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

内支撑的支锚刚度如何计算?

答:桩计算时采用的刚度为分配到每个桩上的刚度。软件计算中自动用交互的“支锚刚度”先除以交互的“水平间距”再乘以“桩间距”(如是地下连续墙乘1),换算成作用在每根桩或者单位宽度墙上的刚度,进行支护构件计算。

在单元计算中需要用户按照如下方法输入,在整体计算中软件可以自动计算。

①方法一:可以输入按《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C》方法计算的刚度,此时在“水平间距”栏需输入“桩间距”(如果是地下连续墙输入1)。

《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C》对水平刚度系数kT计算公式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式中:

kT ——支撑结构水平刚度系数;

——与支撑松弛有关的系数,取0.8~1.0;

E ——支撑构件材料的弹性模量(N/mm2);

A ——支撑构件断面面积(m2);

L ——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长度(m);

s ——支撑的水平间距(m);

sa ——计算宽度(m),排桩用桩间距,地下连续墙用1。

②方法二:可在“支锚的水平间距”和“桩间距”都输入实际的间距,此时交互的支锚刚度就应是整根支撑的刚度;即采用公式的前半部分,

这两个方法算出来的结果好像不一样吧,望楼主再发帖前先自己试验一下,不然会误导我们

E是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数值大小与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具体可以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相关条文。I值为构件截面惯性矩,L为构件计算长度,则EI/L则为构件线刚度。这也是结构力学中弯矩分配主要依据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实际上就是对材料制成的构件进行变形(即挠度)控制的依据,计算方法的由来,应该是从材料的性能特征中得到的:

第一个特性决定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当材料的抗拉强度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

第二个是材料的离散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为了满足相同的安全度,就需要更大的强度富裕(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这一点在七四规范中反应在安全系数K中(抗弯1.4,抗压,抗剪是1.55),新规范在公式中已经不见,但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上找到由来;

第三个特性即材料的蠕变性能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合理设计的材料结构能按设计者的意图调节其内力。带裂缝工作的构件其塑性铰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第四个特性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有一条很重要,是在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存在强度的富裕而只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之分,即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时,让塑性铰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同样是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由来;

第五个特性是根据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这也是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由来吧。

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

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

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

(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就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高规》第4.3.5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的要求给出了规定。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该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

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

(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

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

(3)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根据《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软件提供了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正确认识这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是刚度比计算的关键: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

为多层的转换结构;3)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3.4.2条和《高规》4.3.5条的相关规定,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这也是软件的缺省方式。(4)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也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可参考《抗震规范》和《高规》的有关规定。

(5)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它是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的主要参数。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可能引起结构失稳倒塌,应当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6)剪重比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规范之所以规定剪重比,主要是因为长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但采用振型分解法时无法对此作出准确的计算。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各楼层水平地震力的最小值,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说明结构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位,必须进行调整。

除以上计算分析以外,设计软件还会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整体结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如最小地震剪力调整、特殊结构地震作用下内力调整、0.2Q0调整、强柱弱梁与强剪弱弯调整等等,因程序可以完成这些调整,就不再详述了。

3 对单构件作优化设计前几步主要是对结构整体合理性的计算和调整,这一步则主要进行结构单个构件内力和配筋计算,包括梁,柱,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构件截面优化设计等。(1)软件对混凝土梁计算显示超筋信息有以下情况:1)当梁的弯矩设计值M大于梁的极限承载弯矩Mu时,提示超筋;2)规范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限制:

四级及非抗震:ξ≤ξb

二、三级:ξ≤0.35(计算时取AS ’=0.3 AS )

一级:ξ≤0.25(计算时取AS ’=0.5 AS )

当ξ不满足以上要求时,程序提示超筋;3)《抗震规范》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5%,当大于此值时,提示超筋;4)混凝土梁斜截面计算要满足最小截面的要求,如不满足则提示超筋。

(2)剪力墙超筋分三种情况:1)剪力墙暗柱超筋:软件给出的暗柱最大配筋率是按照4%控制的,而各规范均要求剪力墙主筋的配筋面积以边缘构件方式给出,没有最大配筋率。所以程序给出的剪力墙超筋是警告信息,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2)剪力墙水平筋超筋则说明该结构抗剪不够,应予以调整;3)剪力墙连梁超筋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抗剪不够。规范中规定允许对剪力墙连梁刚度进行折减,折减后的剪力墙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基本上都会出现塑性变形,即连梁开裂。设计人员在进行剪力墙连梁设计时,还应考虑其配筋是否满足正常状态下极限承载力的要求。

(3)柱轴压比计算:柱轴压比的计算在《高规》和《抗震规范》中的规定并不完全一样,《抗震规范》第6.3.7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既包括地震组合,也包括非地震组合,而《高规》第6.4.2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仅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软件在计算柱轴压比时,当工程考虑地震作用,程序仅取地震作用组合下的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当该工程不考虑地震作用时,程序才取非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因此设计人员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工程,计算地震力和不计算地震力其柱轴压比结果会不一样。

(4)剪力墙轴压比计算:为了控制在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延性,新的《高规》和《抗震规范》对剪力墙均提出了轴压比的计算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软件在计算断指剪力墙轴压比时,

是按单向计算的,这与《高规》中规定的短肢剪力墙轴压比按双向计算有所不同,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

(5)构件截面优化设计:计算结构不超筋,并不表示构件初始设置的截面和形状合理,设计人员还应进行构件优化设计,使构件在保证受力要求的德条件下截面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并节省材料。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截面优化设计时,应以保证整体结构合理性为前提,因为构件截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刚度,从而对整体结构的周期、位移、地震力等一系列参数产生影响,不可盲目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使结构整体安全性降低。

4. 满足规范抗震措施的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混凝土规范》、《高规》和《抗震规范》对结构的构造提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这些措施是很多震害调查和抗震设计经验的总结,也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设计人员不可麻痹大意。

(1)设计软件进行施工图配筋计算时,要求输入合理的归并系数、支座方式、钢筋选筋库等,如一次计算结果不满意,要进行多次试算和调整。

(2)生成施工图以前,要认真输入出图参数,如梁柱钢筋最小直径、框架顶角处配筋方式、梁挑耳形式、柱纵筋搭接方式,箍筋形式,钢筋放大系数等,以便生成符合需要的施工图。软件可以根据允许裂缝宽度自动选筋,还可以考虑支座宽度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3)施工图生成以后,设计人员还应仔细验证各特殊或薄弱部位构件的最小纵筋直径、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箍筋加密区长度、钢筋搭接锚固长度、配筋方式等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规范这一部分的要求往往是以黑体字写出,属于强制执行条文,万万不可以掉以轻心。

(4)最后设计人员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生成的配筋结果作合理性审核,如钢筋排数、直径、架构等,如不符合工程需要或不便于施工,还要做最后的调整计算。

关于结构侧向刚度的计算

关于结构侧向刚度的计算 1. 关于侧向刚度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有若干处出现了关于楼层侧向刚度的规定,其相应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不尽相同。 1.1 判别结构竖向布置规则性(《高规》3.5.2) 对于以剪切变形为主的框架结构(即结构中不含有剪力墙)的楼层侧向刚度比1γ的计算方法做出了规定,即: 111i i i i V V γ++?=? (《高规》3.5.2-1) 式中,1γ为楼层侧向刚度比,i+1i V V 、分别为第i 层和第i+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注意,对于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如分别采用底部剪力法和阵型分解反应谱法,该值的具体数值可能不同,但不影响楼层侧向刚度比1γ的计算),i+1i ??、分别为第i 层和第i+1层在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层间位移。 该公式的物理意义清晰明了,代表第i 层侧向刚度与第i+1层侧向刚度的比值,即: 111i i i i V V γ++= ?? 《高规》规定10.7γ≥,10.8γ'≥,1γ'的定义如下,即第i 层的侧向刚度与相 邻上部三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 112312313i i i i i i i i V V V V γ++++++?'=??++ ?????? 对于其他结构形式,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侧向刚度比2γ的计算公式有所不同,要考虑层高修正(原因是这类结构其楼面体系对结构侧向刚度贡献较小,当层高变化时刚度变化不明显),即: 1211i i i i i i V h V h γ+++?=? (《高规》3.5.2-1) 《高规》要求,当11.5i i h h +≤时,20.9γ≥;当11.5i i h h +>,2 1.1γ≥。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

内支撑的支锚刚度如何计算? 答:桩计算时采用的刚度为分配到每个桩上的刚度。软件计算中自动用交互的“支锚刚度”先除以交互的“水平间距”再乘以“桩间距”(如是地下连续墙乘1),换算成作用在每根桩或者单位宽度墙上的刚度,进行支护构件计算。 在单元计算中需要用户按照如下方法输入,在整体计算中软件可以自动计算。 ①方法一:可以输入按《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C》方法计算的刚度,此时在“水平间距”栏需输入“桩间距”(如果是地下连续墙输入1)。 《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C》对水平刚度系数kT计算公式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式中: kT ——支撑结构水平刚度系数; ——与支撑松弛有关的系数,取0.8~1.0; E ——支撑构件材料的弹性模量(N/mm2); A ——支撑构件断面面积(m2); L ——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长度(m); s ——支撑的水平间距(m); sa ——计算宽度(m),排桩用桩间距,地下连续墙用1。 ②方法二:可在“支锚的水平间距”和“桩间距”都输入实际的间距,此时交互的支锚刚度就应是整根支撑的刚度;即采用公式的前半部分, 这两个方法算出来的结果好像不一样吧,望楼主再发帖前先自己试验一下,不然会误导我们 E是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数值大小与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具体可以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相关条文。I值为构件截面惯性矩,L为构件计算长度,则EI/L则为构件线刚度。这也是结构力学中弯矩分配主要依据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实际上就是对材料制成的构件进行变形(即挠度)控制的依据,计算方法的由来,应该是从材料的性能特征中得到的: 第一个特性决定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当材料的抗拉强度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

刚度校核

刚度校核 l.轴的弯曲刚度校核计算 2.轴的扭转刚度校校计算 l.轴的弯曲刚度校核计算 常见的轴大多可视为简文梁。若是光轴,可直接用材料力学中的公式计算其挠度或偏转角;若是阶梯轴,如果对计算精容要求不高,则可用当量直径法作近似计算。把阶梯轴看成是当量直径为dv的光轴,然后再按材料力学中的公式计算。当量直径为 式中:l i——阶梯轴第i段的长度,mm; d i——阶梯轴第i段的直径,mm; L——阶梯轴的计算长度;m。; Z——阶梯轴计算长度内的轴段数。 当载荷作用干两支承之间时,L=l(l为支承跨距);当载荷作用于悬臂端时,L=l+K(K为轴的悬臂长度)。 轴的弯曲刚度条件为: 挠度 偏转角 式中:[y]——轴的允许挠度,mm,见表15-5; [θ]——轴的允许偏转角,rad,见表15-5。

表15-5 轴的允许挠度及允许偏转角 2.轴的扭转刚度校校计算 轴的扭转变形用每米长的扭转角p来表示。圆轴扭转角P的计算公式为: 光轴 阶梯轴 式中:T——轴所受的扭矩,N·mm; G——轴的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MPa,对于钢材,G=8.1*104MPa; I p——轴截面的极惯性矩,mm4,对于圆轴,I p= d4/32 L——阶梯轴受扭矩作用的长度,mm; T i、l i、I pi——分别代表阶梯轴第i段上所受的扭矩、长度和极惯性矩,单位同前; z——阶梯轴受扭矩作用的轴段数。 轴的扭转刚度条件为

?≤[?] ( °)/m 式中[?] 为轴每米长的允许扭转角,与轴的使用场合有关。对于一般传动轴,可取[?]=0.5-1( °)/m;对于精密传动轴,可取[?]=0.25-0.5( °)/m;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轴,[?]可大于1( °)/m。 表15-4 抗弯,抗扭截面系数计算公式 注:近似计算时,单,双键槽一般可忽略,花键轴截面可视为直径等于平均直径的圆截面。

框架柱抗侧刚度D和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毕业设计

框架柱抗侧刚度D和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毕业设计 建筑设计 概述: 本教学楼是一个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低层教学用房,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应设计不同的构造形式与之相适应,从而方便使用,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在建筑设计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之尽量满足综合大楼的各项功能,并使结构尽量做到简单。一、平面设计 首先应是底层的设计,初步拟定柱的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横向承重梁的尺寸为600mm*300mm。在设计中,考虑到教学楼的多项功能集一体,设计中,把它要功能分区,亦即是教室,会议室,实验教室,准备区。会议室,教室,各个区进行人员分流以及满足防火要求,各自有单独出入口,并形成对称布置。 二、剖面设计 为了很好的反映楼层的结构,在设计剖面时,剖到楼梯这个比较重要的部位,使剖面能很好的反映结构的布置,楼地面的装修以及梁柱之间的关系等。 三、排水设计 为了使雨水能很好的有组织的排走,设计中,我采用内檐沟排水,起坡坡度均为2%,设计中间处成双坡排水,两侧部分形成单侧坡度排水。 第一部分框架结构设计 1 框架结构设计任务书 1. 1 工程基本概况 建筑地点:郑州市 建筑类型:四层教学楼,结构类型为框架填充墙结构。

建筑介绍: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楼盖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板厚度取120mm,填充墙采用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 场地条件:场地平坦,无障碍物,周地四周为住宅区。 地质情况:该区表层为杂填土,下层为粘土,以粘土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基础形式为柱下条形基础。建筑场地为二类近震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抗震进行结构设计,只做横向抗震计算。 设防烈度为7度。 柱网与层高:本教学楼中部采用柱距为6.0m的内廊式小柱网,边跨为6.0m,中间跨为3.0m,层高取3.6m。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图1-1 结构平面布置图 设计依据和地质、水文、气象材料 1.建筑物类型:乙类 2.地质条件: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3. 相对湿度:最热月平均73% 4. 主导风向:全年西南风,夏季东南风 =0.40KN/㎡ 5. 基本风压:W =0.25KN/m2 6. 基本雪压:S 1.2结构布置方案及结构选型 1.2.1结构承重方案选择 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楼板的均布活载和恒载经次梁间接或直接传至主梁,再由主梁传至框架柱,最后传至地基。根据以上楼盖的平面布置及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本教学楼框架的承重方案为横向框架承重方案,这可使横向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大,增加框架的横向侧移刚度。根据建筑功能要求以及建筑施工的布置图,本工程确定采用框架承重方案,框架梁、柱布置参见结构平面图。 1.2.2结构布置: 高层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结合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布置情况,本教学楼的结构平面和剖面布置分别在建施图上有说明。框架结构房屋中,柱距一般为5~10米,本建筑的柱距为6.0米和8.4米。根据

框架柱抗侧移刚度验算 Microsoft Word 文档

1.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变形验算 前面已经得到该框架结构各层梁柱的线刚度。 1.1首先进行风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变形验算。 对于框架各层层间的位移: (1)首层:Δu 1 =( P 1+P 2+P 3+P 4+P 5)/K 1=(14.818+15.70+14.36+13.385+14.929)/46383.75=73.192/46383.175 Δu 1/H 1 =0.001577985/4.8=,经验算符合要求。 用同样的验算方法可得到其他各层也符合抗侧移要求。 (2)最上层顶点位移验算: U =Δu 1 +Δu 2 +Δu 3+Δu 4 +Δu 5 = 0.001577985+0.000540884+0.000399402+0.000257919+0.000116437= 0.003296798 m U/H = 0.003296798/(4.8 + 3.9×4) =697001<6501,经验算也符合要求。 1.1然后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变形验算。 (1)首层:Δu 1=F Ek1/K 1 = 229.259/46383.175 = 0.004942718m Δu 1/H 1 =0.004942718/4.8=,经验算符合要求。 用同样的验算方法可得到其他各层也符合抗侧移要求。 (2)最上层顶点位移验算: U =Δu 1 +Δu 2 +Δu 3+Δu 4 +Δu 5 =0.004942718+0.0042618+0.003659396+0.002798763= 0.022709826 m U/H = 0.022709826 /(4.8 + 3.9×4) = 8361<6501,经验算也符合要求。 验算完毕。

材料力学的基本计算公式

材料力学的基本计算公式 外力偶矩计算公式(P功率,n转速) 1.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之间的关系式 2.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杆件横 截面轴力F N,横截面面积A,拉应力为正) 3.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计算公式(夹角 a 从x轴正方向逆时针转至外法线的方位角为正) 4.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拉伸前试样标距l,拉伸后试样 标距l1;拉伸前试样直径d,拉伸后试样直径d1) 5.纵向线应变和横向线应变 6.泊松比 7.胡克定律

8.受多个力作用的杆件纵向变形计算公式? 9.承受轴向分布力或变截面的杆件,纵向变形计算公式 10.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公式 11.许用应力,脆性材料,塑性材 料 12.延伸率 13.截面收缩率 14.剪切胡克定律(切变模量G,切应变g ) 15.拉压弹性模量E、泊松比和切变模量G之间关系 式 16.圆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a)实心圆 (b)空心圆 17.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任一点切应力计算公式(扭矩 T,所求点到圆心距离r)

18.圆截面周边各点处最大切应力计算公式 19.扭转截面系数,(a)实心圆 (b)空心圆 20.薄壁圆管(壁厚δ≤ R0/10 ,R0为圆管的平均半 径)扭转切应力计算公式 21.圆轴扭转角与扭矩T、杆长l、扭转刚度GH p的关 系式 22.同一材料制成的圆轴各段内的扭矩不同或各段的 直径不同(如阶梯轴)时或 23.等直圆轴强度条件 24.塑性材料;脆性材料 25.扭转圆轴的刚度条件? 或 26.受内压圆筒形薄壁容器横截面和纵截面上的应力 计算公式,

27.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应力的一般公式 , 28.平面应力状态的三个主应力 , , 29.主平面方位的计算公式 30.面内最大切应力 31.受扭圆轴表面某点的三个主应力,, 32.三向应力状态最大与最小正应力 , 33.三向应力状态最大切应力 34.广义胡克定律

梁的刚度计算

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1.梁的强度计算 梁的强度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局部承压强度和折算应力,设计时要求在荷载设计值作用下,均不超过《规范》规定的相应的强度设计值。 (1)梁的抗弯强度 作用在梁上的荷载不断增加时正应力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以双轴对称工字形截面为例说明如下: 梁的抗弯强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单向弯曲时 f W M nx x x ≤=γσ (5-3) 双向弯曲时 f W M W M ny y y nx x x ≤+=γγσ (5-4) 式中:M x 、M y ——绕x 轴和y 轴的弯矩(对工字形和H 形截面,x 轴为强轴,y 轴为弱轴); W nx 、W ny ——梁对x 轴和y 轴的净截面模量; y x γγ,——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20.1,05.1==y x γγ;对箱形截面,05.1==y x γγ;对其他截面,可查表得到; f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为避免梁失去强度之前受压翼缘局部失稳,当梁受压翼缘的外伸宽度b 与其厚度t 之比大于y f /23513 ,但不超过y f /23515时,应取0.1=x γ。 需要计算疲劳的梁,按弹性工作阶段进行计算,宜取0.1==y x γγ。 (2)梁的抗剪强度 一般情况下,梁同时承受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工字形和槽形截面梁腹板上的剪应力分布如图5-3所示。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发生在腹板中和轴处。在主平面受弯的实腹式梁,以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达到钢材的抗剪屈服点为承载力极限状态。因此,设计的抗剪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v w f It ≤=τ (5-5) 式中:V ——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力设计值; S ——中和轴以上毛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 I ——毛截面惯性矩; t w ——腹板厚度; f v ——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图5-3 腹板剪应力 当梁的抗剪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时,最常采用加大腹板厚度的办法来增大梁的抗剪强度。型钢由于腹板较厚,一般均能满足上式要求,因此只在剪力最大截面处有较大削弱时,才需进行剪应力的计算。 (3)梁的局部承压强度 图5-4局部压应力 当梁的翼缘受有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固定集中荷载且该荷载处又未设置支承加劲肋,或受有移动的集中荷载时,应验算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局部承压强度。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翼缘类似支承于腹板的弹性地基梁。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压应力分布如图5-4c 的曲线所示。假定集中荷载从作用处以1∶(在h y 高度范围)和1∶1(在h R 高度范围)扩散,均匀分布于腹板计算高度边缘。梁的局部承压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层刚度计算的三种计算方法

层刚度计算的三种计算方法?层刚度比的含义是什么?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 ⑶应用范围: 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 《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⑵《上海规程》已将三种刚度比统一为采用剪切刚度比计算。 (五)工程算例: 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共27层(包括二层地下室),第六层为框支转换层。结构三维轴测图、第六层及第七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该工程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3g. ⑵1~13层X向刚度比的计算结果: 由于列表困难,下面每行数字的意义如下:以“/”分开三种刚度的计算方法,第一段为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算法,第二段为剪切刚度,第三段为剪弯刚度。具体数据依次为:层号,RJX,Ratx1,薄弱层/RJX,Ratx1,薄弱层/RJX,Ratx1,薄弱层。 其中RJX是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应乘以10的7次方);Ratx1为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刚度80%的比值中的较小者。具体数据如下: 1,7.8225,2.3367,否/13.204,1.6408,否/11.694,1.9251,否 2,4.7283,3.9602,否/11.444,1.5127,否/8.6776,1.6336,否 3,1.7251,1.6527,否/9.0995,1.2496,否/6.0967,1.2598,否 4,1.3407,1.2595,否/9.6348,1.0726,否/6.9007,1.1557,否 5,1.2304,1.2556,否/9.6348,0.9018,是/6.9221,0.9716,是

抗弯刚度概念

抗弯刚度概念 是指物体抵抗其弯曲变形的能力。早期用于纺织。抗弯刚度大的织物,悬垂性较差;纱支粗,重量大的织物,悬垂性亦较差,影响因素很多,有纤维的弯曲性能、纱线的结构、还有织物的组织特性及后整理等。抗弯刚度现多用于材料力学和混凝土理论中,其英文名称为:bending rigidity。以材料的弹性模量与被弯构件横截面绕其中性轴的惯性矩的乘积来表示材料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编辑本段抗弯刚度计算公式EI中EI的取值 E是弹性模量,即产生单位应变时所需的应力,不同材料弹性模量不同,可以从材料手册上查得I是材料横截面对弯曲中性轴的惯性矩,各常规型钢惯性矩也可以从材料手册上查得,<石油化工设备设计便查手册>中也可查到。 编辑本段抗弯刚度的计算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实际上就是对材料制成的构件进行变形(即挠度)控制的依据,计算方法的由来,应该是从材料的性能特征中得到的:第一个特性决定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当材料的抗拉强度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第二个是材料的离散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为了满足相同的安全度,就需要更大的强度富裕(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这一点在七四规范中反应在安全系数K中(抗弯1.4,抗压,抗剪是1.55),新规范在公式中已经不见,但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上找到由来;第三个特性即材料的蠕变性能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合理设计的材料结构能按设计者的意图调节其内力。带裂缝工作的构件其塑性铰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第四个特性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有一条很重要,是在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存在强度的富裕而只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之分,即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时,让塑性铰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同样是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由来;第五个特性是根据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这也是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由来。 抗弯刚度和抗侧刚度区别 抗弯刚度受外力作用的材料、构件或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材料的刚度由使其产生单位变形所需的外力值来量度。各向同性材料的刚度取决于它的弹性模量E和剪切模量G(见胡克定律)。结构的刚度除取决于组成材料的弹性模量外,还同其几何形状、边界条件等因素以及外力的作用形式有关。分析材料和结构的刚度是工程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一些须严格限制变形的结构(如机翼、高精度的装配件等),须通过刚度分析来控制变形。许多结构(如建筑物、机械等)也要通过控制刚度以防止发生振动、颤振或失稳。另外,如弹簧秤、环式测力计等,须通过控制其刚度为某一合理值以确保其特定功能。在结构力学的位

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共8页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辅导文章五 剪力墙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学习目标 1、了解剪力墙结构的分类,以及各种剪力墙的受力特点; 2、熟悉剪力墙的分类判别式。 3、掌握整体墙和小开口整体墙的内力及位移计算、掌握双肢墙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学习重点 1、剪力墙的分类及分类判别式; 2、整体和小开口整体墙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3、双肢墙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剪力墙主要承受两类荷载:一类是楼板传来的竖向荷载,在地震区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另一类是水平荷载,包括水平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剪力墙的内力分析包括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片剪力墙所受的内力比较简单,可按照材料力学原理进行。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都比较复杂,因此本章着重讨论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一、基本假定 剪力墙结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空间结构,为了简化,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计算时,作如下假定: (1)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的刚度极大,可视其为刚度无限大的刚性楼盖; (2)剪力墙在其自身平面内的刚度很大,而在其平面外的刚度又极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可以把空间结构化作平面结构处理,即剪力墙只承受在其自身平面内的水平荷载。 基于以上两个假定,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可按各片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分配水平力给各片剪力墙,然后分别进行内力和位移计算。例如图6-1(a)所示的剪力墙结构可分别按图6-1(b)和图6-1(c)的剪力墙考虑。同时,现行国家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9)为考虑纵、横墙的共同工作,将纵墙的一部分作为横墙的有效翼缘,横墙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纵墙的有效翼缘。 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按剪力墙顶点侧移相等的原则,考虑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后,折算成一个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的抗弯刚度。 图6-1 剪力墙结构计算图 二、剪力墙的分类 为满足使用要求,剪力墙常开有门窗洞口。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剪力墙的受力特性与变形状态主要取决于剪力墙上的开洞情况。洞口是否存在,洞口的大小、形状及位置的不同都将影响剪力墙的受力性能。剪力墙按受力特性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整体剪力墙、小开口整体剪力墙、双肢墙(多肢墙)和壁式框架等几种类型。 1.整体剪力墙 无洞口的剪力墙或剪力墙上开有一定数量的洞口,但洞口的面积不超过墙体面积的15%,且洞口至墙边的净距及洞口之间的净距大于洞孔长边尺寸时,可以忽略洞口对墙体的影响,这种墙体称为整体剪力墙。

梁的刚度计算

1 ?梁的强度计算 梁的强度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局部承压强度和折算应力,设计时要求 在荷载设计值作用下,均不超过《规范》规定的相应的强度设计值。 (1)梁的抗弯强度 作用在梁上的荷载不断增加时正应力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以双轴对 称工字形截面为例说明如下: 梁的抗弯强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单向弯曲时 M x x W nx 双向弯曲时 M x 式中:M 、M ---- 绕x 轴和y 轴的弯矩(对工字形和 H 形截面,x 轴为强轴,y 轴 为弱轴); W W ――梁对x 轴和y 轴的净截面模量; x , y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 x 1.05, y 1.20 ;对箱 形截面,x y 1.05 ;对其他截面,可查表得到; f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为避免梁失去强度之前受压翼缘局部失稳,当梁受压翼缘的外伸宽度b 与其 厚度t 之比大于13._ 235/ f y ,但不超过15, 235/ f y 时,应取x 1.0。 需要计算疲劳的梁,按弹性工作阶段进行计算,宜取 x y 1.0 o (2)梁的抗剪强度 一般情况下,梁同时承受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工字形和槽形截面梁腹板 上的剪应力分布如图5-3所示。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发生在腹板中和轴处。 在主 平面受弯的实腹式梁,以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达到钢材的抗剪屈服点为承载力极 限状态。因此,设计的抗剪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5-3) (5-4) x W nx y W ny

VS It w 式中:V ——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力设计值; S ――中和轴以上毛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 I ――毛截面惯性矩; t w ——腹板厚度; f v ——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图5-3 腹板剪应力 当梁的抗剪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时,最常采用加大腹板厚度的办法来增大梁 的抗剪强度。型钢由于腹板较厚,一般均能满足上式要求,因此只在剪力最大截 面处有较大削弱时,才需进行剪应力的计算。 (3)梁的局部承压强度 图5-4局部压应力 当梁的翼缘受有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固定集中荷载且该荷载处又未设置支承 加劲肋,或受有移动的集中荷载时,应验算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局部承压强度。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翼缘类似支承于腹板的弹性地基梁。 腹板计算高度边缘 的压应力分布如图5-4c 的曲线所示。假定集中荷载从作用处以 1 :(在h y 高度 范围)和1 : 1(在h R 高度范围)扩散,均匀分布于腹板计算高度边缘。梁的局 部承压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F c t w 1 z 式中:F ——集中荷载,对动力荷载应考虑动力系数; 集中荷载增大系数:对重级工作制吊车轮压, 二;对其他荷载, l z ——集中荷载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假定分布长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跨中集中荷载 l z = a+5h y +2h R 梁端支反力 I z = a++ai a --- 集中荷载沿梁跨度方向的支承长度,对吊车轮压可取为 50mm (5-5) (5-6)

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

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

————————————————————————————————作者: ————————————————————————————————日期: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辅导文章五 剪力墙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学习目标 1、了解剪力墙结构的分类,以及各种剪力墙的受力特点; 2、熟悉剪力墙的分类判别式。 3、掌握整体墙和小开口整体墙的内力及位移计算、掌握双肢墙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学习重点 1、剪力墙的分类及分类判别式; 2、整体和小开口整体墙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3、双肢墙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剪力墙主要承受两类荷载:一类是楼板传来的竖向荷载,在地震区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另一类是水平荷载,包括水平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剪力墙的内力分析包括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片剪力墙所受的内力比较简单,可按照材料力学原理进行。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都比较复杂,因此本章着重讨论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一、基本假定 剪力墙结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空间结构,为了简化,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计算时,作如下假定: (1)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的刚度极大,可视其为刚度无限大的刚性楼盖; (2)剪力墙在其自身平面内的刚度很大,而在其平面外的刚度又极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可以把空间结构化作平面结构处理,即剪力墙只承受在其自身平面内的水平荷载。 基于以上两个假定,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可按各片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分配水平力给各片剪力墙,然后分别进行内力和位移计算。例如图6-1(a)所示的剪力墙结构可分别按图6-1(b)和图6-1(c)的剪力墙考虑。同时,现行国家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为考虑纵、横墙的共同工作,将纵墙的一部分作为横墙的有效翼缘,横墙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纵墙的有效翼缘。 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按剪力墙顶点侧移相等的原则,考虑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后,折算成一个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的抗弯刚度。

对几种楼层侧向刚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StructuralEngineersV01.26,No。6?24?StructuralAnalysis在,按层问剪力和层间位移来计算楼层刚度的话, 会使得结构中上部楼层的刚度计算值比实际刚度偏小。 下面以一个算例来说明。某剪力墙住宅,共50层,剪力墙墙厚250~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见图3,标准层层高3m。抗震设防烈度8度,场地类别Ⅲ类。分别采用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抗规剐度计算楼层侧向刚度,结果见图4,可见对于一个各楼层结构布置相同、层高相同的结构,各楼层的剪切刚度和剪弯刚度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而按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计算的楼层刚度呈现出下大上小的趋势。 图3结构标准层平面图 Fig.3Standardfloorplanofthebuilding4剪弯刚度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心1(JGJ3—2002)附录E中E.0.2采用等效侧向刚度(剪弯刚度)比反映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的刚度变化,剪弯刚度即单位力与楼层层问位移角的比,采用图5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式(10)计算。 KMi=tti/Ai(10)式中K眦——第i层楼层剪弯刚度; E——第i层层高; △i——第i层楼层在顶部单位水平力作用 下的位移。 =I 1×霪落,街J/l|||,//7J 图5剪弯刚度计算模型 Fig.5Anlysismodelofshear-flexuralmethod 剪弯刚度计算公式具有比较明确的力学含义,与前述两种楼层侧向刚度算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剪弯刚度计算公式可综合考虑楼层各抗侧构件的剪切、弯曲和轴向刚度的影响; (2)可准确反映楼面水平构件(梁、板),斜向构件(斜撑等)对抗侧刚度的贡献; (3)将楼层底部视为固定端,消除了由下部楼层初始转角产生的无害位移的影响; (4)公式采用单位力与楼层层间位移角的比,而不是单位力与楼层层间位移的比,即考虑了层高的因素,对于以弯曲、弯剪变形为主的结构(剪力墙、框剪、框筒等),可以较好地反映楼层侧向刚度的变化; (5)剪切刚度计算公式假定楼层竖向构件顶部边界条件,忽略了部分次要刚度贡献,可视为剪弯刚度的一种简化算法。 5三种侧向刚度算法的适用性 通过前述对三种楼层侧向刚度算法的分析,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