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本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有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由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设备和由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通过这个渠道所传递的暴力信息我们称之为媒体暴力,即大众传播媒介上显示的暴力内容。

影视、录像、电脑、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广泛普及,并以其丰富多彩、声情并茂、鲜活刺激、生动直观等特点,迅速地传递着大千世界无限多样的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把现代人推到了一个信息纷呈、光怪陆离的信息世界面前。所以,大众媒介中的暴力信息也不可避免地要介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主要影响

媒体暴力究竟对青少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许多专家对此作了研究。研究结果,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认为观众的暴力行为与媒体暴力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993年,权威的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总结性的报告,明确指出,频繁地接触电视暴力毫无疑义地会导致观众对媒体暴力持接受态度,从而对暴力行为持接受态度。①这个协会抽查了从1955年到1991年间发表的1000份报告和研究,得出结论:“收看暴力和攻击性行为有正面联系。就是说,看得多的人比看得少的人更具攻击性。”②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音带、广告、游戏机和多媒体等。③显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具有进行教唆犯罪的社会化作用。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早在1890年电报首次出现之时,法国社会学家塔德就曾意识到。他通过大量研究表明,犯罪行为会随着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扩散,以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犯罪率。他认为,犯罪行为是随着电报线路传播的,向公众展示暴力会使部分人重复暴力行为,使犯罪行为向着更广泛的层面蔓延。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因而必然成为诸多大众媒体最大的受众群体,充当所有媒体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无疑对他们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引导其思想和行为的一股无形力量。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加之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易受到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暴力信息的影响,并错误地将暴力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方式,刻意模仿,从而使其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最后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据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在石家庄监狱、河北省少管所对100名青少年犯进行的调查,80%的人热衷于电视剧中的暴力镜头,推崇黑社会里的“老大”和“江湖侠客”,把讲“哥们义气”视为做人的根本标准,并受片中情节的启发谋划作案。④由此可见,媒体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二)媒体暴力传递的错误价值观念,导致了部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严重偏离正确方向

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为社会传播和推行占主导地位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对大

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张千山

?9?

众传播媒介利用、把握得好,可为社会成员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的整合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大众传播媒介也会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如媒体暴力就教给青少年一些错误的观念和价值,给他们一种幻觉,认为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暴力来解决,不管是在校被老师管教,还是在家遭家长责备;不管是被同伴取笑,还是遭女友抛弃,都可凭暴力解决问题。他们认为法律和道德的力量不足道且麻烦,因此,他们崇尚暴力,相信暴力的价值。

(三)媒体暴力创造一个可怕的世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著名传播学者乔治?葛布勒曾说过:“电视的重要信息就是引起恐惧”。生长在一个媒体崇拜暴力的社会里,人们普遍有一种脆弱感、依赖感和不安全感。有些专家说,从小看媒体暴力将影响一个人情感的成长。对青少年来说,大量地观看媒体暴力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反社会倾向、反社会行为;对外界感到越来越恐惧、害怕;对暴力行为越来越见怪不怪、麻木不仁;对他人冷漠无情、缺乏同情心。太多的媒体暴力摧残了青少年的心灵,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

(四)媒体暴力致使一部分青少年崇拜、模仿的典型错位

行为理论指出,人们的许多行为是通过模仿观察别人而学来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电视上的角色经常是他们的楷模,可惜太多的楷模是负面的。由于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倾向,一大批以警匪、武打、侦探、言情为内容的影视片、小说等“通俗文化”迅速兴起。这些经过精心剪裁、拼贴的以声音和画面形式出现的现实境像或虚假组合所塑造的各式各样的所谓“英雄”人物,被青少年认为是真实可信的,甚至成为一些青少年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典型。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犯罪分子,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那种为团伙成员两肋插刀的“义”、对团伙头子的“忠”、实施犯罪时的“勇”、以及他们的结伙形式和相互间血腥的惩戒手段等,无不带有这些虚假英雄的影子,有的甚至是直接对这些“英雄”的模仿。

当然,媒体暴力的影响也不尽是负面的。当正义战胜邪恶,坏人受到惩罚,痛苦得到如实地表现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一般是正面的,只是这种影响似乎尚处在“道高一尺”的状态。

二、限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困难重重

虽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有这许多的负面影响,但要消除这些影响却困难重重,这其中有很多的原

因。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有吸引力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这一时期他们正在体验着人生最激烈的情绪变化。为了渲泄,便寻找各种刺激,而媒体暴力可以在虚拟空间里给人以强刺激,所以青少年较喜欢看暴力电影、电视等。

媒体暴力也被青少年用来证明社会身份。暴力娱乐主要吸引男性而且是在群体中,人们很少单独观看恐怖电影或拳击比赛,这些社会场合特别适合建立男性间的纽带和证明男性身份。为了向同伴们证明他们是男子汉,男孩子们总喜欢选择看一些暴力影视节目,并且总是表现得镇静、兴奋,而不是震惊、恐慌。

媒体暴力还被青少年用来发泄情感。就像暴力运动一样,暴力电影、电视、游戏是青少年公开表达兴奋感的机会。如同在看足球和拳击比赛时一样,青少年可以大喊大叫。平常他们都受到家庭、学校的管制,不能随便情绪外露,只有在暴力游戏和娱乐中,他们才可以尽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市场经济对媒介的支配作用

媒介不仅是大众社会的英雄和大众文化的偶像,而且是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宠儿。因此可以说,媒介的“权力”即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商场的营销和运作的权力。“大众传播既是商业,又是工业。较确切地说,它是一种信息产业、知识产业,不断把各种信息加工为成品,并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精神商品‘推销’出去”。⑤所谓面向受众,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各种文化生活的需要,只不过是面向市场、面向经济效益的代名词。由于市场法则的无情支配,“职业传播者在传播信息之前,首先要对信息进行市场估价,甚至根据市场的需求制造出有市场价值的信息来”。⑥

含有暴力的影视片一般销路都很好,如警匪片,动作片等。由于观众要寻求刺激,要看暴力影片,一些娱乐品出产商可能就不考虑社会影响,不顾一些民众的反对和批评,毫无顾忌地出产暴力娱乐产品。这是限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重要障碍。

(三)网络媒体的出现使青少年更容易获取暴力信息

互联网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成为传播者的可能。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成为“记者”,在网上发布信息,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型的媒介机构,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址、主页、发布信

?10?

息。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信息发布的失控,使各种各样的暴力信息在网上泛滥。同时,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青少年只要会上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暴力信息。

三、限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措施及思考

由于社会越来越关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限制媒体暴力,减少其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就是政府根据有关政策、法律对媒体进行审查,强行删除媒体中的暴力内容。这种措施是直接的,其效果是明显的。

但是,自由,特别是言论自由是公众视为最宝贵的基本权力。一般来说,许多地方的人们宁愿在别的方面多作些牺牲、让步,也不愿让言论的自由权受到任何侵犯。如果一旦允许任何言论方面的审查,就有可能是言论自由受侵犯的开始。因此,即使大多数人认为媒体暴力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也很少有人愿意设立媒体审查制度,这就使得限制媒体暴力极端困难。这种取向,在客观上也保证了青少年获取暴力信息的“自由”。

(二)新闻伦理规约

这种方法具有直接约束效果,是最传统的。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媒体内部与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批评黄色新闻和暴力新闻泛滥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了避免政府的干预,一些报人和新闻行会都被迫采取措施,制定出各种新闻道德准则。在这些新闻道德准则中大多数都含有反暴力的内容。如美国编辑人协会制定的报业信条第七条明确反对“对于社会伤风败俗,如奸淫掳掠的犯罪事实着意描写”。瑞典舆论家联谊会出版规范在第五条规定“对犯罪消息应避免详细报道”。

这些守则在限制媒体暴力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守则也有许多问题。第一,没有几个有份量,即没有被执行,也不可能被执行。第二,它们能约束组织成员、对成员惟一的惩罚就是开除出组织,是无足轻重的处分。美国编辑人协会在其制定的报业信条第七条就承认“没有制裁此种不良报纸的规定”,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诲淫诲盗的报纸“必定因读者的反对与同业的谴责而日趋于失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伦理规约只是应付公众对媒体运作的不满。至多,它们只是一些半严肃的自我约束规

则,以免公众和政府来制定规则。

(三)内容分级

这是传媒界与政府采取的中和措施,主要作用是限制少年儿童收看媒体暴力,减少其不良影响。

最早对媒体暴力分级的是在电影界。在20世纪初电影刚开始普及时,一些宗教组织和社区就发明了一套对含有色情或暴力的影片定级的办法。后来,分级的范围渐渐扩展到唱片、电脑游戏、电视节目等。以美国为例,1990年美国政府规定对那些含有明显的色情或暴力,以及鼓吹犯罪和吸毒歌词的唱片都必须贴上“青少年不宜歌词,需家长指导”的标签;1994年,由家长、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士组成的娱乐媒体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一套制度,对电脑游戏定级;1997年10月,由民间组织、政策制定者和电视业者共同协商制定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开始推行。这一分级制和锁码晶片配合应用,可让家长在家中锁住某些级别的电视节目。

正如辩证法告诉我们,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事。挂有“儿童不宜”的招牌偏偏引起儿童的好奇心。有些青少年利用电视节目分级制来选看他们不宣看的节目。很多青少年声称,一些他们通常不看的节目,因标示了级别后才促使他们观看。

暴力在媒体的各个领域盛行,无孔不入,而且暴力程度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根据以上分析,媒体暴力不可能完全被限制或彻底禁止,媒体暴力似乎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太多的改变。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给予媒体暴力以更多的重视,减轻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这在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传媒业自身的发展。

注释:

①②俞燕敏、鄢利群:《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第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徐建、肖健国:《21世纪中国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走向》,载《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第3期;

④河北省教委政策研究室:《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简报》, 1997年第1期;

⑤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139~14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⑥李岩:《大众传播过程的异化现象》,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3期。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孙抱弘

?11?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学生姓名何芷睿 学号1408050110 专业班级工业设计141 指导教师谢秀华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一.现代传媒解释 传媒就是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

总称,如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刊、杂志、报纸),而自从计算机的普及化,网上媒体在计算机网络中亦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媒体。而现代传媒主要指网络通信,电视,电话等媒介。二.实践报告 调查对象:辽宁科技大学学生 调查时间:2016年7月20日~2016年9月1日 调查地点:辽宁省鞍山市辽宁科技大学 调查范围:辽宁科技大学内随机采访的学生 调查主题:现代传媒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人群的影响 调查内容:1.您主要使用哪种传媒形式? 2.是否使用报纸作为传媒工具及报纸对您的影响? 3.是否使用电视作为传媒工具及电视对您的影响? 4.是否使用广播作为传媒工具及广播对您的影响? 5.是否使用网络作为传媒工具及网络对您的影响? 6.是否使用电影作为传媒工具及电影对您的影响? 调查结果: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访问和调查,共发问卷60份,回收56份,回收率为93.34%,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92.86%。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均满足统计学的要求。 问题一调查结果:当代青年中使用报纸作为传媒工具的仅有0.5%。使用广播作为传媒工具的仅有2.3%使用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有4.2%使用网络的最多93%。可见当代大学生中新型的网络传媒技

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集中并融合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多项技术的自媒体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各群体产生了影响。而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为社会群体中最活跃的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本文总结了自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趋利避害,帮助青年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影响 一 .自媒体的概念 现在,对自媒体,各界还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概念。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教授认为:“自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自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自媒体是指个人或机构组织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并通过网络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自媒体的主要类型包括博客、播客、微博、个人空间、微信等。自媒体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其信息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思政治教育方法及内容带来了冲击,当前探索一条适应自媒体要求的教育路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自媒体的概念是相对的,多层次的。从传播的不同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的定义。概括说起来,就传播的介质形态而言,自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上的,以及其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他们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 .新媒介的特点 1.灵活便捷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样,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也不能例外。大学生在应付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之余,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而自媒体因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能够将信息有效地传达给他们。如在像等车这样的零碎时间里看看手机短信、利用手机上网、在寝室上网等。 2. 人人都是发布者。 与传统媒体不同,自媒体大幅度降低了内容创建和发布的门槛。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发布者,传播的途径从单中心化向多中心化演变,传播方向则由单向演变为多向。 3. 个性化、自由化。 自媒体实现了以人为本,创造了一个更简便的信息发布传播平台。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影响一大批受众;也可以选择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源,信息经过不同受众的不同组合,便成为了个性化的“报纸” 4. 科技含量高 自媒体具有移动、便捷、数字化等特性,其运用各种具体传播形式,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更加形象生动感性地进行信息的传播。这些特点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喜爱。 5. 传播内容可信度低。 正面的自媒体信息可以让受众得到启发和帮助,但网络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免责性,部分人为了获取“眼球效应”或牟取利益发布错误信息或虚假信息,导致自媒体的信息驳杂、真假难辨,大大增加了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 三 .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新媒介广泛的信息来源,为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在受时空的限制。这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他们了解社会、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论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摘要:媒介暴力(media violence)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媒介暴力包括真实暴力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媒介对社会暴力的现象报道属于真实暴力,虚拟暴力则是指文艺节目中包含的暴力现象,如警匪剧、武侠剧、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关键词:媒介暴力、影响、媒介行为暴力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近年来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大多数媒体在产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出于经济利益与竞争激烈的考虑,大众媒体在商业动机刺激下日益普及一种“低水平的满足”现象,同时由于人们的媒介素养不乐观以及生活的压力,导致媒介暴力现象愈演愈烈。媒介的暴力文化现象在媒体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媒介暴力。而媒介暴力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影响上。具体表现为:观察模仿、暗示激发、虚拟参与等现象。 一、媒介暴力的影响方式 1、观察模仿 一项调查发现,在因暴力入狱的男性犯人中,有1/4到1/3的人承认他们在犯罪时有意识地模仿电视中的暴力犯罪手段,这些由现实暴力主体提供的说法也许更令人信服。这也说明了诸如侦探或者警匪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因素会提供给人们一些犯罪的手段或者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影响。 2、暗示激发 一些研究者认为,媒体暴力激起或暗示了人们的进攻性思想感表,进而促成了暴力行为的实施,个体想要出击的愿望被媒体画面证明是正当的,因为在画

面中无论是英雄还是坏蛋都使用暴力复仇,并且常常没有对错和结果。在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迫在眉睫》之中,一个父亲为了拯救患有心脏病的儿子不得不通过绑架威胁医院的人这种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虽然我们可以说他的出发点是伟大的,他获得的结果的也是符合他的目的,但是影片鼓励人们运用暴力方式对待生活中的麻烦。这种暗示激发是媒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媒介对暴力的“美化” 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生存技能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媒介暴力就是利用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描绘和美化暴力。 媒介的暴力是潜移默化的暴力。媒介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美化”暴力,使得暴力变的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不仅仅是接受,受众还会认为这种暴力是美好的,是英雄的。有另一种说法称这种暴力为隐性暴力。隐性二字很好的诠释了美化的意义。这种暴力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赞同,也更容易忽略,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而真实暴力,与虚拟暴力相比,对广大受众的心里和行动上的渲染程度要弱很多。真实暴力,一般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那些报道的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等等,虽然这个事实很暴力,但因为新闻报道过程中,会考虑到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在画面的选择上会有所保留。其次,新闻报道出来的这些暴力犯罪,都会倾向于解释他们不利于社会的一面,持批评的倾向态度。因此,大部分受众在接收这类信息都会在主观上持反对态度。 所以可以说媒介暴力的“美化”主要体现在虚拟暴力上,也就是带有商业气息的文艺节目。这些被“美化”的媒介暴力主要通过描绘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正义英雄或者一些正面偶像,将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融入其中。比如说日剧《joker》其中就是通过运用暴力去解决那些逃脱法律漏洞的罪人,表面上来看,它是遵循着那条“杀人偿命”的正确价值观去制作,实际上它确实在正确价值观掩盖之下的暴力,在这种面具下悄无声息的宣扬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想。而那些光鲜亮丽的偶像则成为引领这种风尚的风向标。而受众的反应必然是倾向光鲜

浅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Yibin University 论文 题目浅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系别政府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涂利 学号 110801044 年级 2011 级指导教师黄璐职称硕士 2012 年 12 月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一、媒体暴力的含义及分类 (4) (一)真实暴力 (4) (二)幻想中的暴力 (4) 二、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4) (一)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 (二)引发青少年真实暴力 (5) (三)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 (5) 三、媒体暴力的应对策略 (6) (一)加强国家和政府的干预 (6) 1、完善立法,制定实施细则. (6) 2、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6) 3、实行内容分级 .................................................... .7 (二)增强媒体的自律功能 .. (7) (三)提升“媒介素养” (7) 1、家庭“角色示范” (7) 2、学校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8) 3、提高公众的媒介道德素养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随着信息获取的多元化发展,连篇累牍的媒体暴力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的媒体暴力会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发青少年真实暴力,甚至诱导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少年强则国强”,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面前,需要将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媒体的自律和提升“媒介素养”同时并举,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媒体暴力青少年媒介素养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自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9982443.html,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 作者:郝永光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新媒体领域的不断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逐渐侵入青少年实际生活,同时 影响着青少年主要生活方式,并诱发青少年产生沉迷网络且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最终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此,在当前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继而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平台,提升价值观念。本文从我国青少年手机、网络使用现状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新媒体的产生对青少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影响 近年来,我国已全面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同时,网络及手机作为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学习方式、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为此,当代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青少年价值观念作出正确地引导。以下就是新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我国青少年手机、网络使用现状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10-29的青少年网民已经占据了总体的60%。例如,浙江在网络调查活动开展过程中即获知6262.41万户互联网用户中,青少年人群占据了较大部分,即新媒体的产生对青少年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为了深入掌握到我国青少年手机、网络使用现状,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即CNNIC展开“青少年手 机、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活动,并获知基于手机网民为1.27亿人的背景下,青少年网民人数已经占据了总体的51%,而其中学生人数为25%。即青少年学生手机、网络使用较为普遍, 且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手机使用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低头族”的不良习惯,为此,当代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针对网络安全隐患问题展开调研,由此规避新媒体的产生冲击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二、现代手机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青少年长期而普遍的使用手机和网络主要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就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小学生网民中上网时长为5.7小时/周,2012年为6.3小时/周,而到2015年为止已经逐步上升至21小时/周,即呈现出上网时长快速增长的趋势,最终 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小学生的运动时间,致使小学生在手机及电脑的辐射下,“低头族”坏习惯的养成下,逐渐呈现出肥胖、近视、驼背等成长问题,为此,当代小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对此问题提高重视程度,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即将小学生上网时长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就此

青少年暴力犯罪

试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成因 暴力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利用身体力量或其他工具恶意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所谓青少年暴力犯罪,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自然人以暴力或者以暴力胁迫为手段,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或非法占有他人财产而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的为成年人。 青少年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同时是一个充满危险的的年龄阶段。在青少年阶段,由于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的影响,拒腐蚀能力较差,成熟性和自我保护能力远不及成年人。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件已经屡见不鲜,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青少年暴力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严重的危害了国家及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青少年暴力犯罪已经成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教育专家分析说,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

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对青少年来说,对社会、他人以及自己危害最大的还是暴力犯罪。 其实,暴力案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一个社会或一类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的。现在孩子的暴力倾向最简单的例证随处可见,比如说,过去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 另一个方面,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此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青少年暴力犯罪与财产型犯罪、性犯罪等犯罪类型相结合,形成了以暴力型财产犯罪为主导,暴力性犯罪、暴力侵害人身权利罪及其他类型暴力犯罪并存的特征。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缺少必要的是非

关于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报告 参加者:蒋瑞 主题:调查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时间:2012年2月 摘要: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现代社会,新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方式,因为其具有直观、生动、便捷、刺激等特点,而在青少年中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价值观 青少年是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自身人格尚未发展成熟,对事物缺乏分辨力,也因此常常把媒介精心建构的媒介产品和内容当成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形。而这一“虚拟的现实”成了构成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的客观社会环境。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现在还没有具体定义,最常见的新媒体有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 字广播等等。在许多定义中,我比较认同的是美国《连线》杂志的描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蜂拥而至,加之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以及中国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使得一些青少年出现了“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多元化”的价值倾向,其主要表现为: 1.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新时期青少年大多数赞成为国家、为集体做贡献,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部分青少年中也比较“受欢迎”。部分青少年思想、价值、理想、信念迷失,遇到原则性问题采取双重的价值判断标准:要求别人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人人为我,我也为我”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部分青少年表现出重个人自我价值、轻个人社会价值;重个人选择,轻社会选择;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个人独立、自由;轻社会制约。 2.重金钱实惠,轻理想信念。新时期青少年越来越关注现实和自身利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注重学科专业的实用性,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虽然大多数赞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但又往往未将其付诸实践。在理想和信念的选择上,他们更多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更多的是从个人的情感和利益的角度来理解“价值行为”,而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奉献,重金钱实惠而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轻真心实意。 3.重专业知识,轻道德品质。随着近年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青少年充分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求知欲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但他们认为,找一份好的工作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够了,而与个人道德品质无直接关系,所以在青少年中出

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认知影响及对策研究

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认知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媒体文化对青少年有很深的影响。其中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比较突出。本文旨在探讨动漫的影响,并讨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媒体文化;青少年;认知影响;对策研究 Abstract: in the media convergence trend, the media culture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teenagers. Which catoon and caricature influence on youth more outstanding.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animation, coping strategy. Key words: media culture; teenagers; cognitive impac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曾经,美国著名的媒体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对媒体做过如下的评论:“媒体已经拓殖了文化,表明媒体是文化的发行和散播的基本载体,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媒体已经排挤掉了诸如书籍或口语等这样旧的文化模式,证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媒体主宰了休闲和文化的世界里。”[1]可见,现代社会中媒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对事物的认识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掌握最新的动态,我们社会实践队于2012年7月对长沙市的部分青少年展开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认知影响”的调查。主要着重于了解青少年对动漫的认识和看法。 研究发现 动漫的喜爱度高。 问卷的调查对象设定为14-24岁的青少年。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十分喜欢或挺喜欢动漫的人数占了总调查人数的72.4%。表明动漫在青少年人群中的认可度比较高。 喜欢类型多样化。 问卷中我们设置了有关动漫类型的问题。调查结果呈现以“推理悬疑”为主,“幻想魔法”“喜剧搞笑”“激情冒险”“运动体育”为辅的多样化态势。 接触渠道呈现新旧媒体交融态势。 问卷中涉及通过何种渠道接触动漫时,结果传统媒体电视和新型媒体网络平分秋色,可见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融合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自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广泛普及,wife信号布满了我们的生活空间,移动通讯终端小型化,便携化成为趋势。以博客,微博,微信,个人日志,飞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开始引领社会的发展,使信息能够快速的交流和传播。以自媒体为主的现在网络社交工具受到青年大学生的普遍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必备工具。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拓展了交往手段等。与此同时,也使现实人际关系变得疏远,现实交往能力下降,产生了信任危机。自媒体影响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显得越来越冷漠,交往过程中状况百出,因此研究自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状,分析自媒体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呈现自媒体时代下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利因素,提出构建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等社交工具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致力于构建两者的正向关系,使社会尤其高校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使用自媒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关于自媒体对当前社会及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新兴的自媒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的特点,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社交工具的现状进行统计掌握,运用实证分析法,在掌握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另外还运用文献查阅法,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及与本文相关的学术材料,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提炼自己的观点,利用观点陈述正确运用自媒体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现状研究 关于自媒体这个问题的研究在国际上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首先提出自媒体概念的是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2002年提出“新闻媒体3.0”,即旧媒体1.0,新媒体2.0,自媒体3.0。2003年他在《下一个时代的新闻:自媒体来临》中指出博客等互联网等新生事物风起云涌,人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参与网络交流,自媒体3.0将是未来的主流。丹.吉尔默的另一篇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更是从媒介技术论的角度对自媒体平民化的特点进行赞扬。谢恩.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共同撰写《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析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国外关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方面各种问题的研究还少之又少,关于自媒体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商务管理和商业营销等

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的调查

北京邮电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的调查 姓名:******* 班级:****** 学院:***** 2012年9月15日

摘要: 此次调查主题为“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的调查”。组长将此次调查分成了散部分,不论是从网络还是现实生活,我们都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调查。经过此次调查,成员们不但达到了调查结果,还更加了解了主流媒体以及主流媒体的性质等现代关键。 关键词: 主流媒体、网络、电视媒体青少年 正文: 一.关于我们 这次的社会实践,通过组员一起的讨论,我们决定利用“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来作为命题,在学校和社会之中开展这一问卷调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不仅推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人类社会也快步走进信息时代、传媒时代、网络时代。 二.我们的分工 组长: 查找资料: 制作问卷、收集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实践调查报告: 三.我们的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不论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制定好了一份问卷调查,在网上转起。为的是更多的有责任心的同学、社会人士关注我们这次实践调查。 (二).查找资料文献法。 我们通过网络、书籍资料,为进行这次事件奠定理论基础。比如,我们查阅了《中文科技期刊网》、《人民日报》等,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100余篇,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我们此次实践掌握的知识 从最基础的来看,我们再组员内部以及所调查的范围内,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主流媒体以及主流媒体的一些细节性问题。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主流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主流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从政府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传媒产业、学校等多角度,提出构建主流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的合理性建议与意见。

校园暴力事件的媒体报道框架分析

校园暴力事件的媒体报道框架分析 【内容提要】随着校园暴力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牵动着社会秩序的建立。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框架,将直接影响公众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本文以《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为例,分析不同媒体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框架建构和报道方式。 【关键词】校园暴力框架分析报道 校园暴力是近几年我国校园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校园暴力的形式和手段多样,对被施暴者的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校园暴力事件是关乎社会发展、家庭培养、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由于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且不断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一些媒体纷纷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展开专题报道,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框架搭建,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于该问题的认知了解以及舆论走向。因此通过定义问题、解释因果、价值评判和提供建议几个方面进行报道框架的建构,有利于增强社会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了解和认知,以及对于该行为解决方法和建议的提出。本文将以《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两家媒体从20XX年到20XX年期间的报道为例,分析媒体在报道校园暴力事件时所使用的报道框架。 根据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到的,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吉特林认为,“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①心理学研究角度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社会学研究角度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框架既是一种选择也是对于某些重要问题的凸显,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①因此,在分析各个媒体传播内容研究时,框架分析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新闻文本的方法。本文着重分析的是选择和凸显两个层面的内容,并根据不同媒体所把关的内容,探究媒体报道的价值观取向以及产生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新闻自制率”是用来衡量媒体对特定事件、话题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新闻来源的划分,将两家媒体的稿件分为自采和转载,不同的新闻来源将影响媒体对于新闻框架的选择。通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自制率较高,且采用的框架

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媒体对偶像的不断推出,并不是如过去宣传英雄和成功人士的传播方式,它所宣传的不在世英雄和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和精神境界,而是一种或阳光、或忧郁,美丽大方或帅气的形象。因为媒体的目的无非是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而刺激消费。各种选秀节目频频,成功的偶像除了不断展示自己令人赏心悦目的才艺和美丽外,另就是展示自己成名后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刺激的是青少年的欲望。 我们会发现,青少年逐渐将欲望与理想混淆了,或者说他们把欲望放在理想之上,一旦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他们会马上做出调整。他们喜欢说:“我要过怎样的生活。”而不是说,“我要获得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在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变得迷惑,想获知的是如何满足欲望的途径,而不是如何努力来成就自己甚至社会。消费文化的粗线和功利,让青少年变得浮躁而虚妄。而进入社会的各种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对他们而言变得可有可无。这也是很多青少年步入社会而无法适应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因为传播渠道多样化和民主化,相比90年代对四大天王狂的热,现在青少年的偶像追逐多少带点审视的目光,我们会发现在快男、快女的讨论群里总有不少人持有反对和批判态度,在宣传他们“美好形象”的同时,又会出现他们的“难堪举动”。大家对“炒作”一词也日益敏感,对于明星经纪公司的种种策划,他们并不是趋之若鹜。 3.被驱逐的纯真与画面式思维 而在以成年人为信源、信宿为主体的传媒体系中,青少年所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年龄所接触到的信息并不相符,无论他们多么具有选择权,但是在不断扩大的传媒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带有商业目的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传播内容。大众传媒内容的消费主义让其走向媚俗,各种缺乏质量的节目和电视剧不断上演,主持人为取悦观众而大提“前卫”问题,电视剧不顾古典名着的原汁原味,上演各种“床戏”。 美国学者梅罗维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媒介情境论”他认为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形式促成了社会情境交融,最突出的一点是公私情境合并,原本属于私人领地的事件开始暴露到公众视野里。成年人生活中的“秘密”—平庸、邪恶、暴力、欲望不断暴露在青少年面前。他们不得不去理解本不属于他们理解范畴的事物。种种这些现象很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性心理早熟,或潜在的暴力倾向等。 传媒文化的视觉化,让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他们开始走向非逻辑思维模式的后现代,以文本来描述动态的画面,以画面来描绘自己的心情。网络上流传着属于他们的画面感十足的语言:“我泪奔”,“我晕”,“我以45度锐角仰望你”。同时,叙事式的漫画比文字更受追捧。 因为传媒文化的变迁,他们接触到超出年龄的信息,看似有着比过去更加成熟的心理,却又带着种种非逻辑化的“单纯”的思考方式,并以他们的方式思考着、成长着。 4.更多的参与机会 传媒文化的民主特性也在不断发展,虽然网吧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进入,但是现在家用电脑和手机上网的普及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信息流中,很多论坛里出现了各种有他们年龄段特色的文字,他们更加乐于展现自我、发表评论。他们在受传媒文化控制的同时,又反过来挑战着成年人的主流思想。如一直以叛逆形象示人的韩寒,从反高考、反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腐朽开始一直受着广大青少年的追捧。他们的声音也逐渐受到重视。 而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也热衷于将青少年加入进来,早期有有“校园派”的三星智力快车,到现在各种选秀节目。他们开始不断展现着自我。 三、如何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环境 青少年因社会经验有限,心理不够成熟,而更加渴望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在面对传媒文

浅析现代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现代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沙红 大众传媒是人类传播能力发展变化的表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散布在不同地区的个人或群体的媒体①。如果按照西方20世纪80年代传媒界提出的划分标准,它可以分为新传媒和旧传媒两种。旧传媒指的是传统的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以文字及空间因素来组织的信息,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等旧的电子媒介。在我国习惯于把旧传媒称为传统大众传媒,把新传媒称为现代大众传媒。 现代大众传媒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传统大众传媒在技术上的发展而生成;一是由传统大众传媒的相互联姻或与其它传媒的新型结合而产生。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现代大众传媒发生了嬗变,它使沟通人的精神层面的单向被动的媒体交流形式,变为双向互动的媒体交流形式,并以其方便、快捷等优势深入到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人类凭借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尽享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 伴随着电脑、多媒体、光纤通讯、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现代大众传媒培育的年轻一代开始成长起来。正如媒体专家指出:今天的孩子在接受、收集、保留信息的方式上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美国一专家更预言:“互联网小孩正在`接管'社会”。 在我国受现代大众传媒影响的青少年也正在慢慢成长起来。面对高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纵览国内外现代大众传媒发展趋势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必须及时调整以往培育青少年的教育思想和政策,使他们既能在现代大众传媒充斥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又能担当起未来民族振兴的重任。 1.现代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里,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迅速发展。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成为社会认同的一员,因此,他们成了大众传媒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从生活方式到处世方式,从价值观到情感交流,小到穿农戴帽,大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大众传媒为他们提供了众多的信息及分析、解释的道理。特别是现代大众传媒集文字、声音、图象于一体,构成了三种立体化的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传播形式,在它身上青少年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基本可以实现,而且在现代大众传媒中到处是新鲜的事物,这对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事实也表明,经常和现代大众传媒接触的青少年得到的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识面之宽,就整体而言,是未接触现代大众传媒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而后者的人数在目前我国的城市里已占很小的比例。现在让我们看一下现代大众传媒带给青少年的一些益处。 1.1在学习上 首先,现代大众传媒可以调动青少年眼、耳、手、脑来强化一个内容的学习。它通过书本上、黑板上无法表达的声象于一体的信息,促使青少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恰恰与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相适应。其次,在现代大众传媒面前青少年可以自己选择所需的内容或软件作为老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对感兴趣的内容加量学习,对不理解的内容重复学习。在和现代大众传媒的交流中,青少年可以打消不必要的顾忌和畏惧心理,不怕犯错误,不怕被嘲笑,在交流过程中自由控制学习进程。同时,现代大众传媒会随时指出其错误所在,引导孩子接受规范化的训练,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再有,现代大众传媒不受距离因素的干扰,学生可以在千里之外的网上接受他所喜爱老师的教学与培训。 1.2在思维方式上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具有独特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对它的使用锻炼了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迫使他们从全局的角度去观察现代大众传媒所表现出的信息,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上的运行环境大多以英文为主,而我们的青少年英文还不太纯熟,对现代大众传媒所发出的英文提示信息他们往往不能立刻、全部理解,这就使得他们必须集中自己的精神,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分析现代大众传媒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变化,试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设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对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以人人网为例 一新媒体的概念 现在,对新媒体,各界还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概念。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的,多层次的。从传播的不同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的定义。概括说起来,就传播的介质形态而言,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上的,以及其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他们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介的特点 1.灵活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样,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也不能例外。大学生在应付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之余,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而新媒体因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能够将信息有效地传达给他们。如在像等车这样的零碎时间里看看手机短信、利用手机上网、在寝室上网等。 2.交互

通过传统媒体获得信息往往是单向的。而通过新媒体人们往往即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传播者。如我们组的调查问卷中,通过人人网发布和分享信息的的比例分别为67%和84%。 3.科技含量高 新媒体具有移动、便捷、数字化等特性,其运用各种具体传播形式,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更加形象生动感性地进行信息的传播。这些特点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喜爱。 三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新媒介广泛的信息来源,为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在受时空的限制。这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他们了解社会、世界的各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时代的大学生,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大体上而言,眼界、思维都要开阔和开放一些。在我们组的问卷调查中,将人人网用于资讯和学习的比例就有67%和10%。 (2)新媒介提供了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环境和机会。网络传播速度快,言语思维表达开放,气氛轻松自由,这些都十分符合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利于大学生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也使其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对激发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一定好处。如人人网上经常会出现许多很有意思的状态和一些很有意义的日志。同时,有40%的调查者认为人人网是良好展现自我的平台,66%的调查者认为交流的时间、对象、内容都较为自由。(3)新媒介的使用加强了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满足了大学生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同样在我们组的问卷中,使用人人

青少年暴力犯罪

论青少年暴力犯罪 摘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其中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此类犯罪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各种青少年暴力事件特别是杀人、抢劫等恶性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青少年暴力犯罪,究其原因,无不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上暴力文化的过度渲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预防 近年来,虽然经过多年“严打”,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主要集中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典型暴力犯罪。此外,放火、爆炸、绑架、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其他凭借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在青少年暴力中也占相当比例。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暴力犯罪虽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产生发展必然受到一定因素支配而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是主观与客观各种因素相互渗透、反复强化的作用过程;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由轻到重,逐渐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这些因素如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等相互作用、紧密结合共同促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发展。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一,在家庭结构因素中,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相互殴打,互相揭短、指责从不回避孩子,从而给孩子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养成孩子粗暴易冲动,容易偏急的性格。不良的家庭结构包括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或者离异,或者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子女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和家庭的温暖,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孕育了潜在的心理危机,特别是形成以自暴自弃、烦躁激动,有较强攻击性为特征的病态人格。 第二,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又不能正确对待,不是通过自身的艰苦、勤奋去努力改善困难,而是经常抱怨社会,抱怨他人,不注意教育孩子正确地对待金钱。当孩子要花钱而家长不能满足时,不是正确引导,说服教育,而是粗暴的予以拒绝,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去偷去抢,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三,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影响较为直接的是其家庭教养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态度及方式则在家庭教养中占主导作用。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待子女的过错及不理想的学习成绩,不是耐心细致地说明教育,而是非打即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过问孩子的成长中的一切问题,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在这种“高压”强制下,形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 第四,父母不能以身垂范,言传身教,自己行为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

校园暴力引发教育反思

校园暴力引发教育反思 近日,校园暴力通过媒体大量曝光,诸如“小学生被打致脾脏破裂”、“西安女生遭裸体殴打,被仙人球扎胸部”、“昆明11男生暴殴1女生”等等,其残忍程度令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感到发指。原本应该童稚无邪的少年何以成为恶魔般凶残的人物? 究其根源,这必然与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体缺位有关。这些少年往往在家庭中得不到正常的感情关怀,家长们要么拳脚教育要么纵容娇惯,导致他们的心理在最需要塑形的时期畸形发展,继而在自己的圈子里同样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矛盾。学校一方面轻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干预,局限在重成绩轻成长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对于差生存在放任的不作为现象,另一方面对校园暴力的惩戒不力,把它当作是小孩子之间的恶作剧,往往教育一番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档案里都不会留下不良记录。社会则要对青少年法治体系欠缺负责,关于未成年犯罪只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存在,且未有完善的惩戒措施,无法从根本上遏止未成年人犯罪。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

如习总书记所说,年轻时如果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长大后就无法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如何去纠正校园暴力风气,让下一代不会恶化成坏一代? 首先,完善相关法治体系,使青少年敬畏法律。近日在美多名中国留学生因对两名女同学拳打脚踢、拍裸照、烫乳头等施虐行为被告上法庭,面临最高“终身监禁”的刑罚,更有一学生家长企图贿赂证人被捕。这样的结果让国人不禁对我们的老对手的重拳治暴点赞,而这则新闻的背后则体现了部分国人纵容青少年犯罪及崇尚“金钱万能论”的悲哀。因而从司法层面上,对于校园欺凌、暴力中涉及犯罪的必须予以严惩,加大法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震慑力,让他们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构建校园暴力应急机制,将罪恶扼杀在摇篮里。近几年来,在各方推进下,学校在预防大型事故、灾害方面的应急机制已经很完善,却很少涉及预防校园暴力领域,因而亟需构建相关应急机制。一是要多去关注那些搞团团伙伙的学生,二是增加校园巡逻员,遇事及时阻止并上报,三是对于大型斗殴事件联合司法部门共同处理。 最后,通过多方教育感化方式,使青少年重塑价值观。如上所说,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感情关怀和价值观引导,可以以此为切入口,重塑其价值观。家长需要多与孩子沟通,在出现暴力倾向的早期,要及时制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