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的几点思考

第六专题作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应在哪些方面转变和突破?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优化?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交者:张海霞(提交时间: 2011-8-7 9:29:58)

答题内容:

关于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明显,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仍处于劣势。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勇于创新,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容易步入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受考试评估左右,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本来就步尘于社会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

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的的确确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它不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后进生”,而应和其他省市重点中学一样,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列。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比任何时候,任何区域的教学更需要改革。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应积极汲取一些好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摆脱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过去的老经验,老观念,老学法,老教法中挣脱出来,开辟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为新课程改革添上最绚丽的一笔!

误区二:教学内容单一,训练繁琐,机械,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优势,充分体现在了教学方法上,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弹性。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上,有很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用于实践。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还未普及的农村中学,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资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所要做的事情是,利用校内校外一切有助于教学的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如,由学校组织的演讲会,朗诵会,其中的稿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或自己去写。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彻底转变观念,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结合学校的实际,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于生活中学习语文。如,课前的口头训练,内容与形式可多样化。有讲述童年故事的,有描述天气的,有评论时事的......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误区三:为上课而上课,忽视了学生,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技巧的运用。

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赶进度。有了这种思想的支持,语文课自然变得平淡无味了。有的老师为了一节课,

翻阅大量的教参,又是看习题,又是查资料,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老师把他精心准备的演讲稿,激情澎湃地对着学生进行讲演。课堂成了老师的舞台,尽情地展示自己非凡的才华。学生成了观众,成了整堂课的“次要演员”,到头来没有几个学生能从课堂上收获知识,形成能力。语文课变得平淡无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减少。

语文教学,应树立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观念。应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放开手脚,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注重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从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多方面进行品析,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获取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教学,没有固定的法则,能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

(一)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模式:

1.自学辅导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辅导。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自学——质疑——讨论——点拨——自结。

2.质疑探究式。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步骤:①设置问题;②探索问题;③讨论问题;④归结问题;⑤问题迁移(由一个问题引入另一个新的问题)。

3.分层递进式。课堂教学中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教学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即“承认差异,适应差异,面向全体,分类推进”。教学设计实行“四分”:①学生

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差异,将学生分为a、b、c动态的三类。②目标分类。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③训练分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训练。④评价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如a

层学生90分为优,b层学生85分为优,c层学生80分为优。

4.点拨导引式。对学生相机诱导,进行点拨教学。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拨开迷雾,画龙点睛,开启思维”。点拨教学的操作结构设计为“六步”:①吃透两点,摸清障碍(重点、难点、学生心理障碍);②认清方向,选准“口子”;③相机诱导,适时点拨;④讨论交流,理解消化;⑤双向反馈,总结提高;⑥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5.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由老师来教,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教结合”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阶段”:①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②自学阶段。学生围绕目标自学。③议论阶段。让学生自我表现,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启发理解。④点拨阶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贯通。⑤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二)建立以“大力推进文学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课堂结构优化模式:

以文学阅读欣赏为主。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类型的作品进行语言和艺术特色方面的鉴赏。这种课堂的一般结构模式是:粗读---对话讨论---品读---总结。可以倡导学生用旁批法、沙龙茶座、观看影视、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等方式组织课堂。比如在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时可以通过网络课

堂的方式,让学生欣赏电影,从而获得对文学形象美丽心灵的初步感受。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创作背景、评论研究资料,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自从语文的人文性得以确立后,文学教育就正大光明地走进了课堂。但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中学语文课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学素养,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养。

(三)建立“探究型课堂结构优化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建立常态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今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开设研究性学习,并且在逐步引入学科教学中。但是稳定的、常态的研究性学习课堂还没有真正建立。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型创新型人才,要让我们整个国家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我们就得在教育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型课堂模式”。教师可以将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引入课堂,通过质疑、激趣、愤悱,让学生逐渐感受、颖悟、探究某个问题,达到发现、求证、创造的目的。

2.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自己选题,进行探究。学生可以就学习内容中的某一个疑点、分歧点采用合作或独立的方式进行深度研究。比如,有学生在周记中对《促织》和《变形记》中的“异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有学生综合研究了中学课本所选古诗中的“月”意象。

3.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既是治学方法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形成独到见解能力的有效检验。”在教学中,小到字音字形,大到思想内容,都可以探幽探微。学生养成了习惯,自然就具备了探究创新的意识,这为他们今后的探究创新活动埋下了伏笔。

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做法

1、充分体验成功,感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

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给予表扬、鼓励。我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疏松的土壤能令植物更茁壮地成长,宽松的环境能让人心灵更健康的发展。老师的宽容与谅解,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造就健康、开朗、自信的心灵。态度和蔼可亲、面带笑容是老师的准则。学生在老师的亲切中感受温暖,在老师的微笑中得到鼓励,处在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学的愿望,发自内心地喜欢,往往能调动学生身上一切的积极因素。课堂上,我会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一个问题,多种考虑,允许他们的猜想,允许他们的异想天开。当学生回答精彩时,我喜形于色,给予喝彩;学生回答有误时,会给予鼓励:‘举手回答问题,很勇敢!’因为我知道,宽容是一种风度。

3.注重教学语言,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好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其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幽默有趣。例如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教《春》和《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时所运用的导入语就十分考究:“继米开郎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美姿。”这样描述,学生被美的语言所

吸引,被祖国山川的美所吸引,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散文的学习。窗体顶端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有时多程序化、机械化,有的模糊化、混乱化,有的浅层化、无思维化……

根据我们学生的学情,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裁剪,宁可一堂课的目标单一点,确定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课堂“靶子”鲜明。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用,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如《林黛玉进贾府》可研讨的内容多,就要取舍,第一课时紧抓小说线索——林黛玉观察贾府,先介绍前五回故事,强调了“每回故事是怎么引出来的”,小结中国章回体小说叙述的几种方法,学生阅读时就依法顺势理清了课文故事的情节结构和弄懂了小说中描写的环境:而第二课时就抓住人物写法——分析王熙凤出场和性格,探究作业为分析贾宝玉出场及性格,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三课时比较林黛玉出场及性格,巩固提高。精心设计目标则教学时间能有结余,拓展探究“金陵十二钗”的不同描写和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扩充课堂总量,提高效率。

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可通过事先集体备课组的交流,集思广益,教师对几种目标了熟于心,然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4、增强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课堂上应及时与学生勾通。每节课应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交对他们的成绩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在教学过程应容忍

学生的错误发性,不应挖苦讽刺。在学习中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时,应及时启发,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心换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教师的热情。学习过程中,师生应相互尊重,化解师生间的矛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者就充分享受学生创造成功的喜悦。老师在课堂中应注意提问题的技巧的方法,注意一个问题的多样性,问题应难易适中。对于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一定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5、不以成绩论学生,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不单纯进行知识和能力(一张试卷)的考核,还可以过程与方法考核,情感态度考核,设计出更加科学的量化考核表,这样才能让“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如必修课评价,笔者将课堂发言(10分)、课堂笔记(10分)、作业情况(20分)计为总分的40%。尤其小组讨论,推荐为小组发言者的每次加1分,评出每次优秀发言组,全组成员都可加1分,让学生感受到合作活动的成就,竞争机制又不会让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也可充分观察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当然,一学期这样的活动不必太多,采用时就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出潜力,巩固讲读课所学到的知识,又能拓展思维。

总之,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开创语文教学的新里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能认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 2、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的过程,认识过度句,首尾句、中心句等关键句的作用。 3、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培养从序言中感知原著精髓的意识 4、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觉叶圣陶的思想和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同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目标2、3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介绍有关作者、作品的信息 第一部分:提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述过去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两点错误认识二、具体分析 (一)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1-2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第1段有关作者、作品的哪些基本信息? 明确:介绍了叶圣陶先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历经时间,研究深度,文章数量,强调这本论集的可读性和它所适宜的’读者对象,并积极评价了集子的内容,表明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2、文章第2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阐释。 明确:第2段的起始句具有过渡的作用,它既承接上一自然段继续评论集子,谈及文章的涉及面和文章性质,又引出下文的概括性结论,明确指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这一段的末尾句,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以上两点”承上,以“认识不清”启下。(二)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2-10段,筛选文中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过去对语文教学两点错误认识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思想基础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各种弊病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不良后果 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义 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养成“人形鹦鹉” 利禄主义

浅谈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就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难免出现一定问题,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几个问题谈谈几点解决略策。 一、摈弃华而不实的教学作风,还课堂真实面目。 存在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浮华的风气,有的为了体现新理念而丢掉好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有的为了突出某一个维度的目标忽视了另外维度的目标,如不该用课件的地方用了,不该带的画面带了,不该有的声音有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思维;有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维的打开都没得到保证;有的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学生书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为了体现合作,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把合作当作了一个教学环节来用等等。 解决策略:应该去掉课堂教学中的浮华,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到底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李老师被临时通知开课,教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快乐的节日》,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便神秘地说: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还是一首歌呢,等会儿我们一起唱,不过要先过关,先过生词关,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学习生词的活动中。当她感觉学生

没有读出文中感情时,调皮地说:“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试试能不能赶上他们。”《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歌词,课上她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表演,老师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伙伴。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设计了“小火车开起来”的游戏,为了要全体学生参与,老师说:“如果你认为这个同学读得对,你就跟着读”,把学生注意力引读音上,学生一直在无形的鼓励下进行。整节课上老师没有过多的花样,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尽力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训练。 二、用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一: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要多一些民主和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师生在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心灵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二要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对新课标理解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单元整体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思考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该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的综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教学大部分是以“篇”为单位,没有统筹整个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教师没有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安排本节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致了教学个体脱离了整体。其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都是零散的,没有一个整体性和统一性,教师没有细节的关注到每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第三,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仍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听为辅,这就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语文知识的含义,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初

期阶段,得不到真正的提升。第四,教师讲课没有一个系统的目标,只是笼统的将课本知识串联一遍,没有提出本文的重点,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很难得到真正的体会,教师千篇一律的讲课方式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导致语文学习得不到提升。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和教学的理念。就是以语文教材主题型的单元为依托,在合理整合教科书、练习内容、整合内容以及引进丰富的课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 1.单元整体教学具有整体性,语文单元教学在设计以及操作上都突出了整体二字,单元整体教学不是简单的对单元内容进行组合,而是在整体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念和思想,更要根据不同单元表达形式的不同总结不同类型文章所蕴含的深意,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2.单元整体教学具有自主性,新课标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改革的依据和起点,大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精神,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育在中泉乡的普遍现状,既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份客观依据与现实样本,同时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份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因此做如下调查。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全乡部分典型教师及学生。 2、调查内容: 教师访谈调查的内容: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学生访谈调查的内容:学习理念;学习的情感趋向;学习的方法;能力状况。 3、调查方法:访谈法(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听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学理念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与现代教育理念仍有较大的差距。 课堂教学及个别访谈显示: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关照语文教育,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40%认为目前的语文课程“问题较多,必须改革”,60%的教师“赞同改革,但步子不要太大”。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现状感到不满,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上,他们也想寻求变化,探索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调查中,90%的教师能“经常批改”作业,95%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能“视其情况,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语文教育专业,近几年根据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及时调整专业计划;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动态优化专业内涵。根据近两年人才市场对文秘人员及办公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的情况开设文书学、秘书学、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学等实用性强调课程,引导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专业充满了活力。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准确的。首先,我们确定:培养“面向基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为主修方向的培养目标;其次,传统的语文教育专业,在新形势下,必须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面向本地区、本行业、企业急需和紧缺人才,增加专业的内涵,在原有培养语文教师单一方向的基础上,又延伸了文秘、新闻、公关、对外汉语等四个辅修方向的培养目标。 二、办学特色。 河套大学办学定位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融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大学”,即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是建立较早的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如何将其转变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专业。这既是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找准专业定位,确立办学特色。作为高职高专性质的语文教育专业,为学生设置的就业岗位应该是“五花八门”,培养的能力必须是“一专多能”。 (一)定位思考

1. 办学指导思想定位:语文教育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安置为目标,走“依托社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为本地区及区内外培养合格的“大语文、多证书”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培养目标定位:语文教育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和能从事文秘、新闻、公共、管理和对外汉语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新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是“主辅修”相结合”:“以培养合格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为主修方向;以“培养文秘、新闻、管理、对外汉语教育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四个辅修方向。这既突出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一能多用”人才的突出特点。 3. 办学目标定位:在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坚持内涵发展战略,进一步培育、凝练和熔铸专业特色,力争在五——十年之内,形成以“语文教育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现我校已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和“文秘专业”,今年又已申报了“文化管理专业”,计划陆续增加“对外汉语专业”等专业),将语文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学校、地区以及自治区内一流的品牌专业。 (二)围绕社会需求创设办学特色 河套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在多年的办学经验中,形成了“大语文、多证书”鲜明的办学特色。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文学例文.doc

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学教育的 几点思考,文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地进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了时代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文学教育开始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承载着高中语文教学丰厚的文化知识,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给我们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更深广的发展空间,也给教师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发挥个性教学的空间,那么,在高中语文课改全面深入展开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呢?本文就拟从这一问题切入,谈谈笔者的些许体会。??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教育;思考?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60?随着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地进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了时代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文学教育开始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承载着高中语文教学丰厚的文化知识,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给我们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更深广的发展空间,也给教师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发挥个性教学的空间,那么,在高中语文课改全面深入展开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呢?经过一番研究思考与实践,笔者有了几点体会,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语文课堂上多联系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 语文的学习是不能就文章只讲文章的,而是应注意联系课外的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所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课本为中心,放眼联系课外知识,在课堂上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

坛》时,笔者为学生介绍了残疾作家史铁生的其他文章和他波折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了解他通过自己苦苦的思考与奋斗,终于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著名作家,实现了生命的价值这一情况。笔者还为学生介绍了其他一些身残志坚、有所作为的人,如海伦·凯勒、霍金等,这让学生很有感触,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笔者还为学生介绍了他们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霍金的《在巨人的肩膊上》等,让学生对这些文章阅读理解领悟,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相信在学生心头撒下的粒粒文学的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二、为了充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我们还要开设以 1. 经典文章阅读课?学语文离不开阅下几种方式的语文课? 读,但如果指望学生课外自觉地去阅读,恐怕收效不大。所以,我们应安排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可以是读本、名著、名篇,也可以是作文选、散文集、杂志等,这些材料要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上阅读课时直接来读。我们教师还要适当地将课外的名篇名著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与学生共同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读,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阅读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陶情、冶性、增长人的智慧,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这足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2. 诗词散文诵读课?诵读也就是朗读,是经实践证明非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空隙,阅读过大量的中外语文教学实录。发现中国的语文教育固然有自身的优势,如对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人文思想的全方位渗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对语感的强调……但也存在诸多与现实牴牾之处。 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把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这个理念写进课标很长时间了,几乎成了中国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至于对这一条的理解与实践,就见仁见智了。虽然“一言堂”的现象大幅改观,但“划红线”现象还是客观存在。所以,看到外国语文课堂上,教师站在教室角落,看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还在那里笑得那么轻松。中国教师应该只会瞪目结舌吧?这样也行?比放羊还不如啊,放羊还有一根绳子呢?大多数中国语文教师对教师主导性的阀值还是定得太高,不太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汲汲于小组教学、互助学习等等自主学习形式,但学生稍一激烈,就大声断喝刹住。没能深入理解这一条理念的内涵。课堂乱有时是种好现象,表明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发挥。 二,对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把握。 中国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把握非常“霸道”,视之为命根子,稍一有偏差,即行予以“纠偏整风”。千方百计把学生往既定目标上引,三两次不行就开始急燥不安,从容也没了、语调也高了、语感也散了、教态也“狰狞”了,如果后面不是坐了一排听课的专家,估计都要直接用课件出示了。这是对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漠视,是对学生情感生成的漠视,语文教学不是技术活,而是艺术活,是不可能像工厂生产零件一样用卡尺来规定的生成性过程。而外国的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要好得多,对学生的观点很尊重,有时候甚至还是老师随着学生走,有的国家走得更远,不允许老师向学生灌输观点,出示结论,一切都交给学生去感悟。这种观念其实很值得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师来深刻讨论,厘清这种学生自主生成目标式课堂的利与弊,探寻这种课堂理念的深刻内涵。

语文教育专业职业规划

语文教育专业职业规划 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一、前言 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目标和方向,把自己的未来和职业生涯设计好,很重要。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能使自己朝着目标在正确方向的路上不断努力,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从而使自己实现目标。 二、自我分析与评价 1.自我评价——乐观与独立 我给自己设定了不同时期的不同职业目标,为了能够实现这些职业目标,我会不懈地去努力,我的乐观与独立就是我实现这些目标最大的保障。 2.职业兴趣——教育类、师范类 我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心,喜欢写点东西,享受用自己的笔去描述自己的想法等等。 3.职业个性——坚持不懈、责任心强 有极强的责任心,善于观察,做事认真,坚持不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及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4.职业价值观——综合选择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我的职业价值观排在前三位的是追求关系(7分)、追求成就(10)、支持满足(8分)。我的具体情况是:首先要追求自己的劳动成果,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适

当地帮助他人。在这工作时,会得到支持,工作上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这之后,要和自己的同事、领导关系相处得融洽。 5.胜任能力 (1)优势能力 责任心强;坚持不懈;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上进心;对教师这一行业的热情。 (2)劣势能力 对变化感到不安;做事没有逻辑性;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的文件;有点懒惰。 三、职业分析 参考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建议以及通过向朋友亲戚的了解,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我们家在农村,家里经济情况一般。在农村,大家最喜欢攀比的就是家庭情况,以及子女就业情况,大家对我都有很大的期望。 2.学校环境分析 我就读的学校是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它是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专业特色鲜明,有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也比较不错,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总而言之,我们学校在同行列的大专院校中排在第一方阵。 3.职业分析 语文教育这个职业在目前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在这方面就业比较良好。目前农村小学兼并校多,减少了对教师的需求,但前景不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记得某次有家媒体采访我,问起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的。对于我,这样的书不止一本,第一种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九九二年,因为一所小学缺少师资,所以我提前半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教了一个学期数学后,我向校长提出,想教语文。校长答应了。可是怎么教呢?心里没底——还是向书本求教。九二年六月三十日,我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学术书苑买到了上下两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购书发票一直夹在书里。 一本书,读了二十多年,读出些什么呢?说出来,读者诸君一定会惊讶——第一是感到惭愧。抄几段老先生的话在下面: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章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社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语文课要教授语文本体知识,训练语文本体能力。但有的老师一讲课文,就习惯性地围绕思想教育展开。叶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抗战时期,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中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何等重要何等迫切,可他却明确地提出思想教育问题,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可以承担得起的。 那么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呢?叶先生说: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这种训练是否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呢?叶先生说不完全是。 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多读多写,只是表象,背后是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养成。反观当下,有多少教师能将教法与学法合二为一,能去琢磨学生怎样才能学会,能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不要说这些,很多老师连“多读多写”都没有做到。 一九一九年元旦,叶先生与王伯祥先生合写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发表在《新潮》杂志上,其中有如下一段: 总之,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教者心赏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选为教材,因学生读此文,其所摄受未必同于我也。必学生能作之文而后命题,必学生宜读之文而后选读,则得之矣。 读上述引文,反躬自省:编选各种读本时,我们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的吗?开发各种校本课程时,我们有没有深入地想过,这是学生需要的吗?说实话,现在如果有教师自己想写一篇文章,然后要求学生一起写,还真算是不错的了。每学期除了工作计划总结,别的一概不会写或者敷衍了事的小学语文教师大有人在。 所以,每次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百余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进步没有?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没有?每次这样想,惭愧焦灼便油然而生。

浅谈语文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十年,经过十年的学习、实践,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很多变化,学生们思维活跃了,课堂有时也十分灵动,许多应课程改革而形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新颖的诞生了,广大师生在变革中体验着生本观念的新鲜,实践着主动创新的探索。在我们这里推行的高效课堂,确实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不错的教学形式,课堂因此十分活跃,学生兴趣也比较高涨,教学上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与纠结。 (一)、这种教学形式对小学来说并不都能适用。如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很多的学习习惯,纪律意识等,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学形式并不适用。 (二)识字、写字任务太重在1~2年级时期,每天都要记住5-7 个生字,对学生、老师、家长都是很大的负担。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忙着去识字、写字。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乏味,很容易对语文课产生畏惧的心理。 (三)、教材中体现的政治性和价值观太强,课文无趣。孩子不愿意读。教材不能以把提高的语言能力放在第一位。语文学习首先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发展。 (四)学生的习作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与提高。为了使学生学会各种写作方法,语文教材还是很注重有规定性的习作练习,然而不少题目对学生实践而言还很陌生,因此学生写的很困难,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今年我担任了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面对六十多个刚刚六岁左右的孩子,我必须认真思考怎样他们爱上语文,学好语文。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幼小衔接,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2.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入学开始就应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低年级教学要着重培养认真听讲、大胆发言、主动交流、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 3、采用多种形式完成识字任务。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记忆生字,如识字游戏、编成新材料阅读等。鼓励学生课外自主识字。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写字指导。 4、课内完成作业。书面作业尽量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5.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要增加读书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教师适当示范。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适当交流阅读感受。 6、做好作文起步。写话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说的话,通过看图写话、观察写话、阅读写话、编写童话等方式,提前起步写话教学。要结合阅读和口语交际课,鼓励学生多写话。要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写话,多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7、倡导课外阅读。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8、建议改进评价技术。考试要严格按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命题,不拔高要求,提高难度,评价方式要多样。

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的几点思考

第六专题作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应在哪些方面转变和突破?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优化?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交者:张海霞(提交时间: 2011-8-7 9:29:58) 答题内容: 关于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明显,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仍处于劣势。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勇于创新,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容易步入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受考试评估左右,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本来就步尘于社会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

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的的确确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它不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后进生”,而应和其他省市重点中学一样,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列。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比任何时候,任何区域的教学更需要改革。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应积极汲取一些好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摆脱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过去的老经验,老观念,老学法,老教法中挣脱出来,开辟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为新课程改革添上最绚丽的一笔! 误区二:教学内容单一,训练繁琐,机械,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优势,充分体现在了教学方法上,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弹性。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上,有很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用于实践。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还未普及的农村中学,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资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所要做的事情是,利用校内校外一切有助于教学的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如,由学校组织的演讲会,朗诵会,其中的稿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或自己去写。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彻底转变观念,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结合学校的实际,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于生活中学习语文。如,课前的口头训练,内容与形式可多样化。有讲述童年故事的,有描述天气的,有评论时事的......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误区三:为上课而上课,忽视了学生,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技巧的运用。 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赶进度。有了这种思想的支持,语文课自然变得平淡无味了。有的老师为了一节课,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调查了解教师教学的心态,教学难处,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推广和应用。实现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或方法,让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调查报告结果建议 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2009年4月28日——2009年5月18日 调查地点:山阳县法官乡中心学校、碥头九年制学校等7所小学 调查对象:山阳县法官乡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小学学生 调查方法:1、听课 2、座谈会及作业教案检查

调查人: 杨培锋余昌军殷诗明 调查分工:殷诗明杨培锋调查山阳县法官乡碥头学区余昌军任清贵调查山阳县法官乡法官学区 为了解新课改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我乡的普遍现状,我们对本乡七所小学通过访谈、听评课、查看教案作业等方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优点 1、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理念新,有一定的课改意识,“合作、参与”等新的课改术语能在课堂中频频出现,教师的角色行为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如:“谁来帮帮他?”“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到一定的运用。如“同桌互相读读,先左边读,再右边读,读得好了再表扬表扬”“老师跟你合作好吗?”“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三、四年的课改实验,的确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部分课堂富有亲和力,学生敢想敢说,生命课堂的构建越来越显著了。 2、多数教师能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王志宽老师的拼音教学课,师生关系融洽,把四声的拼读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引入汽车的行驶,生动贴切,学生爱学乐学;雷鑫玺老师笑容可掬,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让孩子神气活现,字词理解更是联系实际,如在教室里找一

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语文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教学技能基础 0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03.《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黄麟生, 林润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0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05.《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06.《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李颖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0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08.《教学技能应用指导》,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9.《教育实习全程解说》(师范院校学生读本),朱绍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语文教学案例基础 0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李山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2.《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3.《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4.《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5.《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6.《听韩军老师讲课》,韩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7.《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8.《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郭初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9.《听郑桂华老师讲课》,郑桂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浅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

浅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 新源六中王传莉 从93年工作到现在我从事语文教学有15年了,按理说应该越教越轻松,可我却越教越累越教越困惑:以前条件差,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课外知识贫乏,许多知识确实是老师灌输的,可现在条件好了,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依然令人忧虑:到初三了,四大名著还没读过,问起相关的人物和故事知道的寥寥无几,可老师讲起来他又听得津津有味,问其原因,说:“看不懂。”“有相关的电视剧呀?”“不好看。”其实不是不好看,而是对这些名著了解的太少。可说起名星、服装、发式、歌曲来却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为什么?我想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这里的“乐之者”“激励、唤醒、鼓舞”,都可以归结为“人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学“兴趣”的含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在教育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的。 俗话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我想这里的“无定法”可以理解为教育中没有哪一种固定的教法,只要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便是一种方法。而“教育有法”则可理解为教育要适合教育对象,以人为本,达到学生主动学、乐意学。而能够以人为本,达到学生主动学、乐意学的方法就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要让学生主动学、乐意学,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喜欢源自于教师自身的内在气质,还有知识素养。喜欢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和热爱,其次,就是教学有方,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生才不会畏惧这门课,才会想学、愿学。 语文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自然、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包括在内。课本上的知识仅仅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大的世界,就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入生活,走入自然,自己去体验、去感受,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和感受,把这个窗户开得大些再大些。比如教《木兰诗》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制作了一个人物专辑:自己喜欢的一位巾帼英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巾帼英雄,丰富课外积累。内容包括生平介绍、事迹贡献、名言警句、自己对人物的评价。有选黄道婆的、有选穆桂英的、有选秋瑾的、有选宋庆龄的、有选居里夫人的、有选任长霞的、有选林秀贞的……一个花木兰引出了那么多巾帼英雄,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都有,不做不知道,做起来才知道收获真不小。 二.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语文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接纳源源不断的鲜活的水,最后又必须回到生活中去。教语文的最头疼的就属作文,头疼在学生的作文没内容,我上学时用的雨天或雪天妈妈或爸爸背孩子上医院的素材到现在学生还在用;头疼在学生的作文没感情,干巴巴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范围太狭小了。他们整天待在高楼里,在学校忙学习,回到家忙作业,家里的那点家务活哪用得着他们呀,早让爸妈承包了。闲暇时,要么上补习班、兴趣班,要么围着电视、电脑转。因为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哪敢让他们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下河摸鱼,上山逮蚂蚱,上树掏鸟蛋呀!没有经历哪有写作素材,没有经历哪能写出真情实感!经历就来源于生活,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生活。 今年假期我让学生制作一个摄影集,要求自己摄像,选取生活中自己认为美的、和谐的、

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孙双金

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 2009年11月份,我在《人民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13岁以前的语文》(又名《童年的语文》),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讨论。《13岁以前的语文》一文主要是从宏观上提出问题,勾画小学语文教育的大体系,对语文教育的相关问题没有涉及,这篇文章就语文教育大家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广大的语文工作者。 一、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阐述得非常周到而全面了,如果概括地说,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三点:一是传承经典文化;二是发展语言能力;三是形成独立人格。 第一点:传承经典文化。为什么说“传承经典文化”,不说“传承民族文化”?因为我们已步入21世纪,走入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理应有全球的视野,要把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纳入课程范围之内,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而不能仅仅抱着本民族的文化,排斥外来的一切优秀文化。当然在传承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本民族的经典文化显然是重点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身上流淌的是中国血脉,保存的是中国文化基因。小学生走入学校,几乎是一张白纸,这白纸上首先着的底色理所当然是中国文化的底色。再则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本民族文化的浸染,你可能失去了文化依附感,失去了民族归属感。那什么是“经典”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权威性就是大家共认的。不仅大众共认,而且学者共认;不仅当代共认,而且历史共认。这才是权威。典范性呢,就是在思想上和语言上堪称榜样,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完美地艺术统一,这才是真正的典范。拿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从内容上来说,当然是儒释道三家文化汇成中华文明的滚滚洪流,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四千九百年是文言文的历史,一百多年是白话文的历史。从文化品质上来说,著名作家的经典文本串成了真正的中华文明史。在学者文中津津乐道是《论语》、《老子》、《孟子》、《大学》、《中庸》;在大众口中谈论不休的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是中华诗词的典范。如果说“传承经典文化”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的话,那我们必然就要反思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它们是否选取了最优秀的经典作品入教材呢?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它们有没有兼顾照应到呢?教材中白话文和文言文乃至古诗词的比例如何确定才是合理科学的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需要反复斟酌思量的啊!这关系到打底色,打基础的大问题,这关系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则性问题啊! 第二点:发展语言能力。发展语言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是必须种好的自家的田地,这一点大家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和误区。语言能力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认为不外乎两点:一是语言环境,二是语言实践。我们学的是母语,照理说语言环境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语言环境有优美语境、典范语境和粗俗语境、垃圾语境之分。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怎样的语境呢?请看看当下的语言环境。学生和教师家长接触的是白话语境,如果教师和家长语言修养高,学生耳濡目染,语言修养也会较好。如果反之呢?学生语言能力恐怕就令人担心了。当下除了人际语境外,还有网络语境,电视语境等。媒体语境的品质如何呢?大家心知肚明,低俗、媚俗、垃圾语言太多了,在这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