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寓惠研究综述

苏轼寓惠研究综述
苏轼寓惠研究综述

苏轼寓惠研究综述

◎王启鹏

对于苏轼寓惠研究的一些论域,一直是有争议的。早在1984年苏轼研究学会全国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就有过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说苏轼晚年是儒家思想为主,有的说是以佛道思想为主;有的说苏轼贬寓惠州是积极乐观的,有的说是消极低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苏轼晚年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确实有点“杂”。况且,苏轼是个全才,诗赋词文医食皆精,曾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可又三次遭受贬谪,受到的打击也是人间少有的。他是在59岁高龄被贬到惠州来的。在惠州,他既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可佛道思想又十分浓烈;他既写出了谴责封建统治者的《荔支叹》,可其他作品的格调又非常低沉。所以,林语堂称之为“谜”一样的人物。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对苏轼贬寓惠州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读者了解苏东坡寓惠的研究情况,现将当代的一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苏轼寓惠生活研究

惠州有美丽的西湖,有岭南佳果荔枝,苏东坡又有绝代佳人王朝云相伴,那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是否十分美好?

曹思彬在《苏轼在海南岛时期的思想和创作》一文中写道:“诗人初到广东(笔者注:海南省在1988年前是属于广东省的。),思想和心情当有点波动。然而,当他看到岭南四季如春,风土人情都很好;那引人入胜的荔枝佳果,更打动诗人的心,忍不住写下了著名诗句:‘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也有西湖,风景幽美,诗人住下去就没有什么意见了,

同时决心把家庭在惠州安置妥善。”[1]这显然是认为苏轼在惠州生活得比较舒心的。

但是,吴仕端认为不是这样:“东坡在惠州的谪居生活,可以说是在兴谗贾谤的宵小们监视和逼迫下度过三年的。他居住是绝对没有自由的、受支配的;行止范围是极狭窄的,可能行动时间也受严格限制;而物质生活,也是颇为困顿的。苏诗的论客们,每每摭拾诸如‘报道先生春睡美’或‘日啖荔枝三百颗’之类的一时遣兴之句,便误以为他所过的谪居生活很舒服、很惬意,这见解无疑是十分皮相的。”(《东坡在惠州谪居生活探》)[2]238王启鹏认为:苏东坡在惠州这两年多的生活是极其困顿的。具体表现在:一、年老体弱,加上痔疾的折磨,探求养生之道日精;二、物质生活处于极端困顿之状,不时要他人救济;三、精神上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提防政敌,在与亲友来往的书信中累告“勿示以人”;四、行动受限制,活动范围甚窄,甚少离开惠州城区;五、幸得与表兄程正辅释怨,在生活上得到他的照拂,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六、由于苏东坡人品高尚,诗名鼎鼎,故吏民敬爱之,使他能与惠州人民和睦相处。(《苏东坡寓惠生活论》)[3]99-111值得注意的是,杨子怡对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曾称苏轼的居惠生活为“仙居”生活作了新的解释,他在《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论苏轼贬惠期间的“仙居”生活》中说:所谓“仙居”自然是忘怀世外,与世无争,过着潇洒恬静的生活。具体表现在:一、天遣怜楚囚:仙居合江楼与白鹤峰。即居住的环境十分美丽;二、恰似通德伴伶玄,仙居温柔之乡。朝云在居惠期间,给了苏轼温馨和快意,尽管她的仙去给苏轼留下了孤独和痛苦,但她与苏轼的风流缠缱的爱情生活,疗救了他受伤的心,使他度过了一段潇散的时光,使苏轼的贬居成为仙居;三、穷途不择友:仙居友谊之林。具体来说,就是与官宦交往,与本土或邻近州郡的高士交往;

四、幽寻本无事:读书题品、种药寻幽的赋闲生活。[4]10-17

二、苏轼贬寓惠州时的思想状态及其精神境界研究

苏轼晚年是儒家思想为主,还是以佛道思想为主?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出世”?

余荣盛在《论苏轼寓惠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特色》中说:苏轼的思想概括来有下列三个方面。第一,苏轼对效忠朝廷、效忠皇帝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变化。能突破儒家忠君思想的藩篱,区分君王和社稷两个不同的概念,把国家利益放在皇帝个人利益之上。这些思想认识的深刻变化,正是反映了苏轼晚年思想倾向的新突破。第二,苏轼对政治生涯开始产生了厌倦情绪。第三,苏轼对佛法禅理并不盲目崇奉,并没有真正产生皈依佛陀的出世之念。不庸讳言,苏轼宣扬过佛理,流露过“出世”、“入世”的思想苦闷。但是,苏轼寓惠期间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借佛禅以遣兴排忧而已。[2]153-160王启鹏认为,苏东坡在寓惠期间的思想是极为复杂的,具体表现为:渴望“北归”,归之不得,反作旷达,幻想超脱现实的佛道思想有所发展。但,“奋厉有当世志”的儒家“入世”思想未衰。还说: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苏轼一生的主导思想也是苏轼寓惠的主导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苏轼能灵活圆通地吸收和运用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善于从儒道佛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3]39-49在《苏东坡寓惠思想的三个飞跃》一文中又指出:“公允地说,苏东坡在贬寓惠州期间,已在思想上完成了三个飞跃,对人生世事看得更加清楚,行为更为旷达、超脱。”具体表现为:一、一改封建官吏的愚忠思想,对忠君与忠于社稷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生价值亦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二、圆通佛道,嘲解人生,在逆境中顽强地生活下去;

三、缘事而发,利用“和陶诗”等形式来抒写胸怀,表示对贬谪的不满,斗争艺术更为高超。(《试论苏东坡的寓惠思想》)[3]53-64

王启鹏与陈思君合作的《对士大夫传统人格的超越——论苏轼寓惠思想》一文着重论述了苏轼对历代士大夫传统人格的超越问题,他们说:“‘兼

济’也好,‘独善’也罢,都是以社会最高思想道德作为前提的。而这种前提无疑压抑着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因此,历代士大夫在处理‘兼济’与‘独善’的关系时,就会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而苏轼走出了传统的误区,他并不希求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从自身个性出发,提升自己。因此,他才会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其实苏轼洞彻世事,亦晓‘少加附会,进用必可’。但,他决不违心循人。因此,其人格才超越了历代士大夫,走向了独立而完整。”[5]190也就是说,不管苏轼是处在“穷”还是“达”都好,都能够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统一起来,这种品格显然是对我国历代士大夫传统人格的超越。

朱靖华则认为,苏轼贬寓惠州后他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天地精神”。他在《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海时期的人生反思》中说:苏轼到达岭南后,“从此埋葬了过去的旧我,永忘身世的垢污,在清净的‘浩然天地间’,树立起了他的以天地精神自由衡量人生价值和处事态度的准绳。”[6]506“由于东坡建立起了不求形骸的长存、转而追求精神永恒的人生准则,他便完全摆脱了外在功利的追求,整个灵魂都沉浸在对人生的感受和生命的领悟之中,所以他在岭海诗文的审美追求上就超越了悦耳悦目的浮面层次,而达到了悦神悦志的深层境地。”[6]515

冷成金提出了“审美人格”说,他在《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中说:“在儒、道、佛三家思想中,均找不到重视感性生命、只对生活作情感体验的理论依据。苏轼融汇三家,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他吸收了儒家的执著现实的一面,扬弃了其追求功利的一面;吸收了道家的通脱旷达、追求心灵自由的一面,扬弃了懒散无为的一面;吸收了佛教的感悟人生、追求心灵超脱的一面,扬弃了否定人生的一面。从而,苏轼做到了对儒家的现实功利、道家的化人自然、佛教的彼岸解脱均无所待,否弃了生活的终极目的,使生活中的事件不是有序的排列和积累,而是直指心理本体的现象。这样,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生的过程。”[7]354还说“北归时期的苏轼对外在

的功业已无所挂心,而是注重内在的功业,即把心灵感受和精神自由当作衡量人生价值的准绳。”[7]340

王洪(木斋)又提出了“审美人生”说,他在《论苏轼的审美人生态度》中说:“苏轼的人生,像芸芸众生一样,有着‘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也有‘穷研物理’的学术境界和‘返本归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但我认为苏轼更为本质的,是典型的艺术境界,可以用审美人生来概括之。”[8]123并且说:“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的朝霞夕日……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8]140

张惠民、张进研究了苏轼的“贬逐心态”,他们在《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一书中说:贬逐投荒中的苏轼,“处忧患之中,既不免幽独劳落,而又能坦然超旷,立足于自救自立自遣自乐,保持兀傲倔强之志节与独立人格,且孤忠不减忧君忧民,将独善与兼济并存,是东坡贬逐心态之主要特征。”[9]179“东坡之贬逐心态,以儒家之孔颜曾点境界为其主要精神支柱,通过庄子之相对主义对悲凉的化解和佛家随缘自适的解脱而达于儒家生命自由的主动性追求,又以宋人高扬志节气概为激励,故出入穷通生死之途而裕如自得,以一种兀傲雄强而又平和静定的健康心态而处忧患困厄,显示出了卓然超拔的人格风范,创造了极为辉煌的贬逐文学,为他那个时代及后世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9]196

三、苏轼寓惠时的佛道思想研究

唐宋时期是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时期,苏轼是个大家,认为儒道释三

家思想是相通的,可以互为利用。况且他一生又累遭贬谪,晚年的确有浓厚的佛道思想。但,佛道思想对于苏轼来说,是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那就要作具体的分析了。

陈师旅认为:贬寓在惠州的苏轼,“由于苏轼杂采了佛老思想,他才能齐生死,同苦乐,一贫富,才能对频频迁居不以为苦,经济拮据捐腰犀不以为贫,处逆为顺,安以自适,这就是苏轼寓居惠州时的主导思想。”“从苏轼众多的诗文中,可以这样说,有佛老的言论,也有辟佛老的言论。这就是‘杂’。‘杂’者,不纯也。但,苏轼那些写了辟佛老言论的诗文,多是早年之作。随着诗人苏轼眼界的扩大、阅历的加深,和个人对宦海浮沉、世态冷暖的体察,思想就日益驳杂起来,到了年上花甲谪贬到惠州时,佛老思想在他头脑中已占了主导地位。”(《漫议苏轼寓惠时的佛老思想》)[10]52、53陈先生的这些论述,显然是只看到表象,没有作深入的分析,没有说清楚儒道释三家思想在他晚年所起的作用。

王启鹏在《苏东坡在惠州的三重突围》中认为,贬寓在惠州的苏东坡被困在生活上的贫穷与疾病的困扰,失去亲人(王朝云)在情感上的孤独,要提防政敌攻击而在精神上保持高度戒备的三重重压之下,善于熔铸儒道释三家思想,是苏东坡在惠州战胜三重困难的锐利思想武器。在突围的具体方法上,他运用道家学说,研究养生方法,使自己能够在惠州这块“瘴疠之地”活下去。在举目无亲的个人情感方面,他首先吸取了庄子的‘忘世’思想,把自己的一切痛苦都忘掉。然后用佛家的“以慈善为怀”和“普度众生”思想在为惠州百姓做好事的过程中,广交朋友,忘掉一己的痛苦。[5]42

饶淑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具体分析了苏轼在惠州时减轻思想压力的做法,她在《苏东坡寓惠心境和压弹机制探微》中认为:儒、道、佛三家思想融通合一,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是苏东坡压弹的思想基础;乐观、旷达、随缘的人格品质是苏东坡压弹的前提条件;社会支持是苏东坡压弹的重要

因素;高超的心理调控能力是苏东坡压弹的决定因素,并认为其调控方法有:愉悦术,倾诉术,助人术,转移术和放松术,等。[11]48

王启鹏还认为,苏东坡晚年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中佛家思想就使苏东坡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他说:“高明的苏东坡对待佛教的态度是:剔除了佛教的宗教成分,只是学习佛教的哲学思想,吸收佛理的合理成分,并把它与儒家、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最终成为自己的思想,用于克服自己在仕途上所遇到的困难。他的晚年虽然基本上是在贬谪中度过,过着流放的生活。但,他始终都能够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所以后人都把他看成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开发岭南的有功之臣。而对于苏东坡本人来说,佛家思想使苏东坡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使他达到了‘自觉自度’和‘觉他度人’的境界。”(《佛家思想使苏东坡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12]4

黄夏年在《苏东坡·罗浮山·栖禅寺》中说:“惠州的佛教给苏东坡带来了安宁与慰藉,其中罗浮山和栖禅寺是他在惠州最值得纪念浴佛缘最深之处。罗浮的山水,让苏轼的“平生功业”起了新的变化,洗去了他的许多业障。栖禅寺则是他寄思爱情,怀念亲人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与佛教有着深深的因缘,又因苏东坡来到这里,留下了足迹与信物而变得更加有名,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其魅力依然不减,反而与日俱增。惠州的佛教因苏东坡的存在而大放光彩,苏东坡给惠州的佛教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和发展的动力。”(1984年苏轼研究学会全国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稿)

四、苏轼寓惠与惠州文化关系的研究

清代诗人江逢辰说:“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贬寓惠州后,给惠州文化带来什么影响呢?这类研究文章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还是比较少见的。

1996年,王启鹏在《惠州大学学报》第2期《苏东坡:惠州文化的特殊现象》一文中提出了“东坡文化”与“惠州文化”的概念,说:“如果我们是站在惠州文化史的长河中来考察,就不能不研究苏东坡;找寻惠州文化的源头,也不能不找到苏东坡。”并提出如下观点:苏东坡是使世人认识惠州的第一人;苏东坡是较为系统地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惠州的第一人;苏东坡在惠州产生了奇特的东坡文化效应。还指出,苏迹是惠州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级阶梯。[3]29-37

林振武、张艺馨在《苏轼与东江文化的形成及北传》中提出了“苏轼是东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代表人物”的观点,他们指出苏轼对东江文化形成的主要贡献是:“一是建设和歌颂西湖,使西湖成为东江文化的物质载体;二是对道教进行宣传并身体力行,使道教在东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和思想形成东坡文化,成为东江文化的特征之一。”[11]32

既然大家都承认东坡文化了,哪它与惠州文化有什么关系呢?王启鹏《论东坡精神和惠州精神》一文中认为,苏东坡一生胸怀坦荡,是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在他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但,他又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只要它认准了的道理,就绝不会改变。所以,东坡精神可以概括为:“超然处世,仁厚待人,刚毅从政”。而惠州地处粤东中部,是广东的交通要冲,千百年来,惠州人民都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来自各方的朋友,故相容性非常好。而惠州人又有一股创造精神和敢于冒尖精神。在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廖仲恺、叶挺、邓演达等一批革命家。因此,惠州精神则可以概括为:“和衷共济,敢为人先”。这两者的关系是:“和衷共济”的内涵和“超然处世,仁厚待人”的内涵是一致的,要做到“和衷共济”,就必须做到“超然处世,仁厚待人”。惠州人的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深得苏东坡当年贬寓惠州的处世思想,是东坡精神发展的结果。而惠州的“敢为人先”精神,亦是东坡精神发展的结果。[5]236

既然惠州精神体现着东坡精神,哪怎样通过弘扬东坡精神来提高惠州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呢?汤岳辉在《东坡惠州两相成——东坡寓惠文化及其现代利用》一文中,提出了3项措施:首先,要把开发和利用东坡寓惠文化作为发展惠州文化产业的首选;其次,要把东坡寓惠文化的现代利用与惠州现代化建设融合起来,体现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与精神;最后,要把弘扬东坡寓惠文化作为内聚合力,外树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13]55王启鹏在《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之研究》中还提出,惠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要提高城市品位,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文化之研究很有必要。苏东坡的饮食养生大致包含:日常饮食方面有:谷董羹、玉糁羹、煨土芋、东坡肉等;酿酒方面有:桂酒、真一酒、罗浮春等;药膳有:地黄汤、枸杞汤、薏苡粥等。这样,就要求有关单位统筹安排,建立东坡饮食养生餐馆,把苏东坡饮食养生活动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一个环节来抓。[14]202-209

五、王朝云崇拜现象研究

王朝云是苏东坡的侍妾,年纪轻轻就病逝在惠州。此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每年端午(王朝云在是日出生的)都有不少人到六如亭去拜祭她,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人说,这是对苏东坡崇拜带来的结果。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宣扬“二奶”文化。该如何理解?

杨子怡对这个问题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朝云崇拜现象,不但承载着景苏文化,是苏轼寓惠文化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昭示出一个事实:苏轼影响与韩愈不同,主要在士林中,在文人中。与韩愈以道德清声载誉青史不同,苏轼更以一个风流才子的形象影响后人。如果说,潮州民间趋向一种建功立业的功利的世俗心态的话,那么,惠州士人却表现出更爱慕才子佳人风情的超旷心态,朝云崇拜也清楚地昭示出这一点。”[15]468

在《“嫁得文人胜帝王”——惠州历代文人笔下的朝云崇拜现象》中又说:文人们的咏叹唱和,形成洋洋大观,推波助澜,把朝云崇拜推向高峰。其实这些诗文都是赞美朝云从主于患难的品质;赞美朝云与苏轼的真挚爱情;对朝云抛骨他乡、芳年早逝的同情;赞美朝云参禅悟道、淡泊空寂的生活情调;借咏朝云而写人间意态。[16]401-418

杨子怡也认为,“对朝云崇拜现象的理解似乎还不应止于此,如果我们把朝云崇拜现象置于岭南妻妾文化甚或整个中国妻妾文化的大视野中去考察,也许能有另类解读。”他认为,朝云崇拜与岭南蓄妾文化有密切关系,“其深层的原因是:蓄妾之风俗所滋生出的文人士大夫的特殊的带有畸形的节操观念和心理,成为朝云崇拜民俗现象出现的催化剂。”“所以在惠州历代咏叹朝云的诗文中,赞美其忠贞品节内容的最多。”(《朝云崇拜现象与岭南蓄妾之风》)[11]167-176

六、苏轼在惠州的文学创作研究

有人说,苏轼晚年的作品平淡得很,除了一首《荔支叹》外,再也找不出什么名篇了,是否这样?

关于这个问题,在1984年的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第三次全国讨论会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苏寰中就明确地说:“对于苏轼的岭南诗,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它是丰富多彩的,在思想艺术上都有所创新,是苏轼诗发展的又一高峰;一种认为苏轼从贬谪黄州以后,诗歌创作已经走下坡,虽然不能说江郎才尽,但也‘诗才明显地开始衰退’,而贬谪岭南以后,这情况更严重。我比较同意第一种看法。”[2]93刘乃昌先生更直截了当地说,岭海诗是东坡一生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2]80

余荣盛认为,苏轼是一个正视现实的作家,他在寓惠期间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大胆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苏轼谪惠第

二年写的《荔支叹》,简直就是一篇揭露封建黑暗的战斗檄文。2、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同情人民群众的疾苦。3、忠诚于自己的个性,真实地再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典型性格。(《论苏轼寓惠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特色》)[2]160-165

王士博认为,苏轼的寓惠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特色。他说,在苏轼的许多诗作中,别开胜境,另有天地,或奇矫恣纵,壮伟瑰丽,或杳冥诡异,缥缈幽邃,或超远清旷,如天马行空,飞仙游戏,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说,在苏轼的诗作中,有追求超尘出世的虚幻境界,如《碧落洞》和《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有瑰丽的想象,如《寓居合江楼》、《游博罗香积寺》等;有真幻结合,物我交融的,如《白水山佛迹岩》等。[2]143-152更富有创意的是,朱靖华提出了苏轼晚年诗词中的“野性”论题。他说,苏轼的“野性”,“实是他豪纵放逸、浑朴天真、雍容旷达与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情怀的体现;也是他反污浊尘世束缚、反黑暗现实迫害的精神的表现。所谓‘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确实可以概括出苏轼‘野性’的实质。”[2]43他还说,苏轼野性思想的发展,与他艺术上追求平淡自然的努力是相辅相成的。内容决定形式,田园野性生活最适宜于用平淡自然的笔法去描绘。更何况,苏轼晚年追求这种艺术风貌,倾心于陶渊明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诗风,还出自他另一种高超的艺术见解:“大凡为诗,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苏轼的趋向平淡,显然是被提高了的艺术,不是“平淡”,而是“绚烂之极也”。[2]53

苏东坡到惠州以后,曾多次说到要“焚砚弃笔”,“不作一字”,成为“暗默”人。可是,苏东坡在惠州短短的2年多时间,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启鹏认为,这是苏东坡创作的矛盾心态的表现,其创作动力是儒家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唯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故决意为之”。当然,也是他抒写胸中之激愤,“时以诗酒自娱”的方法。(《东坡

寓惠创作论》)[3]65-66

杨子怡在《论苏轼惠州诗文之变及其意义》一文中认为,苏轼寓惠时期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内心情感,还是审美人格都明显表现出与黄州特别黄州以前的不同:情感变化了,由逐客悲歌的凄婉到以谪为游的旷达;题材变化了,由书剑报国到模水范山、和陶抒志。他还说,苏轼惠州诗文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昭示出苏轼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丰富了他的艺术内涵;苏轼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心灵世界的书写,表明他在艺术上不自觉地回归主体性;苏轼诗歌题材的转变,昭示由他的审美趋向发生了嬗变,并且由艺术的审美进入到人生的审美。[15]734-750

苏东坡在惠州的文学创作中,有两个题材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和陶诗。苏轼为什么把他自己晚年的主要精力用来写作和陶诗呢?唐玲玲认为,苏轼政治上失意,“一生凡九迁”的生活遭遇,使他对陶诗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共鸣。[2]168王运生认为,苏轼在惠州所作的和陶诗,就其内容来说,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反映他对死生、穷达问题的看法,一类反映他对历史和人物的评论。[2]188王启鹏在《谈东坡的惠州和陶诗》中亦认为,苏东坡的和陶诗,是在他晚年创作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其内容有:反映他的寓惠生活和惠州的风貌;抒写自我的苦闷矛盾的个性形象;探讨人生价值,评价历史人物。其艺术特色则是:冲口出常言,平淡里面蕴藏着无比丰富和意味深长的情意;意随心出,毫不掩饰,于平淡中饱含着深刻的哲理;妙想出于真淳,于平淡的字句中充满着神奇的想象;于真淳的情感中和冲淡朴素的风格中见诗人的豪逸气质。[3]112-124

二是咏王朝云的诗词。王启鹏认为,抒写王朝云的诗词虽只占其作品中的少数,但苏东坡对王朝云是怀着挚爱而又深沉的感情来写作的。“在艺术手法上来说,这些诗词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地运用典故,深刻地表达了这三层意思:一是王朝云不仅外貌端庄美丽,更主要的是心灵美好;二是王朝云忠于苏东坡,了解苏东坡,是苏东坡贬寓惠州的患难之交;

三是苏东坡对王朝云生前非常敬重,死后非常怀念。”(《谈东坡咏王朝云的诗词》)[3]136

七、苏轼贬惠与韩愈贬潮、柳宗元贬永之比较研究

苏、韩、柳三人同是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得罪了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写下了著名的《鳄鱼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为邵州刺史,后加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苏轼因新党再次上台对元祐党人进行报复而贬英州,在赴英路上加贬惠州。苏轼在惠州写下了著名的《荔支叹》。他们同是遭受贬谪,且在贬谪之地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究竟他们的贬谪和在贬谪期间的文学创作有些什么不同?

杨子怡的《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比较研究》一书从文化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手段,运用比较的方法,将韩愈、苏东坡两人处穷心态、人格思想、文化精神、创作内容及风格、对地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的阐述。

在第六章中的《为民请命与惠民安民的民本意识》中,作者对两人的民本思想作了比较研究,杨子怡指出,“与韩愈相比,苏轼的民本理念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平等待民,不分等级,不分贤愚,不分地域,视民如己,爱民如子。”[15]242“无论韩愈还是苏轼,忠君爱民的思想深植于他们的骨髓之中,是积淀着儒家文化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是贯穿在他们一生中的行为模式,即人格意识。”[15]243

在第八章《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创作比较》中指出,韩愈刺潮诗文之变:由险趋易,愤而转哀。心态变了,潮州的诗文最哀深;风格变了,潮州的诗文不烦绳削而自合。而苏轼寓惠诗文之变则是:以谪为游,逍遥山

水。具体来说:诗文的情感变了,由逐客悲歌的凄婉到以谪为游的旷达;题材变了:由书剑报国到写山写水、和陶和友;人格变了:由感悟现实到任性逍遥再到无思无待。[15]322

杨子怡还认为,韩愈在潮州的影响大于苏轼在惠州的影响的原因主要是:一、韩愈占有道统的制高点是其影响大于苏轼的原因之一;二、名人文化效应是韩愈影响大于苏轼的又一原因;三、在官本位文化的氛围中韩愈影响大于苏轼的必然性和合逻辑性;四、与苏轼相比,韩愈兴学教化是他获得巨大影响的关键原因;五、韩愈与苏轼影响之不同也源于潮惠两地的文化生态有异。[15]382

王启鹏认为,苏轼贬寓惠州与韩愈贬寓潮州后,对后世的影响反差很大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因为从对待贬谪的心态来说,苏轼比韩愈要平静得多,人品要高得多;在对待遭贬的人格上来说,苏轼比韩愈要高尚得多;在人际关系上,苏轼广交朋友,而韩愈感到孤独,只能与大颠和尚往来;在为民做好事上,苏轼不遗余力,尽力而为,超过了韩愈。王启鹏分析了苏轼对后世影响不及韩愈的原因是:一、韩愈的影响大与苏轼这个中国一流名家的推崇有密切的关系;二、虽然同是遭贬,但韩愈是刺史,而苏轼则是个被流放、管制的罪臣;三、韩愈以正统的儒家思想自居,而苏轼则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不是正统的思想,故不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四、与后世历代官员对文物的保护和对外宣传有关。(《苏轼贬惠与韩愈贬潮影响比较谈》)[5]219-230

王启鹏还将苏轼与柳宗元在贬谪原因、贬谪后之思想、贬谪后的文学创作作了比较后,提出了“柳子精神与东坡精神”问题。所谓“柳子精神”,乃是一种人生奋斗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忠于社稷,忠于民众,一生都为民众的利益而呐喊的精神。而“东坡精神”,就是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穷”与“达”巧妙地结合起来,不管是处在“达”还是“穷”的境地,都能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很好地统一起来。最后得出结论:苏

轼与柳宗元最大的不同就是,柳宗元仅是从口头上、文字上为黎民百姓的利益呼喊,而没有具体的行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了,尚未付诸行动);而苏东坡一生大多在地方上为官,为民众办了不少实事。就是遭受贬谪到了惠州,手中无权,亦为惠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把“利安元元”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是柳宗元难以企及的。(《苏轼贬惠与柳宗元贬永之比较研究》)[5]96-110

八、苏轼诗词写作编年考证问题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诗文,大多数都没有标明写作时间,后人只能根据诗文的内容来确定,所以各种不同版本的诗文集在编年上就不一定正确了,有些作品确实有研究的必要。

苏东坡在惠州究竟写了多少首词?这是历代都有争议的。张志烈认为,东坡在惠州写的词至少有7首。其中有3首(《浣溪沙》《临江仙》《减字木兰花》)都是记与当地官员游宴的,而另外4首则全部是写朝云的。[2]18806写王朝云的,就是《殢人娇》、《浣溪沙》、《三部乐》和《西江月》。[2]309至于苏轼诗的编年,有些也存在着争议的。如《汲江煎茶》,在当代各家选注中,几乎一律注明“元符三年作于儋州”。吴定球认为是错误的。吴从苏诗中提到的“钓石”入手,具体考证了钓石的地理位置和苏东坡当时的生活习惯,指出:“总之,拿苏东坡寓惠诗文和生活实况来对照《汲江煎茶》,真可谓处处落实,字字有解。它作于惠州,应无疑义。”(《苏轼〈汲江煎茶〉诗应作于惠州》)[17]48在《苏轼〈和陶游斜川〉诗系年考辨》中,他又针对历代文人对苏轼《和陶游斜川》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的不同看法,从诗作所涉及的内容出发,以确凿的事实,提出了此诗写于惠州的观点,认为宋人施宿《东坡先生年谱》把它编于绍圣三年正月五日,是完全正确的。[8]91

参考文献:

[1] 曹思彬.苏轼在海南岛时期的思想和创作[N].光明日报,1965-02-04(3).

[2] 苏轼研究学会编.论苏轼岭南诗及其他[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 王启鹏.苏东坡寓惠探幽[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4] 杨子怡.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论苏轼贬惠期间的“仙居”生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

[5] 王启鹏.苏轼思想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6] 朱靖华.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7] 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8]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9] 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0] 陈师旅.漫议苏轼寓惠时的佛老思想[J].惠阳师专学报,1983(1).

[11] 成晓军主编.东江文化纵横谈[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2] 王启鹏.佛家思想使苏东坡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9).

[13] 汤岳辉.东坡惠州两相成——东坡寓惠文化及其现代利用[J].惠州学院学报,2004(4).

[14] 惠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惠州地情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5] 杨子怡.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8.

[16] 惠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惠城文史(23辑)[C].内部资料,2010.

[17] 吴定球.苏轼《汲江煎茶》诗应作于惠州[J].惠州大学学报,1999(3).

[18] 吴定球.苏轼《和陶游斜川》诗系年考辨[J].惠州大学学报,2000(3).

作者简介

王启鹏,男,广东博罗人,1947年9月出生,大学文化,原惠州学院教授、惠州学院学报主编。

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 一、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 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当然,苏轼在认识到自己开创了“自是一家”的词作新阶段之后,仍然有婉约之作出现。它说明:有些场合、情景、题材只适合以婉约的风格来表现;有些场景,只有以婉约的手法来表现,才会使听者爱听,读者爱看。婉约词风作为词史上一种成功的形式,已成为了难以取代的存在。 因此,我们解读苏词的风格,不能单纯的把之归结为“豪放”或“婉约”。苏轼的词风,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挽雕弓射天狼”的雄劲;又有“记得画屏初会遇”的委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花退残红青杏小”的清新。不论婉约与豪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本文主要从题材的突破上说说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一)豪放词题材的突破 明人张南湖在《古今词话》中对“豪放”的解释为“气象恢宏”,并首推苏轼为豪放词代表。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冲破了“以词为艳科”的藩篱,而“以诗

读书报告——苏轼

读书报告 以前高三写议论文时,苏轼就一直是一个万能的作文素材,用在哪一个论点上似乎都说得通。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实在是不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最近有幸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轼这位文人志士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我眼中的苏东坡。 清欢中的超然。当身边的人都醉心于功名利禄的时候,唯独他,呷一口香茗,嚼一口菜根,于斜风细雨中畅游天地。在他眼里,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破烂的布衣好过一品官服,只有在这秀美壮丽的大好河山中,他才能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林清玄说过:“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的确,现代生活难以寻觅清欢的踪影,也正是如此,他的清欢才难能可贵。 狩猎中的豪迈。生是北宋人,死是北宋鬼。无论这官场如何黑暗,如何令人厌倦,他心底终究是爱着他的民族,爱着他的国家。“鬓微霜”的他,仍不灭豪情壮志,“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个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大敌当前,他高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会以博大的胸怀向后人展示自己的拳拳赤子心,铮铮爱国情。 幽梦中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仍忘不了那曾经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亡妻。再铁血铮铮的汉子,对待自己爱的人,也会变得柔情似水。她曾是他的贤内助,也曾是他的红颜知己,而如今他“尘满面,鬓如霜”,只怕“相逢应不识”了吧。非也非也。于梦中,她仅凭一个眼神,便认出了他。十年后相见,要说些什么呢?“惟有泪千行。” 这便是我眼中的苏东坡。 另外,从他坎坷的仕途和精彩的诗作当中,我发现了其间的一丝关联。那些精妙绝伦的传世之作,几乎都是诞生于他被贬官流放的途中。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贬官文化”。简单点说,就是古代的文人仕途坎坷,被官场放逐,满腹经纶从此无处施展,于是便寄情山水,乐游自然。他们酒后颓然写下的愤懑之作,经过岁月的积淀,一不留神成了流传千古的华美章篇。 阅历尚浅的我,似乎无法考证的其中的历史背景,更没有资格对一个泱泱大国的政治制度评头论足。于是,我看到的更多是那些文人身上所散发出出来的耀眼光芒。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的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后万人羡慕的仕途人生。但命运总爱就开玩笑,保不准哪天皇帝心情不好,一个手指随便往地图上一指,你就从巅峰跌至谷底。你又能说什么呢?但文人毕竟是文人,骨子里依然透着那股不羁的傲气。 泛舟赤壁的苏轼啊,你的大半辈子都耗费在流放的路上,但你仍然豁达豪迈地吟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远观巴陵的仲淹啊,你的豪情壮志屡遭打击,但你仍然中气十足的高喊“先天下之忧而忧”;身处陋室的禹锡啊,你的身边充斥着达官显贵的冷嘲热讽,但你仍然积极乐观地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山是你们的化身,水是你们的知己,你们挥舞着手中的狼毫,绘出这壮美山河,也发出那不屈的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闭上双眼,我似乎能看到他们伫立在高山之巅,江河之边那个高大而孤独的背影。长发在风中凌乱,脸庞被雨水打湿,唯一坚定的是他们那深邃的眼神和炽热的心。他们用嚼遍菜根的嘴向后人发出警醒:朋友们啊,何苦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要知道,低谷中也能恣意翱翔,淤泥中也能开出最艳丽的花!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 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诗歌艺术研究 (一)艺术特色研究。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

苏轼 《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 《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 《惠州一绝》 原诗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 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 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 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 所有, 卢橘杨梅尚带酸。 ’张嘉甫曰: ‘卢橘何种果类? ’答曰: ‘枇杷是也。 ’” [3]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 个版本。 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全集》 : “不妨长作岭南人。 ”、 《锦绣中华历代诗词 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 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翻译 :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 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 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 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 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 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 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 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 “不得签 书公事”。 于是, 东坡先生流连风景, 体察风物, 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 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

苏轼课题研究(DOC)

课题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吉林一中 10级27班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次课题,我们将以苏轼为出发点,多方面的研究其生平事迹。主要包括对苏轼生平事迹的概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由“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转变等。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大量查找资料,利用现有资源,所查资料翔实丰富,事实论据充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上网查资料法 研究成果: 1.组内成员对苏轼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通过品味名家风尚,提升人文素养 3.感悟苏轼的性格及精神,以此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苏轼有了很大的兴趣。为了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于是,便提出了此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究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其诗文豪放又不失精妙的缘由,通过分析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来探究其深邃的思想和性格。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我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来提高我们对苏轼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本次对苏轼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得到了如下观点:苏轼是一位才思敏捷、心胸豁达、有情有义、坚韧博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在遭遇痛苦与磨难时,拥有的是坚韧博大、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精神。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他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

谈苏轼词的豪放性

谈苏词的豪放性 摘要:本文从美学,文学史,性格,仕途与情感,与辛词对比等角度来探讨苏词的豪放性。 前言 在词风风格上,苏轼前期的作品笔力纵横,磅礴大气,大有长江决堤之势。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跟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这类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要成果。 文学史的角度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其“自是一家”的风格;一扫“诗庄词媚”的遗风,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宋后历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 ;若提苏词,亦必提其“豪放”之风。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了。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一系列豪放词是北宋豪放词派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刘辰翁就曾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美学的角度 “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它积淀着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思考与评价,自然也体现出作者的美学追求,是作者高尚人格、恢宏气度与复杂个性的艺术再现。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豪放美豪放是指豪迈纵放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宽阔雄大的诗风,具阳刚之美,注重感情的奔放和想像力的驰骋,重在气魄。司空图在《诗品》中用“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来形容豪放诗风气魄的宏大、感情的热烈和想象力的丰富。 性格的角度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首倡“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好的文学作品首先应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清代袁枚也说到,“诗人者不失其稚子之心也”。可以说,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作家,不管文章写的如何磅礴大气、气象万千,观其细微处、感情落脚点,总有一种真情在流动。苏词的豪放性不如说是苏轼的豪放性,词为心声,说到底,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是词人内心情感、理想抱负融入一炉后诞生的产物,是他内心豪放恣意最好的佐证。 与辛词对比 从艺术风格上看, 词史上以苏、辛并称, 都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但苏轼所生活的时代与辛弃疾不同, 因此, 苏、辛两家词自有其不同的风貌。苏词自然雄放、清旷超逸, 辛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苏词似万斛泉源, 不择地而出, 似长江大河, 一泻千里;辛词则如飞瀑入涧, 千回百折。苏词中“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于雄放处更见超旷之风。辛词则借古今, 虽理想难酬, 却坚持执着, 孜孜以求, 所以词风豪而不放, 词情显得热烈而凝重,激切而深沉。 仕途与情感的角度 他在仕途上沉浮四十余年,曾先后27次在16个州府之间辗转流徙,就是在这样的坎坷人生经历和为官生涯中,他仍致力作词,为后人留下了三百余首词作。苏轼词由“纯粹的豪放”到“豪中见悲”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词中“悲”的成分明显加深有两个较为显著的标志。一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班级:姓名: 关键词:苏轼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苏轼的生平事迹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 三.研究的目的: 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通过这

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过程: 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第六步.最后对这次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选出对苏轼生平事迹兴趣浓厚的同学进行研究 第二步:针对一部分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对苏轼了解程度 第三步:让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并记下结论 第四步:写下收获的知识和参加活动后的感想以及学到的精神 第五步:将学到的知识以及精神进行交流传播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问题一:苏轼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教科书上? 回答:因为苏轼的非凡的文采和思想及其人格魅力所至。 问题二: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后有什么收获? 回答:1、使我们对苏轼又更深层次的了解。 2、使我们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让我们在写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4、团队精神得以表现。 七.成果概括(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等):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收集资料和别人的评析,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参加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浅论苏东坡宦海沉浮

浅论苏轼宦海沉浮对其性格的影响 冷加利 摘要:“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创立了超然旷达的“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能随物赋形,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创新精神,还有他的诗词文,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苏轼;天才;思想性格;积极乐观 一、青年得志——积极入世 (一)童年率真、远大抱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八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嘉佑(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万言书立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即——“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宦海沉浮,仕途之路坎坎坷坷,后又被贬至惠州,儋州,卒谥文忠公。苏轼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纵横恣肆,婉转有致,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造诣极高。为官期间勤政惠民,深得百姓喜爱和后人景仰。 苏轼在童年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天资的聪颖和率真的性格,并且有着远大的抱负。这是和童年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父亲苏洵本来就学识渊博,精神愤发向上,一心求取功名,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的母亲也是知书达理,通晓文墨。 苏轼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在此期间,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有一天,母亲正在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的是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的书生儒士们极力地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当时朝政混乱,民不聊生。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闹得沸沸扬扬,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当时的学生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有的遭受皮肉之苦,有的遭迫害折磨,甚至遭谋杀丧命。

论文选题题目

中文系2009级语文教育专业 毕业论文备选题目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 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 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 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 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 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 6.《国语》成书探源 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 8.楚辞与屈原研究 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 10.孔子作《春秋》考论 11.《孟子》探微 12.庄、老比较研究 13.《庄子》新探 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 15.《史》《汉》比较论 16.《汉乐府》新探 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 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 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 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 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衬托手法 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文学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 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 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28. 蒲松龄的鬼怪情结 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妓女形象 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 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 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 34.《水浒传》传奇性之我见 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 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 37.《桃花扇》人物论 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 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 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苏轼

篇一:王亚琼开题报告(二稿)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晏几道与苏轼的“梦”词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中文教育)班级: 103班姓名:王亚琼指导教师:侴佳琪申报日期:2013年11月30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篇二: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宋词,选取了四位作家柳永、苏轼、 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共八篇宋词佳作,包括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的词作。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虽然在之前对宋词已有接触学习,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宋词学习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要时段,学生对宋词的了解也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之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研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词意蕴的伟大,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也使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可能,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所发展。三.、课题的实践意义 词盛于宋,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对这两大流派的评价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正确地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问题,而且也有关词的发展的艺术规律性问题。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北宋婉约词家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精妙,各具风韵,自成一家。其词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豪放派是宋词的另一派别,其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将二者一进行比较,就知其风格各异,对于第二单元的宋词教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两流派的特点,从而掌握词的风格,体会其意境,分析不同风格词人的思想特点。探究宋词豪放与婉约派的词风,可辅助教学,且加深了对词的了解,学习不在停留于表面感性的认识,从理性的方面去关照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而且让他们走进一个时代,了解一代文人的不同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这将有利于今后教学中学生碰到类似问题不在怯怕,勇于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篇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擅长书法、绘画,可谓之文学全才。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政治上却遭遇不少坎坷。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苏轼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热门研究对象,各种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大杂志报刊。本文试就2007-2012年的苏轼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因此,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一直是苏轼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一文中写道:“‘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认为“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靖飞的《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调的特点》(《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4期)则从时代背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宋朝历史上,北宋文学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而苏轼在这场文学变革中“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归纳:“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人们关注视野的变化及生活情趣的转变,特别是转变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金燕《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05期)则把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放在了苏轼的黄州时期,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最终得出结论:“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赵彩芬的《论庄子对苏轼谪居诗主题风格的促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对黄州时期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描述得更加具体,文章认为,“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 此外,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6期)、徐洁《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09期)、高健龙《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08期)等众多论文也从不同方面对苏轼艺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关于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的分析

苏轼和陶渊明跨越千年的基情苏轼和陶诗创作考

苏轼和陶渊明:跨越千年的基情——苏轼和陶诗创作考 摘要:苏轼是宋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其晚年在扬州、惠州、儋州创作了“和陶诗”,据清代王文诰统计为124首,另有11首和陶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大规模次韵前代诗人之诗,似乎是苏轼首创,实属罕见。自他而后,和陶诗的创作历代不乏其人,影响甚至远及国外。历代评论家对此也有褒有贬,争论不休。然而苏轼为什么会创作和陶诗,而且是在晚年,并用次韵的手法进行创作。本文就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探讨苏轼以前的陶渊明接受史,苏轼本人接受陶渊明的思想历程,次韵手法到宋代的发展历程和苏轼本人对次韵手法的运用,以考察苏轼和陶诗创作的动机以及来龙去脉。 绪论 “堂堂复堂堂,子瞻出峨眉。早读范滂传,晚和渊明诗”,这首小诗是清初诗人杜濬的《咏苏东坡》。龚鼎孳以为“二十字说尽东坡一生,真不可及”[1]。又黄庭坚五古《跋子瞻和陶诗》云“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和陶诗”在文学史上早被人所注意,并且被当做苏轼晚年诗歌的一种代表而出现在人们眼前。 一、苏轼之前的陶渊明接受史 钱锺书先生指出“渊明文名,至宋而极。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间。”[3]然而当我们考察宋前陶渊明诗歌接受史时,会发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陶渊明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而非一个前辈诗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中。 陶渊明的挚友、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颜延年在陶渊明死后为他撰写的《靖节徵士诔》仅仅提到了“文取旨达”[4]而已,沈约在《宋书》本传中虽然引用其诗赋,也无一语道及其文学成就[5],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传》史臣论赞中论列历代五言名家时,同样无一语及陶,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陶渊明更多的是作为浔阳三隐之一、“高祖王业渐隆,不肯复仕”[6]这样一个隐士形象出现在当时的朝野上下眼中。 嗣后,锺嵘《诗品》列其为中品,下了“文体省净,殆无长语”[7]的评语,实际上排除六朝崇尚华美的时代风尚,从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陶诗一跃而入文学史研究的视野。紧接着,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为他编集的过程中撰写了《陶渊明传》《陶渊明文集序》,对陶氏大加推崇,称其为“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8],并且在其编撰的《文选》中选入了陶氏诗文一共九篇,无疑大大推动了陶诗的转播与发展。所以我们能在江淹的诗中发现《拟陶征君田居》的诗题[9],表明陶在某些作家眼中已经可以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立风格的诗人形象存在了。 到了唐代,出现在盛唐的大诗人笔下的陶渊明,无疑更多的是隐士而非诗人,诸如“尝读《高士传》,最喜陶征君”(孟浩然《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李白《戏赠郑溧阳》)、“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李白《九日登山》)、“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高适《封丘县》),除此之外,暗袭陶诗典故的,如五柳、南山、北窗、黄菊等意象更是数不胜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种举世瞩目的艺术形式。国画尊为国粹;书法举世无双;诗词歌赋更是占有一席之地。从古至今,多少才子,学者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学有所成终是寥寥无几,而全部收入囊中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苏轼,却正是这凤毛麟角中的领袖人物。他的博学多识,令后人不胜羡之。 在文风绚烂的宋代,有一个父子三人都成为杰出作家的家庭,而这个家庭的代表,正是一代文豪——苏轼。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而苏轼所作之词更是标新立异,把自己的胸襟气度,人生经历融入词中形成了不同前人的鲜明个性特色。他以他的学富才雄,一洗文学界“绮罗香泽之态,宛转稠缪之度”唱出了“关西大汉,铜琶铁板”之音,令天下耳目一新,开发出另一番新的天地。一曲《江城子?密州出猎》将心中的无限豪放渲泄得淋漓尽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召显豪迈本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曲《蝶恋花》亦是突出他心中清旷“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句慷慨之词,一阵阵爽朗之笑,一首首千古绝诗,编织成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号 苏轼的文章,由于阅历丰富、学问渊博,突破了无数繁文缛节,不少篇章都力求自由而又准确的表达出深邃的思想意境。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文章发挥到极致。他将自己的处世旷达和旷世之才注入文风,使之潇洒磊落、飘逸爽朗。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的视野使他的作品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无法城法牢笼。有的情怀婉转,有的诙谐广博,有的慷慨豪迈……都意境高雅,气韵充沛、自然天成。这不仅因为他学识浑厚和兼收并蓄的深厚学养,更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追求和人生境界。一切的一切,都使他成了北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

苏轼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

苏轼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 指导老师:陈诗智 组长:柯学佳 组员:卓蕾蕾、林珍莉、曾冰冰、丁瑞翔、阮瑞丰、林祥威、张杰 摘要 苏轼——一个流芳百世的伟人,一代名家大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从才艺方面讲,苏轼可谓是全才了,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的书法作品更是为更多文人所赞颂。中国历史千秋万代,传统文化亦博大精深,苏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词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拓展了词的体裁。从爱国叙事到花间月下无所不写。豪放是他一贯的词风,但其中也不乏委婉之作,透露着他细腻的情感。不难看出苏轼也是个性情中人。他对当时社会及后代文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简单的采访入题 采访题目 1.请举三个豪放派代表人物 答案: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 2.请举三个豪放派代表作 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贺新郎》《六州歌头》《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3.苏轼词风分三类,请问分别是哪三类 答案:一.爱国类 二.田园类 三.创新类 研究的背景: 通过简单的采访,我们发现大家对苏轼,对豪放派的了解甚少。有些同学甚至连苏轼创立的“豪放派”闻所未闻。正因为这样,我们小组一致认为应该对“苏轼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也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同学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其中来。我们组研究的课题是苏轼的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 研究苏轼的词,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北宋文化的一种透视。宋代有两大别派,既从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开创了豪放派。历史千秋万代,每个朝代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民族文化,追寻文化的精髓,无疑是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即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又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并且,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更是与高考接轨的,享受的同时又有收获。在学校的书本上,我们只学到了苏轼词的毫毛。我们渴望更深入的了解他,体会当时他描写诗时所表达的美好情感。通过研究性学习,相信苏轼的词将会把我们引入他刚新俊逸的诗境中。 研究的过程: ①确定主题 ②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③整理资料,拟好结题报告 ④制作幻灯片 ⑤报告成果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提出问题 在高中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 二、课题研究目的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

知识,课堂的笔记,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2、生平事略 ?1057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 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9年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 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