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心灵研究

苏轼心灵研究
苏轼心灵研究

苏东坡在黄州心灵的历练与净化

2009-02-15 12:50:09

归档在相关诗文 | 浏览 5073 次 | 评论 9 条

苏轼贬谪黄州,是他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变化的关键时期,巨大的反差与磨砺,使他的心态经历了孤寂、淡泊、旷达的历程,使心灵得到调节、反思和净化,使人格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为他达到文学创作的巅峰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苏轼是一位“奋历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的有为之士,自入仕以后,在政坛很有影响,宋仁宗曾“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苏轼传》)。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廷围绕赞成与反对变法,形成新、旧两党,苏轼作为“旧党”中坚人物之一,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并屡作诗文讥讽,部分“新党”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李定、舒檀、何正臣等人摘录苏轼诗文中的一些字句,断章取义,说他讪谤新法,加以弹劾,逮捕入狱,形成有名的“乌台诗寨”(乌台,指御史府。《汉书·朱博传》:“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其上。”因称御史府为乌台)。苏轼在狱中受尽折磨,他曾回忆道:“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隔墙闻歌呼,自恨计之失。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晓至巴河口迎子由》)。因朝中人士竭力相救,王安石出面说情:“岂有圣世而茶才士者乎?”神宗也怜惜其才,所以苏轼才死里逃生,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州府的地方军事助理官员,列八品),但不得签书公事,实际上是流放黄州。

转瞬之间,由仕宦而囚徒,由繁华京师而偏僻小城,“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雄心壮志被砸得粉碎,苏轼的仕途、生活、思想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一时难以调节,从而使他在谪居黄州之初,惊魂未定,余悸未消,心境十分凄凉,心态显得十分孤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反映了这种心情: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北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早早谢。

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

浮浮大甑长炊玉,溜溜小槽如压蔗。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

同时,苏轼在人格精神上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即进不苟合,退不甘心的思想矛盾,他通过《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表现了这种选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在这里把他的人格精神凝铸成一个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孤鸿,通过孤鸿那孤高圣洁、朦胧神秘、惶惑不安的写照,表现出他有所眷恋和期待,有所失望和怨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被外界理解和同情的心境和精神状态。

苏轼抵黄州后,依惯例向宋神宗写了个《到黄州谢表》,表示要“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永为多士之戒”。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这种“杜门思愆”,使他孤寂、惊恐的心态逐渐趋于平静,心灵得到调节,而进入淡泊境界,正如他于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神庄院》所言:

十月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苏轼是一个天性旷达的人,心情一旦恢复正常,他心态中的主流——旷达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他的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受儒道释的影响,苏轼的人生观常常呈现两种面貌,一是儒士,一是隐士。在贬谪黄州之前,他以儒士心态积极有为于世,冀望建不朽功勋,留万世芳名,表现的是一种入世的旷达心境。但贬谪黄州之后,因乌台诗案打击和朝廷政敌的迫害,他有为于世的儒士心态严重受挫,退隐以求超脱旷达的隐士心态支配着他的精神,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心灵净化,即内在超越的出世的旷达心境。苏轼的这种旷达在前后《赤壁赋》中得到充分展现。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他的旷达是一种胸怀。“乌台诗案”对他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但他贬谪黄州,仅仅经历了短暂的惊恐之后,其心态就迅速恢复正常,心胸历平静而至旷达,不耿耿于冤屈,不戚戚于困境。这种旷达的胸怀在他的黄州作品中比比皆是,正如《临皋闲题》所言:“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他的旷达是一种境界。苏轼在黄州期间,内省自察,修面养性,陶冶情操,使他的旷达性格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定风渡·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种襟怀豁达、处变不惊的旷达境界的真实写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的旷达是一种性格。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的确,乐观、旷达的性格伴随着他的一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度过了艰辛的黄州生活。这种性格便他在黄州的作品充满趣味。如元丰七年二月,“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邻才能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著水来否?后数日,携家饮郊外,因作小诗戏刘公,求之”。

野饮花间百物无,杖头惟挂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着水,理觅君家为甚酥。

苏轼在黄州期间,其心态经历了孤寂、淡泊、旷达的历程,并以旷达为主旋律,使心灵得到净化。而支配苏轼这种心态的精神支柱是道、释、儒三家,并以道、释为主。

苏轼与道家很有渊源,他的启蒙老师张易简就是一位道士。年轻时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宋史·本传》,但忙于仕途,无暇深究道家玄奥。贬谪黄州后,道家思想为他的“出世”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他很注重学道,从中吸取自已所需的养份,作为净化心灵的良药,在《答秦太虚书》中,他全面阐述了自己黄州学道的过程和目的: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值得注意和欣慰的是,苏轼学道,取其旷达而非颓放,并融入自己的心灵深处,可以说,苏轼的旷达胸怀,与他在黄州潜心学道,精研老庄分不开的。同时,道家思想也在他的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他在文学创作上形成的豪放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道家思想一样,佛家思想对贬居黄州的苏轼的影响也很明显。黄州城的安国寺是他参禅之地,他在《黄州安国寺记》中的阐述了他黄州学佛参禅的经历:“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修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苏轼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在《答毕仲举书》中,他给我们敝开心扉:“佛书时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悟者,仆不识也。……不知君所得于佛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仆辈俯仰也。学佛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未至所期,而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延缓自疑,故亦以为献”。也就是说,苏轼学佛是“期于静而达”,作为一种炼养身心的手段,吸取其中有益于身心的部分,以便更好地医治精神上的创伤,进而净化灵魂。

儒家积极有为于世的“入世”思想是苏轼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虽然乌台诗案几乎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使他在黄州期间以佛老思想来安慰自己,但儒家思想从未泯灭,只是受现实环境的限制,而十分隐蔽,后人雅称为“韬晦”。正如在《与李公择》中所表白的“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笔于生死之际。”实际上,他身居黄州,一直是关切民事的。如他听说官军恢复失地,大破西夏军,大喜过望。作《闻洮西捷报》,纵情高歌:“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他身处逆境,却尽最大能力助世帮人,如他听说黄鄂间农民因贫穷而溺婴的消息,“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写信给鄂州太守朱寿昌,要求革除陋习,并身体力行,表示“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吾虽贫,亦当出十千。”黄州流行时疫,他毅然将向巢谷苦求得来的治疫秘方“圣散事”公诸于众,“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表现出一种典型的仁爱宽厚的儒家风范,而这正是他安心定性的最根本所在。

读书报告——苏轼

读书报告 以前高三写议论文时,苏轼就一直是一个万能的作文素材,用在哪一个论点上似乎都说得通。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实在是不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最近有幸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轼这位文人志士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我眼中的苏东坡。 清欢中的超然。当身边的人都醉心于功名利禄的时候,唯独他,呷一口香茗,嚼一口菜根,于斜风细雨中畅游天地。在他眼里,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破烂的布衣好过一品官服,只有在这秀美壮丽的大好河山中,他才能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林清玄说过:“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的确,现代生活难以寻觅清欢的踪影,也正是如此,他的清欢才难能可贵。 狩猎中的豪迈。生是北宋人,死是北宋鬼。无论这官场如何黑暗,如何令人厌倦,他心底终究是爱着他的民族,爱着他的国家。“鬓微霜”的他,仍不灭豪情壮志,“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个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大敌当前,他高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会以博大的胸怀向后人展示自己的拳拳赤子心,铮铮爱国情。 幽梦中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仍忘不了那曾经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亡妻。再铁血铮铮的汉子,对待自己爱的人,也会变得柔情似水。她曾是他的贤内助,也曾是他的红颜知己,而如今他“尘满面,鬓如霜”,只怕“相逢应不识”了吧。非也非也。于梦中,她仅凭一个眼神,便认出了他。十年后相见,要说些什么呢?“惟有泪千行。” 这便是我眼中的苏东坡。 另外,从他坎坷的仕途和精彩的诗作当中,我发现了其间的一丝关联。那些精妙绝伦的传世之作,几乎都是诞生于他被贬官流放的途中。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贬官文化”。简单点说,就是古代的文人仕途坎坷,被官场放逐,满腹经纶从此无处施展,于是便寄情山水,乐游自然。他们酒后颓然写下的愤懑之作,经过岁月的积淀,一不留神成了流传千古的华美章篇。 阅历尚浅的我,似乎无法考证的其中的历史背景,更没有资格对一个泱泱大国的政治制度评头论足。于是,我看到的更多是那些文人身上所散发出出来的耀眼光芒。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的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后万人羡慕的仕途人生。但命运总爱就开玩笑,保不准哪天皇帝心情不好,一个手指随便往地图上一指,你就从巅峰跌至谷底。你又能说什么呢?但文人毕竟是文人,骨子里依然透着那股不羁的傲气。 泛舟赤壁的苏轼啊,你的大半辈子都耗费在流放的路上,但你仍然豁达豪迈地吟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远观巴陵的仲淹啊,你的豪情壮志屡遭打击,但你仍然中气十足的高喊“先天下之忧而忧”;身处陋室的禹锡啊,你的身边充斥着达官显贵的冷嘲热讽,但你仍然积极乐观地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山是你们的化身,水是你们的知己,你们挥舞着手中的狼毫,绘出这壮美山河,也发出那不屈的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闭上双眼,我似乎能看到他们伫立在高山之巅,江河之边那个高大而孤独的背影。长发在风中凌乱,脸庞被雨水打湿,唯一坚定的是他们那深邃的眼神和炽热的心。他们用嚼遍菜根的嘴向后人发出警醒:朋友们啊,何苦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要知道,低谷中也能恣意翱翔,淤泥中也能开出最艳丽的花!

历代书论集萃

历代书论集萃 目录: 1、书论导读1 (1)秦汉部分2 秦:李斯《论用笔》2 汉:崔瑗《草书势》3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 汉:赵壹《非草书》4 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 钟繇《用笔法》5 成公绥《隶书体》6 卫恒《四体书势》6 索靖《草书状》7 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 王羲之《自论书(传)》8 羊欣9 王僧虔《笔意赞》10 (3)隋唐/五代部分11 欧阳询《八诀》11 虞世南《书旨述》12 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 张怀瓘《书断》14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20孙过庭《书谱》21 (4)宋代部分23 米芾《海岳名言》23 欧阳修《试笔》24 苏轼《论书》24 黄庭坚《论书》27 赵构《翰墨志》29 (5)元/明部分30 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

祝允明《奴书订》33 徐渭34 傅山35 (6)清代部分36 刘熙载:《书慨》36 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 李瑞清40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 2、书法述要44 书法的欣赏51 3、学古编53 4、海岳名言57 5、笔髓论58 6、墨影禅心59 7、寒山帚谈64 权舆一64 格调二68 学力三71 临仿四74 用料五76 评鉴六78 法书七81 了义八82 附录:金石林绪论84 8、广艺舟双楫88 原书第一(88) 尊碑第二(90) 购碑第三(90) 体变第四(93) 分变第五(93) 说分第六(95) 本汉第七(97) 传卫第八(98) 宝南第九(99) 备魏第十(99)

取隋第十一(100) 卑唐第十二(101) 体系第十三(102) 导源第十四(103) 十家第十五(103) 十六宗第十六(104) 碑品第十七(105) 碑评第十八(105) 余论第十九(106) 执笔第二十(106) 缀法第二十一(108) 学叙第二十二(109) 述学第二十三(110) 榜书第二十四(110) 行草第二十五(111) 干禄第二十六(112) 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 历代书论 书论导读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苏轼课题研究(DOC)

课题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吉林一中 10级27班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次课题,我们将以苏轼为出发点,多方面的研究其生平事迹。主要包括对苏轼生平事迹的概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由“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转变等。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大量查找资料,利用现有资源,所查资料翔实丰富,事实论据充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上网查资料法 研究成果: 1.组内成员对苏轼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通过品味名家风尚,提升人文素养 3.感悟苏轼的性格及精神,以此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苏轼有了很大的兴趣。为了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于是,便提出了此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究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其诗文豪放又不失精妙的缘由,通过分析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来探究其深邃的思想和性格。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我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来提高我们对苏轼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本次对苏轼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得到了如下观点:苏轼是一位才思敏捷、心胸豁达、有情有义、坚韧博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在遭遇痛苦与磨难时,拥有的是坚韧博大、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精神。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他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者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者 如果把“大梁门”门匾和“开封府”门匾作一下对比,作为颜楷的前者更讲究法度,而后者脱胎于唐楷,却有鲜明的个性,不大受被奉为圭臬的唐楷法度的约束。千年前的北宋王朝,有一任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是宋代书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今天,开封知名景区开封府的门匾,集的是他的字。他就是蔡襄,宋代书法代表人物“苏、黄、米、蔡”中的“蔡”即是他。书法上有著名的一个观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代书法的“尚意”,指的是以书法来表现个人意趣、情怀,这种美学理念,强调了书法艺术抒发情怀的功能。书法的美,有其外在的形态,“尚意”观点的提出,使书法艺术与人的性情、品格有了直接的关系,书法所传达出来的美感,不但有内在的神韵,还体现出了作者的精神风貌。“尚意”的宋四家,以年庚论,蔡襄是老大,他比另三家中年庚最大的苏轼还大25岁。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同苏、黄、米相比,没有这几位兄弟个性鲜明。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的书风均自成一格,个性都十分突出。同时,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把楷书写得规规矩矩,又与唐楷风貌截然不同,把行草书写得浑厚端庄、淳淡婉美的,是蔡襄。他是尚意书风的先驱者。蔡襄,字君谟,是当世政治家、书法家、

文学家。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官声极佳,不论在哪里做官,他都努力造福一方,整治官场不良风气。尤其他在福建做官时,修建了泉州洛阳桥,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蔡襄还积极发展农事,千年来福建茶业、荔枝产业的兴盛,都与蔡襄当年的努力有很大关系。蔡襄口碑良好,加上书法大师的身份,自然粉丝众多。蔡襄的书法,从皇上到官场同僚、普通百姓都十分喜爱,都希望得到他的墨宝。而蔡襄颇为自惜,轻易不给人写字,用今天书法圈里的话来讲叫做“手紧”。物以稀为贵,蔡襄写得既好又少,因此,当世的人们更加看重他的墨宝。要是当时讲润格的话,蔡襄估计会是宋四家中最高的。今天看来,“手紧”其实对蔡襄很不利,他的传世作品较少,使后世的粉丝们无法更加全面地领略他的艺术。从蔡襄的作品风格来看,他主要学习二王、颜真卿等,算不上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同那几位小兄弟相比,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用今天的话来讲:做人老实,写字也老实。但也不全是这样,沈括说蔡襄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亦自成一家”。这说明,尽管稍欠改革创新精神,算不上“宋人尚意”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但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并不是泥古不化,他也在努力追求书法创作的意趣。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苏东坡称“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黄庭坚也说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班级:姓名: 关键词:苏轼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苏轼的生平事迹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 三.研究的目的: 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通过这

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过程: 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第六步.最后对这次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选出对苏轼生平事迹兴趣浓厚的同学进行研究 第二步:针对一部分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对苏轼了解程度 第三步:让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并记下结论 第四步:写下收获的知识和参加活动后的感想以及学到的精神 第五步:将学到的知识以及精神进行交流传播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问题一:苏轼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教科书上? 回答:因为苏轼的非凡的文采和思想及其人格魅力所至。 问题二: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后有什么收获? 回答:1、使我们对苏轼又更深层次的了解。 2、使我们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让我们在写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4、团队精神得以表现。 七.成果概括(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等):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收集资料和别人的评析,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参加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

论文选题题目

中文系2009级语文教育专业 毕业论文备选题目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 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 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 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 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 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 6.《国语》成书探源 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 8.楚辞与屈原研究 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 10.孔子作《春秋》考论 11.《孟子》探微 12.庄、老比较研究 13.《庄子》新探 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 15.《史》《汉》比较论 16.《汉乐府》新探 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 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 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 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 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衬托手法 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文学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 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 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28. 蒲松龄的鬼怪情结 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妓女形象 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 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 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 34.《水浒传》传奇性之我见 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 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 37.《桃花扇》人物论 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 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 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苏东坡突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①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 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原来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

看。 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⑦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擅长书法、绘画,可谓之文学全才。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政治上却遭遇不少坎坷。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苏轼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热门研究对象,各种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大杂志报刊。本文试就2007-2012年的苏轼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因此,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一直是苏轼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一文中写道:“‘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认为“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靖飞的《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调的特点》(《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4期)则从时代背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宋朝历史上,北宋文学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而苏轼在这场文学变革中“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归纳:“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人们关注视野的变化及生活情趣的转变,特别是转变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金燕《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05期)则把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放在了苏轼的黄州时期,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最终得出结论:“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赵彩芬的《论庄子对苏轼谪居诗主题风格的促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对黄州时期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描述得更加具体,文章认为,“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 此外,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6期)、徐洁《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09期)、高健龙《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08期)等众多论文也从不同方面对苏轼艺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关于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的分析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苏轼

篇一:王亚琼开题报告(二稿)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晏几道与苏轼的“梦”词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中文教育)班级: 103班姓名:王亚琼指导教师:侴佳琪申报日期:2013年11月30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篇二: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宋词,选取了四位作家柳永、苏轼、 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共八篇宋词佳作,包括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的词作。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虽然在之前对宋词已有接触学习,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宋词学习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要时段,学生对宋词的了解也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之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研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词意蕴的伟大,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也使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可能,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所发展。三.、课题的实践意义 词盛于宋,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对这两大流派的评价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正确地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问题,而且也有关词的发展的艺术规律性问题。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北宋婉约词家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精妙,各具风韵,自成一家。其词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豪放派是宋词的另一派别,其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将二者一进行比较,就知其风格各异,对于第二单元的宋词教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两流派的特点,从而掌握词的风格,体会其意境,分析不同风格词人的思想特点。探究宋词豪放与婉约派的词风,可辅助教学,且加深了对词的了解,学习不在停留于表面感性的认识,从理性的方面去关照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而且让他们走进一个时代,了解一代文人的不同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这将有利于今后教学中学生碰到类似问题不在怯怕,勇于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篇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行楷书法欣赏_适合临摹的作品推荐

行楷书法欣赏_适合临摹的作品推荐 行楷书,即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行楷书可上溯魏晋,汲营养于唐楷,兴于五代,受尚意书风影响而盛于宋。下面带给大家的是行楷书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行楷书法欣赏 行楷的书法艺术 上奏文书中,除了两件魏楷书体之外,其他的上奏文书大都是行楷书体。行楷书体,是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但是行楷书体并不是指文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行楷字体,而是纵观全篇,具有楷书和行书两种笔意,姑且称之为行楷。行楷字体,是以楷书笔法为基础,如字形偏长,左高右低,但比楷书书写自由,又比行书规正。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中的“将军”是规正的楷书写法,结体紧密,笔法规范,笔顺和行笔也不可以随便改变;《高昌民部残奏》的“将军”二字是行楷书体,结体灵活多样,书写自由潇洒,还可以根据个人书写习惯和笔画顺序呈现不同的书写形态,笔画的连结、替代和减省也会使字形变化多样,

而且行楷书体的笔画字数也可以改变,如规正楷书的“将”有10画,“军”有9画;而行楷书体的“将”是9画,“军”是七画,笔画都有所减少。所以行楷书体是在楷书基础上简化笔画、增强连带以加快书写速度的一种书体。当然,在书写过程中,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如果只强调楷法,容易使字体僵化,不灵活,影响字体的结构和书写的节奏;但如果只强调速度,容易使字体杂乱无章,难以辨识。因此,行笔过程中,楷书笔法和行书笔意要保持适中,楷行兼顾,不可偏颇一方,遵循行楷书体的书写规则。 行楷书体此时在高昌地区非常流行,除了受内地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之外,西域独特的民族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西域一直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为生,在西域地区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地域特色的书风。楷书形成于汉魏,历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达到顶峰。此时高昌王国的楷书仅处于发展阶段,再加上当地少数民族追求自由的民族特性,因此受隋楷严谨法度的影响不大,所以不管是民间文书,还是官方文书,都以书写便捷、潇洒自由的行楷书风为主。西陲边境这种胸怀博大、潇洒自由的书风保持了楷书初兴阶段所具有的灵气和活力,自在奇肆的意态表现了边疆人民心灵的质朴和襟怀的坦荡。看过“行楷书法欣赏”的人还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种举世瞩目的艺术形式。国画尊为国粹;书法举世无双;诗词歌赋更是占有一席之地。从古至今,多少才子,学者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学有所成终是寥寥无几,而全部收入囊中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苏轼,却正是这凤毛麟角中的领袖人物。他的博学多识,令后人不胜羡之。 在文风绚烂的宋代,有一个父子三人都成为杰出作家的家庭,而这个家庭的代表,正是一代文豪——苏轼。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而苏轼所作之词更是标新立异,把自己的胸襟气度,人生经历融入词中形成了不同前人的鲜明个性特色。他以他的学富才雄,一洗文学界“绮罗香泽之态,宛转稠缪之度”唱出了“关西大汉,铜琶铁板”之音,令天下耳目一新,开发出另一番新的天地。一曲《江城子?密州出猎》将心中的无限豪放渲泄得淋漓尽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召显豪迈本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曲《蝶恋花》亦是突出他心中清旷“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句慷慨之词,一阵阵爽朗之笑,一首首千古绝诗,编织成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号 苏轼的文章,由于阅历丰富、学问渊博,突破了无数繁文缛节,不少篇章都力求自由而又准确的表达出深邃的思想意境。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文章发挥到极致。他将自己的处世旷达和旷世之才注入文风,使之潇洒磊落、飘逸爽朗。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的视野使他的作品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无法城法牢笼。有的情怀婉转,有的诙谐广博,有的慷慨豪迈……都意境高雅,气韵充沛、自然天成。这不仅因为他学识浑厚和兼收并蓄的深厚学养,更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追求和人生境界。一切的一切,都使他成了北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

苏轼研究综述讲课稿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

最后惠儋晚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从定风波词作的分析反映了苏轼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论述了苏轼在惠州期间信奉儒家思想,渐渐地兼糅道、佛思想观念,建立自己乐天知命、随缘委命的生活方式。 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苏轼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豁达超然。放在21世纪,可以用“坚强”一词来形容苏轼。面对如此坎坷的仕途,苏轼又是如何做到平衡他的得失之心呢?在王娟的《探析苏轼的自省与自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中,苏轼在坎坷的曲折经历中通过自省与自嘲超越自我,走向旷达。其表现为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他将人生的悲凉与不幸看做生命中珍贵的财富,扬弃个人的悲哀与绝望,执着于充满希望的人生,那精神安然自在的人生态度,展现出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提出问题 在高中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 二、课题研究目的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

知识,课堂的笔记,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2、生平事略 ?1057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 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9年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 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

古代文论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论文选题 一、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二、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浅谈尚意书风其实质与成因

浅谈尚意书风其实质与成因 论文提要: 唐、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年代,诗词、散文、绘画、哲学、书法群峰并峙,各领千秋。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又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而宋代一改唐代以严格的法度作为书法评价标准的风尚,将尚意抒情作为时代书法的主流。这一时期,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创造了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倘若要追溯书法中尚意书风的渊源,那肯定就会找到汉代杨雄“书为心画”的论述。在那个朝代,标举出书法的根源是心灵的抒情与写意,其意义可谓大矣。汉代的蔡和明代项穆都有同出一辙的论述,都认为书法是散怀后任情恣情的产物。王僧虔则说:“书法妙道,神彩为上……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再到孙过庭,更是强调了主体的作用:“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到了宋代,以意为主导的书风占了主流,书家、画家、禅家交往甚密,相互切磋,促成了一个为尚意为主,弘扬个性,主张创新的时代潮流。 唐太宗倡导书法,为整个唐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这种基调既为颜真卿的变法提供了基础,也为从虞世南一直到杜牧对传统之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书法进入宋代,宋初的宋太宗也雅好翰墨,对书画非常感兴趣。宋太宗也像唐太宗那样,一旦坐稳江山,马上就下诏各地,收寻前贤遗墨,也做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唐太宗时期是把搜集来的前贤作品如二王的遗迹,摹搨下来。宋初的时候则是命令侍书学士王著主持刻了《淳化阁帖》。《淳化阁帖》之中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是由王著或者由王著组织挑选的,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帖学(刻帖)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史实。《淳化阁帖》前也有过刻帖。南唐的时候,李煜就刻过《升元帖》,而在南唐以前恐怕还有。研究刻帖史的专家认为,甚至还可上溯到初唐褚遂良,说他也有过刻帖。倘若这是事实,那么《淳化阁帖》的出现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前举这些刻帖,或只局限于宫廷内的少数人赏玩,或者只是一二个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社会的反响。而《淳化阁帖》编成刊后,宋太宗看了非常高兴,下旨把《淳化阁帖》拓出,每个朝中大臣都御赐一部。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文武大臣们拿着钦赐的阁帖,都得供奉起来,以示圣主隆恩。说每一个大臣都爱好书法未免言过其实,但正因为书法使每一个大臣毕恭毕敬,这种气氛就十分特殊了。皇帝如此看重书法,大臣们面对赐下的阁帖可能会认真看一看,看完以后可能就会产生兴趣,有兴趣可能就会讨论书法,学习书法,

与苏轼有关的阅读理解

与苏轼有关的阅读理解 《宋史·苏轼传》阅读附答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