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和苏轼关系_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铭

王朝云和苏轼关系_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铭
王朝云和苏轼关系_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铭

王朝云和苏轼关系_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

王朝云是宋朝杭州雏妓,姓王,字子霞,钱塘人,苏东坡的宠妾,三十四岁病故。王朝云死后苏轼亲自王朝云写墓志铭。下面是为你搜集王朝云和苏轼的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我国古代的大文豪,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不必多说。苏轼一生中婚娶了三位妻子,第一任王弗,苏轼纪念亡妻的千古佳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便是写给她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妹妹王闰之,在王弗死后嫁给苏轼。第三任妻子便是王朝云,两人相差二十六岁,此时苏轼已经四十岁。

王朝云是苏轼妻子中最懂他心思的,苏轼也曾赞誉过“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被贬到黄州,王朝云始终不离不弃,跟随着苏东坡,他们在黄州的日子并不好过,日子过得异常贫困,王朝云勤俭持家,照顾着苏轼的生活起居,变着法的给苏轼做吃的,后世有名的“东坡肉”便是在那个时候做出来的。而后苏轼升官后被贬到惠州,此时苏轼快六十岁,身边的姬妾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唯有王朝云跟随。在惠州时,王朝云为苏轼生了一个孩子,也因为生育,产后她的身体非常虚弱,药不离口,后来遁入佛门,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三十四岁。死后苏东坡依照遗嘱将她葬在惠州栖禅寺的松林中,在墓上还建了六如亭来纪念她。

王朝云本是一位歌姬,与苏轼的相识也是结束了他的歌女生活,相差二十六岁,年龄相差之大但并没有隔阂,王朝云还是苏东坡妻子中最懂他最善解人意的一位,她至死陪伴在苏东坡身旁,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无论升官还是被贬始终陪伴在侧,同甘共苦,为他生下孩子,深得苏轼喜爱,但是最后死后却还是未能成为苏轼的妻子,墓碑上的姬妾二字还是可以看出苏轼身为一位大学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虽是喜爱王朝云但是更看重的是他的声誉。这也许就是王朝云一生奉献给这个男人但因为出身至死都不被苏轼承认妻子身份的原因所在。

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铭王朝云的墓志铭是苏东坡为他写的,王朝云,字子霞,是宋代浙江钱塘人,是大文豪苏轼的姬妾。1094年的时候和苏轼一起谪居,三年后去世,被安葬在惠州西湖的孤山。

苏东坡亲自为她撰写墓志铭,还写下了《悼朝云》的诗词,表达自己对王朝云的哀思,因为王朝云临终前是念着佛经中的“六如”,王朝云下葬以后,就在墓上建了个亭子,就叫六如。王朝云在惠州的时候患上了瘟疫,身子十分虚弱,每天只能靠吃药维持生命,苏东坡曾经作诗,他整日拜佛念经,希望王朝云能早点到起来,亲自帮她煎药,希望她恢复生机,但是从小生活在山水胜地杭州的王朝云经受不住岭南闷热天气的煎熬,带着不舍与无奈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四岁。

王朝云一生潜心向佛,她颇有悟性和灵性,这是他能和苏轼心灵一致的原因,苏轼在徐州做太守的时候王朝云就在学习《金刚经》了,在惠州的时候又拜当地的名僧为俗家弟子,临终前还念《金刚经》中的经文。

她知道世上一起都是命定的,人生转瞬即逝,像泡沫,像幻影,不要太过在意,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苏轼的无限关爱和思念之情。苏东坡按照王朝云的遗愿,将她下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并亲笔为他写下墓志铭。王朝云下葬的时候带着神秘的佛教色彩,下葬后的第三天,惠州突然下了暴雨,苏轼第二天带儿子探墓的时候,竟然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的脚印。

王朝云简介王朝云,字子霞,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自小就进了歌舞班学习唱歌跳舞,通过卖艺赚钱。虽然身在歌舞班,但是气质却未被红尘之气所感染,出淤泥而不染,浑身散发着清雅干净的气质。

苏轼因为被贬官来到杭州,与友人泛舟西湖之上,在歌舞女的助兴下,在各等姿色的舞女中,这个王朝云以独特的气质,高超的舞技吸引了苏轼的眼球,而后坐在苏轼身旁侍酒,此时早已褪去浓妆,更显得犹如是空谷幽兰,苏轼的名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说的正是苏轼初遇王朝云的惊艳之感。因为这个机缘,王朝云开始了跟随苏轼的一生。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阅读试题答案及 翻译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 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 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 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 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 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铃 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

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 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 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 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 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 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栾城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属辙日属:嘱咐 B.至与钤辖亢礼亢:匹敌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 (19分)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恬于进取恬:淡泊 B. 章累上,不报报:上报 C. 落翰林学士落:免除 D. 或劝公称疾杜门杜:关闭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 讳镇, 字景仁。 四岁而孤, 从二兄为学。 薛奎守蜀, 公时年十八, 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 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 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 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 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 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 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 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 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 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 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 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 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 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 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 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 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 专以读书赋诗自娱。 客至, 辄置酒尽欢。 或劝公称疾杜门, 公曰: “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 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苏辙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书属辙曰属:嘱咐B.至与钤辖亢礼亢:匹敌C.然终不以为恨恨:遗憾D.以虞水之再至虞:料想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3分)()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警告他们,如果不改,要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杭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3分)(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3分)(3)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3分)参考答案1.D2.B3.C4.(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3)太守尚且不怕大水,这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参考译文】家兄苏予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 “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 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 “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 先生自闲居租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常,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仁急于利物,义果于有为。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 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注:石介,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惠安嘉惠中学国明 细读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啰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

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 一、“闲”之顿悟 一些教学参考书在解释“闲”时多往遭贬失意愤懑上靠,把东坡比作《小石潭记》之柳宗元念念不忘自己是贬谪之身,一见悄怆幽邃之景,顿生凄神寒骨之感,心为境夺,郁郁寡欢,如“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这些先生们忘了东坡五百年不一出,是误落尘网的神仙一般的人物。元丰六年,已是“乌台诗案”之后被贬的第四年,此时不复有初到时的愤懑、抑郁、烦恼,如仍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则成斗筲之人,

未足道矣。说东坡如望南山之渊明、居陋室之禹锡,则差堪仿佛。 那么,东坡的“闲”应作何解? 想我尘世中人熙熙为名攘攘为利,既劳形又劳心,利害得失充塞于心,哪得片刻清闲?只有心真闲,外境始清,触目即是佳境,否则直是穷山恶水凄风苦雨。 “真闲人”东坡先生此夜忽悟“闲”之真谛,悠悠万世何夜无月,茫茫何处无竹柏,芸芸众生哪里有闲人。一念及此,感慨系之。只有扫除一切杂念,达到空明澄澈、外如一之境地,方是真闲,方能消受得了清风明月。当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心灵不

再为形所役。在解除了一切束缚之后以赤子之心与自然本真相遇,得真趣悟真理。 月色为实,积水为虚;竹柏影为实,藻荇为虚;虚实相生,幻化出空明禅境。此境因两无事人“闲情”偶得,月与竹柏遇两闲人方成妙境。清风明月不用赊,但熙熙为利攘攘为名之徒无缘消受,未经大磨难者则无福消受。 作者的人生境界在此月夜得到提升,好似禅宗的顿悟,得到大欢喜。因此才在文首重其事地写明具体时间。而作者引为同调的怀民,见证了或者同样获得了这种大欢喜,“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王朝云和苏轼关系_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铭

王朝云和苏轼关系_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 铭 王朝云是宋朝杭州雏妓,姓王,字子霞,钱塘人,苏东坡的宠妾,三十四岁病故。王朝云死后苏轼亲自王朝云写墓志铭。下面是为你搜集王朝云和苏轼的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我国古代的大文豪,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不必多说。苏轼一生中婚娶了三位妻子,第一任王弗,苏轼纪念亡妻的千古佳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便是写给她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妹妹王闰之,在王弗死后嫁给苏轼。第三任妻子便是王朝云,两人相差二十六岁,此时苏轼已经四十岁。 王朝云是苏轼妻子中最懂他心思的,苏轼也曾赞誉过“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被贬到黄州,王朝云始终不离不弃,跟随着苏东坡,他们在黄州的日子并不好过,日子过得异常贫困,王朝云勤俭持家,照顾着苏轼的生活起居,变着法的给苏轼做吃的,后世有名的“东坡肉”便是在那个时候做出来的。而后苏轼升官后被贬到惠州,此时苏轼快六十岁,身边的姬妾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唯有王朝云跟随。在惠州时,王朝云为苏轼生了一个孩子,也因为生育,产后她的身体非常虚弱,药不离口,后来遁入佛门,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三十四岁。死后苏东坡依照遗嘱将她葬在惠州栖禅寺的松林中,在墓上还建了六如亭来纪念她。

王朝云本是一位歌姬,与苏轼的相识也是结束了他的歌女生活,相差二十六岁,年龄相差之大但并没有隔阂,王朝云还是苏东坡妻子中最懂他最善解人意的一位,她至死陪伴在苏东坡身旁,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无论升官还是被贬始终陪伴在侧,同甘共苦,为他生下孩子,深得苏轼喜爱,但是最后死后却还是未能成为苏轼的妻子,墓碑上的姬妾二字还是可以看出苏轼身为一位大学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虽是喜爱王朝云但是更看重的是他的声誉。这也许就是王朝云一生奉献给这个男人但因为出身至死都不被苏轼承认妻子身份的原因所在。 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铭王朝云的墓志铭是苏东坡为他写的,王朝云,字子霞,是宋代浙江钱塘人,是大文豪苏轼的姬妾。1094年的时候和苏轼一起谪居,三年后去世,被安葬在惠州西湖的孤山。 苏东坡亲自为她撰写墓志铭,还写下了《悼朝云》的诗词,表达自己对王朝云的哀思,因为王朝云临终前是念着佛经中的“六如”,王朝云下葬以后,就在墓上建了个亭子,就叫六如。王朝云在惠州的时候患上了瘟疫,身子十分虚弱,每天只能靠吃药维持生命,苏东坡曾经作诗,他整日拜佛念经,希望王朝云能早点到起来,亲自帮她煎药,希望她恢复生机,但是从小生活在山水胜地杭州的王朝云经受不住岭南闷热天气的煎熬,带着不舍与无奈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四岁。 王朝云一生潜心向佛,她颇有悟性和灵性,这是他能和苏轼心灵一致的原因,苏轼在徐州做太守的时候王朝云就在学习《金刚经》了,在惠州的时候又拜当地的名僧为俗家弟子,临终前还念《金刚经》中的经文。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东坡先生墓志铭 宋·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太夫人忧,终丧。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文忠以直言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义粲然,时以为难。比答制策,复入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之,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关中自元昊叛命,人贫役重,岐下岁以南山木 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前以破产 者相继也。公遍问老校,曰:“木 伐之害,本不至此,若河渭未涨,操 伐者以时进止,可无重费 也,患其乘河渭之暴,多方害之耳。”公即修衙规,使衙前得自择水工, 伐行无虞。乃言于府,使得系籍,自是衙前之害减半。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英宗在藩闻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试秘阁,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如苏轼有不能耶?”宰相犹不可,及试二论,皆入三等,得直史馆。 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置之官告院。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何以助朕?”公辞避久之,乃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介甫之党皆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殿前初策进士,举子希合,争言祖宗法制非是。公为考官,退拟答以进,深中其病。自是论事愈力,介甫愈恨,御史知杂事者为诬奏公过失,穷治无所得。公未尝以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 通判杭州。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本路筦库,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公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以为得体。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杭徙知密州。时方行手实法,使民自疏财产以定户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实,司农寺又下诸路,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公谓提举常平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従?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亦知手实之害,罢之。密人私以为幸。郡尝有盗窃发而未获,安抚转运司忧之,遣一二班使臣领悍卒数千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欲为乱。民诉之,公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溃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

东坡先生墓志铭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太夫人忧,终丧。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文忠以直言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义粲然,时以为难。比答制策,复入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之,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关中自元昊叛命,人贫役重,岐下岁以南山木 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前以破产者相继也。公遍问老校,曰:“木 伐之害,本不至此,若河渭未涨,操 伐者以时进止,可无重费也,患其乘河渭之暴,多方害之耳。”公即修衙规,使衙前得自择水工, 伐行无虞。乃言于府,使得系籍,自是衙前之害减半。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英宗在藩闻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试秘阁,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如苏轼有不能耶?”宰相犹不可,及试二论,皆入三等,得直史馆。 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置之官告院。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何以助朕?”公辞避久之,乃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介甫之党皆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殿前初策进士,举子希合,争言祖宗法制非是。公为考官,退拟答以进,深中其病。自是论事愈力,介甫愈恨,御史知杂事者为诬奏公过失,穷治无所得。公未尝以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 通判杭州。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本路筦库,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公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以为得体。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

苏东坡的现代价值学习资料

苏东坡的现代价值

苏东坡的现代价值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讲座昨天下午去食堂的路上刚看到有关苏轼的讲座,十分兴奋,连党支部的活动都辞了。像我们这种财经类的学校,这种重量级的讲座要不是赶上校庆还真是难得。 一面是自己的偶像,一面是非常著名的学者,这二者的结合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新的收获呢? 两个小时的讲座总体上还是不错,因为之前看过很多苏轼的资料,包括《宋史苏东坡传》以及苏辙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轼的生平以及性格等各方面都比较了解,而莫教授多半时间都在介绍苏轼的生平,就等于把苏轼重新温习了一遍,而且莫先生对苏轼的理解和我对苏轼的理解和看法都差不多(大概是苏轼是一个没有像王安石、司马光那样很受争议的人物的缘故吧),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收获,但不要忘了,讲座的题目是《苏东坡的现代价值》,而这一点,倒是有一点收获。 不得不说一下,题目虽说是《苏东坡的现代价值》,但莫教授今天的讲座更多的是对苏轼一生的回顾以及对苏轼人格魅力的解析,真正谈到他的现代价值的部分非常少,但有一点印象比较深刻,这里专门谈一下。 我们说苏轼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全才:集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烹饪师于一家,而且在农业。工科方面都

有历史贡献,这在古代社会是无出其右的,但苏轼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启示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莫教授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苏轼在政治方面的建树。 说起苏轼在政治方面的建树,比起他同时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来说,那就稍逊一筹了,他们几个都当过宰相,权倾一时,而我们看苏轼的政治生活,除了被贬,还是被贬。他一生的政治生活,几乎都处在贬谪外放当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个被贬的地方都还没有到,第二道被贬的圣旨就已经下来了,但苏轼对他的一生却是这样的评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被贬最长的三个地点,但在苏轼的眼里却是他一生功业成就之所在。当然,苏轼这里所说的,更多地体现的是苏轼在经过这三个地方艰苦的磨练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升华和在心性修养方面的成熟,而他在政治方面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除了在徐州的抗洪抢险和在杭州做知州时对西湖的改造之外,更重要的是苏轼在北宋党争时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正直的人格。 北宋到苏轼生活的时期,已经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历程,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之前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已经把社会矛盾摆到了风口浪尖上,改革以迫在眉睫,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苏轼处于什么地位呢?原则上讲,他是属于旧党一派的,因为他从本质上是反对新党的改革的,

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精选

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精选 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精选 1、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栾城集》,略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书属辙曰 属:嘱咐 B.至与钤辖亢礼 亢:匹敌 C.以虞水之再至虞:料想 D.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3分)( )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文化全才苏轼

文化全才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 一、教学要点: 1、能准确概括苏轼的文学史成就 2、能全面分析苏轼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特征 2、分析该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启发式”提问为辅 四、教学计划:2个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导入: 提到苏轼苏东坡,各位同学都非常熟悉,为什么呢?因为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当我们登楼远望长江时,会忍不住诗性大发,来上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大家到庐山旅游时,也会禁不住想起他的另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著名的、流传最广的一句,便是我们在中秋佳节会随口念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苏轼和韩愈碰撞在一起时,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潮州韩文公庙碑》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三)苏轼简介: 1、家庭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公元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即今四川眉山),公元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 他的家庭在当时算得上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北宋数得上的著名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们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恰恰就是这硕果仅有的哥儿俩,成为苏氏家族中

最著名的人物。 《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老泉就是苏洵,他对儿子的要求特别严格。 母亲程夫人也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很值得我们学习。 ——范滂的故事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2、个人经历 第一阶段:公元1037~1069(宋仁宗~宋神宗) 第二阶段:公元1069~1085年(宋神宗变法时期) 第三阶段:公元1085年~1093年(宋神宗元丰八年至宋哲宗,元祐八年) 第四阶段:公元1093~1101年(哲宗至徽宗,即哲宗亲政时期) 一)第一阶段:少年成名 第一阶段:公元1037~1069(宋仁宗~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全面展开以前。在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正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于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一行三人赴京开封府参加科考。——科举 第一关:参加首都开封府的“举人考试”

苏轼心灵研究

苏东坡在黄州心灵的历练与净化 2009-02-15 12:50:09 归档在相关诗文 | 浏览 5073 次 | 评论 9 条 苏轼贬谪黄州,是他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变化的关键时期,巨大的反差与磨砺,使他的心态经历了孤寂、淡泊、旷达的历程,使心灵得到调节、反思和净化,使人格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为他达到文学创作的巅峰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苏轼是一位“奋历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的有为之士,自入仕以后,在政坛很有影响,宋仁宗曾“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苏轼传》)。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廷围绕赞成与反对变法,形成新、旧两党,苏轼作为“旧党”中坚人物之一,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并屡作诗文讥讽,部分“新党”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李定、舒檀、何正臣等人摘录苏轼诗文中的一些字句,断章取义,说他讪谤新法,加以弹劾,逮捕入狱,形成有名的“乌台诗寨”(乌台,指御史府。《汉书·朱博传》:“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其上。”因称御史府为乌台)。苏轼在狱中受尽折磨,他曾回忆道:“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隔墙闻歌呼,自恨计之失。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晓至巴河口迎子由》)。因朝中人士竭力相救,王安石出面说情:“岂有圣世而茶才士者乎?”神宗也怜惜其才,所以苏轼才死里逃生,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州府的地方军事助理官员,列八品),但不得签书公事,实际上是流放黄州。 转瞬之间,由仕宦而囚徒,由繁华京师而偏僻小城,“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雄心壮志被砸得粉碎,苏轼的仕途、生活、思想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一时难以调节,从而使他在谪居黄州之初,惊魂未定,余悸未消,心境十分凄凉,心态显得十分孤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反映了这种心情: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北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早早谢。 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 浮浮大甑长炊玉,溜溜小槽如压蔗。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 同时,苏轼在人格精神上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即进不苟合,退不甘心的思想矛盾,他通过《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表现了这种选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浅析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9915270.html, 浅析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 作者:黄素玲 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1期 摘要:苏轼,号东坡居士,宋朝文学家。他集诗词、散文、书法等造诣于一身,是一位全面型的综合文化巨人,也是一个生活洒脱精彩的真正英雄。虽然数次被贬,但依然保持着淡然达观的生活态度。他的这份对生活的智慧,即便是千年以后的今天,也依然感染、感动着无数的人。 关键词:洒脱达观贬谪生命智慧 苏轼入仕时间比较早,除两次为父母服丧卸任之外,一辈子都在官场。但在他一生之中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虽然他曾经扶摇直上,指点江山,但也曾经历经几次沉浮、生死未卜。45岁时被降职黄州,59岁时被贬到惠州,62岁时被贬谪儋州。他的一生历经了数次坎坷和磨难,但面对生活、苦难和官场的失意,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苏轼的生平遭遇 苏轼,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21岁时进士及第。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的判官等职务。后来因为他母亲病故,服丧回到故里。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上书反对,但 不容于朝廷,于是自己要求外调担任杭州通判一职。三年任期满了以后,又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担任知州县令,深得民心。1079年,因写诗歌嘲讽新法被捕入狱,被称为“乌台诗案”。后被贬谪为黄州练团副使。1084年,奉召赴汝州就任,途中因已无路费,再加上幼儿不幸夭折,上书请求先到常州。神宗驾崩后,作为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先后升迁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等职位。但后来又因为不满新兴势力的做法,向皇帝提出谏议,极力反对当朝的腐败现象,引起朝中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因此又遭受诬告,再度自求外调杭州担任太守,期间修筑了著名的“苏堤”。1091年苏轼再次被朝廷召回,但是并没多久,又因为和同僚的政见不合而被外放到了颍州。1094年再次被贬至惠阳,1097年,又被贬到了更远的儋州。宋徽宗即位之后,他先后被调到廉州、舒州和永州等地。1101年因大赦天下,又 重新担任朝奉郎,在北上的途中死于常州,享年64岁,被御赐谥号文忠(公)。 二、苏轼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一生,从21岁登第入仕到66岁死于常州,尝尽了宦海沉浮的艰难困苦,政治上没有太大的作为。就好比他死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当中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生命的尽头,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他曾经造就辉煌的那些时刻,而是他遭受苦难与折磨的地方。也正是这些苦难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扩大了他的视野,磨练了他的性格,造就了这样一位个性独特而鲜明,既正直坚定、敢怒

初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2015学年海淀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2015.1 一、基础·运用(共2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共6分) 2014年9月30日,是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今后每年的这一天,郭嘉都将举行纪念活动,向英烈致敬。近代以来,为了①________,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开创了史无前lì()的光辉业绩,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唯有祭奠,才能谛听先烈精忠报国、无怨无悔的心声□唯有缅怀,才能继承先烈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精神□唯有铭记,才能继往开来,奋发图强,②________地肩fù()起历史使命□纪念先烈,必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史无前lì()肩fù()谛听()缅怀() 【答案】例负 dì miǎn (2)结合语境,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②难能可贵 B.①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②责无旁贷 C.①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②难能可贵 D.①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②责无旁贷 【答案】D 【解析】一定要按照历史事件发展顺序排序,先民族独立之后才可以国家富强 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难能:极难做到。 责无旁贷: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以指自己应当的不可推卸的事。 使国家富强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故选D (3)依次填入语段方格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B.!;;…… C.:,;—— D.!;,…… 【答案】B 【解析】丰碑之后并不是阐述丰碑含义的语句所以,不能是“:”因此排除A、C选项,三个唯有开头的排比句句式相同之间必须用“;”故选B 2.初二(1)班刘阳同学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前几天,刚从超市出来的刘阳同学,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台阶旁,他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去扶起老人,并关切地说了一句话。下列选项中最得体的一句是()(2分) A.老爷爷,大冷的天,您可不能坐这儿看风景啊! B.老爷爷,您这老胳膊老腿儿的可得小心点儿啊! C.老爷爷,您年纪大了,上下台阶可得留点儿神。 D.老爷爷,您腿脚不利索,上下台阶您老不能注意点儿吗? 【答案】C 3.在学校开展的“寻访身边的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某个山村发现了一座财神庙。庙门处有一副楹联,但有的字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补全了缺失的字,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上联:通四海之□源,普占吉庆; 下联:赐□□以福泽,永获盈丰。 A.水百姓 B.财万民 C.金江河 D.福大地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