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自由观论述

哈耶克自由观论述
哈耶克自由观论述

哈耶克自由观论述

在自由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由”这个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自由这个概念是一个在本质上有争议的概念。在欧洲近代历史上,贡斯当较早地把自由区分为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当代的很多的思想家遗承了这一思想遗产。比如英国思想家伯林有关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的二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应该说,哈耶克也同样沿承了这一思想遗产,他明确宣称自己的自由主义自由观乃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观;同时,哈耶克还把其自由观定格为法治下的自由观,即自由受到法律的限制,每个人又因此而享有同样的自由。在自由主义的潮流中,哈耶克无疑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在20世纪中叶自由主义思潮势微之时,是他重新梳理了自由主义思潮中的各项学理源头,让这古老的思潮再获坚实的学术根基。

一.哈耶克自由观的内涵:

哈耶克对自由的定义是:自由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强制的不存在。“一个人不受翩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称为个人自由。”在自由的指涉范围上,他认为自由仅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自由仅指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亦来自人的强制”。而强制是指一个人的环境被他人的专断意志所控制,他被迫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或意图行事,而只能服务于强制者的目的,它与物理环境因素对人的强迫无关。他举例说,一个陷于田境的攀登者,虽只有一种救命途径可选择。但在自由的本义上他仍是自由的。因为他没有面临来自他人的强制。哈耶克认为强制主要是来自国家,即不受法律节制的权力。循着他的定义。哈耶克作了自由与自由权项的区分,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从自由观中清除出去。

第一,否定了集体自由。他认为集体自由是将自由的本义用于群体而形成的概念。集体自由不等于个人自由,而且集体有自由不一定就能保证个人有自由。反之.个人自由也无须以集体自由为前提条件。对集体自由的追求,会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而这正是欧洲大陆自由主义传统的问题所在。哈耶克认为集体自由必须由个人的自由体现出来,否则便是虚幻。他认为判断一种社会政策和价值的最终标准只能是个人。

第二,否定了“内在自由”。所谓的“内在自由”是指个人行为不为非理性的、一时冲动的情绪所控制,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受其自己深思熟虑的意志、受其理性或持恒的意志所引导”这是人与自身关系上的“自由”。不涉及与他人的关系,其反面不是他人的强制,故而与自由的本义无关。

第三.否定能力自由。能力自由是把自由看作是做某种事情的能力,如征服自然的能力。这种观点起源于伏尔泰。伏尔泰认为真实的自由是指力量或能力,如能为其所欲为,即为自由。哈耶克认为,这种观点危害很大。易使人利用它来劝人民放弃真正的自由.同时“正是借助于此一混淆,控制环境的集体力量观取代了个人自由观,而且在全权性国家中,人们亦已借自由之名压制了自由。”

二.哈耶克自由观的特征:

1.对建构理性主义的批判和演进理性的推崇。

哈耶克的消极自由观和法治下的自由观的提出和论述,都深刻地渗透着他对理性的分类,以及在此分类基础上的态度和倾向。他对理性的这种态度以及对个人知识局限的观点,是其自由观中最为显著、最有特色的方面,也是我们把哈耶克的自由观同其他人的自由观区

别开来的最主要的一个向度。哈耶克指出人类总是处在一种相对的无知状态之中,而且这种状态总是不可避免和无法克服的。据以这样一种知识论,哈耶克对历史上的理性做出了两种区分:一是建构论的理性主义,这一信念认为,我们有着无限的力量去实现我们的愿望,“假如某种态度通常是有益的,那么无论把它用在何处,也必定总是有益的。”这一信念不承认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认为人类的制度源于人类可以设计的结果。哈耶克指出,这种建构论的理性主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划分的二元观,这种二元观中概念的混乱和模糊致使人们忽视了“独立于人的行为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设计的人为现象”之间的一个独特的第三范畴:人类行为的结果,但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这一第三范畴最先由曼德维尔提出,并在古典自由主义大师亚当·斯密、佛格森那儿得到明确的阐述。沿着这一脉络,哈耶克指出了另一种他所信奉的理性,即演进的理性(在波谱尔那儿是“批判理性主义”)。

演进理性主义充分建立在其知识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整体知识,知识是分散的、个人的,可以交流和扩展,但不能完全集中在个别人或个别机构的手中,而且只有在市场之中,知识这种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地配置。哈耶克提供的此种知识论的目的在于为其消极自由观铺垫基础。哈耶克明确主张:个人自由的依据,主要在于承认所有人在实现其目的及福利取方面决于众多因素,都存有不可避免的无知。如果存在无所不知的人,那么主张个人自由就毫无意义了。然而建构论的理性主义却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知识和道德察赋,这使人能凭借理性形构文明。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建构主义预设了一个全知全能的人的存在。这一预设反映到经济领域,导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是可能的并且是富有效率的;反映到道德领域,我们的道德规则便成为理性的产物;反映到社会领域,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便完全可以由这个全知全能的人来形构。但是,建构理性主义的这一预设不仅是没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害,极权、专制和暴政产于其中;它消解了社会发展的许多可能性,仅仅因为这些可能性在理性上是被怀疑的。建构理性主义者始终把笛卡尔原则作为自己的信条:“只要我们对任何一种观点哪怕还有一点理由去怀疑,我们就应当将它视作完全谬误而加以拒绝和否弃”这一原则没有认识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尤其在价值领域,理性往往难以企及价值。在自由观上,建构论理性主义把自由视为积极的和肯定的,强调所谓的意志自由和内在自由,而且,个人自由是以认识全部的必然和他人的自由为条件的,否则,他就不能或者说不配享有自由。哈耶克指出了这种建构主义自由观也是欧洲哲学的一种传统,17世纪笛卡尔和霍布斯吸收了这一传统,经由卢梭、黑格尔使这种建构理性主义自由观达到了颠峰。

在哈耶克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它的批判的矛头始终指向这种建构理性主义和全知全能的知识观。他明确宣称,他所谓的自由是消极的、最原初意义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的知识论和理性的基础是: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人的理性有着自己的边界,文明的形构不是理性所能完成的,更不是建立在对无知的征服上。科学和理性不能够克服我们知识上的局限性。哈耶克指出了建构理性主义所面临的一个真正的两难困境:“运用理性的目的,乃在于控制和预测。但是,理性增长的进程却须依赖于自由以及人的行动的不可预测性。”I2]这种困境的形成乃因唯理主义者未能看到,“欲使发展成为可能,理性生成所赖以为基础的社会进程就必须免于理性的控制。”正是看到了建构理性主义的困境,以及他所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和恶果,哈耶克继承了欧洲哲学的另一传统:演进理性主义。这是“一种较为温和、较少野心的传统,它不太在乎建立显赫的哲学体系,但在创立欧洲近代文明,特别是自由主义的政治制度方面,却卓有贡献。”川这一传统在古代有亚里斯多德和西赛罗,中世纪有阿奎那,18世纪后有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休漠、亚当·斯密和孟德斯鸡,后来有托克维尔、阿克顿、门格尔以及当代的波普尔。演进理性主义为传统和习俗在自身发展中发挥作用留有适当的余地,它使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依靠粗劣的理性主义生活的人往往茫然无知的事情,他向我们展示,未经任何人

发明而成长起来的制度,同那些矫揉造作的设计相比,常常可以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在哈耶克看来,人类社会同时在三个层次上演进:(l)物种的演进,包括感觉器官和各种神经系统的进化。哈耶克把其理解为:生物体在运动中寻找机会和应付外界不确定性条件时按照进化论所形成的“自发秩序”。(2)文化的演进,在此,自发秩序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协调人们行为的制度,并且,这些都是通过长期竞争形成的。(3)心智的演进,每一个人的心理秩序都是这个人积极寻找发展机会并且适应环境不确定性的产物。所有这三个层次的演进,都不可能是“理性设计”的产物。哈耶克的演进理性明确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的各种制度与道德、语言与法律都是以一种累进性发展的方式逐渐形成的,只有在这一累进性发展的框架中,人的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并成功地发挥作用。只有认识到“理性之边界”的基础上,个人自由才能够免于强制。

2.哈耶克自由观中尊重传统的特征分析。

哈耶克在批判建构理性主义自由观时,总是极力地维护和尊重习惯和传统。他指出:一个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那种认为我们今天的制度、道德规则都与过去的经验、习惯无关,而是理性设计的结果的观点,在哈耶克看来,不仅割裂了过去一现在一未来间的历史联系,也割裂了自由与传统之间紧密切相关的连接。哈耶克指出,当下在自由理论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一是英国式自由传统,它是一种经验的且非系统的自由理论传统。另一种是法国式自由传统,它是一种思辩的、唯理主义的自由理论传统。后者试图在统治或治理中寻求自由,由理性设计来安排自由文明,它的必然结果就是极权和暴政。因为这种传统恰恰抛弃了前人经过无数次试验和试错而得来的经验和习惯,然而正是这些经验和习惯构成了我们现在所承袭的文明。而在前者看来,文明乃是经由不断试错、日益积累而艰难获得的结果,或者说,它是经验的总和。如果相信一切制度都出自于理性设计并有助于人类目标的实现,这种自由观必定是一种积极的自由观,它所倡导的自由最终会走到自己的反面而成为自己的敌人。我们对传统的尊重,对风俗习惯的继承,并不是认为前人的智慧比我们高胜一筹,而是这些习惯和制度包含着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们的行动中有助于人们目标的实现。尽管我们对其适应性和妥贴性的原因未能认识到,我们对风俗习惯和制度的重要性没有透彻的认识和把握,我们也不知道继承传统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乏对传统的真正尊重,就永远不会存在什么真正的对自由的信奉,也肯定不会成功地建设一个自由社会。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并没有表明哈耶克站在了保守主义的立场上。他明确宣称他不是一位保守主义者,因为他并没有拒绝一切形式的变迁和发展,也不反对个人知识对传统中的习惯和制度进行创新。如果拒绝任何变迁,那么免于强制的个人自由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领域将不会受到保障,而且,它也无法阻止整个社会向着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理性刻意设计的方向滑进的车轮。哈耶克认为,我们并不是在命令和强制的情形下遵守传统习惯的,而且,我们的这种普遍遵守,“乃是我们生存于其间的世界得以有序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对传统习惯的遵守是自愿的,也就是说我们所遵循的是自愿性的规则,“正是这类自愿性规则在压力方面所具有的弹性,使得逐渐进化和自生自发的发展在道德规则领域中成为可能,而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容许此后的经验趋向于对先前的规则进行修正和完善。”而这恰恰是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成为对立面的重要向度之一。

3.哈耶克自由观中个人主义的特征分析。

“个人主义”是19世纪的一个术语,它来自欧洲人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所谓根源启蒙运动思想的普遍反对。这一术语的用法历来就非常缺乏精确性,因此,它不仅遭到当时革命的思想家的反对,还受到极端保守的思想家的批评。当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自由主义就因个人主义的语义上的混乱而遭到了猛烈的攻击;不仅如此,在自由主义阵营内部,因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不同而出现分歧。哈耶克指出,个人主义与任何政治术语相比受害

最深,它不仅被其它反对者歪曲得面目全非,而且被用来描述好几种不同的社会观点。正因如此,哈耶克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中首先对“个人主义”作了界定和区分:一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它的现代发展始于洛克,尤其是曼德维尔和休漠。另一种是最终演变成为个人主义敌人的“假的个人主义”。我们对个人主义的误解和由此对演进自由主义的反对都源于这种假的个人主义的错误观点。假的个人主义“以孤立的或自足的个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并且假定个人以正式契约的形式将自己的特定愿望与其他人达成一致,从而来形成社会。它假定每个人都是完全均等地拥有理性,并且人类取得的成就都直接是个人理性控制的结果。”这种假的个人主义最终的结果同样逃脱不了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命运。如果哈耶克把其个人主义降低到极端的自私自利和一种原子化个人的话,那么种种对以往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攻击和指责同样也适用于哈耶克的自由观。但哈耶克所论述的自由是具体的,在西方它是个人主义传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他甚至认为个人主义哲学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在哈耶克那儿,个人主义的要义是从个人作为人的角度来尊重人,也就是承认个人的意见和偏好在他自主活动的领域内是至高无上的—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每个人都应有充分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知识;同时,哈耶克指出,其所辩护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无政府主义,他不否认强制力量的必要性,但是希望对它加以限制,把它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中,哈耶克指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首先,它主要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其次,它是一套源于这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从其本质特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溯及到他反理性主义和个人知识之局限性的特征,正因如此,哈耶克自由观中的个人主义才不会把个人孤立、分离开来,才不会反对自愿协作,只要这种协作不蜕变为强制和专断。那种个人与国家的两极对立观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真实的,中间力量的存在才是一个社会保持自由和良序运行的本质性因素。而真正的个人主义是肯定这些非强制性观念的作用,肯定家庭和一切小团体共同努力的价值的;但是那些假个人主义却想把这些小团体都解构掉,并试图把所有社会关系都政治化,最后国家不是作为个人的保护者而是居于个人之上的主人。因此,为了个人自由免于强制和私人领域受到保障,对政府的居于个人之上的权力加以限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正如密尔所言:当局对公民社会的某个成员动用暴力的唯一合法理由,是阻止该成员损害他人;每个人,在实践的和理论的、道德的和神学的各个方面,都应该享有观点和情感上的完全的、绝对的自由。

三.哈耶克自由观的意义:

在20世纪的思想家中,哈耶克可以说是人们关注焦点中的焦点。他的理论命运也跌宕起伏,早期在奥地利学派中因与凯恩斯经济学派展开激烈争论而遭受挫折、误解和攻击。但哈耶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心中的良知和精神之灯,反而向政治哲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进军、探索,全面地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重释和捍卫,并终于等到了云开天日见的那一刻。作为经济学家,他以在价格理论和货币周期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政治哲学家,他于本世纪拨开蔽日乌云重启了自由主义之光。即使是他的对手,也都不能不承认其理论上的贡献。作为论战对手的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虽然在二战前后取得了节节胜利,但是这种胜利也只是暂时的,或者说,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胜利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胜利,而不是学术上的胜利,只是局部的、狭隘的胜利,而不是整个人类长远利益的全面的胜利。虽然凯恩斯主义帮助了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危机和困境,但这种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是以70年代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涨和深渊为代价的,是以国家干预和中央计划侵蚀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的核心为前提的。

哈耶克在晚年曾感叹他当时在与凯恩斯进行争论时没有再坚持一点点,没有再深入和激烈一点点。但是,我们现在己很满足并感激当时的他所作的一切,因为这场争论不仅仅是经

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之间的分歧与争论,更重要的是这场争论是涉及到干涉个人自由与保障个人自由之间的分歧的争论。虽然当时的表象是哈耶克输了这场争论而凯恩斯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能不能这样来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哈耶克在当时的那种洞察力和刺猜精神,英美等西方国家是否会更进一步地滑向中央计划和国家干预的深渊呢?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哈耶克在批评社会主义的时候,总是把其等同与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他并不能真正地区分这些术语之间的巨大差异,甚至也认识不到相互矛盾和互为对立的地方。但是,他的这种批评并不仅仅源于对俄国和德国的担心,更主要的是担心当时整个欧洲都被一种国家干预和中央计划的气氛所笼罩,尽管历史本身从来不会完全重演。“我们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这条道路虽然漫长,但却是一条愈往前走就愈难回返的道路”。正是源于这种担心,哈耶克才拿起批判的武器痛击当时时代精神。哈耶克的这种批判一方面唤醒了当时所有流派中有着良知、正义和爱好和平与自由的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反对极权、专制和奴役的中流;另一方面为保障个人自由而限制权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此,哈耶克的这种批判本身就是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和重释,从而使自由及古典自由的观念再一次深入人心。尽管约翰·格雷曾对哈耶克作过全面批判,并指出它的社会理论对转型经济各国的改革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约翰·格雷的论断并不全然站的住脚。我们仍然要指出的是,虽然哈耶克所提供的市场秩序的自生自发的模式不能为我们所搬用,但他对国家干预和中央计划和独特的批判却是我们要密切关注的。长期计划经济的后果是竞争的消失和发展的停滞,这些都是为哈耶克所提示的,也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如何使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免于国家的强制性的干预应该是我们今天探索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使市场经济脱离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阴影的话,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仅如此,因过渡干预而导致的市场扭曲会反过来以更大的程度腐蚀和扭曲国家的权力,产生一种对转型社会极为有害的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以及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并非少见。在这一意义上,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和自由市场经济的阐释对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读《思想的谱系:顽固的右翼》有感 有人在读过《思想的谱系》一书之后,如此评价佩里·安德森,“其实他不是导游,而是一位风格鲜明的导演”。不得不说,这是一句非常贴切的比喻,安德森用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给我们奉送上了一部异常精彩的思想大片。非常感谢袁银传老师能将如此一本宏伟巨著翻译成中文,令我们能够一窥作者的风采,并带来一场思想的风暴。惭愧的是,由于时间原因以及知识储备的有限,到现在为止并未完全将这样一本巨作完全消化完毕,但即便如此,目之所见已然足够彻底颠覆个人所曾经笃信的某些价值观念,而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反思即是其中一部分。 初识哈耶克是在本科的法理学的课堂上,当时老师隆重给我们推荐了邓正来教授所翻译的《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并将之列为法科学生必读丛书之一。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法律的学生而言,这样一本著作无疑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里面所阐述的自由的概念甚至在以后几年里都被我认为是作为法律人所必须坚持的信条。虽然随着后来知识储备的提升和阅读视野的扩展,我对哈耶克的理论本身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感觉里面可能是有些问题的,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直至我读到《思想的谱系》一书。应该说,相对于全书而言,作者在哈耶克上的着墨并不是很多,而且是把哈耶克与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放在一起给其冠以统一的称谓“顽固的右翼”。然而,正是通过将哈耶克的学说放在整个思想历史的洪流之中,并全面阐述了与其相同和相反立场的观点,从而使我对其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想正是因为哈耶克的“顽固”而导致了其思想的局限性。书中提到“对于这四位思想家各自学术观点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的共同经历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欧洲所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在那些岁月里,经济混乱、工人革命、中产阶级反叛给既有秩序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接着是正局链条上的某些最薄弱环节的崩溃。”因此,哈耶克的种种思想也是为了解决他所看到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前瞻性是完全不同的。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 发表时间:2010-10-27T14:13:06.90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供稿作者:侯凯中 [导读]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人类历史就是人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历史。 侯凯中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3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人类历史就是人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历史。而在实践活动的层面上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哲学思想上的探索和创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内涵的阐述,力图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质点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自由观;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历史发展中是一个伟大的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但马克思并没因此回避以往的哲学问题,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哲学立场上对它们作了非常科学的解答。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马克思历史观的最高视角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因此,实事求是的展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就显的尤为必要。 一、两种哲学观的对立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自由与束缚是相对立的。只有摆脱外在力量对自身的束缚,人才会感到不受约束,自由自在。所以,自由其实就是摆脱外在束缚。对自由的这种通俗解释,哲学界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在怎样理解束缚自由的外在力量以及如何消解这种外在力量方面却存在很大分歧,而这种分歧直接体现着两种哲学思维方式之间的根本对立。 在哲学史上,传统的唯物论(旧唯物论)从主体(精神)从属客体(自然界),即主体通过服从客体进而摆脱外在力量的控制出发,把自由定义成人对必然的认知与服从。他们认为,因果必然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时时刻刻都在这种因果必然性的制约下从事着生产活动。但是人不是被动的接受必然的约束,为了消除必然对人的外在限制,人往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认识必然,获得自由。这种自由观虽然认识到必然对人的客观制约性,也明确了认识必然对于获取自身自由的意义,但却没有抓住自由的实质,还没有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仅体现在认识必然上,更在于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支配和驾驭必然。而只有把对必然的理解纳入到为主体的需要服务的轨道上来,使其成为行动自由的前提条件时,它才能成为自由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事实上,即便是对必然的认识过程本身,脱离主体的实践活动也是无法完成的。由此可见,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由观完全是建立在机械的因果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自由观,它只单纯的强调主体被动的适应客体、服从必然。这只不过是将客体的外在限制又重新还原成主体的内在自制,本质上还算不上真正自由。这种因果决定论的自由观发展到底必然转向宿命论。正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论者霍尔巴赫所说的那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可见,传统唯物论在忽略了主体的能动性的同时也否定了自由本身。 与传统唯物论恰恰相反,唯心论则完全从主体出发,把主体精神的能动性无限放大,即将自由等同于在精神上摆脱外在力量的控制。这就把主体完全抽象化为一种创造客体的精神实体,把客体看做主体的附属物。这样一来,客体对主体的外在限制就变成某种表象,客体为主体所所统摄、控制,由此得出主体是绝对自由的。这实际上是唯我论的翻版。现代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对这种自由观描述的非常透彻。萨特自由观的前提是否定决定论,它虽然包含着反对宗教神学、批判理性主义的合理因素,但却从根本抽掉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否定了自由存在的客观根据。萨特说:“自由没有本质。它不隶属于任何逻辑必然性。”既然自由不再以必然性为自身存在的依据,那它就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是不受任何限定的自在自为的存在。所谓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为人的自由先于本质。他把人的自由无限提升至本体、本原的位置,就使自由成了偶然的、无根据的事物,成为不受任何外在力量所能限制的绝对化的东西。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就是意识选择的自由,而这种选择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受限制的。人的选择固然要介入处境,要在一定的现实中进行,但是,即便是这种处境也无法限制人的自由,因为所谓的处境只不过是人赋予世界的内容罢了。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完全克服了传统唯物论自由观的局限性。它没有从对立的两级(主体和客体)而是首先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立场出发论述人的自由本质。 首先,在它看来,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的表现。“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1。如果人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只会一味的盲目服从客体,或是消极地逃避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永远不会获得自由的。当然,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客体的限制。但是,人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打破这种外在力量的束缚。这才是人的自由的具体体现。人的这种既受客观条件限制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打破外在的限制,证明了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站在这种统一中去论述人的自由问题。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2”对此,毛泽东有着更为简单明了的概括:“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 客观世界的必然性决定着人的外在的限制。客观世界遵循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这些规律同时也支配着人自身的发展活动。而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与支配自然界的规律是同一的,“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4。作为一种必然性,无论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还是人自身发展的规律,对于人的存在和活动来说都具有强制性。因此,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人既无法摆脱客观必然性的约束,也不能超出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限定的范围去获取自由。但是,必然性所给予的可能性的范畴是十分广阔的。因为机械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性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虚幻的表述。必然性必须通过大量的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并由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必然性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使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就获得了自由。可见,虽然人的存在和活动要受到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在必然性所规定的范围内仍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作出选择和决定,并通过实践活动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不只是消极被动地被客观必然性所决定。 其次,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不断肯定意识选择的自主性的同时,认为这也是人的意识的主体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它源于人的物质实践的能动性;又在不停地否定人的这种自由选择的无限制性和盲目性。它认为,必然是自由的依据,正是由于事物有客观必然性可循,人的意识才具有预见性;也正是由于客观必然性为选择提供了可能性,人的意识才能有选择的自由性。必然性既是自由的根据,同时又是自由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当代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社会改造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蓝本,指导着公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确立与完善。同时,它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原则,让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目标和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论述过程中,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于其中,因此有关自由的观点有着深刻的涵义。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上述关于自由的这三个层面既有它们统一的外在表现,又有各自确定的内在界定。从哲学角度讲,马克思从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并准确剖析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述自由观的。因此这种以实践来构建的基础是合理的、客观的,构建的过程也是科学的。它不仅有各自确定的界定以及构成,而且又有其统一外在的表现,而人类解放就是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准确地、非常科学地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真正意义上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完全解放、成为真正的主人,实现完全的自由,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而人类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追求与目标,就必须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始终把生产解放作为基础和前提,将社会解放作为重点,将思想解放作为先导,也即是以先进的理论把人自身培养成为求真务实、信念坚定、平等互助的人,这也是促进实现美好追求与人类解放目标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意义。一、从理论上为人类社会指明了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从实践的高度对自由观进行了深刻论述。他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人类的需要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辩证关系,并指出这种具体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好的诠释。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人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彻底的解放、实现完全自由,成为真正的主人,“把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①。这就从理论上确立了人的追求目标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人的活动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二、让我们能够对共产主义实践的理论内涵有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更是一种实践运动,也就是共产主义实践。“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②当然在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 义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内容摘要: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扞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着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和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和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和实践观姓名:戴娑 学号:080404403 专业:建筑工业产品艺术设计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自由”就已经被人们说起,而真正赋予“自由”以科学含义的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掌握自由观的含义并在社会实践中准确实施,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关键词:自由实践马克思主义 正文: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对立的,人摆脱了外在力量的限制,会感到无拘无束,自由就是对外在限制的摆脱,问题在于如何才是摆脱了外在限制,以及如何才能摆脱外在限制。对此,哲学家们遵循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使主体服从于客体,即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顺从而摆脱外在的限制获得自由。一种是赋予主体的精神以无限的能动性,即主体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前者是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由观,后者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自由观,这两种自由观都是片面的。与上述两种片面的自由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一 自由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而且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是人在征服外在自然的前提下不断改造和提升人的自身自然的过程。因此何谓

人的自身自然,甚或人的自身自然的提法是否有理由成立,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得以立论的先决条件。说到底外在自然与自身自然的区分问题就是对人性认识的方式问题,即人性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人性的内容能否改变和应否改变,近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往往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坚持人的存在形态的个体性原则,并在这个基础上强调人的自由在于以个体为本位的自由和发展,私有制制度就成为了体现这种自由的制度基础。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始终坚信人的存在形态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主张人性的内容是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获得展开和走向完善的。 劳动的组织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人的主体自由能力只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劳动的中介作用,人类作为自然的存在与作为社会的存在才是统一的。从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而言,自人类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运动物出现之后,自然界就已经不再是其原有意义上的自然了,而是留下了人的自由印记的人化了的自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整个自然界越来越深刻地打上了人的活动、人的意志的烙印。于是,劳动已经不只是单纯的人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活动,而是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对象化成为人的本质的外化。因此,“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和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才是属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它自己的is achieved Yibin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werful guarantees 1, and improve land resources of using efficiency, intensive using road traffic resources according to Yibin city center city city population fast growth of need, 2030 city construction with 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及实现自由所需的条件资料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及实现自由所需的条件 【作者】王北生/刘隽华/张琼【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广阔而全面:指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体力和智力的协调统一发展;物质的获取与精神的丰富达到有机的统一;不仅包括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自由需要考虑人自身的主观条件、从社会出发的客观条件和从行动出发的实践条件。【关键词】哲学/自由/含义/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观,其含义是广阔和全面的,不是指个体的一时一事的自由获得,也并非局部范围的自由获得,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同他们哲学上讲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讲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哲学抑或教育学上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人类最终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最终摆脱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各种束缚而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最高理想和完美的价值追求——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由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它不是指单一的发展人的身心的某一种能力,而是指人的身心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真正成为自然界,成为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从而达到自由的境地。自由的广阔性与全面性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一)指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体力和智力的协调统一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要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版,第1卷,第5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出版。)获取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应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机结合,体力和智力和谐统一、充分而自由地发展。否则,只在某一个方面有所发展,而不能使自身的体力和智力有机、和谐地自由发展,那只能叫“片面化发展”,片面化是与马克思主义讲得自由无缘的。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著作中指出了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和工场手工业状态下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不自由。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生产的社会管理不能由现在这种人来进行,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个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中的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1卷,第2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出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全面的生产志趣和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发展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版,第1卷,第3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只熟悉生产的一个部门的一部分和成为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谈何自由。只有熟悉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的主人,具有多方面的发展能力和志趣、爱好,能根据社会需要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才能谈得上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而这就必须做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体力和智力的和谐、统一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二)指物质的获取与精神的丰富要达到有机的统一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达到丰富,有机地统一起来。只在某一方面取得发展,尤其为了取得某一方面的发展

哈耶克和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学巨匠 哈耶克和经济自由主义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899~1992) 一、哈耶克的生平及著作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是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1899年5月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医生兼植物学家,母亲是大学的公共法教授。受父亲的影响,哈耶克小时候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军队服役,战后进人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于192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大学上学时,哈耶克受到奥国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维塞尔和米塞斯的影响,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到经济理论上。 毕业后,他在米塞斯任主任的国际联盟奥地利赔偿委员会工作,主要是执行凡尔赛和约的金融条款。1923年,哈耶克获得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纽约呆了一年多,主要研究美国的货币政策,1927年,他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和路德维格·冯·米塞斯合作成立了奥地利经济研究所并出任所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奥地利的经济政策大多是依据该所的报告制定的。1929年,哈耶克到维也纳大学任经济学讲师,讲授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及米塞斯的经济学说,这在当时的奥地利是获得学术成绩的第一步。在此期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著名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据此成功预测丁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1931年,哈耶克受伦敦经济学院莱昂内尔·罗宾的

邀请前去伦敦经济学院讲学。他的讲座在伦敦引起了极大轰动,讲课内容后来被编辑成《价格与生产》一书。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哈耶克研究了纯经济科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资本供应短缺的危机理论和消费过多的危机理论,认为危机和萧条是高涨阶段播下种子的必然结果,要阻止萧条的到来,惟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高涨的出现;稳定经济的惟一有效办法,就是免除任何人为的信用膨胀,让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动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神奇作用。 1931-1941年,哈耶克对其关于货币政策膨胀不合理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膨胀的货币政策使投资者混淆了人为制造的需求和自然的市场需求,结果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使资金和资源都集中于生产力较弱的地区。对哈耶克提出的储蓄不足导致经济崩溃的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凯恩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此来解释经济危机。从30年代开始,哈耶克和凯恩斯为此展开了长达50年的论战。 1941年后,哈耶克的研究转向社会哲学与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与社会政策方向,1943年,他又获得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其经济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作一一《通向奴役之路》,社会反响非常强烈,人们对它毁誉参半。这本书也为反对社会主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因而在短短数年中就在十二个国家翻译出版。有些人猜测这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真正原因,尽管授奖者肯定的足他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贡献,1950-1962年,哈耶克受聘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哲学方面的研究。1962年,他又受聘去德国弗莱堡大学任教。1974年,哈耶克和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是"对不同经济制度功能效率的分析,是他对较广意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点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点思考 内容摘要:“自由”一直是贯穿于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终身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懈奋斗的革命导师。他对人类自由的理解非常独特。在他看来,人的自由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理性形式的自由,也应该是一种现实社会的自由。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产生历史背景到其理论的形成阐述,对自由观给予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思考 自由,英语“freedom ”德语“die Freiheit”作为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一个共同主题,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教授曾说:“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宗教,哪一种哲学,哪一种科学,都离不开这个主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认为,人的自由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 一、自由观点的历史进程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似乎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历史。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人们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认识与探索,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阶级、社会背景各异,文化氛围浓厚不一,以及个人志趣差异,就出现了人们关于自由与必然关系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对于自由的观点,人们更多的可能是从哲学及政治学这两门学科来进行研究的,因此,本文对自由观的历史进程将踏寻着西方哲学历史的发展足迹谈论。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就曾提出:社会必须有哲学王统治,如果对人的自由不加以限制,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暴政。在自由状态中,政客可能会蛊惑人心,利用民众的无知窃取权力,成为暴君。亚里士多德认为,“平民主义政体的精神为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体现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或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体现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1到罗马时期最具有自由色彩的思想家西塞罗所提出的自由观则同他对自然法的解释密不可分。这其中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平等的理念。那时起人们1梅新波,《论二十世纪西方的自由观》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哈耶克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老师:何自力老师 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一)《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一书,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是邓正来先生潜心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结晶。邓先生是著名的哈耶克政治哲学和法哲学著述的中文译者,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相关领域的主要著作《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哈耶克论文集》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凡两百万言,可谓工程浩大。近年来,学术界一大令人忧喜各半的现象便是对西学的快餐式译述,可邓先生当另眼相看,他是在选择以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为自己研究对象之后,才着手进行艰苦的翻译工作的,他因此而称自己的译事为研究性翻译作业。在翻译工作的进行中,他研读了哈耶克的绝大多数论著和一些被公认为重要的研究哈耶克思想的二手西方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八篇专门性研究的长文:“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过程:哈耶克法律理论研究的补论”、“‘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哈耶克正义理论的研究”以及“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加上另外与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相关的三篇评论性文字,共计十一篇文章,构成为这部论文集的主体。 邓先生说:“这部论文集是我在近八年中做的一些作业,而我之所以把它们称作‘作业’,主要是为了表达这样两个意思:第一,研究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并不是我研究的目的,而毋宁是我为了对哈耶克这一脉理论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或开放出来的问题进行检讨和批判而做的前提性准备工作;或者说,我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实是为了更妥切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第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只是西方论者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秩序理论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脉络而已,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我的作业尚未完成;因此,我还必须继续对其他阐释和认识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重要理论脉络进行研究和分析。” 由此可见,在邓先生的治学历程中,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一个“给定”的课题,而是基于自己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他不属于跟风式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之列,尽管“哈耶克有关自由市场的思想或许因为与当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或社会转型的推进有着某种‘经验性’的关联而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重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我着手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的那几年,却是他的影响在中国学术界大大减退的年代,一些论者甚至宣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对中国已失去了意义。” 这从根本上说既超越了学术对经验性问题的功利主义态度,也摆脱了学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依附性地位。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立场,最终守护人类知识所应当具有的批判性力量与资格,而这恰恰是邓先生高度自觉并身体力行的追求目标。邓先生之所以说自己的“作业”“尚未完成”,无非是要表明他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视,并不是出于对哈耶克思想和学说的全面接受或赞同,而在于他认为哈耶克向自己展示了知识的另一种可能形态及其在社会秩序形成过程所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自由问题作了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考察和研究,批判地继承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合理因素,肯定了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自由”和“理性自由”等提法,并剔除了传统自由观和近代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糟粕,科学地揭示并阐明了自由的本质、来源及其历史发展等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 1.实践自由观 所谓实践自由观,即认为人的自由源于人的劳动实践,是人依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所取得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绝不是像近代自由主义人权论者所说的那样,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而是来自人们的劳动实践创造。没有人们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就不会有什么自由。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讲自由,这种自由就是虚构的,没有实际意义。 马克思反对亚当·斯密把自由、幸福理解为逃避和摆脱劳动,指出:“人不是自由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 2.历史自由观 所谓历史自由观,即认为自由不是先天就有、自然存在的,而是历史的产物;自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自由是和物质生产、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从不自由到自由,从较少和较低级的自由到较多和较高级的自由的发展史,但同时,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清醒地看到了自由的社会历史性,看到了在以私有制、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中自由的阶级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此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认识和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中进行的,都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当然也就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有限自由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是相对的,是有限度的,而不是绝对的,无限度的。自由与限制是对立的统一。人的自由实际上是相对于限制和束缚而言的。没有限制就无所谓自由。正是由于无所不在的限制的存在,人才要不断追求自由,人的自由的最初含义也才由此而确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自由总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的。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 4.积极自由观 所谓积极自由观,即认为要获得自由就必须拥有自由的资源和能力,而只有通过积极努力,才能取得这些资源和能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享有抽象的权利,而且还意味着个人有能力、有资源享受这种权利。人的自由不是什么上帝、神仙赐予的,而是人类自身努力奋斗的成果。人们要摆脱自然的各种束缚和限制,在自然中获得自由,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而人们要解决社会的各种压迫、剥削问题而在社会中获得自由,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来改造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的获得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关系对于自由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在人类获取自由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阐明了只有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建立起自由王国,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自由是在积极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获得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从自然力的盲目的控制下获得解放,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社会关系的盲目控制下解放出来。

新自由主义及在各国的应用

新自由主义及在各国的应用 摘要曾经用于解决经济危机的凯恩斯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行不通了,经济道 路的选择又走入了一个十字路口,自由主义最终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各国经 济复兴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伦敦学派凯恩斯主义哈耶克 自罗斯福改革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相继执行凯恩斯主义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在政府提供大量企业定单的同时,社会被建成一个高福利社会,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求都由政府出面满足。同时为失业的人群提供比较高的生活环境,这在人们看来是一个不错的社会,但是它带来另外的负面效应。第一是政府的财政赤字,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量花钱刺激经济的做法使政府大量负债,为了继续政府的政策,人们不得不靠发行新货币来补充,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第二是高福利社会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就业,因为没有其他的开销比如医疗、教育和住房。而且失业救济还比较高,所以没有体面和轻松的工作宁愿依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在经历美国经济战后繁荣后到了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久拖不绝的越南战争和与苏联在全球争霸的巨额花销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与此同时,战后的日本一穷二白,人们都积极的寻求重建,在经济高速增长开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为240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6.0%。一些全球闻名的大企业都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步,战后的日本人以疯狂工作而闻名世界,与美国人不愿意工作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日本也采取政府主导经济的做法,但是日本却以大量的出口补回了财政上的赤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内部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美国人不得不寻求变革,自由主义又进入视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谋求财富的驱使之下使市场配置能够趋向合理化,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新自由主义有很多流派,主要有: 伦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他长期活跃于反凯恩斯主义、反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中心。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他认为,“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 现代货币学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主张,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效应,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和其他商品、其他金融资产是一样的资产。人们保留商品、债券、股票没有区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论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山陀尔” 摘要: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真理之一。近年来,由于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由的研究与认识,对自由的观念也逐渐由“自利德性”的古典自由主义演变为当代自由主义,本文以论现代社会自由观为题,展开对自由观的探究。 引言: 当今社会是这样一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社会道德与经济政治活动,都要首先宣称其与自由有一种"必然”的亲缘关系.自由如今就像女神,人人都礼赞她,至少在口头上,不仅仅自由是哲学的主题,毋宁现在社会的主题就是自由,无论是哪个层次上的,以及那种意义上的自由,现代社会总是戴着"自由的心灵”或者至少"自由的面具"。但与此同时,很多思想家又发现,今天的人民却正是在自由的名义下被迫害,监禁和折磨着,自由被充斥了太多不属于自身的内容,究竟何为真正的自由?本文试以自由与人生的价值观来解析自由。 “自由”,源出拉丁文,原意是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政治上,自由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政治上的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和明确的。马克思义

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阶级对自由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自从阶级产生以来,自由是有阶级性的。古罗马奴隶起义提出的自由,是要求从残酷的奴隶的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在封建社会末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的政治口号,要求“个性自由”、“政治自由”、“贸易自由”等,目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广大劳动群众则处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因而在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自由可言。有剥削阶级的自由,就没有被剥削阶级不受剥削的自由。剥削阶级的自由,是建立在被剥削阶级不自由的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念,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表面上要求一切人都有自由,但实际上要求的不过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它无非是要求“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当家作主,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并在这个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才可能获得广泛的、真实的自由。在我国,公民享有人身、言论、通讯、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等自由,并得到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还认为,自由是相对的,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的自由。具体来说,限制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限制,这是自由的条件,一种是消极的限制,这是自由的桎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和纪律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人民享受着广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