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否正常的发展,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本文就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心理卫生教育的观点并阐述

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障碍;心理咨询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

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

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交错并行,形成显著的冲突,使得中学生

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严重挑战。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种种“要求”、“希望”等,都不

同程度地形成冲击力和压力,面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习惯势力和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社会风气,如果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贯彻不力,方法欠妥的话,很容易迫使学生处于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风口浪尖,形成理论上的素质教育和实际上的应试教育的激烈

冲突,进而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压力,在行动上形成对社会的不适应,以至产生障碍性疾病。心理障碍性疾病虽然与某些先天因素有关,但后天教育的失误更是导致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

心理障碍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恐惧、胆怯、逆反、固执、说谎、焦虑、孤僻等,在行为上攻击他人,损坏公物或私拿别人东西,缺乏远大理想,主张吃喝玩乐就是一切,以

及报复心理等等。有人把当前中学生的病态心理归纳为六种类型,即情感冲动型;偏执型;

超常欲望型;狂想型;抑郁型;懒惰型。上述情况,如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加以纠正,则谈

不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十分紧迫的。

鉴于此,我们不但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必要条件,更要把青少

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1构建教师健康的心理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谁都希望自己周

围的人,心理是健康的,因为"心病亦传染",与心理健康的人生活在一起,会使人们的心理

也健康。学生每天和教师在一起生活学习,他们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

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之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

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

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

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人格之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定期地请专家、学者作一些心理辅导报告,引导和组织教师参加心理活动的培训,学好心理学,学会调适自

己的情绪,要在学生出了差错或犯了错误时,表现出沉着、冷静、耐心、宽容的态度。能够

判断学生的心理正常与否;懂得心理健康的标准;懂得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和矫治办法,

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前提。

2 营造宽松的育人氛围

2.1 让师爱渗入学生心田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师德的核心,也是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反映。要使这一认识深入人心,就要大会讲,小会说,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爱,应当是教师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接

受老师的教育,并不机械地接受刺激而形成简单的“条件反射”,其中情感因素不容忽视。当

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是爱我的”、“老师是真心教育我成才、成人”时,才能下定痛改错误的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具体计划: (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实施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 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二—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

小学各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小学各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摘要:小学阶段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观点与主张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 其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 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所以, 教育改革必须借助 于教育心理学, 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 有了教育心理学的理 论作为指导, 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 展。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初创阶段,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 标志是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 , 这是西方 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成熟阶段,西方教育心理 学比较注重结合实际, 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完善时期,信息技 术的迅猛发展, , 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 如何为同学创造有利 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登, 这些研究对学习和教 学莅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

运用到教学中, 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 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 规律和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去干预 并预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 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利促进教学改 革。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 育心理学就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原因。 如果一名五年级学 生在英语阅读中表现出困难, 我们就应该应用阅读测验以及与阅读有 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来找出学生的症结。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注意的问题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注意的问题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小学生入学后,正规的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不仅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且在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中,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备课环节要通盘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问题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问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通过教材中具体的实例或由此引申出的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从而起到触动心灵的作用。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一文讲述了霍金以顽强拼搏精神战胜残酷的病魔,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迹。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可以使其在刚刚开始了解人生的时候,了解学习霍金这种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承受挫折、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 其次,在教材处理过程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恰当、有目的的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如音乐课《白杨和小河》,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讴歌“白杨与小河”真诚的友谊,并从中领悟友情的可贵和团结互助的意义。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如何与同伴相处”教育的好机会,因此教师

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大家互相帮助时内心地感受,通过体验这种良性心理活动,从而强化互相帮助、正确与同伴相处的行为。 再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备课,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异,在了解学生性格、兴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力求因材施教,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知识,在和谐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评语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变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宽松宜人的课堂教学环境,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只有在人际关系良好,精神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智力才能被最大限度激发起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回答,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可以放开胆子,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发言的学生,不要只是简单的给予“对”、“错”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读懂学生的“心”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现代学生的心理现象有所掌握,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分为很多的学科,比如《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销售心理学》而和我们工作相关的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名教学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的终身发展是什么样的,虽然我们只是小学教师,教得只是小学生,在我们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人的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期11、12岁-15、16岁;青年期(17.18-35岁);然后是中年期,老年期。我们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童年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生长变化跨度大,心理也是变化大的一个阶段,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变化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人格有两方面:倾向性和人格特征。认识里面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情绪情感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意志有意志行动阶段、动机冲突。在

人格方面我们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动机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相同的需要和动机,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结果也是不同的。大家知道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同样的事情,不同气质的人做出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上课的时候胆汁质的学生能长时间的坚持听课,而多血质的学生却注意力容易分散。黏液质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但不愿发言,而抑郁质的学生胆小孤僻却做事仔细。我们了解这些内容就能更容易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有的学生不是上课捣乱,他就是多血质的学生,他控制不了。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斥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脆弱的。分配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对工作进行分配,胆汁质的学生精力旺盛,可以安排多一些工作。黏液质的学生头脑清醒、做事有条理,可以按排一些难度高的工作。 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日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那么童年期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我们重点要知道的内容,这些内容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正所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分四个方面,这个时期的儿童生活以从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了,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的学习一般特点是: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有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有的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与强制性,一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南厂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牛阿楠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家庭生活内容挖掘可渗透的教育因素。第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次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亦或更深层次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似乎仅仅局限在学校以内。然而,家庭是孩子来到社会上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家庭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根据马卡连柯的平行原理,这种个人的健康的心理会带来集体的积极向上,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生活在更加宽松健康的环境中。 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应只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成绩好坏的评委,或者以暴制暴的后援团,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的渗透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孩子一定的生活常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生活实践,针对孩子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办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的提升需求所忽略。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孩子在学校骂人的情况,除了批评教育孩子以外,及时告知了家长,家长对我的反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 ___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很大差异的原因。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效率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相互尊重与接纳。 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

英语学科教学中心理学的渗透

英语学科教学中心理学的渗透 英语学科教学中心理学的渗透 英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精深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应对教 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研究,心理学在教师的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英语教师更有必要将所教英语学科与心理学进行良好的有机结合,结合中学生语言学 习的心理特点,将教学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 一、从心理学出发,树立新的英语教学理念 在新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树立新的观点,教学所面对的,实施的对象, 从根本来说,就是我们的学生,正处在成长中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该阶段 的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在学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是形成知、情、意、行的关键时期,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要有目的、有策略的对 学生进行引导,并能利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策略促进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有效学习。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学习过程是认识 过程,与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英语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涉及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感心理 问题,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语感对于学习语言非常重要。孩子们的汉语自然 是流利的,是因为他们每天处于母语的语言环境中,长大自然而然地就能讲一口流利 的方言。学英语也一样,它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所包含的诸因素的一种,阅读能力的 高低,实质上是外语语感的强弱。面对一个句子,有些同学立刻便能会意,但另一部 分学生就非得老师讲半天的语法分析才能彻底理解到这一句子。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语 感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要注意到学生语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英本文由论文联盟.Ll.收集整理语 语感方面的练习,尽量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最起码上英语课要用英语 授课,同时要求学生要在英语课上尽量讲英语;接下来是中介处理问题,中国人学习英语肯定存在着将汉语作为中介语言的现象,因此如何运用好汉语中介心理就决定了英 语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比如英语词的概念与其物质外壳的关系,有与汉语现象一致的 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举个例子:verybeautiful和非常漂亮是一种典型的两种 语言现象一致的情况,学生对此非常容易接受。但在语言所表达的概念与外壳英语两 种语言现象不一致时,学生就容易混淆了,比如:我明年要上学了,有些学生会译成:

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雷牙中小陈丽芳课堂教学质理如何,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这里,我想谈谈怎样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喜欢所学课题。 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的学习目地是兴趣的源泉。为此,我在讲授课题之前,首先从道理上阐明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对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条件的基本要求上去认识、去理解,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正确态度,有志于学。此外,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因素”,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列举大量实例具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二)讲求教学方法。 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力求做到讲解阐述简明生动,教具演示恰到好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心理置换效应。 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绪,并适时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谈吐幽默风趣;对某种“情况”的批评指责,语感生动、冷而不板、及时鼓励等,极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多年的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课堂讲授防止满堂填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我在讲授语文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二)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体作法有: ①跟随性思维②指向性思维;③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原型启发,加强思维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原型进行原型启发,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并使思维增加活力,从已知到未知,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

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读《爱心与教育》后的随感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翻新、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如果你不去掌握科学文化,没掌握一技之长,没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当前,家长们迫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理转变为对孩子的期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学业方面更是竭尽全力。课堂不够,请家教;达不到家长的期望,便动辄训斥,甚至打骂,剥夺孩子课余活动时间,给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有的孩子经常受训斥,形成了封闭内向的性格;有的孩子学业不理想,常招致父母的打骂,处于紧张、焦虑、厌学的情绪之中,意志消沉,性情暴躁。成绩好的同学怕考砸了;成绩差的同学怕回家受斥挨打;中层生则希望保持原有的成绩并有新跃进。 综上所述,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可以看出这些理性的观念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绝对化的要求(一定要,应该是等),过分概括化(根本、永远等),糟糕主观(失败、无能等)。根据这三个特征,就要纠正不良的情绪、改变错误的行为,从消极的、灰暗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维和合理的信念是建立在健康人生的基础之上的。要树立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学会用合理、现实的思维方式去判断评价事物,那么就能产生良好的心态和行为。于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常常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利用小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利用班会课作一些学习心理的知识和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的辅导小讲座。如《科学用脑,提高效率》、《智力是否等于能力》、《给自己一个信心》、《战胜怯懦》等。课后,许多学生向我咨询:"老师,我为什么学习退步了?","老师,我很想学好,但总是坚持不了?","为什么我很刻苦地学习,但成绩总不太理想?"。对于这些问题,我都耐心地一一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寻找原因,找出对策,并鼓励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二)在学科教学中把学科的思想内容与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课本中许多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示范教材。有些是关于革命者自觉锻炼意志的,如关于列宁的《登山》,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战胜自己的害怕心理,畏难

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新)

课题名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J06-144-P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水平低,条件简陋,生源差,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要提高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此,我校曾于2005年开展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关于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成果荣获一等奖)。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师生的读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但我们从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一、厌学心理。学生和外界的接触不多,思想相对闭塞,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难以提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二,依赖心理。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学生的独立能力却下降了。他们在生活中依赖父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依赖老师给出结果等等。三、烦燥心理。现在学生的所处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困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误导着小学生,使一些学生“静”不下来,做事没有耐心。此外,一些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枯燥,空洞。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化、简单化的了解上,对有关的要求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教学方式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桎梏,教育学生的方法没有联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各科知识,而对自己的内

心理学经典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经典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思想渊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1897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其蓬勃发展的历程。 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潜心研究,研究出了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规律,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其中有晕轮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证人的记忆、鸟笼记忆、霍桑效应等等。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心理学理论已经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学科的出现,都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结晶。 在教育教学中,晕轮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证人的记忆、霍桑效应等心理学规律是如何应用的呢? <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依据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对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在“全面渗透”的所有途径中,“学科渗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而且因为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如何?如果可行,又该怎样进行“学科渗透”呢? 一、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资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

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些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譬如,数学科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

班主任工作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期。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所以,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动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展开心里健康教育对班主任的新要求 心里健康教育与过去的一些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班主任老师的素质提出了以下更高更新的要求。 1、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班主任老师要从过去当“纪律监督”、“政治说教”、“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改变高高在上的说教作风,做到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为实施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2、具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班主任老师要增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准确的协助和辅导学生,积极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3、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同样也能“感染”学生。班主任最重要的品德是为人坦荡正直,有一种凛然正气和坚持真理的作风,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不世俗,不随波逐流,民主、公正、平等、友善。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讲解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研训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优质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故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对学生自我实现的“指导”,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有效教学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 某天才少女上课看课外书被发现,留下遗书称“压力大,想休息一下”,投湖自尽;一名九岁的小学生“把书烧给我!证明我是爱学习的!”说完跳楼摔成残疾;“出了校门,如果遇到王强,就躲着走,不要惹他”某中学一位年仅37老师就因为这一句话被学校已开除的初中生用匕首刺死,成为在2008年教师节过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发生的第四起学生杀师案,也使我们教师职业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变成危险职业之一。诸如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当我们为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而痛心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道还不够敬业吗?那么为什么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特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打造活力课堂,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而且怕学、厌学现象日益严重,造

成师生关系紧,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烦恼,尤其是出现上述自杀,他杀事件呢?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虽然,社会、家庭、学校都已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在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变的中小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如果科任老师能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而且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大幅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实现“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身心愉悦,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掌握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心理发展在知识掌握中进行,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其知识掌握,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各学科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学容,因此,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金坪中学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助人自助。教师的责任不是同样教人自教吗.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过程具体谈谈。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正确的教学态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因为一个老师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学生不喜欢,不信服,同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者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一种是朋友。如何协调这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很重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教学目标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新课改提倡建立三维目标正是为了积极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有效目标。但这是远期目标,教师如何让每一堂课的近期目标做到积极有效可行就非常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有所悟,才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关键。在建立教学目标少不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是积极的,2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目标。3.教学目标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如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方法的运用等等。4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比较适宜的,学生不会茫然

不知,教师不会空洞重复。5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6教学目标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必须统一。7教学目标是可以评估效果的。 三、开展目标教育 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刺激,内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的社会需求,而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成功对他的意义有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动机更强烈一些。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苦学”转为“乐学”。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带他们认识课堂外的世界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在科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神奇的数学现象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样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自发学习。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师的担心对象,相反学困生才是教师担心,关注的焦点,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困生被同学挤压,被老师忽视。我曾经做了一次调查,通过谈话,发现学困生个性大多自卑或偏激,他们认为别人因为他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因此而内心痛苦,无法摆脱这一现状,于是寄情与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恶性行为的产生,由此可以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和教师的不正确的对待是分不开的。

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教学之所以富有成效,多半是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于实践的结果。而有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则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见,小学课堂的学与教,时刻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亟需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应用呢?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老师建立了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首先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认识到我们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要耐心地在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寻找他们那些好学上进的脑细胞,使之兴奋起来,学起来,然后我们再帮助他学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有好学上进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强迫命令,才能避免师生对立。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心境好,情绪高,听课的积极性就高,感觉就灵敏,反应能力就强,思维就活跃,对知识的理解就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造成“亲其师、信其道”的课堂氛围,师生就可以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就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人育人。 二、自信——健康心态的保障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状态。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更要多给他们关爱和信任。因为学生的自信来源于信任,来源于鼓励。教师在上课时,要经常创设一些让学生自我表现、展露才华的表演机会,他们回答问题时只要有一部分对,就要及时给予表扬,经常对他们说:“这步你做对了”、“你学习真努力”等等。 即使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不正确,也可请他重述别人所说的,让他们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有所进步,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保障健康心态的发展。 三、承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承受失败,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做为老师,此时我们要教育学生“决不放弃”,因为放弃必然会导致失败,甚至导致心理的失败感,这种失败心理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如果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还是不要放弃,应当开始采取另一种行动,再换一种方法,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止。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不断用心去寻找,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是要教育学生“再试一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为失去信心而放弃进一步的努力。这时,不妨告诉自己“再试一次”。再试一次,或许就会成功。 四、合作——愉悦心理的途径 在教学中利用互帮、互教、互学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学会协作、学会团结,让学生多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多一些共享快乐的机会,以开拓思路、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比如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