于悲观主义有如屈服于霍乱,表明机体已经患病。 一个要在人世间有所建树的人最忌悲观主义。 欢乐比悲痛更深沉。 酒神精神所要解决的,正是在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前提下,如何肯定人生的问题。 悲观主义因为个人的毁灭而否定整个生命,乃是一叶障目。悲剧之所以能通过个体的毁灭给人快感,其秘密就在于它肯定了生命整体的力量。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艺术史上对于艺术的几种看法第一种是“客观精神说”,第二种是“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是“模仿说”和“再现说”。 一、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史“观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知识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柏拉图对艺术的认识依据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核心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饿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二、主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他认为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强调艺术创作。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

尼采论教育

尼采论教育 尼采论教育 尼采论教育 原创:叶水涛 尼采是哲学家中的另类,不被同时代人所接受,但他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的新时代。尼采与马克思、弗洛伊德同列,以质疑与批判的精神称着西方思想史。尼采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又是激烈与偏执的。深刻则难以被人理解,并多有误解;偏激则难以为人接受,并多有非议。所谓誉满天下亦谤满天下,但无论褒贬与否,尼采见识之独到、文字之魅力,谁都不能否定。 1986年,周国平出版他的第一本专着《尼采: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年内卖出了10万册,他的另一部译着《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一年内卖出15 万册。周国平感慨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着浪漫精神的时代,尼采、弗洛伊德、萨特都是激动人心的名字。周国平不无调侃地说:“那时,谈论他们成了一种时尚,你和女朋友约会,手里没有拿着一本尼采,女朋友会嫌你没文化。” 尼采对教育多有论及,但都散见于各种文章及着作中,作为教育专着唯有一本《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这部着作写于1872年,未完成,生前未出版。这部着作现由周国平译出,2019年4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第一版。 这部书里收了尼采的五篇文章,那是他1872年1月至3月在巴塞尔大学做的演讲。尼采面对的主要听众是大学生,做这一组演讲时,尼采也只27岁,他24岁就被巴塞尔大学聘为教授。少年得志,年轻气盛。面对更为年轻的学生,他自然联想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自己所受的教育,自己的成长之途,以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期盼。 尼采的演讲尖锐地批判了德国教育的现状。他说:“普及教育是最受欢迎的现代国民经济教条之一。尽量多的知识和教育——导致尽量多的生产和消费——导致尽量多的幸福:这差不多成了一个响亮的公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消费的幸福感,尼采指出了教育于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功能。普及教育,发展经济,满足民众的愿望,这无疑是顺乎历史进步,改善人民生活的好事,然而,尼采为什么对此作出批判呢? 尼采说:“在这里,利益——更确切的说,收入,尽量多赚钱——成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在这里,任何一种教育,倘若为使人孤独,倘若其目标超越金钱和收益,倘若耗时太多,便是可恨的……按照这里通行的道德观念,所要求的当然是相反的东西,即一种速成教育,以求能够快速成为一个挣钱的生物,以及一种所谓的'深造教育,以求能够成为一个挣许多钱的生物。” 挣钱,挣更多的钱,更多、更快地挣钱,尼采透过传统道德、进步的表象,指出这种教育功利化、工具性的本质,表达了他强烈的不满。这是使人成为金钱奴隶的教育,这是使人类生物化的教育,这无疑是使人性沦落的教育。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艺术史上对于艺术的几种看法第一种是“客观精神说”,第二种是“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是“模仿说”和“再现说”。 一、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史“观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知识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柏拉图对艺术的认识依据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核心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饿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二、主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他认为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强调艺术创作。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阅读附答案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阅读附答案 尼采 ——伟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大全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大全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大全 寄语: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今天将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全集推荐给大家,喜欢的话一定要去读一读,定会收获颇丰。 周国平 - 生平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 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周国平 - 主要著作 《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1986 著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著 《论辨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译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1986 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 著 《诗人哲学家》(主编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著 《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译 《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著 《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著 《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1990 译 《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著 《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著 《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 著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台湾林郁工作室。 1992 著 《只有一个人生》,台湾林郁工作室。 1992 著 《理性边缘的哲学——尼采论哲学之源》,香港商务印书馆。1993 译 《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著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译

名人故事:尼采的三次失恋

名人故事:尼采的三次失恋 三次失恋 尼采智力超群,但身材瘦小,眼睛略斜,性情内向孤傲,同时又具有女性般的柔弱和敏感。爱情生活曾给他带来过巨大的痛苦。青年时代的尼采曾痴情地爱上了一个叫拉贝的女演员,他被这位可爱的艺术家迷住了,认为她完全符合自己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形象。但是初恋以失败而告终,给尼采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 32岁时,尼采结识了一名荷兰少女,他的心完全被这位姑娘占据了,急于想表白自己对她的满腔深情。于是在短短的相识之后,他就冒然写信要求姑娘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他写道:“我们生活在一起,岂不比各自单独逗留着要好?”但是,尼采的求爱遭到了拒绝,姑娘告诉他,她已经另有所爱,并且已和别人订了婚。 这一次求爱的失败给尼采以巨大的打击,导致了他对女性的失望,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不想结婚了;事实上我是如此的讨厌任何的约束,以及归化于一切文明规条的念头,实在也找不出一个女人有明智的头脑来追随我的思想。我开始感到希腊哲学家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适合我。” 几年之后,尼采身体愈加恶化。尼采的好友找到一位聪明美丽的小姐来照顾他,但他们仅相处五个月便各奔东西,尼采认为她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她还不害臊的,梦想把地球上最伟大的天才作为她玩弄的对象。”这是尼采的爱情生活中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打击。从此,他远

离异性,不再与女性打交道,理想的女性偶像再不复存。 悲情人生 萨宾娜想了很久,她突然坐起身来,走到桌前,拉开抽屉,拿出了一个很古旧的盒子,小心地打开,里面,放着四根小小的,有些褪色的蓝丝带。 尼采的生日与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同一天。由于尼采的父亲曾执教过四位公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尼采学话很慢,他两岁半时才学会第一句话。他老是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一切,老牧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带着他一起散步。 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患脑软化症,不久就去世了。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作为虔诚的清教徒的母亲对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使他终生都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构成了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作文素材之尼采

作文素材之尼采 作文素材 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1844年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洛肯镇。 1858年14岁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帕弗达预科学校读书。 1864年20岁10月,进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21岁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 1867年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 1869年受聘巴塞尔大学。 1872年1月,出版《悲剧的诞生》。 1885年执笔《善与恶的超越》 1888年续写《快乐的知识》,完成《道德的谱系》等作品。 1889年患严重的中风与精神分裂。 1900年56岁8月25日在魏玛咽下最后一口气息,8月28日葬于故乡洛肯镇。死后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成就 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关键词 1、自由,约束。(石) 原文摘抄: 到普夫塔中学的第一年,他写了好几首诗。其中有一首是: 不要问我, “你的故乡在何方?”

我决不接受空间的约束, 也不受 时间的框框。 我像苍鹰一般 自由翱翔! 20年后,当他开始作为一个既是思想上也是实际行动中的飘泊者四处游荡时,这首诗就成了一个十分应景的写照。 读后感:在谈论比如说内心的自由,约束等方面可以使用。最好把诗歌使用在开头和结尾,就是很好的得分点。 2、朋友,交友,友谊。 原文摘抄: 尼采在普夫塔同在小学时一样,仍然是不合群的,只习惯于同一、两个亲密朋友单独交往。正由于缺乏广泛的交往,尼采特别重视个别知心朋友的友谊。知心朋友的友谊,这在他一生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普夫塔,他也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由于音乐,他结识了戈斯多夫;由于诗歌,他结识了杜森。在给母亲的信中,尼采说,在学校里,“我另有一个令人愉快的包括各种朋友的小圈子,可是从他们那里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启迪。我 首先想要结交的是比自己更强的人。”这两个朋友不一定比他强,但都是十分忠实可靠的人。 戈斯多夫是尼采在琴房认识的。他们都喜欢弹钢琴。戈斯多夫对于尼采的音乐才能佩服不已。一直到尼采去世的那一年,戈斯多夫在给尼采的另一个朋友的信中还回忆起这一段经历说:“我不认为贝多芬会比尼采在即兴演奏时更动人,尤其是在天空出现雷鸣的时候。”以后他们的友谊就不仅仅限于音乐领域。 读后感:在谈论比如说是朋友或友谊,交友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使用这则材料。在使用时要注意对原文中材料的引用,但此则材料不适用于开头或结尾。注意对材料的把握。 3、人类的本质,自我。寻找,新的开始。 原文摘抄:

阅读与人生---读书是个人的精神生活

阅读与人生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中国学者、作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研究尼采的学者。他的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和译作《悲剧的诞生》曾风靡一时。此后他又因为他的散文而获得更高知名度。他的随感《人与永恒》已成为一个经典的随感作品,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中国著名的畅销书。现在,他的散文作品因为集哲理与优美的文笔于一体而被大量选入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的教材。他的作品也在日本、韩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版。 读书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并不是读书日的时候你参加了一些活动,那就算是和读 书相关了,一定要真正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件相对寂寞的事情,不应该是 一件热闹的事情。 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我觉得这个问题和一个人为什么要活动着是分不开的。如果 说一个人对于人生怎么有意义地度过是无所谓的,那么这样的人当然能够不读 书。不过,如果对人生的意义是在乎的,要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不愿意虚度 这个生,读书对于你就非常重要。 其实我们平时可能都在读书,但是有不同的目的。第一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 譬如说你的专业、职业需要你读一些书,或者你读一些炒股的书、养生的书,如 果你光有这样的读书,我不认为你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第二种目的是消遣, 工作累了,业余的时间翻番报纸,上上网,看看八卦新闻,或者拿一本书在手里, 纯粹是为了放松一下,这也不发球我说的阅读。那么在我看来,第三种阅读才是 真正的阅读,就是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通过阅读,你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得到 精神上的提升,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让自己的精神上成长,内心变得丰富、 充实,只须这样才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当然这三者未必是对立的,我就说我比 较幸运,我的专业是哲学,是人文学科,我又喜欢看这类尽收眼底,对我来说本 身就是取好的消遣,同时还有精神上的收获,这三者在我身上是统一的。绝大部 分人的玫人文学科没相关系,但是起码能够做到两者统一,就是通过阅读既得到 精神上的蚊帐,同时又得到很好的放松,当然你必须达到一定的品位才能这样。 我强调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其实阅读的意义就在这里。人总是要过精神生 活的,一个人如果说没有精神生活,仅仅是肉体生活和物质生活,那他还不是真 正作为一个人在生活,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一个人怎么样才能过精神生

当尼采哭泣时电影简介剧情介绍

当尼采哭泣时电影简介剧情介绍 当尼采哭泣时电影简介剧情介绍 导演:编剧:宾查斯·派瑞 国家地域:美国 发行公司:First Look Home Entertainment 影片介绍: 改编自心理医治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故事背景为19世纪末的维也纳,时年四十岁的布雷尔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笺,高不可攀的名女人莎乐美突然邀约咖啡馆,她是为她的亲密朋友尼采求诊,她请求他运用实验性的“谈话医治”来诊治尼采的自杀偏向。问题是,年轻气盛、自恃甚高的年轻哲学家尼采说什么也不肯意接受心理医治,于是医生只好假装自己需要尼采的帮忙,协助他解决其生命意义的难题。一整个月的时间,他们天天在咖啡馆、墓园、诊疗室进行谈话,心灵彼此衝击。首先由布雷尔叙述他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巔峰的事业,内在却潜藏着对女病人贝莎的性空想,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逼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只有当他能看清自己欲望的本源时,才能真正帮忙尼采释放他孤傲的灵魂,流下

真实的眼泪 当尼采哭泣时电影简介剧情介绍 导演:编剧:宾查斯·派瑞 国家地域:美国 发行公司:First Look Home Entertainment 影片介绍: 改编自心理医治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故事背景为19世纪末的维也纳,时年四十岁的布雷尔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笺,高不可攀的名女人莎乐美突然邀约咖啡馆,她是为她的亲密朋友尼采求诊,她请求他运用实验性的“谈话医治”来诊治尼采的自杀偏向。问题是,年轻气盛、自恃甚高的年轻哲学家尼采说什么也不肯意接受心理医治,于是医生只好假装自己需要尼采的帮忙,协助他解决其生命意义的难题。一整个月的时间,他们天天在咖啡馆、墓园、诊疗室进行谈话,心灵彼此衝击。首先由布雷尔叙述他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巔峰的事业,内在却潜藏着对女病人贝莎的性空想,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逼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只有当他能看清自己欲望的本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精选多篇)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第一次是因为听朋友提起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然后去观看了这部影片,可当时觉得内容太深奥,心理学与哲学夹杂在一起,所以看到不到一半就放弃了,不过此次再次观看后,让我内心产生了许多共鸣,也许是心理学知识日渐增多的缘故,所以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越来越能引发我的兴趣。 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音乐之乡维也纳,所以整个故事也贯穿着轻柔的音乐,随着人们的心情跌宕起伏。也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能够时时随着影片节奏扣人心弦。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观看影片,我从中找了心理咨询的技能原来也蕴含其中:第一次尼采去

找了布雷尔,在这一咨询过程中,布雷尔努力去建立双方的医患关系,他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对待尼采总是彬彬有礼,在第一次会面中,我感受到了布雷尔对尼采的信任,在这咨询过程中,同时也采用了具体化的咨询技术,然而想要打开患者的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尼采产生了阻抗情绪,也就是这阻抗情绪,让他们终止了第一次的咨询。第二次见面,是布雷尔主动去探访尼采,然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不应该的,不求不助是心理咨询师应坚守的原则。然而是什么让布雷尔主动打破原则去找尼采的呢,也许,布雷尔在潜意识中也有需要向尼采求助的问题,这位后面他们互助做了铺垫,然而这一次的咨询也是不成功的,他们最后以争吵结束,布雷尔作为心理咨询师,这也是不应当的。他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第三次咨询,也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尼采突然发作偏头痛,他撞了玻璃,当别人找来布雷尔医生时,布雷尔听到了尼采无意识中的

求助,从此坚定了布雷尔医生的信心。在之后布雷尔与弗洛伊德的谈话中,他悟出了治疗尼采的方法——采用自我暴露的方法让他们互相治疗,布雷尔以医生的名义治疗尼采的偏头痛,实质上是作为心理医生解除尼采的自杀心理,同时布雷尔要求尼采用他的哲学来治疗布雷尔的伤痛——绝望。从此他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相互治疗。 人在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挽回某些遗憾时,就应该面对现实、珍爱身边的人。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相互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尼采鼓动他去追求自由,人一生只能活一次,要活,就用对自己最好的方式,不要留下遗憾,这些鼓动虽然是害了他,但也拯救了他,当他在被催眠后,发现他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挽回他的遗憾时,他终于明白,他应该乘着火车飞奔回去,去爱他的妻子,爱他的三个孩子。这才是他应该面对的现实,这些才是他正拥有的“自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