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地表下沉量测记录表

隧道地表下沉量测记录表

隧道地表下沉量测记录表

页码共页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编号:

测量: 测量工程师: 质检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一、深基坑监测的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二、深基坑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围护设施必须安全有效。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1、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 (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 (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7)地下土体中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8)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一、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 二、适用 ?记录建筑物施工过程直至沉降稳定的变化情况,为工程验收提供质量安全保证依据。 三、填写 ?根据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层及其逐次沉降量的成果表(单位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图绘制的观测点的位置图; ?绘制沉降量、荷载与延时间三者的关系曲线图(要求每一观测点均应绘制曲线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汇总表(总沉降量、最后100d沉速率、总沉降量汇总曲线图) 四、要求点埋设 ?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处或每2~3根基上,一般观测点少于6点 ?裂缝或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级纵横墙交接处

?学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等高耸高低位构筑物的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五、次数和时间 ?沉降观测应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首次测量(即零周开始)应连接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关取观测点结果中的中数作为测量初始值。?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频次应根据建筑物的地基类型和加荷情况确。 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砌外墙的单层或多层的工业厂房,按不同施工阶段(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各观测一次)分别进行观测。 二、多层民用建筑及其他工业建筑物,每施工完毕1~3层后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三、建筑物和构造物封顶后,应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 四、沉降观测必要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 标二工区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总则 (2)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2)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 四、一般规定 (3) 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4)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 七、观测精度 (4) 八、沉降观测频度 (4) 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5) 十、组织与管理 (6) 一、总则 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

沉降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1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1#风机基础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2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 2#风机基础 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挡墙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2 2、观测方法和精度 ------------------------------------------------------------------------------------- 3 3、水准点的设立 ----------------------------------------------------------------------------------------- 3 4、沉降观测点---------------------------------------------------------------------------------------------- 4 5、量测数据的分析和整理 ----------------------------------------------------------------------- 5 6、观测成果的提供 ------------------------------------------------------------------------------------ 11 7、其他要求------------------------------------------------------------------------------------------------- 11

沉降观测点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统一标准

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内部备忘录 (SEPCC1 MEMO) 发至(To) 建筑公司、各项目工地 签发(From)日期(Date) 2008年2月2日 发文编号(Our Ref. No.) 起草(Draft out)工程部 事由(Subject) 规范、统一各项目工地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的通知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测量的成果和记录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供项目工地参考。 一、沉降观测点 1、沉降观测点的留设位置: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首先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当设计无要求时,可设置在以下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

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烟囱、水塔、油罐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10)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避开障碍物。根据经验,观测点上方至少1000mm范围不得有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详见附图1、附图2) 2、沉降观测点的型式和保护: 沉降观测点可按照附图1、附图2制作、安装。 二、沉降观测记录 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 建筑物施工阶段需按照设计要求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如设计中无明确规定,可按照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大型、高层建筑,可在零米以下基础施工完成后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做好临时沉降观测记录。待零米以上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换成永久沉降观测点。

沉降、位移观测方法

2010年4月27日 电话:0755-/传真:0755-联系人:赵中良 一、工程概况 洪桥头好利万、米诺厂边坡位于。该人工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岩坡坡面裂隙发育。边坡所在区地形地貌为丘陵斜坡,自然斜坡坡度15~200,原始植被发育茂密。边坡底边周长约190m,为折线形展布,整体呈南北走向。 度 ( (2)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石英砂岩(Jq) 场地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石英砂岩,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黏土矿物及少量暗色矿物等。按其风化程度划分为全、强、中、微风化四个风化带,本次勘查仅揭露其强、中、微风化带: 强风化石英砂岩:褐黄、褐灰,棕红色,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等,风化裂隙

发育,局部夹杂中风化岩,岩石呈砾砂状、碎块状,岩块可折断,合金钻进易。主要分布在坡体的上部,揭露层厚2.60~22.30m。 中风化石英砂岩:青灰、褐灰色,风化裂隙较发育,上部夹杂薄层强风化石英砂岩,岩芯较破碎,呈短柱、长柱状,局部呈碎块状,岩块坚硬,锤击反弹,合金钻进较易。主要分布在坡体的中、下部,揭露层厚3.30~49.30m。 微风化石英砂岩:青灰色,岩芯较完整,呈长柱状,岩块坚硬,锤击反弹,合 (一)、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的点位布设 (1)沉降观测点: 根据甲方提供并确认的监测布置图进行沉降观测点布设,观测点布设在能全面反边坡周边沉降特征的地面上,共布设沉降观测点约26点。 沉降观测点标志埋设离边坡顶约35cm处。采用长度为20cm,直径12mm的螺纹钢

筋(刻划有十字丝),并用水泥加固。标志头离地面的净空高度小于10cm。确保观测点与边坡的连接结实稳固。具体的埋设方法如附图3。 详细布设位置见“边坡支护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2)沉降观测基准点 沉降观测工作点拟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分组设立,在距观测对象200米以外、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布设3个沉降观测工作点,编号为BM1、BM2、BM3。具体 拟采用DSZ-2型精密水准仪,FS-1型测微器,2米铟瓦水准尺。由PC-E500计算机野外记录,计算机内业处理。 D、内业计算 沉降观测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易平差法进行(平差前应进行各项改正、验算各项限差、列表计算往返高差较差、限差并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以便检查),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试验记录簿.doc

实用标准文档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200M 冷却水罐 规格型号H=6米, Ф=7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5 充水前144.152 144.153 144.149 144.153 2005.9.16 充水至1/2h 147.195 147.194 147.190 147.191 2005.9.16 充水至 3 /4h 147.192 147.191 147.190 147.190 2005.9.17 充水至1h 147.190 147.187 147.188 147.187 充水至/h 2005.9.19 48 小时后147.185 147.182 147.180 147.184 最后稳定时 2005.9.20 放水后147.185 147.181 147.180 147.182 最终沉降量(㎜)18 19 24 22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05 最大实测值(㎜) 6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5 日至 B 05 年09 月20 日 施工班(组)长:建设(监理)单位专业工程师: 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年月日 说明:由施工单位观测填写。“h”为设计液位高度;“/ ”斜线为分数线:如“1/2h ”。观测点不够时可另表填写.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1500M 深度水罐 规格型号H=13.5 米 , Ф =12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2 充水前147.200 147.200 147.203 147.201 2005.9.14 充水至1/2h 147.191 147.192 147.190 147.191 2005.9.15 充水至 3 /4h 147.188 147.187 147.185 147.184 2005.9.15 充水至1h 147.182 147.180 147.180 147.182 充水至/h 2005.9.17 48 小时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4 最后稳定时 2005.9.18 放水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2 最终沉降量(㎜)22 23 32 29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80 最大实测值(㎜)10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2 日至 B 05年09 月18 日

房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重庆江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 房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地址:彭水县汉葭街道渔塘社区 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计划工期:工程总工期约450日历天。 施工面积:商业7868.82 m2,A栋22310.45m2、B栋10729.96m2。 总高度:A栋:93.200m、B栋:45.800m。 层数:A栋27层/吊2层、B栋13层/吊2层。 标准层高:3m 1、地形地貌 该项目区域原始地貌为原车站旧房地基,地形平坦,东面为抗滑桩毛石挡墙阶梯两台,西面为邻鱼塘街面,南面为居民住宅楼,北面为渔塘上红砖厂道路, 2、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地址构造上位处郁山背斜西北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293度∠41度。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有断层,底层连续,岩层产状稳定。在场地及邻近基岩露头处砂岩中测得两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①组产状48度∠80~85,微张~闭合状,延伸长1.5~2.5m,间距一般3~5m,局部充填泥质,结构面结合差;②组产状110度∠65~70,呈微张~闭合状,延伸长5~10m,间距一般1.5~2.5m,裂面平直,结构面结合差~一般。结构面为硬性结构面;③层面产状293度∠41度间距0.3~0.6m,层面平直,结合差。 3、地层岩性

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底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残破积含块石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页岩。 整个场地下伏层为下伏三叠系下统嘉陵江(T1J)组灰岩,灰白色、褐灰色,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类矿物,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地表岩溶多以溶沟、溶槽为主,多沿构造线发育,规模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4、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5、持力层及基础形式 拟建场地内已经存在的人工填土和含块石粉质粘土在场地内分部较零星,且厚度变化大,不宜选作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厚度较小,不能选作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基岩承载力高,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各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选择在中风化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为机械旋挖孔桩和人工挖孔桩。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三、沉降观测的等级确定 该工程建筑物的基础均为机械旋挖孔桩和部分人工挖孔灌注桩,甲级基础设计。按规范要求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结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有关规定,并参考同类工程经验,确定该项工程属二等变形监测等级,即: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0.5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3mm。

地表沉降作业指导书

建筑场地沉降检测细则文件编号HX-ZY-BX-03 版号2014版第0次修订实施日期2014.10.18 页数第1页共2页 1. 总则 本细则适用于适用于各类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测试。 2. 仪具与材料 水准仪 其它:测微器、铟瓦尺、脚架、尺垫等。 3. 操作步骤 3.1 准备工作 (1)试验人员组织与分工; (2)仪器的选择、安装、检查与调试; (3)选择基准测点; (4)合理布置测点,对测点进行相应处理。 3.2 测试步骤 (1)开箱和安装:架三脚架,三个脚尖必须稳固地插入地面,三脚架头部应尽可能地水平,高度以观测时适宜为准,注意伸缩部锁紧是否可靠,然后将仪器放在脚架头上,拧紧中心螺丝。 (2)整平:旋转脚螺旋将仪器安平,当圆水泡居中时,仪器即安平了,此时视线自动安置成水平状态。 (3)瞄准和调焦:将望远镜瞄向白纸或清晰的天空,旋转望远目镜,直至看清黑色分划线,也可将目镜直接安置在所需的屈光度上。通过粗瞄器观察,用手转动仪器使望远镜粗略地瞄准水准标尺。旋转调焦手轮,直至标尺象无视差,清晰成象于分划板上。旋转水平微动手轮 将竖丝正确地置于标尺中间。 (4)标尺读数:读取水平丝在标尺上的位置,先读水平丝下面最近的厘米值,估读出水平丝在厘米间隔内对应的毫米值。 (5)规定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标尺读数。 4 试验结果处理 在整理资料时,应将纵向下沉-时间曲线和横向下沉-时间曲线分别作出。最大下沉量的控制标准根据地面结构的类型和质量要求而定,大约1~2cm;在弯变点的地表倾斜应小于结构的要求,一般应小于1/300。根据回归分析,如果地表下沉量超过上述标准,应采取措施。 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相邻地基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2、监测点的布设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内力

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内力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2

沉降监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软土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作为一种土工结构物,最突出的问题是稳定和沉降,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间的重点变形动态,确保线路开通达到预期的速度目标值、满足运营平顺度和舒适度的要求,施工期必须进行沉降和稳定观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的允许范围内。 1、路堤填筑容易出现的问题 1.1、因地基抗剪强度不够引起路堤侧向整体滑动,边坡外侧土体隆起。 1.2、构造物与路堤衔接处产生差异沉降。 2、沉降观测目的 2.1、控制填土速率。 2.2、确定基床表层施工时间。 2.3、实测路基沉降,为预测工后沉降提供依据。 3、路基观测项目 路基观测项目主要是地基土体变形,包括垂直与水平变形,其观测项目具体见表1。 表1 路基沉降观测项目表

4、地基变形监测实施原则 4.1、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 区间正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按设计速度200km/h控制:一般地段150mm;路桥过渡段80mm;沉降速率40mm/年。联络线:一般地段200mm;路桥过渡段100mm;沉降速率50mm/年。主要站线(到发线等)200mm;次要站线(牵出线等)300mm。 软土路堤在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土速率。区间正线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1.0cm/d,坡脚水平位移速率≤0.5cm/d。 4.2、监测断面设臵原则 4.2.1、测点的设臵位臵不仅要根据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4.2.2、观测点需设臵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4.2.3、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肩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m,并保证每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地表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断面设臵原则上断面间距不大于200m,根据工点长度、工程地质条件,监测断面数量应加以调整,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起始位臵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 水平位移观测:沿线路纵向每隔20m在距坡脚2m、10m设水平位移观测桩。 4.2.4、路基施工至基床表层一半厚度时,开始进行路基面监测,时

激光断面仪监测隧道断面方法、隧道净空收敛、拱顶下沉测量记录表、非接触三维、相对位移量测记录表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激光断面仪监测隧道断面方法 A.1 激光断面仪监测隧道断面方法(简称激光断面仪法),可用于监测隧道开挖断面和初期支护断面,评价隧道开挖质量和判断支护断面是否侵入限界。 A.2 隧道激光断面仪主要由三大部份组成:监测主机、掌上电脑、数据处理软件。 A.3 隧道激光断面仪的主要技术参数 如下: a)监测半径:1~45 m; b)监测点数:自动监测,一般为35个点/断面; c)测距精度:优于 ±1 mm; d)测角精度:优于0.01°; e)方位角范围:30°~330°(仪器测头垂直向下为0°),连续测量为60°~300°; f)手动测头的转动方位角范围:0°~350°; g)定位测量方式:具有垂直向下激光定心标志与测距功能。 A.4 采用隧道激光断面仪对隧道断面监测前,先采用全站仪按一定间距(根据监测频率要求,一般开挖断面监测宜为20 m,初期支护断面监测宜为10 m)放出隧道中线点,并用水准仪测量该点的地面高程 H1,同时在隧道边墙上放出对应的横断面点。 A.5 隧道激光断面仪监测隧道断面的步骤 如下: a)将隧道激光断面仪设置在所需监测断面的隧道中线点上,安装并调整好仪器,使仪器对中; b)在仪器安装好并对中归零后,测量仪器高度Z1并记录(仪器高为相对地面的高度); c)在掌上电脑的软件主界面中选择“测量断面”; d)再选择“新测”,输入所监测断面的桩号,并设置好所监测断面的起始和终止测量角度及所需 监测的点数等参数; e)最后选择“测量”,隧道激光断面仪测头自动完成断面的监测,并将角度及斜距等参数保存在 文件中,在现场可以看到所监测断面的轮廓线; f)提示栏中显示监测完成的信息后即可退出,数据自动保存在掌上电脑中然后进行下一个断面监 测,监测断面数据可带回室内进行处理,以减少对施工影响。 A.6 现场监测完成后,将掌上电脑的监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上,采用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监测数据。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单位提供的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其高程分别为:2093.185米、2093.929米。 二、工程概况 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D-1#楼建筑面积23410.99m2,D-S1#楼建筑面积2319.21 m2,、D-3#楼建筑面积21884.73m2,车库总建筑面积51307m2。各工程项目概况如下表: 项目概况、名称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标段 建筑层数地下3层,地上 27层地上3层地下3层,地上27 层 地下2层 建筑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 建筑工程等级一级二级一级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50年50年50年 建筑分类一类二类一类特大型汽车库 耐火等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二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 地上二级,地下 一级 建筑性质高层商住楼多层商业高层住宅楼地下车库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7度7度7度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丙级甲级乙级 基础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 桩筏基础现浇钢筋混凝 土条形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 筏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 地基持力层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3层砂砾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 3层粘土层

三、人员及仪器的配备 1、测量人员配备 为了满足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的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 测量组。 序号姓名学历施工年限职务近期施工工程 1 大专11年组长 2 大专3年测量员 3 大专4年测量员 由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测量工作的监督实施。 2、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盒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 仪器名称型号数量是否检定用途 经纬仪TDJ6E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1103 角度测量水准仪AT0-32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2502 沉降观测 注明:仪器必须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日期内使用。 四、观测点的设置 1、制作方法 沉降观测点大样见下图:

挡墙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 2 2、观测方法和精度 -------------------------------------------------------------------------------------------- 3 3、水准点的设立 ----------------------------------------------------------------------------------------------- 4 4、沉降观测点 -------------------------------------------------------------------------------------------------- 4 7、其他要求---------------------------------------------------------------------------------------------------- 11 远洋挡土墙沉降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远洋·原香项目环境边坡治理工程 工程地点:重庆市巴南区大山村轻轨站旁边 建设单位:重庆远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重庆康盛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重庆巴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远洋项目部 该工程于2014年12月开工,根据所在区域不同分为四标段和五标段两部分。场地内部已建有条石重力式挡墙,该部分挡土墙需要加固处理。2016年6月我单位中标为四标段,第四标段已建有T17-T18-T19-T20段、T1-T2段、T3-T4段、T5-T10段、T11-T12段、D19-D21段、D22-D24段重力式挡墙及新建的毛石混凝土挡墙,排洪沟,小区道路等。重力式挡墙形式主要有俯斜式挡墙及衡重式挡墙两种。已建挡墙分段、鉴定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已建挡墙处理的设计范围详表。

(完整版)沉降监测方案参考

5.15 沉降、裂缝监测专项方案
5.15.1 监测目的及依据
监测目的: 为及时了解基坑开挖产生的土体水平位移,保证基坑、周边道路及建筑物的 安全,指导基坑、开挖施工,必须进行有效监测。 现场监测的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 施工快捷的目的。 通过监测数据可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 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通过监测收集数据,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及相关规程的制定积累经验。 监测依据: (1) 本项目设计图纸; (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5.15.2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置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每个基坑布置 4 个观测点。水平位移速 率报警值 3mm/天,累计最大 40mm,竖向位移速率报警值 3mm/天,累计最大 30mm。

2、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分别距离基坑围护桩 3m、5m 布置地表监测点,每 个基坑 8 个测点。地表沉降报警值 50mm。
高速路面、地表裂缝:在顶管沿线地表布置 9 个沉降监测点,间距 13m;当 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 2 组,测点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地表裂缝报警值宽度达 10mm。

沉降观测方案

六里屯升压110KV输变电工程(电力隧道)(第二标段) 沉降观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通过在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围护结构及周围建筑物等进行变形测量; (1)及时了解开挖过程中围护体系的变形速率和变形趋势,把握施工过程中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 (2)估计开挖过程中围护体系的稳定性,掌握隧道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及时预防。 (3)通过对变形数据的分析,及时反馈变形测量信息,并提供变形测量的有关信息,便于其科学合理安排下一步的施工工序,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二、洞内及洞外观察 2.1观察内容 ①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描述,包含开挖面地质描述和掌子面预测探孔的地质描述。 ②地下水类型、渗漏水状况、涌水量大小、位置、水质水味和颜色等。 ③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有无剥落现象。 ④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裂缝状况及渗漏水状况的观察和描述,记录喷射混凝土产生剥离的状况。 ⑤与施工段相应的地表和建(构)筑物状况。 2.2测点布置 每一开挖环一个断面。 2.3观察频率 对开挖后尚未支护的围岩土层及掌子面探孔应随时进行观察并作记录,对开挖后已支护段的支护状态以及施工段相应地表和建(构)筑物,每施工循环观察和记录1次。 三、地表沉降监测 3.1测点布置 通常应沿隧道中线布设一行监测点,纵向间距按地表实际状况正常段为30m,过路段为10米。详见监测布点示意图。每个横向监测断面布置7-11个测点,其最外点应位

于结构外沿不小于1倍埋深处,在特殊地质地段和周围存在重要建(构)筑物时,监测断面加密。横断面上各测点依据近密远疏的原则布设。 沉降监测点布设图 3.2监测仪器 采用DS1水准仪。 3.3监测频率 当开挖面到监测断面前后的距离L≤2B时,1~2次/天; 当开挖面到监测断面前后的距离2B≤L≤5B,1次/2天; 当开挖面到监测断面前后的距离L≥5B时,1次/周,基本稳定后1次/月。 (B:隧道直径或跨度;L:开挖面与监测点的水平距离) 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增大监测频率。 四、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监测 4.1测点布设 A、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 每30m一个断面,每断面1个测点。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测点与地表沉降点应互相对应,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B、初期支护结构净空收敛 在隧道拱脚处布设水平收敛测线,每 30m一个断面,并与地表和拱顶初期支护结 构拱顶沉降监测断面互相对应。 4.2监测仪器 拱顶沉降采用水准仪DS05,净空收敛 采用收敛计。

罐区沉降观测记录表

罐区生物油储罐充水试压方案 1、工程概况 罐区内新建4台1850m3生物油油储罐,储罐内径15780mm,总体高度11225mm,单台罐试验需用洁净水约1700m3。为检验罐基础充水预压、检查储罐焊缝严密性、罐顶稳定性等,进行上水沉降试验。 2、试压流程 3、上水方案 本次2台1850m3生物油储罐计划利用原罐区周围已建的消防水管线进行上水试验,由消防水池提供水源。 现场,先进行D罐的上水沉降。将储罐的罐底备用口管线同罐东侧消防管线消防栓出口用消防水带串联,罐体进口采用阀门控制。直接开启泵房消防水线稳压泵利用消防水的压力进行储罐的上水试验。 4、充水前注意事项 1)实验前,所有附件及其与罐体焊接的焊件,已经全部完工。 2)罐内应清扫干净,不遗留任何杂物。 3)采用清洁淡水,水温不得低于5℃。

5、充水时注意事项及应急情况处理 1)充水试验中,要加强基础沉降观察,如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应停止充水,待处理后方可进行试验。 2)充水试验的充水速度不应大于0.6m/h,充水和放水过程中,应打开透光孔,且不得使基础浸水。 3)罐底的严密性,应以充水试验过程中罐底无渗漏为合格。发现渗漏时,应及时将水排尽,找出渗漏部位,对渗漏部位补焊后再继续进行上水。 4)罐壁的强度及严密性试验:充水到设计最高液位保持48h后,罐壁无渗漏,无异常为合格。发现渗漏时应及时放水,使液面比渗漏处低300mm左右后,再对渗漏部位进行补焊。 充水试验对基础沉降观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罐基础上应沿罐周长均布有8个沉降观测点,以便观测试水过程中地基的沉降变化情况,试水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罐基础的沉降速率,要求在整个沉降过程中所有观测点的沉降速率均应≤15mm/24小时;任意直径方向的沉降差≤0.0070Dt(Dt为罐底圈直径);在罐体充水过程中,罐周边所有沉降观测点中,若有一个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速率达到15mm/24小时或任意直径方向的沉降差达到0.0070Dt,应立即停止充水,待所有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速率均为5mm/24小时,方可继续充水,反复如此控制,直至罐体充满水,当所有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速率均≤1mm/24小时,方可放水,充水和放水过程中,应打开透光孔,且放水管口远离基础不得使基础浸水。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的方案.doc

一、测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涉及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宅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结构,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层。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恒大地产集团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均进行沉降观测。 本次沉降观测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宅及配套工程。基坑监测部分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 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测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结构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竣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竣工前;竣工后第一年监测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个别建筑在外装修前还需重新布设观测点,换点后应同时测量2次(取其平均数做为起始值)。每栋建筑封顶后还应监测约8次;合计344次;5#、6#地块沉降观测总计观测次数为771次。 5#、6#地块沉降观测点布设具体位置详见沉降观测布点示意图。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及甲方要求,本工地建筑物沉降进行至主体竣工验收及使用运行两年,当沉降速度小于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否则应增加观测次数,本方案中规定的观测次数仅作为参考。 但是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监测方案:

沉降监测方案参考

沉降、裂缝监测专项方案
监测目的及依据
监测目的: 为及时了解基坑开挖产生的土体水平位移,保证基坑、周边道路及建筑物的 安全,指导基坑、开挖施工,必须进行有效监测。 现场监测的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 施工快捷的目的。 通过监测数据可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 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通过监测收集数据,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及相关规程的制定积累经验。 监测依据: (1) ! (2) 本项目设计图纸; (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置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每个基坑布置 4 个观测点。水平位移速 率报警值 3mm/天,累计最大 40mm,竖向位移速率报警值 3mm/天,累计最大 30mm。


2、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分别距离基坑围护桩 3m、5m 布置地表监测点,每 个基坑 8 个测点。地表沉降报警值 50mm。
高速路面、地表裂缝:在顶管沿线地表布置 9 个沉降监测点,间距 13m;当 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 2 组,测点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地表裂缝报警值宽度达 10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