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人工育王

中蜂人工育王
中蜂人工育王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养蜂、养蚕)

发布时间: 2003-10-25 信息来源: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活框饲养管理。

2 名词术语

2.1 蜂群: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数雄蜂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2.2 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由一个或多个与地面垂直,并列的巢脾构成。

2.3 群势:衡量蜂群强弱的名称,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2.4 巢脾: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是构成蜂巢的基本单位。

2.5 子脾:巢房内以卵、幼虫、封盖蛹为主称子脾。以卵、幼虫为主叫卵虫脾。以封盖蛹为主叫封盖子脾。

2.6 粉、蜜脾:巢房内以花粉、蜂蜜为主的巢脾。

2.7 赘脾: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

2.8 土法饲养: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随意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2.9 活框饲养:巢脾固定在活动巢框内,能在箱内随意移动,采用人工巢础造脾,可以随时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2.10 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群势不断扩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时期。

2.11 流蜜期:外界有一种主要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大量蜂蜜的时期。

2.12 分蜂热: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时称发生分蜂热。

2.13 交尾群:供处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2.14 蜜粉源: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显花植物开花期总称。提供花粉为主的开花植物称粉源。提供花蜜的开花植物称蜜源。

3 中蜂场基本操作技术

3.1 中蜂蜂箱的排列

应根据地形、地物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尽量错开。

3.1.1 山区利用斜坡置放蜂群,以高、低不同错开各箱巢门。

3.1.2 转地放养的蜂群,应以3~4群为一组排列,组距4m左右。但两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以上。

3.1.3 每个蜂箱,用短木桩支起,使其离地面约30cm。

3.2 蜂群的移动

蜂群安置好后不能随意移动。如需要变动位置时,只能以每日0.5m距离逐渐移动,而且巢门方向不能改变。

3.3 蜂群的检查

为了摸清蜂群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应通过全面检查、局部检查、箱外观察等方法对蜂群进行了解。

3.3.1 全面检查

一般在越冬前、大流蜜期前后和转地放养后进行。全面检查须选择晴暖无风的天气(气温15~25℃),养蜂人员衣着整洁,无异味。动作要稳、准、轻、快。

3.3.2 局部检查

对蜂群不定期,进行针对性抽查,了解蜂王是否健全,蜂内是否产生分蜂热,有无病虫害,贮备蜂蜜和花粉的多少等。以便实行正确的管理措施。

3.3.3 箱外观察

外界无粉蜜或天气恶劣,不能局部检查时,可通过箱外观察工蜂采集情况进行估计;若工蜂采粉正常,外勤蜂活动积极即内部正常。

3.3.4 检查蜂群

检查蜂群时,应进行巢脾的布置。中央是虫卵脾、外周是蛹脾和蜜粉脾。繁殖期加入空脾应置放在子脾之间。

3.3.5 蜂与巢脾的配比关系

早春和晚秋蜂多于脾,春夏繁殖期、流蜜期蜂脾相称或脾略多于蜂。

3.4 蜂群的合并

将失王群或弱群合并成强群,促使其正常发展和采集。

3.4.1 直接合并

外界蜜粉源丰富或流蜜期,把弱小蜂群(除掉蜂王)或无王群连蜂带脾直接提入合并。

3.4.2 间接合并

外界蜜粉源条件差,早春或晚秋应采用间接合并。晚上把无王群提入有王群内中间用铁纱隔板或有小孔的报纸与有王群隔开,24h后,两群气味混同,便撤出铁纱或报纸。调整巢脾组成一群。

3.5 蜂王的诱入

蜂群失王,更换老劣王和人工分蜂,都需要给蜂群诱入蜂王。

3.5.1 间接诱入

把蜂王提入诱入器中,扣在被介绍蜂群的子脾边角(须前一天把原群蜂王除掉),1~2天后工蜂不再紧围诱入器时,可将蜂王放出,取出诱入器。

3.5.2 直接诱入

流蜜期当采集蜂大量外出时,将接受蜂王的蜂群内的王台除净。把蜂王直接放入巢门或巢脾一角,如1h内不围王,则诱入成功。若蜂王被围,应采取解救措施。

3.5.3 被围蜂王的解救措施

把被围蜂王的蜂球投入盛水碗中,将蜂王救出,轻放在巢脾的框梁上,让它慢慢爬进巢脾。或改用间接诱入。

3.6 人工分蜂

从一群或几群中,抽出部分工蜂、子脾和蜜粉脾,诱入一只新蜂王或成熟王台组成新蜂群为人工分蜂。

3.6.1 单群分蜂

把一群的工蜂、子脾、蜜粉脾分为两群,新蜂群中诱入新王,两群同箱饲养,巢门方向不一。

3.6.2 混合分蜂

从几群发生分蜂热的蜂群,提出封盖子脾和工蜂诱入新王组成新群。

3.7 自然分蜂和飞逃的控制和蜂团的收捕

采用人工分蜂,换新王,互换外勤蜂或子脾等能有效控制蜂群发生的分蜂热。针对引起蜂群飞逃的各种不良因素,及时改善能避免发生飞逃。蜂群飞出结团后,用收蜂笼及时收回。

3.7.1 流蜜期若采集群发生分蜂热,应与繁殖群互换外勤蜂和子脾以清除分蜂热。

3.7.2 及时消除蜂群内的病虫害、防范盗蜂、避免药物刺激和高温曝晒、补充蜜粉饲3.7.3 蜂群飞出结团后,立刻收捕,同时检查飞逃原因;若自然分蜂,应清除群内王台,或另组新群。若飞逃,应清除群内不良因素后,再把蜂团抖入,晚上进行奖励饲喂。

3.8 工蜂卵的识别和处理

失王7天以上,即发生工蜂产卵现象。工蜂产的卵分散。常数粒一房。应立刻诱入成熟王台或产卵王。若诱入蜂王困难,即把原群从原位移开1~2m。原位放一框有王和蜂的子脾。把原群内全部巢脾提出,关闭巢门。次日让工蜂自动

飞回原址投巢,再加脾调整。

3.9 盗蜂的识别和处理

当外界蜜粉源缺乏时,在正常蜂群的蜂箱周围出现杂乱飞翔的它群工蜂,巢门发生工蜂互相咬杀,即发生盗蜂。处理方法如下

a. 零星盗蜂:缩小被盗蜂群的巢门,或在巢门置放杂草使盗蜂不易侵入。

b. 大股盗蜂:迅速关闭被盗群巢门,喷烟驱除盗蜂。傍晚开巢门放回盗蜂、把被盗群搬走,原位放空箱。

c. 互相起盗:把全场蜂群的原巢门关闭,另开圆孔巢门。如仍不见效,应立即迁场。

3.10 饲喂

当外界蜜粉源不足或中断时,或者为了加速蜂群的繁殖。需要进行人工饲喂。

3.10.1 蜜粉源缺乏期:越冬前或早春繁殖时蜂群缺蜜,应用白糖或蜂蜜混合5%~10%的水,文火化开,冷却后用饲喂器饲喂,1~2天喂足。

3.10.2 春、秋繁殖期,用白糖或蜂蜜加水配成1∶1糖浆,每日饲喂约200mL,连续作奖励饲喂。

3.10.3 外界缺乏花粉,而蜂群内没有贮存花粉时,应饲喂天然花粉或者用黄豆粉、干酵母粉、奶粉、蜂蜜按3:1:1:1的比例配成的蛋白质饲料。

3.10.4 蜂场上提供0.5%食盐水供蜂群采用。

3.11 蜂群的保温

在早春、秋季和越冬期为使蜂群不受损失,必须人工保温。

3.11.1 蜂群内包装

在巢内隔板外加保温框或塞入碎棉、稻草等物,付盖上加保温垫。

3.11.2 蜂群外包装

蜂群下铺稻草,箱上盖稻草帘和防雪用品。蜂群紧靠,两箱间的缝隙用碎草塞紧。

3.12 造脾和巢脾的保存

繁殖期需要扩大蜂巢时应安装巢础供蜂群造脾。蜂群需要缩小蜂巢时应提出多余巢脾进行保存和处理。

3.12.1 安装巢础

在巢框上穿上三道23~24号铅丝,然后把巢框连同巢础平放在埋线板上,用埋线器把铅丝嵌入巢础。

3.12.2 外界有较丰富的蜜粉源,气温在20℃以上,蜂巢内出现白色蜡鳞和赘脾时,把装好的巢础,在傍晚插在蜜脾与子脾之间,待造成半巢房时,换到卵虫脾之间让工蜂继续修脾并供蜂王产卵。

3.12.3 巢脾的保存

从蜂群内提出的多余巢脾,集中存放在空箱内,然后把箱缝及纱窗糊严,暂时留出巢门以供用瓦片上放硫磺点燃放入箱内,然后关闭巢门进行熏杀。半个月后再熏杀一次,然后封闭巢门,放阴凉干燥处保存待用。

3.12.4 旧脾、坏脾、病脾收集起来进行化蜡,零星蜡屑放入日光晒蜡器内或挤成蜡团留作化蜡时使用。

4 繁殖期管理

4.1 蜂群以繁殖期蜂儿为主要活动时称繁殖期

一般分春夏季和秋季繁殖期。这个时期主要管理措施:注意保温,供应足够饲料。及时扩大蜂巢,人工育王、人工分蜂、双王同箱饲养、防治病虫害等。

4.2 人工育王

利用人工台基在蜂群中培育优质蜂王。

4.2.1 育王框、蜡碗棒、移虫针是人工育王的主要用具。

4.2.1.1 弹力移虫针或用鹅毛管自作的移虫针。

4.2.1.2 蜡碗棒由硬木质制作,下端面为直径7~8mm的半球。

4.2.1.3 育王框

采用内径宽200~250mm,高200~220mm窄式育王框。

4.2.2 选择与育王群没有血缘关系或外地引进的良种,在人工育王前20天培育雄蜂。

4.2.3 育王群与母群的选择:以能维持大群,南方5框以上,北方7框以上。蜂王产卵力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顺为主,育王群与母群应同一血统。

4.2.4 育王群的组织:用隔王板把全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蜂王留在繁殖区内,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育王区占原巢门的2/3。或者把育王群的蜂王暂时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后再放回。

4.2.4.1 育王框上安放直径8mm、深11mm的人工台基,台与台距离9~10mm,每框移入24h内的幼虫15~20条。移虫后立刻提入育王区。

4.2.4.2 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中移入18~24h的幼虫,培育成蜂王。

4.2.5 组织交尾群:复式移虫后10天,从强群中提出1~2框粉蜜多的封盖子脾,带蜂放入一只优质王台(注意不要挤压、倒置)组成交尾群。

4.2.

5.1 王台应粗壮,蜂王出房后王台底有剩余王浆,蜂王体格健壮,颜色鲜明。

4.2.

5.2 蜂王交尾丢失后,再放入一个成熟王台,若两次交尾都丢失,此交尾群应合并。

4.3 双王同箱饲养

以克服群势小、保温差的缺点,一般采用人工分蜂组成,以母女同箱或姊妹同箱饲养为宜。

4.3.1 早春原群发展到4~5框蜂时,在箱中间加隔离板,从原群中提出一框封盖子脾,一框蜜粉脾及一框幼蜂放在隔离板一侧,开侧巢门诱入成熟王台、新蜂王交尾成功后形成新群同老群同箱饲养。两个弱群也应同箱饲养。

4.3.2 若工蜂偏集一群时,应调整群势,改变巢门方向。

4.3.3 夏季:流蜜期或平均气温在25℃以上时,一般不宜双王同箱饲养。

4.3.4 当群势发展到5个巢脾时应改为单群饲养。

4.4 及时加础造脾,扩大蜂巢,并用新脾更换老脾。

4.5 注意预防囊状幼虫病及欧洲腐臭病。秋季特别注意防治巢虫及胡蜂的危害。

5 生产花粉

5.1 外界有丰富的蜜粉源,蜂群内有两框以上卵,幼虫脾,群势在四框以上,便可以生产花粉。早春繁殖期不宜生产花粉。

5.2 采用封闭型巢门脱粉器收集花粉。脱粉板上有2~4排圆孔,其直径4.2~4.5mm。板长360mm,宽105mm。脱粉板下为封闭式的花粉收集盒。

5.2.1 将脱粉器安置在巢门前,同一排列的蜂群应同时安脱粉器。

5.2.2 天气炎热时,强群应去掉脱粉器,避免闷死蜜蜂。外界施放农药时,停止脱粉,采蜜群不能脱粉。

5.2.3 每隔2~3天必须将收集盒中的花粉收集贮存。

5.3 刚收集的花粉必须干燥至含水8%以下才能贮存,否则会引起发酵或受真菌、细菌污染。

5.3.1 远红外花粉干燥箱干燥法:将新鲜花粉置于多层的花粉盘中,密闭后在45℃条件下干燥6h,花粉中水分可降至8%以下。冷却后,装入密闭的容器或双层塑料袋中。

5.3.2 硅胶干燥方法:用“变色硅胶”(吸湿率>31%,含水量4%,蓝色吸水后变红色)按15∶1(花粉:硅胶)称出硅胶,用4~5层纱布包好,置于密闭容器的花粉中,盖严,约24~48h,硅胶变为红色取出,在150℃下烘烤,失水变蓝后,可再用。

6 流蜜期的管理

6.1 当大宗蜜源植物开花如:油菜、枣、乌桕、野桂花、八叶五茄、野坝子(香薷)等工蜂大量出外采集花蜜,并大量生产蜂蜜时为流蜜期。

6.2 采蜜群一般在6框以上,以新王为宜,春夏二季应及时控制分蜂热,秋末采蜜注意蜂群保温。

6.2.1 早春油菜,秋末冬初的野桂花、八叶五茄流蜜期宜使用主副群、双王群取蜜。

6.2.2 阴雨天多时,应及时控制分蜂热。

6.2.3 采蜜群中可借用意蜂空脾贮蜜。

6.3 子脾上周贮蜜区大部分封盖或空脾、边脾的蜂蜜大部分已封盖时,才能取蜜。

6.3.1 取蜜具体步骤:抖蜂→割蜜盖→放入摇蜜机摇动1~2min→取出空脾→放回原群。

6.3.2 群势8框以上,可用浅继箱取蜜。

6.3.3 蜜源不集中,但延续时间长的流蜜期,应采用多次抽取。而且在室内摇蜜。

6.4 取蜜工具:摇蜜机、蜜桶、割蜜刀、蜂扫、面网。

6.4.1 使用前必须用清水洗净、晒干后使用。

6.4.2 摇蜜机内必须没有铁锈及机油污染。最好使用木桶或塑料桶制成的摇蜜机。

6.5 摇蜜机流出的蜂蜜必须经24目以上的铜网或绢布过滤,除去杂质,存放在内涂树脂的蜜桶或水缸中。

6.5.1 贮存的蜂蜜必须在当年售出。

6.5.2 含水分大的蜂蜜,已发酵的蜂蜜不得到市场销售,留作饲料使用。

7 短途转地放蜂

7.1 转地前的准备

应详细了解转运目的地的蜜源情况,放蜂密度。然后调整转地的蜂群,固定巢脾,启开纱窗,关闭巢门。

7.1.1 新场地距原场地的距离应在400km范围之内,而且周围没有大量施放农药。

7.1.2 用距离卡从两端固定巢脾,每个巢脾的两面都需留有蜂路。

7.1.3 每群箱内尽可能用巢脾和空框装满。

7.2 转地途中的管理

运蜂应于早晨或晚上,巢脾与运行方向一致。热天转运注意通风、遮荫。途中停留不宜超过1h。注意防止蜂群热闷而死。

7.3 转入新场地后蜂群的管理

立即卸车,3~5群为一组,分散摆开而且巢门方向错开,蜂群安定后,及时松卡、整理蜂群。

7.3.1 置放好蜂群,关闭纱窗,然后间隔和分批打开巢门。

7.3.2 若打开巢门出现飞逃的蜂群,重新关闭巢门,待晚上再启开巢门。

7.3.3 待蜂群安定后,立即松卡,抽出多余的空框、空脾。检查蜂群,如发现坠脾,失王应及时处理。

8 渡夏管理

8.1 7月底至8月底野外蜜粉源缺乏,持续高温,这个时期称渡夏期,渡夏前,合并两框以上的弱群,把各群调整至4~5框群势,清除箱内或巢脾上的巢虫。群内应有1~2框半封盖蜜脾。

8.2 管理:遮荫、供水、少开箱检查,及时控制蜂群产生飞逃“情绪”。

8.2.1 把蜂群移到树荫下或屋檐下,或搭凉棚。中午高温时,在蜂箱四周洒水降温,适当开大巢门。

8.2.2 以箱外观察为主,若发现工蜂出勤少,应在傍晚开箱检查,根据情况改善箱内条件。

8.2.3 把蜂箱垫高以防蟾蜍及蚂蚁为害,并经常捕打胡蜂。

8.3 渡夏后的检查:9月初,野外出现零星蜜粉源,蜂群开始繁殖时,对全场蜂群进行全面检查,调整群势,清除巢虫,合并弱群并进行奖励饲喂。

8.4 具立体气候的山区,可以把蜂群转运到高山进行渡夏。

9 越冬管理

9.1 越冬:蜂群在冬季平均气温长期处于零度以下的时期。群内停止哺育幼虫,蜂群结团,并停止采集活动。

9.2 选择背风、干燥、安静的地方作为越冬场所,并遮蔽阳光,使蜂群安静。

9.3 管理:越冬期非特殊原因不开箱,采用箱外观察来掌握蜂群情况,并采取相当措施。

9.3.1 在巢门侧耳倾听时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或轻叩箱壁发出“嗡嗡”声,马上静下来,属正常情况。

9.3.2 发现工蜂在巢门口进出抖翅,箱内声音混乱表明可能失王。应在晴暖的中午开箱检查,若失王应诱入储备王,或并入他群。

9.3.3 蜂群宣闹不安,从巢内掏出断头缺翅的死蜂,并有巢脾碎块,可断定是鼠害。应及时驱杀,查找鼠洞予以堵塞。

9.3.4 如听到箱内骚动声,经久不息,蜂团散开,表明箱内缺蜜,应及时贴蜂团,加入蜂脾。

9.3.5 缺水时,蜂群出现不安,从巢门掏出蜂蜜结晶。可在巢门喂0.2%的食盐水。

中蜂人工育王

利用人工台基在蜂群中培育优质蜂王。

育王框、蜡碗棒、移虫针是人工育王的主要用具。

1 弹力移虫针或用鹅毛管自作的移虫针。

2 蜡碗棒由硬木质制作,下端面为直径7~8mm的半球。

3 育王框

选择与育王群没有血缘关系或外地引进的良种,在人工育王前20天培育雄蜂。

育王群与母群的选择:以能维持大群,南方5框以上,北方7框以上。蜂王产卵力强,抗病能力强、性情

温顺为主,育王群与母群应同一血统。

育王群的组织:用隔王板把全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蜂王留在繁殖区内,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

育王区占原巢门的2/3。或者把育王群的蜂王暂时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后再放回。

1 育王框上安放直径8mm、深11mm的人工台基,台与台距离9~10mm,每框移入24h内的幼虫15~

20条。移虫后立刻提入育王区。

2 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中移入18~24h的幼虫,培育成蜂王。

组织交尾群:复式移虫后10天,从强群中提出1~2框粉蜜多的封盖子脾,带蜂放入一只优质王台(注意

不要挤压、倒置)组成交尾群。

1 王台应粗壮,蜂王出房后王台底有剩余王浆,蜂王体格健壮,颜色鲜明。

2 蜂王交尾丢失后,再放入一个成熟王台,若两次交尾都丢失,此交尾群应合并。

优良中蜂蜂王的培育技术

中蜂活框饲养,能使中蜂的生产能力提高2~3倍,其产品易达到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倍受广大

消费者喜爱,该项目是山区和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之一。优良中蜂蜂王是活框饲养中蜂强群,获取

高产、高品质的有利保证,同时也是分蜂和扩大蜂场规模的关键技术之一。培育优良中蜂蜂王的关键技术要点如下:

1、育王时间及条件

中蜂优良蜂王的育王时间宜选择当地自然分蜂的季节。云南优良中蜂蜂王的培育宜在春季(3月中旬至6月上旬)、秋季(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丰富的蜜粉源

应有连续40d左右的2~3种主要蜜源和大量的零星蜜粉源。

(2)温暖而稳定的气候

蜂王和雄蜂的发育、交配期间,20℃以上稳定的气温为佳。

(3)适龄健壮的雄蜂

雄蜂出房时可开始培育蜂王。

(4)强群

中蜂标准箱6~10脾蜂,巢内有雄蜂活动,工蜂初始造王台的蜂群。

(5)无病虫害的蜂群。

2、种群的选择

(1)种用母群

①采蜜力强、高产。选择单群蜂蜜产量明显高于场均产量的蜂群。

②分蜂性弱、群势强。选择不爱分蜂,能常年维持强群的蜂群。

③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蜂群。

④性情温驯的蜂群。经多年观察不易蛰人,检查时护脾的蜂群。

⑤清巢能力强的蜂群。

(2)种用父群

种用父群的选择标准和种用母群一样,群数越多越好。对分蜂性强、易蛰人、群势弱、产蜜低的蜂群,割掉巢内的雄蜂蛹,利于优良的雄蜂与蜂王交配。

3、育王群的组织及管理

第1天组织育王群,用框式隔王板(或者用大隔板打上几个孔)将蜂王限制在箱内一侧,留1~2个巢脾供蜂王产卵繁殖,另一侧放2个有粉蜜的成熟封盖子脾和2个幼虫脾,幼虫脾居中,作为育王区。育王群组织好后每天以200~300ml糖水(糖水比1∶1)进行奖励饲喂,连续饲喂10d。

第2天将蜂蜡台基粘在育王框的台基条上,间距1cm,每个台基下方垫1块小纸片或者小木片,以便割成熟王台时不破坏王台。每个台基条粘10~15个台基,每个育王框镶嵌3段台基条。3段台基条上的台基数从上到下应逐渐减少,呈中蜂原始巢脾状态(半椭圆形)。安装好台基的育王框插入育王群的2个幼虫脾之间,让蜜蜂清理和修整台基。中蜂育王每群一般接受8~25只王台,按要求蜂王的计划确定育王群的数量。

第3天取出清理好台基的育王框,从种用母群中找出卵虫脾,用移虫针移18~24h龄(卵刚倒下、孵化出来呈弯曲状态)的幼虫入台基内,移虫温度保持在25~30℃,相对湿度80%~90%。移虫速度要快,选虫要准,提脾取框要稳。虫移好后,保持育王框上王台口向下,轻轻插入育王群的2个幼虫脾之间哺育。

第4天(移虫24h后),提出育王框,刷去附着蜜蜂(切勿抖动),轻轻拨大王台口,将王台中的幼虫镊弃后,保持王台内蜂王浆的原样,同样快速、准确的从种用母群中移入18~24h龄的小幼虫。虫移好后,保持育王框上王台口向下,轻稳地将育王框放入育王群的2个幼虫脾之间。

第11天(移虫后第7天)彻底检查和毁除育王区巢脾上的王台。清点王台数量,毁除发育不好的王台。用囚王笼囚禁老蜂王,防止育王群分蜂,不利于王台的保温。

4、蜂王的诱入及交尾

第14天,计划换王的蜂群,用囚王笼关闭老蜂王,5~10只放到一群无王群蜂群内。第15天,割取成熟王台(割取王台要轻,不能压迫王台前端,不能用力抖动王台),换王群内选一张蜜粉巢脾。在蜜粉

和幼虫脾的接合部用食指轻轻压出1个凹坑,王台基部轻按牢在凹坑处,保持王台垂直向下,并将巢脾插回原位。放入王台后第二天检查,若蜂群毁坏王台或新出房处女王次劣,杀死劣质蜂王,放回囚禁的老蜂王。有处女王蜂群的巢门口上方用彩纸标识,以便蜂王出巢交配。正常气候,处女王交配成功后10~15d,开始产卵。若15d后还未产卵,淘汰新蜂王,放回老蜂王。

群势大,产蜜量高,分蜂性弱且抗病能力强的蜂群,有时会造1~3个王台进行自然交替,此类自然交替的蜂王质量较好,也是优良蜂王,应予保留。(宗德琴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诱王换王有招

常言道:“蜂王贵如金”,蜂群失王是每个养蜂者都不愿看到的情况。蜂群万一失王,养蜂者须及时诱王,以尽量减少损失。平箱和卧式箱养蜂常用的诱王法有以下3种。

直接诱王法从蜂群失王那天算起,3天内诱王,不采用任何保护措施,可将新选蜂王随意放入失王群内。也可直接将无王群并入有王群。

白酒诱王法先把失王群王台除尽,并确认无处女王后,把巢脾靠近蜂箱一侧。等傍晚蜂群停止活动时,将产卵新王(须为虫蛹期)连蜂带王提出2脾,放入失王群另一侧(与失王群相隔一脾距离)。同时马上向箱内各脾蜂路和室间滴数滴白酒,然后盖好覆布和大盖。第二天清晨再将巢脾靠拢在一起,3天后开箱检查。

铁纱隔板诱王法除尽失王群王台,把巢脾靠近箱壁一侧,将框式铁丝隔板插入巢脾旁边,然后从交尾群将产卵新王带蜂提出2脾,并入失王群铁纱隔板外侧,加上隔板,盖好覆布和大盖。3天后再抽出铁纱隔板,将之合并为一群。

由于新王产卵多,且能维持强群,为了能使蜂群增加采蜜量,建议养蜂者可每年进行全场换王一次。方法如下:先从生产区挑选带蜂的花粉脾和老蛹脾各1张,将之靠在箱内一侧,用1块框式铁纱隔板将蜂箱隔成交尾区和生产区(交尾区开后门,生产区是老王)。剪一块尼龙纱布用钉固定蜂盖,严禁交尾区和生产区蜜蜂从上梁通行。第2天往交尾区放入一具成熟王台。处女王交尾后与生产区老王共同产卵,秋繁结束后,除去老王抽出铁纱隔板,两区合并为一个强壮的新王越冬群。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关键问题:

一、春繁强群技术

养蜂一年四季在于春,春繁管理是关键。早春有

强群,全年丰收有希望。天气晴好,浆、蜜、粉

高产大丰收;天气多雨,王浆也能丰收。大丰收

的蜂场是蜂养人,早春养不起强群全年养弱群的

蜂场是人养蜂。人养蜂的蜂场往往养不了几年就

被蜜蜂吃光而破产了,蜂养人的蜂场可以世代养

蜂兴旺发达。

不管定地或转地饲养,家庭养蜂最宜养160-180

个大群。如果采取定地小转地饲养,一年就能稳

产王浆1.5吨左右,加上蜜粉收入全年能有十多万元的产出,最少的也有几万元可以寄回家。遇到滴蜜无收的年成,仅王浆收入足可以养活整个蜂场,开支了转地运费、饲养员的工资等成本后还能有所积蓄。而长期养弱群,杀鸡取蛋的蜂场,往往入不敷出,他们对如何饲养强群的把握太少,只好靠蜂产品造假、掺假维持生计。这些养蜂者中的无赖,不仅给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影响了我国蜂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倡议广大蜂友都来努力学习和掌握饲养强群得高产的技术,紧紧依靠提高蜂产品产量和质量来增加收入壮大养蜂场经济实力,这是中国养蜂全行业良性发展所期待的模式。

1、适时加脾扩巢。从春繁开始养强群,不论南方、北方都采用同样方法繁蜂,紧脾时每只蜂王紧成一框,所谓“单脾开繁”。提早春繁期间因为外界还没有天然花粉可以采食,工蜂分泌的王浆少,饲喂蜂王也少,蜂王产卵就少。故提早春繁必须人为地给蜜蜂补足花粉,工蜂吃了新鲜的人工花粉就会立即变得兴奋起来,积极分泌王浆饲喂蜂王,促使蜂王产卵多产卵快。开繁第一框都要加入带有人工花粉的角粉脾催产,中间留空供蜂王产卵。在南方春繁的蜂群,气温适宜,有天然花粉采进,蜂量好,蜂王产卵快,在哺育幼虫浆水很足的情况下加脾可以适当快一点。春繁经常会受冷空气影响的地区,加第二框脾要等第一框子脾封盖后再加,第二框封盖以后再加第三框,到第三框封盖时新蜂已陆续出房,工蜂将一天比一天多,这时候随着气温升高,外界有少量杂花粉采进,三框封盖子出完后就可以加到满箱的巢脾了。再往后如果幼虫哺育浆量很足的情况下,三至四天就可以加一框粉脾或空脾。春繁单王,双王群最好50%左右,每箱平均9-10框时,停止加脾7-10天,等工蜂量大拥挤时加上空继箱,提上蜂盖子脾,要大量分群的可以多提,不要增群的蜂场,也可适当控制蜂王产卵。到初流蜜时要多造新脾,让蜂王大量产卵,既提高工蜂采蜜粉积极性,又可避免分蜂热。巢箱在大流蜜期应加到单王7框,双王8框。现在都是开巢门运蜂,群势不怕壮,但要注意转运时继箱上最好不要多于5-6框,多余的脾提出箱外转运比较安全。

2、补饲蛋白质饲料增强蜜蜂体质。春季繁殖不好的蜂场,有大部分是开始1-4框子脾面积没有扩大,第一框没有封盖就急着加第二框了,遇到冷空气影响,西北气流控制,就会出现幼虫干浆大量拖子的现象。春繁遇到几次幼虫干浆拖子,就繁殖不了强群。养蜂员要勤观察,多动脑,多钻研蜂群饲养管理技术。比如春繁西北气流控制温度骤降幼虫干浆拖子,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泌浆蜂被西北气流控制气温骤降身体生理机能受到影响,引起蛋白质缺乏,无法分泌出蜂王浆。但具体的机理是什么,我们也不甚明白,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科学家来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只要西北气流一来,即使蜂量很拥挤,粉足、蜜足的强群也会干浆拖子。这时就应给哺育蜂补充蛋白质,用鸡蛋饲喂蜂群补充蛋白质价廉物美,每千克糖浆中加鸡蛋1个,连喂三天就会明显好转。春繁一定要保证幼虫哺育的浆水充足,那么繁育出的新蜂寿命长,采蜜能高产,所以每到西北气流控制冷空气突来时,一定要给蜂群补充蛋白质营养。体质强壮的蜂群在油菜花大流蜜期不会感染爬蜂病,可以避免在生产期用药,这对于生产无公害蜂产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做好春繁养强群。蜂群在第一个油菜蜜源期若群势不是很强壮,每群蜂量达不到5kg以上的蜂场应重点抓繁殖,不要急于求收成。油菜盛花期,天然蜜粉充足,气温适宜,是大好的繁蜂季节,每3天加一框新巢础,到油菜期结束都成了封盖子脾,每框封盖子脾以25元计算,每群多养4框子脾就值100元,有利于下一个花期的丰收。

蜂群在大流蜜期可以做到采蜜和育儿两不误,白天工蜂不会因为要饲喂幼虫而不出巢采蜜,成年工蜂白天忙着采蜜、粉,夜里哺育幼虫;内勤工作由幼蜂在忙碌,幼蜂没有哺育能力,所以白天浆水被幼虫慢慢吃干,如果下午去观察子脾,幼虫浆水都会干一些。经过成年蜂一夜哺育,第二天早上幼虫浆水便又很充足了。这情形犹如母亲抚养婴幼儿,当母亲从田地上打麦子回家,小孩肚子饿在床上哭,而眼看就要下大雨了,晒在门口麦场上的麦子就会被雨淋湿甚至冲走,母亲肯定是先收麦子,然后再回来喂小孩奶水。在大流蜜期多养一框子脾无非是多消耗了1kg蜜而已,蜂蜜的产量提高却远远大于1kg。

4、强群高产有技巧。很多蜂友进入盛花期都采用“杀鸡取蛋”的做法,他们认为蜂王产卵多了,蜜蜂只好顾着饲喂幼虫而不出去采蜜了,从而抱定蜂群大量繁殖会影响蜂蜜产量,控制蜂王产卵能让工蜂多采蜜的错误观念。事实上,只有早春育强群,采集蜂量多,才能在天气晴好的蜜源期取得大丰收。那些控制蜂王产卵的蜂场,不仅蜜没有高产,蜂也没有养强,只落得个“蜂财(蜜)两空,花落群弱”的可悲局面。

要想采蜜高产就不能用出房子脾来储蜜,每群蜂的继箱里都要留有4张空脾供蜜蜂储蜜。采用空脾比出房子脾储蜜高产得多。春季单王群大多能产8-9框子,在大流蜜期有些蜂场会将蜂王产卵控制在5-6框,他们将出房子脾提到继箱中,但工蜂不愿在继箱的出房脾中储蜜,它们仍会空出中间的子圈等蜂王来产卵。而巢、继箱之间隔着隔王栅,蜂王根本不可能爬到继箱上来产卵。控制蜂王产卵严重的蜂场,只利用3-4框产卵,继箱上的胖蜡特别多。因为脾中间工蜂都会留出产卵圈,储蜜地方不够,所以蜜圈的巢房被工蜂加得很高,出现“胖脾”现象。强群蜂场在流蜜初期,适当控制蜂王10天左右的产卵量,进入大流蜜期多造新脾让蜂王大量产卵,可提高工蜂采蜜积极性。我们应使单王群长期保持7框、双王群保持8框产卵,从巢箱中提出一框中间新封盖的幼虫子脾到继箱中,放于取浆框旁边,10天换一次,有利于王浆高产。

有些蜂友为了多产蜂蜡,每次取蜜每次割胖脾,这种做法也会大大影响采蜜产量。在大流蜜期割1kg胖蜡要少采数千克蜂蜜,得不偿失。在流蜜初期让工蜂把蜜脾巢房慢慢造高,即造成胖脾,一张脾就可装两框蜜。每脾每次可贮蜜2-3kg,因此贮蜜的蜜脾不需要太多。脾多蜜少我们的摇蜜工作量要大,取蜜后蜜蜂清脾工作量也大。每次取蜜时要避免胖脾破损,破损部分要割平,蜜蜂会因修造蜜脾增加了工作量而影响采蜜量。总之,在大流蜜期割胖蜡是不合算的。每个蜜源最宜在出场转运做装订时把胖脾割平。

二、蜂群治螨技术

蜂螨是蜜蜂最主要的病虫害之一,它严重危害蜂群,影响生产,给蜂场带来巨大的损失。为减少螨害损失,治螨工作四季要抓紧。大小蜂螨要用两种方法分别治疗。

1、大蜂螨的灭除。

在越冬断子时用杀螨药水制剂喷治大蜂螨,与喂越冬饲料同期进行。做法:当天夜里喂足1:1糖水,蜜蜂吃饱糖水肚子胀大腹节松开,蜂螨便暴露在外无处可藏,次日早上开始用杀螨药水(可用山西振兴鱼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杀螨Ⅰ号针剂,加水250克喷20个蜜蜂脾、杀螨Ⅱ号针剂,加水1000克喷80个蜜蜂脾)喷治大蜂螨,3天一次,连喷3次,这样喷药效果好,蜜蜂吃饱糖水不易中毒。注意药水不宜超浓度,最好多喷几下,被药水喷到的蜂螨必死无疑。越冬期治净大螨全年无忧,不用在生产期治大螨。因此每年越冬期要抓住机遇灭净大螨。众所周知,大蜂螨养一代子需14天,一般先在雄蜂房里繁殖,开始在雄蜂房里见到大螨时立即割净雄蜂蛹,割下来的雄蜂蛹离开蜂箱用盘子接住可以喂鸡,既给鸡加点营养,又将大蜂螨干尽杀绝控制其繁殖,一举两得。工蜂封盖期为12天,在工蜂房繁殖的大蜂螨等工蜂出房了还没有发育成熟,还需要寄生在工蜂体上几天才能发育完全。当见到有许多寄生螨时用药水喷洒,4天一次,连喷3次,这样就可以控制大蜂螨了。即使看到有不少寄生大螨了,也不一定会出现爬蜂。

2、小蜂螨的灭除。

小蜂螨的繁殖速度比大蜂螨快,小蜂螨等幼虫快要封盖时爬进巢房内产下4-7粒卵,用幼虫的浆水抚养幼螨,几个小时后幼螨生活就可以自理,老螨又立即换个快封盖的幼虫房产卵,一个又一个,很快就有爬蜂出现,凡是让小螨产卵过的巢房出来的幼蜂全是爬蜂。小蜂螨造成的爬蜂比大蜂螨严重,若防治不及时,

极易造成全群覆灭。若在子脾上看到有小蜂螨,封盖房上有针孔大小的穿孔,就很快会出现爬蜂,所以当我们发现有小蜂螨时就要及时根治。

小蜂螨刚发现时很易治疗。方法是取少量升华硫放在框梁上,蜜蜂爬过框梁时其体上的绒毛和足都粘上了升华硫,并携带至各个巢房房眼。10框以上的继箱群每群每次用升华硫2g,4天一次,连续用4次。注意切勿直接撒在蜜蜂身体上。南方蜂场8月份开始,小蜂螨寄生率会呈直线上升,8月底9月初小蜂螨达到最高峰,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升华硫挥发快,对小蜂螨杀伤效果很好,此时灭螨,蜜蜂升华硫中毒程度也要比夏季高温期间治疗轻得多。

如果小蜂螨危害很严重,就应用升华硫刷封盖子脾和大幼虫脾,方法是将子脾稍稍倾斜,刷子两面蘸取升华硫并敲除多数粉末,从子脾倾斜向下的一面自下往上,重复多次,仔细观察脾面房眼上有点粉末即可。刷了升华硫的封盖子脾和幼虫脾要间隔摆放。用升华硫刷子脾的几点注意事项:继箱群有6-8框子脾的,一次刷脾每群不得超过2g升华硫;刷封盖子脾时,要遍及每个封盖子;刷大幼虫脾,只刷巢脾中间1-2cm 宽即可;升华硫使用过多蜜蜂就容易中毒,会出现一个月卵不孵化现象,蜂群群势急剧下降;使用的升华硫不能受潮,受潮的升华硫会降低对小蜂螨的杀伤力,从而不能起到彻底根治的效果。凡是用升华硫杀螨,不管撒在框梁上还是刷脾,在施药的当天一定要给蜂群喂饱糖水,可避免蜂群严重中毒。

时下不少蜂友认为螨扑和升华硫已经起不到杀螨的作用,究其根因是在升华硫中加了水剂的缘故,灭大蜂螨是采用杀螨水剂喷杀治疗,而治小蜂螨则要求升华硫务必干燥,否则起不到根治效果。所以为了有效地治螨就必须大、小蜂螨分开治。

中蜂人工育王方法

中蜂人工育王方法 中蜂人工育王方法,能严格选择种蜂,创造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营养条件,按照计划要求的数量和时间,培育出成批的优良蜂王,以达到增殖蜂群和推广良种的目的。 中蜂人工育王条件 在我国南北中蜂群势差异大。在华南,能维持7-8框蜂不分蜂就算是强群;而在长江中游,7-8框蜂只能算中等群势;在华中地区,能维持8-10框蜂(中蜂标准箱)不分蜂的蜂群,可以算得上是强大的群势。 在同等蜜源条件、气候条件下,工作蜂出勤早,归巢晚,蜂群进蜜快,取蜜时产蜜量明显高于其他群,这样的蜂群采集力强。在蜂场有的蜂群对巢虫和中囊病的抵抗能力强,遇上中囊病发生却安然无恙。这样的蜂群就可以作为培育蜂王的哺育群。性情温和的蜂群便于检查、取蜜等管理。蜂群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遇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时不飞逃,抗寒能力较强等。

(5)培育优质蜂王的群内条件 有足够的哺育蜂:工作蜂羽化第4日龄后,工蜂位于头部前额和两侧的王浆腺开始发育,并分泌王浆,哺育蜂是羽化出房中4-18日龄的年轻工作蜂。群内哺育蜂多能够分泌充足的蜂王幼虫发育需要的蜂乳。 稳定的巢温:蜂王幼虫发育的适宜温度是33℃-35℃,哺育群的温度要保持在33℃-35℃,才能使幼虫健康成长。 , 育蜂,保留封盖子脾和少量的幼虫脾,抽出空脾使蜂数密集。 中蜂在无王的状态下情绪低落,工蜂泌乳减少。所以,在培育蜂王期间哺育群不能无王或靠临时抽出蜂王来提高接受率。为了使哺育群正常繁殖和育王,在蜂巢当中插入隔王板,把蜂群划分为繁殖区和育王区。繁殖区留成熟子脾,育王区留卵虫脾和蜜粉脾。这样哺育群很容易接受王台。 3、制作人工王台

在自然蜂群里,中蜂王台刚产卵时的台基深度约6-9mm。随着台基内幼虫发育工蜂逐渐加高台壁,封盖的自然王台高度在15-20mm。根据工蜂在建造王台时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台基以高9mm,直径8-lOmm为宜。 4、移虫 第一次移虫:工蜂饲喂蜂王幼虫是随着幼虫生长逐渐增加泌乳量。根据这一特点,第一次移虫的虫龄可适当大一点。这样的幼虫易挑,易被工蜂接受。移虫时动作要轻,不能擦伤幼虫。 这 各开巢门。分区第二天在无王区介绍成熟王台。 2、多区组织交尾群:把标准蜂箱分隔成三个小区,巢门开在不同的方向。每个小区放子脾和蜜粉脾各一张,小区内要蜂多于脾。三个小区四周要隔严,防止区间的工蜂和蜂王串通。组织交尾群的第二天介绍王台 介绍王台一天后处女王出房,处女王出房的第一天在巢脾上不停地爬行。第二和第三天处女王特别畏光,大部分时间静静地匍匍在巢脾上。处女王在出房后

格箱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的方法

格箱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的方法!!! 格子比桶养的高级一点的在于可人工分蜂。那么预知分蜂时间尤为重要,掌握了它心里有数就不会出现漫天飞舞的情景了 格子与桶养一样,蜂强了,到了分蜂期,雄蜂出房了,见了斗笠壳,就可预知蜂群会造王台了。于是养蜂人开始查台了,有经验的养蜂人一看便知王台有多少,多久出房。余下的就开始计算时间,查看天气,大约就可预算出那天分蜂了。格子与桶养的区别在于,既然知道了王台情况,提前割蜜分蜂就可以了。蜂王卵期大约为三天,与工蜂相似。蜂王卵孵化后一天半,明显可见幼虫体节,虫体呈弯月c形,王台中的王浆量明显多于工蜂,成点状浸润包围幼虫体。蜂王卵孵化后三天,蜂王幼虫体已占王台底四分之一,王浆已布满王台底部,并较为浓稠。 蜂王卵孵化后三天半,蜂王幼虫体已占王台底的二分之一,王浆全部浸润包围幼虫体。蜂王卵孵化后四天,蜂王幼虫体已填满王台巢房底部,首尾相接浸润于王浆中。 蜂王卵孵化后四天半,蜂王幼虫体肥大,蜂王幼虫背血管明显可见。工蜂从此时起开始为王台封蜡盖。 蜂王卵孵化后五天,王台已经完全封盖,蜂王幼虫在台内吐丝作茧。 蜂王卵孵化后六天,蜂王幼虫在台内吐丝作茧完成,工蜂开始啃去王台上部及顶端的封盖蜡,暴露出半茧帽,此时的老熟蜂王幼虫直立呈现前蛹状态。蜂王卵孵化后七天,蜂王幼虫呈现典型的离蛹状态,蛹体白色而极其幼嫩。 蜂王卵孵化后八天,蜂王蛹体的复眼着色,由红色逐渐变为酱色。从茧盖仔细看下去,可以看到已着色的复眼。 蜂王卵孵化后九天,蜂王蛹体的单眼已着色,从茧盖已不能观察。蜂王卵孵化后九天半,蜂王蛹体已开始着色,由白转黄,复眼已呈黑色,。 蜂王卵孵化后十天,蜂王蛹体颜色进一步加深,王台茧盖也开始变色,王台茧盖略发黑。此时可以割台移台了,割下的王台在强光下可见蜂王蛹体活动。 蜂王卵孵化后十一天,王台茧盖完全发黑,蛹体呈褐色。此时割下的王台在强光下可见蜂王己经开始羽化,准备出房。 蜂王卵孵化后十一天半,蜂王卵孵化后272小时。中蜂蜂王的发育期共计14.3天后蜂王羽化出房。综上所诉,如果从王台被封上蜡盖时算起,则大约封盖后7天,新王羽化出房。如果从显露半茧时开始计算,则在大约5天后新蜂王羽化出房。如果茧盖己明显发黑,那么则在大约8小叫后新蜂王羽化出房。作为中蜂养殖者,尤其是格子箱养殖者和初学者,务必掌握以上三项特征。作为格子分蜂前的参考。认识蜂王幼虫,蛹的发育历期与特征,是判定其龄期,实施人工育王,割取王台诱入他群进行格子人工分蜂等养蜂措施的最基本的依据。 掌握了蜂王幼虫,蛹的发育历期与特征,就可以预测蜂群自然分蜂的大致时间。一般情况下,从王台封盖到出房的7天时间内,只要天气晴朗,条件合适,都有分蜂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正逢下雨,那么,在雨后初晴的当天,蜂群必分无疑。如果下雨太久,新王会在台内不出房只是咬开房盖,等待时机有利时再出房。格箱分蜂可分为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因格箱查台查王不易操作,鼓励大家尽可能让格子箱自然分蜂,以利用招收的自然分蜂群发展快,造脾快,交尾易的生物学习性。以往土养与格子箱自然分蜂有不好招收,易飞逃的难题。现在胡子专为此研制了一款多功能可组合王笼,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自然分蜂为当出雄查台发现工蜂己修建王台后,使可在格子箱或者土养桶箱的巢门前安装多功能可组合王笼了。多功能可组合王笼在分蜂前的主要任务是囚雄除雄。因为不囚雄除雄会在格子箱或者土养桶箱自然分蜂时因雄蜂太多在多功能可组合王笼内装不下而发生麻烦。多功能可组合王

适合中蜂继箱饲养的技术方法

适合中蜂继箱饲养的技术方法 中蜂双王继箱饲养可以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方法是用闸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平时 平箱饲养双王群,流蜜期叠加浅继箱取蜜。采用FWF型中蜂箱双王 继箱饲养,方法是用闸板(或框式隔王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各养1群,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或1个设在箱前向,1个 设在箱侧向。这种蜂箱其巢框(内围尺寸宽为300mm,高为175mm)大 小只有朗氏框的1/2,每个箱体容纳12个巢框,当底箱满箱时,就 要像意蜂上继箱那样,用继箱扩大蜂巢,将子脾调上继箱,并根据 需要上、下调整巢脾,进行继箱饲养。流蜜期,用继箱取蜜,或同 时也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底箱侧向1~2 框范围内产卵,底箱内中央也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底箱一侧1~2框范围内产卵 繁殖,底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 1、过箱条件:应在外界有蜜粉源并且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不宜在阴雨天及大风天进行。蜂群应选择强群且过箱蜂数达三、四框以上为宜。此外,还应备好过箱用具。 4、过箱后的管理:首先要缩小蜂箱巢门,观察工蜂活动情况, 若在第二天工蜂能积极进行采集和清巢,并携带花粉团回巢,表示 蜂群已恢复正常;其次,在三四天后对蜂巢进行整顿,粘牢的可以除 去绑线,若发现失王,要选留1~2个好王台或诱入一只蜂王;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若蜂群强壮,且又正当流蜜时期,应及时加 础造脾,以更新蜂巢,促进蜂群繁殖。 l、组织双群同箱饲养 中蜂弱群的繁殖能力较差,很难在大流蜜期时达到强群的群势。在蜂场的分蜂季节里,经常可以用蜂笼收捕到一些中等群势的蜜蜂。这时就可以组织双群同箱饲养了。方法如下;用蜂笼收捕到蜂群时,

传统桶养中蜂人工分蜂初探

蜜蜂杂志(月刊)JOURNAL OF BEE(Monthly)NO.42016Apr. ●中华蜜蜂 传统桶养中蜂人工分蜂初探 李龙标 (中国电信兰溪分公司,浙江兰溪321110) 百花盛开的春天,蜜粉源充裕,为中蜂繁殖创造了优良的生活环境,蜂群随之日益增长,子丰蜜足。江南一般3月中旬中蜂进入分蜂期,蜂农将迎来一个繁忙的季节。然而中蜂传统的桶养饲养模式,无法查找蜂王,更不用说将蜂王囚禁管控。因此,对于分蜂,蜂农既高兴分蜂能扩群,又担心没见着蜂群分出而随之丢失。为此,笔者对传统桶养中蜂的人工分蜂进行了一些探索,与蜂友们分享。 1传统桶养现有的分蜂模式 现有桶养中蜂分蜂,在笔者生活的浙江中西部地区,多维持传统模式:任由蜂群自然分蜂,蜂群发生分蜂后,有人提着收蜂笼追赶时而向东时而向西飞舞的蜂群;有人用泼水、撒沙等方式干扰漫天飞舞的蜂群,迫使其就近结团。待分出的蜂群停歇后,用收蜂笼将其收捕,轻轻提回,将新蜂群放在拟放置的石(木)板上,上方用黑、蓝等深色布遮盖,在收蜂笼下方用小树枝、竹片、小石块等垫起,保持收蜂笼内空气流通,防止蜂团出现闷热。 从原桶中割出1张巢脾,放入新蜂桶,再将收蜂笼内的分出蜂或倒入桶中,或将收蜂笼反转,蜂桶靠放其上,轻轻拍打收蜂笼,让蜂徐徐向上进入蜂桶,完毕后放在新址。 2人工分蜂准备工作 收蜂笼,为了加快蜂群入笼停留,可对收蜂笼雾状喷吹少许蜂蜜。 蜂桶,有旧蜂蜡迹最佳。对旧蜂桶加热,即可起到消毒作用,又会增添香甜蜡味。新制木桶,有条件的可涂抹旧蜂蜡后再加热,同样能添香甜蜡味,为蜜蜂的入住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捆扎好的艾叶、香草,用于燃制熏烟。 割脾刀具,置放巢脾的盆、板等。 3强行分蜂 3.1时间 选“分蜂热”严重,有封盖王台出现的蜂群,王台颜色变深,封盖已有3d以上的,王蛹相对较老,最不容易受到伤害。尽可能选择临近傍晚时人工分蜂,通过夜晚的歇息,降低新分群反应,稳定蜂群情绪。3.2赶蜂 先将欲分蜂的蜂桶倒立,放在2张板凳之间,蜜脾在下,子脾在上。上放收蜂笼,将捆扎备用的艾叶、香草点燃,使烟向桶内喷熏,轻轻地连续敲击木桶外侧赶蜂。因蜜蜂有向上爬往黑处的习性,蜂群会往上方的收蜂笼内集结。连续敲击10min左右后,稍停3~5min。片刻的静止后,工蜂回脾护子,仍留置在收蜂笼的大多是休闲蜂。查看收蜂笼中的蜂量,估计达到0.50~0.75kg即可,不足的可再敲击木桶,再赶些蜂进收蜂笼。一般来说,赶蜂后又稍作停留的,蜂王回木桶的可能性大,即老王在原桶蜂群中,而敲击后不停歇直接提走收蜂笼的,蜂王在收蜂笼的可能性大。当然,如果有经验能在收蜂笼中查找到蜂王最好。 将收蜂笼用深色布笼罩,确保蜂群安静,放在新址。在收蜂笼下方用小树枝、小石块垫起,保持收蜂笼内空气流通,防止蜂团出现闷热。 3.3割脾 将原桶巢脾一分为二。一般原先木桶中会有6~7张巢脾,割出其中一侧的3脾,下手要狠,割至竹签或木档,以确保割出的巢脾有蜜有粉,有卵虫封盖子,保护好封盖王台不被损伤。 3.4整脾 将割出的巢脾放入新桶,靠桶一侧摆放,小的脾必须紧靠桶壁。割一脾放一脾,保持在原桶中的排列顺序,各蜂路间基本上控制1cm左右。蜂桶上方用原先习惯用的棕丝等盖住扎紧后,加盖深色遮挡物。 3.5回蜂 将收蜂笼轻轻反转,笼口向上,将整脾后的蜂桶大口向下与收蜂笼对接,露出缝隙区用柔软棉布或旧衣裤填塞。尔后,轻轻拍打收蜂笼,让蜂缓缓向上进入蜂桶。 3.6放置 蜂群进入新蜂桶后,可放在原址,也可放在新址。能基本确定蜂王所在群的,老王群放新址。如果感觉分出蜂量偏少的,选择新桶放在原址;如果感觉蜂量很足的,选择新桶放新址,巢门用青草遮掩。笔者习惯分出新群放原址,老蜂桶移往新址。 收稿日期:2016-01-13 36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技术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技术 中蜂采取人工育王,能严格选择种蜂,创造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营养条件,按照计划要求的数量和时间,培育出成批的优良蜂王,以达到增殖蜂群和推广良种的目的。 一、中蜂人工育王 1?育王的条件 中蜂进行人工育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丰富的蜜粉源 育王要有丰富的蜜粉源条件。蜂群建造优良的王台,是在蜜粉源丰富的阶段。自蜂群繁殖最高峰算起,经过移虫、羽化、交尾、产卵,以至提用,不少于1个月。因此,应有连续40d 左右的蜜粉源。 ⑵温暖而稳定的气候 蜂王和雄蜂的发育、交尾,要有20 C以上稳定的气温条件。 ⑶大量适龄健壮的雄蜂 雄蜂性成熟期,在10 d 以后;蜂王性成熟期,在 3 d 以后,如从移虫育王算起,则在移虫16 d 以后。因此,应在移虫育王前第17 d 开始培育雄蜂,这样就可使得所培育蜂王的性成熟期与雄蜂的青春期相吻合。 但是,当要使蜂王性成熟时有大量的雄蜂,还要将上述培育雄蜂时间提前 7 d ,即在移虫育王前第24 d 开始培育雄蜂,或约在雄蜂开始出房时移虫 育王。 ⑷强大的群势 只有强大的群势,才能育出优良的蜂王。而强群必须是健康、无病,具备各期的蜜蜂,特别是大量6?8d的适龄哺育蜂。 2种用蜂群的选择

选择种用蜂群,包括种用母群合种用父群得选择。育王时,应选择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种性优良的蜂群作为种用群,分别用它们来培育新蜂王和雄蜂。 由于我国各地的中蜂,在形态与生物学性能上有所差别,因此难以提出一种统一的育种目标,而只能提出一种大概的种群选择标准,以便尽快地克服中蜂的不良性状。综合中蜂的各方面情况以及生产上的要求,大致提出以下几条: ⑴采蜜力强、高产 生产蜂蜜是饲养中蜂的主要目的之一,选用采集力强的高产蜂种是中蜂高产的保证。因此,要选择采蜜力强和高产的蜂群作为种用蜂群。 ⑵分蜂性弱、群势强 选择不爱分蜂,能维持强群的蜂群作为种群。一般认为,华南各省能够维持7?8 框蜂、长江流域能维持10?12 框蜂、黄河流域和黄河以北地区能维持12?14 框蜂的蜂群,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缺陷,便可留作种群。 ⑶抗囊状幼虫病的能力强 在发病季节进行鉴定,选择群内没有发现病虫,或者病虫低于5%。的蜂群作为种群。 ⑷吻长、体大 中蜂工蜂的吻总长,在江南各省要求超过 5.30 mm 、长江以北各省应选超过 5.45 mm ,巢房内径要求达到或大于 5.00 mm 。 ⑸迁飞性弱、性情温驯、护脾能力强 对于选留种用群,除了考察以上 4 个方面外,还应考察其亲代及祖代的表现,也就是进行系谱考察,从而选出亲代性能优良的蜂群,使种用蜂群具有比较稳定得遗传性。 3.育王群的组织与管理要点 育王时,宜选择具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作为育王群,这样的蜂群移虫接受率高,蜂王质量好。中蜂育王通常应采用有王群,而且是具有 1 年以上的老王群,群势宜在8 框以上,且群内必须有大量6?8 d 的适龄泌浆蜂。

格箱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的方法

格子比桶养的高级一点的在于可人工分蜂。那么预知分蜂时间尤为重要,掌握了它心里有数就不会出现漫天飞舞的情景了 格子与桶养一样,蜂强了,到了分蜂期,雄蜂出房了,见了斗笠壳,就可预知蜂群会造王台了。于是养蜂人开始查台了,有经验的养蜂人一看便知王台有多少,多久出房。余下的就开始计算时间,查看天气,大约就可预算出那天分蜂了。格子与桶养的区别在于,既然知道了王台情况,提前割蜜分蜂就可以了。蜂王卵期大约为三天,与工蜂相似。蜂王卵孵化后一天半,明显可见幼虫体节,虫体呈弯月c形,王台中的王浆量明显多于工蜂,成点状浸润包围幼虫体。蜂王卵孵化后三天,蜂王幼虫体已占王台底四分之一,王浆已布满王台底部,并较为浓稠。蜂王卵孵化后三天半,蜂王幼虫体已占王台底的二分之一,王浆全部浸润包围幼虫体。 蜂王卵孵化后四天,蜂王幼虫体已填满王台巢房底部,首尾相接浸润于王浆中。蜂王卵孵化后四天半,蜂王幼虫体肥大,蜂王幼虫背血管明显可见。工蜂从此时起开始为王台封蜡盖。 蜂王卵孵化后五天,王台已经完全封盖,蜂王幼虫在台内吐丝作茧。 蜂王卵孵化后六天,蜂王幼虫在台内吐丝作茧完成,工蜂开始啃去王台上部及顶端的封盖蜡,暴露出半茧帽,此时的老熟蜂王幼虫直立呈现前蛹状态。蜂王卵孵化后七天,蜂王幼虫呈现典型的离蛹状态,蛹体白色而极其幼嫩。 蜂王卵孵化后八天,蜂王蛹体的复眼着色,由红色逐渐变为酱色。从茧盖仔细看下去,可以看到已着色的复眼。 蜂王卵孵化后九天,蜂王蛹体的单眼已着色,从茧盖已不能观察。蜂王卵孵化后九天半,蜂王蛹体已开始着色,由白转黄,复眼已呈黑色,。 蜂王卵孵化后十天,蜂王蛹体颜色进一步加深,王台茧盖也开始变色,王台茧盖略发黑。此时可以割台移台了,割下的王台在强光下可见蜂王蛹体活动。 蜂王卵孵化后十一天,王台茧盖完全发黑,蛹体呈褐色。此时割下的王台在强光下可见蜂王己经开始羽化,准备出房。 蜂王卵孵化后十一天半,蜂王卵孵化后272小时。中蜂蜂王的发育期共计14.3天后蜂王羽化出房。 综上所诉,如果从王台被封上蜡盖时算起,则大约封盖后7天,新王羽化出房。如果从显露半茧时开始计算,则在大约5天后新蜂王羽化出房。如果茧盖己明显发黑,那么则在大约8小叫后新蜂王羽化出房。作为中蜂养殖者,尤其是格子箱养殖者和初学者,务必掌握以上三项特征。作为格子分蜂前的参考。认识蜂王幼虫,蛹的发育历期与特征,是判定其龄期,实施人工育王,割取王台诱入他群进行格子人工分蜂等养蜂措施的最基本的依据。 掌握了蜂王幼虫,蛹的发育历期与特征,就可以预测蜂群自然分蜂的大致时间。一般情况下,从王台封盖到出房的7天时间内,只要天气晴朗,条件合适,都有分蜂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正逢下雨,那么,在雨后初晴的当天,蜂群必分无疑。如果下雨太久,新王会在台内不出房只是咬开房盖,等待时机有利时再出房。 格箱分蜂可分为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因格箱查台查王不易操作,鼓励大家尽可能让格子箱自然分蜂,以利用招收的自然分蜂群发展快,造脾快,交尾易的生物学习性。以往土养与格子箱自然分蜂有不好招收,易飞逃的难题。现在胡子专

中蜂人工育王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养蜂、养蚕) 发布时间: 2003-10-25 信息来源: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活框饲养管理。 2 名词术语 2.1 蜂群: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数雄蜂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2.2 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由一个或多个与地面垂直,并列的巢脾构成。 2.3 群势:衡量蜂群强弱的名称,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2.4 巢脾: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是构成蜂巢的基本单位。 2.5 子脾:巢房内以卵、幼虫、封盖蛹为主称子脾。以卵、幼虫为主叫卵虫脾。以封盖蛹为主叫封盖子脾。 2.6 粉、蜜脾:巢房内以花粉、蜂蜜为主的巢脾。 2.7 赘脾: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 2.8 土法饲养: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随意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2.9 活框饲养:巢脾固定在活动巢框内,能在箱内随意移动,采用人工巢础造脾,可以随时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2.10 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群势不断扩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时期。 2.11 流蜜期:外界有一种主要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大量蜂蜜的时期。 2.12 分蜂热: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时称发生分蜂热。 2.13 交尾群:供处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2.14 蜜粉源: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显花植物开花期总称。提供花粉为主的开花植物称粉源。提供花蜜的开花植物称蜜源。 3 中蜂场基本操作技术 3.1 中蜂蜂箱的排列 应根据地形、地物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尽量错开。 3.1.1 山区利用斜坡置放蜂群,以高、低不同错开各箱巢门。 3.1.2 转地放养的蜂群,应以3~4群为一组排列,组距4m左右。但两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以上。 3.1.3 每个蜂箱,用短木桩支起,使其离地面约30cm。 3.2 蜂群的移动 蜂群安置好后不能随意移动。如需要变动位置时,只能以每日0.5m距离逐渐移动,而且巢门方向不能改变。 3.3 蜂群的检查 为了摸清蜂群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应通过全面检查、局部检查、箱外观察等方法对蜂群进行了解。 3.3.1 全面检查 一般在越冬前、大流蜜期前后和转地放养后进行。全面检查须选择晴暖无风的天气(气温15~25℃),养蜂人员衣着整洁,无异味。动作要稳、准、轻、快。 3.3.2 局部检查 对蜂群不定期,进行针对性抽查,了解蜂王是否健全,蜂内是否产生分蜂热,有无病虫害,贮备蜂蜜和花粉的多少等。以便实行正确的管理措施。

(完整版)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

简介: 《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我现编辑成电子文档,希望对各位养蜂爱好者阅读有所帮助,文档包括《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全部内容A4共计476页,以下是部分摘录: 第一篇中蜂饲养原理与基本蜂具 要养中蜂,首先需要了解中蜂并制备养烽所需的基本用具。本篇将从介绍中蜂的总体状况与生活开始,使读者对蜜烽与中蜂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依序介绍:蜜蜂生物学习性、中蜂特性、养蜂用具等等。 第一章中蜂综述及其生活 一、中蜂综述 中蜂在分类上归属东方蜜蜂种,被定名为中华蜜蜂。它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适应多种气候、不同的地理环境,如今,在全国均有分布。它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蜜蜂,因而又被俗称为土蜂。 (一)养蜂宜养中蜂 在生态环境巳发生明显变化,许多古老物种相继灭绝的今天,不少地方仍有野生中蜂留存的事实说明,中蜂不仅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其自然分布区域内的生存能力,远远胜过西方蜜蜂。此得益于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 与其他家养动物相比,蜜蜂对其生存环境的依附性较强。在中蜂自然分布地区,像丙方蜜蜂这样的"外来种",需经过漫长时间的适应性磨合,才能站稳"脚跟"达到生态适应的自然水平。例如,伴随"活框蜂箱"引入我国的"意蜂",在磨合过程中已表现出:群势变小、缺乏自然生存能力、容易患病。在20世纪60年代,意蜂始发蜂螨为害。此后,又遭受严重的白垩病危害。而在相同吋期相同区域的中蜂,确仍能正常生活。又例如,同在一些地方生活的中蜂、意蜂,采集相同

蜜粉源,中蜂能正常抚育,意蜂则容易发生"烂子"。由这些事例可以作进一步推断:引进我国的西方蜜蜂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遭受自然选择的磨难。相比之下,中蜂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表现出明显的生存优势,这是中蜂可养的基本前提。 从生产性能看,中蜂除了不采树胶外,其他蜂产品的生产性能与意蜂相近,有些甚至好于意蜂。例如,中蜂既能利用大宗蜜源,又能采集零星蜜源。在流蜜期生活正常的中蜂强群,产蜜量与意蜂相比毫不逊色,品质还优于意蜂;在花粉匮乏时,意蜂极容易转而运用其他代用品。曾有不少人观察到,意蜂去采集其他粉尘甚至辣椒粉充作花粉,但还未见到中蜂有此类表现。这说明中蜂对粉源质量要求严格,由其生产的蜂花粉,品质应胜过意蜂。由于容易产生"分蜂热"和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中蜂更容易被"引导生产"蜂王浆。而且,产浆时间较长,成本较低。生产雄蜂蛹的状况也大致如此。中蜂"厌恶"旧巢脾爱造新脾的习性,对生产蜂蜡有利,因为不掺人树胶,中蜂生产的蜂蜡质量好,"巢蜜"品位高。中蜂容易被激怒行螯的习性,对生产蜂毒有利。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中蜂生产性能并不亚于意蜂,具有很高的饲养价值。 (二)中蜂分布状况与资源保护 从现有大区域看,我国北方、西北地区的中蜂群势大,一些性状和习性与西方蜜蜂的某些品种已较为接近。例如恋巢性、喙长度、体色等等。但由于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在进化过程中已形成生殖隔离,自然状态下与常规育种方式已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上述地方的中蜂仍不会等同于西方蜜蜂,就连综合种也不会产生。加之生态环境转劣,野生蜜源植物资源逐渐枯竭,中蜂饲养管理水平差、产量低,人们尝不到养蜂甜头,致使这些区域的中蜂大为减少,有被转地放牧的西方蜜蜂所取代的倾向。在我国南方,中蜂群势较小,许多特征特性都与西方蜜蜂有着显著区别。由于温度高,雨量充沛,蜜源椬物丰富多样,其分布与泌蜜,又彼此交叉错落,相互衔接。所以,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中蜂,对多种因素的适应性明显胜过西方蜜蜂,因而无论家

农村中蜂养殖现状与发展

农村中蜂养殖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蜂业必须适应环境,求生存、谋发展,在保护、利用好现有蜜源的基础上,建设好生态文明、和谐自然的环境,开发、利用新蜜源,大力发展中蜂养殖。 关键词:凯里市炉山镇;中蜂养殖;现状;发展 当地中蜂活框饲养率低、旧法饲养多,产量低、收入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必须提高中蜂的科学饲养和管理,提高生产力。另外还要提高中蜂科学管理技术,多方面提高农村中蜂饲养管理水平。 一、区域概况 凯里市炉山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苗岭山脉东段北麓,是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地处北纬26°24′13″-26°48′11″,东经107°40′58″-108°12′19″之间,西最长57.8km,南北最宽44.3km,幅员面积1306km辖7镇2乡7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有4个涉农街道),201个行政村,16个居民委员会,1478个村民组。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7℃,大于10℃积温为3816~4736℃,境内日照时数为1179.3h。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凯里

市辖区耕地26477.5hm2,包含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个土类,17个亚类,40个土属,75个土种。其中旱地面19610.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9.2%;稻田面积13533.7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0.8%。 二、农村养蜂现状和特点 目前,农村中蜂科学饲养在很多乡镇依旧没有普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农村中锋种群众多,大多数养蜂户养殖中峰种群数在5~50群之间。凯里市炉山镇蜜源资源丰富、中蜂数量多,养蜂人员多,活框饲养量少、土巢养殖量大,但是依旧处于传统养蜂的初级水平和阶段;认为用一锅煮的“老蜂蜜、土蜂蜜”比用摇蜜机所取的分离蜜质量好的传统观念、固有认识根深蒂固,蜂场标准化、规范化饲养、产业化发展的程度极低等。因此农村养中蜂技术必须创新,政府、科研单位、经营单位、养蜂户应该多方协调发展集中优势兵力,采取稳健的蜂业技术推广模式,开展科学中蜂养殖,逐步由老巢向新箱过渡、由传统饲养向现代养蜂发展,养蜂管理、生产技术急待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急需加快,传统养蜂观念和思维方式急需改变。 三、农村中蜂养殖现状 1.种群斗争。当地季节性气候差异巨大,蜜蜂采蜜期比较长。很多内地蜂场前来放蜂采蜜,导致当地蜂场蜜蜂品种繁杂,例如意大利蜂,其体形巨大,在蜂群争斗中很容易蜇

中蜂养殖手册

第一章养蜂机具及设备 饲养管理蜂群的工具、机器和设备简称蜂具。蜂具和许多木制蜂具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备。但是,一定要按照标准制造,统一规格。蜂具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蜂箱、巢出和一部分饲养管理用具,其他蜂具结合有关生产的内容叙述。 (一)箱蜂 含有活动巢框的蜂箱(活框蜂箱),是科学养蜂的重要生产工具。应用活框蜂箱养蜂,可以随打开蜂箱,拿出巢脾了解蜂群的情况,观察蜜蜂的生活活动,根据需要和可能,生产各种蜂产品,而且便利进行转地饲养。 蜂箱长期放置在露天,经受雨淋、日晒,而且蜜蜂必须在蜂箱里活动,抚育蜂子,贮存饲料,所以蜂箱的结构需要用坚实、质轻、不易变形的木材,而且要充分干燥。北方以红松、白松、椴木、桐木,南方以杉木为宜。 目前我国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是10框标准蜂箱和16框卧式蜂箱;饲养中蜂宜使用中蜂标准蜂箱。 1、10框标准蜂箱 10框标准蜂箱是世界上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它由10个巢框、副盖(或沙盖)、箱盖以及隔板组成。需要时可在箱身(巢箱)上叠加继箱。继箱与活底蜂箱的箱身通用。蜂群发展到8—10框蜂时,叠加继箱,可以及时扩大蜂巢,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培养强群。使用隔王板可把巢箱的育虫区和继箱的贮

蜜区分隔开,有利于提高蜂蜜的质量和加速蜂蜜的成熟。 2、16框卧式蜂箱 16框卧式蜂箱含有16个标准巢框的横卧式蜂箱。通过加牌可横向扩大蜂巢。也可以用压板把蜂箱分隔成2-3区,实行多群同箱饲养。 3、中锋标准蜂箱 中锋标准蜂箱是专为科学饲养中锋设计的蜂箱。 中锋标准蜂箱使用浅继箱,高135毫米,主要作储蜜作用。巢门板上有数个圆洞巢门,直径约4毫米,能阻止西方蜜蜂钻入,在发现西方蜜蜂盗中蜂箱内蜜蜂时,将蜂蜜下面的巢门关闭,中锋可以从圆洞出入。 这3种蜂箱的箱身(巢箱)内围和巢框的尺寸见4-1和表4-2. 4、简便转运蜂箱 浙江农业大学设计的转运蜂箱,特别适合转地饲养,结构基本上和10框标准蜂箱相同。特殊结构是①前后箱壁内侧距承框槽60-100毫米处装设巢脾快速固定器;②箱身两侧壁下部的箱板,向前伸出箱前壁55毫米、高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上钉上盖板,关上巢门翻板时,又可作为蜜蜂栖息的走廊;③箱底距前缘120-220毫米处开一底气窗,有滑板,可开闭(图4-5)。 (二)巢础 巢础是安装在巢框内供蜜蜂筑巢脾的基础。它是人工制造的蜜蜂片,经巢础机压制而成,具有巢房底和巢房壁的根基(图4-6.)有供饲养

最新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技巧

最新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技巧 一、要根据季节随时调整蜂脾关系 夏季天气炎热潮湿,蜜粉源比较缺乏,而敌害和盗蜂严重,蜂群遭受的损失往往比越冬损失还要严重。保持群强、蜜足、蜂脾相称 是安全越夏的基本保证。在越夏前一个蜜源期要留足越夏饲料,尤 其是花粉。在夏季不能做奖励饲喂。以免刺激蜂王产卵和工蜂出勤,增加劳动量缩短工蜂寿命,造成秋衰。 要组织强群越冬,越冬蜂群内要保持脾稍多于蜂。越冬蜂群以单王群5框以上蜂量为宜,2~3框的弱群要进行合并或组织双王群越冬。由于初冬季节气温尚不稳定,所以中蜂蜂群越冬包装要比意蜂 晚10天左右,切忌包装过早,不然突遇晴暖天气,气温回升,工蜂 外出飞翔,会遭致损失。 二、控制自然分蜂,淘汰老劣蜂王 中蜂的分蜂性较强,若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发生分蜂,不仅影响蜂群的采集力,降低产量,而且还会由于自然分蜂群的飞逃使蜂场 蒙受损失。 在流蜜期到来时,中蜂蜂群的群势发展很快,如果蜂王老劣、工蜂哺育能力过剩、巢内拥挤闷热,而外界气候温暖,蜜粉源丰富, 蜂群即会产生分蜂热。由于分蜂是蜂群的一种本能,因此单纯依靠 驱杀雄蜂,破坏王台或扩大蜂巢等强制手段是不足以消除蜂群分蜂 热的。可以采取下述方法,因势利导,科学地利用中蜂的分蜂本能,发展中蜂生产。 (一)培养强群,利用自然分蜂群,适当处理原群 早春,选择有3框足蜂、2框子脾的蜂群,通过加强保温、奖励 饲养、快速繁殖和补给老子脾的方法,使蜂群迅速壮大,提早发生 分蜂热。当蜂巢内出现自然王台时,不要破坏,可以让它进行自然

分蜂,然后把分蜂群收捕回来。因为第一次分蜂是老王飞出,容易 收捕,而第二次分蜂时,是处女王飞出,飞得远而且结团高,不容 易收捕。根据当地蜜粉源和气候条件,利用自然分蜂群造脾积极、 采集勤奋的优点,有计划地进行分蜂,是解除蜂群分蜂热的一个方法。 如果原群群势很强,用上述方法尚不能抑制其分蜂热时,可以采用人工原地均等分蜂法,在每个分蜂内各选留一个最好的成熟王台。如果场内有备用的老蜂王,可以把它介绍到自然分蜂后的原群内, 待处女王出房交尾后,可以组织成双王群快速繁殖。 (二)将原群和交尾群同箱饲养 春季蜜源流蜜前期,将蜂群在箱内隔成两半:一半由两框带蜂王;另一半介绍一个成熟的王台,当中用铁纱隔开,巢门开在两群之间,并作好标记,待新蜂王交尾产卵后,淘汰老蜂王,抽去隔板,合并 成一群。这样既实现了蜂王的新老交替,又能有效地解除蜂群的分 蜂热。 (三)采用卧式蜂箱 三、避免中蜂咬脾 中蜂的咬脾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其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本能。野生状态下的中蜂,依靠这种本能整顿、更新巢脾、控 制巢虫的危害。中蜂采用活框蜂箱饲养后,更新巢脾的工作由者帮 助完成,这样,咬脾行为就不仅造成巢脾的损失,而且也给管理工 作带来麻烦。中蜂咬脾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平时只咬老脾、生有巢 虫的脾、被污染的病脾和多余的空脾,而且//农村致富经网//,往 往只是局部咬成孔、洞,咬掉的地方常常很快补好。但在越冬过后 和夏末秋初,蜂群度过了寒冬和盛夏,随着蜜源、气候的改善,中 蜂要进行两次大规模地咬脾。跟平时咬脾相比,这两次蜂群对巢脾 的选择更严格,不光咬去不好的巢脾部分,有时连好脾也咬,咬掉 后也不及时修复,要等待蜂群群势的恢复而逐渐筑造。 此外,可根据中蜂在不同季节的咬脾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例如,夏末季节,中蜂常会大片咬脾,对巢脾的要求苛刻,此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技术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技术中蜂采取人工育王,能严格选择种蜂,创造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营养条件,按照计划要求的数量和时间,培育出成批的优良蜂王,以达到增殖蜂群和推广良种的目的。 一、中蜂人工育王⒈育王的条件 中蜂进行人工育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丰富的蜜粉源 育王要有丰富的蜜粉源条件。蜂群建造优良的王台,是在蜜 粉源丰富的阶段。自蜂群繁殖最高峰算起,经过移虫、羽化、交左40d尾、产卵,以至提用,不少于1个月。因此,应有连续右的蜜粉源。⑵温暖而稳定的气候 20℃以上稳定的气温条件。蜂王和雄蜂的发育、交尾,要有 ⑶大量适龄健壮的雄蜂 以后,3 d 雄蜂性成熟期,在10 d 以后;蜂王性成熟期,在 以后。因此,应在移虫育王16 d 如从移虫育王算起,则在移虫开始培育雄蜂,这样就可使得所培育蜂王的性成熟期前第17 d 当要使蜂王性成熟时有大量的雄但是,与雄蜂的青春期相吻合。24 d 即在移虫育王前第7 d 蜂,还要将上述培育雄蜂时间提前,开始培育雄蜂,或约在雄蜂开始出房时移虫育王。. ⑷强大的群势

只有强大的群势,才能育出优良的蜂王。而强群必须是健康、无病,具备各期的蜜蜂,特别是大量6~8 d 的适龄哺育蜂。 ⒉种用蜂群的选择 选择种用蜂群,包括种用母群合种用父群得选择。育王时,应选择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种性优良的蜂群作为种用群,分别用它们来培育新蜂王和雄蜂。 由于我国各地的中蜂,在形态与生物学性能上有所差别,因此难以提出一种统一的育种目标,而只能提出一种大概的种群选择标准,以便尽快地克服中蜂的不良性状。综合中蜂的各方面情况以及生产上的要求,大致提出以下几条: ⑴采蜜力强、高产 生产蜂蜜是饲养中蜂的主要目的之一,选用采集力强的高产蜂种是中蜂高产的保证。因此,要选择采蜜力强和高产的蜂群作为种用蜂群。 ⑵分蜂性弱、群势强 选择不爱分蜂,能维持强群的蜂群作为种群。一般认为,华南各省能够维持7~8框蜂、长江流域能维持10~12框蜂、黄河流域和 黄河以北地区能维持12~14框蜂的蜂群,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缺陷,便可留作种群。 ⑶抗囊状幼虫病的能力强 在发病季节进行鉴定,选择群内没有发现病虫,或者病虫低于5‰的蜂群作为种群。

中蜂蜂王的人工育王方法

中蜂蜂王的人工育王方法 中蜂蜂王的人工培育: 蜂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蜂群的发展和蜂产品的产量。目前,多数蜂农饲养中蜂采用粗放管理方式,使用自然王台育王。由于工蜂建造自然王台育王受气候、蜜源、群势、群内条件、分蜂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培育出来的蜂王质量差异大,从而导致中蜂的生产力不高。以下介绍中蜂蜂王发育的最佳群内条件,复式移虫方法,以便蜂友采用人工培育出优质蜂王方法,提高饲养中蜂的经济效益。 中蜂在我国分布广泛,目前我国的中蜂处于人工饲养或半人工饲养状态。土法饲养的中蜂群毁脾取蜜,只能在蜂群分蜂期或自然交替蜂王的情况下,由工蜂建造自然王台培育蜂王。土法饲养的中蜂在分蜂、取蜜、繁殖等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中蜂活框饲养后,可以人工培育蜂王、人工分蜂、适时取蜜和提高蜂群的繁殖率,大大提高了中蜂的经济效益。 蜂王质量优劣直接影响蜂群的繁殖和产蜜量。活框饲养的中蜂群,人工培育优质蜂王显得尤为重要。本人从事养蜂工作多年,在养蜂生产实践中观察到,优质蜂王具有良好的遗传性状,能维持强大的群势,工蜂采集力强,蜂群抗病力强。 一、培育优质蜂王蜂群的条件

中蜂在自然界群体性能差异较大,有的蜂群存在分蜂性强、喜迁飞、性情暴烈等缺点,这些不良特性对于中蜂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是有利的,但却不符合人类生产的要求。 1、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蜂群培育蜂王蜂群的优良性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蜂性弱,能维持强大的群势在我国南北中蜂群势差异大。在华南,能维持7-8框蜂不分蜂就算是强群;而在长江中游,7-8框蜂只能算中等群势;在华中地区,能维持8-10框蜂(中蜂标准箱)不分蜂的蜂群,可以算得上是强大的群势。 工蜂个体大,群体采集力强在同等蜜源条件、气候条件下,工作蜂出勤早,归巢晚,蜂群进蜜快,取蜜时产蜜量明显高于其他群,这样的蜂群采集力强。 抗巢虫和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能力较强在蜂场有的蜂群对巢虫和中囊病的抵抗能力强,遇上中囊病发生却安然无恙。这样的蜂群就可以作为培育蜂王的哺育群。 性情温和,抗逆性较强性情温和的蜂群便于检查、取蜜等管理。蜂群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遇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时不飞逃,抗寒能力较强等。 2、培育优质蜂王的群内条件蜂王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幼虫期得到蜂乳的数量和稳定的巢温。构造良好的群内环境是培育优质蜂王的先决条件。 有足够的哺育蜂工作蜂羽化第4日龄后,工蜂位于

中蜂新法饲养技术

中蜂新法饲养技术 中蜂双王群饲养技术 在养蜂生产实践中,饲养强群是高产的保证。双群同箱饲养是指在一个蜂箱中同时饲养两群蜜蜂的一种特殊饲养技术,采用此技术,可以解决中蜂群势弱、产量低的缺点,使养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省昆虫研究所的罗岳雄先生,是我国的养蜂专家,本版特别邀请其就有关中蜂双群同箱饲养技术撰文如下,以飨读者。技术优点中蜂是广东省主要饲养的蜂种,对广东省气候条件较为适应。饲养强群是养蜂生产的基础,但由于中蜂蜂王产卵力差、分蜂性强,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广东省的中蜂群势,近10多年来出现下降的趋势,蜂群繁殖慢,生产力下降,产量低。且广东山区日夜温差大,使群势弱,影响繁殖和生产的问题更加突出,而双群同箱饲养有如下的好处:1、有利于繁殖。双群同箱饲养,等于一个蜂箱中有两只蜂王产卵,因此,蜂群繁殖力增加。且由于两群蜜蜂靠在一起,有利于维持蜂巢中的稳定,这为蜂群育子(要求有稳定的35℃的温度条件)创造了基础,因此,有利于蜂群的繁殖,对蜂群恢复期的繁殖更为重要。2、有利于蜂群的采集活动。由于蜂巢中的温度稳定,可减少外勤蜂从事巢内保温工作,使更多的外勤蜂进行外界的采集活动,且可早出晚归,延长出勤时间。 利用双王养中蜂强群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优良蜂种,定地结合小转地新法饲养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中蜂蜂王产卵量不如意蜂王,繁殖速度慢。如果利用双王繁殖,产卵量可增加一倍,容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繁殖成强群,当蜜粉源植物泌蜜期到来,可除掉劣王,利用单王带大群采集蜜粉,产量比单王群可增加一倍。 一、双王群的优势 双王群蜂多群势壮,冬季巢内温度适宜,不保温也可安全越冬;早春繁殖巢温恒定,双王产卵、哺育蜂多,幼虫营养充足,能大大加快繁殖速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繁殖成强群;强群抗病、抗盗蜂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巢内幼虫多,饲料消耗大,哺育负担重,因而工蜂造脾、育虫、采集的热情高,积极性强,不易产生分蜂意念,尤其是当蜜粉源植物吐粉泌蜜期到来时,适龄采集蜂多,更有利于蜜粉采集,可获得蜂蜜花粉双丰收,能提高中蜂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双王群的组织 1、利用同龄王组织双王群 (1)利用提交尾群 中蜂双群同箱饲养技术 近年来,在广东省饲养的中蜂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群势越来越弱,在冬春季节,广东省的气温又低。山区有时还出现霜冻。因此,中蜂在冬春季节出现繁殖慢、生产性能差的现象。中蜂双群同箱饲养,作为一种特殊的饲养技术,可以解决中蜂群势弱、繁殖慢、生产性能差的间题,从而使词养中蜂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什么是双群同箱 双群同箱饲养,它不同于双王同群,是在一个蜂箱中同时饲养两群蜜蜂,两群蜜蜂之间用一块隔板分开_两群蜜蜂尽管处于同一个蜂箱中,但相对独立。 二、中蜂双群同箱饲养的优越性 中蜂是广东省主要饲养的蜂种,对广东省气候条件较为适应饲养强群是养蜂生产的基础,但由于中蜂蜂王产卵力差、分蜂性强,加上其它的一些原因,广东

中蜂养殖技术手册

中蜂养殖实用技术手册) / 石林县圭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石林县彝岭谷专业养殖合作社 2018年10月

【 目录 一、品种简介--------------------------------------------------------3 二、基础知识简介--------------------------------------------------3-4 三、中蜂一般管理技术--------------------------------------------4-14 四、分阶段管理---------------------------------------------------14-15 五、蜂场卫生及防疫-----------------------------------------------15 $ —

一、品种简介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工蜂体长10~12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雄蜂体长11~14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 二、基础知识简介 (一)蜂群的组成 蜂王:1只(正常情况下),产卵。体型最大。 雄峰:数百上千(有季节性出现),与蜂王交配。体型较大 工蜂:数千至数万,工作:饲喂、分泌蜂王浆、采集花粉等。体型最好。 蜂王:王台,杯状、表面圆形,内径6-9mm,培育处女王。 雄峰:雄峰巢房,正六边形、内径,培育雄峰、贮存蜂蜜。 工蜂:工峰巢房,正六边形、内径,数量最多,位于巢脾上、中部,培育工蜂、贮存蜂蜜、蜂粮(花粉+花蜜) (二)生长发育阶段 )

养中蜂的几个关键技术要点教案资料

③平常保持群内蜂脾比例为1∶ 1,使蜜蜂密集;④注意防治蜜蜂病虫害; ⑤采用无异味的木材制作蜂箱,新蜂箱采用淘米水洗刷后使用;⑥蜂群排放的场所应僻静、向阳遮阳,蟾蜍、蚂蚁无法侵扰处;⑦尽量减少人为惊扰蜂群; ⑧蜂王剪翅或巢门加装隔王栅片。(剪翅只是为了防止蜂群飞逃的损失,即逃群时蜂王飞失,工蜂返回蜂巢) ⑵中蜂逃群的处理①逃群刚发生,但蜂王未出巢时,立即关闭巢门,待

晚上检查和处理(调入卵虫脾和蜜粉脾); ②当蜂王已离巢时,按收捕分蜂团的方法收捕和过箱;③捕获的逃群另箱异位安置,并在7d 内尽量不打扰蜂群;④集体逃群形成“乱蜂团”处理当出现集体逃群的“乱蜂团”时,初期关闭参与迁飞的蜂群,向关在巢内的逃群和巢外蜂团喷水,促其安定。准备若干蜂箱,蜂箱中放入蜜脾和幼虫脾。将蜂团中的蜜蜂放入若干个蜂箱中,并在蜂箱中喷洒香水等来混合群味,以阻止蜜蜂继续斗杀。在收捕蜂团的过程中,在蜂团下方的地面寻找蜂王或围王的小蜂团,解救被围蜂王。用扣王笼将蜂王扣在群内蜜脾上,待蜂王被接受后再释放。 收捕得逃群最好应移倒2~3km 以外处安置。 ⑤防止“冲蜂”蜂群迁飞起飞之后,因蜂王失落,投入场内其他蜂群而引起格斗的现象,称为“冲蜂”。冲蜂会使双方大量死亡。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关闭被冲击蜂群的巢门,暂移到附近,同时在原地放1 个有几个巢脾的巢箱。待蜂群收进后,再诱入蜂王,搬往他处,然后把被冲击群放回原位。 中蜂管理之加框造脾 脾是蜜蜂栖息、繁殖后代和贮存食物的场所。在蜜蜂繁殖时期, 如果巢脾不够,就会限制蜂王产卵,影响蜂群的增长,还会加速分蜂热的产生;在大流蜜期,如果巢脾不够,缺乏贮蜜的地方,就会影响蜂的产量,因此蜂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要加脾,以满足蜂群扩大的需要;此外,中蜂具有喜新脾厌旧脾的习性,要从蜂群中抽取旧脾换上新脾(一般一年要全面换1~2 次)以利于中蜂的繁殖;为了防治病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