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3)

(4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果以I 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I 表示刺激强度的增加量,那么, 内,则

有如下关系式:

△ 1

-——=K

I

这就是韦伯定律。K 是个常数,当I 的大小不同时, A 同。

作用:感觉性和感觉阈限的研究,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掌

握学生感受性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指导都

具有积极作用。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的变化:

人的各种分析器的感受性会随条件和机体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

(1) 感觉的适应

适应:指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使感受生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例: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

应”;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触觉

适应:戴眼镜,戴手表等;味觉适应:厨师做菜,若做多了就会越做越咸 。听觉 一般较

难适应。痛觉则根本不能适应或很难适应,这具有自我保护作用。

作用: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人们感觉外界事物、 调节

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时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有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

象。如:(同时对比图)。

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 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女

口:吃糖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酸,吃苹果之后再吃糖会觉得糖更甜。

作用: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业产品、艺术品、生活用品等等 各种设

计都要考虑到感觉的对比现象。大型的人物雕塑,如果就按人体的比例直 接放大就不好

看。教学中的直观教具的制作,也要考虑人的感觉的对比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 生变化

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强发生相互作用, 从而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

女口:泡沫的摩擦声,让人产生冷、起鸡皮疙瘩;微弱的声音提高人 的视觉感受性;拔牙

不用麻药的实验等。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现象相当普遍, 其一般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其 他感觉

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

?联觉(这种现象不属于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在一定的范围 的大小也会不 教师如能了解、 因材施教和就业

适应可以

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最常见的是色觉所引起的温 度感

觉。女口:红橙黄-----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进色(给人接近感) 蓝青紫----

-冷色(给人寒冷的感觉);-----退色(给人深远感)

色调的浓淡不同,引起人的轻重感不同----两个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球,黑 色给人

重的感觉,白色给人轻的感觉。

不同色调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 使人感到凝重等。

作用:联觉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感受性的发展:

人的感受性,无论是绝对感受性,还是差别感受性,都具有巨大发展的可能 性。人

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以下条件:

(1) 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2) 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3) 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

(二)知觉的特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主客观条件折影响,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知觉过 程的心

理规律可以归纳为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十分份繁多样的, 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 少数事

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 知觉的这种特性

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凡是在某一时间内被清晰地知觉到的事物, 我们称之为知觉的对象。与此同 时,只

被比较模糊地感知到的事物,就成为衬托这种对象的 背景。(儿子看卡通 片,别人叫

他,没听见;上课注意听讲,其他声音就模糊了。)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 化。

例:P.48双关图;听课与开小差的互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1) 觉对象的强度:有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的影响。 强度大的对象容易被我们选择为

知觉的对象。

(2) 象。

(3)

为知觉的对象。

例:小孩玩虫子 闪烁的霓虹灯广告 声音的起伏变化(和尚念经、不规则的打鼾声)

(4) 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容易选有明显特征的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例:公鸡母

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镇静,黑色

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越容易从背景中选出知觉的对 例:

白纸黑字,如果是黑纸黑字将会怎么样呢?

鹤立鸡群

万绿丛中一点红

雪地里的白羊(黑羊)

对象的活动性(运动变化):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选

鸡----易辨

雌兔雄兔----扑朔迷离

r有无明确的目的

主观因素:有无积极的态度

知觉者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制作使用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改作业用红笔的道理

2、知觉的整体性

讲课为何要求抑扬顿挫的道理

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

组成,有不同的属性,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因素:

主观轮廓: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它的部分或属性常常是分别作用或先后作用于人的感官,有时甚至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对人发生作用。尽管它们在客观上可能是不完备的,但在人的主观上却能被全面地知觉。

在整体性知觉中,物体的各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关键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强的部分,往往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而弱小的部分却常被忽视。

女口:人物漫画:李金斗、马三立、国外球星等。

在整体知觉中,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起重要作用。

刺激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改变了,但各部分的关系不变,仍能保持整体的知觉。

如:一首曲子,不同人唱,不同乐器弹奏,人都会知觉为同一乐曲。各部分关系发生变化,知觉的整体形象就会发生变化。

女口:正方形、与菱形,都是由4条相等直线组成的封闭图形,但线条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人的知觉就不同了。

知觉的整体性有赖于人的知识经验。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常常运用经验对残缺部分进行补充整合,从而获得整体映象。

女口:12 13 14

A 13 C由于经验的作用,13,有时被认为是13,有时却被

认为是B

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或不熟悉的,那么知觉更多地依赖于感觉。接近组合、相似组合、闭合、连续等因素感知为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女口:观赏自然景观,导游说这是…… 火烧云,象

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理解对象,理解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知觉的速度和完整性。

没有见过中国版图的农村老太太, 看玉华洞中的 “中国版图” 时,就看不清; 老驾驶员能通过听发动机的声音来判断汽车是否正常。等等。

语词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 可以加快理解对象。如桂林有一景: “张果老倒骑

驴” 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定势等,对人的知觉理解也有重要影响。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 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这 种特

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视知觉的恒常性表现最为明显: 大小 远近看物体(透视感)

形状 ----- 不同角度看门等 亮度 ----- 阳光下与黄昏时,粉笔总是白色的 颜色 ----- 颜色不会因为光线的强弱而改变 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它能使人在不同情况下按照 事物的实际面貌认识事物, 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

对象的实际情况改造世界。 如果 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人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

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对教材 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环节。 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 起点是感知教材, 并获得有关教材的较丰富的、 全面的正确的感性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 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根据感受性变化发展规律及知觉基本特性, 正 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热情, 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 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 理解和掌握,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1、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直观形式: ( 1)实

物直观:指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 演示性实验、 教学性参观等方式, 为知识的领

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生动、形象、逼真。 缺点:其本质属性易被非本质属性掩盖, 容易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教具直观:也叫模象直观,指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 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可以突出事物的重点与本质,操作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

缺点:模象直观毕竟与实物不完全相同,容易造成低年级学生对模 象的误

解。

( 3)言语直观:是通过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生动具体的描述、 鲜明形

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

优点:灵活、经济、方便。

缺点:所反映的事物形象在完整性、鲜明性、正确性方面不如直接

感知。

以上三种直观教学形式各具特色, 既有优点, 也有不足,三者应相互配合使 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缺乏语言指导的实物直观和教具直观,往 往使学生不能全面观察而只注意他们感兴趣的次要部分,忽略事物的主要部分, 难以形成正确、 全面的表象。 在言语直观中, 如果语言描述缺乏有关形象的支持, 也难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距离的改变

角度的改变

明度的改变

明度的改变

识。所以,在教学中要使语言和形象合理地结合起来,在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教学中,要想办法用形象直观帮助他们建立起表象;在观察为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很好地发挥语言的指导作用,善于指导深奥的道理用通俗的、学生容易领会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适当举例说明,以有助于学生理解。

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地组织直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

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讲课的音量要适当板书字迹、直观教具、图表等不能太小等。总之,要保

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2)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制图表、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

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线条粗细、形状大小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必须突出强调,如:讲到重点,声音要放大;易错的笔画或字词,用色笔标志;要对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等。

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要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

异。

总之,在各科教学中,凡是要求清晰感知、重点掌握的内容,都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鲜明性、趣味性、生动性,使它们从其它内容中突出出来,这是感知教材取得成效的重要方面。

(3)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应

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如活动黑板、活动卡片、活动画报、

活动模型、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

(4)根据知觉的组合规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

个整体而被人们清晰地感知。

如:板书的空间距离要合理布局,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当,重点突出。

讲课与朗读,快慢适当,停顿与间歇适当。制作和使用模像直观教具、挂图

等,线条要明晰,行距适中,颜色分明。

(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这就要求在直观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

多种感官感知对象,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如、听、说、看、做、

想。

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比一般的知觉有更强的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在人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发明、发现,都是建立在周密的、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如:巴甫洛夫、达尔文等对观察的理解。P.64

观察力:就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怎样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1、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目的任务明确,让学生知

道应该观察什么。学生对观察事物有兴趣,才能认真细致耐心地进行观察。但兴趣需要培养。

2、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学生进行观察就会有序、全面、周密。

3、教育学生在观察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观察才会有效果。

4、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

要多提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让学生开动脑筋,观察才能有自己真正的收获。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感觉的概念,了解感觉的生理机制 2、了解视觉产生的必要因素、视觉现象及规律 3、了解听觉产生的必要条件、听觉现象及规律 4、知道其他感觉 5、能理解和运用感觉的一般规律分析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 6、掌握知觉的概念,了解知觉的生理机制 7、理解知觉的基本特性,能运用知觉的基本特性解释一些现象 8、知道感知觉的关系 9、了解知觉的种类 四、教学重、难点:感、知觉的概念、两种主导感觉、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性 五、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此章在“分类”部分内容较多,也比较容易造成混乱,因此,用列表的形式把相关知识点以最简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2、对于规律部分则采用多举例方式,重在帮助学生理解规律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3、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讨论;

4、用模像直观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理解知识点。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1学时)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 感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如“感觉剥夺”实验。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时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个部分 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l、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 (3) (4 )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 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 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 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 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②注意的范围大③注意转移的快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②注意的分散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②无条件的③还可能的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②基本相同的③可以相互转移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辅导讲义](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

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早在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I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 I表示刺激强度的增加量,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则有如下关系式: I--- = K I 这就是韦伯定律。K是个常数,当I的大小不同时, I 的大小也会不同。作用:感觉性和感觉阈限的研究,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如能了解、掌握学生感受性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和就业指导都具有积极作用。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l 感受性的变化:人的各种分析器的感受性会随条件和机体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1)感觉的适应适应:指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生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例: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嗅觉适应: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复习稿练习与答案)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分析: (1 )“直接作用”。 (2 )“整体”。( 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多种个别属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 、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 、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1)物体知觉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社会知觉 ①个人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分为(补充内容): (1)正确的知觉 (2)错误的知觉(错觉) 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①对物的错觉(如视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 ②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 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无益的,如果利用得法,我们是可以利用人们的错觉来达到一定的特殊效果的。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1 、反映的对象相同: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李冉冉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4班20121242059) 摘要: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感知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它却是复杂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关键字:感觉知觉规律思维活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 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二、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

起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学生的注意。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 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C )。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C )。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 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 C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B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

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感受器官(眼、鼻、耳、皮肤)→大脑感觉部位 2、感觉的分类 依据刺激物的来源不同,可将感觉氛围两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 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2)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状态的感觉。 如:内脏觉、运动觉、平衡觉等。 3、感觉的一般特性 (1)感受性和感阈限 ①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受阈限: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的最小刺激量例:9L水加入一勺糖后有甜感。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②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并不是刺激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人们察觉。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例:可乐中加多少糖,口味比现在感觉甜。>差别感受性: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2)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常见的感觉现象————适应现象 例如:凝视着黑点一段时间后,围绕黑点的灰色阴影会逐渐收缩。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使其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4)联觉 当某种器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红色、橙色、黄色——暖色 绿色、蓝色、紫色——冷色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知觉的种类 ⑴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距离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⑵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⑶运动知觉:对物体的静止、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等特性的反映。 3、知觉的特性 ⑴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是多样性的,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周围的

知觉规律

知觉的规律 一、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知觉的背景只是被我们模糊地感知。例如,上课时,当我们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时,黑板上的字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黑板、墙壁、老师的讲解、周围同学的翻书声等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我们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时,教师的声音便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周围同学的翻书声、进入视野的一切便成为我们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表现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如图3-5左图所示,当我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杯子;当我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侧面人头。如图3-5右图所示,如果以白色为背景,则易知觉为男人,如果以黑色为背景,易知觉为一个少女。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对象从背影中区别出来,一般要取决于三种条件。 (1)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 (2)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3)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感觉和知觉

第五章感觉和知觉 一、选择题。 1、感受性的大小与感觉阈限之间是()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函数关系 D.非确定性关系 2、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像 3、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称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4、感觉的对比现象可分为()。 A.同时对比 B.短时对比 C.长时对比 D.继时对比 5、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是()。 A.相互作用的 B.相互转换的 C.彼此无关的 D.固定不变的 6、“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 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7、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 A.外部属性 B.个别属性 C.整体属性 D.本质属性 8、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9、成人与儿童对一幅图画的知觉有很大的差别,年龄较小的儿童只能说出图画中主要的部分,而成人能把握整个图画的意义,这说明了(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0、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 A.阈限B绝对阈限 C .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11、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 )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感觉_。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歪曲_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提高_,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_。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下降_,这个过程是_明适应_。 4、_视杆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视锥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反比_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降低或减少_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知觉的选择性_、_知觉的整体性_、_知觉的理解性_、_知觉的恒常性_。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感觉信息_、_组织信息_、_赋予意义_。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中等强度_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辐合_和_双眼视差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迎合_、_自我美化_、_自我表露_、_威胁_。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C )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 A )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C )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5. 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D )。 A 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 C 物体本身 D 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C )。 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 )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 ) A.线条透视B.运动视差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 B C ) A.运动知觉B.似动现象C.动景现象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ABCD ) A.运动觉B.平衡觉C.内脏感觉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ABCD)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深度知觉D.方位知觉 6. 错觉的性质包括(ABD) A 歪曲的知觉 B 虚幻的知觉 C 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 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知觉规律论文

知觉规律 知觉是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阈我们的刺激过程。知觉被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辨别与识别客体。知觉是具有理解力的,即知觉本身具有能动性,能积极地搜索、选择、组织、识别物体。 知觉组织 一切知觉经验,都必定是某种分门别类的加工过程的最终产品。这种分门别类的工作及局势将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人们能形成连续知觉的过程。 知觉组织的一般规律包括: 1.简洁律 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的倾向,比如一些很著名的雕塑或建筑,它们并不是样子简单,但是给人一种简洁的感觉,这些规则的形能给人带来愉悦。这种知觉简化的特性给人的认知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一方面它自身的力使它呈现向最简化的结构或紧张力减少的状态发展的倾向,体现为人们对于简洁、对称、规则图形的喜好;另一方面,简化、规则的倾向使人们的活动变得简单、程序化,这样就会有相反的力则对它起到抑制的作用。 2.恒常律 恒常律指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恒常性之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视觉恒常性中最长见到的就是大小、形状、方向恒常性。是指即使物体在视网膜成像事实上已经发生了这些变化,人们仍然能正确的感知物质的实际形状。例如,白衬衣不管是在屋里看还是屋外看,我

们总是把它知觉为相同的白色;在强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远大于暗处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我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的,粉笔知觉为白的。形状恒常性指的是,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会改变。例如,一个圆盘,无论如何倾斜旋转,而事实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椭圆,甚至线段,我们都会当它是圆盘;一辆公共汽车,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我们知觉到的公共汽车的形状不会改变。大小恒常性指的是,物体离我们近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要大于物体离我们远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会因此而改变。例如,教师讲课时大都站在讲台上,有时也会走到学生的座位旁,教师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时,其形象在学生眼中的成像大小是不同的,但学生看到的教师的大小却是不变的。 知觉的恒常性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经过我们的感知后,其关键特征会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当它们再次出现时,虽然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无数次的经验矫正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大脑会将当前事物与大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进行匹配,从而确认为感知过的事物。 3.图与底 “图”时居于前部的区域,“低”是被看成用来衬托图的背景。那些图和底没有明确界线的图形也为视觉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4.错觉轮廓 错觉轮廓也被称为主观轮廓,是指哪些美欧直接刺激而产生的轮廓知觉。 5.深度知觉 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包括:大小、质地、插入、焦距

任务一 感觉和知觉的变化规律

任务一感觉和知觉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变化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和认识心理学知识 2.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分组讨论,培养 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3.培养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职业的热爱情感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体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对感觉和知觉变化规律的分析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按每组6~8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组自定组名,自选组长。2.布置前置作业(学习项目):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感觉的一般规律。 a.感觉的适应作用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的生活实践作用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知觉的一般规律。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3)分析:通过观察旅游者可以了解他们的哪些特征? a.观察旅游者的衣冠服饰 b.观察旅游者的体型、肤色、面部轮廓、发色和发型

c.观察旅游者的面部表情和眼神 d.观察旅游者的身体语言 e.听旅游者的语言特点 f.观察旅游者的随身物品 g.观察旅游者的生活习惯 3.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具体分工到每一名同学,在课前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并记录有关的讨论内容(可制作课件或编排角色扮演),准备在课堂上发言和展示。 <新课引入> 问题: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其他人能“看”出来吗? 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心理——行为——观察——感知觉。 <讲授新课> 板书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以苹果为例: 看——颜色——视觉 摸——表面——肤觉 闻——气味——嗅觉 尝——味道——味觉 (一)感觉 1.感觉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本体感觉 (二)知觉 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 2.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二、感觉与知觉的变化规律 分组展示:前置作业1、2 (一)感觉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作用 苹果(整体)——知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