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皮影艺术的造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元素。制作工艺与造型样式都别具一格,期戏剧化的造型程式与雕刻手法,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自然流露出纯真质朴之美,还具备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隐忍、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公众传播领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上的共识,营造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有力的宣传,使全体民众自然且广泛地了解、认识和感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接受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总述皮影的艺术特色:皮影的雕刻工艺、光影造型、平面构成等方面共同构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这里我们将分别阐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一、多样镂空技法,创造光影特效。 在白色的影屏上,透过光才能观赏出影和色的艺术效果。光、影、色三者的组合效果,形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观赏性。这也是皮影独有的艺术特色,为了达到所刻的形体投影清楚,光影成形好看,雕刻大量采用镂空的表现手法,既装饰了形体,又创造了更富有装饰性的的光影效果。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镂空出不同形状极为丰富的露光面,形成了明线与暗线、光点与彩面的无穷变化,增强了形体装饰效果和黑白灰对比。镂空的手法在皮影雕刻中运用最多。花脸脸谱、服饰上的花纹装饰、宫殿的雕梁画栋、影窗、影壁、花卉树木、家具桌椅、帐幔上的纹样线网以及海水、彩云,无处不用镂刻的方法。镂刻要求纹样装饰华丽严整,图案组织疏密得当,以精雕细刻而见长。 二、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 由于皮影戏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的影像的活动展开戏剧情节。自然,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例如影戏脸谱造型,在设计上不受透视、解剖等限制,采用正面造型,既“五分脸”使形体特征单纯明显,外轮廓突出,视觉醒目。在场景的设计上,也是从平面造型的需要出发,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一朵云代表天空和行云,一棵树代表山林,一块山石代表山峦起伏,力求减少层次,减少重叠。在影屏画面上追求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求得影体与空间、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的对比和变化。 三、意想化造型。以人物造型为主重点讲述。 人物造型多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皮影人物造型夸张,变形大胆,影人的头部造型多以线条勾画,五官按角色特点,予以性格化处理。艺人在人物造型中有一套口诀。刻画男性:“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睁性情凶;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女性:“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 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 一般影人的头面称头楂,多采用侧面刻镂五分脸,使用通天鼻梁,除眉、眼、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皮影艺术的造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元素。制作工艺与造型样式都别具一格,期戏剧化的造型程式与雕刻手法,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自然流露出纯真质朴之美,还具备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隐忍、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公众传播领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上的共识,营造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有力的宣传,使全体民众自然且广泛地了解、认识和感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接受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教案

《皮影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影子的游戏,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2、通过和添加的表现手法,影子的游戏对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 3、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进行添加和组合。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的皮影戏。 2、寻找影子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化无穷的造型。 3、描画的影子清晰并且造型基本准确。 课前准备: 1、收集剪影作品 2、在大自然中寻找影子(在投影仪的照射下,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化无穷的影子造型)。 3、收集马蒂斯的剪纸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肯定看过《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小朋友有没有觉得它和其他的卡通片不同呢?我们给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做皮影戏,这些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那小朋友知道有关皮影戏的哪些知识呢? 二、讲授新课 介绍皮影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

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至今未能扭转。 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看来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是了不起啊!刚才呢,小朋友已经了解了皮影的原理,那我们小朋友是否可以到大自然中,在我们玩的游戏中去找一找呢?譬如:在太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以及大树和其他事物的影子,感受影子的奇特造型,(师在投影仪的光照中用手做出各种动物的形状)。 小朋友也可以自己来试着做一做各种造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描画下来。并思考在不同光线下影子的不同变化。 三、布置 寻找生活中更多的影子造型,了解皮影的相关资料,及制作。 四、小结 教学随感: 学生了解了皮影戏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也明白了根据太阳方向的不同,影子的方向也不同,为下节课的作业打下了铺垫。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 戏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皮影艺术的造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元素。制作工艺与造型样式都别具一格,期戏剧化的造型程式与雕刻手法,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自然流露出纯真质朴之美,还具备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隐忍、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公众传播领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上的共识,营造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有力的宣传,使全体民众自然且广泛地了解、认识和感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接受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学美术《中国民间美术剪纸和皮影艺术》 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剪纸与皮影艺术》 教学时间:1课时 课程类型:美术欣赏课 设计理念:本课例是为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类别和工艺做一个由浅入深的欣赏和学习过程。初中美术课程由于是非中考科目,因此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也稍微缺乏,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的激发,跳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欲望。学习这堂欣赏类别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并开阔学生的眼界。重视中国的民间工艺,并达到传承的意义,在除了对传统艺术的发扬外,也对现代的工艺做一个了解,更去贴切学生的现代生活,并对这种传统工艺发展到现代工艺的一个认识。 教材分析:教材是对民间工艺的种类和工艺的认识,并对民间工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发扬和传承。所以我就本课的设计中,着重抓出其中的一、二个民间工艺做深入的研究和欣赏,在总的种类和工艺上做一个大概的认识。就其中的剪纸和皮影做一个深入的了解,犹豫剪纸和皮影的工艺技术有相似处,并且历史都比较悠久,在内涵和意义上都有一些相似处,所以从这两个工艺入手,让学生去体会中国民间美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了解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和民间美术的地域性,主要针对剪纸和皮影艺术加 以深入,体会民间美术的魅力和价值。 3、了解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和其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民间美术当中内在的含义,地域性对民间美术的影响。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民间美术图片形式导入,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兴趣: 1、以杭州的“王星记扇子”,“常绿纸伞”,杭秀,以及嘉兴的“灶头画”。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家乡的一些民间美术。 王星记扇子常绿纸伞杭秀 一课时 图片欣赏导入 图片深入欣赏 进入课程 皮影:视频导入) 激发兴趣 欣赏观察 创新能力 了解认知 调动知识 剪纸 回顾(视频)现代剪纸欣赏 学生作业,分组完成巩固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 序号项目年度 1昆曲(2001.5) 2.古琴艺术(2003.11)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11) 4.蒙古族长调民歌(200 5.11) 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9) 6.福建南音(2009.9) 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9)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9) 9.贵州侗族大歌(2009.9) 10.广东粤剧(2009.9) 11.《格萨尔》史诗(2009.9) 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9) 13.青海热贡艺术(2009.9) 14.藏戏(2009.9)

15.新疆《玛纳斯》(2009.9) 16.甘肃花儿(2009.9) 17.西安鼓乐(2009.9)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9) 19.中国书法(2009.9) 20.中国篆刻(2009.9) 21.中国剪纸(2009.9)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9) 23.端午节(2009.9) 24.妈祖信俗(2009.9) 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9) 26.蒙古族呼麦(2009.9) 27.京剧(2010.11) 28.中医针灸(2010.11) 29.中国皮影(2011.11) 30.中国珠算(2013.12) 第三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对皮影也是有所青睐,比如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非常爱看北京的皮影戏。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修订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已经修改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页: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民俗活动和与、有关自然界和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技 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清楚、明确。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等26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 序号项目年度 1昆曲 2.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4.蒙古族长调民歌 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6.福建南音 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9.贵州侗族大歌 10.广东粤剧 11.《格萨尔》史诗 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3.青海热贡艺术 14.藏戏 15.新疆《玛纳斯》 16.甘肃花儿 17.西安鼓乐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19.中国书法 20.中国篆刻 21.中国剪纸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23.端午节 24.妈祖信俗 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6.蒙古族呼麦 27.京剧 28.中医针灸 29.中国皮影 30.中国珠算 第三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俗称“灯影”,它以兽皮雕刻人物和其他图形并借助灯光在屏幕上得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皮影艺术是将戏曲艺术之美与工艺制作之妙巧妙结合的艺术种类。中国皮影艺术具有历史悠久、演技奇妙、唱腔悠扬的独特魅力。数千年来,这枝民间戏曲艺术奇葩经过漫长的历史雕琢和众多皮影艺术家的提炼,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陕西皮影戏的发展渊源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皮影戏起源于宋代,并受到古代弄影幻术、影子游戏、民间剪纸、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皮影戏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北宋都城是其最早的繁盛地。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最早是面向宫廷贵族表演的艺术形式,然后才慢慢流传到民间,融入乡土气息,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一部分影戏艺人迁移到北方,一部分影戏艺人避靖康之乱西出潼关,演变为陕西皮影,陕西皮影不仅有着黄河流域民俗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着令人震撼的声腔艺术魅力,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刻工细腻、精巧别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的皮影造型。它是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二、陕西皮影戏的风格特点 皮影戏,别称灯影戏,是借助灯光透过镂刻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影人的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 影人制作的传统技法是镂空,以渭南影人刻制为例,其制作包括以下四种艺术风格:其一,人物造型符合整体美法则。每个人物的头身手臂和总身高均有特定的比例,其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涵了内部装饰的古典美,在设计刻制时由创作人在夸张中赋予艺术变型。其二,人物造型艺术化。设计的人物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影人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生、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秀婉妩媚,讲究图案纹花、用色简练、平涂着色;武生以立突的眉毛体现出英姿挺拔;文生则用平眉展示文人的清秀文静。其三,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影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而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其四,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在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相貌则各异。其中的女性形象,极尽委婉妩媚之态。 三、中国皮影戏的表演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靠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亮子(影布)上的活动来展示人物的运动、情态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的,在表演上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皮影艺人却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为皮影艺术,皮影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皮影戏的流派和唱腔有数十种。皮影戏演出不同于现实剧场分幕分场形式,由于影人出入场自如方便,场景变换非常容易,其特点就是故事性强,因果关系明确。皮影戏还被称为五人忙,由前声、签手、板胡、二弦、下档五人组成。皮影戏的感人魅力主要是靠签手高超的技艺,签手是影戏的灵魂。挑签是皮影表演在陕西渭南地区的名称,在表演时,签手主要采用挑、抵、推、揉、拖、反转等技法来表现容

(完整版)皮影戏教案

皮影戏教案 教学内容: 《皮影戏》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在《剪纸》学习剪刻方法的基础上,将平面的剪纸制成会活动的影偶,主要是做皮影、演皮影。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课通过欣赏皮影表演现场图、皮影人偶图片、传统皮影制作步骤图等等,让学生掌握皮影戏在表现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能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共享皮影艺术的绘画、雕刻、演唱、动作之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作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与多元文化观相提并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皮影艺术有初步的了解,掌握皮影制作的流程和工艺。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制作和参与表演,更加全面地体会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和感知皮影艺术的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皮影的艺术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皮影制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二.导入 皮影的传说与历史:“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 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 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 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 ”皮影最早诞生于2000 年前,俗称“影子戏” ,是我国古老而神奇的戏曲艺术,因为它比电影出现的早,也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鼻祖。 同学们很喜欢看电影动画片,那你有没有见过这种形式的?(欣赏教师准备的图片皮影戏资料)导入本课——多姿多彩的皮影。请同学们看我们组给大家搜集的有关皮影的美丽传说。三.讲授新课1.皮影:课本上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是用皮革作出来的,叫皮影。皮影俗称灯影戏成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 2.介绍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源于2000 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 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中国不少地区都有皮影,其中陕西皮影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堪称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3.我国著名几个皮影戏产地:河北皮影、陕西皮影、甘肃皮影、山东皮影、北京皮影。4.学生欣赏课本,复习学过的知识。 5、皮影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1、景观设计 2、平面图案 3、舞蹈元素 4、影视作品等等 观赏作品《桃花源记》以皮影为元素的中国动漫 四.课后小结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皮影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皮影都是精美的民间工艺,我们应该热爱我国的传统工艺。 五、作品评价,展示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 实践主题:关注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集中了中国几乎所有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精华,在上千年的辗转流传中,不仅成为各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一、实践主题 关注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二、实践地点 腾冲市固东镇刘家寨 三、实践时间 8月12日-14日

四、实践地点简介 云南腾冲县固东镇坐落在龙川江上游河谷地带,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地肥水美。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中央政府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将数十万南征将士留守云南,之后数十年间,又有大量中原移民进入,皮影戏也随之传入并在当地得到了传承和创新,成为影响最大的特色民间工艺之一。 五、实践目的 了解“皮影戏”这一文 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外, 尽自己的能力对其进行宣传, 对其开发贡献一己之力 六、实践过程 ㈠实践内容 根据调查任务确定调 查内容。我们这次调查的任务 是掌握“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根据具体任务确定主要的调查内容有:了解调查区域内皮影戏的生存现状;了解皮影戏的活动区域空间,表现形式,表现成果及传承人等;了解活动区域内居民皮影戏的认知情

况,以及政府对皮影戏采取的保护措施或政策;最后还需对保护与开发皮影戏进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评价。皮影又被称为“蚕花戏”,用于祈求来年蚕茧的丰收。因此皮影成为风靡一时的表演艺术,而皮影的传承也靠着上一辈人的演出得以继承。然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皮影文化的传承有了断层,现在能进行皮影制作表演的都是一些60、70岁的老人,因此现在对皮影的保护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了解了腾冲当地相关单位对皮影的重视,在腾冲固东刘家寨成立了皮影戏馆用于专门的皮影表演并结合每年的下乡文化演出,目前正在建设中。 期间我们还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了刘定中爷爷,他是专门的皮影表演者,因为我外婆家在在这边的原因,所以在长辈的介绍下,我对他更加的了解,来到他家里对他进行了一些访问和学习他给我们讲述了关于皮影的历史、发

民间艺术赏析之皮影戏

民间艺术赏析之皮影戏 中国是个拥有上下5000年历史的国家,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样悠久的历史的长河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也就成为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影,这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是古代人们的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我喜欢皮影戏最重要的原因,小时候我住在乡下那时候对于作为孩子的我而言除了上学其他时候不是帮母亲做农活就是自己找乐子玩,当然那时的确没什么好玩的,除了老张家的皮影戏,老张不是每天都在村里演皮影戏的因为那样他就养不活他的班子所以我看皮影戏的次数就越发的珍惜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加深了我对皮影戏的热爱以至于从我五年级搬家后到现在再也没看过真人表演的我在大学民间艺术赏析课上首先想到便是皮影戏,它唤醒了我儿时的欢乐所以接下来我希望通过我对皮影戏的学习得到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皮影戏。下面我将分三部分描述我对皮影戏的理解以及我的看法。首先是什么是皮影戏以及我在了解过后得到的感受。 (一)皮影戏简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关于皮影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汉书》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爱情故事,被

民间艺术皮影戏作文600字

民间艺术皮影戏作文600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谈起中国的民间艺术,许多人都津津乐道。因为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据我所知的民间艺术就有许多种,如:绘画、舞蹈、建筑、服饰等。其实,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和某个民间艺术还真有几分相似呐!你一定好奇,是什么有趣的玩意儿?告诉你吧——皮影戏!顾名思义,皮影是用皮革制成的。表演的时候,有三至五个艺人在幕布后操纵戏曲人物。他们还会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我想在过去电影、电视还不发达的年代,皮影戏一定是十分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听着就觉得心里痒痒?不要紧,一场好戏就要开始了!还不去看?看戏的窗口竟是一个茶叶罐大小的圆孔!往里看,皮影戏闹得有声有

色……只见一个手套金镯、腰围红绫、足蹬风火轮的俊俏男孩生有八臂。其中两手使一杆火尖枪,其余六只手舞金砖、九龙烈火罩、混天绫、乾坤圈、阴阳双剑六件法宝。哈,不用我说这就是哪吒闹海的故事。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哪知靠皮影也能弄得如此精彩:士兵被哪吒打得落花流水,准备要逃,第一个士兵被石头绊倒了,后面的士兵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倒地而亡……我看到幕布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跳动着,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得也跟着影子舞动手脚。难怪我这样,你见着了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不高兴才叫怪呢!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我想她的魅力远远不仅止皮影戏。也许我们真的该细细品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中国民间艺术!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空间特征 分析——以皮影戏为例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8, 7(4), 363-371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a7453423.html,/journal/gse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a7453423.html,/10.12677/gser.2018.74042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Shadow Drama Wenli Zheng1, Shizhu Jin1*, Chang Liu2, Fengjiao Xu1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chool of Science,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2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Beijing Received: Oct. 22nd, 2018; accepted: Nov. 6th, 2018; published: Nov. 14th, 2018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witnes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mankin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drama, Chinese shadow play has been listed as the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t present, China is actively carrying out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shadow play culture,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shadow play cult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ducive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Using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using space-time distribution and hot spo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read of sha-dow play in European cities from 1964 to 2017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hadow play is in Europe. The communication center is located near the Rhine River in France, the border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 The hot cities include Paris, France, London, Manchester Englan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Paris and London are the capitals and cultural cen-t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later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better spread shadow play, we can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in the surrounding cities of these three c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gradual infiltration.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for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shadow image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shadow images in China also provide a new platform fo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countries and has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shape of the country. The differences in awareness brought about by geographical and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can easily lead to “cultural misreading” and fail to achieve good communication results. 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s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shadow play culture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atial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dow Play *通讯作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页: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 统、传统、民俗活动和与、有关自然界和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等26 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序号项目年度 1昆曲 2.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4.蒙古族长调民歌 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6.福建南音 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9.贵州侗族大歌 10.广东粤剧 11.《格萨尔》史诗 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3.青海热贡艺术 14.藏戏 15.新疆《玛纳斯》 16.甘肃花儿 17.西安鼓乐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19.中国书法 20.中国篆刻

21.中国剪纸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23.端午节 24.妈祖信俗 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6.蒙古族呼麦 27.京剧 28.中医针灸 29.中国皮影 30.中国珠算 第三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对皮影也是有所青睐,比如着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非常爱看北京的皮影戏。从十八世纪的到后来的等,对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xiān)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的牵连,被以“玄灯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