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寓惠研究综述_王启鹏

苏轼寓惠研究综述_王启鹏
苏轼寓惠研究综述_王启鹏

第33卷第1期2013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33.No.1Feb.2013

收稿日期:2012-12-11

作者简介:王启鹏(1947-),男,广东博罗人,编审,研究方向为写作学和苏轼。

苏轼寓惠研究综述

王启鹏

(惠州学院

中文系,广东

惠州516007)

要:对于苏轼贬寓惠州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历代都是有些争议的,主要表现在思想是否消极?艺术上是否

平淡?上个世纪80年代后,研究苏轼寓惠的论文比较多,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文章从苏轼的寓惠生活、寓惠思想及文学创作等八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有关论文的主要观点,让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苏轼寓惠研究的新成果。

关键词:苏轼;寓惠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13)01-0015-07

对于苏轼贬寓惠州的研究,一直是有争议的。早

在1984年苏轼研究学会全国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就有过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说苏轼晚年是儒家思

想为主,

有的说是以佛道思想为主;有的说苏轼贬寓惠州是积极乐观的,有的说是消极低沉的。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苏轼晚年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

确实有点“杂”。况且,苏轼是个全才,诗赋词文医食皆精,曾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可又三次遭受贬谪,受到的打击也是人间少有的。他是在晚年59岁高龄被贬到惠州来的。在惠州,他既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可佛道思想又十分浓烈;他既写出了谴责封建统治者的《荔支叹》,可其他作品的格调又非常低沉。所以,林语堂称之为“谜”一样的人物。经过二十多年的

深入研究,

研究者对苏轼贬寓惠州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读者了解苏东坡寓惠的研究

情况,现将当代的一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苏轼寓惠生活研究

惠州有美丽的西湖,有岭南佳果荔枝,苏东坡又有

绝代佳人王朝云相伴,那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是否十分美好?

曹思彬先生在《苏轼在海南岛时期的思想和创

作》一文中写道:“诗人初到广东(笔者注:海南省在1988年前是属于广东省的),思想和心情当有点波动。

然而,当他看到岭南四季如春,风土人情都很好,那引人入胜的荔枝佳果,更打动诗人的心,忍不住写下了著

名诗句:‘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也

有西湖,

风景幽美,诗人住下去就没有什么意见了,同时决心把家庭在惠州安置妥善。”[1]这显然是认为苏轼在惠州生活得比较舒心的。

但是,吴仕端先生认为不是这样

:“东坡在惠州的谪居生活,可以说是在兴谗贾谤的宵小们监视和逼迫下度过三年的。他居住是绝对没有自由的、受支配的;行止范围是极狭窄的,可能行动时间也受严格限制;而物质生活,也是颇为困顿的。苏诗的论客们,每每摭拾

诸如

‘报道先生春睡美’或‘日啖荔支三百颗’之类的一时遣兴之句,便误以为他所过的谪居生活很舒服、很

惬意,这见解无疑是十分皮相的。”(《东坡在惠州谪居生活探》

)[2]238

王启鹏先生又认为:苏东坡在惠州这两年多的生

活是极其困顿的。具体表现在:一、年老体弱,加上痔疾的折磨,

探求养生之道日精;二、物质生活处于极端困顿之状,

不时要他人救济;三、精神上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提防政敌,在与亲友来往的书信中累告“勿示以人”

;四、行动受限制,活动范围甚窄,甚少离开惠州城区;五、幸得与表兄程正辅释怨,在生活上得到他的照拂,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六、由于苏东坡人品高尚,诗名鼎鼎,

故吏民敬爱之,使他能与惠州人民和睦相处。(《苏东坡寓惠生活论》)[3]99-111值得注意的是,杨子怡先生对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曾称苏轼的居惠生活为“仙居”生活作了新的解释,

他在《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论苏轼贬惠期间的“仙居”生活》中说:所谓“仙居”自然是忘怀世外,与世无争,过着潇洒恬静的生活。具体表现在:一、天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3卷

遣怜楚囚:仙居合江楼与白鹤峰。即居住的环境十分美丽;二、恰似通德伴伶玄,仙居温柔之乡。朝云在居惠期间,给了苏轼温馨和快意,尽管她的仙去给苏轼留下了孤独和痛苦,但她与苏轼的风流缠缱的爱情生活,疗救了他受伤的心,使他度过了一段潇散的时光,使苏轼的贬居成为仙居;三、穷途不择友:仙居友谊之林。具体来说,就是与官宦交往,与本土或邻近州郡的高士交往;四、幽寻本无事:读书题品、种药寻幽的赋闲生活。[4]10-17

二、苏轼贬寓惠州时的思想状态及其精神境界研究

苏轼晚年是儒家思想为主,还是以佛道思想为主?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出世”?

余荣盛先生在《论苏轼寓惠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特色》中说:苏轼的思想概括来有下列三个方面。第一,苏轼对效忠朝廷、效忠皇帝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变化。能突破儒家忠君思想的藩篱,区分君王和社稷两个不同的概念,把国家利益放在皇帝个人利益之上。这些思想认识的深刻变化,正是反映了苏轼晚年思想倾向的新突破。第二,苏轼对政治生涯开始产生了厌倦情绪。第三,苏轼对佛法禅理并不盲目崇奉,并没有真正产生皈依佛陀的出世之念。不庸讳言,苏轼宣扬过佛理,流露过“出世”、“入世”的思想苦闷。但是,苏轼寓惠期间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借佛禅以遣兴排忧而已。[2]153-160

王启鹏认为苏东坡在寓惠期间的思想是极为复杂的,具体表现为:渴望“北归”,归之不得,反作旷达,幻想超脱现实的佛道思想有所发展。但,“奋厉有当世志”的儒家“入世”思想未衰。还说: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苏轼一生的主导思想也是苏轼寓惠的主导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苏轼能灵活圆通地吸收和运用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善于从儒道佛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3]39-49在《苏东坡寓惠思想的三个飞跃》一文中又指出:“公允地说,苏东坡在贬寓惠州期间,已在思想上完成了三个飞跃,对人生世事看得更加清楚,行为更为旷达、超脱。”具体表现为:一、一改封建官吏的愚忠思想,对忠君与忠于社稷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生价值亦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二、圆通佛道,嘲解人生,在逆境中顽强地生活下去;三、缘事而发,利用“和陶诗”等形式来抒写胸怀,表示对贬谪的不满,斗争艺术更为高超。[3]53-64

王启鹏与陈思君合作的《对士大夫传统人格的超越———论苏轼寓惠思想》一文着重论述了苏轼对历代士大夫传统人格的超越问题,他们说:“‘兼济’也好,‘独善’也罢,都是以社会最高思想道德作为前提的。而这种前提无疑压抑着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因此,历代士大夫在处理‘兼济’与‘独善’的关系时,就会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而苏轼走出了传统的误区,他并不希求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从自身个性出发,提升自己。因此,他才会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其实苏轼洞彻世事,亦晓‘少加附会,进用必可’。但,他决不违心循人。因此,其人格才超越了历代士大夫,走向了独立而完整。”[5]190也就是说,不管苏轼是处在“穷”还是“达”都好,都能够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统一起来,这种品格显然是对我国历代士大夫传统人格的超越。

朱靖华先生则认为,苏轼贬寓惠州后他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天地精神”。他在《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海时期的人生反思》中说:苏轼到达岭南后,“从此埋葬了过去的旧我,永忘身世的垢污,在清净的‘浩然天地间’,树立起了他的以天地精神自由衡量人生价值和处事态度的准绳。”[6]506“由于东坡建立起了不求形骸的长存、转而追求精神永恒的人生准则,他便完全摆脱了外在功利的追求,整个灵魂都沉浸在对人生的感受和生命的领悟之中,所以他在岭海诗文的审美追求上就超越了悦耳悦目的浮面层次,而达到了悦神悦志的深层境地。”[6]515

冷成金先生又提出了“审美人格”说,他在《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中说:“在儒、道、佛三家思想中,均找不到重视感性生命、只对生活作情感体验的理论依据。苏轼融汇三家,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他吸收了儒家的执著现实的一面,扬弃了其追求功利的一面;吸收了道家的通脱旷达、追求心灵自由的一面,扬弃了懒散无为的一面;吸收了佛教的感悟人生、追求心灵超脱的一面,扬弃了否定人生的一面。从而,苏轼做到了对儒家的现实功利、道家的化人自然、佛教的彼岸解脱均无所待,否弃了生活的终极目的,使生活中的事件不是有序的排列和积累,而是直指心理本体的现象。这样,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生的过程。”[7]354还说“北归时期的苏轼对外在的功业已无所挂心,而是注重内在的功业,即把心灵感受和精神自由当作衡量人生价值的准绳。”[7]340

王洪(木斋)先生又提出了“审美人生”说,他在《论苏轼的审美人生态度》中说:“苏轼的人生,像芸芸众生一样,有着‘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也有‘穷研物理’的学术境界和‘返本归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但我认为苏轼更为本质的,是典型的艺术境界,可以用审美人生来概括之。”[8]123并且

·

61

·

第1期王启鹏:苏轼寓惠研究综述

说:“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的朝霞夕日……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8]140

张惠民、张进先生还研究了苏轼的“贬逐心态”,他们在《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一书中说:贬逐投荒中的苏轼,“处忧患之中,既不免幽独劳落,而又能坦然超旷,立足于自救自立自遣自乐,保持兀傲倔强之志节与独立人格,且孤忠不减忧君忧民,将独善与兼济并存,是东坡贬逐心态之主要特征。”[9]179“东坡之贬逐心态,以儒家之孔颜曾点境界为其主要精神支柱,通过庄子之相对主义对悲凉的化解和佛家随缘自适的解脱而达于儒家生命自由的主动性追求,又以宋人高扬志节气概为激励,故出入穷通生死之途而裕如自得,以一种兀傲雄强而又平和静定的健康心态而处忧患困厄,显示出了卓然超拔的人格风范,创造了极为辉煌的贬逐文学,为他那个时代及后世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9]196

三、苏轼寓惠时的佛道思想研究

唐宋时期是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时期,苏轼是个大家,认为儒道释三家思想是相通的,可以互为利用。况且他一生又累遭贬谪,晚年的确有浓厚的佛道思想。但,佛道思想对于苏轼来说,是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那就要作具体的分析了。

陈师旅先生认为:贬寓在惠州的苏轼,“由于苏轼杂采了佛老思想,他才能齐生死,同苦乐,一贫富,才能对频频迁居不以为苦,经济拮据捐腰犀不以为贫,处逆为顺,安以自适,这就是苏轼寓居惠州时的主导思想。”“从苏轼众多的诗文中,可以这样说,有佛老的言论,也有辟佛老的言论。这就是‘杂’。‘杂’者,不纯也。但,苏轼那些写了辟佛老言论的诗文,多是早年之作。随着诗人苏轼眼界的扩大、阅历的加深,和个人对宦海浮沉、世态冷暖的体察,思想就日益驳杂起来,到了年上花甲谪贬到惠州时,佛老思想在他头脑中已占了主导地位。”(《漫议苏轼寓惠时的佛老思想》)[10]52,53陈先生的这些论述,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只看到表象,没有作深入的分析,没有说清楚儒道释三家思想在他晚年所起的作用。

王启鹏先生在《苏东坡在惠州的三重突围》中认为,贬寓在惠州的苏东坡被困在生活上的贫穷与疾病的困扰,失去亲人(王朝云)在情感上的孤独,要提防政敌攻击而在精神上保持高度戒备的三重重压之下,善于熔铸儒道释三家思想,是苏东坡在惠州战胜三重困难的锐利思想武器。在突围的具体方法上,他运用道家学说,研究养生方法,使自己能够在惠州这块“瘴疠之地”活下去。在举目无亲的个人情感方面,他首先吸取了庄子的‘忘世’思想,把自己的一切痛苦都忘掉。然后用佛家的“以慈善为怀”和“普度众生”思想在为惠州百姓做好事的过程中,广交朋友,忘掉一己的痛苦。[5]42

饶淑园先生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具体分析了苏轼在惠州时减轻思想压力的做法,她在《苏东坡寓惠心境和压弹机制探微》中认为:儒、道、佛三家思想融通合一,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是苏东坡压弹的思想基础;乐观、旷达、随缘的人格品质是苏东坡压弹的前提条件;社会支持是苏东坡压弹的重要因素;高超的心理调控能力是苏东坡压弹的决定因素,并认为其调控方法有:愉悦术,倾诉术,助人术,转移术和放松术,等。[11]48王启鹏先生还认为,苏东坡晚年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中佛家思想就使苏东坡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他说:“高明的苏东坡对待佛教的态度是:剔除了佛教的宗教成分,只是学习佛教的哲学思想,吸收佛理的合理成分,并把它与儒家、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最终成为自己的思想,用于克服自己在仕途上所遇到的困难。他的晚年虽然基本上是在贬谪中度过,过着流放的生活。但,他始终都能够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所以后人都把他看成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开发岭南的有功之臣。而对于苏东坡本人来说,佛家思想使苏东坡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使他达到了‘自觉自度’和‘觉他度人’的境界。”(《佛家思想使苏东坡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12]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先生在《苏东坡·罗浮山·栖禅寺》中说:“惠州的佛教给苏东坡带来了安宁与慰藉,其中罗浮山和栖禅寺是他在惠州最值得纪念浴佛缘最深之处。罗浮的山水,让苏轼的“平生功业”起了新的变化,洗去了他的许多业障。栖禅寺则是他寄思爱情,怀念亲人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与佛教有着深深的因缘,又因苏东坡来到这里,留下了足迹与信物而变得更加有名,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其魅力依然不减,反而与日俱增。惠州的佛教因苏东坡的存在而大放光彩,苏东坡给惠州的佛教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和发展的动力。”(提交大会的论文稿)

·

71

·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3卷

四、苏轼寓惠与惠州文化关系的研究

清代诗人江逢辰说:“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贬寓惠州后,给惠州文化带来什么影响呢?这类研究文章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还是比较少见的。

1996年,王启鹏在当时的《惠州大学学报》第2期《苏东坡:惠州文化的特殊现象》一文中提出了“东坡文化”与“惠州文化”的概念,说:“如果我们是站在惠州文化史的长河中来考察,就不能不研究苏东坡;找寻惠州文化的源头,也不能不找到苏东坡。”并提出如下观点:苏东坡是使世人认识惠州的第一人;苏东坡是较为系统地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惠州的第一人;苏东坡在惠州产生了奇特的东坡文化效应。还指出,苏迹是惠州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级阶梯。[3]29-37林振武、张艺馨在《苏轼与东江文化的形成及北传》中提出了“苏轼是东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代表人物”的观点,他们指出苏轼对东江文化形成的主要贡献是:“一是建设和歌颂西湖,使西湖成为东江文化的物质载体;二是对道教进行宣传并身体力行,使道教在东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和思想形成东坡文化,成为东江文化的特征之一。”[11]32既然大家都承认东坡文化了,那它与惠州文化有什么关系呢?王启鹏先生在《论东坡精神和惠州精神》一文中认为,苏东坡一生胸怀坦荡,是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在他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但,他又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只要它认准了的道理,就绝不会改变。所以,东坡精神可以概括为:“超然处世,仁厚待人,刚毅从政”。而惠州地处粤东中部,是广东的交通要冲,千百年来,惠州人民都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来自各方的朋友,故相容性非常好。而惠州人又有一股创造精神和敢于冒尖精神。在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廖仲恺、叶挺、邓演达等一批革命家。因此,惠州精神则可以概括为:“和衷共济,敢为人先”。这两者的关系是:“和衷共济”的内涵和“超然处世,仁厚待人”的内涵是一致的,要做到“和衷共济”,就必须做到“超然处世,仁厚待人”。惠州人的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深得苏东坡当年贬寓惠州的处世思想,是东坡精神发展的结果。而惠州的“敢为人先”精神,亦是东坡精神发展的结果。[5]236

既然惠州精神体现着东坡精神,哪怎样通过弘扬东坡精神来提高惠州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呢?汤岳辉先生在《东坡惠州两相成———东坡寓惠文化及其现代利用》一文中,提出了3项措施:首先,要把开发和利用东坡寓惠文化作为发展惠州文化产业的首选;其次,要把东坡寓惠文化的现代利用与惠州现代化建设融合起来,体现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与精神;最后,要把弘扬东坡寓惠文化作为内聚合力,外树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13]55王启鹏先生在《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之研究》中还提出,惠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要提高城市品位,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文化之研究很有必要。苏东坡的饮食养生大致包含:日常饮食方面有:谷董羹、玉糁羹、煨土芋、东坡肉等;酿酒方面有:桂酒、真一酒、罗浮春等;药膳有:地黄汤、枸杞汤、薏苡粥等。这样,就要求有关单位统筹安排,建立东坡饮食养生餐馆,把苏东坡饮食养生活动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一个环节来抓。[14]202-209

五、王朝云崇拜现象研究

王朝云是苏东坡的侍妾,年纪轻轻就病逝在惠州。解放前,每年端午(王朝云在是日出生的)都有不少人到六如亭去拜祭她,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人说,这是对苏东坡崇拜带来的结果。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宣扬“二奶”文化。该如何理解?

杨子怡先生对这个问题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朝云崇拜现象,不但承载着景苏文化,是苏轼寓惠文化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昭示出一个事实:苏轼影响与韩愈不同,主要在士林中,在文人中。与韩愈以道德清声载誉青史不同,苏轼更以一个风流才子的形象影响后人。如果说,潮州民间趋向一种建功立业的功利的世俗心态的话,那么,惠州士人却表现出更爱慕才子佳人风情的超旷心态,朝云崇拜也清楚地昭示出这一点。”[15]468在《“嫁得文人胜帝王”———惠州历代文人笔下的朝云崇拜现象》中又说:文人们的咏叹唱和,形成洋洋大观,推波助澜,把朝云崇拜推向高峰。其实这些诗文都是赞美朝云从主于患难的品质;赞美朝云与苏轼的真挚爱情;对朝云抛骨他乡、芳年早逝的同情;赞美朝云参禅悟道、淡泊空寂的生活情调;借咏朝云而写人间意态。[16]401-418

但,杨子怡也认为,“对朝云崇拜现象的理解似乎还不应止于此,如果我们把朝云崇拜现象置于岭南妻妾文化甚或整个中国妻妾文化的大视野中去考察,也许能有另类解读。”他认为,朝云崇拜与岭南蓄妾文化有密切关系,“其深层的原因是:蓄妾之风俗所滋生出的文人士大夫的特殊的带有畸形的节操观念和心理,成为朝云崇拜民俗现象出现的催化剂。”“所以在惠州历代咏叹朝云的诗文中,赞美其忠贞品节内容的最多。”(《朝云崇拜现象与岭南蓄妾之风》)[11]167-176

·

81

·

第1期王启鹏:苏轼寓惠研究综述

六、苏轼在惠州的文学创作研究

有人说,苏轼晚年的作品平淡得很,除了一首《荔支叹》外,再也找不出什么名篇了。是否这样?

关于这个问题,在1984年的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第三次全国讨论会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苏寰中先生就明确地说:“对于苏轼的岭南诗,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它是丰富多彩的,在思想艺术上都有所创新,是苏轼诗发展的又一高峰;一种认为苏轼从贬谪黄州以后,诗歌创作已经走下坡,虽然不能说江郎才尽,但也‘诗才明显地开始衰退’,而贬谪岭南以后,这情况更严重。我比较同意第一种看法。”[2]93刘乃昌先生更直截了当地说,岭海诗是东坡一生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2]80

余荣盛先生认为苏轼是一个正视现实的作家,他在寓惠期间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大胆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苏轼谪惠第二年写的《荔支叹》,简直就是一篇揭露封建黑暗的战斗檄文。2.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同情人民群众的疾苦。3.忠诚于自己的个性,真实地再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典型性格。(《论苏轼寓惠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特色》)[2]160-165

王士博先生又认为,苏轼的寓惠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特色。他说,在苏轼的许多诗作中,别开胜境,另有天地,或奇矫恣纵,壮伟瑰丽,或杳冥诡异,缥缈幽邃,或超远清旷,如天马行空,飞仙游戏,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说,在苏轼的诗作中,有追求超尘出世的虚幻境界,如《碧落洞》和《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有瑰丽的想象,如《寓居合江楼》、《游博罗香积寺》等;有真幻结合,物我交融的,如《白水山佛迹岩》等。[2]143-152

最富有创意的是,朱靖华先生提出了苏轼晚年诗词中的“野性”论题。他说,苏轼的“野性”,“实是他豪纵放逸、浑朴天真、雍容旷达与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情怀的体现;也是他反污浊尘世束缚、反黑暗现实迫害的精神的表现。所谓‘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确实可以概括出苏轼‘野性’的实质。”[2]43他还说,苏轼野性思想的发展,与他艺术上追求平淡自然的努力是相辅相成的。内容决定形式,田园野性生活最适宜于用平淡自然的笔法去描绘。更何况,苏轼晚年追求这种艺术风貌,倾心于陶渊明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诗风,还出自他另一种高超的艺术见解:“大凡为诗,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苏轼的趋向平淡,显然是被提高了的艺术,是“绚烂之极也”。[2]53

苏东坡到惠州以后,曾多次说到要“焚砚弃笔”,“不作一字”,成为“暗默”人。可是,苏东坡在惠州短短的2年多时间,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启鹏认为这是苏东坡创作的矛盾心态的表现,其创作动力是儒家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唯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故决意为之”。这显然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章,经国之业,不朽之盛事”思想的反映。当然,也是他抒写胸中之激愤,“时以诗酒自娱”的方法。(《东坡寓惠创作论》)[3]65-66

杨子怡先生在《论苏轼惠州诗文之变及其意义》一文中认为:苏轼寓惠时期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内心情感,还是审美人格都明显表现出与黄州特别黄州以前的不同:情感变化了,由逐客悲歌的凄婉到以谪为游的旷达;题材变化了,由书剑报国到模水范山、和陶抒志。他还说,苏轼惠州诗文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昭示出苏轼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丰富了他的艺术内涵;苏轼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心灵世界的书写,表明他在艺术上不自觉地回归主体性;苏轼诗歌题材的转变,昭示由他的审美趋向发生了嬗变,并且由艺术的审美进入到人生的审美。[15]734-750

苏东坡在惠州的文学创作中,有两个题材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和陶诗。苏轼为什么把他自己晚年的主要精力用来写作和陶诗呢?唐玲玲认为,苏轼政治上失意,“一生凡九迁”的生活遭遇,使他对陶诗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共鸣。[2]168王运生认为,苏轼在惠州所作的和陶诗,就其内容来说,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反映他对死生、穷达问题的看法,一类反映他对历史和人物的评论。[2]188王启鹏在《谈东坡的惠州和陶诗》中亦认为,苏东坡的和陶诗,是在他晚年创作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其内容有:反映他的寓惠生活和惠州的风貌;抒写自我的苦闷矛盾的个性形象;探讨人生价值,评价历史人物。其艺术特色则是:冲口出常言,平淡里面蕴藏着无比丰富和意味深长的情意;意随心出,毫不掩饰,于平淡中饱含着深刻的哲理;妙想出于真淳,于平淡的字句中充满着神奇的想象;于真淳的情感中和冲淡朴素的风格中见诗人的豪逸气质。[3]112-124

二是咏王朝云的诗词。王启鹏先生认为:抒写王朝云的诗词虽只占其作品中的少数,但苏东坡对王朝云是怀着挚爱而又深沉的感情来写作的。“在艺术手法上来说,这些诗词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地运用典故,深刻地表达了这三层意思:一是王朝云不仅外貌端庄美丽,更主要的是心灵美好;二是王朝云忠于苏

·

91

·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3卷

东坡,了解苏东坡,是苏东坡贬寓惠州的患难之交;三是苏东坡对王朝云生前非常敬重,死后非常怀念。”(《谈东坡咏王朝云的诗词》)[3]136

七、苏轼贬惠与韩愈贬潮、柳宗元贬永之比较研究

苏、韩、柳三人同是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得罪了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写下了著名的《鳄鱼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为邵州刺史,后加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苏轼因新党再次上台对元祐党人进行报复而贬英州,在赴英路上加贬惠州。苏轼在惠州写下了著名的《荔支叹》。他们同是遭受贬谪,且在贬谪之地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究竟他们的贬谪和在贬谪期间的文学创作有些什么不同?

杨子怡先生的《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比较研究》一书从文化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手段,运用比较的方法,将韩愈、苏东坡两人处穷心态、人格思想、文化精神、创作内容及风格、对地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的阐述。

在第六章中的《为民请命与惠民安民的民本意识》中,作者对两人的民本思想作了比较研究,杨子怡指出:“与韩愈相比,苏轼的民本理念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平等待民,不分等级,不分贤愚,不分地域,视民如己,爱民如子。”[15]242“无论韩愈还是苏轼,忠君爱民的思想深植于他们的骨髓之中,是积淀着儒家文化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是贯穿在他们一生中的行为模式,即人格意识。”[15]243

在第八章《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创作比较》中认为,韩愈刺潮诗文之变:由险趋易,愤而转哀。心态变了,潮州的诗文最哀深;风格变了,潮州的诗文不烦绳削而自合。而苏轼寓惠诗文之变则是:以谪为游,逍遥山水。具体来说:诗文的情感变了,由逐客悲歌的凄婉到以谪为游的旷达;题材变了:由书剑报国到写山写水、和陶和友;人格变了:由感悟现实到任性逍遥再到无思无待。[15]322

杨子怡还认为,韩愈在潮州的影响大于苏轼在惠州的影响的原因主要是:一、韩愈占有道统的制高点是其影响大于苏轼的原因之一;二、名人文化效应是韩愈影响大于苏轼的又一原因;三、在官本位文化的氛围中韩愈影响大于苏轼的必然性和合逻辑性;四、与苏轼相比,韩愈兴学教化是他获得巨大影响的关键原因;五、韩愈与苏轼影响之不同也源于潮惠两地的文化生态有异。[15]382

王启鹏先生认为苏轼贬寓惠州与韩愈贬寓潮州后,对后世的影响反差很大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因为从对待贬谪的心态来说,苏轼比韩愈要平静得多,人品要高得多;在对待遭贬的人格上来说,苏轼比韩愈要高尚得多;在人际关系上,苏轼广交朋友,而韩愈感到孤独,只能与大颠和尚往来;在为民做好事上,苏轼不遗余力,尽力而为,超过了韩愈。王启鹏分析了苏轼对后世影响不及韩愈的原因是:一、韩愈的影响大与苏轼这个中国一流名家的推崇有密切的关系;二、虽然同是遭贬,但韩愈是刺史,而苏轼则是个被流放、管制的罪臣;三、韩愈以正统的儒家思想自居,而苏轼则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不是正统的思想,故不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四、与后世历代官员对文物的保护和对外宣传有关。(《苏轼贬惠与韩愈贬潮影响比较谈》)[5]219-230

王启鹏还将苏轼与柳宗元在贬谪原因、贬谪后之思想、贬谪后的文学创作作了比较后,提出了“柳子精神与东坡精神”问题。所谓“柳子精神”,乃是一种人生奋斗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忠于社稷,忠于民众,一生都为民众的利益而呐喊的精神。而“东坡精神”,就是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穷”与“达”巧妙地结合起来,不管是处在“达”还是“穷”的境地,都能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很好地统一起来。最后得出结论:苏轼与柳宗元最大的不同就是,柳宗元仅是从口头上、文字上为黎民百姓的利益呼喊,而没有具体的行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了,尚未付诸行动);而苏东坡一生大多在地方上为官,为民众办了不少实事。就是遭受贬谪到了惠州,手中无权,亦为惠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把“利安元元”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是柳宗元难以企及的。(《苏轼贬惠与柳宗元贬永之比较研究》)[5]96-110

八、苏轼诗词写作编年考证问题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诗文,大多数都没有标明写作时间,后人只能根据诗文的内容来确定,所以各种不同版本的诗文集在编年上就有些出入了,有些作品确实有研究的必要。

苏东坡在惠州究竟写了多少首词?这是历代都有争议的。张志烈先生认为,东坡在惠州写的词至少有7首。其中有3首(《浣溪沙》《临江仙》《减字木兰花》)都是记与当地官员游宴的,而另外4首则全部是写朝云的。[2]18806写王朝云的,就是《殢人娇》、《浣溪沙》、《三部乐》和《西江月》。[2]309

·

02

·

第1期王启鹏:苏轼寓惠研究综述

至于苏轼诗的编年,有些也存在着争议的。如

《汲江煎茶》,在当代各家选注中,几乎一律注明“元符三年作于儋州”。吴定球先生认为是错误的。吴从苏诗中提到的“钓石”入手,具体考证了钓石的地理位置和苏东坡当时的生活习惯,指出:“总之,拿苏东坡寓惠诗

文和生活实况来对照《汲江煎茶》

,真可谓处处落实,字字有解。它作于惠州,应无疑义

。”(《苏轼〈汲江煎茶〉诗应作于惠州》)[7]48在《苏轼〈和陶游斜川〉诗系年

考辨》中,吴先生又针对历代文人对苏轼《和陶游斜川》

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的不同看法,从诗作所涉及的内容出发,以确凿的事实,提出了此诗写于惠州的观点,认为宋人施宿《东坡先生年谱》把它编于绍圣三年

正月五日,

是完全正确的。[8]91

参考文献:

[1]曹思彬.苏轼在海南岛时期的思想和创作[N ].光明日报,1965-02-04(03).[2]苏轼研究学会.论苏轼岭南诗及其他[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3]王启鹏.苏东坡寓惠探幽[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4]杨子怡.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论苏轼贬惠期间的“仙居”生活[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2):10-17.[5]王启鹏.苏轼思想研究[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6]朱靖华.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7]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8]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9]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陈师旅.漫议苏轼寓惠时的佛老思想[J ].惠阳师专学报,1983,3(1):51-53.[11]成晓军.东江文化纵横谈[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2]王启鹏.佛家思想使苏东坡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9):1-4.[13]汤岳辉.东坡惠州两相成—东坡寓惠文化及其现代利用[J ].惠州学院学报,2004,24(4):55-61.[14]惠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惠州地情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5]杨子怡.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比较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08.[16]惠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惠城文史:23辑[M ].内部资料,2010.

[17]吴定球.苏轼《汲江煎茶》诗应作于惠州[J ].惠州大学学报,1999,19(3):46-48.[18]吴定球.苏轼《和陶游斜川》诗系年考辨[

J ].惠州大学学报,2000,20(3):91-94.【责任编辑:赵佳丽】

The Survey of Researches on Sushi's Life in Huizhou

WANG Qi-peng

(Chinese Department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Sushi's thought and writing during his relegation in Huizhou is a hot topic for scholars ,which includes arguments as whether his mood is passive or not ,

and whether his writing is passionate or not.Since 1980s ,studies on Sushi have some new discoveries.This thesis tries to give a survey of different study groups concerning Sushi's life in Huizhou and his thoughts and writings during his relega-tion.

Key words :Sushi ;research on Sushi's Life in Huizhou ;research result.

·

12·

苏轼课题研究(DOC)

课题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吉林一中 10级27班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次课题,我们将以苏轼为出发点,多方面的研究其生平事迹。主要包括对苏轼生平事迹的概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由“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转变等。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大量查找资料,利用现有资源,所查资料翔实丰富,事实论据充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上网查资料法 研究成果: 1.组内成员对苏轼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通过品味名家风尚,提升人文素养 3.感悟苏轼的性格及精神,以此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苏轼有了很大的兴趣。为了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于是,便提出了此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究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其诗文豪放又不失精妙的缘由,通过分析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来探究其深邃的思想和性格。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我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来提高我们对苏轼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本次对苏轼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得到了如下观点:苏轼是一位才思敏捷、心胸豁达、有情有义、坚韧博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在遭遇痛苦与磨难时,拥有的是坚韧博大、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精神。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他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

读书报告——苏轼

读书报告 以前高三写议论文时,苏轼就一直是一个万能的作文素材,用在哪一个论点上似乎都说得通。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实在是不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最近有幸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轼这位文人志士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我眼中的苏东坡。 清欢中的超然。当身边的人都醉心于功名利禄的时候,唯独他,呷一口香茗,嚼一口菜根,于斜风细雨中畅游天地。在他眼里,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破烂的布衣好过一品官服,只有在这秀美壮丽的大好河山中,他才能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林清玄说过:“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的确,现代生活难以寻觅清欢的踪影,也正是如此,他的清欢才难能可贵。 狩猎中的豪迈。生是北宋人,死是北宋鬼。无论这官场如何黑暗,如何令人厌倦,他心底终究是爱着他的民族,爱着他的国家。“鬓微霜”的他,仍不灭豪情壮志,“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个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大敌当前,他高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会以博大的胸怀向后人展示自己的拳拳赤子心,铮铮爱国情。 幽梦中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仍忘不了那曾经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亡妻。再铁血铮铮的汉子,对待自己爱的人,也会变得柔情似水。她曾是他的贤内助,也曾是他的红颜知己,而如今他“尘满面,鬓如霜”,只怕“相逢应不识”了吧。非也非也。于梦中,她仅凭一个眼神,便认出了他。十年后相见,要说些什么呢?“惟有泪千行。” 这便是我眼中的苏东坡。 另外,从他坎坷的仕途和精彩的诗作当中,我发现了其间的一丝关联。那些精妙绝伦的传世之作,几乎都是诞生于他被贬官流放的途中。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贬官文化”。简单点说,就是古代的文人仕途坎坷,被官场放逐,满腹经纶从此无处施展,于是便寄情山水,乐游自然。他们酒后颓然写下的愤懑之作,经过岁月的积淀,一不留神成了流传千古的华美章篇。 阅历尚浅的我,似乎无法考证的其中的历史背景,更没有资格对一个泱泱大国的政治制度评头论足。于是,我看到的更多是那些文人身上所散发出出来的耀眼光芒。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的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后万人羡慕的仕途人生。但命运总爱就开玩笑,保不准哪天皇帝心情不好,一个手指随便往地图上一指,你就从巅峰跌至谷底。你又能说什么呢?但文人毕竟是文人,骨子里依然透着那股不羁的傲气。 泛舟赤壁的苏轼啊,你的大半辈子都耗费在流放的路上,但你仍然豁达豪迈地吟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远观巴陵的仲淹啊,你的豪情壮志屡遭打击,但你仍然中气十足的高喊“先天下之忧而忧”;身处陋室的禹锡啊,你的身边充斥着达官显贵的冷嘲热讽,但你仍然积极乐观地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山是你们的化身,水是你们的知己,你们挥舞着手中的狼毫,绘出这壮美山河,也发出那不屈的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闭上双眼,我似乎能看到他们伫立在高山之巅,江河之边那个高大而孤独的背影。长发在风中凌乱,脸庞被雨水打湿,唯一坚定的是他们那深邃的眼神和炽热的心。他们用嚼遍菜根的嘴向后人发出警醒:朋友们啊,何苦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要知道,低谷中也能恣意翱翔,淤泥中也能开出最艳丽的花!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 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诗歌艺术研究 (一)艺术特色研究。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李明澜 指导教师滕丽丽 摘要: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师,为后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由他领起的豪放派词作一洗词的婉约娟秀之态,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深刻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诗文全是有感而发的用心之作,别具一格的文风,令人赞叹其才气豪情。 苏轼一生坎坷不断。生于一个经学家庭令他自幼受到诗文经典的熏陶,二十岁又一鸣惊人,为欧阳修所欣赏,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因而他当时的诗文都有着不可一世的锐气与狂气,因此才会在与王安石争勇斗狠时毫不退让,也是因为如此,才令许多人眼红他的名气,瞧不起他的狂妄,开始了对他的陷害,使他投身牢狱,远谪黄州。这一番经历令他反思自己,以致后来他的诗文再也见不到名利浮华的内容和不可一世的味道,更少了对政治的嘲讽,对自身学识的炫耀。 关键词:苏轼;生平;研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眉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无论在其生前身后都享有极高赞誉,而他平生的坎坷波折,也成就了这位大师的文化地位。因而,对其生平事迹的研究,也正是对其文化生涯的探索。 【一】少年天资 苏轼在经传历史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而且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因而苏轼写文章并不拘泥于格式,行云流水、豪放肆意既是他文章的风格,也是他本人的个性。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在苏轼十岁时,其父苏洵到四方游学,其母程氏便亲自教他读书,很小便可对古今盛衰之事发出议论,且言辞犀利,直刺要害,常令程氏欣喜满怀。[1] 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轼已精通各类经传史学,知识广博,且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便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作了一篇《刑赏忠厚论》令主考官欧阳修大为惊奇,定他为进士第二名。 三年后,苏轼调任福昌主簿,又被欧阳修举荐进秘阁,在制策考试中被列入第三等,是宋初以来第二位得此成绩的人。苏轼的文才已初露峥嵘,无论是欧阳修,还是后来的宋英宗和宰相韩琦,都对他赞赏有加。 【二】万民所颂 苏轼不只是在著文作诗方面是个奇才,同时也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 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适逢大旱,他跟朝廷商量,乞得一些粮食,同时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粮,救了不少人的命。因旱而起的疫情也在肆虐,他从自己腰包里掏出了五十两黄金,配上收集来的一些钱,建造治病的场所。 杭州离海近,致使当地泉水又咸又涩,为此,唐朝刺史李泌和白居易先后造井开河,后来水井干涸。苏轼将河道疏通,将水井修复,还发起募捐,修建大坝。为了铭记此事,老百姓把那条大堤,命名为?苏公堤?。 【三】乌台诗狱 这件事是苏轼个人人生前途的转折点,却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普遍遭遇,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 宋神宗为了广开言路,专门设立了一种谏官制度,为皇帝报告各级官员的过失,然而这种看似正义的监督机构本身却得不到很好的监督,谏官完全有着颠倒是非的能力,很容易改变决策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决策。为此,苏轼曾说:?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班级:姓名: 关键词:苏轼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苏轼的生平事迹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 三.研究的目的: 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通过这

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过程: 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第六步.最后对这次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选出对苏轼生平事迹兴趣浓厚的同学进行研究 第二步:针对一部分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对苏轼了解程度 第三步:让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并记下结论 第四步:写下收获的知识和参加活动后的感想以及学到的精神 第五步:将学到的知识以及精神进行交流传播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问题一:苏轼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教科书上? 回答:因为苏轼的非凡的文采和思想及其人格魅力所至。 问题二: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后有什么收获? 回答:1、使我们对苏轼又更深层次的了解。 2、使我们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让我们在写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4、团队精神得以表现。 七.成果概括(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等):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收集资料和别人的评析,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参加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高二研究性学习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高二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参考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1、剖析赵本山小品的艺术风格 2、校园设计之我见 3、关注青少年上网聊天 4、大连市的建筑风格 5、诗词雅韵 6、珍爱生命,远离毒品8、撩开图书馆神秘面纱 7、大话《三国》9、90后生活调查10、被遗弃的角落 12、有关低龄出书的思考14、广场文化探析16、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11、中外科幻文学的发展13、我们生活中的广告15、书店管理与图书馆规划 17、古典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及文学考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8、广告的昨天、今天、明天19、文言文虚词研究 20、现代汉语字词音、形、义研究21、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22、标点符号研究 23、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25、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24、《史记》人物列传研究 26、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27、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28、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29、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30、寓言对生活的启迪31、古希腊神话研读 32、《三国》人物性格探析33、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 34、高考满分作文研究35、《红楼梦》研究 36、广告语的修辞分析37、民俗文化研究 38、民俗探究(主要是社会生活民俗中的某一种民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 39、略论网络文学的优劣40、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 41、本市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我的见解 42、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47、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43、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 3、如何开发解题智慧 5、有关房子粉刷(装修)的预算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苏轼

篇一:王亚琼开题报告(二稿)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晏几道与苏轼的“梦”词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中文教育)班级: 103班姓名:王亚琼指导教师:侴佳琪申报日期:2013年11月30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篇二: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宋词,选取了四位作家柳永、苏轼、 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共八篇宋词佳作,包括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的词作。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虽然在之前对宋词已有接触学习,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宋词学习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要时段,学生对宋词的了解也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之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研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词意蕴的伟大,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也使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可能,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所发展。三.、课题的实践意义 词盛于宋,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对这两大流派的评价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正确地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问题,而且也有关词的发展的艺术规律性问题。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北宋婉约词家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精妙,各具风韵,自成一家。其词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豪放派是宋词的另一派别,其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将二者一进行比较,就知其风格各异,对于第二单元的宋词教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两流派的特点,从而掌握词的风格,体会其意境,分析不同风格词人的思想特点。探究宋词豪放与婉约派的词风,可辅助教学,且加深了对词的了解,学习不在停留于表面感性的认识,从理性的方面去关照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而且让他们走进一个时代,了解一代文人的不同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这将有利于今后教学中学生碰到类似问题不在怯怕,勇于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篇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擅长书法、绘画,可谓之文学全才。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政治上却遭遇不少坎坷。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苏轼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热门研究对象,各种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大杂志报刊。本文试就2007-2012年的苏轼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因此,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一直是苏轼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一文中写道:“‘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认为“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靖飞的《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调的特点》(《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4期)则从时代背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宋朝历史上,北宋文学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而苏轼在这场文学变革中“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归纳:“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人们关注视野的变化及生活情趣的转变,特别是转变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金燕《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05期)则把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放在了苏轼的黄州时期,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最终得出结论:“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赵彩芬的《论庄子对苏轼谪居诗主题风格的促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对黄州时期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描述得更加具体,文章认为,“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 此外,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6期)、徐洁《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09期)、高健龙《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08期)等众多论文也从不同方面对苏轼艺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关于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的分析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种举世瞩目的艺术形式。国画尊为国粹;书法举世无双;诗词歌赋更是占有一席之地。从古至今,多少才子,学者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学有所成终是寥寥无几,而全部收入囊中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苏轼,却正是这凤毛麟角中的领袖人物。他的博学多识,令后人不胜羡之。 在文风绚烂的宋代,有一个父子三人都成为杰出作家的家庭,而这个家庭的代表,正是一代文豪——苏轼。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而苏轼所作之词更是标新立异,把自己的胸襟气度,人生经历融入词中形成了不同前人的鲜明个性特色。他以他的学富才雄,一洗文学界“绮罗香泽之态,宛转稠缪之度”唱出了“关西大汉,铜琶铁板”之音,令天下耳目一新,开发出另一番新的天地。一曲《江城子?密州出猎》将心中的无限豪放渲泄得淋漓尽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召显豪迈本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曲《蝶恋花》亦是突出他心中清旷“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句慷慨之词,一阵阵爽朗之笑,一首首千古绝诗,编织成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号 苏轼的文章,由于阅历丰富、学问渊博,突破了无数繁文缛节,不少篇章都力求自由而又准确的表达出深邃的思想意境。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文章发挥到极致。他将自己的处世旷达和旷世之才注入文风,使之潇洒磊落、飘逸爽朗。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的视野使他的作品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无法城法牢笼。有的情怀婉转,有的诙谐广博,有的慷慨豪迈……都意境高雅,气韵充沛、自然天成。这不仅因为他学识浑厚和兼收并蓄的深厚学养,更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追求和人生境界。一切的一切,都使他成了北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语文doc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语文篇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二年三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篇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3、青岛方言的研究 4、三国智慧的启示 5、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6、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 7 、三十六计的实际运用 8、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 9、诗人李白(或白居易、杜甫等)的生命历程 10、余秋雨散文 11、流行歌曲词研究 12、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研究 13、苏东坡的生命历程 14、秋景与秋词 15、金庸小说赏析 16、鲁迅短篇小说研究

17、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研究 18、广告语言艺术浅探 19、网络文学之我见 20、中华文化对金庸创作的影响 21、区域文化流派研究 22、民间文学与作家作品 23、民间故事反映出的民族文化 24、文化类被遗弃的角落 25、我们生活中的广告 26、广告在生活中的真正作用 27、古典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及文学考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8、孙子兵法在战争中应用 29、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 30、茶与茶道 31、茶与茶文化 宗教、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生活中国姓名文化 姓氏文化 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红楼梦》中的诗词联语唐诗宋词和民族音乐意境审美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情海恨天——我心中的《红楼梦》

不公正的评价——由《三国演义》看曹操 山盟海誓生死相许---唐宋诗词中的爱情篇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豪迈洒脱---苏轼诗词研究 调查历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民俗文化研究 古罗马神话---九大行星得命的由来《红楼梦》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建安风骨---三曹诗 网络文化的利弊 113、儒家思想分析 114、现代汉语字词音、形、义研究115、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116、标点符号研究 117、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118、《史记》人物列传研究 119、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120、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 ??) 121、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122、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 124、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125、寓言对生活的启迪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提出问题 在高中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 二、课题研究目的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

知识,课堂的笔记,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2、生平事略 ?1057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 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9年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 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

苏轼研究综述讲课稿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

最后惠儋晚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从定风波词作的分析反映了苏轼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论述了苏轼在惠州期间信奉儒家思想,渐渐地兼糅道、佛思想观念,建立自己乐天知命、随缘委命的生活方式。 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苏轼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豁达超然。放在21世纪,可以用“坚强”一词来形容苏轼。面对如此坎坷的仕途,苏轼又是如何做到平衡他的得失之心呢?在王娟的《探析苏轼的自省与自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中,苏轼在坎坷的曲折经历中通过自省与自嘲超越自我,走向旷达。其表现为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他将人生的悲凉与不幸看做生命中珍贵的财富,扬弃个人的悲哀与绝望,执着于充满希望的人生,那精神安然自在的人生态度,展现出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研究性学习报告文言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文言文 篇一:文言文课题开题报告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书 学科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文言文“六步教学法”实验研究 立项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所在单位__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教育局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说明 1、本表适用于已被河南省基础教育

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的研究课题。 2、此表格需在收到立项通知三个月内,通过电子邮件或信函方式发送给省基础教研室课题管理办公室及各省辖市级教研室课题管理负责人。 3、主要参与者不包括课题主持人。 一、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案 篇二:高二语文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高二语文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及规律探究 成员:张冰冯冰剑邵水梅张妮吴剑锋 目标:必修课本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整理及规律探究 分工:张妮、吴剑锋、邵水梅整理课本文言文固定句式 张冰、冯冰剑负责固定句式的规律探究

张冰最后整理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高三文言文的复习一直是一个难点,新课程改革以来,文言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而且,一些固定句式常常是高考翻译题的一个采分点。因此,固定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文言文博大精深,学生觉得学文言文“难于上青天”。学生学习文言文没兴趣,费时、费力、低效,是困扰我们多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复习中,使复习更高效,是语文教师长期探索的一大难题。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1698855.html,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作者:陈曦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 [摘要]作为书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的前两位,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尚意新书风的改革开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富于新意的发展历程。学术界对于苏黄二人的书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书法特点、创作分期、美学思想、佛道思想及当代意义等方面。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一、对苏轼书法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苏轼生平思想及具体作品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比较充分,有关苏轼的诗、词、文和文艺思想的研究专著现在已有多部,就其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研究而言,成果比较多。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苏轼(第33、34卷)》汇集了现存苏轼书迹的图版资料,并有作品的释文和编年考证,是其他有关苏轼书法研究的图版资料的重要来源;关于苏轼的书法创作历程的评述和对苏轼书法作品分析的专著有赵权利著《苏轼》一书;苏轼书法的综合研究有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中曹宝麟所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三章的内容;陈中浙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是迄今为止国内仅见的关于苏轼书法和绘画研究的理论性专著。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通史类的著作中也多有关于苏轼书法理论的章节,如王世征主编《中国书法理论纲要》的第四章第二节“苏轼的论书”。关于苏轼书法理论方面研究的单篇文章更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及其书法作品分期比较。宋廷位《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列举了苏轼的传世楷书、行书作品,从中分析总结出其书法特点:字型横扁,体势攲侧,“捉笔近下,时善运笔而尤善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笔画丰满遒劲,字势姿媚圆润;行草相间,自由随意,多用圆笔,圆中带方,寓静于动;用笔收放自如,墨色浓淡相宜。夏威夷《苏轼早、中、晚期书法作品之比较》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比较其早、中、晚期书法特点。早年表现为中和之美;中年呈现出随意之美;晚年则是沉着之笔。尽管苏轼早中晚期的书法风格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他一生的书法创作都是以“尚意”为典型的自然随性的创作。 (二)从典型代表作品看苏轼的书法创作观。李永辉《从看苏轼书法创作观》以《黄州寒食诗帖》为出发点,从中挖掘苏轼的书法创作观,总结出“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出新意于

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20世纪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一.研究概况 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据统计,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 1.朱靖华教授的《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中的《苏轼论评》一部分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了评析。这些文章论断精辟、理富文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诗论》部分选取了苏轼诗议论化、理趣化、“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苏轼的诗风等特点加以论述。《词论》部分主要围绕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进行论说,对苏词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文论》部分则是以苏轼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为核心,把苏轼在宋代散文发展中的贡献展示给读者。另外,还对苏轼非常著名的前、后《赤壁赋》的题旨进行分析,让读者在看到这两篇赋形式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它们的内蕴之美。 2. 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杨海明《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杨文结合苏词中所表达的苏轼在各种人生阶段的种种情态,探寻他“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所在。苏轼堪称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他善于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美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自我的文化人格,悲剧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出世态度人世业”,出世之心不是苏轼价值意义上的终极追求,而是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周斌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那么,我们也就有必要进一步地对20世纪苏轼词的研究做学术史的回顾考察和定性分析。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通过检索统计获知,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可谓硕果累累。本文拟就这几年东坡词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概述如下。 一、东坡词的深层文化探寻 一定地域的民俗文化、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往往会给作家的思想及其创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杭州、密州等地域亚文化与苏轼的思想、心态变化及其创作结合起来研究,有了可喜的创获。 一般认为,苏轼是在判杭期间才开始词的创作的,那么为什么苏轼近50首判杭词几乎都是应歌体呢?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1998年,关于“苏轼与密州”的探讨是苏轼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张崇琛《密州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一文,从古朴淳厚豪壮的密州民俗、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密州文化和密州的“东州乐府”氛围等三个方面对苏轼思想及其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具体论证,进而说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上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执着的“致君尧舜”发展到“超然”“自达”,由较单纯的儒家思想,进而为儒、释、道的高度融合。梅大圣《东坡密州词文化内涵初探》(《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认为以“密州三曲”为代表的20多首词是构成东坡范式最早的成熟元素之一。指出东坡密州词文化结构的内涵是“开创了以词的形式沟通儒佛道,既表现心灵内在矛盾及种种感受,又展示了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行途径”。 二、东坡词的思想内涵解读 苏轼堪称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他善于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美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自我的文化人格,悲剧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出世态度人世业”,出世之心不是苏轼价值意义上的终极追求,而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精神支撑。苏轼的人生艺术无疑对其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海明《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杨文结合苏词中所表达的苏轼在各种人生阶段的种种情态,探寻他“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所在。 张玉璞《佛老思想与苏轼词的创作》(《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指出,佛老思想在影响了苏轼的社会行为的同时,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认为苏轼对佛老思想的接受持一种分析的态度,苏轼不深究佛老义理,而是“取其粗浅假说”即把握其基本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人格思想。文章以东坡词文本程式,分析其词中诸如彻悟的人生感受、随缘自适的处世态度等表现主题,以及空灵澄澈的意境等都透示着佛老思想的影响和浸润。任爽《略论“静空”观对苏轼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认为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静空”观,是受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