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优秀教案

《桃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桃夭》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情节。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桃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1)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的小说,共五卷,十五回。

(2)笑笑生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擅长于写历史传奇小说。

(3)小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婚姻、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生活。

2. 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1)唐初,赋诗盛行,文学氛围浓郁。

(2)唐代社会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物质条件。

(3)唐代文化重视个人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1)小说的风格古朴而浪漫,描写豪华而细腻。

(2)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情节交叉、时间回溯等。

(3)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婚姻观念。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就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PPT辅助教学法。通过PPT演示,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1. 通过PPT介绍笑笑生和他的作品《桃夭》。

2. 让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特点,分析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3. 要求学生结合《桃夭》的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1. 通过PPT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课时: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1. 通过教案、PPT等方式,介绍古典文学鉴赏方法。

2. 要求学生通过古代小说,尝试应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

3. 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鉴赏体会。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古代小说。

2. 学生是否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否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3.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12 《诗经》二首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经》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

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 ..(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ìnɡ):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 ..(wù 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研究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研究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XXX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研究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XXX XXX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XXX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 “庭”字共( )笔,第七笔是( ),第八笔是( )。 “亭”字共( )笔,第九笔是( ),组词( )。 三、相识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识的意思是:(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 1.设想画面,豪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的情怀。 2.假如你是“XXX”XXX,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XXX”XXX,你会如何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开端感知: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六篇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科普说明)之后,对文言文的又一轮学习,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观的评价古代人。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听说读写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韩国明星,但是对历史、对传统仅仅局限于穿越剧,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此一个不错的填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它是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四、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桃夭》优秀教案

《桃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桃夭》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情节。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桃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1)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的小说,共五卷,十五回。 (2)笑笑生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擅长于写历史传奇小说。 (3)小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婚姻、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生活。 2. 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1)唐初,赋诗盛行,文学氛围浓郁。 (2)唐代社会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物质条件。 (3)唐代文化重视个人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1)小说的风格古朴而浪漫,描写豪华而细腻。

(2)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情节交叉、时间回溯等。 (3)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婚姻观念。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就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PPT辅助教学法。通过PPT演示,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1. 通过PPT介绍笑笑生和他的作品《桃夭》。 2. 让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特点,分析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3. 要求学生结合《桃夭》的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1. 通过PPT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课时: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1. 通过教案、PPT等方式,介绍古典文学鉴赏方法。 2. 要求学生通过古代小说,尝试应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 3. 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鉴赏体会。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古代小说。

桃夭教案

《周南·桃夭》教案 一、说课: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周南·桃夭》。《周南·桃夭》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赋、比、兴的表现形式以及重章叠句、反复叹咏等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品味与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及其丰富的意境。 作为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高二的学生对《诗经》及其基本常识已有一定的印象。但因为创作年代过于久远,可能很多学生会对阅读和欣赏《诗经》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我选择了这篇简朴可爱的《周南·桃夭》为教学内容来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理解辨析比、兴的表现形式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及其意境美”。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把本课的教学方法设定为美读吟诵法、提问讲解法和研读讨论法。授课时间为一课时。 以上是我的说课。下面,开始上课。 二、组织教学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三、上课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开始我们的《诗经》之旅。在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紧张吗?别担心,老师考的都是《诗经》的基本知识。准备好了吗?

开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有诗350篇。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诗经》作品的来源有献诗、采诗、删诗等几种说法。《诗经》的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指国风 (也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它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风的价值最高。 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那老师再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诗经》难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为什么?同学们说的不错,因为时隔久远,学习《诗经》的确要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来解决字词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诗经》还是有点晦涩的。然而,如果我们抛掉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走进《诗经》的世界,你又会发现《诗经》其实很亲切。 就像女作家安意如所说的:“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这份无邪的记忆流转千年,依然让人惦念和偏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前世的记忆,一起去寻找被我们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的歌谣,一起走进《周南·桃夭》。 俗话说“诗非读而不能品也”,要想品味一首诗,须得先读。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要注意听字词的读音以及诗的情感。好,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桃夭,起——”(生齐读) 读得不错。看来,美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接受。接下来,咱们试着理解一下这首诗。请大家对照注释,思考一下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先来看第一节的注释。“夭夭”、“灼灼”是什么意思?那么我刚才从注释中可以理解到,夭夭是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灼灼是表示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以怎样翻译呢?(生:桃花朵朵在枝头含苞怒放,美丽的桃花朵朵都鲜艳如火。)嗯,这一句写了美丽的桃花。【板书:花(美)】再来看后面这句。 “之子于归”的意思就是有位女子要出嫁。有时我们会在某些人家的门楣上,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回答这道题,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从诗歌的语言中品味出人物情感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对这首诗歌独特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预设学生鉴赏要点: ①对直接抒情词句的分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于嗟、悼、怨。②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桑叶和淇水。③对人称变化的分析:氓、子、士。

诗经《关雎》《蒹葭》《桃夭》《淇奥》教案

《诗经》名篇:《关雎》《蒹葭》《桃夭》《淇奥》 二、《国风·周南·关雎》 1、简介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2、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白话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4、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

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三、《国风·秦风·蒹葭》 1、简介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关雎》教学设计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标分析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课标解读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句话是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从情感体验、作品内涵、有益启示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借鉴。“有”、“初步领悟”、“获得”表示学习程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或读出作品中饱含的情感,谈论自己对文章内涵简单的理解,把所学所感用于具体的情境中。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语文要素的要求。语言的表现力往往指向对人、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作品的内涵,语言的韵味等。“品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解读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特殊句式、表现手法、情感充沛含义丰富的语句等),阐述语言对于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具体作用。 2.教材分析 《<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两首爱情诗,是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多首唐诗宋词,也对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比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有了掌握,也可以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体会情感。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耳熟能详,但与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在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表达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关雎》是一首经典的诗歌,《诗经》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所形成的艺术特色,比如重章叠句的语言形式在此诗中都得以体现,如何通过声音读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语调,展现本诗的音韵美,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首次接触比兴手法,需要教师引导学习。由于诗歌比较短,也容易理解,重点还需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在诗歌中,恰恰是通过朗读来感受,需要结合具体语句,对朗读时的节奏、语调、语速等进行点拨。 另外,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青春期,对于爱情诗,他们是感兴趣的,同时又是羞涩的,不好意思表达见解。教师要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目标 1.朗读并吟诵诗歌,展现诗歌音韵之美。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诗歌内涵之美。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 ````````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 力。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 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整体感受。

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指名学生读。 诵读第一首《春日》。。 读诗句。全班齐读。 指名读,评读。跟教师读。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全班齐读译文。 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 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 诵读第二首《春日》。 读诗句。男女生读。跟读,齐读。比赛读。 学生自主交流

背诵。 同桌背 指名背 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 诵读第三首《春日》, 读诗句。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读。 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 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布置背诵 全班跟着音乐齐读三首《春日》。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 们的努力。 国学经典诵读 《忆江南》 教学目标:

关于“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文教 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在深 化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在“三新”背景下,应试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如何改变教学模式进行创 新已经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古诗文教 学来说,在“三新”背景下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积极在实践教学 中不断创新。 关键词:“三新”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古诗文教学 新课标、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古 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应该在新的要求下不断转型升级,才能 适应教育与时代的发展。“三新”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指向了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的培养,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在学习 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要 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三新”背景下对古诗文教学的新要求 1.注重挖掘古诗文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比新旧教材可以发现,在最新的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可见在 新的教学形态下古诗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古 诗文教学的内在意义源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对深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古诗文时代久远,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教材中的古代诗文篇目代表 了我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古诗文中的语言文字和韵律情感的

学习更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改革中出现了诗歌单元,正符合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单元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对同一主题古诗文的系统学习。 在高中语文古诗文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古诗文作为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和韵律美,要适当采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形象饱满。例如在必修一的古诗文单元教学中涉及《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不同时期的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作者的理想抱负、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等。本单元中的每一篇古诗文都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诗文的共同点,挖掘古文的文化内涵,例如从诗歌对人生状态的感悟作为共同的出发点展开教学,挖掘文中思想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2.课内课外相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强调课内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课外的阅读和拓展,在结合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新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教师必须进行教学的课文之外,还设置了自读篇目,同时在每册教材的最后还增加了古诗词诵读单元。 高中语文学习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还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追溯我国的古诗文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春秋战国开始每个时期的诗文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人墨客创作的诸多优秀诗文篇章没有引入教材,就拿《诗经》来说,虽然在教材中出现了部分代表性的篇目,但仍然还可以补充《硕鼠》《桃夭》等。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外阅读的方式促进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篇目来进行阅读,在阅读分享课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诗经》入门 1. 分析《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习《诗经》中的经典诗歌,如《关雎》、《桃夭》等。 3. 探讨《诗经》的语言特点和意义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红楼梦》导读 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3. 导读《红楼梦》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第三课时:《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 1. 分析《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等。 2. 探讨这些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3. 讨论这些人物形象对整个小说情节的推动和影响。 第四课时:《红楼梦》的意象描绘 1. 学习《红楼梦》中的意象描绘,如宝玉梦游等。 2. 分析作者运用意象描绘的目的和作用。 3.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对意象描绘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课时:《小石潭记》赏析和模仿创作 1. 学习《小石潭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分析《小石潭记》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3. 要求学生模仿《小石潭记》的写作风格,写一篇符合题材和风格的短文。 第六课时:《论语》导读 1. 介绍《论语》的作者和基本内容。 2. 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孔子言行录、弟子问答录等。 3. 讨论《论语》的思想内涵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七课时:《论语》名句赏析 1. 学习《论语》中的名句,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 2. 分析这些名句的语言特点和意义表达方式。 3. 学生们可以在课后选择一个名句进行创作,展示自己对名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八课时:《文明漫游》的阅读与研讨 1. 介绍《文明漫游》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分析《文明漫游》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3.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文中提到的问题和思考。 第九课时:课外阅读推送 1. 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红岩》、《红高粱家族》等。 2. 要求学生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第十课时:纪实文学的魅力

幼儿园教案音乐桃夭

幼儿园教案音乐桃夭 教案音乐桃夭 音乐教学在幼儿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又能促进他们的感知与表达能力的提高。本教案以经典儿歌《桃夭》为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培养音乐欣赏与表达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和学唱经典儿歌《桃夭》。 2.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 3. 通过音乐活动,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音乐设备。 2. 教学用具:相关图画、手偶等。 3. 教学材料:《桃夭》歌曲录音、歌词。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选择一首欢快的音乐作为热身,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摇头、拍手等,帮助他们放松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2. 歌曲引入 播放《桃夭》歌曲,让幼儿先听一遍,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然后,再与幼儿一起放声歌唱,鼓励幼儿跟随歌曲的节奏摇摆身体, 并随着歌曲中出现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摇桃树、摇桃子。 3. 互动活动 利用手偶或图画,模拟《桃夭》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一起参 与角色扮演。例如,幼儿可以把手偶放在手中,根据歌词和故事情节 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与手偶进行互动。 4. 合作创作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不同的乐器(如小鼓、木琴等),按照歌曲的节奏一起演奏。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分工合作,让每个小组 负责不同的乐器,通过合作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 5. 表演呈现 指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例如小品、舞蹈、绘画等,展示 对歌曲《桃夭》的理解和表达。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适时给予指导 和鼓励,帮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意和能力。 6. 总结回顾 结束活动后,与幼儿一起回顾全天活动的内容,引导他们表达自 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意见。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和 分享。

桃夭诗经教案

桃夭诗经教案 教案标题:桃夭诗经教案 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创作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桃夭》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3. 分析《桃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桃夭》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3. 分析《桃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准备: 1. 课文《桃夭》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4. 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画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春天的向

往和兴趣。 -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 - 分发《桃夭》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诗歌形式分析(10分钟) - 解释诗歌的形式特点,如古体诗、四言绝句等。 - 引导学生分析《桃夭》的诗歌形式,如韵律、格律等。 4.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 -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诗歌,并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5. 创作活动(15分钟) -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与春天相关的诗歌。 -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或参考《桃夭》的形式和意象进行创作。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并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感受。 -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赞赏。 7. 总结与延伸(5分钟) -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

《桃夭》教案精编版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1],灼灼[2]其华。之子[3]于归①,宜其室家[4]。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祝贺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清代学者在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评价道:“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人以“夭夭”的桃树兴起对姑娘的赞美,并祝福她出嫁以后婚姻美满,生子相夫,给丈夫及其家人带来和睦和幸福。 【注释】 [1]夭夭:状桃树柔弱、随风摇曳之貌。 [2]灼灼:鲜明光艳的样子。 [3]之子:这个女子(古代出嫁的女子亦称“子”,所谓“女子”犹今之“女孩”,嫁后谓之“妇”)。 [4]宜:善,和睦。室家:指丈夫的全家,或以为指丈夫,一下两章之“家室”、“家人”同此。 【译文】 妩媚婀娜的桃树,耀眼的鲜花惹人频顾。这美丽的姑娘今日出嫁,娶亲的人家将和睦幸福。 妩媚婀娜的桃树,累累的硕果令人爱慕。这美丽的姑娘今日出嫁,娶亲的人家将幸福和睦。 妩媚婀娜的桃树,繁茂的树叶绿阴密布。这美丽的姑娘今日出嫁,娶亲的人家将幸福和睦。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例1】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桃夭》教案

桃夭 桃之夭夭⑴,灼灼其华⑵。之子于归⑶,宜其室家⑷。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⑸。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⑹。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词句注释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2] 白话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2]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

桃夭中运用比兴的好处

桃夭中运用比兴的好处 桃夭中运用比兴的好处 比喻是汉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以形近物、类比对象、虚构事物等方式来表示某种形象。而比兴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形象的对比以及生动的表现形式,更加精确地传达了细节和情感,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易于记忆和理解的优点。在桃夭中,应用比兴的好处尤为明显。 第一,比兴可以精准地把握桃夭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教学特点。桃夭的教学注重兴趣与能力的相互促进,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为目标。比喻可以更加生动、深刻地展示这一理念和特点。例如,“像翻翻书页一样学习数学”,“像玩拼图一样学习英语”,这样的比喻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学习的感觉,并且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二,比兴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在桃夭的教学中,很多知识点都需要通过比较、对比和类比来理解。比喻可以提供类比对象或形象的对比,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例如,“把握读写规律就像打字一样熟练”,“听懂数学题意就像听懂普通话一样简单”,这样的比喻可以通过类比对象的形象,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

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比兴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桃夭的教学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了比较、对比和类比的修辞手法。孩子们在模仿和学习这些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总体上,通过比喻、比喻和类比等手法,桃夭中应用比兴的好处为教学增加了色彩和趣味,更加生动地表现了教学的核心理念和特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增强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在桃夭的教学中,合理运用比兴这一修辞手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传递教育理念,同时也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_关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诗歌大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作用。 4.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大意和思想感情。 2. 难点:对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习方法:师友互助、讨论交流、诵读法、联想想象。 学法指导: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宋祖英演唱的《关雎》。 导入:仔细听这首歌曲,你听到了什么内容,歌曲的韵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听。 学生个人谈听到的内容和感觉 老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经》的第一篇,爱情诗的开始之作《关雎》, 那么,你对《诗经》了解多少呢?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你知道《诗经》文学价值有多大吗?师生回答交流。 PPT展示---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一读正音 1.师友互助(订正字音) 窈窕yǎo tiǎo 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 mèi 2.学生个读、评读正音 二读节奏(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4.男女和读 三读知意 5.师友互助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生展示交流明确。

6.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Ppt展示: 明确:这是一首诗,写了故事?表达了感情变化? 四读知境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 2.Ppt: A: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学生读歌,展开想象,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 3.多言理解诗歌的思想 Ppt: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 学生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学生整理对诗歌思想的理解。写下来交流。 五读知法 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点 2.师生交流: 预设以下内容: ①赋:叙述 关关鸣叫的雎鸠在河中的沙地上卿卿我我,娴静善良的采荇女在忽左忽右的捞取荇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