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

共识(完整版)

Von Hippel-Lindau病简称VHL病,又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林岛综合征,是VHL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OMIM 193300)。患者表现为多器官肿瘤综合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肾癌或肾囊肿、胰腺肿瘤或囊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内耳淋巴囊肿瘤和生殖系统囊肿等病变。

据国外报道,VHL病的发病率为1/(91000-36000),我国尚无流行病学数据。我国患者外显率高,国外报道60岁外显率87%,国内患者60岁时外显率高达97%。Latif等在1993年确定了该病的致病基因,将其定位于染色体3p25-26。VHL基因编码VHL蛋白,并与延长因子B和C组成VBC 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降解下游的缺氧诱导因子-α(HIF-α)。VHL蛋白失活导致其下游底物(HIF-α等)上调进而促进一系列促癌因子的表达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目前,国际上报道的VHL基因突变有500多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小片段缺失和插入、大片段缺失和剪接突变等。其中,不同种族的基因突变谱各异,我国患者热点突变区域位于1号和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所占比例高于国外(50.7%与39.4%),而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占比

较低(21%与32.8%)。由于该病罕见,在临床诊治中易出现误诊误治。为推动VHL病的规范化诊治,在借鉴国外相关指南、共识等资料的基础上,本协作组结合我国VHL患者特有的遗传和发病特点,编写了本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表现

VHL病在家系内和家系间存在明显的表型差异,不同患者各器官肿瘤发生风险不同。我国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率最高(61.3%),其次为胰腺(46.7%)、肾脏(42.7%)、视网膜(22.3%)和肾上腺(13.0%)。各器官表现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VHL 病最常见的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平均发病年龄31岁,较散发性病例早约20年。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小脑、脊髓和脑干等部位。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位置和对周围神经组织压迫的程度。肿瘤周围囊肿形成较实体性肿瘤更容易引起颅内压增高等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麻木、眩晕、平衡失调、四肢疼痛或四肢无力等。血管母细胞瘤出血少见,但有可能会导致突发意识障碍、运动或语言障碍甚至死亡。

2. 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国外报道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是第2高发的肿瘤,发病率为73%。而我国患者发病率仅22%,明显低于国外,提示VHL病表型特点可能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多数

表现为双侧多发。肿瘤较小时,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此时的视网膜血管瘤较难被发现。当肿瘤继续增大,可能出现眼内出血、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等症状。因此,早期发现对于保护患者视力至关重要。

3. 肾细胞癌或肾囊肿:肾细胞癌是VHL患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肾脏主要表现为双侧多发囊肿或肿瘤。早期通常无特殊症状,多数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晚期可出现血尿、疼痛、腹部肿块等症状体征。与散发性肾癌相比,VHL病相关肾细胞癌的发病年龄早(平均年龄40岁),病变累及双侧且为多发,病理类型几乎全部为透明细胞癌,肿瘤进展较慢,3cm以下极少发生转移。VHL病相关肾囊肿与普通肾囊肿不同,囊壁和囊液中可能有癌细胞,有转变为肾癌的潜在风险,需严密随访。

4. 胰腺肿瘤或囊肿:VHL病相关胰腺病变包括囊肿、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多发性囊肿最常见(30%-91%)。超过90%的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平均发病年龄34岁。当胰腺的囊肿或肿瘤堵塞胰管时,患者可出现腹泻、便秘、脂肪泻或其他的消化道并发症。当患者的胰腺病变导致胰岛素输送受阻,患者可能出现血糖升高或糖尿病。

5. 嗜铬细胞瘤:VHL病相关嗜铬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为34岁,90%以上发生在肾上腺,其余可发生在颈动脉窦、迷走神经和腹主动脉旁。发生在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可表现为单侧多发,也可为双侧多发,累及双

侧肾上腺的概率约为44%。血压升高是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心律失常、心悸、焦虑、恐惧和濒死感等。

6. 内淋巴囊肿瘤:约3%-16%的VHL病患者会出现内淋巴囊肿瘤,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内淋巴囊或颞骨岩部,国外报道的发病年龄为22-40岁,目前尚无国内患者发病数据。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耳鸣、眩晕、听力减退、耳胀感或颊部感觉减退等。内淋巴囊肿瘤造成的听力下降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因此早期发现有助于手术切除,对患者听力的保护十分重要。临床应注意与梅尼埃病相鉴别。

7. 生殖系统病变:男性VHL病患者多表现为附睾囊腺瘤,可累及单侧或双侧,发生率25%-60%,平均发病年龄约24岁,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女性VHL病患者也可发生生殖系统囊腺瘤,最常见的部位为子宫阔韧带,一般不引起症状,少数情况下可能引起腹痛。

二、临床分型及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嗜铬细胞瘤,国际上将VHL病分为两型,并将其与患者的基因型相对应。1型患者血管母细胞瘤和肾癌高发,无嗜铬细胞瘤,其中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肾癌又分为1A(有肾癌)和1B(无肾癌)型,该型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多导致VHL蛋白功能完全缺失,包括无义突变、小片段缺失和插入、大片段缺失和剪接突变。2型患者存在嗜铬细胞瘤,

并进一步分为2A(无肾癌)、2B(有肾癌)和2C(仅有嗜铬细胞瘤)3个亚型,该型患者多为VHL基因错义突变,仅导致VHL蛋白单个氨基酸的改变。我国学者提出了基于VHL蛋白改变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HIF-α结合位点改变的错义突变与导致蛋白功能完全缺失的非错义突变具有相似的嗜铬细胞瘤发生风险,且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无差异。这提示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不仅对临床实践中患者各器官肿瘤发生风险具有预测价值,且对不同肿瘤发病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诊断

1. 临床诊断标准:VHL病临床诊断要点包括:血管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或视网膜)、肾癌、嗜铬细胞瘤、胰腺多发囊肿或神经内分泌瘤以及内淋巴囊肿瘤。当疑似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时可临床诊断为VHL病:(1)有明确家族史,存在以上7种肿瘤之一即可诊断;(2)无家族史,患者出现至少两个血管母细胞瘤或者一个血管母细胞瘤加上上述7种肿瘤之一即可诊断。

2. 基因诊断标准:目前认为基因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当患者存在VHL基因致病性突变时即可确诊。若为新发突变,应进一步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其引起的功能改变,以明确其致病性。我国VHL病患者约20%为大片段缺失,且存在嵌合体现象,基因检测时应予考虑。

由于临床诊断标准具有滞后性,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并不符合临床标

准,易导致漏诊发生。因此,当患者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考虑疑似VHL 病,应进行基因检测:单发的视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家族性或双侧嗜铬细胞瘤,家族性或多发或早发的肾癌以及内淋巴囊肿瘤。

四、治疗与预后

VHL病为遗传病,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各器官肿瘤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全身肿瘤发病情况。本共识主要讨论常见肿瘤的处理原则。

1.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策略应考虑肿瘤的位置、大小、有无临床症状、患者的一般状态及既往治疗史。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治疗引起临床症状的肿瘤,而对于无症状肿瘤尚存在争议。然而,大部分专家认为,对进展较快的无症状肿瘤也可以进行治疗。

手术是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案,其目的是切除实体性肿瘤。肿瘤周围囊肿形成的囊性病变和实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有所不同。囊性病变相对容易切除,但瘤结节小、多结节时,应仔细寻找,必要时利用术中超声定位等辅助检查手段,以免遗漏结节而导致肿瘤近期复发。囊壁是被囊液压缩的脑组织,不必切除。实性肿瘤常常位于脑干、脊髓等重要功能区,且血运丰富,手术较囊性病变困难。肿瘤较大时,可先行介入栓塞再手术切除。术中应先沿肿瘤包膜与脑组织边界分离肿瘤,双极电凝渐次闭合并切断肿瘤

供血动脉,切记最后处理回流静脉,以避免肿瘤肿胀压迫脑组织和大出血。实体性肿瘤不能穿刺或者活检,以免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血管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目前存在争议,立体定向放射或脑脊髓放疗仅适用于不耐受手术的患者。同时,也不建议无症状患者接受预防性放射治疗。

2. 视网膜血管瘤:一般而言,潜在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如导致视野缺损或视力丧失的渗出、视网膜脱落或出血,往往与较大的血管瘤相关。因此,应尽早处理无症状的血管瘤,以防止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治疗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的方法包括电疗、氙气、激光和冰冻凝固,成功率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数量。激光光凝疗法或冷冻治疗是首选方案,适用于瘤体直径不超过1.5mm的血管瘤。大多数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对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反应良好,对于无法采用常规治疗的病变可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当常规治疗不能阻止疾病进展时,也可行外放射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明显或伴有视网膜剥离和玻璃体积血的

患者。

3. 肾肿瘤:(1)治疗原则:由于VHL病相关肾肿瘤具有双侧多发且不断新生的特点,治疗原则与散发性肾癌有较大不同,应以最少的手术次数获得最大肾功能保护以及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目前,VHL病相关肾癌的治疗方式包括主动监测、保留肾单位治疗、根治性治疗和药物治疗。治

疗的关键在于决定最佳干预时机:一方面需要及时干预避免肿瘤转移,另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治疗间隔。(2)主动监测:由于VHL病患者一生可能经历多次肾脏手术,临床中应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手术次数。大量研究表明3cm以下的VHL病相关肾癌极少发生转移,因此,对于最大肿瘤直径<3cm的患者,推荐主动监测,每年行一次腹部增强CT检查。(3)保留肾单位治疗: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是VHL病相关肾癌的最佳治疗方式,目标是在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存正常肾组织,保护肾功能。目前国际上主张以最大实性肿瘤直径3cm为手术干预的界值,而部分学者认为以4cm为界值可有效延长患者手术间隔且不增加转移风险。对于患侧多发肿瘤需要统筹兼顾,尽可能通过一次手术解决大多数较大肿瘤。手术中尽量采取肿瘤剜除的方式,缝合时减少正常肾组织缺血的范围。对于预计缺血时间较长的建议阻断肾血流后采用冰屑降温。对于必须处理的囊性病变,由于VHL病相关肾囊肿的囊壁和囊液可能存在癌细胞,在手术中需要避免囊液外溢,造成种植。进行囊肿去顶时须注意切口周围的保护,可以考虑先吸净囊液后再进行去顶,囊壁需要常规送病理检查,对于去顶后发现囊壁结节者建议改行肾部分切除术。微创腔镜手术(包括机器人辅助)与开放手术均可作为VHL肾癌的可选手术方案,但鉴于肿瘤与囊肿多发时缺血时间可能延长,开放手术仍是常规的手术方式。随着肿瘤的局部能量治疗(Focal thermal therapy)技术日渐成熟,也成为VHL 病相关肾癌的一种可选治疗方式,目前的常用能量方式包括射频、微波、冷冻和高能聚焦超声等。其优点是便于反复治疗应用,但因部分肿瘤与集合系统关系密切,术后可能会造成迟发性尿瘘。因此这些技术可能对于

3cm以内的肾肿瘤更加适宜,并可能降低肿瘤增大后可能面临的手术难度增加的问题。(4)根治性肾切除术:对于肿瘤负荷过大、残余正常肾组织几乎无功能或肿瘤位置特殊肾部分切除术风险过高的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也是可选的手术方案。手术方式与散发性肾癌相同。(5)药物治疗:靶向药物(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帕唑帕尼等)是VHL病相关晚期肾癌或无法手术的多发肾癌的可选治疗方式。有研究表明高达64.3%的患者在一线使用舒尼替尼后达到了部分缓解,2年无进展生存率71.4%。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粒细胞减少、疲劳、黏膜炎、腹泻等,不可耐受患者可由50mg减量至37.5mg或25mg。在帕唑帕尼治疗VHL 病的二期临床试验中,患者反应率42%(13/31),另外58%的患者均为疾病稳定,未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对于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可选不良反应较小的索拉非尼和阿昔替尼。另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与局部能量治疗,可以更大的延长患者的肾功能保留时间。

4. 胰腺肿瘤:不同类型的胰腺肿瘤临床处理方式不同。大量证据表明胰腺囊肿和浆液性囊腺瘤无恶性倾向,一般不需要手术干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的转移风险,应根据肿瘤大小,生长快慢和基因突变类型决定处理方式。手术指征为肿瘤>3cm或肿瘤倍增时间<500d。由于VHL 3号外显子突变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风险更高,可将手术指征放宽至2cm。

5. 其他肿瘤:VHL病相关嗜铬细胞瘤,可累及双侧,腹腔镜肾上腺

部分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式,术前需要充分内科准备。手术指征包括:功能异常的肿瘤、影像学检查间碘苯甲胍摄取、或肿瘤直径>3.5cm。术中注意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正常肾上腺组织,以降低双侧肾上腺术后皮质功能不全的风险。

VHL病相关内淋巴囊肿瘤,手术对于保护患者听力具有一定效果,是可选的治疗方案。但是手术时机的把握需要考虑:肿瘤的生长速度、术前听力水平、前庭症状的严重程度、手术导致听力下降和面神经损伤的可能性以及双侧肿瘤的可能。

VHL病相关生殖系统病变,多采取期待治疗,可通过B超定期监测肿瘤大小。

6. 预后:VHL病为预后较差的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国外报道的中位生存期男67岁,女60岁。我国VHL病患者数据为男62岁,女69岁,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是首发年龄、是否有家族史以及基因突变类型。首发年龄早、明确的家族史以及VHL基因非错义突变的患者预后更差。

五、筛查策略

1. 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VHL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先证者的父母双方之一大多数为受累患者,极少数先证者表现为新生(de novo)突变;先证者同胞患病风险取决于其父母的遗传状况,若先证者父母之一

有突变等位基因,则其同胞遗传突变等位基因的风险为50%;先证者有50%的机会将突变等位基因传递给子女。因此,对所有基因确诊的患者都应进行详细的家系调查,给予相应的遗传咨询。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应进行产前诊断。在妊娠11-13周采集胎儿绒毛或在妊娠18-22周羊水穿刺进行产前VHL基因检测,产前基因诊断应在具有资质的医院由专业人士进行。

2. 筛查方案:大部分VHL相关病变在早期是可控制的。对于VHL病患者的直系亲属,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为VHL病患者。所有基因确诊的患者均应尽早规律筛查。由于各器官的平均发病年龄不同,不同部位的筛查方案各异。对于未出现显型的VHL基因突变者,为减少射线暴露,MRI相对CT是更为推荐的影像学检查。在后颅窝、内耳及岩突部应做薄层扫描以排除内淋巴囊肿瘤和神经轴的血管母细胞瘤。另外,我国VHL患者家系中存在遗传早现现象,即子代比亲代发病更早,症状更重,故在对家系患者的监测中,对子代的关注时间应予以适当提前。VHL基因突变者一生中各阶段的参考筛查方案如表1。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一、定义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前者表现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表现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 二、流行病学 血友病的发病率无明显种族和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血友病A占血友病患者80%~85%,血友病B占15%~20%。 由于医疗条件等各方面原因,血友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1986至1989年在全国24个省市的37个地区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血友病患病率为2.73/10万。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1.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 3.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出血;重型患者自幼即有出血,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4.分型:根据FⅧ或FⅨ的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表1)。 表1 血友病A/B临床分型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出血时间等正常,血块回缩试验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 2.重型血友病患者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正常。 3.确诊试验:确诊血友病依赖于FⅧ活性(FⅧ∶C)、FⅨ∶C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测定。血友病A患者FⅧ∶C减低或缺乏,VWF∶Ag正常,FⅧ∶C/VWF∶Ag比值明显降低。血友病B患者FⅨ∶C 减低或缺乏。 4.抑制物检测:若出现治疗效果不如既往,应该考虑患者可能产生了抑制物,应进行凝血因子抑制物滴度测定。有条件的患者应该在开始接受凝血因子治疗后的前50个暴露日定期检测抑制物。此外,患者接受手术前必须检测抑制物。 (1)抑制物筛选: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终版

肝性脑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是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为更好地规范HE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华实验与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和《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组织全国知名肝病专家就当前我国HE的命名、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形成如下共识。 表1 推荐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证据等级数据类型 ⅠⅡIII META分析或多项随机的试验结果 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的实验研究结果病例报道研究或专家的推荐意见 1 肝性脑病的概念及临床分型 1.1 肝性脑病的概念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或各种门-体分流(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ng)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并排除了其他已知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该综合征具有潜在的可逆性。临床上可以表现为程度和范围较广的神经精神异常,从只有用智力测验或电生理检测方法才能检测到的轻微异常,到人格改变、行为异常、智力减退,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过去所称的肝性昏迷(hepatic coma),在现在看来只是HE中程度相当严重的一期,并不能代表HE的全部。 1.2 肝性脑病的临床分型 1.2.1 根据HE病因的不同可分为下列3种类型【1】 A型:急性肝功能衰竭(a cute liver failure)相关的HE,常于起病2周内出现脑病症状。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时,HE出现于2~12周,可有诱因。 B型:门-体旁路性(portal systemic b ypass)HE,患者存在明显的门-体分流,但无肝脏本身的疾病,肝组织学正常。临床表现和肝硬化伴HE者相似。这种门-体分流可以是自发的或由于外科或介入手术造成。如先天性血管畸形、肝内或肝外水平门静脉的部分阻塞(包括外伤、类癌、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引起的高凝状态所致的门静脉及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淋巴瘤、转移性肿瘤、胆管细胞癌压迫产生的门静脉高压,而引起门-体分流。 C型: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HE,常常伴门脉高压和(或)门-体分流,是HE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中肝功能不全是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门-体分流居于次要地位。 根据HE临床症状的轻重又可将C型肝性脑病分为轻微HE(minimal HE,MHE)及有临床症状的HE(symptomatic HE,SHE)。 表2C型肝性脑病的亚型

2014_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 健康体检或称健康检查就是指对无症状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医学检查与评价的医学服务行为及过程,其重点就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筛查与风险甄别评估,并提供健康指导建议及健康干预方案”、21a健康体检就是实施疾病早期预防与开展健康管理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手段之一131。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与前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体检规定”)121,引领与促进我 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与行业规范有序地开展健康体检服务。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自2009年初以来,在前期部分专家工作基础上,组织全国 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的调研、论证,在广泛征求全国各级各类健康体检机构与专家、学者及广大健康体检从业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与多次修改,形成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体检共识”该共识以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为基本遵循,以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为学术指导,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本依据,充分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健康体检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及行业庐业发展的紧迫需求,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及指导性。健康体检基本项目制订遵循以下原则:(1)以健康评价与健康风险筛查为目的,重点掌握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2)体检采用的技术方法或手段要科学适宜并有很好的可及性与可接受性;(3)为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与安全,体检项目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及试剂必须就是经SFDA认证、有正式批准文号;(引体检项目要充分体现 最佳成本效益原则,避免优先采用一些高精尖医疗技术设备,以免加重受检者的经济负担。 一、共识形成的主要经过 本共识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至2009年,为本共识的调研论证及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以下简称“基本目录”)框架提出阶段。2006初针对我国快速兴起的健康体检行业及服务产业,为引导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有序发展,前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开始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研究起草《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体检规定”)及、‘基本目录”,专家组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体检规定”的制定与“基本目录”框架初稿,但由于对基本体检项目内容上存在较大学术分歧,故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与2009年6月致函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托由该分会组织专家重新起草制定与“体检规定”相配套的’‘基本目录”。第二阶段二2009至2010年,根据前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体检规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与《中国健康管理学杂志》(以下简称“分会”与“杂志”),共同组织全国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及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的部分代表,组成起草组,先后组织了4次专家讨论会与专题研讨会,并于2009年8月形成了“体检目录”的送审稿。2010年5月,在湖北武汉召开的“全国首届健康体检主任高峰论坛”上对“体检目录”送审稿进行了多层次沟通对话与讨论,形成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试行稿,并由“分会”组织全国部分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进行试行验证。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在“基本目录”的试行过程中、根据发现的问题与部分专家建议对体检“基本目录”的整体构架与主要内容进行了修改与扩充,增加了统一的健康体检自测问卷与体检报告首页及相应内容,并于2012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上进行了广泛 讨论,会后由共识起草组汇总各方意见形成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初稿,并于2013年开始在全国更多健康管理机构与专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第 1 版) 2015-07-20 13:07来源:中国血液净化作者:王玉柱,叶,金其庄等 字体大小 -|+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 4 章,第 1 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 2 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 2 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瘘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 2 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 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 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 5mm 的自身成熟瘘即可使用。 必须要提醒读者的是,医学是科学,是有着不断发展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规律的,本共识是基于大多数专家的共同观点,现在的一些观点在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时,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部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统一观点。因此,在这份共识中,我们多数是用的是诸如“建议”、“推荐”这样的字眼。目的是供血管通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不能作为强制接受的“规”。 希望这个共识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也希望广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第 1 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 AVF。当自体AVF 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瘘。cvc 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VF 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 CVC 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瘘 (AVG) 所占比例最低。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pdf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抗血小 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综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同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欧洲卒中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 分会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关专家撰 写了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共识制定过程:(1)全面复习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涉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2)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3)讨论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4)综合评估证据。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 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皿栓 素抑制剂,40年前发现其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阿 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旺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 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1-2]。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阿司匹林以结合代谢 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血小板ADP受体调控ADP浓度,人类血小板有3种不同ADP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近30年来,中国人群得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得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得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C血症得患病率为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得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 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得血脂异常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她类型得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得升高也存在一定得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得生活方式,就是防治血脂异常与ASCVD得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就是提高血脂异常得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得知晓率与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得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007年,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得联合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该指南在充分采用中国人群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外研

HP治疗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Hp学组)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了《我国对Hp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海南共识》; 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第二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桐城共识》; 2007年庐山会议提出《第三届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庐山共识》; 2012 年4 月26日在江西井冈山提出《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2年10月发布在《中华内科杂志》。 一.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适应证 1 .消化性溃疡 是根除Hp 最重要的适应证,根除Hp 可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根除Hp 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 2 .胃MALT 淋巴瘤 是一种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80 %以上Hp阳性,早期(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胃MALT 淋巴瘤根除Hp后可获得完全应答,但病灶深度超过劲膜下层者疗效降低。根除Hp 已成为Hp阳性早期胃MALT 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2012专家指南强烈推荐以上两种情况:根除Hp ) 3 . Hp 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根除Hp可使8%~20% 的Hp阳性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何治疗 4 .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或糜烂 Hp感染者中最终有< 1 %的人发生肠型胃癌,萎缩和肠化是从非萎缩性胃炎向胃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病变阶段。反复糜烂后可发生萎缩、肠化生。尽管根除Hp预防胃癌的最佳时机是萎缩、肠化生发生前,但在这一阶段根除Hp仍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但肠化生难以逆转 5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 6 .需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PPI) Hp 感染者长期服用PPI可使胃炎类型发生改变,从胃窦为主胃炎发展为胃体为主胃炎。这是因为服用PPI 后胃内pH上升,有利于Hp从胃窦向胃体位移,胃体炎症和萎缩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胃体萎缩为主的低胃酸或无酸型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7 .胃癌家族史:除少数(约1%一3%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外,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索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虽遗传易感性难以改变,但根除Hp可以消除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索,从而提高预防效果。 8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病史中注意患者有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以出现意识错乱、睡眠障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举止反常,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严重者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甚至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 2.亚临床性肝性脑病是指无啁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如数字连接试验等)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 (二)体格检查一期患者可有扑翼(击)样震颤(flapping tremor);二期除有扑翼样震颤外,尚有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痉挛及Babinski征阳性;三期仍可引出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有抵抗,锥体束征常呈阳性;四期无法引出扑翼样震颤,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 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 (三)辅助检查

1.血氨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常增高。在急性肝脑多正常。 2.脑电图检查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昏迷前期和昏睡期主要出现每秒4~7次的0波或三相波,有的也出现每秒1~3次的d波。昏迷期两侧同时出现对称性高波幅慢波。 3.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对亚临床型肝性脑病诊断价值较大。 4.心理智能测验对于诊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型肝性脑病有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以下情况可做出诊断: (1)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环形成。 (2)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有明确的肝性脑病的诱因。(3) (4)明显肝功能损害,血氨增高 (5)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但需与临床上引起昏迷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 合理及慎用麻醉、镇痛、催眠、镇静等类药物,禁用吗啡及其衍生物、度冷丁、速效巴比妥类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该共识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共识摘要如下: 一、晕厥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即为血管抑制型,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性慢性受损,因此血管收缩减弱。起立时,血压下降,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体位性低血压为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在病理生理上,反射性晕厥和ANF没有重叠之处,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 直立不耐受是指直立位时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晕厥是其中一种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头晕,先兆晕厥;虚弱、疲劳、心慌、出汗;视觉异常(模糊、光感、视野缩小);听力异常(听力受损、耳鸣);颈部疼痛(枕部/颈部周围和肩部区域)、后背痛或心前区疼痛。 各种临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见表1。其中也包括直立位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反射性晕厥。 3.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经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合征)。 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类型(莫氏Ⅱ型、高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依赖低位起搏点起搏或逸搏。因为这些起搏点开始起搏的时间较晚,容易发生晕厥。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本文就该共识推出的背景及要点进行解读。 “共识”指出,我国人群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西方人群不同,我国老年人的血脂水平以轻中度升高为主。为此,我国老年人的降脂治疗不能照搬国外的血脂治疗指南。“共识”分别对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特点、他汀类药物在老年人中应用的临床证据、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治疗及监测、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提出建议及注意事项。 1、血脂异常老年人应用他汀治疗明确获益 “共识”汇集了多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或荟萃分析,临床证据表明血脂异常老年人应用他汀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 2、老年人应用他汀治疗安全性良好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老年人应用常规剂量他汀安全性良好。老年、瘦弱女性、肝肾功能异常、多种疾病并存、多种药物合用、围手术期患者容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病。大剂量他汀增加肝酶、肌酶异常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他汀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使慢性肾脏病(CKD)患

者获益,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应同时认真评估肾功能(如Cr、eGFR),关注肾功能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他汀类药物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并可升高血糖,糖耐量异常者更容易发生他汀相关的糖尿病。糖尿病风险与大剂量他汀的使用及年龄相关。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并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应用他汀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老年人血脂异常治疗的目标 “共识”提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应认真评估老年人ASCVD危险因素,应充分权衡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风险,根据个体特点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 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 LDL-C目标值非HDL-C目标值临床疾患和/或危险因 素 ASCVD <1.8(70)<2.6(100) 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 <1.8(70)<2.6(100) 危险因素a 糖尿病<2.6(100)<3.4(130)

中国体检人群听力筛查专家共识

中国体检人群听力筛查专家共识 听力损失及耳聋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是全球流行最广的感觉器官残疾,其负面影响位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的前列[1,2,3]。听力损失又是一种不被注意、易受忽视的"无形残疾" ,且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职业噪声污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而日渐升高。降低听力损失危害的关键是落实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在基本卫生保健层面上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方能切实保护各国民众听力,降低未来聋病治疗费用,大大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听力损失的预防与康复,1998年发布文件,将每年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 ,唤醒公众关注听力健康、关爱听障群体。其影响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于2015年被WHO接纳为"世界听力日(World Hearing Day,WHD)" 。WHO 2015年在我国南京召开的全球防聋合作中心战略计划会议发布了《WHO预防聋和听力损失计划2015—2017》,号召成员国积极行动起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有二、三级医疗机构支撑的听力损失防治链,为"世上不再有可以预防的听力损失患者"的憧憬而切实做些事情。对于听力损失,"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治疗与康复"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针对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听力损失发生率上升的趋势,在体检机构中对体检人群进行初级听力检查(audiometry)是非常必要的。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2014年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已将听力检查列入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4],但迄今为止,大多数体检机

构并没有开展听力检查,或者检查不规范。为此经专家讨论形成本共识。本共识适用于成年健康体检人群。 一、必要性、目的和意义 据WHO 2012年发布的数据,全球有3.6亿人(占人口的5.3%)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3.28亿为成人,3 200万为儿童[5,6]。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约1/3为听力残疾[7,8],男性多于女性。全球有11亿年轻人正面临由不安全用耳习惯导致的听力损失风险[9]。 据我国2006年残疾人口普查,全国约2 780万(2.11%)的人口罹患中度到极重度的听力损失。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过程中噪声防护缺失、城镇化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身心严重透支等因素,使得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在青年人群中有越来越高的趋势[10,11,12,13,14,15];同时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甚至"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与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age related hearing loss,ARHI)将取代职业性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而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发病因素[16]。我国学者新近按照WHO方案在我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17],也支持WHO对全球情况的估计。 听力损失严重影响成年和老年听障者的人际交往,导致孤独、隔绝和挫折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独立高危因素。听力损失不但影响个人,而且累及家庭和社会,已成为引起社会沉重负担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听力损失的防治是WHO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内容[18]。2016年《柳叶刀》杂志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体检或称健康检查是指对无症状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医学检查与评价的医学服务行为及过程,其重点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筛查与风险甄别评估,.[1-2]并提供健康指导建议及健康干预方案”.。健康体检是实施疾病早期预防和开展健康管[3]理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手段之一。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2]意见》文件精神和前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体检规定”,引领和促进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与行业规范有序地开展健康体检服务。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自2009年初以来,在前期部分专家工作基础上,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的调研、论证,在广泛征求全国各级各类健康体检机构和专家、学者及广大健康体检从业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形成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体检共识”该共识以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基本遵循,以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为学术指导,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本依据,充分学

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健康体检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及行业庐业发展的紧迫需求,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及指导性。健康体检基本项目制订遵循以下原则:(1)以健康评价和健康风险筛查为目的,重点掌握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2)体检采用的技术方法或手段要科学适宜并有很好的可及性和可接受性;(3)为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和安全,体检项目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及试剂必须是经SFDA认证、有正式批准文号;(4)体检项目要充分体现最佳成本效益原则,避免优先采用一些高精尖医疗技术设备,以免加重受检者的经济负担。本共识是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开展体检服务的基本参考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和单位,对指导和引领我国健康体检机构及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促进健康管理学科与相关产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共识形成的主要经过本共识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至2009年,为本共识的调研论证及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以下简称“基本目录”)框架提出阶段。2006初针对我国快速兴起的健康体检行业及服务产业,为引导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有序发展,前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开始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研究起草《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体检规定”)及‘基本目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要点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要点 1 前言 肝性脑病(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以下简称门-体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 2 流行病学 肝硬化HE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可能是因为临床生对HE诊断标准不统一及对MHE的认知存在差异。 3 病理生理学与发病机制 目前,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其次是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临床上也逐渐增多。 3.1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肝细胞功能障碍对氨等毒性物质的解毒功能降低,同时门-体循环分流(即门静脉与腔静脉间侧支循环形成),使大量肠道吸收入血的氨等有毒性物质经门静脉,绕过肝脏直接流入体循环并进入脑组织,这是肝硬化HE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H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以氨中毒学说为核心,同时炎症介质学说及其他毒性物质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3.1.1 氨中毒学说

3.1.2 炎症反应损伤 3.1.3 其他学说 3.2 诱发因素 HE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感染(包括腹腔、肠道、尿路和呼吸道等感染,尤以腹腔感染最为重要)。其次是消化道出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大量放腹水、高蛋白饮食、低血容量、利尿、腹泻、呕吐、便秘,以及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和麻醉剂等。TIPS后HE的发生率增加,TIPS后HE的发生与术前肝功储备状态、有无HE病史及支架类型及直径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从而增加肝硬化患者发生HE的风险,且风险随用药量和疗程增加而增加。 4 临床表现和诊断 4.1 临床症状与体征 HE是一个从认知功正常、意识完整到昏迷的连续性表现。 在近年ISHEN提出的肝硬化神经认知功能变化谱分级标准中,将MHE和West-Haven分类0、1级HE统称为隐匿性HE;若出现性格行为改变等精神异常、昏迷等神经异常,属于West-Haven分类2~4级HE,称为OHE。需要注意的是,1级HE患者存在轻微认知功能障碍,少数扑翼样震颤阳性的患者按SONIC标准属于OHE。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

精心整理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 健康体检或称健康检查是指对无症状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医学检查与评价的医学服务行为及过程,其重点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筛查与风险甄别评估,并提供健康指导建议及健康干预方案”.[1-2].。健康体检是实施疾病早期预防和开展健康管理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手段之一[3]。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前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体检规定”)[2],引领和促进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与行业规范有序地开展健康体检服务。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自2009论证,经器、和(体检)8月形上对“体检目录”送审稿进行了多层次沟通对话与讨论,形成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试行稿,并由“分会”组织全国部分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进行试行验证。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在“基本目录”的试行过程中.根据发现的问题和部分专家建议对体检“基本目录”的整体构架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增加了统一的健康体检自测问卷和体检报告首页及相应内容,并于2012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上进行了广泛讨论,会后由共识起草组汇总各方意见形成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初稿,并于2013年开始在全国更多健康管理机构和专家中进行推广试用和意见征询。2013年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号)文件精神,结合一年来共识在全国部分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中推广使用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起草组对共识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待发表稿。2014年1-2月,起草组将共识待发表稿正式提交“分会”和“杂志”编委会审查。“分会”和“杂志”于2014年2月27日发出通知,就共识中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 1 版) 2015-07-20 13:07来源:中国血液净化作者:王玉柱,叶,金其庄等 字体大小 -|+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 4 章,第1 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 2 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 2 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 2 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5mm 的自身成熟瘘即可使用。 必须要提醒读者的是,医学是科学,是有着不断发展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规律的,本共识是基于大多数专家的共同观点,现在的一些观点在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时,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部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统一观点。因此,在这份共识中,我们多数是用的是诸如“建议”、“推荐”这样的字眼。目的是供血管通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不能作为强制接受的“规”。 希望这个共识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也希望广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第 1 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AVF。当自体AVF 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瘘。cvc 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VF 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CVC 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瘘(AVG) 所占比例最低。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自体动静脉瘘>80%;移植物AVF>10%;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10%。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新制订了以下AA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一、AA定义及发病机制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先天性AA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SDS)等。绝大多数AA属获得性,故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性获得性AA。 二、AA的诊断建议 (一)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1.必需检测项目: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HG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PLT)和形态。(2)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

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3)骨髓活检:至少取2 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4)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5)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V、CMV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6)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7)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CD55、CD59、Flaer)。(8)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等)及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造血干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9)细胞遗传学: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5q33)、del(20q)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10)其他: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以评价其他原因导致的造血异常。 2.可选检测项目: 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以下项目:(1)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检测;(2)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基因突变检测、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 (二)AA诊断标准 1.血常规检查: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二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二) 2017-05-04血液净化通路学组肾内时间 上次我们介绍了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管通路学组2014年发布的第一版《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中第1章和第2章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第3章:动静脉内瘘。 1. 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1.1 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时机 1.1.1 GFR 小于30mL/(min?1.73m2)(CKD4 期,MDRD公式)患者应接受各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包括肾移植)的宣教,以便及时确定合理的治疗安排,必要时建立永久性透析通路。 1.1.2 如果患者选择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当预计半年内需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或者GFR小于1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6mg/dl(528 μmol/L) ( 糖尿病患者GFR 小于2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4 mg/dl(352μmol/L),建议将患者转诊至血管通路医师接受相关评估,首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若患者需建立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 则推迟到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前3~6 周。 1.1.3 尿毒症症状明显,支持治疗难以控制者应尽早实施AVF 手术,残余肾功能可不作为必须的界定指标。 1.2 上肢血管保护

CKD4 期、5 期患者,如果前臂或上臂血管能建立AVF,则不要行上肢静脉穿刺、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 CVC等。 1.3 患者评估 1.3.1 病史 1.3.2 物理检查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 1.3.3 辅助检查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 1.4 心脏系统 通过相关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小于30%的情况下,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手术 2. 动静脉内瘘的选择和建立 2.1 AVF 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首选AVF,其次AVG。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端后近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 2.2 上肢动静脉内瘘优先次序 2.2.1 AVF 通常顺序是腕部自体内瘘、前臂转位内瘘、肘部自体内瘘。 2.2.2 AVG 前臂移植物内瘘(袢形优于直形)、上臂移植物内瘘。 2.2.3 当前臂血管耗竭时,可选择前臂AVG 或上臂任意类型的血管通路。 2.2.4 上肢血管耗竭后可考虑选择躯干AVG、下肢AVF 或AVG。 2.3 血管吻合方式 AVF 推荐静、动脉端侧吻合。 2.4 术后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