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

张曙光

在国内外,哈耶克不仅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而且是一个被误读最多的学者。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又是伟大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由于其理论的复杂和困难,使人们对他的评价出现很大的不同。不是将其简化为“功利主义”、“保守主义”;就是庸俗化为“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特别是对他的意识形态立场,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一九四四年《通向奴役之路》出版后,在英美取得成功并引起轰动,但芝加哥大学却以此不承认他是经济学家,拒绝对他的聘任。一九九○年他作为社会和道德科学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执教,这期间他在政治哲学、法律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的贡献远远超过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但一九七四年他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九八九年苏东巨变,其理论和主张得到某种经验性证明,进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和东欧诸国赢得某种支配性地位,而随着冷战结束,他的理论话语失去了某种得以型构的对立性参照系,甚至后现代理论对其“存在性基础”也提出质疑。

在国内,哈耶克的命运更差。一九七八年以前的长时期中,被当作社会主义的死敌,他的著作被当作禁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市场化和思想解放的推进,国内曾经出现了哈耶克热,他的著作和传记也陆续翻译出版,但是,认真研读哈耶克的人很少。无论是赞成哈氏理论,还是反对哈氏主张,几乎都是浮皮潦草,浅尝辄止。甚至闹出很多笑话,不少人把哈耶克看作“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坚决反对和大力批判“社会正义”,有人居然宣称,哈耶克“张扬和追求”“社会公正”。

在这种情况下,邓正来的《规则?秩序?知识——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以下简称《规则》,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更有重要的意义。

哈耶克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伟大代表,他在重述古典自由主义原理的122

基础上,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创造,建立了自己博大精深而又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根据邓正来的研究,哈氏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体系包括:个人主义的自由观(或者自由的个人主义观),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观,正当行为的规则观,文化和道德进化的法治观,否定性的正义观和无知的知识观。在这里,自由自然是一个核心概念,其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自由展开的。

自由与个人

在哈氏理论中,所谓自由是指个人的自由,不是指集体的自由和组织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对个人强制的免除,是对个人私域的界定和保护,它作为一种目的本身,构成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同时又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助益的手段。哈氏所谓的个人是具有独立目的、自主行动和分散知识、能够与他人和社会进行调适和互动的个人,即个人在性质上乃是社会的。这种个人既不是孤立的、自足的、原子式的个人,也不是组织和集体强制服从下的个人,前者缺乏人的社会性,只有个人至上和自由放任;后者缺乏真正的人性,个人只是集体和组织“机器”中的“螺丝钉”。因此,哈氏所主张的“个人主义”等价于“自由主义”,二者可以“互换使用”,它“所提供的乃是一种社会理论”(4、19页)。

对于哈氏的上述洞见,邓正来从两个方面给予了确当的分析。一是对作为“个人”构成要素的解析;二是对“集体主义”的批判。

构成“个人”这一核心观念的基本要素有二:一是“个人行动及其客体”,二是“个人理性”。哈氏认为,“‘个人行动’及其客体都不具有本体论上的实在地位,因为这些构成要素并不是由所谓的物理特性或某一终极原因决定的,而是由种种不确定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结果”(21页)。既然如此,对人们认识和理解个人行动及其客体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所具有的意见或意图,因而,社会科学中的事物乃是人们认为的事物。人们“惟有通过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预期行为所指导的个人行动,同时施以‘类推’的认识方式,方能达致对社会现象

123

和社会秩序的认识和理解”(23—24页;哈耶克,二○○二年)。基于以上认识,《规则》明确指出,“哈耶克真个人主义的核心要点在于:个人行动及其客体在本体论上或在经验上并不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在实在序列上并不优先于社会,而只在意义序列上优先于社会”(24页)。

关于“个人”的另一个基本构成要素“个人理性”,哈氏的一贯观点是“理性有限”和“理性不及”,其实质在于“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对另一个人所具有的利益或被允许实施的能力做出最终的判断”(27页)。或者说,个人理性“必须被理解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的贡献都要受到其他人的检验和纠正”。由于个人是根据对机会的主观认知行事的,因而,认知是个人行动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作为对个人行动的一种指导,认知不仅是不可化约的,而且始终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所采取的一种主观行为。由于个人的认知能力既不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也不是由无所不包的理性决定的。因此,个人认知作为个人有目的的行动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

哈氏对集体主义的批判可以说是击中要害。对于“集体主义”来说,诸如社会、国家、阶级之类的概念,与行动者个人相比较,“不仅具有首位的实在性,而且具有更大的价值”(33页)。而对于哈氏来说,这类集合体“在特定意义上讲并不存在”,它们不吃不喝,也不采取积累和消费行为,将其理解为自成一体并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观点,以及把任何价值重要性赋予有关集合体的陈述,或把有关经济集合行为进行统计性概括的做法,“都是极其谬误的”。因为,这样的集合体“不仅不是给定的客观事实,而且还是人的心智建构”(34页)的产物,它并不是那种能够从科学意义上解释个人行动的本体论实体,而是一些意义客体,离开了个人,没有个人之理解和能动作用这类范畴的支持,这些意义客体便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所以,从逻辑上讲,所有关于集体的陈述都是从有关个人的陈述中推论出来的。但是,哈氏并不以此为据主张把社会存在建立在那种所谓“先行存在”的孤立个人的基础之上,也不是为了从纯粹孤立

124

个人的范畴中或者从个人的心理中推论出社会范畴。然而,“集体主义”则通过把一般性的“理性”观念和“意志”观念偷换成特定的“群体心智”、“集体意志”或“主权者意志”,不仅赋予了这些概念以整体性,而

“集且赋予了隐藏在这些概念背后的某个特定个人意志以正当性。因此,

“一方面否定任何并非直接出于理性设计甚或理性体主义”的实质在于,

不及的各种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则试图根据唯理主义的理性观并且以极端的方式从政治上、经济上和道德上重构社会秩序”(33页)。

邓正来认为,哈耶克不仅揭穿了“集体主义”的实质,而且揭示它的产生根源。在哈氏看来,“‘伪个人主义’之所以忽视‘个人’所具有的社会特性,实是因为它经由一种错误的‘方法论具体化’的思维方式而把它所做的方法论上的抽象误作为形而上的实在,并且通过这种置换而把‘个人’假定成了一种先于社会的本体论实在地位,与此同时,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也是所有形式的集体主义所犯的错误:方法论‘集体主义’之所以不意识‘社会’这类集合体根本不可能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事实,就是因为它经由这种完全错误的‘方法论具体化’思维方式而把它所做的方法论上的抽象误解成了一种先于个人的本体论实在”(33页)。由此可见,“伪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殊途同归。通过以上分析,人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哈氏既否定了孤立个人决定社会存在的有效性,也否定了所谓前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个人存在的有效性。

自由与秩序

哈耶克所钟情和倡导的社会秩序是自由秩序,也就是他所发现的自生自发的秩序。正如《规则》所说,自生自发秩序的理念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或者说,社会理论的整个任务在于,“重构存在于社会世界中的各种自生自发的秩序”(69页;哈耶克,一九六七年)。因此,对个人自由与社会整体秩序间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就构成了“哈耶克的终身问题”。既然如此,自由和自由秩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哈氏认为,自由赋予了文明一种创造力,也引发了社会的进步,“在

125

这个意义上,自由可以看作是自发社会有助益秩序之存在的必要条件”,尽管如此,“一般性规则却是自由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81页)。

哈耶克把所有的社会秩序分为两类:自生自发的秩序和“组织”或者“人造的秩序”。为了说明两类社会秩序的本质差异,邓正来把哈氏的社会秩序分类学归纳为三点:一是有序性的产生方式不同,前者是人之行动的非意图的后果,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后者的有序性是一致行动的结果。二是协调手段不同,前者所依赖的是一般性规则,是这些秩序要素在回应它们的即时环境时遵循某些规则的结果;后者所依赖的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等级关系。三是作用不同,前者为不同的个人实现其各自的目的提供了有助益的条件;后者则是一种有助于实施某个先行确定的具体目的的集体工具(75—76页)。

邓正来认为,哈耶克不仅区分了两类不同的社会秩序,而且揭示了自发社会秩序的两种类型:一是个人依据规则系统行事而产生的行动秩序或称行动结构,二是个人行为的规则系统。两种秩序类型的型构方式和解释逻辑也不相同。前者是经由参与其间的个人遵循一般性规则并进行个人调适而展现来的一种结果状态,其进化方式是在一规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其结果是在受到制约的意义上被决定的,对其解释所依据的是个人主义的“自发社会秩序”论式;后者是在非规定的环境中发生的,因而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这就是作为自发社会秩序的道德、法律以及其他规则系统的进化发展方式,对其进行解释的是哈氏的文化进化理论(83—85页)。上述的分析表明,一方面哈氏在这里发生了论式转换,并没有一贯地追求一种个人主义的进化论观点,而是更趋近于一种“功能主义”论式,另一方面,在他所确立的文化进化生成的行为规则的限度内,哈氏是一个制度改革论者,正如布坎南所说,在这里他把进化论观点和建构主义结合起来了(布坎南,一九八九年)。

自由和规则

前已指出,自由是自发社会秩序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一般规则是自126

由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只有当一般规则存在的时候,自由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哈氏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只有一项原则能够维续自由社会,这项原则就是严格阻止一切强制性权力的适用,除非实施平等适用于人人的一般性的抽象的规则需要者外”(哈耶克,一九六○)。

哈氏把规则分为两类: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前者是社会在长期的文化进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它们是在其所描述的客观情势中,既适用于无数未来事例,也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的正当行为规则。后者是根据组织或治理者的意志制定的,它只适用于特定之人或服务于统治者的目的。内部规则是与自生自发的内部秩序相对应的,决定着内部秩序的形成和维续;外部规则是与外部秩序相对应的,尽管它是人类社会不能或缺的治理工具,但却不能因此而侵扰或替代内部规则,否则,自生自发的内部秩序和植根于其间的个人的行动自由就会蒙受侵犯并遭到扼杀。邓正来将此概括为哈耶克的“社会秩序规则的二元观”,以区别于“社会秩序规则的一元观”(217页)。

根据《规则》的研究,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相区别的基本特征有三,

“在本质上,它们是长期性的措施,从指向上来讲,一是一般性和抽象性,

它们所指涉的乃是未知的情形而非任何特定的人、地点和物;再就它们的效力而言,它们必须是前涉性的而绝不是溯及既往的”(211页)。二是它们是目的独立的,而非目的依附的,因而,也可以被称为一般性目的的工具和正当行为规则(212页)。三是它们几乎都是否定性的,即一般都不会把肯定性的义务强加给任何人,除非他经由自己的行为而引发了这样的义务(213页)。

内部规则是一个规则系统,它不仅具有上述三个特征,而且还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明确阐明的规则,二是未阐明的规则。前者是形式化了的规范性质的规则,它们不仅描述了行为,而且还经由确立适当标准的方式支配行为。后者是指一种描述性质的规则,即并未用语言和文字予以表达的惯常行为模式。由于人的行动从来就不是只以其对已知的

127

某种手段和相应结果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认识为指导的,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其知之甚少的那些行为规则指导的,这些规则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经由文化进化而沉淀下来的,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同时也是在人能够用文字表明“阐明的规则”之前就指导其思维和行动的,因此,“未阐明的规则”优于“阐明的规则”,后者的存在不能代替前者及其所具有的意义(214—215页)。

自由和法律

必须指出,哈氏所讲的法律有其特定含义,与目前一般人理解的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是一回事。混淆了这一点,我们既无法理解哈氏关于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也无法理解他的法律理论和全部理论。

哈氏是在明确区分法律和命令的基础上来揭示法律与自由的关系的。在他看来,“法律只能是那种抽象且一般意义上的规则”,即“实质意义的法律”或“法治的法律”;经由立法而制定的是“给予当局以权力”的命令。与命令不同,法律不仅在于它未必预先设定发布此项规则的人,而且在于其一般且抽象的性质决定了它只提供额外信息,供行动者在决策时加以考虑。所以,在哈氏看来,法律具有三种属性:一是长期性,指涉的是未知的情形,其效力是前涉性的,而不是溯及既往的。二是公知性和确定性,指法院的判决是可以预见的,并以绝不诉诸法院的纠纷为评估尺度。这是自由社会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三是平等性,既要求国家对他人实施法律,也要求国家根据同一法律行事,即国家与任何私人一样,都受到同样的限制。

根据邓正来的研究,哈氏眼中的法治就是政府除非实行众所周知的规则以外,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它构成了对政府机构一切权力的限制,当然也包括对立法机构的限制。因此,法治的含义也不止于宪政,因为它还要求所有的法律符合一定的原则。从法治乃是对一切立法的限制这个事实出发,其逻辑结果是,法治本身是一种绝不同于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那种意义上的法(294页)。

128

以上的分析表明,法律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所有的人,包括制定规则的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赋予例外,其“工具性”在于,当人们遵从法律时,是在追求自己的目的,而非立法者的目的,是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意志,因而是一个自由人。因此,法治是一种“元法律原则”或“政治理想”(295页)。“只有在自由主义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并且是自由主义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自由的保障,而且也是自由在法律上的表现”(一九九七)。由此可见,哈氏的法是法治之法,哈氏的治是自由之治。所以,哈氏的法律观乃“自由之基础的法律”观,他的自由观乃“法治下的自由”观,他的政治观乃“保护自由的法治”观(张曙光,一九九九)。

自由和正义

应当指出,哈氏明确区分了正义和“社会正义”,并通过对“社会正义”的批判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正义观。这是理解哈氏理论必须明确的,也是邓正来坚持的学习哈氏的正确途径。

最早提出“社会正义”并将其与“分配正义”等而视之的是约翰?穆勒,他在《功利主义》中说:“社会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应当平等地获得这种平等待遇的人,也就是说,社会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应当绝对平等地获得这种平等待遇的人。这就是社会的和分配的正义所具有的最高的抽象标准。”可见,正义地或更为平等地分配物品,是“社会正义”的核心诉求。在哈氏看来,要做到这一点,“社会正义”论者就必须对“社会”做出人格化的设定,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具有思想和人格的责任承担者,即“经由对社会的人格化思考而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拥有意识心智并能够在行动中受道德原则指导的主体”(二○○○)。邓正来明确指出,在这种拟人化的“社会观”支配下,一切都颠倒过来,社会一词最初是用来描述那种以自生自发的方式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秩序的,而“社会正义”论者的“社会”和“社会的”却与此没有任何关系,人们看到的是,从有助益于社会到完全控制社会的转变,从要求国家从属于自由的社会

129

力量到要求各种社会力量从属于国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活动背后,它预设了一些尽人皆知的共同目的的存在,所有的个人活动都指向明确规定的“社会”目标和“社会”任务,并服从于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386—387页)。所以,“社会正义”论者的“社会”是一个全权主义的社会,对此,国人是有切身感受的。

邓正来认为,哈耶克通过对“社会正义”论者的“社会观”和“正义观”的批判,确立了自由主义的正义观。这种正义观念只关注人之行为的正义问题,或者调整人之行为的规则的正义问题,而不关注这种行为对不同个人或不同群体的地位所造成的特定影响问题。所以,哈氏的正义观也可以称作是正当行为规则的正义观。它不仅是所有法律不可或缺的基础和限度,而且构成自由人社会得以运转之基础的基本道德观念,这是自由人进行交往所不可或缺的一项条件。可见,“社会正义”的“正义观”与自由主义的正义观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旨在满足人们对“社会正义”的诉求,主张把正义之责置于那些有权命令人们做事情的权力机构的手中;后者则受正当行为规则的支配,只要求个人根据正当行为规则行事。前者主张的是肯定性正义观,后者主张的是否定性正义观。因为,否定性正义观是由正当行为规则界定的,从本质上讲,正当行为规则具有禁令的性质,也就是说,“不正义”是真正的首要概念,正当行为规则的目的在于防阻不正义的行为。

自由和知识

“主张个人哈氏是从行动者的无知的角度主张自由的。他明确指出,

自由的理据主要在于所有的人对于实现其目的及福利所赖以为基础的众多因素,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无知”(一九九七年)。

“个人自由之所以如此重要的终极原因,乃是人们对于大多数决定其他人行为的情势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无知,而这些其他人的行为则是我们得以不断从中获得助益的渊源”(二○○○年)。

尽管哈氏所讲的“无知”含义相当繁复,经过邓正来的梳理归纳,概

130

括出哈氏“无知性质”的两分观。一是可以克服的无知,即“一般的无知”,二是无从克服只能应对的无知,即“必然无知”(157页)。前者是指对特定事实的无知。即在开始采取某个特定行动时,行动者对其所必需的知识范围是不知道的,这既可能来源于关于特定行动所需事实的知识量,也可能来源于行动者所处的特定的时空位置。这种无知是可以克服的,其条件是,在一合理期间内,特定行动者付出某种努力和代价。后者是指在开始采取行动时,行动者对其所遵循的社会行为规则是无知的。这种无知状态取决于两个密切相关的事实:一是人们在行动中预设并运用了许多“纯粹习惯”和所谓“无意义的制度”,它们虽然是人们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基本条件,但人们对于遵循它们对本人目的的实现以及因此而给社会带来的助益是无知的。二是行动者对他们遵循的行为规则中所隐含的大量知识也是无知的,因为这种知识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的劳动分工和知识分立的问题,它们是承载于那些制度性结构之中的,这些制度性结构表现为社会规则的某种特定时空,而且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被整合在一起,其价值和存在是个人意识不到的(157—160页)。正因为如此,其他人对于这种知识不仅处于无知状态,而且意味着不存在克服这种无知的手段。因而行动者只能应对而不能克服。

从以上概括和分析可以看出,哈耶克的理论具有综合的性质和特点,是相当系统和繁复的,因而成为古典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对很多重要概念有自己明确的界定,同时形成了一个逻辑上自洽的完整体系,不仅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批判了各种反自由主义理论,而且做出了多方面的创造和超越。其局限也由此而来。如学术思想的开放性和意识形态的封闭性,理论体系的综合性和哲学预设的矛盾性,理论逻辑的彻底性和理论主张的可行性。因此,不去认真读书,要想真正理解哈耶克及其自由主义理论是不可能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规则》是邓正来八年苦读,五年闭关的结晶。

(《规则?秩序?知识——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邓正来著,三联书店二○

○四年版,74.60元)

131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读《思想的谱系:顽固的右翼》有感 有人在读过《思想的谱系》一书之后,如此评价佩里·安德森,“其实他不是导游,而是一位风格鲜明的导演”。不得不说,这是一句非常贴切的比喻,安德森用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给我们奉送上了一部异常精彩的思想大片。非常感谢袁银传老师能将如此一本宏伟巨著翻译成中文,令我们能够一窥作者的风采,并带来一场思想的风暴。惭愧的是,由于时间原因以及知识储备的有限,到现在为止并未完全将这样一本巨作完全消化完毕,但即便如此,目之所见已然足够彻底颠覆个人所曾经笃信的某些价值观念,而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反思即是其中一部分。 初识哈耶克是在本科的法理学的课堂上,当时老师隆重给我们推荐了邓正来教授所翻译的《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并将之列为法科学生必读丛书之一。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法律的学生而言,这样一本著作无疑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里面所阐述的自由的概念甚至在以后几年里都被我认为是作为法律人所必须坚持的信条。虽然随着后来知识储备的提升和阅读视野的扩展,我对哈耶克的理论本身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感觉里面可能是有些问题的,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直至我读到《思想的谱系》一书。应该说,相对于全书而言,作者在哈耶克上的着墨并不是很多,而且是把哈耶克与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放在一起给其冠以统一的称谓“顽固的右翼”。然而,正是通过将哈耶克的学说放在整个思想历史的洪流之中,并全面阐述了与其相同和相反立场的观点,从而使我对其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想正是因为哈耶克的“顽固”而导致了其思想的局限性。书中提到“对于这四位思想家各自学术观点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的共同经历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欧洲所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在那些岁月里,经济混乱、工人革命、中产阶级反叛给既有秩序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接着是正局链条上的某些最薄弱环节的崩溃。”因此,哈耶克的种种思想也是为了解决他所看到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前瞻性是完全不同的。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阅读精选(1): ,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弗雷德·西伯特(FredS。Siebert)和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Peterson)于1956年出版的《》(FourTheoriesofthePress)中提出来的。由美国教会全国委员会作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资料修改出版后,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书的着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能够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职责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 主要资料 Ⅰ、集权主义理论 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务必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务必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状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取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Ⅱ、自由主义理论 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代表: 弥尔顿(milton)《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观点的自由市场:不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就应让他在报刊上出现,自由讨论,有可能在讨论中在必须时代中错误有可能压倒真理,但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取力量,最终到达谬误而重现真理的光彩。 约翰·米尔《论自由》,反对多数人的暴力:多数人有可能压制少数人的不一样意见,压制少数人不一样观点也是一种暴力。 自由论的基本主张能够概括为三点:①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为国家归根到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而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权利”。②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拥有决定正误的潜力。③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新闻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倡导让新闻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不受任何干预,畅所欲言,自由行事,为社会新闻受众带给尽可能广阔的选取空间和决定余地,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出尽可能真切的结论。 Ⅲ、社会职责理论 1947年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报刊》T。B。佩特森,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这一理论的核心资料,全部蕴含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和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的着作之中。鉴于自由报刊对社会造成必须危害并招致许多批评的现状,社会职责论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在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大概没有比自由主义更显得带有歧义和引起争议的了。不同时代、不同派别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差异很大,基本态度上的褒贬也大相径庭。可是,自由主义毕竟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和倾向,无论差别和争议有多大,无论人们是赞扬还是拒斥,自由主义都是西方社会的一面思想旗帜。因此,了解、研究并把握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原则和结论,便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 自由主义是一种基本的政治信念,一种哲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体制构建和政策取向。它还是一种宽容异己、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它把自由当作政府的基本方法和政策,社会的组织原则,以及个人与社区的生活方式。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价值诉求也是多元主义的。 在西方世界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种粗略划分的大的政治思潮中,自由主义本身的含混性、内部不同派别的分歧与争论可以说决不亚于另外两者。而自由主义在东西方社会所遭遇的误解,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所受到的抨击批判甚至比其自身的内涵还要丰富多样,大概没有其他一种政治理念会像自由主义那样被扣上如此多的“帽子”或不当的标签。在中国大陆,自由主义曾经是革命队伍内部所斥责的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的代名词,当然这与作为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相去甚远。尽管如此,自由主义在西方乃至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论内涵和大致的原则界限,与其他政治理念和思潮有着重要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直接关系到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体制构建和取向,甚至也涉及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前景。 自由取向的经济政策只是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的一个具体结论,而自由主义的方法、基本信念的核心理念才是其最具生命力的成分。这就是它对现代世界个人与集体生活所持的基本立场。那么,可不可以在此简单总结一下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呢?也许可以总结出数十条自由主义的原则,而且不一定能够对这些原则给出统一的解释,不同派别的自由主义者在这些方面同样会有所分歧。但大致说来,我们可以从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论述中总结出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二、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当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三、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四、中立性: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保持中立并且反对完美主义;五、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六、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另一位自由主义者斯皮兹(David Spitz)在临终前为自由派人士所写下的“信条”或许能更直观地反映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说:自由主义者必须:(1)尊崇自由甚于其他价值,即使是超过平等及正义。(2)尊重“人”而不是尊重“财产”;但是不要忽视财产在促进人类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3)勿信任权力,即使权力出自多数亦然。(4)不要相信权威。(5)要宽容。(6)坚信民主政治。(7)尊重真理与理性。(8)接受变迁的必然发生。(9)勿耻于妥协。(10)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精神。简言之,自由主义把自由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强调尊重人,不可轻信权力和权威,坚持宽容和民主政治,接受真理、理性和社会变迁,但也要学会妥协和保持批判精神。这些可谓自由主义之精华所在。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 义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内容摘要: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扞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着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简介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它认为人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它倾向于追求真理,服从真理。报纸的作用,就是为人民接近真理创造条件,新闻自由不可侵犯,最好的政府是不干涉报纸的政府。这条观点,在20 世纪以前,几乎是神圣不可动摇的。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予为社会责任理论所取代。 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哲学原理的发展,是人民思想意识的体现,同样是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程度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的意识形态,国民的整体素质,极其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自由主义理论其实同报刊、电视台、广播、杂志等样通讯传媒工具的功能、地位极其理论原理是一样的,是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它为报刊所在的社会和政治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各种机构都在它的轨道范围内活动。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同样存在种种弊端。任何新闻自由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新闻自由,任何新闻自由都代表了一定阶级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西方报刊注意也不例外,它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证的并不是全体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因此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欺瞒性。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受到政府资本以及基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本国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自由”的一面,西方报刊自由主义认为报刊可以完全独立于政府而存在,这一理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美国是最标榜新闻自由的,声称新闻记者是公正的社会“法官”媒体不受限制且报道客观、公正,但是美国对新闻媒体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新闻内容,记者活动范围,新闻的社会影响等都有严格明确的限制。在美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报纸和广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攻击政府甚至谩骂总统,但从来不可能发现报纸、广播谩骂,攻击财团的现象,这是因为广告收入是西方报刊主义的经济来源,有些甚至是全部来源一批大的企业成为广告最稳定的来源,从而也成为任何报刊的经济支柱。一旦得罪大企业,大企业随时已撤销广告相威胁。在利润支配下的报刊仅仅大企业的老板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愿。 现今的新闻从不择手段的相互攻击到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从漫无边际的谎言到煽动战争狂热····新闻似乎正在走向扭曲的“商品化”道路,这似乎也在验证着传媒大王默多克的一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关于自由主义的阐述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一、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民主权利和宪政政府,所以,自由主义最早具备的内涵是政治自由主义。 2、发展过程: 17世纪,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著作《政府论》《论宗教宽容》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是公民天赋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民尽可以自由行动。国家的建立基于社会契约,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18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如孟德斯鸠、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 3、内涵: 第一,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第二,有限政府论。政府只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工具。 第三,实行分权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对外权,有不同的机构行使。 4、理论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 主张人具有生命、财产、自由权,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的残暴统治;主张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唤起了民众的自我意识;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随着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不断巩固,它的原则也日益扩大到经济领域,关注政府应以何种方式介入经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开始形成。 2、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内涵 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经济自由主义,即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不加干预,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政府的职能仅在于提供必要的保障,使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有可靠的外部环境。 杰瑞米·边沁、大卫·李嘉图、詹姆斯·密尔等同样倡导经济自由、契约自由和竞争自由,提出国家应奉行放任主义,赋予个人更大的自由活动余地。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对经济与财产权利的强调。它的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国家较少的干预。 3、影响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经过工业革命,生产技术优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这时的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工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垄断还没有形成,因此,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哈耶克和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学巨匠 哈耶克和经济自由主义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899~1992) 一、哈耶克的生平及著作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是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1899年5月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医生兼植物学家,母亲是大学的公共法教授。受父亲的影响,哈耶克小时候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军队服役,战后进人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于192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大学上学时,哈耶克受到奥国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维塞尔和米塞斯的影响,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到经济理论上。 毕业后,他在米塞斯任主任的国际联盟奥地利赔偿委员会工作,主要是执行凡尔赛和约的金融条款。1923年,哈耶克获得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纽约呆了一年多,主要研究美国的货币政策,1927年,他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和路德维格·冯·米塞斯合作成立了奥地利经济研究所并出任所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奥地利的经济政策大多是依据该所的报告制定的。1929年,哈耶克到维也纳大学任经济学讲师,讲授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及米塞斯的经济学说,这在当时的奥地利是获得学术成绩的第一步。在此期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著名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据此成功预测丁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1931年,哈耶克受伦敦经济学院莱昂内尔·罗宾的

邀请前去伦敦经济学院讲学。他的讲座在伦敦引起了极大轰动,讲课内容后来被编辑成《价格与生产》一书。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哈耶克研究了纯经济科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资本供应短缺的危机理论和消费过多的危机理论,认为危机和萧条是高涨阶段播下种子的必然结果,要阻止萧条的到来,惟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高涨的出现;稳定经济的惟一有效办法,就是免除任何人为的信用膨胀,让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动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神奇作用。 1931-1941年,哈耶克对其关于货币政策膨胀不合理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膨胀的货币政策使投资者混淆了人为制造的需求和自然的市场需求,结果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使资金和资源都集中于生产力较弱的地区。对哈耶克提出的储蓄不足导致经济崩溃的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凯恩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此来解释经济危机。从30年代开始,哈耶克和凯恩斯为此展开了长达50年的论战。 1941年后,哈耶克的研究转向社会哲学与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与社会政策方向,1943年,他又获得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其经济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作一一《通向奴役之路》,社会反响非常强烈,人们对它毁誉参半。这本书也为反对社会主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因而在短短数年中就在十二个国家翻译出版。有些人猜测这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真正原因,尽管授奖者肯定的足他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贡献,1950-1962年,哈耶克受聘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哲学方面的研究。1962年,他又受聘去德国弗莱堡大学任教。1974年,哈耶克和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是"对不同经济制度功能效率的分析,是他对较广意

哈耶克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老师:何自力老师 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

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主张

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主张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国际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新世纪以来,它的主张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它是一种哲学,一种经济层面的哲学,但从一些特殊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政治主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提倡市场机制。而新自由主义正是对经济自由主义的一种另类复苏形式,并且成功的引领了当今英国资产阶级的主要思想!新自由主义的成功,除了是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英国经济形势的需要,还由于其自身独有的优越性,它的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包括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而广义上的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费里德曼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但每个学派的主要思想都包括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私有化等不得不说的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在提出自己观点时,或多或少也触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缺陷。但

从整体上说,新自由主义经济流派只描述经济现象及其表面联系,不可能、不愿意也不敢去触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的人都强加一个标准”。二是私有化。在他们看来,私有制是人们“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市场化。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在政治方面,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几乎所有的新自由主义者都一致地认为,“当集体化的范围扩大了之后,‘经济’变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因此,不能搞公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在新自由主义者们看来,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集权主义思想的悲剧在于:它把理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以毁灭理性而告终,因为它误解了理性成长所依据的那个过程”,因此,是一条“通往奴隶之路”。三是否定国家干预。在他们看来,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不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一)《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一书,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是邓正来先生潜心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结晶。邓先生是著名的哈耶克政治哲学和法哲学著述的中文译者,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相关领域的主要著作《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哈耶克论文集》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凡两百万言,可谓工程浩大。近年来,学术界一大令人忧喜各半的现象便是对西学的快餐式译述,可邓先生当另眼相看,他是在选择以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为自己研究对象之后,才着手进行艰苦的翻译工作的,他因此而称自己的译事为研究性翻译作业。在翻译工作的进行中,他研读了哈耶克的绝大多数论著和一些被公认为重要的研究哈耶克思想的二手西方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八篇专门性研究的长文:“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过程:哈耶克法律理论研究的补论”、“‘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哈耶克正义理论的研究”以及“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加上另外与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相关的三篇评论性文字,共计十一篇文章,构成为这部论文集的主体。 邓先生说:“这部论文集是我在近八年中做的一些作业,而我之所以把它们称作‘作业’,主要是为了表达这样两个意思:第一,研究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并不是我研究的目的,而毋宁是我为了对哈耶克这一脉理论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或开放出来的问题进行检讨和批判而做的前提性准备工作;或者说,我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实是为了更妥切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第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只是西方论者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秩序理论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脉络而已,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我的作业尚未完成;因此,我还必须继续对其他阐释和认识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重要理论脉络进行研究和分析。” 由此可见,在邓先生的治学历程中,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一个“给定”的课题,而是基于自己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他不属于跟风式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之列,尽管“哈耶克有关自由市场的思想或许因为与当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或社会转型的推进有着某种‘经验性’的关联而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重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我着手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的那几年,却是他的影响在中国学术界大大减退的年代,一些论者甚至宣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对中国已失去了意义。” 这从根本上说既超越了学术对经验性问题的功利主义态度,也摆脱了学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依附性地位。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立场,最终守护人类知识所应当具有的批判性力量与资格,而这恰恰是邓先生高度自觉并身体力行的追求目标。邓先生之所以说自己的“作业”“尚未完成”,无非是要表明他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视,并不是出于对哈耶克思想和学说的全面接受或赞同,而在于他认为哈耶克向自己展示了知识的另一种可能形态及其在社会秩序形成过程所

新自由主义及在各国的应用

新自由主义及在各国的应用 摘要曾经用于解决经济危机的凯恩斯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行不通了,经济道 路的选择又走入了一个十字路口,自由主义最终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各国经 济复兴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伦敦学派凯恩斯主义哈耶克 自罗斯福改革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相继执行凯恩斯主义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在政府提供大量企业定单的同时,社会被建成一个高福利社会,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求都由政府出面满足。同时为失业的人群提供比较高的生活环境,这在人们看来是一个不错的社会,但是它带来另外的负面效应。第一是政府的财政赤字,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量花钱刺激经济的做法使政府大量负债,为了继续政府的政策,人们不得不靠发行新货币来补充,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第二是高福利社会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就业,因为没有其他的开销比如医疗、教育和住房。而且失业救济还比较高,所以没有体面和轻松的工作宁愿依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在经历美国经济战后繁荣后到了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久拖不绝的越南战争和与苏联在全球争霸的巨额花销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与此同时,战后的日本一穷二白,人们都积极的寻求重建,在经济高速增长开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为240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6.0%。一些全球闻名的大企业都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步,战后的日本人以疯狂工作而闻名世界,与美国人不愿意工作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日本也采取政府主导经济的做法,但是日本却以大量的出口补回了财政上的赤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内部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美国人不得不寻求变革,自由主义又进入视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谋求财富的驱使之下使市场配置能够趋向合理化,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新自由主义有很多流派,主要有: 伦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他长期活跃于反凯恩斯主义、反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中心。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他认为,“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 现代货币学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主张,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效应,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和其他商品、其他金融资产是一样的资产。人们保留商品、债券、股票没有区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专题笔记 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它分析了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具体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考研复习建议(非常重要) 该书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南开传播学考研中传播学实务要考的书目,是考试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这本书一般会考一个大题,如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很可能是论述题)。建议可着重从两方面去复习: 1.一定要熟悉弄清四种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假设,基本观点,对其评价,如何解决这5方面。尤其是集权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报刊理论这三种理论。考试可以直接出题考察某一理论,也可以结合新闻事件间接考察这些理论。例如10年考研在实务一科中考察到一道论述题和简答题:试述西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中有关大众传播的地位和功能的论述,并以2008年中国国内重大新闻的报道及政府相应举措为例,谈谈这些论述对中国传媒工作的借鉴意义;再比如:美国的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社会对传媒行为的要求有哪些? 2.因为本书是开新闻传播学中比较新闻学先河的论著,所以弄清楚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对其进行相互比较也尤为重要。 当然也不排除考试会涉及填空题,比如10年曾考,威权主义理论认为,控制媒体的三种方法是什么?所以,复习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话,概念性,陈述性的语句也要留心。比如,了解各种不同传媒制度以及各种制度之间的联系所基于的基本假设有:人的本质,社会和国家的本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知识和真理的本质

自由主义渊源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简述 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这次革新也影响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约翰·洛克、让雅克·卢梭和康德等人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20世纪20、30年代起,现代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约翰·默里、帕克·穆恩和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齐默恩、菲利浦·诺尔贝克和大卫·米特兰尼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格局进行了深入的考虑,创立了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来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20世纪50、60年代传统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的辩论催生了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乐观主义,其信仰者并非都信是人心本善的信仰者,他们承认并也很强调人性不完善的一面,但他们强调人有能力控制和改变自己,从而改善社会的道德和物质条件,使社会进步

成为可能。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存在一定的秩序。 其次,国家是国际组织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后者的重要性会逐渐增加。 再次,国家是国内社会利益的集合体,并非单一理性的行为体。 最后,国际社会并非一个和谐的世界,争端、冲突和战争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相对于增强实力以求自保,互利和合作也许是国家共生共存更有效的手段。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绪论部分,本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而言,本书要谈的问题是:为什么报刊成了现在的样子?为什么它为不同的目的服务?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里报刊的形式又有极大差别?各个国家的报刊存在的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资助它的报刊的能力,能够投入公众通讯中的技术水平与财力物力,以及使报刊流通更容易、更需要的都市化的相对程度;另一方面,不同国家报刊的差异,只是反映人们在不同地方的工作情况以及他们的经验引导他们要读什么样的报纸。但是,这些差异还有一个更基本和更重要的原因即本书的论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我们要想全面地了解各种报刊书籍体系中间的差异,必须考察报刊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制度。但要知道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报刊的真正关系,我们还得注意社会所固有的某些基本信念和假设:人的本质、社会和国家的性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知识与真理的本质。因此,最后的分析表明:报刊体系间的差异,是一种哲学上的差异。自从公众通讯工具出现以后,在文艺复兴时代,只有两种报刊的基本理论,或者说有四种,这要看我们怎样估计它们。我们已经写了四篇文章论述它们,并且力图说清楚后两种理论只是前两种理论的发展或修正。四种理论分别是: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是最老的一种。它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后不久的文艺复兴后期的集权主义气候下的产物。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认为,在那个社会里,认为真理不是人民大众的创造,而是几个处在指导地位上领导别人的聪明人的产物。因此有人认为真理是聚集在权力中心的近旁的东西。报刊的作用是从上而下的,当时的统治者用报刊把他们认为人民所应当知道的事情和他们认为人民应当支持的政策报道给人民。私人只有经过特许才能取得报刊的所有权,而这一特许状在任何时期,当支持皇室政策这一义务如果被认为没有履行,可以随时被撤销。因此出版是权力机关与出版人中间的一种协定。在这个协定中,前者颁给后者以独占权,而后者则给予前者以支持。但权力机关保留制定政策和改变政策的权力,颁发许可证的权力,以及在某种情况下检查新闻的权力。显然,关于报刊的这种概念,和我们今天认为报刊的一种最普通的功能,即监督政府的责任是不相容的。 随着政治民主与宗教自由的增长,自由贸易与旅行的扩展,自由放任主义经济的被接受等破坏了集权主义理论,引起一种报刊的新概念。这种新理论发端于十七世纪末期,实际成立于十八世纪,盛行于十九世纪,那就是我们称之为自由主义的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系列代表人物:英国的弥尔、洛克、米尔等和美国的杰佛逊等人的思想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